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七章 花样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大亨万岁最新章节!
在影片中,每一个镜头、每一幅画面和每一个细节包括音乐、色彩等都能都流露着对情感的抒发,表现着人物心理的复杂、矛盾、微妙的变化。周慕云临走前的一个晚上和苏丽珍在一条昏暗寂静的街道上见面,周说“我知道你是不会离开你先生的”,苏丽珍伏在周的肩头哭泣,之后是他们坐在汽车里离去的画面,苏在车里说“今晚我不想回家”,并没有交代他们去哪里、干什么。只是接着出现的是一面挂钟的镜头,画外是周慕云的声音“是我,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给我一起走?”。然后出现的是周、苏在不同的地方听着苏的丈夫为苏丽珍在收音机里点播的周旋的《花样的年华》二人神情黯然。这一系列的情节快速转换,很直观明了刻画出了男女主人公内心的遗憾、无奈、伤感、失落的复杂心理和微妙的变化过程。
舍去次要的,紧抓主要的,突出强调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增加了影片的表现力,使观众能紧紧抓住影片的主旋律。
高度省略的人物。
在《花样年华》中,除了在情节上的简化之外还有对人物的省略。整部影片中除了男女主人公之外就是几个与主题关系紧密的人物,几乎没有其它闲杂人物的出现。就连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也没有实际出现,只是出现了几次背影和声音。有人把王家卫的这种手法叫做“人物的缺席”,其实就整个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来看,应该用“人物的省略”更为恰当。就整部影片来看,出现的能够看得清面目、有台词的人物只有十个。其中包括只有一句话台词的搬运工、新加坡房东,就连房东顾太太也只出现了一次,只有一句台词。房东孙太太家就只出现了孙太太和佣人两个人物,孙先生、孙太太家的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出现。并不是说孙太太家里就只有孙太太一个人,从“王妈。开饭吧、三哥他们都饿了”一句话中可以判断出他们家还有其他人,但是影片中并没有出现。此外影片中还省略了何老板的情人和太太、顾先生一家人、还有周慕云工作的报社的其他同事、苏丽珍上班的公司的其他同事等人物。导演设计如此多的人物没有出现,已经不只是人物的“缺席”了,实际上应该是对人物的省略。
这种大量省略人物的方式,增强了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内心情感的发展。使故事的发展紧紧围绕着周、苏二人,无疑对突出表现主人公之间的心理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强化了影片的主旨。
高度简练的人物语言。
对白是电影声音中最主要的元素,“它有帮助了解人物性格、情绪,提供事件发展线索的作用”[6]。《花样年华》中人物的台词非常地简练,人物的对白往往只有简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如周慕云和何苏丽珍见完最后一面坐在出租车内离去时影片只出现了苏丽珍的一句话“我今晚不想回家”。周慕云即将要去新加坡时给苏丽珍打电话,只用了一句“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来表现他内心希望和苏丽珍在一起的心理。周慕云的这句话之后,是周慕云所住的宾馆房间以及周站在窗前痛苦等待,然后静静离开的情节,接着是苏丽珍匆匆的下楼梯的镜头、床上默默坐着的镜头。很长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句话“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从周慕云说那句话到苏丽珍说这句话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的人物对白,只有背景音乐。短短的两句话使观众体会到了他们两个人一个在痛苦的抉择,一个在痛苦的等待的心理情态。再如,周慕云的妻子在给苏丽珍的丈夫打电话时。也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你到底给你老婆说了没有?以后不要给我打电话了。”而且没有出现苏丽珍丈夫的声音。只这么简单的两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两个婚外恋者的人物情态。简洁精炼的人物语言,是这部影片一个特点。有时候简简单单几个字、几句话就把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贴切表达出来的,话语虽少但是句句都是意蕴很深,使整部影片充满抒情意味。
影片运用高度省略的艺术手法,简化了情节、简化了语言、省略了人物,为观众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取杂留精,使得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三、平缓均衡的节奏。使影片主题更具抒情意味。
“电影,既是一部善于讲故事的机器。又是一支抒情言志的彩笔”[7]《花样年华》虽然情节的过渡很简洁,但是整部影片在叙事节奏上显得很均衡,令影片具有很强的抒情意味。观众就像坐在一辆匀速而平缓行驶的列车上,一路观赏优美的风景一样,在观赏的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感想和思考。从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搬进同一座公寓到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婚外情再到他们之间发生感情然后到男主人公的离开,这一系列的情节推进都是同一个节奏,从开始到结尾没有任何起伏。正是由于这种平缓的叙事节奏,使影片有充分的时间去刻画细节,更好的表现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同时给观众留下想象、思考的时间。
