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国姓窃明最新章节!
连续的灾害,让大明在小康十七十八年只能选择保守应对一切非必要挑战。
而进入小康十八年、也就是1680年之后,因为前面两年的大灾,朝廷还要继续减税。只不过不是全国范围减税了,只针对前两年灾情特别严重的省份,继续延免一年。而受灾不那么严重的省份,这一年开始已经必须纳粮了。
但如此也没能让朝廷的府库重新充盈起来,征收进来的粮食,只够刚好平进平出维持官粮役粮军粮的开支。
只能说,连续两年全国性范围的大灾,至少还需要灾后再休养生息两年,才能勉强缓过气来。
1681年,小康十九年,全国终于全面恢复了正常赋税,开始把前些年少了一大半的常平仓重新增持库存,但也没法恢复到连续两年大灾之前的水平,这时候也就没有足够的军粮发动数千里的远征。
1682年,小康二十年,总算遇到了一个还算风调雨顺的年景。朝廷也趁着难得的“谷贱伤农”倾向,加大力度出钱收购余粮,总算一鼓作气把常平仓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不过代价则是朝廷的金银铜钱支出非常多,当初十一年前打下马尼拉时从西班牙人那里抢来的金银余额,基本上都在这波全国大灾后的重建储粮中花光了。
当然这样惠民仁政的举措,对于收拢民心,争取百姓对大明的向心力,以及强化上上下下对于变法改革的支持力度,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朱树人钱虽然花了,但他的各项立法和改革进度却大大加快了,原本觉得需要五年的《垄断法》立法,最后在三年内就完成了。而如今第五年,已经把《大明民律》的主体修得差不多了,比原计划还早了三四年。
天下百姓对于大明军队的支持力度也提升了不少。军队的荣誉感也与日俱增,原本因为大规模战事结束已经多年,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士兵并没有当初灭清战争中刀头舐血老兵的士气和军纪、胆略。
但现在,胆略这玩意儿和平状态很难练,但士气和军纪至少能恢复到灭清战争时期的高昂状态——
若是没有这个士气加成,后续跟噶尔丹发生冲突,那可是很难抗的。如今大明才是“承平日久,兵不知战”的一方,准噶尔部则是“年年东征西战,百战余生淬炼出一支天下精锐强军”。
摸清了这些状况之后,随着小康二十年即将过去,大明高层终于下定了决心,可以对准噶尔部的背信弃义、肆意侵吞大明属国等问题,展开军事报复了。
原本计划很早就要动手的事情,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拖了多年,最后连续两年全国大灾,加起来又拖了四五年。
……
不过,虽然被连番大灾打断多拖了四五年,这四五年的准备期,大明也不是白过的。
在经济建设方面,这四五年虽然是原地踏步、反复震荡,GDP经济总量和人口、粮食总量并没有什么提升。
但是在工业技术方面和商业统筹能力方面,却有了不少的提升。
一方面,连续的大灾荒,让一部分新增的溢出农业人口,在种不出粮食的情况下,转而改籍当了工人,来城里找工商业的工作谋生。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常平仓反复开仓赈灾、收粮回复库存,也带来的巨大的商业物流。灾荒之年,虽然种不出粮食,可闲下来的农民,政府也会想办法给他们“以工代赈”。
而这种时候,因为国内交通运输的压力、大规模远程调拨粮食的需要,让以工代赈的农民跟传统徭役人口一起,负责国家的交通基建工程建设,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宣泄闲置饥饿劳动力的口子。
最后,有数十万原本要饿死的农民,直接投靠了朝廷变成徭役籍,成了修桥铺路的农民工,把大明国内多条航运交通设施给好好修了一下。
其中最着名的一个工程,就是历史上前宋时期没能成功、而后世近代南水北调时得以成功的“汉水北连”运河方案。
在南阳的方城垭口一带,挖通了桐柏山余脉的一块区域,把汉水的支流白河和北方汝颍经过叶县的一条支流连接起来。如此,作为长江支流的汉水的一部分支流水量,可以不往南流,而往北进入汝颍水系,稍微缓解一丁点河南地区的缺水。
