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莱比锡战役(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北美大唐最新章节!
莱比锡,德军统帅布吕歇尔的军装稍稍有些脏,他站在刚刚被剿灭火焰的堡垒上面,面容严肃。在他身边还站着一个三十多岁近四十的唐人面孔的男人,同样是一身德军的墨绿色军装,不过并没有军衔肩章标明他的层级。这人就是郭新,穿越前的狙击之王,穿越后变成了在全世界各地指导革命的专业军事顾问。
郭新从十多年前参与北美独立战争起,就开始了这个生涯,作为唐军内部的高级军官,他既没有在唐军带兵,也没有在国防部享受优厚待遇和掌管权力,特种兵出身的他热爱着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并且热衷于协助各国的革命势力反对殖民或者封建统治。
他在唐军内部的军衔少将,不过驻外的时候不穿唐军的制服,而是穿外军的制服,同时也不设任何的军衔标识,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顾问以及参谋工作。多年的革命指导使得郭新对这类工作是十分的得心应手,尤其擅长于扬长避短,以革命军的力量以弱胜强。相对来,他做了多年的革命战争指导,德军的情况也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部队,规模不算的军队,良好的革命基础和群众拥护,来自大唐的支援以及德意志兵团转隶,都使得德军虽然刚刚成立没多久,但已经算是欧洲的一流军队了。
不过,多年以来,郭新都没有参与过任何一场战役,是如今莱比锡战役这个规模的。仅仅是现在战场上,德军有一万三千人的兵力。以普军为首的诸侯联军规模超过四万人。如果进一步扩大规模的话。普奥联军至少能够向这里增派多达十万的部队。而德军除了第四师五千人的援军之外,也能集合战力差一些的人民卫队的力量,如果真的组织起来,也有至少五六万人的兵力。
当然,不管怎么算,德军都是处于人数规模上劣势的一方。郭新曾经在之前协助指挥过秘鲁革命军对抗西班牙殖民军队的大型战役,不过仍旧无法跟现在的莱比锡战役相比。而且,西班牙殖民军的实力显然也远逊于精锐的普鲁士和奥地利军团。
真正在战争中拍板做决定的还是德军的统▲℉▲℉▲℉▲℉,帅布吕歇尔。这位原大唐德意志兵团的高级军官,已经习惯了唐军模式的作战,而且也沾染了唐军那种独有的勇敢自信,或者狂放。郭新觉得,布吕歇尔分兵以第三师的兵力前出建立易北河防线,阻挡普军西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武断和刚强的决定。德军毕竟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而且普鲁士是欧陆强国,陆军水准在欧洲或者世界范围来都是首屈一指的。即便德军抢出了易北河防线,并且拥有机枪火炮等众多火力支援。但与普鲁士军团硬碰硬,并不是多么聪明的办法。
但是德国人有着德国人应有的一种执拗和直愣。布吕歇尔对于德军有着很强的自信,并且认为一旦普军在易北河防线遭到惨败,德军就能打出气势,并且震慑住诸侯的联军。同时这场战役还能够为后方的德意志共和国提供喘息时间,做出更多的准备。德意志国革如果能够武装出更多的部队,那么布吕歇尔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援军,从而在战场上慢慢扭转局势,最终由守转攻,获得胜利。布吕歇尔的执拗还体现在,他其实根本没有指望第四师能够快速地从比利时回转,参与到莱比锡战役中。他更加在意的是从南线突进过来的奥地利、慕尼黑和符腾堡军团,所以他需要第四师在法兰克福南方莱茵河一带构筑防线,阻挡从南方进犯的诸侯联军。
这个战略也绝对不是没有问题的,首先它建立在德军能够稳守易北河防线和莱比锡的基础上,如果普军突破了易北河防线,实际上莱比锡也是守不住的。其次,奥地利人对于德意志共和国连同比利时的独立大为光火,原本并不想大举出兵的利奥波德二世,已经调集了奥地利的包括匈牙利兵团、波西米亚军团在内的部队,总员额可能在五万人左右,从东南方向奔赴莱比锡。这些部队从集结到开拔,最后抵达莱比锡战场,估计会在二到三个星期,奥地利方面的行动确实是比普鲁士慢的。但是如果真的到二三个星期之后,莱比锡战场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德军和普军仍在僵持,那么大规模的奥军援军的到来,会使得战场的天平严重倾斜。
郭新还知道一个问题,那就是德军的整个战争的储备,并不算多。毕竟德军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后勤补给,都是不远万里从美洲运过来的,虽然之前已经进行了比较多的储备,但是如果战争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那么德军的弹药消耗也会十分巨大。普军和奥军都能够从本国的军工业得到充足补给,不必他们本身也拥有数量庞大的军事储备,德军的枪弹炮弹打完了,短期内很难得到补充,即便现在大唐方面不停地在向欧洲派遣运输船,但毕竟需要时间。
所以这就给布吕歇尔带来了一个大的难题,他需要拖时间,从而让后方武装起更多的增援部队,但同样不可以无限期地拖下去,因为他的部队消耗不起。所以即便布吕歇尔没有明言,郭新明白布吕歇尔究竟是怎样一个打算——这位德军统帅希望能够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彻底瓦解大规模的普奥进攻,为德意志共和国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这估计也是共和国总统、国革领袖马恩斯所想的最佳战略。以国革的实力,短期内对抗普奥两方,十分吃力,就算是武器装备足够好,人民支持足够热情也不行。所以,马恩斯希望布吕歇尔的决定性胜利,能迫使普鲁士和奥地利来到谈判桌上。马恩斯不需要任何一个德意志邦国承认德意志共和国,他只需要中止这场战争,有时间来夯实国家基础,从而获得更强的实力。(未完待续。)