而影片中人物的动作和主题音乐的协调是十分的完美。在主题音乐舒缓的三拍子节奏下苏丽珍独自拎着饭盒出去买饭时走路的动作,周慕云在小摊上吃混沌时的面部动作、坐在办公室边抽烟边写稿的动作等等,每当主题音乐响起时,人物的动作和着音乐“啪——哒——哒”三拍子缓慢节奏运动着,如同一位舞蹈家在音乐中翩翩起舞一样优雅、合拍。令人陶醉。王家卫用慢镜头的手段把人物的动作和电影的主题音乐完美结合,动作与音乐完全一致的节奏。强烈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听着主题音乐看着苏丽珍在昏暗狭长的楼道里缓慢行走的动作,我们不能不体会到她内心的寂寞与压抑。看到周慕云默默离开宾馆房间的一系列动作,我们无不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心中的痛苦与无奈。还有二人在宾馆的房间里一起写小说的慢镜头。也在主题音乐的旋律下以舒缓的节奏呈现,展现了二人在一起度过的那段令人留恋的美好时光。导演把这些动作用慢镜头拍摄下来配合音乐的旋律放出来,舒缓的节奏感很强。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平缓的节奏下,我们感受到了影片所要抒发的感情思想、感受到了二人由寂寞到相爱再到离去的爱情过程,到底是对是错。已经说不清楚了。
《花样年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塑造了一个新颖脱俗、丰富多义而又含蓄蕴藉的主题。表现了“那个时代”、表现了道德与情感的矛盾、表现了六十年代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微妙。周苏二人想“爱”而又不去“爱”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的是人性、社会、道德之间复杂的关系,给人一种淡淡的遗憾和无奈。王家卫没有把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仅仅定位在男女爱情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表现手法为其添加时代色彩、民族色彩和人性内涵,这正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同许多人一样,最初对这部电影产生兴趣,是想欣赏张曼玉在影片里穿着各款旗袍袅袅婷婷走过去的身姿。然而影片看到一半。便不得不重新定位王家卫频频拍摄的这一组镜头的作用,它是一道鲜明有力的色彩,却也只是色彩,它的存在与电影中压抑的大提琴音乐一样,都是为突显这样一个主题:最美好的年华与最糟糕的爱情。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环境。中产阶级的背景,小资格调的情境。
苏丽珍的职业是秘书,她懂得享受生活,有精致的妆容,一丝不苟的云鬓,26身旗袍在剧中未曾重复出现过。即便是去买面。她也会打扮得精致从容,对生活的态度始终认真,甚至有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倾向。
周慕云是报社的编辑。喜欢自己的工作,待人彬彬有礼。与苏丽珍一样喜欢武侠小说,但在苏丽珍的鼓励之前,从未尝试过自己书写。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家庭,只是偶然的原因,成了隔壁的邻居。
在这里要谈到王家卫对于“不在场的在场”演绎。影片中塑造了始终未曾露面的两个人。苏丽珍的丈夫,周慕云的太太。苏的丈夫经常出国去日本。年轻有为;周的太太的酒店上班,经常上夜班,年轻貌美。影片多次借助他人转达话语的场景,暗示观众,在苏与周频频碰面的同时,另外的两个人也定是如此,于是情愫暗生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另外的两个人开始约会的时候,剩下的两个人便开始等待。苏日日穿着精致的旗袍去买面,神情疲倦,身姿落寞。周日日在小面摊上吃云吞,细嚼慢咽,眼神沉郁而寂寥。他们会在狭长的走廊或楼道里错身而过,沉闷压抑的大提琴声无一例外地响起,暗示的是心情。我们能意料到的是,必然会有故事发生,无法预料的,只是结局。
苏丽珍开始意识到什么,她听到隔壁有熟悉的声响,在极力的伪装里才没有掉下泪来,却将自己关在浴室里放声哭泣。四个人之间,有人先背叛,她却只能一个人承受这真相。
偶然的正面相逢,他看到她的提包,她看到他的领带。他终是约了他,一起吃饭。烟雾缭绕,绕了很长的弯,两个人才逐渐挑明意图:只是巧合么?不是。原本以为只能一个人扛的事,忽然有了人一起分担,只是这感觉,多少有些悲凉。
仿佛是出于报复,苏与周开始模拟背叛者出轨的最初场景。是谁先踏出了第一步?他们都忘了。其实这根本就不重要。事情已经发生了,追究谁是始作俑者,又有什么意义?
他们也逐渐开始有意无意的约会,一起看报纸,一起写小说。一起修改讨论。偶尔也会研究另外两个人在做什么,内心愤恨却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的。像是警钟,只不过,这警钟只鸣予自己听。
周的妻子的来信,是最后的声明。他们是被遗弃的一对。她却依旧不肯承认现实。
拷问模拟。她把他假想成自己的丈夫,开始追问这场背叛的真实性。他简短的辩解后干脆利落的承认,令她有措手不及的愤怒,继而是茫然和委屈,眼神一片空落落的悲伤,片刻的沉默过后,她终于趴在他的肩头大声哭出来。不是假想。一切都是真的,只是自己竟然还会如此伤心,如此铭心刻骨地难过。
他们开始尝试忘记那些愤怒的事情,并逐渐习惯有对方存在的生活。然而那是一个闲言碎语能扼杀一个女人的时代。苏丽珍是胆怯的,她对生活认真。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完美要求,她也曾以为自己的婚姻是完美的,因此即便发现了真相,她还是在人前强作笑颜。
约会后回家,要分段下车;暴雨,周从家里拿来一把伞。苏却拒绝与之一起走回去。她害怕那些目光,夹杂着疑问和嘲弄的目光,因此她对周慕云的电话有着极度的敏感。他的房东忽然回家。她便藏在他的房间里再不敢有大的声息和动静,即便她与他只是在讨论小说而已。孙太太几句告诫的话语,她便能违背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弃了与周见面的理由。
