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东吴(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惊雷入汉最新章节!
第24章 东吴(下)
长安城内李辅刚刚率军退回,登上城楼才发现晋公的大军回援,暗叹自己失去了良机。郑恭自认能力不如李辅,把眼去李辅,好似询问是否要再次出城作战。李辅一脸表情阴晴不定,一跺脚跑下城楼,点起三千人马开门再次杀出!
城外的蜀军处于劣势,抵抗虽是顽强,却撑不了太久。一旦司马昭与张统等人的骑兵汇合,必然是一场大胜。趁着蜀军还没败,前去协助晋公,自然是功劳一件。
魏军三面夹击,廖化和文鸯均感有心无力。阻挡魏军进入长安是此战最为重要的环节,更是最终的目的。二将一老一少均存了拼死之心,在阵中鏖战不休,甚是壮烈。
司马昭率军匆匆赶到,只知自家军队与蜀军大战,具体的战况并未了解。可观蜀军已然在长安附近设围,便知魏军这一仗是输了。
蜀军兵少,遭到两面夹击,依照常理来说退兵自保才是。廖化,文鸯二将是蜀汉名将,如此劣势死战不退,显然其目的在于阻挡魏军进入长安城。
司马昭心头笼罩一片阴影,似乎料想到了蜀军的如意算盘。于是一招手,大将许仪率领一支精兵杀入阵中,准备将蜀军彻底击溃。
便在此时,司马昭一军的侧翼,以及张统军的后方皆是烟尘大作。远远望去乃是蜀主刘禅与蜀汉大将军姜维的军队。
姜维正在追击陈本的残军,后军接到了廖化的传讯,于是姜维连忙率军回援。长安外的廖化军是至关重要的一支人马,必须要救!何况如今又出现了司马昭的军队,恰好趁机围杀司马昭!
而刘禅一方在歼灭了残余的魏骑后,命傅佥引一军打扫战场,收拢伤兵回营治疗。刘禅带着文虎,刘林及一万五千蜀军,前来追赶破围而出的张统,夏侯劭等魏军。
蜀人大军来援,张统与夏侯劭不过是残兵败将,好不容易杀出重围。若非有司马昭这一路人相助,张统二将绝没有与廖化军一战的勇气。见形势不好,夏侯劭与张统交流一下,率军改路而走。
司马昭回援的人马也不过一万来人,如何挡得住刘禅和姜维的主力汉军?心有不甘之下,也只能遂了蜀人的心意,魏军不敢停留,也是仓惶退走。
这两支人马一撤,刚杀出城的李辅顿时傻了眼。幸好廖化与文鸯所部折损甚重,无力交战,李辅老脸一红带着三千魏军原路返回退入了长安城中。
蜀军汇聚于长安城下,见廖化和文鸯满身是伤,不由得暗呼好险。若是晚来一步战略计划未能实施外还要折损两员大将!
蜀汉与曹魏连番对战,彼此互有胜负。然而蜀汉战略得当,成功把魏军在雍,凉二州的主力锁定在祁山与长安。由大将军姜维亲引精兵一举克定二州。蜀主刘禅更是在长安一战击杀了曹魏西线总指挥陈泰。
等到阎宇,庞宏的东路军占领了魏兴,新城二郡之后,整个战局完全倾向于蜀汉一边了。
论国力,蜀汉先被魏军攻入川中,损失不小;论对手,蜀汉面临的魏军也是不弱。可为何蜀人能一举攻下雍,凉二周,而吴人却难以攻破寿春,甚至在两淮被魏军杀退?
吴主孙亮百思不得其解,朝堂之上一片肃穆。群臣皆知陛下为何发怒,又为何发愁,只是国内的良将尽数派去了前线。前线的众将都没有办法,远在朝堂的群臣又会有什么策略呢?
孙亮见群臣少有进言,心情更加的糟糕,也没怎么议事,草草的退朝回宫歇息。
回到后宫不过一会儿的功夫,王蕃,贺邵两位重臣联袂求见。孙亮知二人必有要事,于是招二人入偏宫议事。
王蕃,贺邵二人礼毕,由王蕃先开口道:“臣举一人可为陛下解眼前之忧。”
孙亮闻言奇道:“卿所举何人?”
王蕃道:“征北将军陆凯谋略过人,通晓军事,陛下何不招其来见?”
