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折中方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燃烧的海洋最新章节!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
三月二十日,戚凯威回国,商议开辟东线战场的事情。
在此前一天,庞跃龙已经来到总参谋部,向牧浩洋汇报了陆战队的准备情况,并且代陆战队二十万将士递交了请战书。
不可否认,庞跃龙起了好心,办了坏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不交请战书,牧浩洋还会有所考虑。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牧浩洋坚持打两栖登陆战,很有可能被戚凯威指责偏袒陆战队,为了个人或者小集体,牺牲了国家利益。
要知道,打一场两栖登陆战的代价并不小。
到战争爆发前,中国陆战队的规模没有扩大,登陆舰队却增加到了六支,三支舰队各有两支登陆舰队,常备八个陆战师缩小到了六个,但是每个师的兵力扩充了百分之五十,等于常备兵力增加了八分之一。经过整编后,陆战队的作战能力、特别是独立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的投送能力也非往日可比。
当时,陆战队有六艘两栖攻击舰、十二艘综合登陆舰、十二艘船坞登陆舰与二十四艘兵力投送舰,另外还有二十四艘快速综合运输船与八艘液货运输船,每支舰队的登陆舰队都能一次性投送一个陆战师。如果征用民船,任何一支舰队都能在登陆作战行动中投送两个陆战师。
可以说,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两栖力量。
要知道,美国陆战队的兵力投送能力也只能保证在一个战场上投送两个陆战师,而且美国陆战师的规模不比中国陆战师大多少。
当然,中国陆战队也有所欠缺,比如没有航空打击能力。
因为装备了f-35b等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美国陆战队具有独立的航空队,也就能够自行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支援。相反,中国还没有富裕花费数千亿、甚至上万亿元为陆战队研制与采购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程度,因此陆战队航空队主要装备倾斜旋转翼飞机,只具备垂直空运能力,不具备空中打击能力。在执行登陆作战任务的时候,陆战队依然得依靠海军与空军提供空中支援。
只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陆战队具有足够强大的独立作战能力。
当时,六个陆战师的兵力都在一万八千人以上,其中三个主力陆战师的常备兵力就超过了二万二千人,在战时还能得到适当加强,比如增加一到三个装甲营、一到三个炮兵营与防空营、或者增加后勤保障部队,兵力将超过二万五千人。照此计算,三个主力陆战师的战时兵力就在七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陆军集团军。如果算上三个常备陆战师,则相当于陆军的两个集团军。
虽然陆战队还没有换装,在装备质量上比不了陆军的两个集团军,但是在滨海地区作战有更大的优势,即陆战队能够得到海军舰队全力支持,在后勤保障方面,也比长途奔袭的陆军更可靠。
事实上,牧浩洋正是出于后勤保障原因,认为应该动用陆战队。
只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三月二十一日,总参谋部的第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戚凯威就明确提出,与其动用陆战队,还不如把第四十二集团军直接投送到恒河河口地区,或者由海军舰队逆恒河而上,支援陆军作战。至于陆战队,可以参加后方的工作,比如守卫孟加拉国的港口,帮助舰队扫荡河道两侧地区。
显然,庞跃龙根本没有打算让陆战队去打杂。
按照他的提议,陆战队将在印度东南部地区开辟登陆场,然后进军德干高原,在恒河平原南面切断印军的战略防线,然后由陆军从东西两面发动进攻,协助陆军扫荡恒河平原,攻占印度最富庶的地区。
名义上,陆战队是协助陆军作战,实际上则是单独挑起大梁。
当时,印度政府已经逃往班加罗尔,放弃了新德里,因此扫荡恒河平原只是一次超长距离行军,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真正的战场在恒河平原南面,即陆战队的进军路线上,因为印军肯定会据守德干高原,阻止中国军队南下攻占印度半岛南部地区,甚至会以德干高原为根据地反攻恒河平原。
真要像庞跃龙说的这么打,那么陆军就成了配角。
显然,戚凯威怎么也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作战计划。
结果就是,这场会议变成了戚凯威与庞跃龙的吵架场。
