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收铸币权议监生历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百度宅男当崇祯最新章节!
开黄河,泾河堤坝,灌溉於田。
杨改革觉得这事确实不错,这个比那个移民到洞庭湖的要简单得多,最关键的,这个,有先例,而且一直在做,只需要扩大规模就行了,比移民到洞庭湖简单得多。
“诸位卿家,没什么意见吧?”杨改革决定快刀斩乱麻,这件事,值得做,那就做吧。
朝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并没有人对这件事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如果没有徐光启的迁移百万移民到南方去,那么,这个小移民,开黄河、泾河河堤灌於田的建议,倒是值得说道一下,这小移民,或许会派一位钦差下去,值得争一争,不过,现在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前面那个百万移民的差事太肥,这个几万人的小移民,实在不给力了。
“没有意见就好,那么,这件事就定下了,待曰后赈灾移民总体方案定下,合并在一起办吧。”杨改革飞快的处理了这件事。
群臣也没什么意见,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好了,还有那位卿家有事吗?”杨改革觉得挺恼火的,这还没到铸币权一事,现在,也该到铸币权了吧,自己好多事,都还指望着这铸币权赚点钱去办呢。
“启禀陛下,臣有一事要禀报。”
“有何事,说!”
“回禀陛下,臣以为,陛下改元登基,按例,是需要铸造新钱,以此告知天下的黎民,使万民知晓陛下的恩德,陛下,臣提议,改发新钱。”这个大臣终于说出了杨改革想听的。
杨改革窃喜,表面装作无所谓,道:“诸位卿家,都说说吧。”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登基改元,新皇当有新气象,铸造新钱,乃天经地义,确实该当,臣赞成。”施凤来又是第一个站出来给皇帝站场子。
其他不少大臣也都点头,这个,确实是新皇帝很大的一项权利,这个,几乎不值得讨论。
“启禀陛下,臣以为,如今各地私铸,乱铸之风甚盛,倒置铜钱粗糙烂制,百姓怨声载道,臣以为,这严重败坏了朝廷的纲法,败坏了朝廷的威信,臣以为,该严加整治,彻底恢复我朝钱币的威信,如今正是陛下铸造新钱的时候,臣以为,正该整治一番,还解我大明百姓倒吊之苦。”一个大臣也站出来,诉说这大明朝各地铸币的乱象,希望借助这次皇帝发行新币,彻底的解决。
“启禀陛下,臣也赞成,想这些年,魏逆横行,烂造滥发,导致铸币之事败坏,无法收拾,全耐陛下圣明,……魏逆服法,该是正本清源,还天下百姓一个公道的时候了。”一个大臣出来说事,把这钱币烂造问题,扯到魏忠贤头上去了。
这下,一说到魏忠贤,这朝堂上的人就停不下来了,这魏忠贤害过不少人,如今,不少人都官复原职,重新回了朝堂,对魏忠贤一党是恨之入骨,见有人提起魏忠贤,也都愤愤不平,出来说骂几句。这朝堂之上,还有不少是和魏忠贤有瓜葛的,本该下台,不过,杨改革为了平衡朝局,特地留了很多,这些人为了和魏忠贤撇清关系,更是厉声大骂。
没几下,这铸币混乱就变成了魏党作祟了,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杨改革看着,觉得好笑,这件事,也太轻松了吧,这样多的人都是托?
“那既然如此,这铸币一事,确实事关重大,刻不容缓,该当正本清源,亟需整改,那……这铸币一事,归那个衙门负责啊?”