更关键的是打通了一条内河水运通道,让湖广的物资直接水路北上河南被打通。让湖广和四川的物资从此北上可以少往东绕一千多里水路,长远来看绝对能为国家的大范围物资调度运输节约巨大成本,是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活儿。
而这样一项工程,就是从小康十七年到二十年,四年的时间里,靠着几十万新增的想当徭役人口混口公粮吃的百姓,加上大明朝廷原本的攻城兵部队,集中力量修出来的。期间还克服了方城垭口的膨胀土地质问题,硬生生多挖了很多土方量,把这活儿干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远远不止一个,所以这四年里,大明内部的运输调度和道路条件,着实又浴火涅槃一样升级了一大台阶,为后续往西北前线集中调运军粮,降低了成本——
毕竟原本情况下,四川和湖广的粮食要运到陕甘供西北军打仗,也得先顺着汉水、长江东下,到合肥才能转入淮河、再利用大运河体系转入黄河。(四川是不可能直接走陆路栈道翻越秦岭的,那条路诸葛亮试过,损耗太大。走一万里水运的成本都不如翻越秦岭几百里的损耗大)
而现在,四川和湖广的粮食,就能省掉从襄阳到合肥的这一千多里水路,一往一返加起来算两倍,能省下两千八百里水运航程,这可都是成本。
……
而除了这些交通基建设施的进步,大明这五年里还在其他科教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
科技的发展,可是不会因为自然的灾害而拖延的,科研自有其节奏,只要基础经费够,科学家闲着也是闲着,总要弄点东西。
而这五年里,罗伯特.胡克虽然没能把“瓦特蒸汽机”改良出来,那还差得太远。可其他周边小发明却没少搞——当然,是大明科学院和各大研究所、还有南大的诸多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并不是胡克单打独斗的。
包括历史上1735年才被英国人发明出来的航海钟,如今终于被大明提前55年发明出来了,而且还一上来就同期进行了小型化实验、用了标准化弹黄和标准化齿轮制造的擒纵装置,让“抗颠簸的航海钟”,能够在后续几年内,就小型化成怀表。
这玩意儿一出现,大明的航海事业肯定会进一步蓬勃发展,因为终于可以使用近代化的“精确确定经度航行法”了。
在没有精确计时、不会被海浪颠簸导致快慢的航海钟之前,人类航海是非法精确确认自己所处位置的经度的。这也就导致很多航行只能用纬度航行法,沿着一个纬度正东正西航行,以免偏航。
配合上经度航行法之后,海船能在海上航出更多直奔目的地的精确航线,平均算下来,能节约一到两成的航行里程,也就能在原本基础上再降低一两成的航行时间和航行运输成本。也能更方便地井喷式地理发现、更精确地测绘海岸线地图。
除了航海钟之外,作为胡克助理的安东尼.列文虎克,也毫不意外地在大明内务府的资金材料支持下,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并且第一次观测发现了细菌等微生物——
这事儿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本来就是列文虎克发明的。只不过原本的历史上他在荷兰时没那么多人支持,要花自己的钱搞研究,就慢一些。现在到了大明,各种光学打磨耗材和光学玻璃基料随便他用随便他花,自然进展飞速迅勐。
而显微镜的出现和微生物的发现,当然又让大明生化环材领域很快就能迎来一波新井喷。比如都有人开始搞历史上“巴氏杀毒法”的对比研究了。
反正现在有显微镜,可以看清微生物的生死,那就可以精确观测各种药物和卫生手段的杀菌效果了,这绝对是一个质变。
光是大明科学院下属几个研究所,这两三年里对于各种食物军粮保鲜技术的对比研究,就让大明的远征后勤保障稳定性,又上了一个台阶。
一些惠而不费的小措施小规章,和预处理的技术手段往上一堆,就让大军军粮变质吃坏肚子的概率明显下降了一点。
除此之外,比航海钟和显微镜再档次低一些的小科学发现发明,在过去五年里起码又堆积了十几项,
什么反射式望远镜、潜望镜,八十锭小宛纺纱机,砸棉机,改良式的手摇缝纫机、初代脚踏缝纫机……朱树人都数不过来了。
