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章 穷逼土鳖读书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大明春最新章节!
所谓黑眼珠子见不得雪白的银子,五两一枚的银饼子,十个一封,整整十六封,拱手送出,虞玄虞老先生直觉得在割自己的肉,但这银子还不得不付,连拖延两天都不行,旁边熊大木虎视眈眈,估计巴不得他不给现钱呢!
大头看见这么多银子,也是笑得见牙不见眼,乐开了花,心说还是少爷厉害,一转眼,八百两纹银到手,赶紧拿布包裹起来,紧紧抱在怀里头,八百两,一个殷实人家要三代积累,实在已经不是小数目了,当然了,对于真正的豪奢人家来说,这八百两未免又不够看了,可见大明朝此时贫富差距之大。
以郑家目前的一百亩桃林加上宅子,再加上乖官的名气和实力,勉强够格算入富贵人家,离钟鸣鼎食的豪奢大家族十万八千里,像是大兴县武略将军副千户段天涯,大兴街面上闲汉们论起大兴富豪,必然要提到段大官人,而死鬼段天涯家产大约多少呢!十万两的家底子。
不过要做到那一步,光靠写本子,显然是不行的,甚至纯商人都不行,大明朝也没有纯粹的商人,一个合格的商人,几乎是必然要有一个功名在身,像颜家,在宁波数代,举人秀才什么的也不知道出过多少,只有这样的背景家族,积累下庞大的资产,不然随便来个贪官,也足够让颜家吃不消兜着走了。
当八百两银子捧出来的时候,这付梓堂内,有功名在身的几乎都被吸引了视线去,毕竟乖官年未舞象,一身儒衫,拿个词话唱本出来在付梓堂卖了八百两纹银,这简直就是广大中下层读书人心中最向往的,八百两,省着点儿花的话,足够支持一个读书人花三四十年时间从童生一直考到举人,等中了举,八百两又不稀奇了,在老师、同年那儿打一打秋风,来银子也很轻松。
别把读书人看得多高,事实上,[书中自有黄金屋]已经把读书人的面目写的一清二楚了,要不是为了银子,何必读书,千里为官,也不过只为吃穿。
“这位贤兄……”付梓堂内的秀才哄一下就把包括虞玄老先生熊大木老先生在内的柜台一角围了起来,纷纷跟郑乖官打招呼,有脸皮厚的,直接就喊贤弟了。
以大头天赋异禀自幼习武的功底,也被这些秀才们挤得往后直退,可想而知,趋炎附势的力量是多么的大,大头紧紧抱着银子往后退了好几步,忍不住低声嘀咕:果然是最不要脸读书人。
熊大木老先生离大头很近,耳朵竖了竖,忍不住仔细看了大头两眼,这小厮如此说话,可见这句话的意思平时肯定就在那郑国蕃嘴边挂着的。
如此一来,熊大木顿时又高看郑乖官几眼,这才是真正大名士的做派。
明朝的读书人很怪,或者可以形容为变态,被理学压抑太久了,自己又没胆量奋起反抗,所以要么玩弄男童搞基,要么玩弄三寸金莲搞**,对那些肆意妄为不拘礼法的读书人,又羡慕得不行,甚至把这些不拘礼法的读书人捧上神坛,实际上,他们捧的不过是自己心中被压抑的真实罢了。
像颜清薇的老师徐文长就可算是其中典型,被天下文人士子顶礼膜拜,杀老婆骂皇帝,什么恣意妄为的事儿都干得出来,可几乎每一个读书人提到徐文长,都要尊敬地称一声,青藤先生。
又譬如华亭县陈继儒,后世所谓明代四大家之一,今年二十五岁的陈继儒已经是名满三吴,和董其昌齐名,这位名满三吴的名士,写过一本《李公子传》,把天下进士骂了一个狗血淋头,说进士们[措大骨象,村鄙可笑,骤得此,毕露丑态],用后世的话就是[一群乡下来的穷逼土鳖,运气好居然也考中了,高兴的手舞足蹈如恶狗抢到了骨头,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头去了],可谓把读书人梦想着升官发财的内心揭示得淋漓尽致。
天下的文人们也贱,说这位陈名士[志向高雅,博学多通],连皇帝也听说了这位的大名,要召他为官,结果史书上写[屡辟不就],我就是不当官,我没事就要骂一骂朝廷衮衮诸公。
当然,明朝对读书人很宽容,不骂白不骂,骂了也白骂,就像颜山农骂当朝阁老,内阁阁老也只好笑笑,装宰相风度,只当听不见了。
至于把文官的脑袋当韭菜来割,那已经是明朝末期要灭亡的时候了。
一个年未舞象的小秀才,写一个本子能卖八百两,这不是名士,什么才能称之为名士呢!
