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纵横天下垃圾辈出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玛法幻想曲最新章节!
关于这时期的事情,在井上靖先生所着作的《风涛》这本作品中有着详细的记载,看了之后大概就能够对受到大国压迫的小国的悲哀能有真切的感受了。
此外,再从旧南宋领土内所建造的元之军舰,事实上没受到什么重大损害便因浸水而沉没的这一点来看,以南宋的造船技术来说,这样的事情应当不会发生才对,因此这应当也是故意偷工减料的结果吧。这也是旧南宋统领下的人民并不希望对ri本进行远征的另一项证明。
在这样的状况下,ri本与元之间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往来了呢?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样子的,除了两国间有着确实的贸易之外,ri本的和尚也会到元这边来学习。两国之间虽然因有过战争而没有正式的外交,但并不是就老死不相往来。因此铁仓幕府认为因为曾发生过那样的事,所以就没有办法回到和以前一样友好的说法,其实也并不正确。就算是没有正式的外交,但是在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上还是得继续进行的。
再说到元朝统治中国,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非常奇特的状况,但在政治上这并不是极端不好的。对元来说,只要能够纳入旧南宋,也就是江南的富裕就好了,因此并没有特别对其有什么干涉,百姓的生活也几乎完全没有任何改变。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知识分子。由于科举消失了,因此他们便无法借此获得在朝廷出仕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满的情绪便逐渐地升高。
忽必烈当然对中国的文化有所理解,不过他并不耽溺。而就算把蒙古人和se目人都给加起来,人口大概也只有二百万人左右,相对地旧南宋的人口却有六千万人之多,因而必须要以少数的民族来统治多数的民族。然而这事本身的结构就有所矛盾,因此元朝的统治自然不可能长久,但就算如此,还是必须要以极少数的蒙古人、以及作为其手足来作动的se目人,来统治这些无论在文化上或经济上均高度发展的多数民族。
科举这件事情在当时也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制度,像欧洲当时就正处于惟有贵族才有可能获得出仕机会的状态。只不过,就算是形骸,也比完全破灭要来得好些。以蒙古来说,如果能够确立一种取代科举的制度的话,那当然是最好的,可是结果却没有,因此最后也只能再让科举复活。
科举再度复活的时候,就依据蒙古人、se目人、汉人、以及南人的区别——所谓的汉人,指的是旧金国领土内的汉民族;而所谓的南人,指的则是旧南宋国内的人上一而分为四个组别,四组的录取数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光是靠实力来取决的话,那么录取者大概全部都是南人,因此必须要加以区别。此外,蒙古人的考试科ri也简单许多,这对统治世界的蒙古帝国来说,其所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然而,让科举重新复活这件事情本身,就代表着本来要拿来取代旧有中国制度的元之制度有着相当的破绽。此外,以se目人担任各地方的长官来执行行政工作这件事也有着不同的问题,基本上就算se目人本身能力强好了,然他们并不见得会爱这片土地,就算短时间之内要他们建立绩业,大概也只会造成严重的压榨问题吧。
对了,马可·波罗这个人就是在忽必烈的时候来到中国的。关于这件事似乎也有着不同的说法,在欧洲就有人写书提出其实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中国的说法——不过这本书ri本应该还没有译本出现就是了。
此一论调的根据在于马可·波罗的书中对于万里长城竟然完全没有提及这一点上,此外,对于缠足这种将女xing的双足以布紧缚以阻止其生长的这种习俗也完全没有提到过。只是,万里长城在元代其实应该已在逐渐地腐朽破败中,今ri如此雄伟的长城乃是在明代重建的,因此马可·波罗对其毫不关心应当并非不可思议之事。另外,马可·波罗并不会说中国的语言,所以他应该是在se目人的社会之中活动。缠足这件事情乃是中国人专属的习俗,当时也不像在之后明代那么地风行,因此他没有注意到应该也是能够理解的。不过事实上,关于马可·波罗这个人来到中国的汉文资料几乎付之阙如也是事实就是了。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有名的耶律楚材。关于这个人,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的资料中也几乎见不到,但却是确实存在的人。
关于蒙古的历史,汉文的资料到底有多少可信度是一个问题,如果不将数国语言的资料加以对照的话,实在是很难勾勒出一个立体的轮廓。由于汉文的资料全部乃由对蒙古人反感的中国人所写的,因此也有着完全不可信的极端说法,不过如果这么说的话,对于被征服的一方,也就是输家这边的记录完全加以漠视的状况下,要来述说这段历史的话,我认为也是一个问题。
何况在蒙古的统治之下,从科举复活这一类的事情来看,其制度本身就有着破绽。本来元这个王朝是由忽必烈这种极具有能力的个人所建立的,当忽必烈不在时,它就开始趋于衰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正如刚才所言,极少数的蒙古人要来支配大多数在经济、文化上均较优越的中国人,这样的结构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此元朝也是不可能长久的。
虽说如此,在忽必烈死后,元朝还继续保有了六十九年的统治局面,我认为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时的南方像杭州及泉州等都市,还持续着自宋代以来的高度繁荣,而在北方,则有着大都这个城市的繁盛。所谓的大都就是今天的bei jing,bei jing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就是自这个时代开始的。由于其政治都市的属xing,可说是经过相当的人工雕琢。除了有许多se目人居住其中外,国际se彩也十分丰富,是个相当具有魅力的都会。只是它在经济上必须要仰赖南方,“以南养北”的结构可说是时至今ri依然存在。也因为如此,忽必烈全面地改修大运河,用以强化与南方之间的联系。
没有多久,在元的朝廷之内就卷起了争夺势力的yin谋,暗杀和内乱相继不绝。有一说法是因为当时气候的条件变差,引起天灾不断。因此在研究蒙古的历史学家中就有人提出元乃是灭于人类不可抗力的天灾的说法。只是自古以来并没有哪一个王朝是真正因天灾而灭亡的,反倒是因为对天灾的防范没有作好,失去民心方才灭亡的,而元应该也是其中之一。