大明朝廷在看到“科教兴国”的希望后,对南京大学和大明科学院的支持力度也变得更大了,同时还开始琢磨另外两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那就是准备酌情允许各省自筹经费、设立每省一所理工科大学,就比照南大的办学方式。
于是,在过去三年里,大明在各省的科教筹备方面,下了不少力气调研和预热,进行人才储备。
可惜因为理工科人才的绝对数量还是不够,最终只能暂缓,改为分成几个小步骤走。
第一步就是立刻进行南京大学的新一轮扩招,这事儿是从小康十八年、也是南大建立的第十一年开始的。从此,南大的每年录取人数,从原本的每年600人,进一步一次性扩充到1500人。
不过扩充之后,也附带着一个待遇降低,那就是以后南大的毕业生,将不再按照举人待遇侯选派官。
换言之,“读完南大也有机会做官”的待遇,到南大的第十届学生为止,以后就没这种好事了。
扩招之后学生含金量会迎来第一次下降,但是可以得到更多人才,将来到地方上去进行科学基础教育工作,把数理化教育变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甚至从600到1500这扩招的900人,里有一半入学分数最低的,将来就定死了直接按照“师范生”培养,必须送到地方上教书。
而如今虽然还没能力在各省建立大学,但至少可以先建立各种中学级别的新学学堂。
目前先做到每个省的省城有一座理工科中学,教导进入大学以前的基础数理化知识,也教传统文学哲学。
最终的毕业教学水平,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初中二年级数学和物理水平,加上一些化学和生物常识。
而这一项工作,从小康十八年开始,到小康二十年,已经初步完成了。这年大明各省的省城,都至少已经建立起了一座综合型中学,招生规模都在数百人左右。
其中南京、杭州、苏州、南昌、武昌是全国建中学最快的地方,到小康二十年时,他们已经有学生学到三年级了。
这几个省份原本就最重视文教,朝廷给了政策后,地方乡绅第一年就疯狂积极响应、自己踊跃捐钱把中学建起来了。
而广州、成都、重庆、北京、开封、济南、福州稍晚一些,它们是小康十九年建成的第一所综合型中学,如今有了二年级的学生。
剩下其他相对偏远或穷困一些的省城,最后也赶在小康二十年的朝廷截止期限,草草把中学建立起来。
哪怕钱少没人捐,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大不了先减少一点招生规模。分配不到足够多的老师,就先减少一些课程。
朝廷的文部最后核查时,也确认了各省已经有了教数理化常识的中学,对这个结果挺满意。只是核查时,也发现一些穷省确实硬件和师资力量不行,为这事儿也跟朝廷汇报。
朝中文部官员商讨后,又请示了内阁,最终内阁做出决策,建议各省在第一座通科中学之外,再建立以府县为单位的“图书馆”。
要求一年之内,确保在所有省城设立一座可以供学子上门阅读的图书馆。但是因为受限于时代技术管理水平,那肯定是不能允许外借图书的,只能是来馆里现场读,不能把书带回家,而且进出馆还得被搜身,以免窃书。
至于图书馆里必须提供的全套基础数理化教材,朝廷文部会统一下发给各省。反正如今凋版印刷活字印刷都很成熟了,朝廷刻版印书也不贵。一次制版印个几千上万册完全没问题。
最终,朝廷会按照大约三万套的标准进行授书。给每个省的省城图书馆,至少配备全部通用数理化教材一千套,当然四书五经这些传统教材也会配发供免费借阅。
未来三到五年内,文部还会责令各省,在三年内实现每个府城有一座公立免费图书馆,所需书籍可以由省城图书馆原本拿到的配额分一部分过去。
五年内要实现每个县城有一座公立免费图书馆,书籍来源也可以从省里那一千套分润,同时地方上的乡绅可以自行捐助解决一部分。所有的馆子都是可以上门看,但不许外借。
朝廷只管原始教材的提供,建造和日常运营的经费就让地方乡绅自筹,朝廷不给预算。但是可以在图书馆门口给捐钱的人立功德碑写上每个人的贡献。贡献达到一定金额的,以后子弟可以优先去国子监捐监生。
有了中学和图书馆这些更基础的设施,相信大明在各省省城都建一座大学的计划,应该在未来数年内,就有希望了吧。
虽然这种大学,注定要比南大简化删节一个版本,毕业生也没法享受行政级别的待遇。但总比没有好,也能充实大明的科教人才队伍。
——
PS:新书已开这本需要加速完本,今天第二更,差不多万字了。可能下午还会加更,但不一定,大家别特地等。