所以这些读书人一窝蜂一般涌过来,甭管别的,先混个脸熟,以后说出去,脸面上也有光彩。
幸好,乖官也经历过读书人这种互相道久仰的虚伪寒暄,表面文章做的好,抹泥灰的本事是四平八稳,一脸温和的笑,声音虽然稚嫩,可气度不凡啊!连着跟那些读书人互相说不敢不敢,久仰久仰,虽然是客套话,可文人们一辈子说的最多的话,恐怕就是这两句了。
寒暄了足足半个时辰,这些读书人才慢慢散去,也算心满意足,这位郑国蕃年不过十三,已经是秀才身份,在江南,虽然不稀罕,却也不多,毕竟读书人那么多,有的人考了一辈子,也不过是个童生,跟这种十三岁就是秀才的,实在没法比了。
读书人之间互相认识,混个人脉,倒也不是说那些秀才就非得纠缠乖官,也不过为了曰后,先混个脸熟,譬如曰后都中了举人,互相道一声哎呀贤弟,中了进士,更是要互相提携,如果乖官二十三岁中了进士,外放一个县令,然后有个秀才递个手本进来,说是故人。
然后双方见个面,那位就说了:哎呀!县尊,十年前,我们在宁波保国寺外的付梓堂见过一面,如今兄弟我手头比较紧……
人家只要稍微提一提,如果乖官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这时候就得乖乖地奉上银子去,你手头紧,送个五十两也不嫌少,手头宽泛,送个两百两,也不嫌多。
这个就是俗谓的打秋风,尤其是秀才,正所谓秀才人情纸半张,今儿我送你半张纸,明儿你就得还几两银子。甚至可以说,不会打秋风的读书人,不算是合格的读书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读书人这一声寒暄,何其之贵也,说白了,都是银子,不然人家何必上赶着巴巴地过来拍你的马屁,名士虽然稀罕,可江南物华天宝文风荟萃,找几个名士还是不难的。
这一顿寒暄下来,乖官觉得脸颊都笑僵硬了,心里头忍不住骂,泥马,明朝的读书人真真是……
熊大木冷眼旁观,更是觉得此子城府不凡,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话不假,可肚子里头有货的读书人天下何其多也,大多都是眼高于顶眼大如箕,自己当年也何尝不是,直到连续考了十数年也没考中举人,渐渐冷了心思,接掌家族生意,这才锻炼出来待人接物人情往来的本事,可眼下这小秀才,有名师,有才华,最不得了的,居然还肯放下身段,并没有一般才子那般眼高于顶的毛病。
这种人曰后要是不发达,那就没天理了。
熊大木断定乖官曰后不得了,更是要处心积虑地跟他结识了:说不准这位手上还有本子,要是弄几本拿来我忠正堂刻印,曰后他飞黄腾达,与我忠正堂也是一个缘分。
他打定主意,等人群散光,这才微笑着到了乖官身边,“凤璋,这曰头晌午,可愿意跟老头子一起喝一杯啊?”
付梓堂堂主虞玄老先生一听,就知道了自己这位好友兼亲家在打什么主意,心疼八百两银子之余,自然不肯落后:我八百两银子都掏了,当然要卖他的人情,让他曰后再有词话唱本首先就想到我付梓堂。
所以,他明明心疼银子心疼得滴血,却要装着一副大阔佬豪迈客的样子,撮须微笑说:“大木,你远来是客,这地主之谊,还是让我来罢!”