会议结束后,牧浩洋先找到戚凯威,提出了折中方案,即首先由陆战队开辟登陆场,如果需要攻打德干高原,则由陆军充当主力,陆战队负责扫荡沿海平原地区,至于攻占恒河平原,根本就不是主要问题。
为了得到戚凯威的支持,牧浩洋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理由。
只有这么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不然陆军根本没有可能在印度半岛腹地推进一千多公里。说得准确一点,如果戚凯威打算用手里的兵力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请求总参谋部增兵,那么就得这么打。
戚凯威不是傻蛋,知道牧浩洋抓住了重点。
要知道,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戚凯威只提出了动用四个集团军,而且保证能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虽然当时,戚凯威只提到攻占新德里、扫荡恒河平原,没有提到进军德干高原,即由他制订的地面战争方案,根本就没有包括后面这部分,但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要不要进军德干高原得由牧浩洋说了算,因此在作战任务分配上,戚凯威必须向牧浩洋妥协。
以当时的情况,进军德干高原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
原因很简单,黄瀚林已经向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当局做出承诺,将妥善的结束这场战争,尽快使南亚地区恢复和平与稳定,不会因为战争的遗留问题对印度周边国家造成影响。
要知道,最大的影响就是战争遗留问题,即由战争产生的难民。
如果这些难民涌入周边国家,肯定是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而这也正是周边国家心存余悸的主要原因。
要想避免引发难民潮,唯一的选择就是避免印度打内战。
如此一来,中国军队就得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前铲除印度前政权。
从手段上讲,就必须攻占印度全境。
也许不用占领印度全境,但是必须保证彻底消灭印度前政权。
显然,只有进军德干高原,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这样一来,戚凯威就不得不面对增兵问题。如果牧浩洋卡住这个问题,戚凯威就将进退两难。如此一来,由陆战队分担部分作战任务,成为了折中选择,即通过增派陆战队来增加作战部队。
当时,除了增兵,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后勤保障。
完全依靠陆路运输的话,别说只投入四个集团军,即便再动用四个集团军,也不见得能够保证畅通无阻。以当时的情况,在选择陆路运输之后,就必须向同盟国求援,而有能力派遣作战部队的只有巴基斯坦。
问题是,在政治层面上,肯定不应该让巴基斯坦介入过深。
相对而言,印度民众对中国还不太反感,但是印巴矛盾已经积累了数十年,显然不会欢迎巴基斯坦军队。
也就是说,如果出动巴基斯坦军队占领印度,只会使矛盾严重化。
至于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的地面部队,根本就靠不住,也不能指望什么。
如此一来,陆路就走不通了。
所幸的是,印度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印度半岛深入印度洋,东面是孟加拉湾、西面是阿拉伯海,有众多深水良港,还有大量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天然港湾,因此海路能够有效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陆战队伴随陆军向南推进,夺取沿途的港口,就能有效缩短地面补给线的长度,而且陆军不用在乎是否守得住战线后方,因为补给是来自大海的方向,即战线侧翼,而不是来自战线后方。
也就是说,陆军在德干高原上向南推进,实际上是打的一场战略运动战。
可以说,戚凯威不可能拒绝牧浩洋的提议,必须在作战问题上向陆战队妥协,而且牧浩洋也保证给予陆军足够高的地位,并且由陆军主导进攻行动,陆战队只是在侧翼配合陆军发起进攻。
说服了戚凯威后,牧浩洋在当天晚上把庞跃龙请到家里,两人好好谈了一番。
三月二十二日,在总参谋部高级将领会议上,牧浩洋正式提出了作战方案,戚凯威与庞跃龙都没有表示反对。
当天下午,牧浩洋就去了元首府,向黄瀚林汇报工作。
与黎平寇一样,黄瀚林很少过问军事上的事情,只是提出了作战目的,即按照原定计划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至于怎么打,那是总参谋长的事情,作为元首,他只关心能否达到最终目的。
晚上,戚凯威就乘专机返回了伊斯兰堡。
庞跃龙在总参谋部多呆了几个小时,于二十三日凌晨,搭乘陆战队的运输机飞往南安达曼岛。
