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章 19%与61%!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完美人生最新章节!
在李谦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空,有著名的所谓“人生三大错觉”,其中第一条就是:我这本书(或电影)要火!
正确率99.99%!简直正确得一塌糊涂!
换句话来说,觉得自己要火的,99.99%,都会扑!
搁在电影市场来说,票房没出来之前,谁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扑街!
电影立项之前,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电影项目,通过各种复杂的计算和调查,得出结果,我这部电影、这个项目,将来拍出来,肯定赚!
不然它压根儿也立不了项!
编剧会觉得,我写的这个本子超级牛逼,大家怎么可能领会不到其中的牛逼之处呢?它肯定特别好看,大家一准儿愿意买票去看!
导演会觉得,我这个故事处理的那么牛逼……
好了,电影制作完成了,终剪版出来之前,电影公司就会先找一批绝对靠谱的内行帮忙看一看,提提意见,然后,按照制片人和电影公司的要求,最终终剪版,也即上映版本,就算是彻底定型。
但这并不是结束,绝大部分电影公司,在电影正式上市之前,还会把各大院线的看片专员们请来,让他们来看,来提意见。
因为这批看片专员每年都要看几百部电影,他们的目光,他们的判断,道理上来讲是最接近市场普罗大众的眼光的,而且他们看完了片子,给出的评价,也将直接决定院线方对这部电影的上映等级——即给出的排片数量。
那么好了,他们看完了电影,有的给好评,有的给差评,甚至有些电影可能会拿到一致的好评或一致的差评,然后,提出个别的修改意见,这些意见经汇总之后,交给制片人定夺,到底还要不要修改一下——结果么,如果不是普遍性的意见,或者比较重大的问题,制片人一般都顶天了微调一下。
然后,OK……一部电影,终于要走向市场了。
导演也好,演员也好,各种制造新闻,各种宣传,甚至很多电影为了宣传,不惜制造假新闻——最省钱省事儿又惹眼球拉关注的,当然就是男女绯闻。
这个时候,外界已经是各种看好、各种期待了。
什么投资很大啦,什么特效一级棒啦,什么超级烧脑啦,什么镜头特别美啦,当然还少不了导演是谁谁谁,此前曾有什么著名作品,男主角女主角是谁,怎么怎么牛,为了去看某某都值得一张电影票,还有什么某某大咖不惜自降片酬出演配角,什么某某大咖零片酬加盟,还有某某、某某和某某友情客串……
总之,各种诱惑,各种美好。
院线方看好,给个不低的排片比,乃至于电影初初上映,影评人或者接了红包、礼品了,或者纯粹就是喜欢,纷纷大肆叫好,号召大家进电影院去看。
然而,就是这样投资浩大,经过系统性的,每一个步骤都由最专业的人士进行把关,而被拍摄和制作出来的电影,这样一部很可能是从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到看片专员和影评人,都觉得不错的片子……扑街了!
是的,说扑就扑,毫无征兆!
而与此同时,也会有那么一些事先根本就不被看好,被各种不屑、各种小瞧,甚至有时候你大口喝酒、陪院线经理喝酒喝到吐血,甚至不惜跪下哀求都拿不到排片的电影,莫名其妙就突然火了——同样毫无征兆!
谁会火?谁会扑?
即便是再专业的人,也只敢说自己能估个七八成准确,想要出手必中——除非你是穿越者!
归根到底,电影身上固然贴着商业的标签,但说到底,它却绝不是你按照规定的流程去做就一定能做好的,因为它还有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属性——电影,还是一件艺术品。
数百万、数千万乃至上亿的观众们的普遍选择,其实充满理性和规律,非常之客观,但艺术品的创作,从来都是主观的。
以主观,去对上客观,从来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率!
…………
2003年3月13日,上午。
因为此前在柏林电影节上已经首映过了,而且最近这一段时间,《红高粱》这部电影的热度,也已经被刷得足够的高了,所以,明湖文化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再举办首映典礼,直接上映。
截止到2002年年底,国内的银幕数量,已经突破一万块,根据国家电影行业协会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官方数据,是10126块。
当然,即便是官方的数据也要承认,在这一万多块银幕之中,其中仍保留着大概将近四千块银幕,是低端的、急需改造的,也即观影体验非常差的老旧式单银幕影厅,有很多甚至是以前的老式戏院改装而来的。
这样的电影院,绝大多数都根本就不跟着市场大潮去走。往往都是外面的电影院在放什么,他们等最热的那几天刚一过,就去偷偷租个拷贝拿回去,白天不敢放,怕相关执法部门查出来,就晚上偷偷的放。然后,等到各大一线城市的观影热潮过了,他们再去正式的拿拷贝开始放映——那可想而知,这些院线的售票情况是根本就不可能完全的公开透明的!
