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帝国东升第八十五章大换血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明血最新章节!
皇帝嘴里提出一大串要求,旁边的人员赶快拿笔写下来,心中又惊又佩,皇帝的要求非常合理,这绝不象是第一次见过电报机就能提出来,只能说皇帝无师自通,一旦把皇帝的这些要求完成,电报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
皇家科技院一直有一个传说:皇帝本人精通科技,许多发明都得到过皇帝的亲自指点才获得突破,那些老人有过亲自经历,自然是深信不疑,后来的一些人却半信半疑,如今终于得到印证,皇帝确实精通科技。
说完了这些,皇帝才问道:“宋爱卿,发报机项目研究的经费还有多少?”
宋应星问得一愣,他是科技院院长,虽然关心每年总体能得到多少经费,对于具体项目的经费却并不关心,见了宋应星的反应,皇帝才意识到自己问错了对象,改口道:“这样吧,不论经费还有多少,拨出五万银币作为电报机发明的奖励,若有不足,由朕内库拨付补全。”
皇帝的话一说完,在场的十余名参与电报机发明的人员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整个项目组人员只有四十二人,五万银币的重奖,平均每人能分到一千多银币。
皇家科技院待遇优厚,能进入皇家科技院之人即使是最低级人员,一年的薪水也有一百二十圆以上的银币,可以买到一百多石大米,足以轻松养活一家人,一千多银币对他们来说,无疑还是一个极大数目
“另外,等到电报机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朕会拨款一百万两银子组建皇家电报公司,每年向皇家科技院缴纳专利费,专利费用三成归研究人员所有,并以此为例,今后凡是新专利,其产生的利润,研究人员都可以得到三成收益。”
“啊。”在场之人听得都张大嘴吧,自从知道徐致喜、何为两人每年从新式钢铁生产专利中可以获得上百万两银子的专利费后,若说有人不羡慕两人是不可能之事。科技院申请的专利,有不少专利经济效益完全可以和新式钢铁生产专利相比,甚至优有过之,只是皇家科技院是隶属于朝廷和内院,每年投入数百万两银子之巨,谁也不敢说要在专利中分一杯羹,没想到突然之间喜从天降,竟然可以从中得到三成。
电报的效益究竟有多大,众人并不知晓,却不妨碍众人心中遐想,单是从皇家科技院投入的研究费用就超过一百余万两,这样一算,三成专利的价值起码也有数十万两,甚至数百万两也不是不可能,相比于专利的价值,五万银币的奖金只能算小意思。
看到一张张兴奋的脸,王福心中忍不住暗想,看来什么时候金钱的刺激都是无可或缺。
当天,皇帝的讲话就以飞快的速度传遍整个科技院,各个研究人员都喜笑颜开,士气大振,不需要催促,许多人自发加班加点,希望自己的研究早一点取得成功。
从皇家科技院回来,皇帝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宋应星白发苍苍的样子,再联想一下朝中的大臣,不由一惊,从自己登基已来,已有二十余年,朝中的高官大多都是垂垂老矣,整个朝堂必须到了换血的地步。
让皇帝欣慰的是,通过二十多年教育的发展,一批新的官员已经成长起来,这些人大多是三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朝廷倒是不虑无人可用。
在研究人员日以继日的努力下,短短二个月的时间,电报机已经有了极大改进,首先是重量大大减轻,由原先的八九百斤减轻到只有一百二十余斤,其次是测试的距离由原先二百米余变成了十公里,而简单的电报编码也已经完成,电报达到了实用阶段。
弘光二十二年七月,大明皇家电报公司成立,户部和皇家内库各出资五十万两,以一百万两白银加上每年百分之五利润的分红将电报机的专利买下,开始铺设第一条电报线路。
第一条线路铺设在已经通车的京沪铁路上,电报线架好后,当南京收到上海第一份向皇帝问好的电报后,整个电报公司全是欢呼雀跃的声音。
在京沪电报连通之时,宋应星终于决定好了科技院院长的人选,向皇帝推荐。
“什么,你竟然推荐方以智,科技院人才济济,难道就找不到一个院长人选?”皇帝有点难予置信的问道。
“回皇上,老臣以为,方以智是最佳的人选。”宋应星沉着应道。
方以智为东林党四公子之一,皇帝从登基当初就对东林党人打压,东林党虽然有钱谦益这样的滑头成为朝廷高官,可是绝大部分东林党人被朝廷拒之门外,方以智也失去为朝廷效力的机会,索性弃政从商,倒是给他闯出了一条路。