“回禀陛下,铸币一事,归户部负责,户部之下有宝泉局,专事铸币,各省又有钱局,都可铸币。”户部尚书站出来,回答了问题。
“既然户部管辖,宝泉局负责,那么,就由宝泉局拿出一个整改的办法,由户部审议之后提交到朕这里吧,这件事,要尽快,朕希望尽快的看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明白吗?这各省都有铸币局?也太多了吧?难怪如今这钱币如此的粗糙烂制,百姓怨声载道呢,这个,户部,宝泉局得想个办法,明白吗?”杨改革顺势,就把这铸币,收拢铸币权的事,初步搞定了,接下来,就是准备发行银币了。
“臣遵命。”户部尚书答应道。
这铸币的事,终于告一段落,杨改革松了口气,接下来的朝事,就没什么重点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
下了朝,杨改革才对王承恩说道:“大伴,去把两位师傅请到文华殿,还有毕自严。”今天的事实在是糟糕,这事先没有和自己通气,徐光启就闹出如此大的计划。
不一会,这孙承宗,徐光启,毕自严三个人,就来到文华殿。
杨改革也是刚坐下来。
三个人见礼过后。
杨改革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徐师傅,如此之大的事,你怎么也不和朕通气一下啊!朕实在是被动。”
徐光启也是一脸的无奈,解释道:“回禀陛下,非是臣不和陛下事先禀报,实在是事先没有一点征兆啊!臣也不知道,怎么就有人提出提前赈灾来了,这,臣也很无奈,臣的赈灾移民之策,还有诸多没有完善的地方,臣原本打算等陛下的铸币权明了之后,再向陛下禀报此事的,那里知道,有人提出来提前赈灾的事,臣也是措手不及啊!”徐光启一脸的委屈。
“啊!这件事不是徐师傅请的托干的?”杨改革矢口说道,杨改革一直就以为这件事,是徐光启请的托做的,这下,杨改革就纳闷了,这是谁这样缺德,没事乱捅篓子啊!
徐光启很羞愧,道:“启禀陛下,臣根本没打算现在说这件事!臣原本是打算等陛下的铸币一事收回之后,再和陛下说这移民赈灾的事,因为臣发现,用二十两银子和用二十个银币,能节约不少钱,所以,臣觉得,还是等陛下的铸币一事搞定之后再和陛下商议此事,那里知道……”徐光启相当的委屈,这真的是被人搅局了,这原本,徐光启想的是等皇帝的铸币一事搞定,然后直接使用皇帝的银币作为移民安置的费用,如此,光是那二十两银子的安置费,就可以节省不少出来。
杨改革一听,有道理,没错,这件事,确实要安排在铸币之后,确实可以省不少钱,那么,今天是谁在朝堂上提这件事的?巧合?
孙承宗开口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这件事,怕是一个巧合罢了,怕是有人接到各地的奏报,觉得事情紧急,也是好心吧,不是诚心坏陛下的事的。”
杨改革想了想,觉得这件事也许真的是巧合。
徐光启今天虽然在朝堂上语惊四座,为朝廷创造出了崇祯朝第一肥差,但是,心中也是极为不爽快的,有无数的冤屈要吐,道:“……陛下,赈灾放在铸银币之后,把银子都铸成银币,可以节约一成成本,臣原本打算花一千万,如果都使用银币,则只需要九百万,所以,臣以为,这铸币一事,要加紧……”
徐光启一肚子的委屈,通过这个说法吐了出来,这明显的铸币权优先于赈灾,因为这赈灾如果使用银币,这银币能节约一成的钱,自己是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的,再次从侧面重申了不是自己找的托在朝堂上提出提前赈灾这件事的,这件事,涉及到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不得不反复重申。
杨改革点点头,赈灾使用银币,确实,可以节约一成银子,这种好事,徐光启如论如何也不会放过的,那么,这朝堂上提前赈灾这事,是谁干的?搞得自己如此狼狈和郁闷?