莱比锡,德军统帅布吕歇尔的军装稍稍有些脏,他站在刚刚被剿灭火焰的堡垒上面,面容严肃。在他身边还站着一个三十多岁近四十的唐人面孔的男人,同样是一身德军的墨绿色军装,不过并没有军衔肩章标明他的层级。这人就是郭新,穿越前的狙击之王,穿越后变成了在全世界各地指导革命的专业军事顾问。
郭新从十多年前参与北美独立战争起,就开始了这个生涯,作为唐军内部的高级军官,他既没有在唐军带兵,也没有在国防部享受优厚待遇和掌管权力,特种兵出身的他热爱着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并且热衷于协助各国的革命势力反对殖民或者封建统治。
他在唐军内部的军衔少将,不过驻外的时候不穿唐军的制服,而是穿外军的制服,同时也不设任何的军衔标识,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顾问以及参谋工作。多年的革命指导使得郭新对这类工作是十分的得心应手,尤其擅长于扬长避短,以革命军的力量以弱胜强。相对来,他做了多年的革命战争指导,德军的情况也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部队,规模不算的军队,良好的革命基础和群众拥护,来自大唐的支援以及德意志兵团转隶,都使得德军虽然刚刚成立没多久,但已经算是欧洲的一流军队了。
不过,多年以来,郭新都没有参与过任何一场战役,是如今莱比锡战役这个规模的。仅仅是现在战场上,德军有一万三千人的兵力。以普军为首的诸侯联军规模超过四万人。如果进一步扩大规模的话。普奥联军至少能够向这里增派多达十万的部队。而德军除了第四师五千人的援军之外,也能集合战力差一些的人民卫队的力量,如果真的组织起来,也有至少五六万人的兵力。
当然,不管怎么算,德军都是处于人数规模上劣势的一方。郭新曾经在之前协助指挥过秘鲁革命军对抗西班牙殖民军队的大型战役,不过仍旧无法跟现在的莱比锡战役相比。而且,西班牙殖民军的实力显然也远逊于精锐的普鲁士和奥地利军团。
真正在战争中拍板做决定的还是德军的统▲℉▲℉▲℉▲℉,帅布吕歇尔。这位原大唐德意志兵团的高级军官,已经习惯了唐军模式的作战,而且也沾染了唐军那种独有的勇敢自信,或者狂放。郭新觉得,布吕歇尔分兵以第三师的兵力前出建立易北河防线,阻挡普军西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武断和刚强的决定。德军毕竟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而且普鲁士是欧陆强国,陆军水准在欧洲或者世界范围来都是首屈一指的。即便德军抢出了易北河防线,并且拥有机枪火炮等众多火力支援。但与普鲁士军团硬碰硬,并不是多么聪明的办法。
但是德国人有着德国人应有的一种执拗和直愣。布吕歇尔对于德军有着很强的自信,并且认为一旦普军在易北河防线遭到惨败,德军就能打出气势,并且震慑住诸侯的联军。同时这场战役还能够为后方的德意志共和国提供喘息时间,做出更多的准备。德意志国革如果能够武装出更多的部队,那么布吕歇尔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援军,从而在战场上慢慢扭转局势,最终由守转攻,获得胜利。布吕歇尔的执拗还体现在,他其实根本没有指望第四师能够快速地从比利时回转,参与到莱比锡战役中。他更加在意的是从南线突进过来的奥地利、慕尼黑和符腾堡军团,所以他需要第四师在法兰克福南方莱茵河一带构筑防线,阻挡从南方进犯的诸侯联军。
这个战略也绝对不是没有问题的,首先它建立在德军能够稳守易北河防线和莱比锡的基础上,如果普军突破了易北河防线,实际上莱比锡也是守不住的。其次,奥地利人对于德意志共和国连同比利时的独立大为光火,原本并不想大举出兵的利奥波德二世,已经调集了奥地利的包括匈牙利兵团、波西米亚军团在内的部队,总员额可能在五万人左右,从东南方向奔赴莱比锡。这些部队从集结到开拔,最后抵达莱比锡战场,估计会在二到三个星期,奥地利方面的行动确实是比普鲁士慢的。但是如果真的到二三个星期之后,莱比锡战场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德军和普军仍在僵持,那么大规模的奥军援军的到来,会使得战场的天平严重倾斜。
郭新还知道一个问题,那就是德军的整个战争的储备,并不算多。毕竟德军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后勤补给,都是不远万里从美洲运过来的,虽然之前已经进行了比较多的储备,但是如果战争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那么德军的弹药消耗也会十分巨大。普军和奥军都能够从本国的军工业得到充足补给,不必他们本身也拥有数量庞大的军事储备,德军的枪弹炮弹打完了,短期内很难得到补充,即便现在大唐方面不停地在向欧洲派遣运输船,但毕竟需要时间。
所以这就给布吕歇尔带来了一个大的难题,他需要拖时间,从而让后方武装起更多的增援部队,但同样不可以无限期地拖下去,因为他的部队消耗不起。所以即便布吕歇尔没有明言,郭新明白布吕歇尔究竟是怎样一个打算——这位德军统帅希望能够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彻底瓦解大规模的普奥进攻,为德意志共和国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这估计也是共和国总统、国革领袖马恩斯所想的最佳战略。以国革的实力,短期内对抗普奥两方,十分吃力,就算是武器装备足够好,人民支持足够热情也不行。所以,马恩斯希望布吕歇尔的决定性胜利,能迫使普鲁士和奥地利来到谈判桌上。马恩斯不需要任何一个德意志邦国承认德意志共和国,他只需要中止这场战争,有时间来夯实国家基础,从而获得更强的实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