然而她又是勇敢的。她待见他,虽然言辞里一再疏离,情感上却一再靠近。2046房间。她满心紧张地奔赴,却又挣扎犹豫。转身离开,却又留下来。她很多时候都在等他再多言一句,而他却只是沉默。
于他,他觉得她应当懂得他的沉默,他的心意。事实上,她的确懂得,只是女人的天生不安全感,她需要他更坚定的言语。而这些,他却未必懂。
这样沉默的日子里,他们忽然理解了另外两个人的情感,甚至觉得这样的发生很是自然。有些事情,不是你一再强调不可能,它就会真的不可能,比如爱情,它往往来得不知不觉、悄无声息。
她爱他,却不愿承认。他请她配合,模拟一场最后的分别,他要为自己做心理准备。长镜头,只是手的特写,痉挛,挣扎,她的内心斗争激烈,情感已经敞露无遗。她任凭眼泪纵横,却还是不能跨出那一步。压抑的大提琴音乐再次响起。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周慕云对苏丽珍说了这一句。也仅仅是一句。她还来不及答复,他便习惯地将她的沉默当成了拒绝。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她在2046的房间里,点燃一根香烟,她要那种烟雾轻绕的氛围,仿佛他还在身边。
然后,泪流满面。
他已经走远。
一年。最好的年华,又折过去一年。她打电话给他,她还记得他,那或许是她的勇气,然而他不在。有些话语,外人永远不可转达。
再后来的电话,他接到了,她却沉默。如果他还记得,他应该知道是谁在另一端呼吸和想念。只是默然,他什么也没做。于是她离开,拿走了当年在慌乱中留下的绣花拖鞋。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
时光一晃,又是四年。于一个女人而言,最好的年华不过四五年的时间。苏丽珍回到这个小弄堂,孙太太要出国了,于是她租下当年曾住过的这个房子。问起隔壁,孙太太自顾自回忆当年与顾先生一家和睦相处的场景,苏丽珍却忍不住看着窗外掉下泪来。时过境迁,她还想念周慕云。
周慕云回国,去看望顾先生,却是旧时场景,人已非。路过隔壁的时候,他在门前静默了半晌。还是离去。他终是不肯相信,这扇门里会住有旧相识的人。
他与她之间依旧不能逢面。许多人一旦错过,接下来只能是马不停蹄地错过。他们也未能逃离这个定律。都是红尘中人,免不了俗。
大提琴音乐响起,激烈而压抑。
这场感情在周慕云心底发酵了四年。他再也承受不起。没有人可以分担,他只能在吴哥窟的石壁上,对着洞口倾诉,然后一把泥土,封住了全部的秘密。
她的生活流于滚滚红尘之中。与他再无交集。这场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恋,就这样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只剩下花样年华的小曲,依旧在凄美忧伤地唱着。
他不够勇敢,她矜持顾虑,于是,只剩下分道扬镳。最美好的年华里。明明很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再凄美的故事,也只能称得上是最糟糕的爱情。
于是,王家卫说。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故事就这样收了尾。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然而,连这也只是自我安慰,没有人能逆转时间。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也就都不存在了。
我在东京,很想打电话给你。这里有很多的av可以买,可以坐新干线去悦子的大阪。
我在熊本,口吞着豚骨拉面。想起你说这难吃的像3块钱一碗的青菜面。
我想起了跟你在一起的许多事。在一座小城里,你幻梦所以我幻梦。穿过熙熙攘攘的涩谷街头。我曾经告诉过你,这里在日文中叫做shibuya。你弹着烟灰。笑着,什么鬼东西~
难以想象喔,在我十九岁的时光里。浮生里奢侈的脸孔充满了我的梦魇。珠光宝气,她缓缓走来,老老的旧唱片机里唱着花样的年华。谁说她叫苏丽珍了?她说自己是陈太。周先生还好没有第二张船票。就是这样,“你要残念一辈子对吧,我陪你。”
生难久居,爱可永留。不就是残念啊。当年你不是问我了嘛,我怎么说。我爱你永远大于在一起。所以你走吧走吧,走到哪都好。求你,再见面的时候不要再问我,为什么是你。
那我爱的就是你,我怎么知道原因。
阿菲有663家的钥匙啊。6个小时后,你能不能也给我一把呢?
擦肩而过只有那么短短一瞬,我看到你没有看到我。陈太讲,不是做好自己就没事啦。周先生说,我地又没错,想那么多,好累嘎。看到这里,我深深地笑了,躲在镜头背后的王家卫。他调的这杯春酒,好够劲。
不愿承认的事情密密麻麻,铺满我的眼球。刷牙的时候居然把牙刷刷飞了出去。镜子里你**的上身还是我梦境里的巧克力般的细腻和光滑。突起的锁骨像一个大大的笑脸。转身过来对着我笑。可是镜子里背过去了,是同样突起的蝴蝶骨。狰狞又冰冷。没结果的花,就像不想触碰的伤疤。那是多少年前了哟,听你跟我的第一首歌,“我为什么总在非常脆弱的时候,怀念你?”
今天看了巴黎野玫瑰,我好羡慕女主。下辈子我要当那样的女人。憋到自己内伤真的很伤。
不过你不会知道的哦。
一直跟我在一起吧。我这个提议多棒。
不是这个电影不好。只是它本身其实就像是一团雾气,再看也是模糊。而我以为,它的精华也尽在这模糊里,隐隐约约、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直到最后也没落个清明,就不了了之了。若是,扯开那层薄纱,一切了然,反而令人失落。就如这部影片的英文名《Inthemoodforlove》所说的,它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心绪,关于爱的。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问我,讲什么的呀。我整理思路。思索如何向她传达那一团情绪。最后,我干脆利落、斩钉截铁地说,婚外恋。话一出口,我自己就呆住了。哦。朋友有些失望地应着,走了。留我一人愣在那。原来。这样的情节美就美在形式,一旦剥去优美伤感的外衣,核心也变得苍白无趣,即便那是人人趋之若鹜的爱情。这样说,似乎也不准确。因为一旦变成核心,就不再是爱情了,而是一种关系。有时间,有空间,有主体,而爱情只是一种心绪,莫非。剥去的那件外衣才是真正的爱情?