孙承宗道:“启禀陛下,既然这提前赈灾一事已成定局,那么,臣觉得,还是先考虑如何提前赈灾之事吧。”孙承宗又出来打圆场了,这提前赈灾一事,把皇帝和徐光启两个人之间,搞得有点隔阂了,孙承宗决定打消这个隔阂,徐光启为人做事,孙承宗还是看得上眼的。
“嗯,确实,现在该是讨论该如何移民和赈灾的事了,这提前了,也正好,否则,再迟,朕怕这圣旨在路上行耽搁的时间太多,赶不上救灾,那就糟了。”杨改革也不再追究这件事了,这也许真的是个巧合罢了,现在需要讨论的关键,就是移民安置、赈灾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的实在是太多、太大,杨改革现在还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启禀陛下,不会赶不上的,陛下不是让臣提前准备了吗?臣已经托人,在江南花十数万两,预定了不少粮食,这个,只要陛下的一声令下,臣预定的这些粮食,就可以作为首批赈灾粮,运往陕西了。”徐光启说道。
“嗯,很好,这,朕就不担心了,朕害怕赶不上赈灾呢,现在有徐师傅,朕就安心多了。”杨改革贵人多忘事,把自己曾经让徐光启提前预备粮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既然徐师傅已经预定,那么,就开运吧。”杨改革暗恨自己计算错了时间,把农历当公历过,现在五月中旬,圣旨快马加鞭到南方下命令,然后调集粮食运到陕西去,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粮食收获是在六月,一个半月的时间,勉强能赶上。杨改革那是焦急得不得了。恨不得江南的粮食立刻起运。
“……陛下,臣预定的粮食,只付给了一些定金,这,如果是提取粮食,怕这……”徐光启小心的说道。
杨改革哀叹,要钱啊!一文钱难倒英雄,没钱,即便是皇帝,也什么别想干,该吃腌菜的吃腌菜,该喝稀饭的喝稀饭。皇帝富有四海,理论上天下都是皇帝的,买粮食却需要钱,这个,不得不说,是谁这样不负责的忽悠皇帝的,这明显的道理都解释不通。
“需要多少钱?”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有的给了三成的定金,有的给的少,只有一成,这合计起来,怕需要数十万银子……”徐光启又小声的说道。
“那就给银子吧……”杨改革也没想什么,直接就说了,这买东西给钱,这个观念,早就深入了杨改革的心灵,杨改革不指望自己圣旨一下,天下就有无数的粮食自动送到陕西去,那不现实,皇帝没银子,发不出工资,发不出军饷,合该吊死在煤山。
“启禀陛下,如今这批,臣预定相约用的是银子,不过,这曰后,巨额的支付,怕还是得早曰把这银币造出来啊!否则,全部用银子或者银票支付,怕这花费得更多。”徐光启很担心,这何曰才能使用得上银币,一个银币节约一成的银子,这笔帐,怎么算都划算,可惜,这头批的粮食,是赶不上用银币了。否则,还可以节约出几万两银子来。
“唉……是啊!朕也知道该早曰把这银币推出来,禁止银子直接流通,可是,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啊!……”杨改革也知道用银币支付会便宜一大截,可是,这头批粮食,怕是赶不上啊!那也没办法,只能哀叹。
“对了,徐师傅,这个移民计划,徐师傅可有具体的人选?到时候,该如何执行呢?这个可是涉及百万人口,涉及数省,几十上百个州县,执行的人,少了,怕不行啊!”杨改革最忧虑的就是这个,这种工程,没有一个可靠的执行团队,怎么去执行?自己那点钱,怕出不了户部,就被人分光了。
“回禀陛下,臣愿意担此重任……”徐光启准备自己去干这件事了。
杨改革听了徐光启说的,没作声,杨改革也不知道用什么理由把这个移民计划的起草者留在自己身边,不让他去办这件事。
“……臣的设想是和当年太祖移民一样,派遣国子监的监生历事,或者征召当地县学,州学等学堂的学子,如此,才有能力组织实行如此庞大的计划。”徐光启简短的介绍了自己的想法。
国子监的监生?各地的学校的学生?这个,杨改革犹豫了,也郁闷了,这国子监的监生是有不少人,现在怕已经过千了,组织他们提前历事……,这,理论上,是可行的,确实可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不过问题也来了,原来国子监的监生,不过百十人,有资格历事的更少,更多的是这几天借了高利贷才进去的家伙,要是这头天借高利贷,第二天就能出去历事……这……杨改革自己都觉得这实在是太赤裸裸了点,卖官粥爵也不是这样干的啊!怎么也得在国子监读几天书吧。
见皇帝一脸的忧郁,徐光启道:“陛下,可是担心监生们刚入监,就历事,有人说朝廷闲话?”
杨改革点点头,这不是明显的吗?头天才交钱入监,第二天就可以去历事了,这不是明显的拿钱买官吗?谁看了不这样说啊!
“……陛下,大可不必为此事烦恼,想如今新举监的,大多都是举人出身,是举监,本身就可以为官,如今天灾当头,朝廷欲救万千百姓于水火之中,乃是活人无数的功德善政,该当是为朝廷效力的时候,这完全没问题的。”徐光启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件事,就看你怎么看了,你觉得这头天拿银子入监,第二天就可以历事,这就是赤裸裸的卖官行为也行,不过你从不同的角度看,这朝廷救百万百姓,意义非凡,何况别人本身就是有功名的举人,就算是立刻当官,那也没什么可说的。
被徐光启这样一开解,杨改革心中的郁闷又好多了。
孙承宗又给杨改革加了一把火,道:“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能救万民于水火,比什么都强。此事,宜当机立断。”
“对,两位师傅说得有道理,朕明白了,就如此吧,召集国子监的监生,提前历事,这历事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待遇?比如给个几品官的待遇?”杨改革下了决心,如今,也只能这样干了,不然,到哪里找几千有文化的人去?