如今桐城方家已经成为一个资本雄厚的巨头,其名下有纺织、缧丝、钢铁三家工厂,合起来雇佣了一千多工人,每年赢利近百万两,是真正的巨富之家,难得的是方家三家工厂所用的机器都经过方以智的改良,效率超过同类产品数成,方家还以此向专利局申请多项专利。
此外方以智还有多部箸作,内容包涵哲学、科学技术多方面内容,这样一个人,如果担任科技院院长倒不是不合格,只是以一介白身骤然担任科学院院长是否合适?何况方以智此人相当孤傲,如果真要请他出任院长,却被他拒绝,朝廷恐怕要丢一个大面子。
“皇上,臣与方以智沟通过,他对科技院院长之职颇为动心,至于方以智资历问题,此人负天下名望二十余年,老臣相信不服之人极少。”仿佛知道皇帝的顾虑,宋应星连忙解释。
见皇帝脸上依然是犹豫的表情,宋应星道:“皇上,如此大才,闲于民间多有不妥,朝廷正应该收为己用啊。”
或许是这句话打动了王福,王福终于松口:“这样吧,你让方以智来京,朕见过他再说。”
“多谢皇上。”宋应星大喜,这个院长的担子他终于可以放心卸下。
也许是方以智早有准备,数天之后,皇帝就见到了他,此时方以智五十出头,面容清瘦,颌下留着长须,全身散发出一股书卷气,一看就知是饱学之士,让人心生出好感。
“草民方以智,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着方以智,皇帝半响才道:“起来吧。”
“谢皇上。”不知不觉,方以智背上已经冷汗襟襟,他本以为有宋应星推荐,科技院院长之职十拿九稳,只是此时心中却忐忑起来,皇帝毕竟是前所未有的英主,谁又能说可以真正把握皇帝心意。
如果是朝廷官员,方以智大可以不做,对于这个院长之职他却期望甚大,他从小就对科技感兴趣,常沉迷于各种研究,办工厂更多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各种理论,方家虽然有三家工厂,年赚百万银两,只是如何能与科技院相比,那可是人员达到五千,一年高达六百万两经费。
“方爱卿,如果你接掌了科技院,会如何做?”
“回皇上,臣对科技院不熟,这些年,科技院各种发明层出不穷,说明宋大人管理的很好,臣暂时会萧规曹随。”
方以智的回答中规中矩,并没有急于在皇帝面前表现就夸下大言,皇帝又问了几个问题,方以智都一一作答,皇帝才点了点头:“这样吧,你入科技院,暂作代理院长,朕给你一年时间,如果能让朕满意,朕再任命你为院长。”
“臣谢皇上。”方以智松了一口气,他相信有一年的时间,肯定能让皇帝满意。
用不用方以智,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更多的还是给宋应星面子,若是方以智真不能胜任,一年后将方以智换去也不晚,大明现在远远走在各国前头,有大把时间可以浪费。
方以智突然担任科技院代理院长,果然没有什么风波,方以智能将购买来的机器加以改良,凭这一点也可以在科技院站稳脚跟,虽然有部份人不服气,但在宋应星的压制下,这些人也不敢明目张胆抵制,皇帝刚宣布了对研究人员的好消息,大家都把精力放在项目研究上,一时之间,倒显得风平浪静。
随着科技院院长换人,朝廷也开始更换大臣,马士英在十月份正式向皇帝乞骸骨,得到皇帝允许,接任首辅之人却不是内阁原有人员,而是新进内阁的樊跃,攀跃只有五十二岁,曾担任过户部第一任银行行长,接着又接掌户部五年,正是在他手中,大明财政一飞冲天,从岁入只有二三千万两到如今的三万万余两,可以说是大明的财神爷。以樊跃的资历,虽然从户部尚书连跃数步,成为内阁首辅,却无人敢质疑。
这个换人可以说是某种信号,接下来的两年内,朝中每年都有诸多老臣乞骸骨,皇帝一一照准,到了弘光二十四年,朝廷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完毕,朝中官员更换了一小半,内阁成员更是全部换成了年富力强的官员。
皇帝嘴里提出一大串要求,旁边的人员赶快拿笔写下来,心中又惊又佩,皇帝的要求非常合理,这绝不象是第一次见过电报机就能提出来,只能说皇帝无师自通,一旦把皇帝的这些要求完成,电报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
皇家科技院一直有一个传说:皇帝本人精通科技,许多发明都得到过皇帝的亲自指点才获得突破,那些老人有过亲自经历,自然是深信不疑,后来的一些人却半信半疑,如今终于得到印证,皇帝确实精通科技。
说完了这些,皇帝才问道:“宋爱卿,发报机项目研究的经费还有多少?”
