第438章 大结局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国姓窃明最新章节!
不过,人口爆炸的问题虽然可以靠提升国民素质和对大洋洲、美洲西海岸移民来解决。
但这不代表大明的国内经济运行体系,不会被这个人口问题所冲击,农业生产毕竟不需要那么多人口。
而社会财富的集中、贫富分化加剧、剩余财富对土地兼并的渴求,种种长期繁衍带来的附属问题,也不会被天然抑制住。这些其他古代王朝从没见过的新问题,都需要朱和坦去黑暗中探索,寻求前所未有的解决办法。
协和三十年之后,大明国内失业、人浮于事的问题,已经开始逐渐严重了。
于是,面对人口就业压力时,朱和坦终于想到了十几年前、他祖父朱树人临终时交代他的那两段遗言中的第一段。
“如果未来国家财富虽然还可以养活那么多人,但因为失业的生产资料兼并,导致很多人无事可做成为隐患时,就想办法适度大兴土木,引导民间逐利之资找一个宣泄口吧”。
朱和坦思前想后,知道圣祖指的是他临终前几年、才发明出来的火车头和蒸汽机船。
于是朱和坦终于在协和三十年,开启了由户部和内务府统筹、但允许民资投资的大明铁路建设潮。还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发动了蒸汽造船运动和运河改造运动。
反正社会上富人的闲钱太多,与其让他们没处投再回去兼并土地、开纺织厂,还不如给他们找一个重工业的口子发泄。
协和三十年时,技术和宣传也都到位了,有识之士有钱之士的思想也够开放了,朝廷提出修铁路,修好后允许入股者分红的政策,也极大吸引了没处去的社会财富。
大明终于把农业和轻工业消化不了的劳力和资源,往基建重工业上引。
不过凡事都是开头难,此前从协和十五年到三十年,铁路都只是在诸如马鞍山铁矿、长兴煤矿之类的矿区小范围试点、磨合改良。协和三十年这次,是第一次跨城市甚至省修远途交通铁路。
无数的勘测、架桥、平整土地、打地基浇注等工程技术,都要从无到有一点点攒。
为此南京大学苏松大学浙江大学和大明科学院的一堆研究所,还专门现设新的铁路专业,一边造一边研究一边总结。连人才都得现培养。
最后足足花了七年时间,还死伤了好几万工人,建设过程中松软地质区的路基塌陷前后发生了上百次,架设的过河桥梁也塌了几十次,还有好几次是实验性的火车开上桥后才塌的。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才算修通了大明第一条铁路干线,从南京连通到苏州、松江,再往南迂回到杭州。
这条铁路也算是连接了大明国都和当时最富庶的地区,而且总里程也不长,一共七百里,还都是平原地带不用翻山打洞,也不用经过大江大河架桥,只要在一些小河和运河上架桥即可。
七年修了七百里,基本上是每年才一百里,开拓之艰辛可见一斑。
朝中反对者也不少,很多人都说皇帝修南京苏杭铁路,死伤数万,已不亚于隋炀帝修大运河了。但因为无业人口太多,确实需要解决,这些反对最终也被强力压了下去。
最初七年的艰苦探索期过去后,大明的工程类研究所、院校实力也因此大增,培养出了全人类最早的一群铁路基建人才,并且把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磨合都统筹了进来,大明整体的工业实力因此大大上升。
再往后就轻松了一些,反正社会上前三十年淤积堰塞的剩余闲钱太多,就引导着它们继续修。
从小康三十八年到四十二年,扬州到淮安、淮安到山东临清的铁路修通,全程都是在苏、豫平原地区,不用跨越大河也不用翻山。小康四十年到四十三年,并行开工的天津到山东临清的铁路也修成。
如此,朱和坦也算是初步把隋炀帝留下的大运河沿线,用铁路重新连了一遍,大大强化了南北整合,哪怕不把京城再迁回北京,以后也不用担心北方不稳了。