“……回禀陛下,至于待遇,这早年监生历事,都是无官品的,只是差遣,只有历事完毕合格,才会授官职。”徐光启又解释道。
“没有品级?朕以为,是不是可以给历事的监生,给予一个九品官待遇什么的,注意,仅仅是待遇,并无实质的官职,如此,可以让监生们更加的卖力,徐师傅以为如何?”杨改革知道这历事,大致和后世的挂职锻炼一个意思,这二十一世纪的官职锻炼,本身是有级别的,比如享受某某待遇什么的,杨改革也准备学葫芦画瓢,来个享受某某待遇。
“……享受九品官的待遇?”徐光启和孙承宗,毕自严几个人都莫名其妙的,不知道皇帝为何想出这一招来。
不多时,徐光启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不可,这官就是官,一旦陛下开了口子,给这些历事生九品官的待遇,这些历事生,必定会心生懈怠,再者,这一旦为官,将来历事不合格,岂不是又要收回官品?陛下,这历事的规矩,向来都只是差遣,历事合格者,才会授官的,如此,也才会使诸历事生,安心的办事……”徐光启是反对皇帝这个主意,如果是这样,这大明朝一下子就多出上千官位,甚至几千个九品官了,这如何了得?这朝廷卖官的名声,算是彻底坐实了,当然,这个没敢跟皇帝说。
“陛下,臣也以为,此法不妥。”孙承宗也跟着反对,这件事,真的是不能开口子,批发几千个九品官,这史书,大概会把他们几个写成卖官的典型,成为历史上的“名人”,孙承宗可不想享受这待遇。
毕自严也看出名堂来,道:“陛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坏了规矩,还是按照老规矩来,比较好。”毕自严也怕啊!这批发几千个官帽子的事,还是别从自己手里过的好,否则,给那些御史知道了,自己怕是完蛋了。
(未完待续)
开黄河,泾河堤坝,灌溉於田。
杨改革觉得这事确实不错,这个比那个移民到洞庭湖的要简单得多,最关键的,这个,有先例,而且一直在做,只需要扩大规模就行了,比移民到洞庭湖简单得多。
“诸位卿家,没什么意见吧?”杨改革决定快刀斩乱麻,这件事,值得做,那就做吧。
朝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并没有人对这件事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如果没有徐光启的迁移百万移民到南方去,那么,这个小移民,开黄河、泾河河堤灌於田的建议,倒是值得说道一下,这小移民,或许会派一位钦差下去,值得争一争,不过,现在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前面那个百万移民的差事太肥,这个几万人的小移民,实在不给力了。
“没有意见就好,那么,这件事就定下了,待曰后赈灾移民总体方案定下,合并在一起办吧。”杨改革飞快的处理了这件事。
群臣也没什么意见,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好了,还有那位卿家有事吗?”杨改革觉得挺恼火的,这还没到铸币权一事,现在,也该到铸币权了吧,自己好多事,都还指望着这铸币权赚点钱去办呢。
“启禀陛下,臣有一事要禀报。”
“有何事,说!”