连续的灾害,让大明在小康十七十八年只能选择保守应对一切非必要挑战。
而进入小康十八年、也就是1680年之后,因为前面两年的大灾,朝廷还要继续减税。只不过不是全国范围减税了,只针对前两年灾情特别严重的省份,继续延免一年。而受灾不那么严重的省份,这一年开始已经必须纳粮了。
但如此也没能让朝廷的府库重新充盈起来,征收进来的粮食,只够刚好平进平出维持官粮役粮军粮的开支。
只能说,连续两年全国性范围的大灾,至少还需要灾后再休养生息两年,才能勉强缓过气来。
1681年,小康十九年,全国终于全面恢复了正常赋税,开始把前些年少了一大半的常平仓重新增持库存,但也没法恢复到连续两年大灾之前的水平,这时候也就没有足够的军粮发动数千里的远征。
1682年,小康二十年,总算遇到了一个还算风调雨顺的年景。朝廷也趁着难得的“谷贱伤农”倾向,加大力度出钱收购余粮,总算一鼓作气把常平仓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不过代价则是朝廷的金银铜钱支出非常多,当初十一年前打下马尼拉时从西班牙人那里抢来的金银余额,基本上都在这波全国大灾后的重建储粮中花光了。
当然这样惠民仁政的举措,对于收拢民心,争取百姓对大明的向心力,以及强化上上下下对于变法改革的支持力度,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朱树人钱虽然花了,但他的各项立法和改革进度却大大加快了,原本觉得需要五年的《垄断法》立法,最后在三年内就完成了。而如今第五年,已经把《大明民律》的主体修得差不多了,比原计划还早了三四年。
天下百姓对于大明军队的支持力度也提升了不少。军队的荣誉感也与日俱增,原本因为大规模战事结束已经多年,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士兵并没有当初灭清战争中刀头舐血老兵的士气和军纪、胆略。
但现在,胆略这玩意儿和平状态很难练,但士气和军纪至少能恢复到灭清战争时期的高昂状态——
若是没有这个士气加成,后续跟噶尔丹发生冲突,那可是很难抗的。如今大明才是“承平日久,兵不知战”的一方,准噶尔部则是“年年东征西战,百战余生淬炼出一支天下精锐强军”。
摸清了这些状况之后,随着小康二十年即将过去,大明高层终于下定了决心,可以对准噶尔部的背信弃义、肆意侵吞大明属国等问题,展开军事报复了。
原本计划很早就要动手的事情,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拖了多年,最后连续两年全国大灾,加起来又拖了四五年。
……
不过,虽然被连番大灾打断多拖了四五年,这四五年的准备期,大明也不是白过的。
在经济建设方面,这四五年虽然是原地踏步、反复震荡,GDP经济总量和人口、粮食总量并没有什么提升。
但是在工业技术方面和商业统筹能力方面,却有了不少的提升。
一方面,连续的大灾荒,让一部分新增的溢出农业人口,在种不出粮食的情况下,转而改籍当了工人,来城里找工商业的工作谋生。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常平仓反复开仓赈灾、收粮回复库存,也带来的巨大的商业物流。灾荒之年,虽然种不出粮食,可闲下来的农民,政府也会想办法给他们“以工代赈”。
而这种时候,因为国内交通运输的压力、大规模远程调拨粮食的需要,让以工代赈的农民跟传统徭役人口一起,负责国家的交通基建工程建设,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宣泄闲置饥饿劳动力的口子。
最后,有数十万原本要饿死的农民,直接投靠了朝廷变成徭役籍,成了修桥铺路的农民工,把大明国内多条航运交通设施给好好修了一下。
其中最着名的一个工程,就是历史上前宋时期没能成功、而后世近代南水北调时得以成功的“汉水北连”运河方案。
在南阳的方城垭口一带,挖通了桐柏山余脉的一块区域,把汉水的支流白河和北方汝颍经过叶县的一条支流连接起来。如此,作为长江支流的汉水的一部分支流水量,可以不往南流,而往北进入汝颍水系,稍微缓解一丁点河南地区的缺水。