因为有了铁路之后,哪怕是百万大军,也可以在十天之内行军调度贯穿南北。
唯一的遗憾是,当时修铁路依然没有能力架桥跨越黄淮,更不可能跨越长江,所以这条模仿大运河路线的铁路,实际上是分成了四段的,火车开到长江黄河边的时候,乘客和货物还是得卸载坐船渡江渡河,然后再重新上车。
把连接南北两京的主干线打通后,协和四十五年之后的大明铁路规划,就更加尊重市场,尊重社会经济本身的需求了,朝廷没有过分干涉。
最终,从协和四十五年到六十年,大明又集结民间力量,修了北京到卫辉(卫辉位于开封的对岸,黄河北岸,因为铁路没法架桥过黄河)、开封到樊城、襄阳到汉口、汉口到长沙的第二条主干线。
这条路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平汉路、粤汉路,只是少掉了长沙以南到广州的部分。
因为当时的大明基建力量,实在是无力从长沙再往南,翻越衡山、五岭等群山去岭南。
另外因为无法造桥跨越长江黄河汉水,铁路比平汉粤汉还多分了两段,一共有四段。卫辉到开封、襄阳到樊城、汉口到武昌,都得下车坐船渡江河。
而之所以在开封对岸选中了卫辉而不是怀庆府作为摆渡点,也是朝中大臣考虑到了朱和坦一脉,最初是从朱常淓潞王府一脉入继大统的。潞王府的封地在卫辉,大臣要拍皇帝名义上祖宗的马屁,就在规划路线时微调了一下。
除此之外,从西安经洛阳经开封东行徐州的局部支线,还有四川成都周边自己的一条局域网环线,也都在当地士绅和民间财富的支撑下,在同一时期内修好了。
后来西安的铁路进一步往西延伸到兰州,确保了对西北的快速军事调度。
而北京那条铁路,也进一步沿辽西走廊去到沈阳,并且半道在锦州寻燕山平坦之处分叉,往正东北连通吉林和黑龙江,算是把东北满人故地也彻底跟中原整合了起来。
东北西北都有了铁路快速运兵到前线的能力后,大明的边患也算是彻底缓解了,至少可以保百年太平。
到朱和坦晚年,全国一共拥有了五组大型铁路干线和环线/支线,还在南京周边修了一圈连通安徽、江西的短程铁路。
陆运蓬勃发展的同时,水运的蒸汽船也蓬勃发展,大明从协和二十年开始试产蒸汽船,从最初十年的试验期,到协和三十年后的大规模量产期。
最早的蒸汽机船只能在京杭大运河里开,吨位不过两百吨。后来三十年间逐步发展到上千吨,材质也从木壳船进化到了铁皮船,与铁路一起进一步推动了大明的钢铁冶炼业蓬勃发展,数十年内钢产量翻了何止十倍。
运河上也学会了如何修建现代船闸,而且是用蒸汽动力加液压来驱动开关闸门的,基本上也达到了平行时空西方1850年前后的水平。
如此一来,老旧的京杭大运河就再也不需要分段让码头工人装卸摆渡、来解决运河各段水位落差的问题了,京杭大运河正式实现了一次性装卸,从起运地装货后到目的地可以直接卸。
中间的临清、淮安等码头装卸城市的人口也进一步萎缩,再次挤出了数以十万计的码头工人。不过好在当时铁路建设也是如火如荼,所以“百万漕工”直接摇身一变成了铁路工人。
临清、淮安虽然不是运河重镇了,但却转变成了铁路重镇,铁路货物还是需要跨长江黄河淮河装卸的。
不过,过于超前的铁路修筑,政府主导的强推,造成的民间资本的浪费滥用,以及技术验证过程中的成本摊派不公,大明在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社会问题。
全国的大造铁路进程中,至少死了几十万铁路工人,多的时候一年要死两三万。
而朝廷一开始预估的铁路盈利能力,显然也有不少出入。很多铁路造好后,配套的产业环境并没有起来,一开始还是国防意义大于民间经济意义。
很多投了大钱的民间资本,眼看着铁路修成了,但回本收过路费收租金却遥遥无期,不由怨声载道。
朝廷当初还提出了“修铁路者可以得到铁路沿线一定宽度的土地,用于工商业开发”,但这些土地一开始的价值也显然存疑。