当时黄河的洪水连年不绝,因此元朝便派脱脱(这个人是位非常认真的宰相)出马,他在下定决心之后集结了数百万的劳动者,准备进行黄河的大型整治工程。这应当是十分有益的事业才是,只是在工程结束之后,这数百万的劳动者就同时遭到解雇,一下子产生了数百万的失业人口。这些人全都是从事土木工程的人,健壮而有体力,为了要养家活口就只好选择成为盗贼一途。当然并非只有这么一个原因,总之天灾还是继续不断,而元的朝廷则忙于内部的抗争,根本没有办法对应,于是不久之后就酿成了全国xing的叛乱。其中,最初自元的统治下脱离的,当然就是江南的部份。
脱脱对此事的反应就是率领大军出击,一时之间虽然将反叛军加以击破,然却遭到嫉妒而因小人谗言,最后被逼到自杀的地步。如此一来,元再也没有足以支撑大局的人才,而只能眼看着叛乱之火不断扩散燎原。
这时候,朱元璋于长江以南登场。这个人正是明太祖、洪武帝。他出身于贫困的农民,自小的时候就以到别人的家中帮佣为生。以下就是他在看管牛只时的故事。当时,一伙年轻的同伴们因为肚子饿到快要死了,于是他就大胆地杀了那只牛,然后将肉分而食之。为此,他遭到牛之主人的处分,不过,那时吃到肉的少年们却都因此而非常感动,发誓要一生跟随着他。第八十一位的徐达,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这个人后来一时之间没有了工作,就以僧侣的身份开始流浪,不久后加入了叛乱军,以实力获得出仕的机会。据说朱元璋这个人的容貌十分地怪异,当叛乱军的首领见到他时也不由得大惊,说这人并不是个普通之人云云。
当朱元璋开始崭露头角之后,以前的同伴们也都一一前来投靠,而逐渐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像徐达是一开始就跟在朱元璋的身边,而当朱元璋往上爬时,第八十二位的常遇这个人也是曾经做过盗贼的,当别人问他人生的志向为何时,他的回答是领着十万大军横行天下,因此就被取了个常十万的绰号。<b则是猛将。此外,在朱元璋之下也集结了许多的人才。后来徐达和常遇chun皆受封为王,号称二王的两人也正是立下最多汗马功劳的人。
当朱元璋的势力尚未完全成熟时,如果元以全军之势攻击的话,我想历史应该会有所不同才是,但就在元还搞不定内部的抗争之时,朱元璋在长江之南早已建立了稳固的势力。
当时的朱元璋大致占有在长江中游的位置,而在其上游与下游则各自有不同的强敌。上游的敌人为陈友谅,而下游的敌人则是张士诚。这两个人在当初的势力皆较朱元璋强,朱元璋可说是处在不知何时会被这两人攻灭的状态之下。结果一开始,朱元璋就在鄱阳湖的决战之中解决了陈友谅。
这个鄱阳湖乃是长江中游的一个大湖,约有ri本琵琶湖的六、七倍大,看起来就像海一样,两人便于其上进行大船团的决战。
这时候,陈友谅这边是以锁链将船团连系在一起,因此朱元璋便以火攻之。这场鄱阳湖之战在当时乃是非常有名的战争,在我的想象中,也许《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便把它拿来作为描写赤壁之战时的参考也说不定。总之,以火将以锁链系在一起的船团全部烧尽的作法是相同的。
而朱元璋让陈友谅的有力部下看来似乎要造反,而由陈友谅自己亲手将之除去的计略,在赤壁之战的描写中也有十分类似的地方。
还有,我也曾听闻被认为是《水浒传》作者的施耐庵、以及被认为其弟子的罗贯中等二人,在这时期便是于这一带话动的说法。不管如何,这此事都只有任凭大家的想象了。
在这一场所谓的鄱阳湖之战中,一夜之间就造成了十万余的死伤,真的可说是一场大激战。当时有个名叫张定边的勇将曾经跃上朱元璋的船,就在差一点要将朱元璋的首级给切下的时候,常遇chun从隔壁的船she了一箭将之she死,十分地惊险。当朱元璋在将陈友谅给灭了之后,紧接着就回头灭了张士诚,因而统一了江南。关于这段故事也有被改编为京剧,剧名叫做“九江口”,还曾经在ri本上演过。
就这样,在统一南方之后,朱元璋正式登上帝位。立国号为明,而成为明太祖洪武帝。在这里,太祖当然还是死后所称的谥号,至于洪武帝的称呼,则是因为他的年号为洪武的关系。自朱元璋以后,中国开始了一世一元的制度,也就是一位皇帝只会有一个年号,因此就以他的年号来称呼这个皇帝,是以称其为洪武帝。
接下来,为了要灭元以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自然就必须送出军队北征。这支北征军的总司令为徐达,而副司令则为常遇chun,兵数号称有五十万。随着军队的北上,元军一一地遭到击破。这时,在元这一边死守的人据说不少,不过讽刺的是,这些人全都是科举合格的汉民族文官,却为了元朝而送死。
在这儿登场的乃是第八○位的扩廓帖木儿。抱歉在顺序上有一些颠倒就是了。
扩廓帖木儿这个人乃是蒙古的贵族出身,元朝廷内乱之时也在其中,而与其他的蒙古人同志之间相互讨伐。然而到了这个地步,这个人也只有为了屈居弱势的元朝而起来战斗了。只是虽然经过了一番奋战,最后还是为徐达所败,一直被追到黄河岸边,只有乘着水面的浮木渡过黄河脱逃的分。一般来说,这应该不是靠游泳就能够渡过的河流,然他竟能够游泳渡过黄河逃脱,也实在是蛮厉害的。大致上看来,蒙古人是一生下来大概就能够骑马的民族,对于游泳应该不是十分内行的,也因为这个缘故,更显得了不起。<所率领的明军在渡过了黄河之后,以山岚一般的态势迫向了bei jing——也就是元的大都。
当时在大都的乃是元最后的皇帝——顺帝。顺帝本来还想靠着大都的城壁来与明军一决生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打开城门往北边逃亡。是以明军就在不流一滴血的情况下进入了大都。
顺帝这个人非常着迷xi zang的佛教,本来这应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然而他沉迷的却是怪异的xi zang佛教,而且还耽溺于酒se,杀死忠臣,是被称为自取灭亡那一型的人。关于这个人也有一些奇妙的轶事,那就是顺帝其实并非蒙古人的说法。
当宋朝——就是杭州临安府——在灭亡之际,当时幼年的皇帝一直逃往北方,结果这个人在成年之后当了和尚,还偷偷地跟一名女子生下了一个小孩,据说这个小孩就是顺帝。这个说法在年代之上似乎有些不合,所以也许是孙子也说不定。总之,这是一个传说,并没有要那么jing致地求证的价值。
在此,顺帝——基本上顺帝这个人确实并非前任皇帝的亲生儿子,而是不知从哪里抱来而后当上皇帝的,因此要说其从最初开始就身世奇怪也不是说不通。不过总之他应该还是个蒙古的皇族,只是因为皇帝没有后代所以才过继过来的吧!据说在当顺帝知道自己出生的秘密时,就私下做了一些让元加速灭亡的举动,但是这应当也只是传说,而不是真正的史实,我只是告诉大家有这样的说法就是了。
在普通的考量上,由于当时明军的支配并非十分地稳固,站在顺帝的情况来看,一时先回到根据地的蒙古去避难,然后再伺机夺归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只是明的支配在其后突然急速地稳固了下来,以致于再也没有重新将其夺回的余地。结果,元的朝廷就因为从大都逃出一事而放弃了对中国本土的支配。
再提到蒙古的统治阶层,说他们是为了不流不必要的血而引兵退却,其实也没有这么美好的事,基本上,要说他们是痛快的退却其实也是很怪异的表现。从结果看来,元王朝毕竟还不是中国的王朝,而只不过是外国攻进来的占领军之证据就在于此。就像是强盗强硬地占了别人的家,而当这个家待不下去时,就拍拍屁股走人一般。