“回禀陛下,臣以为,陛下改元登基,按例,是需要铸造新钱,以此告知天下的黎民,使万民知晓陛下的恩德,陛下,臣提议,改发新钱。”这个大臣终于说出了杨改革想听的。
杨改革窃喜,表面装作无所谓,道:“诸位卿家,都说说吧。”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登基改元,新皇当有新气象,铸造新钱,乃天经地义,确实该当,臣赞成。”施凤来又是第一个站出来给皇帝站场子。
其他不少大臣也都点头,这个,确实是新皇帝很大的一项权利,这个,几乎不值得讨论。
“启禀陛下,臣以为,如今各地私铸,乱铸之风甚盛,倒置铜钱粗糙烂制,百姓怨声载道,臣以为,这严重败坏了朝廷的纲法,败坏了朝廷的威信,臣以为,该严加整治,彻底恢复我朝钱币的威信,如今正是陛下铸造新钱的时候,臣以为,正该整治一番,还解我大明百姓倒吊之苦。”一个大臣也站出来,诉说这大明朝各地铸币的乱象,希望借助这次皇帝发行新币,彻底的解决。
“启禀陛下,臣也赞成,想这些年,魏逆横行,烂造滥发,导致铸币之事败坏,无法收拾,全耐陛下圣明,……魏逆服法,该是正本清源,还天下百姓一个公道的时候了。”一个大臣出来说事,把这钱币烂造问题,扯到魏忠贤头上去了。
这下,一说到魏忠贤,这朝堂上的人就停不下来了,这魏忠贤害过不少人,如今,不少人都官复原职,重新回了朝堂,对魏忠贤一党是恨之入骨,见有人提起魏忠贤,也都愤愤不平,出来说骂几句。这朝堂之上,还有不少是和魏忠贤有瓜葛的,本该下台,不过,杨改革为了平衡朝局,特地留了很多,这些人为了和魏忠贤撇清关系,更是厉声大骂。
没几下,这铸币混乱就变成了魏党作祟了,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杨改革看着,觉得好笑,这件事,也太轻松了吧,这样多的人都是托?
“那既然如此,这铸币一事,确实事关重大,刻不容缓,该当正本清源,亟需整改,那……这铸币一事,归那个衙门负责啊?”
“回禀陛下,铸币一事,归户部负责,户部之下有宝泉局,专事铸币,各省又有钱局,都可铸币。”户部尚书站出来,回答了问题。
“既然户部管辖,宝泉局负责,那么,就由宝泉局拿出一个整改的办法,由户部审议之后提交到朕这里吧,这件事,要尽快,朕希望尽快的看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明白吗?这各省都有铸币局?也太多了吧?难怪如今这钱币如此的粗糙烂制,百姓怨声载道呢,这个,户部,宝泉局得想个办法,明白吗?”杨改革顺势,就把这铸币,收拢铸币权的事,初步搞定了,接下来,就是准备发行银币了。
“臣遵命。”户部尚书答应道。
这铸币的事,终于告一段落,杨改革松了口气,接下来的朝事,就没什么重点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
下了朝,杨改革才对王承恩说道:“大伴,去把两位师傅请到文华殿,还有毕自严。”今天的事实在是糟糕,这事先没有和自己通气,徐光启就闹出如此大的计划。
不一会,这孙承宗,徐光启,毕自严三个人,就来到文华殿。
杨改革也是刚坐下来。
三个人见礼过后。
杨改革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徐师傅,如此之大的事,你怎么也不和朕通气一下啊!朕实在是被动。”
徐光启也是一脸的无奈,解释道:“回禀陛下,非是臣不和陛下事先禀报,实在是事先没有一点征兆啊!臣也不知道,怎么就有人提出提前赈灾来了,这,臣也很无奈,臣的赈灾移民之策,还有诸多没有完善的地方,臣原本打算等陛下的铸币权明了之后,再向陛下禀报此事的,那里知道,有人提出来提前赈灾的事,臣也是措手不及啊!”徐光启一脸的委屈。
“啊!这件事不是徐师傅请的托干的?”杨改革矢口说道,杨改革一直就以为这件事,是徐光启请的托做的,这下,杨改革就纳闷了,这是谁这样缺德,没事乱捅篓子啊!
徐光启很羞愧,道:“启禀陛下,臣根本没打算现在说这件事!臣原本是打算等陛下的铸币一事收回之后,再和陛下说这移民赈灾的事,因为臣发现,用二十两银子和用二十个银币,能节约不少钱,所以,臣觉得,还是等陛下的铸币一事搞定之后再和陛下商议此事,那里知道……”徐光启相当的委屈,这真的是被人搅局了,这原本,徐光启想的是等皇帝的铸币一事搞定,然后直接使用皇帝的银币作为移民安置的费用,如此,光是那二十两银子的安置费,就可以节省不少出来。
杨改革一听,有道理,没错,这件事,确实要安排在铸币之后,确实可以省不少钱,那么,今天是谁在朝堂上提这件事的?巧合?
