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重用高允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权倾天下:千古一后最新章节!
百官听得高允出班所奏,正为他们各自心病,俱都赶紧下拜,言中书令大人言之有理,恳请太后与皇上三思。
冯太后微笑道:“高爱卿,但说无妨。除此之外,高爱卿尚有何言?”
高允奏道:“乙浑虽死,朝廷百官,与乙浑有瓜葛者,应区别对待。太后明鉴,乙浑既死,然其诛前掌管天下兵马,带兵之将,多为乙浑多年部下,不乏对乙浑忠心之人。若尽皆严办,只恐乙浑死党心恐,横竖都是一死,恐生兵变。”
献文帝怒道:“中书令大人言之过矣!太后四策定乙浑,岂有不考虑天下兵马之事?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皆地太后密旨,各提封地之兵,欲剿灭乙浑死党,何足惧也?”
见皇帝斥责,高允噤声。冯太后此刻心中既然认定献文帝尚不堪治理天下大任,复出临朝之心已定,她虽然心中自有主张,然自己说出来恐怕会引起非议。毕竟她虽贵为太后,但终究是汉家之女。北魏为鲜卑族所建,王公贵族,俱忠于拓跋氏。故太后拿定主意,自己欲名正言顺地临朝听政,必须借群臣之口。高允为百官代表,正是太后锁定的最佳人选。
冯太后不露声色地道:“皇上,中书令大人历经三朝,办事沉稳可靠,多有卓越之见。皇上先不必责之,且听中书令大人之理。”
她又转向高允道:“高爱卿,本宫说过,今日朝堂之上,畅所欲言,本宫许之皆无罪。高爱卿尚有何言,尽可言之。”
高允拜道:“谢太后娘娘!微臣以为,天下军兵,虽久掌于乙浑之手,却并非乙浑之后,乃朝廷之兵焉!若皇上执意不恕乙浑同党,激起兵变,虽有太后诏命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以封地之后剿之,然后患颇多!”
“微臣以为,乙浑手下将士所掌之兵,乃皇上之兵;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之兵,乃诸候之兵。皇上贵为天子,却以诸候之兵,剿灭天子之兵,岂不怪哉?”
冯太后微微点头,高允又道:“若皇上决意为之,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与乙浑旧部决战,不论胜负如何,皆不能速战速决,如此,我大魏必民生凋敝,军力几灭,倘南朝刘宋、北方柔然来犯,何以挡之?”
冯太后闻言大加赞叹,献文帝见太后赞同高允所说,虽然心中不悦,可也不敢再斥责高允,默坐龙椅之上。
高允又道:“皇上可曾思之?若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与乙浑旧部开战,尽皆大胜,五位皇叔之势大盛,天子之兵几无。臣强而主弱,国将不国矣!”
冯太后道:“高爱卿所言极是,皇上可尽皆按高爱卿之言,处理天下大事。”
献文帝不悦,一声不吭。高允见时机成熟,更是跪地呼道:“臣高允冒死进谏!臣以为,皇上年轻气盛,当此我大魏多事之秋,宜行抚慰之政,而不宜高压而治之。太后娘娘深明韬略,千古奇才,况胸襟博大,如若太后娘娘临朝称制,当可力挽狂澜,重振我大魏不世基业。故臣高允,恳请太后娘娘收回懿旨,于皇上年幼之时,临朝称制!若太后娘娘不允,臣高允跪地不起,请太后娘娘三思!”
冯太后沉吟再三,百官见眼前形势,心中已然明了,俱都跪地请太后临朝称制。在群臣的跪求声中,太后侧头看向献文帝。
献文帝虽然急欲亲政,可他一直视太后为亲生母亲,心中对太后韬略无比佩服,此刻见到群臣皆奏请太后临朝称制,心中虽然恼怒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献文帝见太后目视自己,赶紧从龙椅上下来,对太后拜道:“母后,儿臣年幼,不知朝政。适才闻得中书令之言,儿臣茅塞顿开!儿臣亦与百官一起,恳请母后临朝称制!”