不管怎样,明统一天下的大业成功了。像朱元璋这样从南方的长江流域兴起,而后北上统一天下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个例子。
于朱元璋的部下之中,除了徐达接下来,安禄山军虽然攻向潼关,但毕竟一时之间难以攻陷,而被一一地击退。可是就在此时,玄宗竟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一起处死。如果就这样让高仙芝和封常清继续守着潼关的话,也许长安就能够平安无事也说不定,可是此时负责监视高仙芝的宦官,一个名叫边令诚的,因为曾贿赂高仙芝还是封常清遭到拒绝,因此便怀恨在心,竟声称两人不战而逃回潼关,而且还将军需物资中饱私囊等等。早已失去判断力的玄宗听信了这番话,于是在潼关便将二人处死。就在两个人将死之际(当然遇敌而后退是事实,但是将军需物资中饱私囊则是冤罪),潼关的兵士们为此大呼冤枉,更有其声响撼动天地之说。
在这两位将军遭到处斩之后,由于潼关不能不守,因此便派了另一位名叫哥舒翰的人前来代替。哥舒是姓,而翰是名,是个相当少见的姓名,此乃由于他为异民族出身之故。结果,守潼关的任务失败,在作战中不幸身亡。
安禄山这个人也不是汉人,而是胡人。就像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一样,哥舒翰也不是汉人,而是北方骑马民族出身。不论是攻的一方还是守的一方,大家都是少数民族的人,连安禄山的部下也都不是汉人。由于他们都是少数民族的将军,因此也有“安禄山的叛乱乃是唐方面主观的说法,其实根本就是受虐的少数民族的革命”的看法。不过从既然连防守的一方也是少数民族出身这一点看来,就应该不能够说是革命了!而且,安禄山并没有受到虐待,反而是受到礼遇而大大出仕呢!我认为这样的看法,只不过是教条式地看待多数民族对少数民族关系错误的刻板意见罢了。
在此,关于高仙芝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大体上,唐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国家,即使不是汉人,也是能够逐渐出仕的。像是ri本人阿倍仲磨吕,就以文官的身份出仕,深受玄宗的信任。另外,在高仙芝担任将军的时候,还曾有位上官看他不顺眼,骂高仙芝是个吃狗肉的高句丽家伙。关于这一点,陈老师认为这正是在唐帝国中还有种族歧视的例证。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我也有不同的意见。
如果高仙芝是汉人的话,当然也就不会被这样说了,然而那位骂高仙芝的上官,也并非汉人,而是xi zang人。因此,我认为这是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同仁之间感情的互相排斥,也可能是官场的竞争,甚至是一种嫉妒。陈老师将之举为歧视的例子也不无可能,因为大唐帝国并不是乌托邦,彼此之间还是可能有差别意识,也可能有缺点或是不好的地方,毕竟这是个普通的人类社会,大可不必过度美化。至于前述论点也只是我个人专断的推测罢了。
事实上,高仙芝当上了将军,而那个骂高仙芝的xi zang人更在将军之上,应该是大将军之类的吧!从这点看来,倒没有因为民族的关系而不能出仕的事情。举例来说,如果因为是高句丽人,因此就算再怎么有才能也难以出仕,或者只因为是xi zang人,所以就算有实力也难以浮上台面,像这样社会制度上的差别可说是并不存在的。以现在ri本的官公厅干部中并没有外国籍这一点看来,当时可能还更为开放。不过这不只有ri本才如此,近代的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制约而形成的,如此较古代或中世纪的世界更为排他的构架,反而是另一种讽刺。
好了,之前我们也曾经提过将高仙芝和郭子仪分为明暗两者的说法,暗的一方是高仙芝,当然,明的一方就是郭子仪了。
这个人姓郭,名子仪,字也是子仪。在现在的ri本,举《三国演义》为例来说,像是刘备玄德、或是诸葛亮孔明之类,把姓、名以及字三者同时加在下起称呼乃是一种误用,如果用这种方法来称呼郭子仪的话,那不就成了郭子仪子仪了吗?从这一点即可说明将姓名与字号一起称呼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了。由于《三国演义》的登场人物全都具有响当当的名字,因此我在此特别提出这一点说明。
在此要多作说明,所谓的字这种东西,基本上就是在本名之外可供人称呼的俗名。一般都是自己取的,根据ri本的汉和辞典上头的记载,给自己取字号是二十岁时的事情。也因此,有一些读者写信来告诉我:那你把登场人物中十几岁的人就取了字号,是不是不正确呢?
在此说明一下,告诉我这件事的人,在广义上来说应该也是三国志的读者,所以我以三国志为例来回答。在《三国演义》的第十回中,有着“马超,字孟超,年仅十七”的文字叙述,如果是熟渎《三国演义》的人,应该对这句话有所印象吧?关于这一点,陈老师做了以下的说明:有些人甚至在七岁时就取了字号,像这样的场合可能是自己一直没有决定,而可能由塾里的老师或是谁所取的。
在此之后,在宋这个朝代之中,有个著名的人物——文天祥,字宋瑞,乃是由天子所赐。这个人是个大秀才,在二十岁时便考取科举,于是天子为了鼓励他,就给他这样一个字号。从此,他便改掉以前所取的字。由于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字”这个东西,并不限定要到二十岁的时候才由自己取。此外,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字,至于女xing,若是文人或诗人的话,则也有取字号的可能。
在取字号时,虽然选择与本名有一些关系的文字的例子不少,但也有许多例外。以三国志为例,像是诸葛亮的名字为“亮”,与他的字孔明中的“明”字都一样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因此是有关系的。不过,在向我表示意见的人之中有人提到,张飞的字是翼德,名字中的“飞”和字中的“翼”不是也有所对应吗?然而实际上,张飞的字是益德而非翼德,翼德乃是《三国演义》之中的创作。因此,字与本名也不见得是一定有所关系的。
还有,在中国有着伯仲叔季的顺序,这是一种兄弟的顺序,从上开始依序排列。要以三国志中登场人物来说的话,孙策乃是孙家的长男,而他的字正是伯符,取了“伯”这上一字!而司马懿乃是司马家的次男,他的字仲达,就取了“仲”这一个字。虽说大部份是依照这样的顺序,然而在《隋唐演义》之中登场的秦叔宝,明明身为长男,却取了“叔”这么一个字,因此可知,辞典上所写的毕竟是原则,例外还是存在的。
好了,现在回到正题,郭子仪乃是在安禄山之乱中指挥军队而大获全胜的人,在郭子仪手下有个以副将的身份活跃的人,叫做李光弼。这个人也是位名将,在战术方面上看来,说不定李光弼还来得更为优秀也说不定。我在此选择了郭子仪,乃是因为他在安禄山之乱中,最为活跃而具代表xing之故。
其他的有名人物则首推颜真卿,这个人是以书法名家而出名,被称为是继王羲之以来的书法名家。也因为他的书法被用作为练习用的字帖,因此凡是写书法的人,必定会知道这个人的名字。
接着,则还有颜真卿的堂哥颜杲卿,以及张巡等。