最后,修铁路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分配不均、经手人贪墨、规划存在泡沫难以回本,尤其是西北东北的铁路当时经济价值不大主要是国防价值,等于是拿富商的钱在为国防填坑了……三十多年积攒的怨气,让民间爆发资本改良的呼声越来越高。
朱和坦虽然让国富民强了,但分配不公的问题,依然冲击着大明。
到后来他自己都觉得形势有些危急时,终于又想起了祖父当年临终时、交代他的另一句遗言。
“如果将来大修铁路,肯定是要激起各方反对的,有守旧者,有恨油水者,有恨投资泡沫者,朝廷一切都靠执政者规划,出了大问题仇恨最终都会落到皇帝身上。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可以想想英吉利国虚君实相,以相平息民愤的经验,我大明已有天下三四百年,只要皇帝谦退,不至于被人反对到那一步。”
朱和坦思之再三,决定按照祖父的遗嘱慢慢布局。
他自己是不怕的,毕竟也是六十年之天子,积威甚重,无人敢质疑。
但也因为他活得太久,他几個大儿子也没他长寿,必须找最小的幼子继位了,估计继位时至少也是四十好几了。他怕自己的小儿子将来镇不住。
于是乎,在朱和坦八十岁那年,正式退位当太上皇前,他下令彻查了几十年来的铁路各案,
最终发现好几任户部尚书、内务府总管,都是涉案数千万两甚至更多,都是吃的铁路、运河建设款项和经营款项。
这些被抓出来的家伙,当然遭到了清算,也吸走了不少仇恨。
而朱和坦痛定思痛,终于决定以后的大明新君,只掌握军权和外交权力,负责保卫国家和对外代表国家。
而内阁负责其他民政内政、工商建设财税,立宪明确,皇帝以后就不管这些了。
但内阁必须给皇帝交足全国的军费、军粮、军需,全国的武装力量的军饷和用度,还是由皇帝名义发放的,他们也只向皇帝效忠。
这也算是被一连串的铁路案倒逼着,走上了一条类似于普鲁士和德意志霍亨佐伦帝国的局部君主立宪之路,或者说是“二元君主制”,大明皇帝的交权程度,还是远远要比英吉利国的君主要轻。
但这样才符合历史的本来趋势,因为华夏毕竟是有长久的专权惯性的,皇帝要是连军权都交出去,那根本不可能活得久,只会天下大乱。
能完全不过问民政和工商建设、让内阁选贤治理,已经是大明的极限了。如果有确凿证据这个内阁非常贪,还做不好事,那皇帝也能用内阁来平息民愤。
大明的权力结构,最终总算是靠着这一招,长久稳住了。
而大明提前主导了工业歌命之后,随着技术的溢出,西方模仿者多多少少也会学到一些,并且加速全球的历史进程。
到朱和坦晚年,大约是1750~1760年代了,历史上西方这时候应该在打七年战争,但实际上西方早就已经完成了新一轮的洗牌。
这时候连米国都已经建国,拥有了英国在北美的十三州。
法国反而根本没等到路易十六上位,他爷爷路易十五都没撑过工业歌命输出的浪潮,直接被迫服软改革,只是没有历史上法国大歌命和拿破仑战争那么血腥罢了。
整个世界,被大明这个工业歌命的火车头,带得胡乱狂奔,各自争夺。
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时,地球上便没有了无主之地,所有殖民地基本都被列强瓜分完毕了——当然,大明本身就是其中最大的列强,或者说是“一超多强”中的那个“一超”。
一代一代无数的欧美留学生,为了富国强兵,为了防止落后挨打,前赴后继远渡重洋来大明留学。
能进南大最好,进不了浙大北大也还可以。这些人有很多学成后回去建设祖国,但也有至少一半以上直接背叛了祖国,留在大明找有前途的工作过好日子。
(大结局)
——
新书《舍弟诸葛亮》,欢迎收藏,求票求追更,求增加活粉数,拜谢。
后面有附彩蛋章给出大明最终地图,如果刷不出来的话,也可以看这一段的章节评论,我会在评论里再贴一遍。