更关键的是打通了一条内河水运通道,让湖广的物资直接水路北上河南被打通。让湖广和四川的物资从此北上可以少往东绕一千多里水路,长远来看绝对能为国家的大范围物资调度运输节约巨大成本,是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活儿。
而这样一项工程,就是从小康十七年到二十年,四年的时间里,靠着几十万新增的想当徭役人口混口公粮吃的百姓,加上大明朝廷原本的攻城兵部队,集中力量修出来的。期间还克服了方城垭口的膨胀土地质问题,硬生生多挖了很多土方量,把这活儿干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远远不止一个,所以这四年里,大明内部的运输调度和道路条件,着实又浴火涅槃一样升级了一大台阶,为后续往西北前线集中调运军粮,降低了成本——
毕竟原本情况下,四川和湖广的粮食要运到陕甘供西北军打仗,也得先顺着汉水、长江东下,到合肥才能转入淮河、再利用大运河体系转入黄河。(四川是不可能直接走陆路栈道翻越秦岭的,那条路诸葛亮试过,损耗太大。走一万里水运的成本都不如翻越秦岭几百里的损耗大)
而现在,四川和湖广的粮食,就能省掉从襄阳到合肥的这一千多里水路,一往一返加起来算两倍,能省下两千八百里水运航程,这可都是成本。
……
而除了这些交通基建设施的进步,大明这五年里还在其他科教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
科技的发展,可是不会因为自然的灾害而拖延的,科研自有其节奏,只要基础经费够,科学家闲着也是闲着,总要弄点东西。
而这五年里,罗伯特.胡克虽然没能把“瓦特蒸汽机”改良出来,那还差得太远。可其他周边小发明却没少搞——当然,是大明科学院和各大研究所、还有南大的诸多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并不是胡克单打独斗的。
包括历史上1735年才被英国人发明出来的航海钟,如今终于被大明提前55年发明出来了,而且还一上来就同期进行了小型化实验、用了标准化弹黄和标准化齿轮制造的擒纵装置,让“抗颠簸的航海钟”,能够在后续几年内,就小型化成怀表。
这玩意儿一出现,大明的航海事业肯定会进一步蓬勃发展,因为终于可以使用近代化的“精确确定经度航行法”了。
在没有精确计时、不会被海浪颠簸导致快慢的航海钟之前,人类航海是非法精确确认自己所处位置的经度的。这也就导致很多航行只能用纬度航行法,沿着一个纬度正东正西航行,以免偏航。
配合上经度航行法之后,海船能在海上航出更多直奔目的地的精确航线,平均算下来,能节约一到两成的航行里程,也就能在原本基础上再降低一两成的航行时间和航行运输成本。也能更方便地井喷式地理发现、更精确地测绘海岸线地图。
除了航海钟之外,作为胡克助理的安东尼.列文虎克,也毫不意外地在大明内务府的资金材料支持下,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并且第一次观测发现了细菌等微生物——
这事儿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本来就是列文虎克发明的。只不过原本的历史上他在荷兰时没那么多人支持,要花自己的钱搞研究,就慢一些。现在到了大明,各种光学打磨耗材和光学玻璃基料随便他用随便他花,自然进展飞速迅勐。
而显微镜的出现和微生物的发现,当然又让大明生化环材领域很快就能迎来一波新井喷。比如都有人开始搞历史上“巴氏杀毒法”的对比研究了。
反正现在有显微镜,可以看清微生物的生死,那就可以精确观测各种药物和卫生手段的杀菌效果了,这绝对是一个质变。
光是大明科学院下属几个研究所,这两三年里对于各种食物军粮保鲜技术的对比研究,就让大明的远征后勤保障稳定性,又上了一个台阶。
一些惠而不费的小措施小规章,和预处理的技术手段往上一堆,就让大军军粮变质吃坏肚子的概率明显下降了一点。
除此之外,比航海钟和显微镜再档次低一些的小科学发现发明,在过去五年里起码又堆积了十几项,
什么反射式望远镜、潜望镜,八十锭小宛纺纱机,砸棉机,改良式的手摇缝纫机、初代脚踏缝纫机……朱树人都数不过来了。
大明朝廷在看到“科教兴国”的希望后,对南京大学和大明科学院的支持力度也变得更大了,同时还开始琢磨另外两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那就是准备酌情允许各省自筹经费、设立每省一所理工科大学,就比照南大的办学方式。