这个叫做张巡的人,也是在中国历代名将之评传中一定会出现的人。这个人主要的功绩是守住睢阳,此地为中国南北交通之动脉,是非常重要的据点。如果这个城池落到安禄山军手里的话,安禄山军就能够一举进入长江的下游流域,而可能使得大唐帝国失去其经济的基磐,最后走向灭亡。虽说是这样的一个重大据点,然而张巡却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以三、五千的兵士对抗十万敌军,一直死守了二年之久。听说他在这期间之中虽也曾派人前往求援,惟大家因嫉妒张巡的功劳而不愿前往救援。
这个张巡曾使用过许多不同的计略来守城,但也许有人会想,这些会不会是延用《太平记》中楠木正成的那些战法呢?根据记载,他曾以稻草人来欺瞒敌人的耳目,而这件事是发生在早楠木正成六百年之前的事情,因此张巡视绝不可能仿效《太平记》的。
张巡在孤立无援的情势下,持续奋战的结果用尽了食粮,全城均陷入了饥饿之中。这样的情形造成了兵士因营养不是而失明的情况,在敌人前来攻击时几乎可以说连站都站不稳,最后终于失守,而张巡也因此而被杀。张巡的活跃虽然救了大唐,称得上是唐的大恩人,然而张巡并没有立刻受到表彰,说到底就是因为他在失守之前曾经因为饥饿而有过吃人肉的事情。吃人可说是人伦上的大罪,因此自然有人会对是否要对犯这样大罪的人加以表彰有所意见。
而最妙的是,在中国,会把吃人这样的事情,当作是普通的事一样地写出来。当然,在中国会发生这种吃人的事情,一定会是在像这种围城作战而食粮耗尽,或者是在大饥荒的场合,这样的例子在ri本也不是没有,中围人对于因为喜好而吃人肉这样的事情还是会感到很怪异的。不过历史上,将吃人肉这样的行为加以美化的例子可说是绝对没有的。
就这样,虽然张巡造成了许多的议论,但平心而论,未将食粮送达,朝廷方面也有责任,而且他也确实对唐有恩,因此最后还是加以表彰。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到今天,说到守城战的代表,还是一定会提到张巡的。
再说到郭子仪这个人,他也有着有趣的故事。当他还没什么名气的时候,军队的食粮曾因失火而被烧掉,他因被问及管理的责任而被押入牢房。就在可能会因重大的过失而被处死的当儿,押解运送途中,碰到了诗人李白。李白在与郭子仪谈话之后,认为这家伙将来一定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因此就向玄宗皇帝求情,这故事在《隋唐演义》之中也有所记载。而后不久,李白因卷入叛乱而在将因反逆罪被杀头的时候,郭子仪就以自己的功绩代之而将其救回,来报答其当初的救命之恩。
郭子仪这个人虽然建立了相当大的功绩,不过却没有因此受到朝廷的猜疑而被赐死,很幸运地渡过他的晚年。甚至,当郭子仪的儿子后来娶了皇帝的女儿,而在夫妻吵架的时候曾脱口而出道:你虽然自以为是皇帝的女儿,但我的父亲如果要做皇帝的话,也不是办不到的,只不过是没有这么做而已!这位公主后来气得跑上朝廷告状,毕竟这样的话还是不能够说出口的,这在别人耳中听来可不得了。我在《隋的时代》中也曾经提到过一个叫做杨素的人,这个人在夫妻吵架的时候也曾脱口而出道:如果你再这么自大的话,等我当上了皇帝,就不让你当皇后了!结果这么说,他的太太因为向别人诉苦,而使得杨素因为这缘故而遭到一时的免职,可见这样的玩笑是绝对开不起的。
而这时的皇帝——也就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郭子仪儿子的人——听完女儿告状之后,却只是对她说道:“事实正是如此,这件事是你不对。”反而没有对郭子仪的儿子采取任何举动。不过郭子仪听了倒是非常地惶恐,甚至打了自己的儿子好几大板来请罪。
总的来说,郭子仪这个人,是个十分幸运的人,当他从第一线退下来以后就当上宰相,拥有地位和财富,并且受到人们的尊敬,过着幸福的人生。但也因为这个缘故,自然也就不太能够成为小说的题材了。
要说到小说的题材嘛,李泌这个人倒还蛮适合的。这个人乃是玄宗之子——也就是肃宗皇帝的好朋友,在安史之乱时被招揽成为皇帝直属的军师,立下了平乱的大功。他虽因讨厌宫中的权力斗争而曾经隐于山野,但不久后又被召回当宰相,充满着那种会受ri本人喜爱的军师风格。
好了,正如大多数人所知,安禄山是被自己的儿子所杀的,而他的儿子则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又再被自己的儿子所杀,而后安史之乱方才结束。
总之,唐帝国是踏上了通往灭亡深渊之路后才又走了回来的,不过,社会却因此而产生了很大的变动。对于那些建立了功绩的将军,以及在叛乱之后弃暗投明的将军来说,不给他们一些领地是绝对不行的。正确地说,由于当时并不再是属于封建的时代,而是zhong yang集权的社会,当然不会称之为领地,但他们还是握有一定地域的支配权,在当地独占了可以收取税金、以及征募兵士的权利。当时这样的情况叫做藩镇。重点在于,这已经是一种半du li的地方军事du cai政权,关于其内政,朝廷几乎也已经无力干涉。
这时,就算朝廷的权威依然残存,但也只是一种形式,对于藩镇的支配者来说,只要在形式上能够实施善政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也只是一种形式,对于藩镇的支配者来说,有种拥民众以养兵的感觉,因此民众自然是叫苦连天了。
这样的情形下,好不容易苟延残喘延续下来的唐帝国,自然不得不对这些藩镇采取行动,于是朝廷便紧紧地握住住江南。江南乃是富庶的泉源,只要这片富庶能够一ri流向朝廷,长安便能够继续繁荣,相对地,而唐朝也能够确认其富强的地位,个别的藩镇是没有办法单独与朝廷对抗的。但也因为如此,一些有野心的节度使,便决定要携手共同来对抗朝廷。
在这样的时代之中可做为名将代表的,就是李晟这个人。不好意思,名字相似的人实在太多了,必须要注意加以分辨才行。
这个人乃是第六十一位李朔的父亲。在名将列表的李朔之处特别把他的父亲写出来,就是因为这位父亲李晟也是非常有名的名将之故。只不过在逸话的部份,儿子这边比较来得有趣就是了。
李晟这个人对于朝廷十分地忠诚,曾灭过数个横暴的藩镇。同时他还是个沉默、礼遇兵士的人。对于兵士们若有好的表现,即使是微不足道,他也会给予奖励。能够被称为名将的人,基本上对于兵士一定都是非常地礼遇,甚至能够让兵士们在其手下愿意不惜生命为其作战。说到这一点,似乎张飞就没有做得很好了。<外,要说到其他的有名人物,第一个要算是李文忠,他也是朱元璋的侄子。接下来还是邓愈、沫英、汤和,以上的四个人也都受到封王,和前述的徐达及常遇chun合称“六王”。
这六王有留下他们的画姿,其中李文忠和邓愈在图上还不见髭须,是以年轻男子的姿态描画的。可见他们应是在少年之时即建立了大功,很年轻就当上了高官才是。
再接下去还有冯胜,这个人的外号是常胜将军。虽然他的功绩并不劣于前述的六王,但后来却为不实的罪名所杀。
在这之后,元朝被流放至其本来出身地的蒙古高原,而明朝则管这样的元朝叫做北元,表示其已不再是正统王朝的状态。只是其势力依然存在,还曾有派大军南下的风头,因此徐达便率大军越过戈壁沙漠远征。迎击的依然还是扩廓帖木儿,这时是以胜利收场。实在来说,徐达这个人又不像唐代的李靖,他在骑兵战的部份真的是没有那么擅长,因此就算在以前于中国本土的战斗之中能够对扩廓帖木儿连战连胜,但在远征蒙古之时就反为扩廓帖木儿所败了。
至于元顺帝,则在自大都逃出之后没有多久就死了,因此朱元璋就对扩廓帖木儿还能继续一直不断地对元尽忠作战感到钦佩。当扩廓帖木儿的妹妹被俘虏之后,朱元璋还不论其敌方的身份,把她嫁给了自己的儿子。