孙亮双眼一亮,手附额头道:“非永元提醒,朕几乎忘矣,可速招之。”
陆凯字敬风,是前丞相陆逊的族子,文武双全,是江东不可多得的人才。陆逊死后,陆氏一脉的将领出众者便是陆凯与陆抗二人。
心情转好,孙亮便与王蕃,贺邵计议起今日朝中之事来。吴国虽然占地广阔,但不少山越异族藏于深山之中,凭借地势险恶并未像吴国臣服。因此江东历年都有山越叛乱,盗贼起义。
各郡各县最初所辖土地有限,逐年对山越用兵,不断的打败和收服山越与群盗,吸纳其人力作为补充,夺取其土地划为新的县郡,这是江东平定内患的基本模式。
一旦国内的兵力空虚,或是有所减弱,山越和群盗便会伺机而起。从孙权到孙亮都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山越异族大都是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自己领地中,他们汹涌彪悍,崇尚武力,因此难以治理。加上整个江东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未经开发,其中屯驻着无数类似的族群,一时也是难以收拾。
内有隐患,使得东吴无法如同西蜀一般,上至天子,下盖臣民全力支持北伐。
更重要的问题是江东的世家阀门,这一源远流长的体质拖累着国家难以前行。孙策,孙权,乃至孙亮在于世家的对抗中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江东不似北方,曹丕为了妥协对世族低头,曹魏的大权便落入了世人的手中。东吴也不像西蜀,川中豪杰众多,刘备之后诸葛亮独掌大权,用法治国,蜀中无人不服。
孙策死于何故?明者是轻身为人所袭,暗地里还不是对江东大族杀戮过重才结下了冤仇。
孙权执政之后,可谓是煞费苦心,虽然一统江东六郡但依然无力扩张。山越内乱与世家阀门的制衡,让吴国无时无刻不处于内耗之中。
曹公入荆州之时,江南世家豪族异口同声劝孙权投降,此举可合君臣之道?不外乎是为自身做打算罢了,对于孙氏,又有谁是忠心的呢?到头来,还是周瑜,鲁肃这两只不属于江东世家的骨干力量,主张与曹操一战,如此方有了赤壁之事。
世阀豪族之中的名士奇人,尽为孙权所用,因此孙氏可以虎踞江东,历久不衰。但世家阀门只见也有明争暗斗,作为君主的孙权亦需要不断平衡各方势力的利益。
孙亮力主北伐之事,国内的世家阀门也给予支持,于是有了施绩力取襄阳的战绩。但丁奉一军在寿春与魏军硬拼,最后因为补给线太长,经常被魏骑骚扰,丁奉不得已与魏军决战,不幸战败退回合肥新城暂住。
兴师动众的十几万人北伐,结果只是取得了襄阳而已。江东的世家们不到利益所在,对于北伐明显已经失去了兴趣。因此朝堂上一片沉默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想要把大权握在自己手中,孙亮唯有重用,培养一些并非世家豪族的人物。王蕃,贺邵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只是二人不擅于军事罢了。
君臣热议之时,宫外一人求见,却是太常全尚。孙亮之所以有今天,不得不说全尚的功劳不小。
“老臣参加陛下!”全尚年事已高,声音依旧洪亮。
“全公请入座,不知全公见朕有何要事?”孙亮对于全尚十分客气。王蕃,贺邵二人此时也起身向全尚见礼,然后才敢落座。
“老臣此番前来,乃为北方之事。”全尚开口说道。
“全公有何高见?”吴主孙亮问道。
“陛下言重了,数月以来前方未有捷报,反而败绩频传。老臣以为此非战之过,而是战略失当。”说道这里,全尚孙亮的表情和反应,继续倚老卖老的说着。
“全公何出此言?”发问的并不是孙亮,而是坐在一旁的贺邵。
全尚满脸笑容着贺邵,心中却知道这年轻人并不简单。自从被陛下发掘之后,便引为左膀右臂。自己虽然是从帝首功,但在陛下的心中,某些时候绝甚至还不如这个年轻人。
“魏蜀大战不断,淮间布有重兵,可西方却是空虚啊。”全尚意味深长的说了这么一句。
吴主孙亮面无表情,反而是贺邵了一眼同样淡然处之的王蕃后,继续问道:“全公欲行背盟之事乎?”
