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 媒体综评
推荐阅读: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电影巨匠最新章节!
由于“十二罗汉”和“借刀杀人”选择在同一天上映,所以各大报刊杂志的评论也都选择在同一天刊登,将对峙之局的紧张氛围鲜明而直接地呈现出来,几乎所有人在阅读一部电影的影评时,就可以直接阅读到另外一部作品的评论,优劣对比一目了然。
有趣的是,首批四十三家影评,全部都评论了“借刀杀人”,但却只有三十六家评论了“十二罗汉”。如此形势,与新闻报道数量的格局恰恰相反。
得益于华纳兄弟的背后推动,除了“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之外,权威专业媒体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对两部电影进行了评论,但结果却不见得能够让华纳兄弟满意。
罗杰-埃伯特就职的“芝加哥太阳报”也第一时间刊登了这位全美顶尖影评人的简评。对于“十二罗汉”,他表示,“这是一部关于勇气、对话、明星号召力和智慧幽默的电影,虽然剧本十分薄弱,失去了存在感,但作为娱乐大片,某种程度来说,我还是颇为喜欢的。”在满分一百分的评分系统中,他给予了六十五分,而专属于罗杰的推荐指数之中,满分四星他给予了三星。
这也是罗杰一贯的风格,也许他不喜欢这部电影,但却认为值得推荐。因为电影诉求不同,他不会要求商业电影娱乐大众的同时还要展现智慧,他也不会要求艺术电影在挖掘思想深度的同时还能够取得票房佳绩。所以,评分也许很低,但推荐却不俗;相反,评分很高,却不认为值得推荐,这样的情况都是经常出现的。
而对于“借刀杀人”,他也延续了自己官方网站的态度,“精彩绝伦的电影,从角色塑造,到光线运用,再到音响特效,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都可以称得上是过去五年之内的最佳作品之一。”八十八分的评价,搭配四星的强烈推荐,将罗杰的态度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当然,对于“十二罗汉”的评价也不见得全部都是糟糕的,“旧金山纪事报”就给出了七十五分的不俗评价,影评人史蒂文-莱亚(Steven-Rea)表示,“按照好莱坞现在的续集风潮,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十七罗汉’。”
这一夹带着调侃的诙谐评论,显然是对电影的娱乐性给予了不俗肯定。
相对而言,史蒂文对“借刀杀人”的评论就颇为意味深长了,“作为一部惊悚犯罪电影,‘借刀杀人’的最大缺陷就是:在尝试突破的道路上,没有能够更近一步,它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超过十年前八月上映的那部‘亡命天涯’。”
史蒂文避开了正面的谈论,没有给予直接肯定,也没有给予直接否定,而是把它拿来与1993年那部传奇经典“亡命天涯”相比较,隐含的深意只有真正的电影爱好者能够领略了:也许,“借刀杀人”是十年以来最出色的惊悚犯罪电影。
七十分的评分,自然比不上“十二罗汉”,但没有人应该忘记,“旧金山纪事报”对混沌影业旗下作品的偏颇立场,尤其是参考史蒂文这篇简评的内容,“七十分”的评价反而越发显得意味深长。
到底是七十五分的“十二罗汉”更加出色,还是七十分的“借刀杀人”更加精彩,相信每一位阅读了“旧金山纪事报”的读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另外,“名利场”的评论也十分耐人寻味,对于“借刀杀人”是如此评价的,“作为导演,兰斯洛特-施特雷洛为这部黑色电影注入了迷人的魅力,特别的镜头语言搭配特别的表演艺术,留下了特别的一笔,但他却没有能够避开好莱坞终极愚蠢电影的俗套——自以为是的完美结局,却仅仅只是另外一个自大的解读。”
五十分,“名利场”表示这不是负面评论,而是一个混杂了正面和负面的中立评论。
与此对立的是,“名利场”为“十二罗汉”送上了赞扬之词,“这不仅仅是一部双重刺激的作品,更是一部兼具复古与时尚的魔力电影,轻而易举就可以从其他作品的放映厅里偷走观众。”
毫无保留的赞扬为“十二罗汉”正名,如此评价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着实是再好不过了,搭配七十五分的评价,可以直接断言,“名利场”认为“十二罗汉”是一部远远比“借刀杀人”更加值得走进电影院的作品。
但可惜的是,秉持和“名利场”相似观点的媒体屈指可数,在三十六家评论之中,八家给出了负面评价,八家给出了中立评价,二十家给出了正面评价。负面评价之中,最低分二十分;而正面评价之中,最高分则是七十五分。