再回到扩廓帖本儿身上,由于他
关于这时期的事情,在井上靖先生所着作的《风涛》这本作品中有着详细的记载,看了之后大概就能够对受到大国压迫的小国的悲哀能有真切的感受了。
此外,再从旧南宋领土内所建造的元之军舰,事实上没受到什么重大损害便因浸水而沉没的这一点来看,以南宋的造船技术来说,这样的事情应当不会发生才对,因此这应当也是故意偷工减料的结果吧。这也是旧南宋统领下的人民并不希望对ri本进行远征的另一项证明。
在这样的状况下,ri本与元之间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往来了呢?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样子的,除了两国间有着确实的贸易之外,ri本的和尚也会到元这边来学习。两国之间虽然因有过战争而没有正式的外交,但并不是就老死不相往来。因此铁仓幕府认为因为曾发生过那样的事,所以就没有办法回到和以前一样友好的说法,其实也并不正确。就算是没有正式的外交,但是在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上还是得继续进行的。
再说到元朝统治中国,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非常奇特的状况,但在政治上这并不是极端不好的。对元来说,只要能够纳入旧南宋,也就是江南的富裕就好了,因此并没有特别对其有什么干涉,百姓的生活也几乎完全没有任何改变。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知识分子。由于科举消失了,因此他们便无法借此获得在朝廷出仕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满的情绪便逐渐地升高。
忽必烈当然对中国的文化有所理解,不过他并不耽溺。而就算把蒙古人和se目人都给加起来,人口大概也只有二百万人左右,相对地旧南宋的人口却有六千万人之多,因而必须要以少数的民族来统治多数的民族。然而这事本身的结构就有所矛盾,因此元朝的统治自然不可能长久,但就算如此,还是必须要以极少数的蒙古人、以及作为其手足来作动的se目人,来统治这些无论在文化上或经济上均高度发展的多数民族。
科举这件事情在当时也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制度,像欧洲当时就正处于惟有贵族才有可能获得出仕机会的状态。只不过,就算是形骸,也比完全破灭要来得好些。以蒙古来说,如果能够确立一种取代科举的制度的话,那当然是最好的,可是结果却没有,因此最后也只能再让科举复活。
科举再度复活的时候,就依据蒙古人、se目人、汉人、以及南人的区别——所谓的汉人,指的是旧金国领土内的汉民族;而所谓的南人,指的则是旧南宋国内的人上一而分为四个组别,四组的录取数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光是靠实力来取决的话,那么录取者大概全部都是南人,因此必须要加以区别。此外,蒙古人的考试科ri也简单许多,这对统治世界的蒙古帝国来说,其所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然而,让科举重新复活这件事情本身,就代表着本来要拿来取代旧有中国制度的元之制度有着相当的破绽。此外,以se目人担任各地方的长官来执行行政工作这件事也有着不同的问题,基本上就算se目人本身能力强好了,然他们并不见得会爱这片土地,就算短时间之内要他们建立绩业,大概也只会造成严重的压榨问题吧。
对了,马可·波罗这个人就是在忽必烈的时候来到中国的。关于这件事似乎也有着不同的说法,在欧洲就有人写书提出其实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中国的说法——不过这本书ri本应该还没有译本出现就是了。
此一论调的根据在于马可·波罗的书中对于万里长城竟然完全没有提及这一点上,此外,对于缠足这种将女xing的双足以布紧缚以阻止其生长的这种习俗也完全没有提到过。只是,万里长城在元代其实应该已在逐渐地腐朽破败中,今ri如此雄伟的长城乃是在明代重建的,因此马可·波罗对其毫不关心应当并非不可思议之事。另外,马可·波罗并不会说中国的语言,所以他应该是在se目人的社会之中活动。缠足这件事情乃是中国人专属的习俗,当时也不像在之后明代那么地风行,因此他没有注意到应该也是能够理解的。不过事实上,关于马可·波罗这个人来到中国的汉文资料几乎付之阙如也是事实就是了。
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有名的耶律楚材。关于这个人,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的资料中也几乎见不到,但却是确实存在的人。
关于蒙古的历史,汉文的资料到底有多少可信度是一个问题,如果不将数国语言的资料加以对照的话,实在是很难勾勒出一个立体的轮廓。由于汉文的资料全部乃由对蒙古人反感的中国人所写的,因此也有着完全不可信的极端说法,不过如果这么说的话,对于被征服的一方,也就是输家这边的记录完全加以漠视的状况下,要来述说这段历史的话,我认为也是一个问题。
何况在蒙古的统治之下,从科举复活这一类的事情来看,其制度本身就有着破绽。本来元这个王朝是由忽必烈这种极具有能力的个人所建立的,当忽必烈不在时,它就开始趋于衰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正如刚才所言,极少数的蒙古人要来支配大多数在经济、文化上均较优越的中国人,这样的结构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此元朝也是不可能长久的。
虽说如此,在忽必烈死后,元朝还继续保有了六十九年的统治局面,我认为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时的南方像杭州及泉州等都市,还持续着自宋代以来的高度繁荣,而在北方,则有着大都这个城市的繁盛。所谓的大都就是今天的bei jing,bei jing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就是自这个时代开始的。由于其政治都市的属xing,可说是经过相当的人工雕琢。除了有许多se目人居住其中外,国际se彩也十分丰富,是个相当具有魅力的都会。只是它在经济上必须要仰赖南方,“以南养北”的结构可说是时至今ri依然存在。也因为如此,忽必烈全面地改修大运河,用以强化与南方之间的联系。
没有多久,在元的朝廷之内就卷起了争夺势力的yin谋,暗杀和内乱相继不绝。有一说法是因为当时气候的条件变差,引起天灾不断。因此在研究蒙古的历史学家中就有人提出元乃是灭于人类不可抗力的天灾的说法。只是自古以来并没有哪一个王朝是真正因天灾而灭亡的,反倒是因为对天灾的防范没有作好,失去民心方才灭亡的,而元应该也是其中之一。