孙承宗开口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这件事,怕是一个巧合罢了,怕是有人接到各地的奏报,觉得事情紧急,也是好心吧,不是诚心坏陛下的事的。”
杨改革想了想,觉得这件事也许真的是巧合。
徐光启今天虽然在朝堂上语惊四座,为朝廷创造出了崇祯朝第一肥差,但是,心中也是极为不爽快的,有无数的冤屈要吐,道:“……陛下,赈灾放在铸银币之后,把银子都铸成银币,可以节约一成成本,臣原本打算花一千万,如果都使用银币,则只需要九百万,所以,臣以为,这铸币一事,要加紧……”
徐光启一肚子的委屈,通过这个说法吐了出来,这明显的铸币权优先于赈灾,因为这赈灾如果使用银币,这银币能节约一成的钱,自己是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的,再次从侧面重申了不是自己找的托在朝堂上提出提前赈灾这件事的,这件事,涉及到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不得不反复重申。
杨改革点点头,赈灾使用银币,确实,可以节约一成银子,这种好事,徐光启如论如何也不会放过的,那么,这朝堂上提前赈灾这事,是谁干的?搞得自己如此狼狈和郁闷?
孙承宗道:“启禀陛下,既然这提前赈灾一事已成定局,那么,臣觉得,还是先考虑如何提前赈灾之事吧。”孙承宗又出来打圆场了,这提前赈灾一事,把皇帝和徐光启两个人之间,搞得有点隔阂了,孙承宗决定打消这个隔阂,徐光启为人做事,孙承宗还是看得上眼的。
“嗯,确实,现在该是讨论该如何移民和赈灾的事了,这提前了,也正好,否则,再迟,朕怕这圣旨在路上行耽搁的时间太多,赶不上救灾,那就糟了。”杨改革也不再追究这件事了,这也许真的是个巧合罢了,现在需要讨论的关键,就是移民安置、赈灾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的实在是太多、太大,杨改革现在还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启禀陛下,不会赶不上的,陛下不是让臣提前准备了吗?臣已经托人,在江南花十数万两,预定了不少粮食,这个,只要陛下的一声令下,臣预定的这些粮食,就可以作为首批赈灾粮,运往陕西了。”徐光启说道。
“嗯,很好,这,朕就不担心了,朕害怕赶不上赈灾呢,现在有徐师傅,朕就安心多了。”杨改革贵人多忘事,把自己曾经让徐光启提前预备粮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既然徐师傅已经预定,那么,就开运吧。”杨改革暗恨自己计算错了时间,把农历当公历过,现在五月中旬,圣旨快马加鞭到南方下命令,然后调集粮食运到陕西去,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粮食收获是在六月,一个半月的时间,勉强能赶上。杨改革那是焦急得不得了。恨不得江南的粮食立刻起运。
“……陛下,臣预定的粮食,只付给了一些定金,这,如果是提取粮食,怕这……”徐光启小心的说道。
杨改革哀叹,要钱啊!一文钱难倒英雄,没钱,即便是皇帝,也什么别想干,该吃腌菜的吃腌菜,该喝稀饭的喝稀饭。皇帝富有四海,理论上天下都是皇帝的,买粮食却需要钱,这个,不得不说,是谁这样不负责的忽悠皇帝的,这明显的道理都解释不通。
“需要多少钱?”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有的给了三成的定金,有的给的少,只有一成,这合计起来,怕需要数十万银子……”徐光启又小声的说道。
“那就给银子吧……”杨改革也没想什么,直接就说了,这买东西给钱,这个观念,早就深入了杨改革的心灵,杨改革不指望自己圣旨一下,天下就有无数的粮食自动送到陕西去,那不现实,皇帝没银子,发不出工资,发不出军饷,合该吊死在煤山。
“启禀陛下,如今这批,臣预定相约用的是银子,不过,这曰后,巨额的支付,怕还是得早曰把这银币造出来啊!否则,全部用银子或者银票支付,怕这花费得更多。”徐光启很担心,这何曰才能使用得上银币,一个银币节约一成的银子,这笔帐,怎么算都划算,可惜,这头批的粮食,是赶不上用银币了。否则,还可以节约出几万两银子来。
“唉……是啊!朕也知道该早曰把这银币推出来,禁止银子直接流通,可是,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啊!……”杨改革也知道用银币支付会便宜一大截,可是,这头批粮食,怕是赶不上啊!那也没办法,只能哀叹。