「2」
行而上是指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终极之物。好极了,我终于给爱情找到了最准确的定语。爱情就该是这样的终极之物。这样的解释再好不过了。他们没有接吻、没有**、没有结婚、甚至都没有住在一起。导演高明极了。那么多个孤男寡女独处一室的夜晚,都没有发生任何的有色事件。最为亲密的镜头也不过是,陈太太靠在周先生肩上的背影,和一双握在一起的手。这还不足以破坏爱情的纯度,保证他们不会成为性伴侣、夫妻,而仅仅是爱情的双方。这种爱情。最终会开成遥远的佛国里,古老的石洞里一朵淡紫的花。一首永恒的诗。就像修行的人,有隐忍。有放弃,才能成全真正的道行。
我不该在看电影还去影片的情节梗概,里面说,陈太太的儿子是秘密中的秘密。不言自明,那也就是说那是两人的儿子了。于是,两人就成了一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再是爱情的双方了。也许。你会反驳我的偏执。但我,坚定于此。若是。先看了这样的结果。我定然不会重看影片。
「3」
重温之后,才在心里刻下了一些细节。张曼玉微微上挑的眼梢,墙纸上古典细致的花纹,灯罩上繁复的枝蔓,软腻而市侩的SH话,还有那些旗袍的花色及穿在女人身上所呈现出的流畅线条。街头喧哗的热气腾腾的小吃摊,斑驳的水泥墙,突突直响的老爷车,和无数掩藏在忙碌生活下和谎言里的暧昧。一切都似乎处在彻底清醒前的蒙昧状态里,又有着乱世将来的酴釄色彩。这样的年华可不是,真美。
他,总是那样一个忧郁而真诚的男子。在灰色、无人的长街。他说,我不再找你了。尔后,决然转身。我竟也几乎落下泪来。尽管他们只是在排练,但生活不就是如此,谁说得清何时真,何时假,更多的人以真的身份说假话,假的身份说真话。他说的是真的。他不再找他了,尽管有过犹豫。
“如果有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我捏了把汗,直到确定她不会跟他走,才放下心来。圆满终会是最大的缺憾,而缺憾的美感却更能震撼人心。真正的爱情,就活在这岌岌可危的缺口里。如果圆满了,我会微笑,但会叹息。而现在,我叹息了,却会长久地欣喜和铭记。
音乐声里,张曼玉摇曳的腰身,就像传说中那无法捉摸、超然时空的爱情,美得让人忧伤。
其中那句经典已经家喻户晓:‘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在这场华丽的邂逅中,一切都象梁手里的香烟一样,永远是漂在上空的。不管表明不表明,不管在意不在意,不管他们的关系淡也好,近也好,一切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想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距离更好的东西了,因为有距离,所以我们能更好的和谐的相处,因为有距离,所以一切都是美好和神秘的.也正因为有距离,我们可以更好的品味.
我喜欢里面穿插文字的感觉,就象几年前看一样的感觉,我独自沉浸在那时的那天那刻那一瞬.一切都在我的小小世界之外,不被任何事情打扰,仿佛世界会在这一刻为我停留一瞬间.那象风又象云的爱情,就在两颗受伤的心灵中间展开了,在偶然的邂逅中,在共同写作的时候,在互相安慰的过程中.
我爱极了里面的一段,当张到缅甸去找梁时,电话通了之后,只一声喂就没有了后文.而且短暂的沉默后,梁也意识到电话那头是谁了.然后又是一阵沉默.最后张轻轻挂上话筒,并在走的时候带走了她原来留在梁家的鞋子.是啊,该说什么呢?问候显的肤浅,思念又似乎不真实,说爱又好象已经错过了,于是只有沉默了.就在着沉默中,他们的感情也宣告落幕了,其实这段感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个大的问题,可能一切只是当时的感触吧,过了那情那景一切可能就都不复存在了吧.所以才有了最后,梁在很美很伤感的吴哥窟把自己的心事放在树里面的后文了.
经历过才知爱过,爱过才知伤心过.或许一切华丽的东西,奢侈的东西都注定要在我们的生命中走过,注定不能再来.注定着能是一地华丽的忧伤吧.就象一个人在行人很少的街上遇到原来喜欢的人,彼此一声问候,一个微笑,然后擦身而过,仅此而已.一切都只是手中断了线的风筝,注定不能迎着阳光再来一次.所以这世界才有珍惜的可贵.其实人往往不是不懂珍惜,而是不知道该珍惜什么.而当自己知道的时候,又已经晚了.世界上的事情从来不会按我们的意志转移,所以才有神秘和距离.想要和上帝站在同样的位置,除非你自己也是上帝.