当时黄河的洪水连年不绝,因此元朝便派脱脱(这个人是位非常认真的宰相)出马,他在下定决心之后集结了数百万的劳动者,准备进行黄河的大型整治工程。这应当是十分有益的事业才是,只是在工程结束之后,这数百万的劳动者就同时遭到解雇,一下子产生了数百万的失业人口。这些人全都是从事土木工程的人,健壮而有体力,为了要养家活口就只好选择成为盗贼一途。当然并非只有这么一个原因,总之天灾还是继续不断,而元的朝廷则忙于内部的抗争,根本没有办法对应,于是不久之后就酿成了全国xing的叛乱。其中,最初自元的统治下脱离的,当然就是江南的部份。
脱脱对此事的反应就是率领大军出击,一时之间虽然将反叛军加以击破,然却遭到嫉妒而因小人谗言,最后被逼到自杀的地步。如此一来,元再也没有足以支撑大局的人才,而只能眼看着叛乱之火不断扩散燎原。
这时候,朱元璋于长江以南登场。这个人正是明太祖、洪武帝。他出身于贫困的农民,自小的时候就以到别人的家中帮佣为生。以下就是他在看管牛只时的故事。当时,一伙年轻的同伴们因为肚子饿到快要死了,于是他就大胆地杀了那只牛,然后将肉分而食之。为此,他遭到牛之主人的处分,不过,那时吃到肉的少年们却都因此而非常感动,发誓要一生跟随着他。第八十一位的徐达,就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这个人后来一时之间没有了工作,就以僧侣的身份开始流浪,不久后加入了叛乱军,以实力获得出仕的机会。据说朱元璋这个人的容貌十分地怪异,当叛乱军的首领见到他时也不由得大惊,说这人并不是个普通之人云云。
当朱元璋开始崭露头角之后,以前的同伴们也都一一前来投靠,而逐渐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像徐达是一开始就跟在朱元璋的身边,而当朱元璋往上爬时,第八十二位的常遇这个人也是曾经做过盗贼的,当别人问他人生的志向为何时,他的回答是领着十万大军横行天下,因此就被取了个常十万的绰号。<b则是猛将。此外,在朱元璋之下也集结了许多的人才。后来徐达和常遇chun皆受封为王,号称二王的两人也正是立下最多汗马功劳的人。
当朱元璋的势力尚未完全成熟时,如果元以全军之势攻击的话,我想历史应该会有所不同才是,但就在元还搞不定内部的抗争之时,朱元璋在长江之南早已建立了稳固的势力。
当时的朱元璋大致占有在长江中游的位置,而在其上游与下游则各自有不同的强敌。上游的敌人为陈友谅,而下游的敌人则是张士诚。这两个人在当初的势力皆较朱元璋强,朱元璋可说是处在不知何时会被这两人攻灭的状态之下。结果一开始,朱元璋就在鄱阳湖的决战之中解决了陈友谅。
这个鄱阳湖乃是长江中游的一个大湖,约有ri本琵琶湖的六、七倍大,看起来就像海一样,两人便于其上进行大船团的决战。
这时候,陈友谅这边是以锁链将船团连系在一起,因此朱元璋便以火攻之。这场鄱阳湖之战在当时乃是非常有名的战争,在我的想象中,也许《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便把它拿来作为描写赤壁之战时的参考也说不定。总之,以火将以锁链系在一起的船团全部烧尽的作法是相同的。
而朱元璋让陈友谅的有力部下看来似乎要造反,而由陈友谅自己亲手将之除去的计略,在赤壁之战的描写中也有十分类似的地方。
还有,我也曾听闻被认为是《水浒传》作者的施耐庵、以及被认为其弟子的罗贯中等二人,在这时期便是于这一带话动的说法。不管如何,这此事都只有任凭大家的想象了。
在这一场所谓的鄱阳湖之战中,一夜之间就造成了十万余的死伤,真的可说是一场大激战。当时有个名叫张定边的勇将曾经跃上朱元璋的船,就在差一点要将朱元璋的首级给切下的时候,常遇chun从隔壁的船she了一箭将之she死,十分地惊险。当朱元璋在将陈友谅给灭了之后,紧接着就回头灭了张士诚,因而统一了江南。关于这段故事也有被改编为京剧,剧名叫做“九江口”,还曾经在ri本上演过。
就这样,在统一南方之后,朱元璋正式登上帝位。立国号为明,而成为明太祖洪武帝。在这里,太祖当然还是死后所称的谥号,至于洪武帝的称呼,则是因为他的年号为洪武的关系。自朱元璋以后,中国开始了一世一元的制度,也就是一位皇帝只会有一个年号,因此就以他的年号来称呼这个皇帝,是以称其为洪武帝。
接下来,为了要灭元以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自然就必须送出军队北征。这支北征军的总司令为徐达,而副司令则为常遇chun,兵数号称有五十万。随着军队的北上,元军一一地遭到击破。这时,在元这一边死守的人据说不少,不过讽刺的是,这些人全都是科举合格的汉民族文官,却为了元朝而送死。
在这儿登场的乃是第八○位的扩廓帖木儿。抱歉在顺序上有一些颠倒就是了。
扩廓帖木儿这个人乃是蒙古的贵族出身,元朝廷内乱之时也在其中,而与其他的蒙古人同志之间相互讨伐。然而到了这个地步,这个人也只有为了屈居弱势的元朝而起来战斗了。只是虽然经过了一番奋战,最后还是为徐达所败,一直被追到黄河岸边,只有乘着水面的浮木渡过黄河脱逃的分。一般来说,这应该不是靠游泳就能够渡过的河流,然他竟能够游泳渡过黄河逃脱,也实在是蛮厉害的。大致上看来,蒙古人是一生下来大概就能够骑马的民族,对于游泳应该不是十分内行的,也因为这个缘故,更显得了不起。<所率领的明军在渡过了黄河之后,以山岚一般的态势迫向了bei jing——也就是元的大都。
当时在大都的乃是元最后的皇帝——顺帝。顺帝本来还想靠着大都的城壁来与明军一决生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打开城门往北边逃亡。是以明军就在不流一滴血的情况下进入了大都。
顺帝这个人非常着迷xi zang的佛教,本来这应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然而他沉迷的却是怪异的xi zang佛教,而且还耽溺于酒se,杀死忠臣,是被称为自取灭亡那一型的人。关于这个人也有一些奇妙的轶事,那就是顺帝其实并非蒙古人的说法。
当宋朝——就是杭州临安府——在灭亡之际,当时幼年的皇帝一直逃往北方,结果这个人在成年之后当了和尚,还偷偷地跟一名女子生下了一个小孩,据说这个小孩就是顺帝。这个说法在年代之上似乎有些不合,所以也许是孙子也说不定。总之,这是一个传说,并没有要那么jing致地求证的价值。
在此,顺帝——基本上顺帝这个人确实并非前任皇帝的亲生儿子,而是不知从哪里抱来而后当上皇帝的,因此要说其从最初开始就身世奇怪也不是说不通。不过总之他应该还是个蒙古的皇族,只是因为皇帝没有后代所以才过继过来的吧!据说在当顺帝知道自己出生的秘密时,就私下做了一些让元加速灭亡的举动,但是这应当也只是传说,而不是真正的史实,我只是告诉大家有这样的说法就是了。
在普通的考量上,由于当时明军的支配并非十分地稳固,站在顺帝的情况来看,一时先回到根据地的蒙古去避难,然后再伺机夺归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只是明的支配在其后突然急速地稳固了下来,以致于再也没有重新将其夺回的余地。结果,元的朝廷就因为从大都逃出一事而放弃了对中国本土的支配。
再提到蒙古的统治阶层,说他们是为了不流不必要的血而引兵退却,其实也没有这么美好的事,基本上,要说他们是痛快的退却其实也是很怪异的表现。从结果看来,元王朝毕竟还不是中国的王朝,而只不过是外国攻进来的占领军之证据就在于此。就像是强盗强硬地占了别人的家,而当这个家待不下去时,就拍拍屁股走人一般。
不管怎样,明统一天下的大业成功了。像朱元璋这样从南方的长江流域兴起,而后北上统一天下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个例子。
