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等待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抗日保安团最新章节!
63军撤回冀中以后,华北的局势又渐渐缓和了下来。按说寺内寿一手上的兵力并不少,完全可以打一仗。特别是在冀中的外围,日军各部密密麻麻地围了一圈,有驻北平的第21师团,驻天津的第27师团,驻沧州的独立混成第7旅团,驻德州的独立混成第6旅团,驻石家庄的110师团。此外还有作为机动打击力量的第11师团。
这么多兵力似乎足够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向心合围的大扫荡了,像历史上有名的“五一大扫荡”也不过出动了四个师团(第26、27、41、110)和三个独立混成旅团(第7、8、9)。
占据这么大的优势却没有趁势拿下冀中,被日后军史砖家们视为北支派遣军最大的败笔。司令官寺内寿一更是吃了不少挂落,什么“无能的寺内”、“军界的耻辱”,总之没少挨骂。直到升任南方军司令官后,寺内寿一在回国述职时还被裕仁叫到皇宫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让他牢记华北的教训,认为正是因为他当初的不作为才导致后来的华北战局糜烂。
寺内寿一却是有苦说不出,本来他打算让第11师团向永定河以南、大清河以北的区域发起“扫荡”,借机试探冀中部队的战斗力和抵抗决心。但第11师团隶属于关东军,很快就被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召回满洲去了。
至于其余师旅团各有防区,轻易根本不敢出动。所以等唯一能够机动的第11师团一撤走。寺内寿一也就没兴趣再打下去了,只是吩咐华北各部严守铁路线,以防中**队破坏。事实上不光寺内寿一,就连裕仁和大本营也是这么认为的,裕仁还多次“下旨”让各方面军不得擅动(像朝鲜军擅自与苏联在张鼓峰交火就受到了严厉地训斥),以免影响武汉会战的大局。只是后来局势恶化,裕仁就不记得自己当初说过的话了,反倒想要追究前线司令官的责任。
有人可能要质疑,为什么四二年的时候冈村宁次就敢出动呢,而且还一举推平了冀中?原因其实很简单。两个字“伪军”!地方防务交给伪军之后。冈村就能把日军各部从繁重的守备任务中解脱出来,形成了机动打击力量。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五一大扫荡”之前,冀中所有的县城和较大的集镇甚至村庄均已被日军蚕食。像河间等深处腹地的县城甚至有伪军的一个联队驻守。而冀中八路军主力反倒被挤压到以深县为中心。东西长不到60公里。南北宽不过50公里的狭小区域。这种情况下日伪军事实上已经反客为主,要是还打不赢,冈村宁次不如买块豆腐撞死算了。
而现在寺内寿一却远没有这么好的条件。首先伪军的组建并不顺利,除了少量从东北带过来的伪满军队以外就没有堪用的。别说让他们去守城了,就是当炮灰都不够格,因为会严重拖累日军的行军速度。
寺内寿一实在看不过眼,便授意大汉奸齐燮元创办了数所军校,打算以此重新组建“可信赖的皇协军”。在日军看来,一支正规军队,它的基本干部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也正因为如此,日军早期对八路不甚重视,蔑称为“毛猴子”,直到百团大战之后才改变看法。
再说说齐燮元,这厮是北洋余孽,早年当军阀时没少戕害百姓,七七事变之后又投靠日本当了汉奸。在日军的帮助下,齐燮元于38年8月先后在北平的通县、清河办起了了军官学校、军官训练队、军士教导团和译务训练班等,为建军培养军官。
军官训练队,招募国民党军队失散的旧军官,培养连以上军官。军士教导团,招考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培养中士班长。译务训练,招考懂点日语的青年,培养日语翻译。此外还有培养汽车兵的驾校和培养宪兵的法务学校,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郑胡子从冯锟那里了解到军校的情况以后是眼馋不已,羡慕得直流口水。冀中军校虽然有不少领先于时代的战术思想,但限于各方面条件,整体上还是非常落后,更让郑卫国着急的是学校规模太小,短时间很难培养出足够的军官。
冯锟到根据地送“赎金”的时候和郑胡子秘密见了一面,得知这些情况之后就建议说:“既然冀中军校一时满足不了需要,何不派人去通州军校学习呢?”
郑卫国对这个借鸡生蛋的想法也很感兴趣,但担心计划不容易成功,犹豫道:“日伪当局肯定会审查,想混进去只怕不太容易吧?”