所以在很多的电影公司、发行公司那里,都把这高达四千块银幕数,占到了全国银幕数高达40%的市场,当成鸡肋——市场很大,但你就是赚不到钱!
也因此呢,真正被各大电影公司内部公认的,是整个市场的一部分的银幕数,其实全国范围内只有大概六千块左右——这个数量,比之九七九八年市场断崖式雪崩之前,已经是增长了很多了,主要是很多的老旧电影院没撑过去当时市场几近崩溃那一场,要么被收购了,要么主动改造过了。
当然,这个数量跟美国,以及包括加拿大在内的整个北美地区,还是不太好比的,在2002年年底,整个北美区的银幕数,以及高达三万多块!而且人家那边的银幕,大多都是规范化的、数据统一的。
然后,就在这六千块银幕之中,《红高粱》一开画就拿到了1358块银幕,如果按照最新的概念,排片比来计算的话,大约占到19%的排片比。
全国各中大型城市全部铺过去,还是没问题的,但再小的地方,就很难了。
而且,作为一部文艺电影来说,《红高粱》这已经算是特例了!
放眼整个中国电影圈,拍出一部文艺电影来,能拿到这个特例的,说白了,也就那个三五个人而已——李谦主演,大银幕首秀,而且据说角色还很有看点,再加上柏林电影节那吓死人的四座奖杯,这才使得《红高粱》拿到了文艺类电影基本上可以说是最高级别的待遇。
整个三月十三日,1358块画布,19%左右的排片比,最终的实际放映数据,是一共放映了6569场。
明湖文化宣传部自身的调查人员,和特意雇佣的调查公司的调查人员,都是在当天就撒下去了,大型城市的大型电影中心,和中小型城市的普通电影院,乃至是小地方的单厅影院,只要是在当天会卖票放映《红高粱》的放映厅,明湖文化这边都尽量取样,调查观众的反应和实际的上座率情况——这是尊重市场的必须!也是下一步做宣传必要的调查工作。
互联网时代了,什么都快,什么都方便。
当天的最后一场放映结束之后不过半个多小时,各种消息就已经汇总上来,并很快传到了发行方明湖文化那边。
6569场的放映,总观影人次611054,场均93人次,平均上座率74.3%,第一天的全国票房,1295万!
占当日全国可统计总票房的61%!
消息传来,已经深夜了还在值班的明湖文化内部,一片欢腾!
不要说今天只是周二,这个1295万单日票房的数据,结合场均人次、上座率来看,就算是放到周六周日去,都绝对可以算是好成绩了!
而拿到现在来,结果就是以19%的排片比,拿到了61%的票房!
第二天,因为《红高粱》自身的超级热度就在那里,再加上有李谦和柏林电影节获奖等种种因素,所以各大媒体除了第一时间推出自己的影评之外,也是第一时间报道了从电影协会拿到的官方票房数据!
于是,全国惊叹!
影评这一块儿,平面媒体上或有各种说法的出入,但总体好评,有些甚至各种极致的称赞,而在网络上,则出现明显的褒贬不一!
很多第一天就去看了电影的影迷最主要的吐槽点在于——这部电影不够刺激!觉得没《我的野蛮女友》和《黄飞鸿》那样的片子好看!
当然,即便如此,即便自己觉得并没有那些商业制作好看,但绝大部分人还是承认——“教主还是很厉害的!总体上感觉错过了还是会可惜,至少也该去看看教主拍的文艺片是什么样子的!也顺便感觉一下柏林电影节的四座大奖到底牛不牛!”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种普遍推荐观影的情况,即便是在第一天的放映中,《红高粱》以19%的排片率,愣是拿下了61%的当日票房,但是各大签约院线却只是内部微调,适度增加了给《红高粱》的排片场次,却并没有根据市场的反馈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以求尽力抓住更多的票房。
得知消息之后,陆平笑得轻松,对高兰兰道:“才不到1300万?哈哈哈哈,李谦真是让我好失望啊!我还以为事先那么高的热度,他这部片子前三天怎么都该猛到无人能敌才对!就不说100%的上座率,至少也不该低于90%啊!他可是教主,那可是柏林电影节的四座大奖在加持!”