吴国与蜀国结为攻守同盟一同北伐,这是数月前两国数次通使后,由两国君主亲手签下的盟约,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事情。淮间的曹魏兵力雄厚,无可趁之机,但西方的蜀国边境军力却是不多。
全尚嘿嘿一笑道:“鼎足三分,魏国独大,是以吴蜀互为奥援。如今魏失雍凉,蜀得二州,鼎足之势渐分,江东若不及早图谋,恐失天时。”
这话说的并非是没有道理,蜀国与吴国同样弱小,所以才结为唇齿之盟。若是蜀国不断的壮大,江东仍是没有寸进,三足之势便由一大二小,变化为二大一小。作为势力最小的吴国,到时候又该如何自处呢?
贺邵闻言,默不作声,似在思索什么。作为吴主孙亮的左膀右臂,贺邵一贯是挡在孙亮身前,过滤朝堂群臣的建言和诘难。
提出陛下感到疑惑的问题,解答群臣的诘难,在交流之中秉持正理,这是贺邵的作用。孙亮执政一年有余,朝堂群臣无论是宿老还是新锐,都难以在贺邵这里占得什么便宜,更无法越过贺邵对吴主孙亮造成损害。
一句失言由天子口中说出,和从作为臣子的贺邵口中说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即便群臣都明白贺邵的意思其实就是孙亮的意思,可斗不倒贺邵又有什么用呢?
全尚这番话自然难不倒贺邵,眼下的形势孙亮也与贺邵,王蕃二人多次讨论。吴国的位置何在,吴国又将何去何从,直到今天君臣依然没有探寻到答案。眼下全尚也是论及此事,并且以此作为毁盟袭蜀的论点,贺邵需要仔细思索如何应对。
王蕃接过话题道:“自古以来,成大业者未有失信于天下之人。全公此言,尚需斟酌。”
王蕃作为孙亮的另一个依靠,甚至比贺邵还要难缠。因为王蕃为人高风亮节,正直不阿,而且才华横溢,为人处事都是秉承先贤正道,让人无从挑剔。
全尚心中暗骂王蕃不识时务,嘴上依旧是挂着副笑容道:“王永元此言差矣,昔年周公瑾,鲁子敬便有二分天下之意,如今岂非正是时候?蜀有山川之固,吴有长江之险,取蜀而连山川吴越,足与天下抗衡!怎可坐视蜀人壮大,自掘坟墓耶?”
孙亮见全尚与王蕃争论,心内却有自己的想法。全尚虽然有大功于自己,可毕竟全氏一族大都北迁,留下了污点。想在江东这世家林立的土壤上吃得开,全尚只有两条路走,依靠自己或是站在世阀一边。
现在来,全尚是脚踩两条船,左右逢源才对。北伐没有利益,又找不到收兵的口实,所以才有全尚提出偷袭蜀国的建议。
若是应允了,便等于告知天下人吴主孙亮背信弃义,偷袭盟友;若是不应允,眼下北伐无力的困境总要有一个说法。
世家豪族利用全尚来提出这一点,不外乎是不愿意和自己正面对抗而已。某峻,某綝的惨剧便是前车之鉴。掌握荆州兵力的施绩,是孙氏的死忠;北伐领军的丁奉更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草根将领。手中握有这两只力量,才是这些世家惧怕自己的主要原因。
去袭蜀,自然是荆州施绩为主,胜了这些人捞取实惠,败了则趁机削施绩的兵权。丁奉这里也是同样,北伐无功,损兵折将,回到国内后便再难执掌重兵。朝中可为自己用的人物并不多,大都是各大世家的官僚,一个不慎便是满盘皆输啊。
孙亮左右为难之时,只见全尚与王蕃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大。王蕃正气凛然指责全尚误国之议,全尚倚老卖老讥讽王蕃不识时务。贺邵在一边也不做声,似乎有难以抉择的问题。
“臣陆凯,参加陛下!”争执不休之时,镇北将军陆凯闻召而来。
“敬风不须多礼,永元言卿可解朕忧,此言属实否?。”陆氏是江东的名门望族,陆逊虽然因为派系的争斗,郁郁而终,但其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陛下所虑尽在微臣心中,以臣观之实无可担忧之事。”陆凯稳稳站在堂下道。
听陆凯如此自信,王蕃与全尚也停止了争论,都想听听陆凯有什么高见。作为陆凯的朋友,王蕃和贺邵都知陆凯忠心于国,有出将入相的本事;作为世家的代表,全尚也想了解下陆家两大人物之一的陆敬风,对于眼下的局势是如何判断的。
第24章 东吴(下)
长安城内李辅刚刚率军退回,登上城楼才发现晋公的大军回援,暗叹自己失去了良机。郑恭自认能力不如李辅,把眼去李辅,好似询问是否要再次出城作战。李辅一脸表情阴晴不定,一跺脚跑下城楼,点起三千人马开门再次杀出!