“西雅图邮报”,“撇开‘十二罗汉’是一部比隐形墨水还要更快褪色的电影不说,但这不是一部你想要欣赏剧情细节的那种电影,而是一部关于花费两个小时在科莫湖的游艇上,与朋友一起放松的电影。”七十五分。
“好莱坞报道者”,“斯蒂芬-米廖内(Stephen-Mirrione)的快速剪辑和大卫-福尔摩斯(David-Holmes)的流行摇滚配乐,让电影变得娱乐性十足,至于故事合理性和角色饱满度,这也就不重要了。”七十五分。
“纽约邮报”,“当你离开剧院的时候,你就会遗忘掉这部电影——如果没有,那就再等一会。这部娱乐性十足的电影,仅仅只是关于眼睛冰淇淋的享受。”五十分。
“芝加哥论坛报”,“更忙碌,更混乱,更薄弱,电影拆分成每一个部分,似乎都是有趣的,但结合在一起之后,却让人无聊得想要睡觉。”五十分。
“华盛顿邮报”,“电影试图通过演员的化学反应达到娱乐效果,但这无疑是失败的、劣质的、糟糕的,更为可怕的是,关于这项‘任务’,没有一个部分是有趣的。”四十分。
“娱乐周刊”,“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一部懒散的、二流的、无聊的、唤醒电话铃声的——唯一不确定的就是到底有多少观众口袋里的手机响起来了——作品。”二十五分。
“纽约客”,“当电影播放到一半时,你会感觉到前所未有地饥饿,然后开始思考电影结束之后到底是应该选择汉堡,还是披萨。”二十分。
可以看得出来,媒体对“十二罗汉”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即使是给予赞扬的媒体,也将焦点锁定在了电影的娱乐性之上,但除此之外,就无法给予更多的称赞了,这也使得“名利场”旗帜鲜明的立场成为了特立独行的一家之言。
值得一提的是,“名利场”为两部电影评价的分数,恰恰是“十二罗汉”首批影评的最高分,七十五分;也恰恰是“借刀杀人”首批评论的最低分,五十分。
作为参考的是,曾经在“上帝之城”、“后天”两部作品之中给出了负面评价、同时为“特洛伊”打出了正面评价的媒体们,比如“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西雅图邮报”、“好莱坞报道者”等等,这一次对“借刀杀人”的态度也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虽然在这些媒体之中,“借刀杀人”的评分依旧低于“十二罗汉”,但平均评价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引起了不少圈内人士的注意:到底是“十二罗汉”的质量真的惨不忍睹,就连亲近派都不忍心大肆赞扬了,这才对竞争作品手软;还是说“借刀杀人”的质量真的出类拔萃,让人不得不抛弃个人偏执,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这场媒体综评的较量之中,胜负天平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面对如此情况,“休斯顿纪事报”甚至直接将两部电影的定义更换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十二罗汉’无疑是出色的,娱乐性十足、星光闪耀、魅力无穷,成为假期档的一道美味圣诞大餐;作为一部艺术电影,‘借刀杀人’大胆出格的尝试令人眼前一亮,但试图在强手如云的颁奖季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还是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着实是让人哭笑不得,仅仅在一天之前,所有媒体还都将两部电影摆放在商业电影的位置上,对二者之间的票房竞争给予了大量笔墨的描写;但一天之后,两部电影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显然,人们不应该将“口碑”和“媒体综评”作为衡量两部作品的标准,毕竟,性质不一样嘛。
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也成为了首批媒体综评的总结陈词。事实也是如此,与“十二罗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借刀杀人”的四十三家影评,三十五家正面评论,八家中立评论,而负面评价的数量则是零。
换而言之,这就是一部零差评的作品!整体声势甚至超过了兰斯的处女作“上帝之城”,取得了影评人认可的新高,如此结果,着实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以商业电影出击,收获了艺术电影的口碑,给予每个人一记狠狠的当头棒喝。
中立评论之中,“名利场”的五十分是最低分;而正面评论之中,“纽约时报”的九十五分则是最高分。“借刀杀人”毫无疑问地以零差评的强势姿态,迎来了赞誉狂潮!(未完待续。)