而在外出录制节目之余,回到酒店时又听到各大院线今天并不准备大规模调整给《红高粱》的排片比,陆平再次大笑,“怎么样?我没猜错吧?院线商是什么人?那都是纯粹的商人,一样货拿到手里一掂,他们就知道值多少钱,和该怎么卖了!艺术电影,想要拿到更高的排片……做梦吧!”
高兰兰也笑。
院线商就是这样的,对于文艺电影,而且必须是大咖的、具有全国性知名度和一定品牌号召力的文艺电影,他们会选择给予一定的排片比,然后维持稳定的放映,但哪怕你一时间票房再好,他们都不会着急的给你加排片!
首先是因为艺术电影必然小众,甚至放眼中国来说,艺术电影的受众,固定的就是那么些人。除非你口碑逆天到一个“绝对不容错过”,强大到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会向身边的朋友和亲人推荐的层次,否则,这个观影人群是很难增加多少的!它并不像商业电影那样,具有爆炸性的轰动效应!
其次,艺术电影的受众们,普遍年龄偏大,以及性格偏冷静和沉稳,他们甚少会冲动消费!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给你加了排片,你每天该来看的人还是那些,最终只会使得固定数额的观众被分配到了更多的影厅里,使得上座率下降!
所以,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各大院线商们早就已经摸清了规律——对待艺术电影,就要小火慢炖,卡住口子,保持上座率,塑造好口碑,一点一点细水长流,把该拿到手的票房争取全部拿到!
这一点,和热门商业大片的排片规律,正好相反!
热门大片一上映,画布尽可能得多,排片尽可能的高,大家趁着热度而来,呼呼啦啦都进场爽一把,然后,还不等负面口碑彻底扩散开来,院线商们就已经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之内,把整部电影预期票房的60%以上拿到手了!
之后虽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口碑都是会每况愈下的情况,但打一打其它的牌,宣传一下票房多牛多牛,总还能继续的忽悠人来看——当然,排片会迅速缩减的!
而现在,毫无疑问,《红高粱》拿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在国内电影市场来说,属于大咖的文艺片的标准待遇!
哪怕是它上映第一天就拿下了完全可以被称为奇迹的票房,这个待遇,也不会改变!
***
你们的月票啊,太打击我的码字激情了!昨天八千多字,虽然是过度章节,但勤奋不打折的,排名居然在往下掉……
兄弟们,投票吧,把排名推上前十五,明天就两更!让你们一次爽个痛快!
月票!月票!月票!
在李谦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空,有著名的所谓“人生三大错觉”,其中第一条就是:我这本书(或电影)要火!
正确率99.99%!简直正确得一塌糊涂!
换句话来说,觉得自己要火的,99.99%,都会扑!
搁在电影市场来说,票房没出来之前,谁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扑街!
电影立项之前,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电影项目,通过各种复杂的计算和调查,得出结果,我这部电影、这个项目,将来拍出来,肯定赚!
不然它压根儿也立不了项!
编剧会觉得,我写的这个本子超级牛逼,大家怎么可能领会不到其中的牛逼之处呢?它肯定特别好看,大家一准儿愿意买票去看!
导演会觉得,我这个故事处理的那么牛逼……
好了,电影制作完成了,终剪版出来之前,电影公司就会先找一批绝对靠谱的内行帮忙看一看,提提意见,然后,按照制片人和电影公司的要求,最终终剪版,也即上映版本,就算是彻底定型。
但这并不是结束,绝大部分电影公司,在电影正式上市之前,还会把各大院线的看片专员们请来,让他们来看,来提意见。
因为这批看片专员每年都要看几百部电影,他们的目光,他们的判断,道理上来讲是最接近市场普罗大众的眼光的,而且他们看完了片子,给出的评价,也将直接决定院线方对这部电影的上映等级——即给出的排片数量。
那么好了,他们看完了电影,有的给好评,有的给差评,甚至有些电影可能会拿到一致的好评或一致的差评,然后,提出个别的修改意见,这些意见经汇总之后,交给制片人定夺,到底还要不要修改一下——结果么,如果不是普遍性的意见,或者比较重大的问题,制片人一般都顶天了微调一下。
然后,OK……一部电影,终于要走向市场了。
导演也好,演员也好,各种制造新闻,各种宣传,甚至很多电影为了宣传,不惜制造假新闻——最省钱省事儿又惹眼球拉关注的,当然就是男女绯闻。
这个时候,外界已经是各种看好、各种期待了。
什么投资很大啦,什么特效一级棒啦,什么超级烧脑啦,什么镜头特别美啦,当然还少不了导演是谁谁谁,此前曾有什么著名作品,男主角女主角是谁,怎么怎么牛,为了去看某某都值得一张电影票,还有什么某某大咖不惜自降片酬出演配角,什么某某大咖零片酬加盟,还有某某、某某和某某友情客串……
总之,各种诱惑,各种美好。
院线方看好,给个不低的排片比,乃至于电影初初上映,影评人或者接了红包、礼品了,或者纯粹就是喜欢,纷纷大肆叫好,号召大家进电影院去看。
然而,就是这样投资浩大,经过系统性的,每一个步骤都由最专业的人士进行把关,而被拍摄和制作出来的电影,这样一部很可能是从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到看片专员和影评人,都觉得不错的片子……扑街了!