城外的蜀军处于劣势,抵抗虽是顽强,却撑不了太久。一旦司马昭与张统等人的骑兵汇合,必然是一场大胜。趁着蜀军还没败,前去协助晋公,自然是功劳一件。
魏军三面夹击,廖化和文鸯均感有心无力。阻挡魏军进入长安是此战最为重要的环节,更是最终的目的。二将一老一少均存了拼死之心,在阵中鏖战不休,甚是壮烈。
司马昭率军匆匆赶到,只知自家军队与蜀军大战,具体的战况并未了解。可观蜀军已然在长安附近设围,便知魏军这一仗是输了。
蜀军兵少,遭到两面夹击,依照常理来说退兵自保才是。廖化,文鸯二将是蜀汉名将,如此劣势死战不退,显然其目的在于阻挡魏军进入长安城。
司马昭心头笼罩一片阴影,似乎料想到了蜀军的如意算盘。于是一招手,大将许仪率领一支精兵杀入阵中,准备将蜀军彻底击溃。
便在此时,司马昭一军的侧翼,以及张统军的后方皆是烟尘大作。远远望去乃是蜀主刘禅与蜀汉大将军姜维的军队。
姜维正在追击陈本的残军,后军接到了廖化的传讯,于是姜维连忙率军回援。长安外的廖化军是至关重要的一支人马,必须要救!何况如今又出现了司马昭的军队,恰好趁机围杀司马昭!
而刘禅一方在歼灭了残余的魏骑后,命傅佥引一军打扫战场,收拢伤兵回营治疗。刘禅带着文虎,刘林及一万五千蜀军,前来追赶破围而出的张统,夏侯劭等魏军。
蜀人大军来援,张统与夏侯劭不过是残兵败将,好不容易杀出重围。若非有司马昭这一路人相助,张统二将绝没有与廖化军一战的勇气。见形势不好,夏侯劭与张统交流一下,率军改路而走。
司马昭回援的人马也不过一万来人,如何挡得住刘禅和姜维的主力汉军?心有不甘之下,也只能遂了蜀人的心意,魏军不敢停留,也是仓惶退走。
这两支人马一撤,刚杀出城的李辅顿时傻了眼。幸好廖化与文鸯所部折损甚重,无力交战,李辅老脸一红带着三千魏军原路返回退入了长安城中。
蜀军汇聚于长安城下,见廖化和文鸯满身是伤,不由得暗呼好险。若是晚来一步战略计划未能实施外还要折损两员大将!
蜀汉与曹魏连番对战,彼此互有胜负。然而蜀汉战略得当,成功把魏军在雍,凉二州的主力锁定在祁山与长安。由大将军姜维亲引精兵一举克定二州。蜀主刘禅更是在长安一战击杀了曹魏西线总指挥陈泰。
等到阎宇,庞宏的东路军占领了魏兴,新城二郡之后,整个战局完全倾向于蜀汉一边了。
论国力,蜀汉先被魏军攻入川中,损失不小;论对手,蜀汉面临的魏军也是不弱。可为何蜀人能一举攻下雍,凉二周,而吴人却难以攻破寿春,甚至在两淮被魏军杀退?
吴主孙亮百思不得其解,朝堂之上一片肃穆。群臣皆知陛下为何发怒,又为何发愁,只是国内的良将尽数派去了前线。前线的众将都没有办法,远在朝堂的群臣又会有什么策略呢?
孙亮见群臣少有进言,心情更加的糟糕,也没怎么议事,草草的退朝回宫歇息。
回到后宫不过一会儿的功夫,王蕃,贺邵两位重臣联袂求见。孙亮知二人必有要事,于是招二人入偏宫议事。
王蕃,贺邵二人礼毕,由王蕃先开口道:“臣举一人可为陛下解眼前之忧。”
孙亮闻言奇道:“卿所举何人?”
王蕃道:“征北将军陆凯谋略过人,通晓军事,陛下何不招其来见?”