“对了,徐师傅,这个移民计划,徐师傅可有具体的人选?到时候,该如何执行呢?这个可是涉及百万人口,涉及数省,几十上百个州县,执行的人,少了,怕不行啊!”杨改革最忧虑的就是这个,这种工程,没有一个可靠的执行团队,怎么去执行?自己那点钱,怕出不了户部,就被人分光了。
“回禀陛下,臣愿意担此重任……”徐光启准备自己去干这件事了。
杨改革听了徐光启说的,没作声,杨改革也不知道用什么理由把这个移民计划的起草者留在自己身边,不让他去办这件事。
“……臣的设想是和当年太祖移民一样,派遣国子监的监生历事,或者征召当地县学,州学等学堂的学子,如此,才有能力组织实行如此庞大的计划。”徐光启简短的介绍了自己的想法。
国子监的监生?各地的学校的学生?这个,杨改革犹豫了,也郁闷了,这国子监的监生是有不少人,现在怕已经过千了,组织他们提前历事……,这,理论上,是可行的,确实可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不过问题也来了,原来国子监的监生,不过百十人,有资格历事的更少,更多的是这几天借了高利贷才进去的家伙,要是这头天借高利贷,第二天就能出去历事……这……杨改革自己都觉得这实在是太赤裸裸了点,卖官粥爵也不是这样干的啊!怎么也得在国子监读几天书吧。
见皇帝一脸的忧郁,徐光启道:“陛下,可是担心监生们刚入监,就历事,有人说朝廷闲话?”
杨改革点点头,这不是明显的吗?头天才交钱入监,第二天就可以去历事了,这不是明显的拿钱买官吗?谁看了不这样说啊!
“……陛下,大可不必为此事烦恼,想如今新举监的,大多都是举人出身,是举监,本身就可以为官,如今天灾当头,朝廷欲救万千百姓于水火之中,乃是活人无数的功德善政,该当是为朝廷效力的时候,这完全没问题的。”徐光启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件事,就看你怎么看了,你觉得这头天拿银子入监,第二天就可以历事,这就是赤裸裸的卖官行为也行,不过你从不同的角度看,这朝廷救百万百姓,意义非凡,何况别人本身就是有功名的举人,就算是立刻当官,那也没什么可说的。
被徐光启这样一开解,杨改革心中的郁闷又好多了。
孙承宗又给杨改革加了一把火,道:“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能救万民于水火,比什么都强。此事,宜当机立断。”
“对,两位师傅说得有道理,朕明白了,就如此吧,召集国子监的监生,提前历事,这历事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待遇?比如给个几品官的待遇?”杨改革下了决心,如今,也只能这样干了,不然,到哪里找几千有文化的人去?
“……回禀陛下,至于待遇,这早年监生历事,都是无官品的,只是差遣,只有历事完毕合格,才会授官职。”徐光启又解释道。
“没有品级?朕以为,是不是可以给历事的监生,给予一个九品官待遇什么的,注意,仅仅是待遇,并无实质的官职,如此,可以让监生们更加的卖力,徐师傅以为如何?”杨改革知道这历事,大致和后世的挂职锻炼一个意思,这二十一世纪的官职锻炼,本身是有级别的,比如享受某某待遇什么的,杨改革也准备学葫芦画瓢,来个享受某某待遇。
“……享受九品官的待遇?”徐光启和孙承宗,毕自严几个人都莫名其妙的,不知道皇帝为何想出这一招来。
不多时,徐光启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不可,这官就是官,一旦陛下开了口子,给这些历事生九品官的待遇,这些历事生,必定会心生懈怠,再者,这一旦为官,将来历事不合格,岂不是又要收回官品?陛下,这历事的规矩,向来都只是差遣,历事合格者,才会授官的,如此,也才会使诸历事生,安心的办事……”徐光启是反对皇帝这个主意,如果是这样,这大明朝一下子就多出上千官位,甚至几千个九品官了,这如何了得?这朝廷卖官的名声,算是彻底坐实了,当然,这个没敢跟皇帝说。
“陛下,臣也以为,此法不妥。”孙承宗也跟着反对,这件事,真的是不能开口子,批发几千个九品官,这史书,大概会把他们几个写成卖官的典型,成为历史上的“名人”,孙承宗可不想享受这待遇。
毕自严也看出名堂来,道:“陛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坏了规矩,还是按照老规矩来,比较好。”毕自严也怕啊!这批发几千个官帽子的事,还是别从自己手里过的好,否则,给那些御史知道了,自己怕是完蛋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