是的,说扑就扑,毫无征兆!
而与此同时,也会有那么一些事先根本就不被看好,被各种不屑、各种小瞧,甚至有时候你大口喝酒、陪院线经理喝酒喝到吐血,甚至不惜跪下哀求都拿不到排片的电影,莫名其妙就突然火了——同样毫无征兆!
谁会火?谁会扑?
即便是再专业的人,也只敢说自己能估个七八成准确,想要出手必中——除非你是穿越者!
归根到底,电影身上固然贴着商业的标签,但说到底,它却绝不是你按照规定的流程去做就一定能做好的,因为它还有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属性——电影,还是一件艺术品。
数百万、数千万乃至上亿的观众们的普遍选择,其实充满理性和规律,非常之客观,但艺术品的创作,从来都是主观的。
以主观,去对上客观,从来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率!
…………
2003年3月13日,上午。
因为此前在柏林电影节上已经首映过了,而且最近这一段时间,《红高粱》这部电影的热度,也已经被刷得足够的高了,所以,明湖文化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再举办首映典礼,直接上映。
截止到2002年年底,国内的银幕数量,已经突破一万块,根据国家电影行业协会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官方数据,是10126块。
当然,即便是官方的数据也要承认,在这一万多块银幕之中,其中仍保留着大概将近四千块银幕,是低端的、急需改造的,也即观影体验非常差的老旧式单银幕影厅,有很多甚至是以前的老式戏院改装而来的。
这样的电影院,绝大多数都根本就不跟着市场大潮去走。往往都是外面的电影院在放什么,他们等最热的那几天刚一过,就去偷偷租个拷贝拿回去,白天不敢放,怕相关执法部门查出来,就晚上偷偷的放。然后,等到各大一线城市的观影热潮过了,他们再去正式的拿拷贝开始放映——那可想而知,这些院线的售票情况是根本就不可能完全的公开透明的!
所以在很多的电影公司、发行公司那里,都把这高达四千块银幕数,占到了全国银幕数高达40%的市场,当成鸡肋——市场很大,但你就是赚不到钱!
也因此呢,真正被各大电影公司内部公认的,是整个市场的一部分的银幕数,其实全国范围内只有大概六千块左右——这个数量,比之九七九八年市场断崖式雪崩之前,已经是增长了很多了,主要是很多的老旧电影院没撑过去当时市场几近崩溃那一场,要么被收购了,要么主动改造过了。
当然,这个数量跟美国,以及包括加拿大在内的整个北美地区,还是不太好比的,在2002年年底,整个北美区的银幕数,以及高达三万多块!而且人家那边的银幕,大多都是规范化的、数据统一的。
然后,就在这六千块银幕之中,《红高粱》一开画就拿到了1358块银幕,如果按照最新的概念,排片比来计算的话,大约占到19%的排片比。
全国各中大型城市全部铺过去,还是没问题的,但再小的地方,就很难了。
而且,作为一部文艺电影来说,《红高粱》这已经算是特例了!
放眼整个中国电影圈,拍出一部文艺电影来,能拿到这个特例的,说白了,也就那个三五个人而已——李谦主演,大银幕首秀,而且据说角色还很有看点,再加上柏林电影节那吓死人的四座奖杯,这才使得《红高粱》拿到了文艺类电影基本上可以说是最高级别的待遇。
整个三月十三日,1358块画布,19%左右的排片比,最终的实际放映数据,是一共放映了6569场。
明湖文化宣传部自身的调查人员,和特意雇佣的调查公司的调查人员,都是在当天就撒下去了,大型城市的大型电影中心,和中小型城市的普通电影院,乃至是小地方的单厅影院,只要是在当天会卖票放映《红高粱》的放映厅,明湖文化这边都尽量取样,调查观众的反应和实际的上座率情况——这是尊重市场的必须!也是下一步做宣传必要的调查工作。
互联网时代了,什么都快,什么都方便。
当天的最后一场放映结束之后不过半个多小时,各种消息就已经汇总上来,并很快传到了发行方明湖文化那边。
6569场的放映,总观影人次611054,场均93人次,平均上座率74.3%,第一天的全国票房,1295万!