孙亮双眼一亮,手附额头道:“非永元提醒,朕几乎忘矣,可速招之。”
陆凯字敬风,是前丞相陆逊的族子,文武双全,是江东不可多得的人才。陆逊死后,陆氏一脉的将领出众者便是陆凯与陆抗二人。
心情转好,孙亮便与王蕃,贺邵计议起今日朝中之事来。吴国虽然占地广阔,但不少山越异族藏于深山之中,凭借地势险恶并未像吴国臣服。因此江东历年都有山越叛乱,盗贼起义。
各郡各县最初所辖土地有限,逐年对山越用兵,不断的打败和收服山越与群盗,吸纳其人力作为补充,夺取其土地划为新的县郡,这是江东平定内患的基本模式。
一旦国内的兵力空虚,或是有所减弱,山越和群盗便会伺机而起。从孙权到孙亮都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山越异族大都是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自己领地中,他们汹涌彪悍,崇尚武力,因此难以治理。加上整个江东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未经开发,其中屯驻着无数类似的族群,一时也是难以收拾。
内有隐患,使得东吴无法如同西蜀一般,上至天子,下盖臣民全力支持北伐。
更重要的问题是江东的世家阀门,这一源远流长的体质拖累着国家难以前行。孙策,孙权,乃至孙亮在于世家的对抗中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江东不似北方,曹丕为了妥协对世族低头,曹魏的大权便落入了世人的手中。东吴也不像西蜀,川中豪杰众多,刘备之后诸葛亮独掌大权,用法治国,蜀中无人不服。
孙策死于何故?明者是轻身为人所袭,暗地里还不是对江东大族杀戮过重才结下了冤仇。
孙权执政之后,可谓是煞费苦心,虽然一统江东六郡但依然无力扩张。山越内乱与世家阀门的制衡,让吴国无时无刻不处于内耗之中。
曹公入荆州之时,江南世家豪族异口同声劝孙权投降,此举可合君臣之道?不外乎是为自身做打算罢了,对于孙氏,又有谁是忠心的呢?到头来,还是周瑜,鲁肃这两只不属于江东世家的骨干力量,主张与曹操一战,如此方有了赤壁之事。
世阀豪族之中的名士奇人,尽为孙权所用,因此孙氏可以虎踞江东,历久不衰。但世家阀门只见也有明争暗斗,作为君主的孙权亦需要不断平衡各方势力的利益。
孙亮力主北伐之事,国内的世家阀门也给予支持,于是有了施绩力取襄阳的战绩。但丁奉一军在寿春与魏军硬拼,最后因为补给线太长,经常被魏骑骚扰,丁奉不得已与魏军决战,不幸战败退回合肥新城暂住。
兴师动众的十几万人北伐,结果只是取得了襄阳而已。江东的世家们不到利益所在,对于北伐明显已经失去了兴趣。因此朝堂上一片沉默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想要把大权握在自己手中,孙亮唯有重用,培养一些并非世家豪族的人物。王蕃,贺邵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只是二人不擅于军事罢了。
君臣热议之时,宫外一人求见,却是太常全尚。孙亮之所以有今天,不得不说全尚的功劳不小。
“老臣参加陛下!”全尚年事已高,声音依旧洪亮。
“全公请入座,不知全公见朕有何要事?”孙亮对于全尚十分客气。王蕃,贺邵二人此时也起身向全尚见礼,然后才敢落座。
“老臣此番前来,乃为北方之事。”全尚开口说道。
“全公有何高见?”吴主孙亮问道。
“陛下言重了,数月以来前方未有捷报,反而败绩频传。老臣以为此非战之过,而是战略失当。”说道这里,全尚孙亮的表情和反应,继续倚老卖老的说着。
“全公何出此言?”发问的并不是孙亮,而是坐在一旁的贺邵。
全尚满脸笑容着贺邵,心中却知道这年轻人并不简单。自从被陛下发掘之后,便引为左膀右臂。自己虽然是从帝首功,但在陛下的心中,某些时候绝甚至还不如这个年轻人。
“魏蜀大战不断,淮间布有重兵,可西方却是空虚啊。”全尚意味深长的说了这么一句。
吴主孙亮面无表情,反而是贺邵了一眼同样淡然处之的王蕃后,继续问道:“全公欲行背盟之事乎?”