由于“十二罗汉”和“借刀杀人”选择在同一天上映,所以各大报刊杂志的评论也都选择在同一天刊登,将对峙之局的紧张氛围鲜明而直接地呈现出来,几乎所有人在阅读一部电影的影评时,就可以直接阅读到另外一部作品的评论,优劣对比一目了然。
有趣的是,首批四十三家影评,全部都评论了“借刀杀人”,但却只有三十六家评论了“十二罗汉”。如此形势,与新闻报道数量的格局恰恰相反。
得益于华纳兄弟的背后推动,除了“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之外,权威专业媒体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对两部电影进行了评论,但结果却不见得能够让华纳兄弟满意。
罗杰-埃伯特就职的“芝加哥太阳报”也第一时间刊登了这位全美顶尖影评人的简评。对于“十二罗汉”,他表示,“这是一部关于勇气、对话、明星号召力和智慧幽默的电影,虽然剧本十分薄弱,失去了存在感,但作为娱乐大片,某种程度来说,我还是颇为喜欢的。”在满分一百分的评分系统中,他给予了六十五分,而专属于罗杰的推荐指数之中,满分四星他给予了三星。
这也是罗杰一贯的风格,也许他不喜欢这部电影,但却认为值得推荐。因为电影诉求不同,他不会要求商业电影娱乐大众的同时还要展现智慧,他也不会要求艺术电影在挖掘思想深度的同时还能够取得票房佳绩。所以,评分也许很低,但推荐却不俗;相反,评分很高,却不认为值得推荐,这样的情况都是经常出现的。
而对于“借刀杀人”,他也延续了自己官方网站的态度,“精彩绝伦的电影,从角色塑造,到光线运用,再到音响特效,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都可以称得上是过去五年之内的最佳作品之一。”八十八分的评价,搭配四星的强烈推荐,将罗杰的态度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当然,对于“十二罗汉”的评价也不见得全部都是糟糕的,“旧金山纪事报”就给出了七十五分的不俗评价,影评人史蒂文-莱亚(Steven-Rea)表示,“按照好莱坞现在的续集风潮,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十七罗汉’。”
这一夹带着调侃的诙谐评论,显然是对电影的娱乐性给予了不俗肯定。
相对而言,史蒂文对“借刀杀人”的评论就颇为意味深长了,“作为一部惊悚犯罪电影,‘借刀杀人’的最大缺陷就是:在尝试突破的道路上,没有能够更近一步,它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超过十年前八月上映的那部‘亡命天涯’。”
史蒂文避开了正面的谈论,没有给予直接肯定,也没有给予直接否定,而是把它拿来与1993年那部传奇经典“亡命天涯”相比较,隐含的深意只有真正的电影爱好者能够领略了:也许,“借刀杀人”是十年以来最出色的惊悚犯罪电影。
七十分的评分,自然比不上“十二罗汉”,但没有人应该忘记,“旧金山纪事报”对混沌影业旗下作品的偏颇立场,尤其是参考史蒂文这篇简评的内容,“七十分”的评价反而越发显得意味深长。
到底是七十五分的“十二罗汉”更加出色,还是七十分的“借刀杀人”更加精彩,相信每一位阅读了“旧金山纪事报”的读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另外,“名利场”的评论也十分耐人寻味,对于“借刀杀人”是如此评价的,“作为导演,兰斯洛特-施特雷洛为这部黑色电影注入了迷人的魅力,特别的镜头语言搭配特别的表演艺术,留下了特别的一笔,但他却没有能够避开好莱坞终极愚蠢电影的俗套——自以为是的完美结局,却仅仅只是另外一个自大的解读。”
五十分,“名利场”表示这不是负面评论,而是一个混杂了正面和负面的中立评论。
与此对立的是,“名利场”为“十二罗汉”送上了赞扬之词,“这不仅仅是一部双重刺激的作品,更是一部兼具复古与时尚的魔力电影,轻而易举就可以从其他作品的放映厅里偷走观众。”
毫无保留的赞扬为“十二罗汉”正名,如此评价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着实是再好不过了,搭配七十五分的评价,可以直接断言,“名利场”认为“十二罗汉”是一部远远比“借刀杀人”更加值得走进电影院的作品。
但可惜的是,秉持和“名利场”相似观点的媒体屈指可数,在三十六家评论之中,八家给出了负面评价,八家给出了中立评价,二十家给出了正面评价。负面评价之中,最低分二十分;而正面评价之中,最高分则是七十五分。
“西雅图邮报”,“撇开‘十二罗汉’是一部比隐形墨水还要更快褪色的电影不说,但这不是一部你想要欣赏剧情细节的那种电影,而是一部关于花费两个小时在科莫湖的游艇上,与朋友一起放松的电影。”七十五分。