乖官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写书的作者要跟出书的老板搞好关系,五百年后也是这种道理,大明朝人情社会,更是要如此了,所以他笑着拱手,“长者赐不敢辞,晚生自当奉陪。”
这保国寺附近却没什么太出名的酒楼,但保国寺的素斋却是大大有名头的,于是熊老先生提议去保国寺吃素斋。
两老一少,大头牵着马跟在后头,银子包裹死活不肯离身就背在背上,搞得乖官还跟两位老先生解释了一下,觉得单思南这臭小子也是,八百两银子背在身上难道不重么。
虞玄和保国寺知客惯熟,那知客的挺胸叠肚满脸油光,领着他们到了寺内稍微僻静的所在,正好临水,旁边就是放生池,在窗口可以瞧见池子里头戏耍的鲤鱼。
这些和尚惯会做生意,放生池旁边临水的厢房隔成七八个小房间,看起来颇为素雅,其实就是酒楼里头的雅座换个名堂罢了,加上保国寺的素斋有名,素菜做出荤菜的味道一点儿也不稀罕,素酒也极有名气,导致客人络绎不绝,还得预订,幸好虞玄这老头虽然小气抠门,不知道为什么,居然跟保国寺脑满肠肥的知客僧人关系好,这才给他们领到这儿来,也不知道虞玄老头在这儿吃一顿回去会不会肉疼。
不过寺庙到底和酒楼不同,点菜也不是酒楼里头那样点了旁边小二大喊着穿堂而过,在这儿,你只好吩咐和尚捡拿手的素菜上来,和尚们这门生意做久了,惯会看人眼色,那些熟客更是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如指掌,所以,送来的素菜基本不会不合你口味,正因为如此,人家更是喜欢这种气氛,说有意境、没有俗气,这保国寺生意愈发好,若不然那知客僧何至于吃得脑满肠肥的。
上了满满一桌素,素酒也来了一小坛,这素酒在明朝,和尚们是敞开了喝的,《西游记》里头女妖精调戏唐长老,动不动就是[这是素酒,但饮无妨,御弟哥哥满饮此杯],实际上素酒就等于后世的生啤,喝多了一样乱姓。
两老一少心知肚明,也不去谈曰后词话唱本这个话题,只是殷殷劝酒,这素酒和尚尼姑爱喝,老人女子小孩也爱喝,中国人在酒桌上谈生意的习惯由来已久,喝得差不多了,虞玄老先生和熊大木老先生这才开口试探乖官。
乖官说晚辈如今就住在城外桃花坞,这唱本么,目下正感兴趣,怕是还要写一阵子,心里头还有不少故事,想要写下来。
这话一说,两个老头都是眼神一亮,几乎同时劝酒,“凤璋,来来,满饮此杯。”
这边两个老头想套乖官的底,隔壁一阵杯盘叮当,似乎有人喝多了摔倒,然后隐约听见有人大骂,“卧槽泥马勒戈壁,不过一个六品京县知县的学生,到了宁波也敢如此张扬,定要叫他好看。”
所谓黑眼珠子见不得雪白的银子,五两一枚的银饼子,十个一封,整整十六封,拱手送出,虞玄虞老先生直觉得在割自己的肉,但这银子还不得不付,连拖延两天都不行,旁边熊大木虎视眈眈,估计巴不得他不给现钱呢!
大头看见这么多银子,也是笑得见牙不见眼,乐开了花,心说还是少爷厉害,一转眼,八百两纹银到手,赶紧拿布包裹起来,紧紧抱在怀里头,八百两,一个殷实人家要三代积累,实在已经不是小数目了,当然了,对于真正的豪奢人家来说,这八百两未免又不够看了,可见大明朝此时贫富差距之大。
以郑家目前的一百亩桃林加上宅子,再加上乖官的名气和实力,勉强够格算入富贵人家,离钟鸣鼎食的豪奢大家族十万八千里,像是大兴县武略将军副千户段天涯,大兴街面上闲汉们论起大兴富豪,必然要提到段大官人,而死鬼段天涯家产大约多少呢!十万两的家底子。
不过要做到那一步,光靠写本子,显然是不行的,甚至纯商人都不行,大明朝也没有纯粹的商人,一个合格的商人,几乎是必然要有一个功名在身,像颜家,在宁波数代,举人秀才什么的也不知道出过多少,只有这样的背景家族,积累下庞大的资产,不然随便来个贪官,也足够让颜家吃不消兜着走了。
当八百两银子捧出来的时候,这付梓堂内,有功名在身的几乎都被吸引了视线去,毕竟乖官年未舞象,一身儒衫,拿个词话唱本出来在付梓堂卖了八百两纹银,这简直就是广大中下层读书人心中最向往的,八百两,省着点儿花的话,足够支持一个读书人花三四十年时间从童生一直考到举人,等中了举,八百两又不稀奇了,在老师、同年那儿打一打秋风,来银子也很轻松。
别把读书人看得多高,事实上,[书中自有黄金屋]已经把读书人的面目写的一清二楚了,要不是为了银子,何必读书,千里为官,也不过只为吃穿。
“这位贤兄……”付梓堂内的秀才哄一下就把包括虞玄老先生熊大木老先生在内的柜台一角围了起来,纷纷跟郑乖官打招呼,有脸皮厚的,直接就喊贤弟了。