自杜可风瞳孔里看出去的风景,一定与别人的不一样,每个画面都是一道残忍的风景,硬生生将观者的思维通过电影蒙太奇连起来。那种奇妙突兀的组合形成的强烈对比,令人过目不忘,他是描绘细节的高手,一抬手的姿势,一个深邃的眼神。微微侧身的样子,每一个背影都有戏,将悲欢离合放大了给人看。
张曼玉每换一件旗袍,都有几个固定的镜头,腰、领子、手臂、小腿。由此可见杜可风是一个懂旗袍的人,穿旗袍,身段不能太标准,要扁平纤细,才能穿出红颜的曲折命运来,太丰满了,就成了发福的姨太太。灵魂无法驾驭肉身,肉身也就无法驾驭有灵魂的衣裳。
领子是考验一件旗袍的关键,镶边、盘扣与发型、耳环、项链的搭配,都是致命的细节,容不得一点马虎。不光要看正面,还要看背面、侧面,面面俱到。
腰身是穿旗袍的关键,旗袍对三围要求最严的便是腰围,要细、要柔软,因为旗袍是根据满人的旗装改制的。旗装是十分木讷僵硬的服饰,没有纤细灵活的腰,穿不出旗袍的生动风韵。
穿旗袍抱着手臂的女子。通常给人十分刻薄的感觉,那刻薄是因着寂寞和弱不禁风形成的,旗袍要穿的好看,不能有结实粗壮的手臂,白玉一般细细地,我见犹怜。
穿开叉高的长旗袍。行走时露出大半截腿,观者看的是整体效果。对小腿要求不是很苛刻,若穿短旗袍,便如同公主裙一般,不能遮丑,必须要有无懈可击的小腿线条,玲珑的小腿衬出旗袍的精致。
最挑战身段的衣服,是最简单的衣服,因其没有花哨的点缀,观者的注意力只好放在曲线上,穿旗袍是很危险的尝试。拥有一双傲人长腿的莫文蔚,穿旗袍似骑马装,野性难驯,娇小单薄的董洁,穿出鸳鸯蝴蝶派小说女一号的神韵。
王家卫让张曼玉穿着华丽的旗袍行走在昏暗的走廊里,大约是想说明旗袍是寂寞女人最后的伪装,她在柔和的街灯下走过,在**的爵士乐中走过,即使去小摊买一碗面,都穿着最美丽的旗袍——这些都不能掩饰她的寂寞,那旗袍是用寂寞裁剪的。
今时今日,很少有人家常穿旗袍了,因为不方便,不方便上班挤公车,不方便下班逛夜市,也不方便私奔。女人们的衣服越穿越少,泰半穿着紧身长裤或超短热裤,随时准备撒开腿和男人赛跑。
穿着旗袍怎么私奔呢?不敢想象穿着旗袍摔一跤的样子,爬起来都有困难,岂能出那么大的丑?旗袍是最最注重仪态姿势的。旧时女子打落了牙往肚里吞,练就一身隐而不发的涵养功夫,美其名曰贤淑优雅。
因为优雅,就必须隐忍克制地修炼,便失去很多天性的快乐。范柳源幻想白流苏穿着旗袍在森林里奔跑,其实他更希望她不穿旗袍在森林里奔跑。他爱她低头的神态,爱她穿着旗袍的样子,更爱她不穿旗袍的样子,这便是男人,最初的吸引终要被原始的**代替,谁愿意爱一个永远不脱旗袍的女人呢?
周先生问陈太太,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她的旗袍在那一刻真真成全了张爱玲的残缺人生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
《花样年华》只能用来怀旧,令人想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些华丽、忧伤、压抑的爱情故事,小资阶级的矛盾、痛苦、挣扎,时下是不可能有那样的故事了。
如果灵魂和肉身都是寂寞的,用绫罗绸缎裹着有何用?越发凄凉,倒不如她脱下旗袍,换上破牛仔裤随他远走高飞。
《花样年华》的开头为观众描绘了这样的场景:简单的字幕介绍交代时间地点后,紧接着便听到一片喧嚣中的吴侬软语,依稀可辨清内容,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镜头水平横移过的不是正在说话的人物,而是墙壁上的泛黄画框,瞬间铺陈了带有老SH特色的XG氛围。随之张曼玉饰演的主角苏丽珍推开门,这是她的第一次清晰特写。光影憧憧下丽珍和房东谈着有关租房事宜,送客时镜头从地面的黑暗往上移动一直定格到丽珍的脸上,脸部光线明亮,丽珍表情温婉,为人物性格的继续揭示作了基本铺垫。与对女主角从暗处拍至明处的方式相反,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从昏暗的楼梯上楼后,镜头拍摄先是定格在房间上的白色大灯泡上,随后下移到光线昏暗的空间里,特写慕云的脸。慕云出现时,丽珍正要离开,两人站位虽有前后,但却并不重叠,此时镜头切换成场面全景,慕云的观望,丽珍的扫视,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不过是简单一瞥,轻描淡写,似是不让人注意到,但却安排在画面中醒目的位置,提醒其重要性。随即丽珍出画,慕云和房东交谈完后画面定格在电铃上,亦是一个随后在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短短一个介绍,镜头用得却是极简练的。只是交代背景,却在人物的特写上独具特色且避免重复,由此,这部影片的艺术功力便可见一斑。接下来,就将整体分析和个别剖析相结合,细细讲评此部作品的可圈可点之处。
镜头剪切与画面组接:多角度反映事件,增加艺术感
在搬家一幕上导演的安排可谓是别具匠心,首先是在慕云和丽珍指挥搬东西时使用望远镜头,焦点在每个画面中都落在主角身上,避免混乱中主体不清。此外,慕云和丽珍的搬家是同时进行的,在这里导演便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方式,穿插剪切两人搬家的场景,有趣的是,两人所在的走廊和大体环境是相同的。.RT
在影片中,每一个镜头、每一幅画面和每一个细节包括音乐、色彩等都能都流露着对情感的抒发,表现着人物心理的复杂、矛盾、微妙的变化。周慕云临走前的一个晚上和苏丽珍在一条昏暗寂静的街道上见面,周说“我知道你是不会离开你先生的”,苏丽珍伏在周的肩头哭泣,之后是他们坐在汽车里离去的画面,苏在车里说“今晚我不想回家”,并没有交代他们去哪里、干什么。只是接着出现的是一面挂钟的镜头,画外是周慕云的声音“是我,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给我一起走?”。然后出现的是周、苏在不同的地方听着苏的丈夫为苏丽珍在收音机里点播的周旋的《花样的年华》二人神情黯然。这一系列的情节快速转换,很直观明了刻画出了男女主人公内心的遗憾、无奈、伤感、失落的复杂心理和微妙的变化过程。