今后,南安达曼岛将成为陆战队进军印度半岛的大本营。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到网址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
三月二十日,戚凯威回国,商议开辟东线战场的事情。
在此前一天,庞跃龙已经来到总参谋部,向牧浩洋汇报了陆战队的准备情况,并且代陆战队二十万将士递交了请战书。
不可否认,庞跃龙起了好心,办了坏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不交请战书,牧浩洋还会有所考虑。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牧浩洋坚持打两栖登陆战,很有可能被戚凯威指责偏袒陆战队,为了个人或者小集体,牺牲了国家利益。
要知道,打一场两栖登陆战的代价并不小。
到战争爆发前,中国陆战队的规模没有扩大,登陆舰队却增加到了六支,三支舰队各有两支登陆舰队,常备八个陆战师缩小到了六个,但是每个师的兵力扩充了百分之五十,等于常备兵力增加了八分之一。经过整编后,陆战队的作战能力、特别是独立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的投送能力也非往日可比。
当时,陆战队有六艘两栖攻击舰、十二艘综合登陆舰、十二艘船坞登陆舰与二十四艘兵力投送舰,另外还有二十四艘快速综合运输船与八艘液货运输船,每支舰队的登陆舰队都能一次性投送一个陆战师。如果征用民船,任何一支舰队都能在登陆作战行动中投送两个陆战师。
可以说,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两栖力量。
要知道,美国陆战队的兵力投送能力也只能保证在一个战场上投送两个陆战师,而且美国陆战师的规模不比中国陆战师大多少。
当然,中国陆战队也有所欠缺,比如没有航空打击能力。
因为装备了f-35b等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美国陆战队具有独立的航空队,也就能够自行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支援。相反,中国还没有富裕花费数千亿、甚至上万亿元为陆战队研制与采购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程度,因此陆战队航空队主要装备倾斜旋转翼飞机,只具备垂直空运能力,不具备空中打击能力。在执行登陆作战任务的时候,陆战队依然得依靠海军与空军提供空中支援。
只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陆战队具有足够强大的独立作战能力。
当时,六个陆战师的兵力都在一万八千人以上,其中三个主力陆战师的常备兵力就超过了二万二千人,在战时还能得到适当加强,比如增加一到三个装甲营、一到三个炮兵营与防空营、或者增加后勤保障部队,兵力将超过二万五千人。照此计算,三个主力陆战师的战时兵力就在七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陆军集团军。如果算上三个常备陆战师,则相当于陆军的两个集团军。
虽然陆战队还没有换装,在装备质量上比不了陆军的两个集团军,但是在滨海地区作战有更大的优势,即陆战队能够得到海军舰队全力支持,在后勤保障方面,也比长途奔袭的陆军更可靠。
事实上,牧浩洋正是出于后勤保障原因,认为应该动用陆战队。
只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三月二十一日,总参谋部的第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戚凯威就明确提出,与其动用陆战队,还不如把第四十二集团军直接投送到恒河河口地区,或者由海军舰队逆恒河而上,支援陆军作战。至于陆战队,可以参加后方的工作,比如守卫孟加拉国的港口,帮助舰队扫荡河道两侧地区。
显然,庞跃龙根本没有打算让陆战队去打杂。
按照他的提议,陆战队将在印度东南部地区开辟登陆场,然后进军德干高原,在恒河平原南面切断印军的战略防线,然后由陆军从东西两面发动进攻,协助陆军扫荡恒河平原,攻占印度最富庶的地区。
名义上,陆战队是协助陆军作战,实际上则是单独挑起大梁。
当时,印度政府已经逃往班加罗尔,放弃了新德里,因此扫荡恒河平原只是一次超长距离行军,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真正的战场在恒河平原南面,即陆战队的进军路线上,因为印军肯定会据守德干高原,阻止中国军队南下攻占印度半岛南部地区,甚至会以德干高原为根据地反攻恒河平原。
真要像庞跃龙说的这么打,那么陆军就成了配角。
显然,戚凯威怎么也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作战计划。
结果就是,这场会议变成了戚凯威与庞跃龙的吵架场。
会议结束后,牧浩洋先找到戚凯威,提出了折中方案,即首先由陆战队开辟登陆场,如果需要攻打德干高原,则由陆军充当主力,陆战队负责扫荡沿海平原地区,至于攻占恒河平原,根本就不是主要问题。