不过,人口爆炸的问题虽然可以靠提升国民素质和对大洋洲、美洲西海岸移民来解决。
但这不代表大明的国内经济运行体系,不会被这个人口问题所冲击,农业生产毕竟不需要那么多人口。
而社会财富的集中、贫富分化加剧、剩余财富对土地兼并的渴求,种种长期繁衍带来的附属问题,也不会被天然抑制住。这些其他古代王朝从没见过的新问题,都需要朱和坦去黑暗中探索,寻求前所未有的解决办法。
协和三十年之后,大明国内失业、人浮于事的问题,已经开始逐渐严重了。
于是,面对人口就业压力时,朱和坦终于想到了十几年前、他祖父朱树人临终时交代他的那两段遗言中的第一段。
“如果未来国家财富虽然还可以养活那么多人,但因为失业的生产资料兼并,导致很多人无事可做成为隐患时,就想办法适度大兴土木,引导民间逐利之资找一个宣泄口吧”。
朱和坦思前想后,知道圣祖指的是他临终前几年、才发明出来的火车头和蒸汽机船。
于是朱和坦终于在协和三十年,开启了由户部和内务府统筹、但允许民资投资的大明铁路建设潮。还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发动了蒸汽造船运动和运河改造运动。
反正社会上富人的闲钱太多,与其让他们没处投再回去兼并土地、开纺织厂,还不如给他们找一个重工业的口子发泄。
协和三十年时,技术和宣传也都到位了,有识之士有钱之士的思想也够开放了,朝廷提出修铁路,修好后允许入股者分红的政策,也极大吸引了没处去的社会财富。
大明终于把农业和轻工业消化不了的劳力和资源,往基建重工业上引。
不过凡事都是开头难,此前从协和十五年到三十年,铁路都只是在诸如马鞍山铁矿、长兴煤矿之类的矿区小范围试点、磨合改良。协和三十年这次,是第一次跨城市甚至省修远途交通铁路。
无数的勘测、架桥、平整土地、打地基浇注等工程技术,都要从无到有一点点攒。
为此南京大学苏松大学浙江大学和大明科学院的一堆研究所,还专门现设新的铁路专业,一边造一边研究一边总结。连人才都得现培养。
最后足足花了七年时间,还死伤了好几万工人,建设过程中松软地质区的路基塌陷前后发生了上百次,架设的过河桥梁也塌了几十次,还有好几次是实验性的火车开上桥后才塌的。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才算修通了大明第一条铁路干线,从南京连通到苏州、松江,再往南迂回到杭州。
这条铁路也算是连接了大明国都和当时最富庶的地区,而且总里程也不长,一共七百里,还都是平原地带不用翻山打洞,也不用经过大江大河架桥,只要在一些小河和运河上架桥即可。
七年修了七百里,基本上是每年才一百里,开拓之艰辛可见一斑。
朝中反对者也不少,很多人都说皇帝修南京苏杭铁路,死伤数万,已不亚于隋炀帝修大运河了。但因为无业人口太多,确实需要解决,这些反对最终也被强力压了下去。
最初七年的艰苦探索期过去后,大明的工程类研究所、院校实力也因此大增,培养出了全人类最早的一群铁路基建人才,并且把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磨合都统筹了进来,大明整体的工业实力因此大大上升。
再往后就轻松了一些,反正社会上前三十年淤积堰塞的剩余闲钱太多,就引导着它们继续修。
从小康三十八年到四十二年,扬州到淮安、淮安到山东临清的铁路修通,全程都是在苏、豫平原地区,不用跨越大河也不用翻山。小康四十年到四十三年,并行开工的天津到山东临清的铁路也修成。
如此,朱和坦也算是初步把隋炀帝留下的大运河沿线,用铁路重新连了一遍,大大强化了南北整合,哪怕不把京城再迁回北京,以后也不用担心北方不稳了。
因为有了铁路之后,哪怕是百万大军,也可以在十天之内行军调度贯穿南北。