于朱元璋的部下之中,除了徐达接下来,安禄山军虽然攻向潼关,但毕竟一时之间难以攻陷,而被一一地击退。可是就在此时,玄宗竟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一起处死。如果就这样让高仙芝和封常清继续守着潼关的话,也许长安就能够平安无事也说不定,可是此时负责监视高仙芝的宦官,一个名叫边令诚的,因为曾贿赂高仙芝还是封常清遭到拒绝,因此便怀恨在心,竟声称两人不战而逃回潼关,而且还将军需物资中饱私囊等等。早已失去判断力的玄宗听信了这番话,于是在潼关便将二人处死。就在两个人将死之际(当然遇敌而后退是事实,但是将军需物资中饱私囊则是冤罪),潼关的兵士们为此大呼冤枉,更有其声响撼动天地之说。
在这两位将军遭到处斩之后,由于潼关不能不守,因此便派了另一位名叫哥舒翰的人前来代替。哥舒是姓,而翰是名,是个相当少见的姓名,此乃由于他为异民族出身之故。结果,守潼关的任务失败,在作战中不幸身亡。
安禄山这个人也不是汉人,而是胡人。就像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一样,哥舒翰也不是汉人,而是北方骑马民族出身。不论是攻的一方还是守的一方,大家都是少数民族的人,连安禄山的部下也都不是汉人。由于他们都是少数民族的将军,因此也有“安禄山的叛乱乃是唐方面主观的说法,其实根本就是受虐的少数民族的革命”的看法。不过从既然连防守的一方也是少数民族出身这一点看来,就应该不能够说是革命了!而且,安禄山并没有受到虐待,反而是受到礼遇而大大出仕呢!我认为这样的看法,只不过是教条式地看待多数民族对少数民族关系错误的刻板意见罢了。
在此,关于高仙芝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大体上,唐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国家,即使不是汉人,也是能够逐渐出仕的。像是ri本人阿倍仲磨吕,就以文官的身份出仕,深受玄宗的信任。另外,在高仙芝担任将军的时候,还曾有位上官看他不顺眼,骂高仙芝是个吃狗肉的高句丽家伙。关于这一点,陈老师认为这正是在唐帝国中还有种族歧视的例证。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我也有不同的意见。
如果高仙芝是汉人的话,当然也就不会被这样说了,然而那位骂高仙芝的上官,也并非汉人,而是xi zang人。因此,我认为这是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同仁之间感情的互相排斥,也可能是官场的竞争,甚至是一种嫉妒。陈老师将之举为歧视的例子也不无可能,因为大唐帝国并不是乌托邦,彼此之间还是可能有差别意识,也可能有缺点或是不好的地方,毕竟这是个普通的人类社会,大可不必过度美化。至于前述论点也只是我个人专断的推测罢了。
事实上,高仙芝当上了将军,而那个骂高仙芝的xi zang人更在将军之上,应该是大将军之类的吧!从这点看来,倒没有因为民族的关系而不能出仕的事情。举例来说,如果因为是高句丽人,因此就算再怎么有才能也难以出仕,或者只因为是xi zang人,所以就算有实力也难以浮上台面,像这样社会制度上的差别可说是并不存在的。以现在ri本的官公厅干部中并没有外国籍这一点看来,当时可能还更为开放。不过这不只有ri本才如此,近代的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制约而形成的,如此较古代或中世纪的世界更为排他的构架,反而是另一种讽刺。
好了,之前我们也曾经提过将高仙芝和郭子仪分为明暗两者的说法,暗的一方是高仙芝,当然,明的一方就是郭子仪了。
这个人姓郭,名子仪,字也是子仪。在现在的ri本,举《三国演义》为例来说,像是刘备玄德、或是诸葛亮孔明之类,把姓、名以及字三者同时加在下起称呼乃是一种误用,如果用这种方法来称呼郭子仪的话,那不就成了郭子仪子仪了吗?从这一点即可说明将姓名与字号一起称呼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了。由于《三国演义》的登场人物全都具有响当当的名字,因此我在此特别提出这一点说明。
在此要多作说明,所谓的字这种东西,基本上就是在本名之外可供人称呼的俗名。一般都是自己取的,根据ri本的汉和辞典上头的记载,给自己取字号是二十岁时的事情。也因此,有一些读者写信来告诉我:那你把登场人物中十几岁的人就取了字号,是不是不正确呢?
在此说明一下,告诉我这件事的人,在广义上来说应该也是三国志的读者,所以我以三国志为例来回答。在《三国演义》的第十回中,有着“马超,字孟超,年仅十七”的文字叙述,如果是熟渎《三国演义》的人,应该对这句话有所印象吧?关于这一点,陈老师做了以下的说明:有些人甚至在七岁时就取了字号,像这样的场合可能是自己一直没有决定,而可能由塾里的老师或是谁所取的。
在此之后,在宋这个朝代之中,有个著名的人物——文天祥,字宋瑞,乃是由天子所赐。这个人是个大秀才,在二十岁时便考取科举,于是天子为了鼓励他,就给他这样一个字号。从此,他便改掉以前所取的字。由于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字”这个东西,并不限定要到二十岁的时候才由自己取。此外,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字,至于女xing,若是文人或诗人的话,则也有取字号的可能。
在取字号时,虽然选择与本名有一些关系的文字的例子不少,但也有许多例外。以三国志为例,像是诸葛亮的名字为“亮”,与他的字孔明中的“明”字都一样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因此是有关系的。不过,在向我表示意见的人之中有人提到,张飞的字是翼德,名字中的“飞”和字中的“翼”不是也有所对应吗?然而实际上,张飞的字是益德而非翼德,翼德乃是《三国演义》之中的创作。因此,字与本名也不见得是一定有所关系的。
还有,在中国有着伯仲叔季的顺序,这是一种兄弟的顺序,从上开始依序排列。要以三国志中登场人物来说的话,孙策乃是孙家的长男,而他的字正是伯符,取了“伯”这上一字!而司马懿乃是司马家的次男,他的字仲达,就取了“仲”这一个字。虽说大部份是依照这样的顺序,然而在《隋唐演义》之中登场的秦叔宝,明明身为长男,却取了“叔”这么一个字,因此可知,辞典上所写的毕竟是原则,例外还是存在的。
好了,现在回到正题,郭子仪乃是在安禄山之乱中指挥军队而大获全胜的人,在郭子仪手下有个以副将的身份活跃的人,叫做李光弼。这个人也是位名将,在战术方面上看来,说不定李光弼还来得更为优秀也说不定。我在此选择了郭子仪,乃是因为他在安禄山之乱中,最为活跃而具代表xing之故。
其他的有名人物则首推颜真卿,这个人是以书法名家而出名,被称为是继王羲之以来的书法名家。也因为他的书法被用作为练习用的字帖,因此凡是写书法的人,必定会知道这个人的名字。
接着,则还有颜真卿的堂哥颜杲卿,以及张巡等。