以大头天赋异禀自幼习武的功底,也被这些秀才们挤得往后直退,可想而知,趋炎附势的力量是多么的大,大头紧紧抱着银子往后退了好几步,忍不住低声嘀咕:果然是最不要脸读书人。
熊大木老先生离大头很近,耳朵竖了竖,忍不住仔细看了大头两眼,这小厮如此说话,可见这句话的意思平时肯定就在那郑国蕃嘴边挂着的。
如此一来,熊大木顿时又高看郑乖官几眼,这才是真正大名士的做派。
明朝的读书人很怪,或者可以形容为变态,被理学压抑太久了,自己又没胆量奋起反抗,所以要么玩弄男童搞基,要么玩弄三寸金莲搞**,对那些肆意妄为不拘礼法的读书人,又羡慕得不行,甚至把这些不拘礼法的读书人捧上神坛,实际上,他们捧的不过是自己心中被压抑的真实罢了。
像颜清薇的老师徐文长就可算是其中典型,被天下文人士子顶礼膜拜,杀老婆骂皇帝,什么恣意妄为的事儿都干得出来,可几乎每一个读书人提到徐文长,都要尊敬地称一声,青藤先生。
又譬如华亭县陈继儒,后世所谓明代四大家之一,今年二十五岁的陈继儒已经是名满三吴,和董其昌齐名,这位名满三吴的名士,写过一本《李公子传》,把天下进士骂了一个狗血淋头,说进士们[措大骨象,村鄙可笑,骤得此,毕露丑态],用后世的话就是[一群乡下来的穷逼土鳖,运气好居然也考中了,高兴的手舞足蹈如恶狗抢到了骨头,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头去了],可谓把读书人梦想着升官发财的内心揭示得淋漓尽致。
天下的文人们也贱,说这位陈名士[志向高雅,博学多通],连皇帝也听说了这位的大名,要召他为官,结果史书上写[屡辟不就],我就是不当官,我没事就要骂一骂朝廷衮衮诸公。
当然,明朝对读书人很宽容,不骂白不骂,骂了也白骂,就像颜山农骂当朝阁老,内阁阁老也只好笑笑,装宰相风度,只当听不见了。
至于把文官的脑袋当韭菜来割,那已经是明朝末期要灭亡的时候了。
一个年未舞象的小秀才,写一个本子能卖八百两,这不是名士,什么才能称之为名士呢!
所以这些读书人一窝蜂一般涌过来,甭管别的,先混个脸熟,以后说出去,脸面上也有光彩。
幸好,乖官也经历过读书人这种互相道久仰的虚伪寒暄,表面文章做的好,抹泥灰的本事是四平八稳,一脸温和的笑,声音虽然稚嫩,可气度不凡啊!连着跟那些读书人互相说不敢不敢,久仰久仰,虽然是客套话,可文人们一辈子说的最多的话,恐怕就是这两句了。
寒暄了足足半个时辰,这些读书人才慢慢散去,也算心满意足,这位郑国蕃年不过十三,已经是秀才身份,在江南,虽然不稀罕,却也不多,毕竟读书人那么多,有的人考了一辈子,也不过是个童生,跟这种十三岁就是秀才的,实在没法比了。
读书人之间互相认识,混个人脉,倒也不是说那些秀才就非得纠缠乖官,也不过为了曰后,先混个脸熟,譬如曰后都中了举人,互相道一声哎呀贤弟,中了进士,更是要互相提携,如果乖官二十三岁中了进士,外放一个县令,然后有个秀才递个手本进来,说是故人。
然后双方见个面,那位就说了:哎呀!县尊,十年前,我们在宁波保国寺外的付梓堂见过一面,如今兄弟我手头比较紧……
人家只要稍微提一提,如果乖官是一个合格的读书人,这时候就得乖乖地奉上银子去,你手头紧,送个五十两也不嫌少,手头宽泛,送个两百两,也不嫌多。
这个就是俗谓的打秋风,尤其是秀才,正所谓秀才人情纸半张,今儿我送你半张纸,明儿你就得还几两银子。甚至可以说,不会打秋风的读书人,不算是合格的读书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读书人这一声寒暄,何其之贵也,说白了,都是银子,不然人家何必上赶着巴巴地过来拍你的马屁,名士虽然稀罕,可江南物华天宝文风荟萃,找几个名士还是不难的。
这一顿寒暄下来,乖官觉得脸颊都笑僵硬了,心里头忍不住骂,泥马,明朝的读书人真真是……
熊大木冷眼旁观,更是觉得此子城府不凡,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话不假,可肚子里头有货的读书人天下何其多也,大多都是眼高于顶眼大如箕,自己当年也何尝不是,直到连续考了十数年也没考中举人,渐渐冷了心思,接掌家族生意,这才锻炼出来待人接物人情往来的本事,可眼下这小秀才,有名师,有才华,最不得了的,居然还肯放下身段,并没有一般才子那般眼高于顶的毛病。
这种人曰后要是不发达,那就没天理了。
熊大木断定乖官曰后不得了,更是要处心积虑地跟他结识了:说不准这位手上还有本子,要是弄几本拿来我忠正堂刻印,曰后他飞黄腾达,与我忠正堂也是一个缘分。
他打定主意,等人群散光,这才微笑着到了乖官身边,“凤璋,这曰头晌午,可愿意跟老头子一起喝一杯啊?”