占当日全国可统计总票房的61%!
消息传来,已经深夜了还在值班的明湖文化内部,一片欢腾!
不要说今天只是周二,这个1295万单日票房的数据,结合场均人次、上座率来看,就算是放到周六周日去,都绝对可以算是好成绩了!
而拿到现在来,结果就是以19%的排片比,拿到了61%的票房!
第二天,因为《红高粱》自身的超级热度就在那里,再加上有李谦和柏林电影节获奖等种种因素,所以各大媒体除了第一时间推出自己的影评之外,也是第一时间报道了从电影协会拿到的官方票房数据!
于是,全国惊叹!
影评这一块儿,平面媒体上或有各种说法的出入,但总体好评,有些甚至各种极致的称赞,而在网络上,则出现明显的褒贬不一!
很多第一天就去看了电影的影迷最主要的吐槽点在于——这部电影不够刺激!觉得没《我的野蛮女友》和《黄飞鸿》那样的片子好看!
当然,即便如此,即便自己觉得并没有那些商业制作好看,但绝大部分人还是承认——“教主还是很厉害的!总体上感觉错过了还是会可惜,至少也该去看看教主拍的文艺片是什么样子的!也顺便感觉一下柏林电影节的四座大奖到底牛不牛!”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种普遍推荐观影的情况,即便是在第一天的放映中,《红高粱》以19%的排片率,愣是拿下了61%的当日票房,但是各大签约院线却只是内部微调,适度增加了给《红高粱》的排片场次,却并没有根据市场的反馈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以求尽力抓住更多的票房。
得知消息之后,陆平笑得轻松,对高兰兰道:“才不到1300万?哈哈哈哈,李谦真是让我好失望啊!我还以为事先那么高的热度,他这部片子前三天怎么都该猛到无人能敌才对!就不说100%的上座率,至少也不该低于90%啊!他可是教主,那可是柏林电影节的四座大奖在加持!”
而在外出录制节目之余,回到酒店时又听到各大院线今天并不准备大规模调整给《红高粱》的排片比,陆平再次大笑,“怎么样?我没猜错吧?院线商是什么人?那都是纯粹的商人,一样货拿到手里一掂,他们就知道值多少钱,和该怎么卖了!艺术电影,想要拿到更高的排片……做梦吧!”
高兰兰也笑。
院线商就是这样的,对于文艺电影,而且必须是大咖的、具有全国性知名度和一定品牌号召力的文艺电影,他们会选择给予一定的排片比,然后维持稳定的放映,但哪怕你一时间票房再好,他们都不会着急的给你加排片!
首先是因为艺术电影必然小众,甚至放眼中国来说,艺术电影的受众,固定的就是那么些人。除非你口碑逆天到一个“绝对不容错过”,强大到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会向身边的朋友和亲人推荐的层次,否则,这个观影人群是很难增加多少的!它并不像商业电影那样,具有爆炸性的轰动效应!
其次,艺术电影的受众们,普遍年龄偏大,以及性格偏冷静和沉稳,他们甚少会冲动消费!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给你加了排片,你每天该来看的人还是那些,最终只会使得固定数额的观众被分配到了更多的影厅里,使得上座率下降!
所以,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各大院线商们早就已经摸清了规律——对待艺术电影,就要小火慢炖,卡住口子,保持上座率,塑造好口碑,一点一点细水长流,把该拿到手的票房争取全部拿到!
这一点,和热门商业大片的排片规律,正好相反!
热门大片一上映,画布尽可能得多,排片尽可能的高,大家趁着热度而来,呼呼啦啦都进场爽一把,然后,还不等负面口碑彻底扩散开来,院线商们就已经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之内,把整部电影预期票房的60%以上拿到手了!
之后虽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口碑都是会每况愈下的情况,但打一打其它的牌,宣传一下票房多牛多牛,总还能继续的忽悠人来看——当然,排片会迅速缩减的!
而现在,毫无疑问,《红高粱》拿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在国内电影市场来说,属于大咖的文艺片的标准待遇!
哪怕是它上映第一天就拿下了完全可以被称为奇迹的票房,这个待遇,也不会改变!
***
你们的月票啊,太打击我的码字激情了!昨天八千多字,虽然是过度章节,但勤奋不打折的,排名居然在往下掉……
兄弟们,投票吧,把排名推上前十五,明天就两更!让你们一次爽个痛快!
月票!月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