这个叫做张巡的人,也是在中国历代名将之评传中一定会出现的人。这个人主要的功绩是守住睢阳,此地为中国南北交通之动脉,是非常重要的据点。如果这个城池落到安禄山军手里的话,安禄山军就能够一举进入长江的下游流域,而可能使得大唐帝国失去其经济的基磐,最后走向灭亡。虽说是这样的一个重大据点,然而张巡却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以三、五千的兵士对抗十万敌军,一直死守了二年之久。听说他在这期间之中虽也曾派人前往求援,惟大家因嫉妒张巡的功劳而不愿前往救援。
这个张巡曾使用过许多不同的计略来守城,但也许有人会想,这些会不会是延用《太平记》中楠木正成的那些战法呢?根据记载,他曾以稻草人来欺瞒敌人的耳目,而这件事是发生在早楠木正成六百年之前的事情,因此张巡视绝不可能仿效《太平记》的。
张巡在孤立无援的情势下,持续奋战的结果用尽了食粮,全城均陷入了饥饿之中。这样的情形造成了兵士因营养不是而失明的情况,在敌人前来攻击时几乎可以说连站都站不稳,最后终于失守,而张巡也因此而被杀。张巡的活跃虽然救了大唐,称得上是唐的大恩人,然而张巡并没有立刻受到表彰,说到底就是因为他在失守之前曾经因为饥饿而有过吃人肉的事情。吃人可说是人伦上的大罪,因此自然有人会对是否要对犯这样大罪的人加以表彰有所意见。
而最妙的是,在中国,会把吃人这样的事情,当作是普通的事一样地写出来。当然,在中国会发生这种吃人的事情,一定会是在像这种围城作战而食粮耗尽,或者是在大饥荒的场合,这样的例子在ri本也不是没有,中围人对于因为喜好而吃人肉这样的事情还是会感到很怪异的。不过历史上,将吃人肉这样的行为加以美化的例子可说是绝对没有的。
就这样,虽然张巡造成了许多的议论,但平心而论,未将食粮送达,朝廷方面也有责任,而且他也确实对唐有恩,因此最后还是加以表彰。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到今天,说到守城战的代表,还是一定会提到张巡的。
再说到郭子仪这个人,他也有着有趣的故事。当他还没什么名气的时候,军队的食粮曾因失火而被烧掉,他因被问及管理的责任而被押入牢房。就在可能会因重大的过失而被处死的当儿,押解运送途中,碰到了诗人李白。李白在与郭子仪谈话之后,认为这家伙将来一定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因此就向玄宗皇帝求情,这故事在《隋唐演义》之中也有所记载。而后不久,李白因卷入叛乱而在将因反逆罪被杀头的时候,郭子仪就以自己的功绩代之而将其救回,来报答其当初的救命之恩。
郭子仪这个人虽然建立了相当大的功绩,不过却没有因此受到朝廷的猜疑而被赐死,很幸运地渡过他的晚年。甚至,当郭子仪的儿子后来娶了皇帝的女儿,而在夫妻吵架的时候曾脱口而出道:你虽然自以为是皇帝的女儿,但我的父亲如果要做皇帝的话,也不是办不到的,只不过是没有这么做而已!这位公主后来气得跑上朝廷告状,毕竟这样的话还是不能够说出口的,这在别人耳中听来可不得了。我在《隋的时代》中也曾经提到过一个叫做杨素的人,这个人在夫妻吵架的时候也曾脱口而出道:如果你再这么自大的话,等我当上了皇帝,就不让你当皇后了!结果这么说,他的太太因为向别人诉苦,而使得杨素因为这缘故而遭到一时的免职,可见这样的玩笑是绝对开不起的。
而这时的皇帝——也就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郭子仪儿子的人——听完女儿告状之后,却只是对她说道:“事实正是如此,这件事是你不对。”反而没有对郭子仪的儿子采取任何举动。不过郭子仪听了倒是非常地惶恐,甚至打了自己的儿子好几大板来请罪。
总的来说,郭子仪这个人,是个十分幸运的人,当他从第一线退下来以后就当上宰相,拥有地位和财富,并且受到人们的尊敬,过着幸福的人生。但也因为这个缘故,自然也就不太能够成为小说的题材了。
要说到小说的题材嘛,李泌这个人倒还蛮适合的。这个人乃是玄宗之子——也就是肃宗皇帝的好朋友,在安史之乱时被招揽成为皇帝直属的军师,立下了平乱的大功。他虽因讨厌宫中的权力斗争而曾经隐于山野,但不久后又被召回当宰相,充满着那种会受ri本人喜爱的军师风格。
好了,正如大多数人所知,安禄山是被自己的儿子所杀的,而他的儿子则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又再被自己的儿子所杀,而后安史之乱方才结束。
总之,唐帝国是踏上了通往灭亡深渊之路后才又走了回来的,不过,社会却因此而产生了很大的变动。对于那些建立了功绩的将军,以及在叛乱之后弃暗投明的将军来说,不给他们一些领地是绝对不行的。正确地说,由于当时并不再是属于封建的时代,而是zhong yang集权的社会,当然不会称之为领地,但他们还是握有一定地域的支配权,在当地独占了可以收取税金、以及征募兵士的权利。当时这样的情况叫做藩镇。重点在于,这已经是一种半du li的地方军事du cai政权,关于其内政,朝廷几乎也已经无力干涉。
这时,就算朝廷的权威依然残存,但也只是一种形式,对于藩镇的支配者来说,只要在形式上能够实施善政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也只是一种形式,对于藩镇的支配者来说,有种拥民众以养兵的感觉,因此民众自然是叫苦连天了。
这样的情形下,好不容易苟延残喘延续下来的唐帝国,自然不得不对这些藩镇采取行动,于是朝廷便紧紧地握住住江南。江南乃是富庶的泉源,只要这片富庶能够一ri流向朝廷,长安便能够继续繁荣,相对地,而唐朝也能够确认其富强的地位,个别的藩镇是没有办法单独与朝廷对抗的。但也因为如此,一些有野心的节度使,便决定要携手共同来对抗朝廷。
在这样的时代之中可做为名将代表的,就是李晟这个人。不好意思,名字相似的人实在太多了,必须要注意加以分辨才行。
这个人乃是第六十一位李朔的父亲。在名将列表的李朔之处特别把他的父亲写出来,就是因为这位父亲李晟也是非常有名的名将之故。只不过在逸话的部份,儿子这边比较来得有趣就是了。
李晟这个人对于朝廷十分地忠诚,曾灭过数个横暴的藩镇。同时他还是个沉默、礼遇兵士的人。对于兵士们若有好的表现,即使是微不足道,他也会给予奖励。能够被称为名将的人,基本上对于兵士一定都是非常地礼遇,甚至能够让兵士们在其手下愿意不惜生命为其作战。说到这一点,似乎张飞就没有做得很好了。<外,要说到其他的有名人物,第一个要算是李文忠,他也是朱元璋的侄子。接下来还是邓愈、沫英、汤和,以上的四个人也都受到封王,和前述的徐达及常遇chun合称“六王”。
这六王有留下他们的画姿,其中李文忠和邓愈在图上还不见髭须,是以年轻男子的姿态描画的。可见他们应是在少年之时即建立了大功,很年轻就当上了高官才是。
再接下去还有冯胜,这个人的外号是常胜将军。虽然他的功绩并不劣于前述的六王,但后来却为不实的罪名所杀。
在这之后,元朝被流放至其本来出身地的蒙古高原,而明朝则管这样的元朝叫做北元,表示其已不再是正统王朝的状态。只是其势力依然存在,还曾有派大军南下的风头,因此徐达便率大军越过戈壁沙漠远征。迎击的依然还是扩廓帖木儿,这时是以胜利收场。实在来说,徐达这个人又不像唐代的李靖,他在骑兵战的部份真的是没有那么擅长,因此就算在以前于中国本土的战斗之中能够对扩廓帖木儿连战连胜,但在远征蒙古之时就反为扩廓帖木儿所败了。
至于元顺帝,则在自大都逃出之后没有多久就死了,因此朱元璋就对扩廓帖木儿还能继续一直不断地对元尽忠作战感到钦佩。当扩廓帖木儿的妹妹被俘虏之后,朱元璋还不论其敌方的身份,把她嫁给了自己的儿子。
再回到扩廓帖本儿身上,由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