为了得到戚凯威的支持,牧浩洋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理由。
只有这么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不然陆军根本没有可能在印度半岛腹地推进一千多公里。说得准确一点,如果戚凯威打算用手里的兵力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请求总参谋部增兵,那么就得这么打。
戚凯威不是傻蛋,知道牧浩洋抓住了重点。
要知道,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戚凯威只提出了动用四个集团军,而且保证能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虽然当时,戚凯威只提到攻占新德里、扫荡恒河平原,没有提到进军德干高原,即由他制订的地面战争方案,根本就没有包括后面这部分,但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要不要进军德干高原得由牧浩洋说了算,因此在作战任务分配上,戚凯威必须向牧浩洋妥协。
以当时的情况,进军德干高原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
原因很简单,黄瀚林已经向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当局做出承诺,将妥善的结束这场战争,尽快使南亚地区恢复和平与稳定,不会因为战争的遗留问题对印度周边国家造成影响。
要知道,最大的影响就是战争遗留问题,即由战争产生的难民。
如果这些难民涌入周边国家,肯定是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而这也正是周边国家心存余悸的主要原因。
要想避免引发难民潮,唯一的选择就是避免印度打内战。
如此一来,中国军队就得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前铲除印度前政权。
从手段上讲,就必须攻占印度全境。
也许不用占领印度全境,但是必须保证彻底消灭印度前政权。
显然,只有进军德干高原,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这样一来,戚凯威就不得不面对增兵问题。如果牧浩洋卡住这个问题,戚凯威就将进退两难。如此一来,由陆战队分担部分作战任务,成为了折中选择,即通过增派陆战队来增加作战部队。
当时,除了增兵,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后勤保障。
完全依靠陆路运输的话,别说只投入四个集团军,即便再动用四个集团军,也不见得能够保证畅通无阻。以当时的情况,在选择陆路运输之后,就必须向同盟国求援,而有能力派遣作战部队的只有巴基斯坦。
问题是,在政治层面上,肯定不应该让巴基斯坦介入过深。
相对而言,印度民众对中国还不太反感,但是印巴矛盾已经积累了数十年,显然不会欢迎巴基斯坦军队。
也就是说,如果出动巴基斯坦军队占领印度,只会使矛盾严重化。
至于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的地面部队,根本就靠不住,也不能指望什么。
如此一来,陆路就走不通了。
所幸的是,印度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印度半岛深入印度洋,东面是孟加拉湾、西面是阿拉伯海,有众多深水良港,还有大量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天然港湾,因此海路能够有效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陆战队伴随陆军向南推进,夺取沿途的港口,就能有效缩短地面补给线的长度,而且陆军不用在乎是否守得住战线后方,因为补给是来自大海的方向,即战线侧翼,而不是来自战线后方。
也就是说,陆军在德干高原上向南推进,实际上是打的一场战略运动战。
可以说,戚凯威不可能拒绝牧浩洋的提议,必须在作战问题上向陆战队妥协,而且牧浩洋也保证给予陆军足够高的地位,并且由陆军主导进攻行动,陆战队只是在侧翼配合陆军发起进攻。
说服了戚凯威后,牧浩洋在当天晚上把庞跃龙请到家里,两人好好谈了一番。
三月二十二日,在总参谋部高级将领会议上,牧浩洋正式提出了作战方案,戚凯威与庞跃龙都没有表示反对。
当天下午,牧浩洋就去了元首府,向黄瀚林汇报工作。
与黎平寇一样,黄瀚林很少过问军事上的事情,只是提出了作战目的,即按照原定计划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至于怎么打,那是总参谋长的事情,作为元首,他只关心能否达到最终目的。
晚上,戚凯威就乘专机返回了伊斯兰堡。
庞跃龙在总参谋部多呆了几个小时,于二十三日凌晨,搭乘陆战队的运输机飞往南安达曼岛。
今后,南安达曼岛将成为陆战队进军印度半岛的大本营。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