舍去次要的,紧抓主要的,突出强调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增加了影片的表现力,使观众能紧紧抓住影片的主旋律。
高度省略的人物。
在《花样年华》中,除了在情节上的简化之外还有对人物的省略。整部影片中除了男女主人公之外就是几个与主题关系紧密的人物,几乎没有其它闲杂人物的出现。就连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也没有实际出现,只是出现了几次背影和声音。有人把王家卫的这种手法叫做“人物的缺席”,其实就整个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来看,应该用“人物的省略”更为恰当。就整部影片来看,出现的能够看得清面目、有台词的人物只有十个。其中包括只有一句话台词的搬运工、新加坡房东,就连房东顾太太也只出现了一次,只有一句台词。房东孙太太家就只出现了孙太太和佣人两个人物,孙先生、孙太太家的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出现。并不是说孙太太家里就只有孙太太一个人,从“王妈。开饭吧、三哥他们都饿了”一句话中可以判断出他们家还有其他人,但是影片中并没有出现。此外影片中还省略了何老板的情人和太太、顾先生一家人、还有周慕云工作的报社的其他同事、苏丽珍上班的公司的其他同事等人物。导演设计如此多的人物没有出现,已经不只是人物的“缺席”了,实际上应该是对人物的省略。
这种大量省略人物的方式,增强了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内心情感的发展。使故事的发展紧紧围绕着周、苏二人,无疑对突出表现主人公之间的心理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强化了影片的主旨。
高度简练的人物语言。
对白是电影声音中最主要的元素,“它有帮助了解人物性格、情绪,提供事件发展线索的作用”[6]。《花样年华》中人物的台词非常地简练,人物的对白往往只有简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如周慕云和何苏丽珍见完最后一面坐在出租车内离去时影片只出现了苏丽珍的一句话“我今晚不想回家”。周慕云即将要去新加坡时给苏丽珍打电话,只用了一句“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来表现他内心希望和苏丽珍在一起的心理。周慕云的这句话之后,是周慕云所住的宾馆房间以及周站在窗前痛苦等待,然后静静离开的情节,接着是苏丽珍匆匆的下楼梯的镜头、床上默默坐着的镜头。很长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句话“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从周慕云说那句话到苏丽珍说这句话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的人物对白,只有背景音乐。短短的两句话使观众体会到了他们两个人一个在痛苦的抉择,一个在痛苦的等待的心理情态。再如,周慕云的妻子在给苏丽珍的丈夫打电话时。也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你到底给你老婆说了没有?以后不要给我打电话了。”而且没有出现苏丽珍丈夫的声音。只这么简单的两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两个婚外恋者的人物情态。简洁精炼的人物语言,是这部影片一个特点。有时候简简单单几个字、几句话就把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贴切表达出来的,话语虽少但是句句都是意蕴很深,使整部影片充满抒情意味。
影片运用高度省略的艺术手法,简化了情节、简化了语言、省略了人物,为观众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取杂留精,使得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三、平缓均衡的节奏。使影片主题更具抒情意味。
“电影,既是一部善于讲故事的机器。又是一支抒情言志的彩笔”[7]《花样年华》虽然情节的过渡很简洁,但是整部影片在叙事节奏上显得很均衡,令影片具有很强的抒情意味。观众就像坐在一辆匀速而平缓行驶的列车上,一路观赏优美的风景一样,在观赏的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感想和思考。从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搬进同一座公寓到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婚外情再到他们之间发生感情然后到男主人公的离开,这一系列的情节推进都是同一个节奏,从开始到结尾没有任何起伏。正是由于这种平缓的叙事节奏,使影片有充分的时间去刻画细节,更好的表现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同时给观众留下想象、思考的时间。