唯一的遗憾是,当时修铁路依然没有能力架桥跨越黄淮,更不可能跨越长江,所以这条模仿大运河路线的铁路,实际上是分成了四段的,火车开到长江黄河边的时候,乘客和货物还是得卸载坐船渡江渡河,然后再重新上车。
把连接南北两京的主干线打通后,协和四十五年之后的大明铁路规划,就更加尊重市场,尊重社会经济本身的需求了,朝廷没有过分干涉。
最终,从协和四十五年到六十年,大明又集结民间力量,修了北京到卫辉(卫辉位于开封的对岸,黄河北岸,因为铁路没法架桥过黄河)、开封到樊城、襄阳到汉口、汉口到长沙的第二条主干线。
这条路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平汉路、粤汉路,只是少掉了长沙以南到广州的部分。
因为当时的大明基建力量,实在是无力从长沙再往南,翻越衡山、五岭等群山去岭南。
另外因为无法造桥跨越长江黄河汉水,铁路比平汉粤汉还多分了两段,一共有四段。卫辉到开封、襄阳到樊城、汉口到武昌,都得下车坐船渡江河。
而之所以在开封对岸选中了卫辉而不是怀庆府作为摆渡点,也是朝中大臣考虑到了朱和坦一脉,最初是从朱常淓潞王府一脉入继大统的。潞王府的封地在卫辉,大臣要拍皇帝名义上祖宗的马屁,就在规划路线时微调了一下。
除此之外,从西安经洛阳经开封东行徐州的局部支线,还有四川成都周边自己的一条局域网环线,也都在当地士绅和民间财富的支撑下,在同一时期内修好了。
后来西安的铁路进一步往西延伸到兰州,确保了对西北的快速军事调度。
而北京那条铁路,也进一步沿辽西走廊去到沈阳,并且半道在锦州寻燕山平坦之处分叉,往正东北连通吉林和黑龙江,算是把东北满人故地也彻底跟中原整合了起来。
东北西北都有了铁路快速运兵到前线的能力后,大明的边患也算是彻底缓解了,至少可以保百年太平。
到朱和坦晚年,全国一共拥有了五组大型铁路干线和环线/支线,还在南京周边修了一圈连通安徽、江西的短程铁路。
陆运蓬勃发展的同时,水运的蒸汽船也蓬勃发展,大明从协和二十年开始试产蒸汽船,从最初十年的试验期,到协和三十年后的大规模量产期。
最早的蒸汽机船只能在京杭大运河里开,吨位不过两百吨。后来三十年间逐步发展到上千吨,材质也从木壳船进化到了铁皮船,与铁路一起进一步推动了大明的钢铁冶炼业蓬勃发展,数十年内钢产量翻了何止十倍。
运河上也学会了如何修建现代船闸,而且是用蒸汽动力加液压来驱动开关闸门的,基本上也达到了平行时空西方1850年前后的水平。
如此一来,老旧的京杭大运河就再也不需要分段让码头工人装卸摆渡、来解决运河各段水位落差的问题了,京杭大运河正式实现了一次性装卸,从起运地装货后到目的地可以直接卸。
中间的临清、淮安等码头装卸城市的人口也进一步萎缩,再次挤出了数以十万计的码头工人。不过好在当时铁路建设也是如火如荼,所以“百万漕工”直接摇身一变成了铁路工人。
临清、淮安虽然不是运河重镇了,但却转变成了铁路重镇,铁路货物还是需要跨长江黄河淮河装卸的。
不过,过于超前的铁路修筑,政府主导的强推,造成的民间资本的浪费滥用,以及技术验证过程中的成本摊派不公,大明在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社会问题。
全国的大造铁路进程中,至少死了几十万铁路工人,多的时候一年要死两三万。
而朝廷一开始预估的铁路盈利能力,显然也有不少出入。很多铁路造好后,配套的产业环境并没有起来,一开始还是国防意义大于民间经济意义。
很多投了大钱的民间资本,眼看着铁路修成了,但回本收过路费收租金却遥遥无期,不由怨声载道。
朝廷当初还提出了“修铁路者可以得到铁路沿线一定宽度的土地,用于工商业开发”,但这些土地一开始的价值也显然存疑。