冯太后在献文帝的再三恳求之下,这才起身对着百官言道:“众位爱卿,俱都平身!既皇上与百官俱都奏请本宫临朝称制,本宫如再推却,恐寒皇上与百官之心。本宫暂且摄理朝政,待两三年后,皇上长大成人,本宫必退居深宫不问政事!”
朝堂之上顿时欢呼,俱拜太后与皇帝。太后既已答应高允之言临朝称制,必用高允之策,宽容对待乙浑党羽,群臣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了一半。
冯太后道:“高爱卿所奏,本宫尽皆准之。居外之将,虽为乙浑旧部,然都是天子之兵,为大魏屡立战功。乙浑谋反,众将皆不曾参与,故本宫特赦乙浑旧部之将尽皆无罪,旨到之日,各守一方,防备外敌;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所部,尽皆退回封地,朝廷另拨钱粮,重赏五位皇叔!”
群臣山呼万岁,太后又言道:“中书令高允,为官清正廉洁,为百官楷模,今又据直上奏,消弥国之大患,故本宫特许中书令高允行走禁中,参决大策,加爵为咸阳公!”
高允谢恩,群臣振奋。冯太后明白军权的重要性,乙浑已死,无人统领全国之兵。虽然眼下并无合适人选,但必须用一太后亲信之人暂掌兵权。因此,冯太后想到了殿中尚书拓跋丕。
拓跋丕虽然年老,且无多大智谋,并不适合掌管天下军马,然后,也正是他这两点缺陷,反而成为冯太后眼中的最佳人选。
拓跋丕奉太后密旨,行苦肉之计潜伏乙浑身边,况又及时举报乙浑意欲谋反,奉太后密旨带兵诛杀乙浑,已立大功。太后以他为骠骑大将军,摄天下军马,以填补一时空白。拓跋丕感太后之恩,必拼死以报太后,军权自然尽掌在太后之手。况拓跋丕年长,冯太后临朝称制期间,若发现在忠于自己的统兵良材,即可令拓跋丕归隐养老,另用贤材为骠骑将军。
百官听得高允出班所奏,正为他们各自心病,俱都赶紧下拜,言中书令大人言之有理,恳请太后与皇上三思。
冯太后微笑道:“高爱卿,但说无妨。除此之外,高爱卿尚有何言?”
高允奏道:“乙浑虽死,朝廷百官,与乙浑有瓜葛者,应区别对待。太后明鉴,乙浑既死,然其诛前掌管天下兵马,带兵之将,多为乙浑多年部下,不乏对乙浑忠心之人。若尽皆严办,只恐乙浑死党心恐,横竖都是一死,恐生兵变。”
献文帝怒道:“中书令大人言之过矣!太后四策定乙浑,岂有不考虑天下兵马之事?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皆地太后密旨,各提封地之兵,欲剿灭乙浑死党,何足惧也?”
见皇帝斥责,高允噤声。冯太后此刻心中既然认定献文帝尚不堪治理天下大任,复出临朝之心已定,她虽然心中自有主张,然自己说出来恐怕会引起非议。毕竟她虽贵为太后,但终究是汉家之女。北魏为鲜卑族所建,王公贵族,俱忠于拓跋氏。故太后拿定主意,自己欲名正言顺地临朝听政,必须借群臣之口。高允为百官代表,正是太后锁定的最佳人选。
冯太后不露声色地道:“皇上,中书令大人历经三朝,办事沉稳可靠,多有卓越之见。皇上先不必责之,且听中书令大人之理。”
她又转向高允道:“高爱卿,本宫说过,今日朝堂之上,畅所欲言,本宫许之皆无罪。高爱卿尚有何言,尽可言之。”
高允拜道:“谢太后娘娘!微臣以为,天下军兵,虽久掌于乙浑之手,却并非乙浑之后,乃朝廷之兵焉!若皇上执意不恕乙浑同党,激起兵变,虽有太后诏命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以封地之后剿之,然后患颇多!”