而影片中人物的动作和主题音乐的协调是十分的完美。在主题音乐舒缓的三拍子节奏下苏丽珍独自拎着饭盒出去买饭时走路的动作,周慕云在小摊上吃混沌时的面部动作、坐在办公室边抽烟边写稿的动作等等,每当主题音乐响起时,人物的动作和着音乐“啪——哒——哒”三拍子缓慢节奏运动着,如同一位舞蹈家在音乐中翩翩起舞一样优雅、合拍。令人陶醉。王家卫用慢镜头的手段把人物的动作和电影的主题音乐完美结合,动作与音乐完全一致的节奏。强烈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听着主题音乐看着苏丽珍在昏暗狭长的楼道里缓慢行走的动作,我们不能不体会到她内心的寂寞与压抑。看到周慕云默默离开宾馆房间的一系列动作,我们无不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心中的痛苦与无奈。还有二人在宾馆的房间里一起写小说的慢镜头。也在主题音乐的旋律下以舒缓的节奏呈现,展现了二人在一起度过的那段令人留恋的美好时光。导演把这些动作用慢镜头拍摄下来配合音乐的旋律放出来,舒缓的节奏感很强。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平缓的节奏下,我们感受到了影片所要抒发的感情思想、感受到了二人由寂寞到相爱再到离去的爱情过程,到底是对是错。已经说不清楚了。
《花样年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塑造了一个新颖脱俗、丰富多义而又含蓄蕴藉的主题。表现了“那个时代”、表现了道德与情感的矛盾、表现了六十年代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微妙。周苏二人想“爱”而又不去“爱”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的是人性、社会、道德之间复杂的关系,给人一种淡淡的遗憾和无奈。王家卫没有把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仅仅定位在男女爱情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表现手法为其添加时代色彩、民族色彩和人性内涵,这正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同许多人一样,最初对这部电影产生兴趣,是想欣赏张曼玉在影片里穿着各款旗袍袅袅婷婷走过去的身姿。然而影片看到一半。便不得不重新定位王家卫频频拍摄的这一组镜头的作用,它是一道鲜明有力的色彩,却也只是色彩,它的存在与电影中压抑的大提琴音乐一样,都是为突显这样一个主题:最美好的年华与最糟糕的爱情。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环境。中产阶级的背景,小资格调的情境。
苏丽珍的职业是秘书,她懂得享受生活,有精致的妆容,一丝不苟的云鬓,26身旗袍在剧中未曾重复出现过。即便是去买面。她也会打扮得精致从容,对生活的态度始终认真,甚至有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倾向。
周慕云是报社的编辑。喜欢自己的工作,待人彬彬有礼。与苏丽珍一样喜欢武侠小说,但在苏丽珍的鼓励之前,从未尝试过自己书写。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家庭,只是偶然的原因,成了隔壁的邻居。
在这里要谈到王家卫对于“不在场的在场”演绎。影片中塑造了始终未曾露面的两个人。苏丽珍的丈夫,周慕云的太太。苏的丈夫经常出国去日本。年轻有为;周的太太的酒店上班,经常上夜班,年轻貌美。影片多次借助他人转达话语的场景,暗示观众,在苏与周频频碰面的同时,另外的两个人也定是如此,于是情愫暗生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另外的两个人开始约会的时候,剩下的两个人便开始等待。苏日日穿着精致的旗袍去买面,神情疲倦,身姿落寞。周日日在小面摊上吃云吞,细嚼慢咽,眼神沉郁而寂寥。他们会在狭长的走廊或楼道里错身而过,沉闷压抑的大提琴声无一例外地响起,暗示的是心情。我们能意料到的是,必然会有故事发生,无法预料的,只是结局。
苏丽珍开始意识到什么,她听到隔壁有熟悉的声响,在极力的伪装里才没有掉下泪来,却将自己关在浴室里放声哭泣。四个人之间,有人先背叛,她却只能一个人承受这真相。
偶然的正面相逢,他看到她的提包,她看到他的领带。他终是约了他,一起吃饭。烟雾缭绕,绕了很长的弯,两个人才逐渐挑明意图:只是巧合么?不是。原本以为只能一个人扛的事,忽然有了人一起分担,只是这感觉,多少有些悲凉。
仿佛是出于报复,苏与周开始模拟背叛者出轨的最初场景。是谁先踏出了第一步?他们都忘了。其实这根本就不重要。事情已经发生了,追究谁是始作俑者,又有什么意义?
他们也逐渐开始有意无意的约会,一起看报纸,一起写小说。一起修改讨论。偶尔也会研究另外两个人在做什么,内心愤恨却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的。像是警钟,只不过,这警钟只鸣予自己听。
周的妻子的来信,是最后的声明。他们是被遗弃的一对。她却依旧不肯承认现实。
拷问模拟。她把他假想成自己的丈夫,开始追问这场背叛的真实性。他简短的辩解后干脆利落的承认,令她有措手不及的愤怒,继而是茫然和委屈,眼神一片空落落的悲伤,片刻的沉默过后,她终于趴在他的肩头大声哭出来。不是假想。一切都是真的,只是自己竟然还会如此伤心,如此铭心刻骨地难过。
他们开始尝试忘记那些愤怒的事情,并逐渐习惯有对方存在的生活。然而那是一个闲言碎语能扼杀一个女人的时代。苏丽珍是胆怯的,她对生活认真。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完美要求,她也曾以为自己的婚姻是完美的,因此即便发现了真相,她还是在人前强作笑颜。
约会后回家,要分段下车;暴雨,周从家里拿来一把伞。苏却拒绝与之一起走回去。她害怕那些目光,夹杂着疑问和嘲弄的目光,因此她对周慕云的电话有着极度的敏感。他的房东忽然回家。她便藏在他的房间里再不敢有大的声息和动静,即便她与他只是在讨论小说而已。孙太太几句告诫的话语,她便能违背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弃了与周见面的理由。
然而她又是勇敢的。她待见他,虽然言辞里一再疏离,情感上却一再靠近。2046房间。她满心紧张地奔赴,却又挣扎犹豫。转身离开,却又留下来。她很多时候都在等他再多言一句,而他却只是沉默。