“好莱坞报道者”,“斯蒂芬-米廖内(Stephen-Mirrione)的快速剪辑和大卫-福尔摩斯(David-Holmes)的流行摇滚配乐,让电影变得娱乐性十足,至于故事合理性和角色饱满度,这也就不重要了。”七十五分。
“纽约邮报”,“当你离开剧院的时候,你就会遗忘掉这部电影——如果没有,那就再等一会。这部娱乐性十足的电影,仅仅只是关于眼睛冰淇淋的享受。”五十分。
“芝加哥论坛报”,“更忙碌,更混乱,更薄弱,电影拆分成每一个部分,似乎都是有趣的,但结合在一起之后,却让人无聊得想要睡觉。”五十分。
“华盛顿邮报”,“电影试图通过演员的化学反应达到娱乐效果,但这无疑是失败的、劣质的、糟糕的,更为可怕的是,关于这项‘任务’,没有一个部分是有趣的。”四十分。
“娱乐周刊”,“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一部懒散的、二流的、无聊的、唤醒电话铃声的——唯一不确定的就是到底有多少观众口袋里的手机响起来了——作品。”二十五分。
“纽约客”,“当电影播放到一半时,你会感觉到前所未有地饥饿,然后开始思考电影结束之后到底是应该选择汉堡,还是披萨。”二十分。
可以看得出来,媒体对“十二罗汉”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即使是给予赞扬的媒体,也将焦点锁定在了电影的娱乐性之上,但除此之外,就无法给予更多的称赞了,这也使得“名利场”旗帜鲜明的立场成为了特立独行的一家之言。
值得一提的是,“名利场”为两部电影评价的分数,恰恰是“十二罗汉”首批影评的最高分,七十五分;也恰恰是“借刀杀人”首批评论的最低分,五十分。
作为参考的是,曾经在“上帝之城”、“后天”两部作品之中给出了负面评价、同时为“特洛伊”打出了正面评价的媒体们,比如“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西雅图邮报”、“好莱坞报道者”等等,这一次对“借刀杀人”的态度也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虽然在这些媒体之中,“借刀杀人”的评分依旧低于“十二罗汉”,但平均评价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引起了不少圈内人士的注意:到底是“十二罗汉”的质量真的惨不忍睹,就连亲近派都不忍心大肆赞扬了,这才对竞争作品手软;还是说“借刀杀人”的质量真的出类拔萃,让人不得不抛弃个人偏执,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这场媒体综评的较量之中,胜负天平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移。
面对如此情况,“休斯顿纪事报”甚至直接将两部电影的定义更换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十二罗汉’无疑是出色的,娱乐性十足、星光闪耀、魅力无穷,成为假期档的一道美味圣诞大餐;作为一部艺术电影,‘借刀杀人’大胆出格的尝试令人眼前一亮,但试图在强手如云的颁奖季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还是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着实是让人哭笑不得,仅仅在一天之前,所有媒体还都将两部电影摆放在商业电影的位置上,对二者之间的票房竞争给予了大量笔墨的描写;但一天之后,两部电影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显然,人们不应该将“口碑”和“媒体综评”作为衡量两部作品的标准,毕竟,性质不一样嘛。
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也成为了首批媒体综评的总结陈词。事实也是如此,与“十二罗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借刀杀人”的四十三家影评,三十五家正面评论,八家中立评论,而负面评价的数量则是零。
换而言之,这就是一部零差评的作品!整体声势甚至超过了兰斯的处女作“上帝之城”,取得了影评人认可的新高,如此结果,着实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以商业电影出击,收获了艺术电影的口碑,给予每个人一记狠狠的当头棒喝。
中立评论之中,“名利场”的五十分是最低分;而正面评论之中,“纽约时报”的九十五分则是最高分。“借刀杀人”毫无疑问地以零差评的强势姿态,迎来了赞誉狂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