吴国与蜀国结为攻守同盟一同北伐,这是数月前两国数次通使后,由两国君主亲手签下的盟约,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事情。淮间的曹魏兵力雄厚,无可趁之机,但西方的蜀国边境军力却是不多。
全尚嘿嘿一笑道:“鼎足三分,魏国独大,是以吴蜀互为奥援。如今魏失雍凉,蜀得二州,鼎足之势渐分,江东若不及早图谋,恐失天时。”
这话说的并非是没有道理,蜀国与吴国同样弱小,所以才结为唇齿之盟。若是蜀国不断的壮大,江东仍是没有寸进,三足之势便由一大二小,变化为二大一小。作为势力最小的吴国,到时候又该如何自处呢?
贺邵闻言,默不作声,似在思索什么。作为吴主孙亮的左膀右臂,贺邵一贯是挡在孙亮身前,过滤朝堂群臣的建言和诘难。
提出陛下感到疑惑的问题,解答群臣的诘难,在交流之中秉持正理,这是贺邵的作用。孙亮执政一年有余,朝堂群臣无论是宿老还是新锐,都难以在贺邵这里占得什么便宜,更无法越过贺邵对吴主孙亮造成损害。
一句失言由天子口中说出,和从作为臣子的贺邵口中说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即便群臣都明白贺邵的意思其实就是孙亮的意思,可斗不倒贺邵又有什么用呢?
全尚这番话自然难不倒贺邵,眼下的形势孙亮也与贺邵,王蕃二人多次讨论。吴国的位置何在,吴国又将何去何从,直到今天君臣依然没有探寻到答案。眼下全尚也是论及此事,并且以此作为毁盟袭蜀的论点,贺邵需要仔细思索如何应对。
王蕃接过话题道:“自古以来,成大业者未有失信于天下之人。全公此言,尚需斟酌。”
王蕃作为孙亮的另一个依靠,甚至比贺邵还要难缠。因为王蕃为人高风亮节,正直不阿,而且才华横溢,为人处事都是秉承先贤正道,让人无从挑剔。
全尚心中暗骂王蕃不识时务,嘴上依旧是挂着副笑容道:“王永元此言差矣,昔年周公瑾,鲁子敬便有二分天下之意,如今岂非正是时候?蜀有山川之固,吴有长江之险,取蜀而连山川吴越,足与天下抗衡!怎可坐视蜀人壮大,自掘坟墓耶?”
孙亮见全尚与王蕃争论,心内却有自己的想法。全尚虽然有大功于自己,可毕竟全氏一族大都北迁,留下了污点。想在江东这世家林立的土壤上吃得开,全尚只有两条路走,依靠自己或是站在世阀一边。
现在来,全尚是脚踩两条船,左右逢源才对。北伐没有利益,又找不到收兵的口实,所以才有全尚提出偷袭蜀国的建议。
若是应允了,便等于告知天下人吴主孙亮背信弃义,偷袭盟友;若是不应允,眼下北伐无力的困境总要有一个说法。
世家豪族利用全尚来提出这一点,不外乎是不愿意和自己正面对抗而已。某峻,某綝的惨剧便是前车之鉴。掌握荆州兵力的施绩,是孙氏的死忠;北伐领军的丁奉更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草根将领。手中握有这两只力量,才是这些世家惧怕自己的主要原因。
去袭蜀,自然是荆州施绩为主,胜了这些人捞取实惠,败了则趁机削施绩的兵权。丁奉这里也是同样,北伐无功,损兵折将,回到国内后便再难执掌重兵。朝中可为自己用的人物并不多,大都是各大世家的官僚,一个不慎便是满盘皆输啊。
孙亮左右为难之时,只见全尚与王蕃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大。王蕃正气凛然指责全尚误国之议,全尚倚老卖老讥讽王蕃不识时务。贺邵在一边也不做声,似乎有难以抉择的问题。
“臣陆凯,参加陛下!”争执不休之时,镇北将军陆凯闻召而来。
“敬风不须多礼,永元言卿可解朕忧,此言属实否?。”陆氏是江东的名门望族,陆逊虽然因为派系的争斗,郁郁而终,但其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陛下所虑尽在微臣心中,以臣观之实无可担忧之事。”陆凯稳稳站在堂下道。
听陆凯如此自信,王蕃与全尚也停止了争论,都想听听陆凯有什么高见。作为陆凯的朋友,王蕃和贺邵都知陆凯忠心于国,有出将入相的本事;作为世家的代表,全尚也想了解下陆家两大人物之一的陆敬风,对于眼下的局势是如何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