“微臣以为,乙浑手下将士所掌之兵,乃皇上之兵;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之兵,乃诸候之兵。皇上贵为天子,却以诸候之兵,剿灭天子之兵,岂不怪哉?”
冯太后微微点头,高允又道:“若皇上决意为之,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与乙浑旧部决战,不论胜负如何,皆不能速战速决,如此,我大魏必民生凋敝,军力几灭,倘南朝刘宋、北方柔然来犯,何以挡之?”
冯太后闻言大加赞叹,献文帝见太后赞同高允所说,虽然心中不悦,可也不敢再斥责高允,默坐龙椅之上。
高允又道:“皇上可曾思之?若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与乙浑旧部开战,尽皆大胜,五位皇叔之势大盛,天子之兵几无。臣强而主弱,国将不国矣!”
冯太后道:“高爱卿所言极是,皇上可尽皆按高爱卿之言,处理天下大事。”
献文帝不悦,一声不吭。高允见时机成熟,更是跪地呼道:“臣高允冒死进谏!臣以为,皇上年轻气盛,当此我大魏多事之秋,宜行抚慰之政,而不宜高压而治之。太后娘娘深明韬略,千古奇才,况胸襟博大,如若太后娘娘临朝称制,当可力挽狂澜,重振我大魏不世基业。故臣高允,恳请太后娘娘收回懿旨,于皇上年幼之时,临朝称制!若太后娘娘不允,臣高允跪地不起,请太后娘娘三思!”
冯太后沉吟再三,百官见眼前形势,心中已然明了,俱都跪地请太后临朝称制。在群臣的跪求声中,太后侧头看向献文帝。
献文帝虽然急欲亲政,可他一直视太后为亲生母亲,心中对太后韬略无比佩服,此刻见到群臣皆奏请太后临朝称制,心中虽然恼怒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献文帝见太后目视自己,赶紧从龙椅上下来,对太后拜道:“母后,儿臣年幼,不知朝政。适才闻得中书令之言,儿臣茅塞顿开!儿臣亦与百官一起,恳请母后临朝称制!”
冯太后在献文帝的再三恳求之下,这才起身对着百官言道:“众位爱卿,俱都平身!既皇上与百官俱都奏请本宫临朝称制,本宫如再推却,恐寒皇上与百官之心。本宫暂且摄理朝政,待两三年后,皇上长大成人,本宫必退居深宫不问政事!”
朝堂之上顿时欢呼,俱拜太后与皇帝。太后既已答应高允之言临朝称制,必用高允之策,宽容对待乙浑党羽,群臣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了一半。
冯太后道:“高爱卿所奏,本宫尽皆准之。居外之将,虽为乙浑旧部,然都是天子之兵,为大魏屡立战功。乙浑谋反,众将皆不曾参与,故本宫特赦乙浑旧部之将尽皆无罪,旨到之日,各守一方,防备外敌;拓跋昙、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皇叔所部,尽皆退回封地,朝廷另拨钱粮,重赏五位皇叔!”
群臣山呼万岁,太后又言道:“中书令高允,为官清正廉洁,为百官楷模,今又据直上奏,消弥国之大患,故本宫特许中书令高允行走禁中,参决大策,加爵为咸阳公!”
高允谢恩,群臣振奋。冯太后明白军权的重要性,乙浑已死,无人统领全国之兵。虽然眼下并无合适人选,但必须用一太后亲信之人暂掌兵权。因此,冯太后想到了殿中尚书拓跋丕。
拓跋丕虽然年老,且无多大智谋,并不适合掌管天下军马,然后,也正是他这两点缺陷,反而成为冯太后眼中的最佳人选。
拓跋丕奉太后密旨,行苦肉之计潜伏乙浑身边,况又及时举报乙浑意欲谋反,奉太后密旨带兵诛杀乙浑,已立大功。太后以他为骠骑大将军,摄天下军马,以填补一时空白。拓跋丕感太后之恩,必拼死以报太后,军权自然尽掌在太后之手。况拓跋丕年长,冯太后临朝称制期间,若发现在忠于自己的统兵良材,即可令拓跋丕归隐养老,另用贤材为骠骑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