宋应星问得一愣,他是科技院院长,虽然关心每年总体能得到多少经费,对于具体项目的经费却并不关心,见了宋应星的反应,皇帝才意识到自己问错了对象,改口道:“这样吧,不论经费还有多少,拨出五万银币作为电报机发明的奖励,若有不足,由朕内库拨付补全。”
皇帝的话一说完,在场的十余名参与电报机发明的人员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整个项目组人员只有四十二人,五万银币的重奖,平均每人能分到一千多银币。
皇家科技院待遇优厚,能进入皇家科技院之人即使是最低级人员,一年的薪水也有一百二十圆以上的银币,可以买到一百多石大米,足以轻松养活一家人,一千多银币对他们来说,无疑还是一个极大数目
“另外,等到电报机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朕会拨款一百万两银子组建皇家电报公司,每年向皇家科技院缴纳专利费,专利费用三成归研究人员所有,并以此为例,今后凡是新专利,其产生的利润,研究人员都可以得到三成收益。”
“啊。”在场之人听得都张大嘴吧,自从知道徐致喜、何为两人每年从新式钢铁生产专利中可以获得上百万两银子的专利费后,若说有人不羡慕两人是不可能之事。科技院申请的专利,有不少专利经济效益完全可以和新式钢铁生产专利相比,甚至优有过之,只是皇家科技院是隶属于朝廷和内院,每年投入数百万两银子之巨,谁也不敢说要在专利中分一杯羹,没想到突然之间喜从天降,竟然可以从中得到三成。
电报的效益究竟有多大,众人并不知晓,却不妨碍众人心中遐想,单是从皇家科技院投入的研究费用就超过一百余万两,这样一算,三成专利的价值起码也有数十万两,甚至数百万两也不是不可能,相比于专利的价值,五万银币的奖金只能算小意思。
看到一张张兴奋的脸,王福心中忍不住暗想,看来什么时候金钱的刺激都是无可或缺。
当天,皇帝的讲话就以飞快的速度传遍整个科技院,各个研究人员都喜笑颜开,士气大振,不需要催促,许多人自发加班加点,希望自己的研究早一点取得成功。
从皇家科技院回来,皇帝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宋应星白发苍苍的样子,再联想一下朝中的大臣,不由一惊,从自己登基已来,已有二十余年,朝中的高官大多都是垂垂老矣,整个朝堂必须到了换血的地步。
让皇帝欣慰的是,通过二十多年教育的发展,一批新的官员已经成长起来,这些人大多是三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朝廷倒是不虑无人可用。
在研究人员日以继日的努力下,短短二个月的时间,电报机已经有了极大改进,首先是重量大大减轻,由原先的八九百斤减轻到只有一百二十余斤,其次是测试的距离由原先二百米余变成了十公里,而简单的电报编码也已经完成,电报达到了实用阶段。
弘光二十二年七月,大明皇家电报公司成立,户部和皇家内库各出资五十万两,以一百万两白银加上每年百分之五利润的分红将电报机的专利买下,开始铺设第一条电报线路。
第一条线路铺设在已经通车的京沪铁路上,电报线架好后,当南京收到上海第一份向皇帝问好的电报后,整个电报公司全是欢呼雀跃的声音。
在京沪电报连通之时,宋应星终于决定好了科技院院长的人选,向皇帝推荐。
“什么,你竟然推荐方以智,科技院人才济济,难道就找不到一个院长人选?”皇帝有点难予置信的问道。
“回皇上,老臣以为,方以智是最佳的人选。”宋应星沉着应道。
方以智为东林党四公子之一,皇帝从登基当初就对东林党人打压,东林党虽然有钱谦益这样的滑头成为朝廷高官,可是绝大部分东林党人被朝廷拒之门外,方以智也失去为朝廷效力的机会,索性弃政从商,倒是给他闯出了一条路。