冯锟笑道:“容易得很,认得几十个大字的就行,只要不是缺胳膊少腿保证有一个算一个。”
原来,由于汉奸名声不好听,报考这些军校的人很少。齐燮元只好从生员待遇上做文章,用高福利来吸引华北青年。据资料记载,在校的膳食、服装、书籍、文具均由公家供给,伙食也不错,每周五还有二两肉的加餐。别小看这二两肉,当时地主也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二两肉包饺子吃。
服装除发给训练用的布军服一套以外,还发呢子军服一套,皮鞋一双,作为外出使用。除吃用外每月还发津贴6元(第五期发到8元,第七期发28元,但当时已经通货膨胀了),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另发路费10元。按当时的物价,三口之家在京津地区一年20-30元就可以维持较体面的生活了,而呢制服和皮鞋更是一般家庭所没有的高档货。
从以上待遇就可以看出日伪当局确实是花血本来建军校的,撇开正义是非不谈。这些军校的设置非常先进,教学也非常合理。国共双方当时创办的军校与之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所有军史学家将历史上的“华北治安军”称为近代中国最正规化的军队。这话让人听了很不舒服,但仔细一想还真有几分道理。
当然,你说这么牛哄哄的学校,为什么组建的军队战斗力却一塌糊涂呢?因为大家都是为了“二两肉”来的,谁跟你去拼命?这是战斗意志的问题,并非军事素养差。
和程政委等人商议之后,郑胡子最后决定帮齐燮元一把,和地下党联手将大批知识青年派了过去。第一期选送的时候还担心计划暴露。只是陆陆续续派了十几人。后来见效果良好。又陆续增派了不少。郑胡子戏称为“选送生”。
当时日军为了拉拢这些军校学生,每期学员毕业以后都可以赴日参观,为期一个月。其中20名日语较好并且成绩优良者,还会被送往日本士官学校继续深造。有趣的是。由于冀中选送生素质较高。学习也非常刻苦。之后几年留学日本的名额基本上都被他们给霸占了。而留在国内的冀中选送生也迅速成长为治安军的骨干力量。由于采取单线联络,平时看不出来,一接到激活命令才发现满团的营连排军官都是选送生。嗯。这是后话,以后再说。
除了伪军作战不力以外,冀中的情况也与42年截然不同。42年是支离破碎的1600余块,而此时的冀中一整块全在第四十一集团军撑握之中,周边还有八路军各根据地相呼应。特别是冀南,由于日军完全放弃了德石公路,两块根据地彻底连成了一片。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寺内寿一有把握同时推平冀中、冀南、冀鲁边三块根据地,否则根本不敢大举进攻。
既然日军野战部队都被困在铁路上,那郑胡子是否可以展开反击呢?答案是也难!兰封会战到现在,部队才休整了两个多月,缴获的新武器还在适应当中,根据地也还有待于稳固。更重要的是,德国物资尚在路上,在得到这批物资之前就动手是非常不明智的。
寺内寿一和郑胡子各自有所顾忌,就像两名决斗的剑客,只是略一交手,小试锋芒之后便又重新对峙起来,剑归龙匣,都在等下一个有利时机。
寺内寿一在等武汉会战结束,当时日本国内普遍认为拿下武汉之后国民政府就会投降。就算不投降,北支派遣军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兵力和物资,到时候肃清华北就更有把握了。
郑胡子也在等,等还在路上加紧转运的德**火。只要这批物资一到,整个集团军的战斗力就能翻倍,再稍做磨合,一个师团不好说,一个旅团当不在话下。到时候就算不能全面对抗日军,歼其一路的把握却大了许多。
在郑胡子的期盼中,物资终于慢慢地后方转运了过来。由于数量巨大,还有一百多门火炮(把20毫米口径以上全算上),国民政府为此花费了很大的代价。别的不说,光征发的民夫和消耗的汽油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从这个角度上看,当初分给军委会那么多重炮也不算吃亏。
在国统区还好,公路基本畅通(那个年代基本上不会堵车),日机又只顾着轰炸武汉,对于河南和陕西也没怎么关照,汽车还可以照跑。所以这一阶段物资还是转运得比较快,但进入华北以后就没那么容易了。首先是汽车不够,就算有汽车也没有足够的汽油,绝大部分只能用马车转运甚至靠肩挑背扛。其次是主要交通线均被日军控制,绕远路不说,有些地段还必须突破日军的封锁强行抢运。
特别是那六门重达4000斤的斯柯达h2型105毫米榴弹炮,每次过日军封锁线都要向护送中央领导人一样,前侦后查,还要派大部队掩护。
好在有八路军帮忙,之前划归第四十一集团军名下的第105师和第108师残部在短暂休整之后也迅速北上。这两个师加起来尚有六千余人,再加上郑卫国派去接应的33师,数万人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将物资从黄河边上全部搬运了回来,其中大部分在冀中供大部队换装,少部分则在平安县封存起来以备急需。