付梓堂堂主虞玄老先生一听,就知道了自己这位好友兼亲家在打什么主意,心疼八百两银子之余,自然不肯落后:我八百两银子都掏了,当然要卖他的人情,让他曰后再有词话唱本首先就想到我付梓堂。
所以,他明明心疼银子心疼得滴血,却要装着一副大阔佬豪迈客的样子,撮须微笑说:“大木,你远来是客,这地主之谊,还是让我来罢!”
乖官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写书的作者要跟出书的老板搞好关系,五百年后也是这种道理,大明朝人情社会,更是要如此了,所以他笑着拱手,“长者赐不敢辞,晚生自当奉陪。”
这保国寺附近却没什么太出名的酒楼,但保国寺的素斋却是大大有名头的,于是熊老先生提议去保国寺吃素斋。
两老一少,大头牵着马跟在后头,银子包裹死活不肯离身就背在背上,搞得乖官还跟两位老先生解释了一下,觉得单思南这臭小子也是,八百两银子背在身上难道不重么。
虞玄和保国寺知客惯熟,那知客的挺胸叠肚满脸油光,领着他们到了寺内稍微僻静的所在,正好临水,旁边就是放生池,在窗口可以瞧见池子里头戏耍的鲤鱼。
这些和尚惯会做生意,放生池旁边临水的厢房隔成七八个小房间,看起来颇为素雅,其实就是酒楼里头的雅座换个名堂罢了,加上保国寺的素斋有名,素菜做出荤菜的味道一点儿也不稀罕,素酒也极有名气,导致客人络绎不绝,还得预订,幸好虞玄这老头虽然小气抠门,不知道为什么,居然跟保国寺脑满肠肥的知客僧人关系好,这才给他们领到这儿来,也不知道虞玄老头在这儿吃一顿回去会不会肉疼。
不过寺庙到底和酒楼不同,点菜也不是酒楼里头那样点了旁边小二大喊着穿堂而过,在这儿,你只好吩咐和尚捡拿手的素菜上来,和尚们这门生意做久了,惯会看人眼色,那些熟客更是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如指掌,所以,送来的素菜基本不会不合你口味,正因为如此,人家更是喜欢这种气氛,说有意境、没有俗气,这保国寺生意愈发好,若不然那知客僧何至于吃得脑满肠肥的。
上了满满一桌素,素酒也来了一小坛,这素酒在明朝,和尚们是敞开了喝的,《西游记》里头女妖精调戏唐长老,动不动就是[这是素酒,但饮无妨,御弟哥哥满饮此杯],实际上素酒就等于后世的生啤,喝多了一样乱姓。
两老一少心知肚明,也不去谈曰后词话唱本这个话题,只是殷殷劝酒,这素酒和尚尼姑爱喝,老人女子小孩也爱喝,中国人在酒桌上谈生意的习惯由来已久,喝得差不多了,虞玄老先生和熊大木老先生这才开口试探乖官。
乖官说晚辈如今就住在城外桃花坞,这唱本么,目下正感兴趣,怕是还要写一阵子,心里头还有不少故事,想要写下来。
这话一说,两个老头都是眼神一亮,几乎同时劝酒,“凤璋,来来,满饮此杯。”
这边两个老头想套乖官的底,隔壁一阵杯盘叮当,似乎有人喝多了摔倒,然后隐约听见有人大骂,“卧槽泥马勒戈壁,不过一个六品京县知县的学生,到了宁波也敢如此张扬,定要叫他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