如今桐城方家已经成为一个资本雄厚的巨头,其名下有纺织、缧丝、钢铁三家工厂,合起来雇佣了一千多工人,每年赢利近百万两,是真正的巨富之家,难得的是方家三家工厂所用的机器都经过方以智的改良,效率超过同类产品数成,方家还以此向专利局申请多项专利。
此外方以智还有多部箸作,内容包涵哲学、科学技术多方面内容,这样一个人,如果担任科技院院长倒不是不合格,只是以一介白身骤然担任科学院院长是否合适?何况方以智此人相当孤傲,如果真要请他出任院长,却被他拒绝,朝廷恐怕要丢一个大面子。
“皇上,臣与方以智沟通过,他对科技院院长之职颇为动心,至于方以智资历问题,此人负天下名望二十余年,老臣相信不服之人极少。”仿佛知道皇帝的顾虑,宋应星连忙解释。
见皇帝脸上依然是犹豫的表情,宋应星道:“皇上,如此大才,闲于民间多有不妥,朝廷正应该收为己用啊。”
或许是这句话打动了王福,王福终于松口:“这样吧,你让方以智来京,朕见过他再说。”
“多谢皇上。”宋应星大喜,这个院长的担子他终于可以放心卸下。
也许是方以智早有准备,数天之后,皇帝就见到了他,此时方以智五十出头,面容清瘦,颌下留着长须,全身散发出一股书卷气,一看就知是饱学之士,让人心生出好感。
“草民方以智,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着方以智,皇帝半响才道:“起来吧。”
“谢皇上。”不知不觉,方以智背上已经冷汗襟襟,他本以为有宋应星推荐,科技院院长之职十拿九稳,只是此时心中却忐忑起来,皇帝毕竟是前所未有的英主,谁又能说可以真正把握皇帝心意。
如果是朝廷官员,方以智大可以不做,对于这个院长之职他却期望甚大,他从小就对科技感兴趣,常沉迷于各种研究,办工厂更多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各种理论,方家虽然有三家工厂,年赚百万银两,只是如何能与科技院相比,那可是人员达到五千,一年高达六百万两经费。
“方爱卿,如果你接掌了科技院,会如何做?”
“回皇上,臣对科技院不熟,这些年,科技院各种发明层出不穷,说明宋大人管理的很好,臣暂时会萧规曹随。”
方以智的回答中规中矩,并没有急于在皇帝面前表现就夸下大言,皇帝又问了几个问题,方以智都一一作答,皇帝才点了点头:“这样吧,你入科技院,暂作代理院长,朕给你一年时间,如果能让朕满意,朕再任命你为院长。”
“臣谢皇上。”方以智松了一口气,他相信有一年的时间,肯定能让皇帝满意。
用不用方以智,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更多的还是给宋应星面子,若是方以智真不能胜任,一年后将方以智换去也不晚,大明现在远远走在各国前头,有大把时间可以浪费。
方以智突然担任科技院代理院长,果然没有什么风波,方以智能将购买来的机器加以改良,凭这一点也可以在科技院站稳脚跟,虽然有部份人不服气,但在宋应星的压制下,这些人也不敢明目张胆抵制,皇帝刚宣布了对研究人员的好消息,大家都把精力放在项目研究上,一时之间,倒显得风平浪静。
随着科技院院长换人,朝廷也开始更换大臣,马士英在十月份正式向皇帝乞骸骨,得到皇帝允许,接任首辅之人却不是内阁原有人员,而是新进内阁的樊跃,攀跃只有五十二岁,曾担任过户部第一任银行行长,接着又接掌户部五年,正是在他手中,大明财政一飞冲天,从岁入只有二三千万两到如今的三万万余两,可以说是大明的财神爷。以樊跃的资历,虽然从户部尚书连跃数步,成为内阁首辅,却无人敢质疑。
这个换人可以说是某种信号,接下来的两年内,朝中每年都有诸多老臣乞骸骨,皇帝一一照准,到了弘光二十四年,朝廷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完毕,朝中官员更换了一小半,内阁成员更是全部换成了年富力强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