虽然花费时间甚长,代价也大,但郑胡子总算等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而寺内寿一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每天翘首南顾,盼望着华中方面军早日拿下武汉好回师华北,可是左等右等,居然等来的是一场大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欲知后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dd>
63军撤回冀中以后,华北的局势又渐渐缓和了下来。按说寺内寿一手上的兵力并不少,完全可以打一仗。特别是在冀中的外围,日军各部密密麻麻地围了一圈,有驻北平的第21师团,驻天津的第27师团,驻沧州的独立混成第7旅团,驻德州的独立混成第6旅团,驻石家庄的110师团。此外还有作为机动打击力量的第11师团。
这么多兵力似乎足够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向心合围的大扫荡了,像历史上有名的“五一大扫荡”也不过出动了四个师团(第26、27、41、110)和三个独立混成旅团(第7、8、9)。
占据这么大的优势却没有趁势拿下冀中,被日后军史砖家们视为北支派遣军最大的败笔。司令官寺内寿一更是吃了不少挂落,什么“无能的寺内”、“军界的耻辱”,总之没少挨骂。直到升任南方军司令官后,寺内寿一在回国述职时还被裕仁叫到皇宫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让他牢记华北的教训,认为正是因为他当初的不作为才导致后来的华北战局糜烂。
寺内寿一却是有苦说不出,本来他打算让第11师团向永定河以南、大清河以北的区域发起“扫荡”,借机试探冀中部队的战斗力和抵抗决心。但第11师团隶属于关东军,很快就被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召回满洲去了。
至于其余师旅团各有防区,轻易根本不敢出动。所以等唯一能够机动的第11师团一撤走。寺内寿一也就没兴趣再打下去了,只是吩咐华北各部严守铁路线,以防中**队破坏。事实上不光寺内寿一,就连裕仁和大本营也是这么认为的,裕仁还多次“下旨”让各方面军不得擅动(像朝鲜军擅自与苏联在张鼓峰交火就受到了严厉地训斥),以免影响武汉会战的大局。只是后来局势恶化,裕仁就不记得自己当初说过的话了,反倒想要追究前线司令官的责任。
有人可能要质疑,为什么四二年的时候冈村宁次就敢出动呢,而且还一举推平了冀中?原因其实很简单。两个字“伪军”!地方防务交给伪军之后。冈村就能把日军各部从繁重的守备任务中解脱出来,形成了机动打击力量。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五一大扫荡”之前,冀中所有的县城和较大的集镇甚至村庄均已被日军蚕食。像河间等深处腹地的县城甚至有伪军的一个联队驻守。而冀中八路军主力反倒被挤压到以深县为中心。东西长不到60公里。南北宽不过50公里的狭小区域。这种情况下日伪军事实上已经反客为主,要是还打不赢,冈村宁次不如买块豆腐撞死算了。
而现在寺内寿一却远没有这么好的条件。首先伪军的组建并不顺利,除了少量从东北带过来的伪满军队以外就没有堪用的。别说让他们去守城了,就是当炮灰都不够格,因为会严重拖累日军的行军速度。
寺内寿一实在看不过眼,便授意大汉奸齐燮元创办了数所军校,打算以此重新组建“可信赖的皇协军”。在日军看来,一支正规军队,它的基本干部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也正因为如此,日军早期对八路不甚重视,蔑称为“毛猴子”,直到百团大战之后才改变看法。
再说说齐燮元,这厮是北洋余孽,早年当军阀时没少戕害百姓,七七事变之后又投靠日本当了汉奸。在日军的帮助下,齐燮元于38年8月先后在北平的通县、清河办起了了军官学校、军官训练队、军士教导团和译务训练班等,为建军培养军官。
军官训练队,招募国民党军队失散的旧军官,培养连以上军官。军士教导团,招考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培养中士班长。译务训练,招考懂点日语的青年,培养日语翻译。此外还有培养汽车兵的驾校和培养宪兵的法务学校,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郑胡子从冯锟那里了解到军校的情况以后是眼馋不已,羡慕得直流口水。冀中军校虽然有不少领先于时代的战术思想,但限于各方面条件,整体上还是非常落后,更让郑卫国着急的是学校规模太小,短时间很难培养出足够的军官。
冯锟到根据地送“赎金”的时候和郑胡子秘密见了一面,得知这些情况之后就建议说:“既然冀中军校一时满足不了需要,何不派人去通州军校学习呢?”
郑卫国对这个借鸡生蛋的想法也很感兴趣,但担心计划不容易成功,犹豫道:“日伪当局肯定会审查,想混进去只怕不太容易吧?”