于是,在过去三年里,大明在各省的科教筹备方面,下了不少力气调研和预热,进行人才储备。
可惜因为理工科人才的绝对数量还是不够,最终只能暂缓,改为分成几个小步骤走。
第一步就是立刻进行南京大学的新一轮扩招,这事儿是从小康十八年、也是南大建立的第十一年开始的。从此,南大的每年录取人数,从原本的每年600人,进一步一次性扩充到1500人。
不过扩充之后,也附带着一个待遇降低,那就是以后南大的毕业生,将不再按照举人待遇侯选派官。
换言之,“读完南大也有机会做官”的待遇,到南大的第十届学生为止,以后就没这种好事了。
扩招之后学生含金量会迎来第一次下降,但是可以得到更多人才,将来到地方上去进行科学基础教育工作,把数理化教育变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甚至从600到1500这扩招的900人,里有一半入学分数最低的,将来就定死了直接按照“师范生”培养,必须送到地方上教书。
而如今虽然还没能力在各省建立大学,但至少可以先建立各种中学级别的新学学堂。
目前先做到每个省的省城有一座理工科中学,教导进入大学以前的基础数理化知识,也教传统文学哲学。
最终的毕业教学水平,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初中二年级数学和物理水平,加上一些化学和生物常识。
而这一项工作,从小康十八年开始,到小康二十年,已经初步完成了。这年大明各省的省城,都至少已经建立起了一座综合型中学,招生规模都在数百人左右。
其中南京、杭州、苏州、南昌、武昌是全国建中学最快的地方,到小康二十年时,他们已经有学生学到三年级了。
这几个省份原本就最重视文教,朝廷给了政策后,地方乡绅第一年就疯狂积极响应、自己踊跃捐钱把中学建起来了。
而广州、成都、重庆、北京、开封、济南、福州稍晚一些,它们是小康十九年建成的第一所综合型中学,如今有了二年级的学生。
剩下其他相对偏远或穷困一些的省城,最后也赶在小康二十年的朝廷截止期限,草草把中学建立起来。
哪怕钱少没人捐,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大不了先减少一点招生规模。分配不到足够多的老师,就先减少一些课程。
朝廷的文部最后核查时,也确认了各省已经有了教数理化常识的中学,对这个结果挺满意。只是核查时,也发现一些穷省确实硬件和师资力量不行,为这事儿也跟朝廷汇报。
朝中文部官员商讨后,又请示了内阁,最终内阁做出决策,建议各省在第一座通科中学之外,再建立以府县为单位的“图书馆”。
要求一年之内,确保在所有省城设立一座可以供学子上门阅读的图书馆。但是因为受限于时代技术管理水平,那肯定是不能允许外借图书的,只能是来馆里现场读,不能把书带回家,而且进出馆还得被搜身,以免窃书。
至于图书馆里必须提供的全套基础数理化教材,朝廷文部会统一下发给各省。反正如今凋版印刷活字印刷都很成熟了,朝廷刻版印书也不贵。一次制版印个几千上万册完全没问题。
最终,朝廷会按照大约三万套的标准进行授书。给每个省的省城图书馆,至少配备全部通用数理化教材一千套,当然四书五经这些传统教材也会配发供免费借阅。
未来三到五年内,文部还会责令各省,在三年内实现每个府城有一座公立免费图书馆,所需书籍可以由省城图书馆原本拿到的配额分一部分过去。
五年内要实现每个县城有一座公立免费图书馆,书籍来源也可以从省里那一千套分润,同时地方上的乡绅可以自行捐助解决一部分。所有的馆子都是可以上门看,但不许外借。
朝廷只管原始教材的提供,建造和日常运营的经费就让地方乡绅自筹,朝廷不给预算。但是可以在图书馆门口给捐钱的人立功德碑写上每个人的贡献。贡献达到一定金额的,以后子弟可以优先去国子监捐监生。
有了中学和图书馆这些更基础的设施,相信大明在各省省城都建一座大学的计划,应该在未来数年内,就有希望了吧。
虽然这种大学,注定要比南大简化删节一个版本,毕业生也没法享受行政级别的待遇。但总比没有好,也能充实大明的科教人才队伍。
——
PS:新书已开这本需要加速完本,今天第二更,差不多万字了。可能下午还会加更,但不一定,大家别特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