最后,修铁路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分配不均、经手人贪墨、规划存在泡沫难以回本,尤其是西北东北的铁路当时经济价值不大主要是国防价值,等于是拿富商的钱在为国防填坑了……三十多年积攒的怨气,让民间爆发资本改良的呼声越来越高。
朱和坦虽然让国富民强了,但分配不公的问题,依然冲击着大明。
到后来他自己都觉得形势有些危急时,终于又想起了祖父当年临终时、交代他的另一句遗言。
“如果将来大修铁路,肯定是要激起各方反对的,有守旧者,有恨油水者,有恨投资泡沫者,朝廷一切都靠执政者规划,出了大问题仇恨最终都会落到皇帝身上。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可以想想英吉利国虚君实相,以相平息民愤的经验,我大明已有天下三四百年,只要皇帝谦退,不至于被人反对到那一步。”
朱和坦思之再三,决定按照祖父的遗嘱慢慢布局。
他自己是不怕的,毕竟也是六十年之天子,积威甚重,无人敢质疑。
但也因为他活得太久,他几個大儿子也没他长寿,必须找最小的幼子继位了,估计继位时至少也是四十好几了。他怕自己的小儿子将来镇不住。
于是乎,在朱和坦八十岁那年,正式退位当太上皇前,他下令彻查了几十年来的铁路各案,
最终发现好几任户部尚书、内务府总管,都是涉案数千万两甚至更多,都是吃的铁路、运河建设款项和经营款项。
这些被抓出来的家伙,当然遭到了清算,也吸走了不少仇恨。
而朱和坦痛定思痛,终于决定以后的大明新君,只掌握军权和外交权力,负责保卫国家和对外代表国家。
而内阁负责其他民政内政、工商建设财税,立宪明确,皇帝以后就不管这些了。
但内阁必须给皇帝交足全国的军费、军粮、军需,全国的武装力量的军饷和用度,还是由皇帝名义发放的,他们也只向皇帝效忠。
这也算是被一连串的铁路案倒逼着,走上了一条类似于普鲁士和德意志霍亨佐伦帝国的局部君主立宪之路,或者说是“二元君主制”,大明皇帝的交权程度,还是远远要比英吉利国的君主要轻。
但这样才符合历史的本来趋势,因为华夏毕竟是有长久的专权惯性的,皇帝要是连军权都交出去,那根本不可能活得久,只会天下大乱。
能完全不过问民政和工商建设、让内阁选贤治理,已经是大明的极限了。如果有确凿证据这个内阁非常贪,还做不好事,那皇帝也能用内阁来平息民愤。
大明的权力结构,最终总算是靠着这一招,长久稳住了。
而大明提前主导了工业歌命之后,随着技术的溢出,西方模仿者多多少少也会学到一些,并且加速全球的历史进程。
到朱和坦晚年,大约是1750~1760年代了,历史上西方这时候应该在打七年战争,但实际上西方早就已经完成了新一轮的洗牌。
这时候连米国都已经建国,拥有了英国在北美的十三州。
法国反而根本没等到路易十六上位,他爷爷路易十五都没撑过工业歌命输出的浪潮,直接被迫服软改革,只是没有历史上法国大歌命和拿破仑战争那么血腥罢了。
整个世界,被大明这个工业歌命的火车头,带得胡乱狂奔,各自争夺。
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时,地球上便没有了无主之地,所有殖民地基本都被列强瓜分完毕了——当然,大明本身就是其中最大的列强,或者说是“一超多强”中的那个“一超”。
一代一代无数的欧美留学生,为了富国强兵,为了防止落后挨打,前赴后继远渡重洋来大明留学。
能进南大最好,进不了浙大北大也还可以。这些人有很多学成后回去建设祖国,但也有至少一半以上直接背叛了祖国,留在大明找有前途的工作过好日子。
(大结局)
——
新书《舍弟诸葛亮》,欢迎收藏,求票求追更,求增加活粉数,拜谢。
后面有附彩蛋章给出大明最终地图,如果刷不出来的话,也可以看这一段的章节评论,我会在评论里再贴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