冯锟笑道:“容易得很,认得几十个大字的就行,只要不是缺胳膊少腿保证有一个算一个。”
原来,由于汉奸名声不好听,报考这些军校的人很少。齐燮元只好从生员待遇上做文章,用高福利来吸引华北青年。据资料记载,在校的膳食、服装、书籍、文具均由公家供给,伙食也不错,每周五还有二两肉的加餐。别小看这二两肉,当时地主也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二两肉包饺子吃。
服装除发给训练用的布军服一套以外,还发呢子军服一套,皮鞋一双,作为外出使用。除吃用外每月还发津贴6元(第五期发到8元,第七期发28元,但当时已经通货膨胀了),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另发路费10元。按当时的物价,三口之家在京津地区一年20-30元就可以维持较体面的生活了,而呢制服和皮鞋更是一般家庭所没有的高档货。
从以上待遇就可以看出日伪当局确实是花血本来建军校的,撇开正义是非不谈。这些军校的设置非常先进,教学也非常合理。国共双方当时创办的军校与之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所有军史学家将历史上的“华北治安军”称为近代中国最正规化的军队。这话让人听了很不舒服,但仔细一想还真有几分道理。
当然,你说这么牛哄哄的学校,为什么组建的军队战斗力却一塌糊涂呢?因为大家都是为了“二两肉”来的,谁跟你去拼命?这是战斗意志的问题,并非军事素养差。
和程政委等人商议之后,郑胡子最后决定帮齐燮元一把,和地下党联手将大批知识青年派了过去。第一期选送的时候还担心计划暴露。只是陆陆续续派了十几人。后来见效果良好。又陆续增派了不少。郑胡子戏称为“选送生”。
当时日军为了拉拢这些军校学生,每期学员毕业以后都可以赴日参观,为期一个月。其中20名日语较好并且成绩优良者,还会被送往日本士官学校继续深造。有趣的是。由于冀中选送生素质较高。学习也非常刻苦。之后几年留学日本的名额基本上都被他们给霸占了。而留在国内的冀中选送生也迅速成长为治安军的骨干力量。由于采取单线联络,平时看不出来,一接到激活命令才发现满团的营连排军官都是选送生。嗯。这是后话,以后再说。
除了伪军作战不力以外,冀中的情况也与42年截然不同。42年是支离破碎的1600余块,而此时的冀中一整块全在第四十一集团军撑握之中,周边还有八路军各根据地相呼应。特别是冀南,由于日军完全放弃了德石公路,两块根据地彻底连成了一片。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寺内寿一有把握同时推平冀中、冀南、冀鲁边三块根据地,否则根本不敢大举进攻。
既然日军野战部队都被困在铁路上,那郑胡子是否可以展开反击呢?答案是也难!兰封会战到现在,部队才休整了两个多月,缴获的新武器还在适应当中,根据地也还有待于稳固。更重要的是,德国物资尚在路上,在得到这批物资之前就动手是非常不明智的。
寺内寿一和郑胡子各自有所顾忌,就像两名决斗的剑客,只是略一交手,小试锋芒之后便又重新对峙起来,剑归龙匣,都在等下一个有利时机。
寺内寿一在等武汉会战结束,当时日本国内普遍认为拿下武汉之后国民政府就会投降。就算不投降,北支派遣军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兵力和物资,到时候肃清华北就更有把握了。
郑胡子也在等,等还在路上加紧转运的德**火。只要这批物资一到,整个集团军的战斗力就能翻倍,再稍做磨合,一个师团不好说,一个旅团当不在话下。到时候就算不能全面对抗日军,歼其一路的把握却大了许多。
在郑胡子的期盼中,物资终于慢慢地后方转运了过来。由于数量巨大,还有一百多门火炮(把20毫米口径以上全算上),国民政府为此花费了很大的代价。别的不说,光征发的民夫和消耗的汽油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从这个角度上看,当初分给军委会那么多重炮也不算吃亏。
在国统区还好,公路基本畅通(那个年代基本上不会堵车),日机又只顾着轰炸武汉,对于河南和陕西也没怎么关照,汽车还可以照跑。所以这一阶段物资还是转运得比较快,但进入华北以后就没那么容易了。首先是汽车不够,就算有汽车也没有足够的汽油,绝大部分只能用马车转运甚至靠肩挑背扛。其次是主要交通线均被日军控制,绕远路不说,有些地段还必须突破日军的封锁强行抢运。
特别是那六门重达4000斤的斯柯达h2型105毫米榴弹炮,每次过日军封锁线都要向护送中央领导人一样,前侦后查,还要派大部队掩护。
好在有八路军帮忙,之前划归第四十一集团军名下的第105师和第108师残部在短暂休整之后也迅速北上。这两个师加起来尚有六千余人,再加上郑卫国派去接应的33师,数万人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将物资从黄河边上全部搬运了回来,其中大部分在冀中供大部队换装,少部分则在平安县封存起来以备急需。
虽然花费时间甚长,代价也大,但郑胡子总算等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而寺内寿一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每天翘首南顾,盼望着华中方面军早日拿下武汉好回师华北,可是左等右等,居然等来的是一场大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欲知后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