于他,他觉得她应当懂得他的沉默,他的心意。事实上,她的确懂得,只是女人的天生不安全感,她需要他更坚定的言语。而这些,他却未必懂。
这样沉默的日子里,他们忽然理解了另外两个人的情感,甚至觉得这样的发生很是自然。有些事情,不是你一再强调不可能,它就会真的不可能,比如爱情,它往往来得不知不觉、悄无声息。
她爱他,却不愿承认。他请她配合,模拟一场最后的分别,他要为自己做心理准备。长镜头,只是手的特写,痉挛,挣扎,她的内心斗争激烈,情感已经敞露无遗。她任凭眼泪纵横,却还是不能跨出那一步。压抑的大提琴音乐再次响起。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周慕云对苏丽珍说了这一句。也仅仅是一句。她还来不及答复,他便习惯地将她的沉默当成了拒绝。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她在2046的房间里,点燃一根香烟,她要那种烟雾轻绕的氛围,仿佛他还在身边。
然后,泪流满面。
他已经走远。
一年。最好的年华,又折过去一年。她打电话给他,她还记得他,那或许是她的勇气,然而他不在。有些话语,外人永远不可转达。
再后来的电话,他接到了,她却沉默。如果他还记得,他应该知道是谁在另一端呼吸和想念。只是默然,他什么也没做。于是她离开,拿走了当年在慌乱中留下的绣花拖鞋。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
时光一晃,又是四年。于一个女人而言,最好的年华不过四五年的时间。苏丽珍回到这个小弄堂,孙太太要出国了,于是她租下当年曾住过的这个房子。问起隔壁,孙太太自顾自回忆当年与顾先生一家和睦相处的场景,苏丽珍却忍不住看着窗外掉下泪来。时过境迁,她还想念周慕云。
周慕云回国,去看望顾先生,却是旧时场景,人已非。路过隔壁的时候,他在门前静默了半晌。还是离去。他终是不肯相信,这扇门里会住有旧相识的人。
他与她之间依旧不能逢面。许多人一旦错过,接下来只能是马不停蹄地错过。他们也未能逃离这个定律。都是红尘中人,免不了俗。
大提琴音乐响起,激烈而压抑。
这场感情在周慕云心底发酵了四年。他再也承受不起。没有人可以分担,他只能在吴哥窟的石壁上,对着洞口倾诉,然后一把泥土,封住了全部的秘密。
她的生活流于滚滚红尘之中。与他再无交集。这场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恋,就这样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只剩下花样年华的小曲,依旧在凄美忧伤地唱着。
他不够勇敢,她矜持顾虑,于是,只剩下分道扬镳。最美好的年华里。明明很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再凄美的故事,也只能称得上是最糟糕的爱情。
于是,王家卫说。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故事就这样收了尾。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然而,连这也只是自我安慰,没有人能逆转时间。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也就都不存在了。
我在东京,很想打电话给你。这里有很多的av可以买,可以坐新干线去悦子的大阪。
我在熊本,口吞着豚骨拉面。想起你说这难吃的像3块钱一碗的青菜面。
我想起了跟你在一起的许多事。在一座小城里,你幻梦所以我幻梦。穿过熙熙攘攘的涩谷街头。我曾经告诉过你,这里在日文中叫做shibuya。你弹着烟灰。笑着,什么鬼东西~
难以想象喔,在我十九岁的时光里。浮生里奢侈的脸孔充满了我的梦魇。珠光宝气,她缓缓走来,老老的旧唱片机里唱着花样的年华。谁说她叫苏丽珍了?她说自己是陈太。周先生还好没有第二张船票。就是这样,“你要残念一辈子对吧,我陪你。”
生难久居,爱可永留。不就是残念啊。当年你不是问我了嘛,我怎么说。我爱你永远大于在一起。所以你走吧走吧,走到哪都好。求你,再见面的时候不要再问我,为什么是你。
那我爱的就是你,我怎么知道原因。
阿菲有663家的钥匙啊。6个小时后,你能不能也给我一把呢?
擦肩而过只有那么短短一瞬,我看到你没有看到我。陈太讲,不是做好自己就没事啦。周先生说,我地又没错,想那么多,好累嘎。看到这里,我深深地笑了,躲在镜头背后的王家卫。他调的这杯春酒,好够劲。
不愿承认的事情密密麻麻,铺满我的眼球。刷牙的时候居然把牙刷刷飞了出去。镜子里你**的上身还是我梦境里的巧克力般的细腻和光滑。突起的锁骨像一个大大的笑脸。转身过来对着我笑。可是镜子里背过去了,是同样突起的蝴蝶骨。狰狞又冰冷。没结果的花,就像不想触碰的伤疤。那是多少年前了哟,听你跟我的第一首歌,“我为什么总在非常脆弱的时候,怀念你?”
今天看了巴黎野玫瑰,我好羡慕女主。下辈子我要当那样的女人。憋到自己内伤真的很伤。
不过你不会知道的哦。
一直跟我在一起吧。我这个提议多棒。
不是这个电影不好。只是它本身其实就像是一团雾气,再看也是模糊。而我以为,它的精华也尽在这模糊里,隐隐约约、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直到最后也没落个清明,就不了了之了。若是,扯开那层薄纱,一切了然,反而令人失落。就如这部影片的英文名《Inthemoodforlove》所说的,它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心绪,关于爱的。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问我,讲什么的呀。我整理思路。思索如何向她传达那一团情绪。最后,我干脆利落、斩钉截铁地说,婚外恋。话一出口,我自己就呆住了。哦。朋友有些失望地应着,走了。留我一人愣在那。原来。这样的情节美就美在形式,一旦剥去优美伤感的外衣,核心也变得苍白无趣,即便那是人人趋之若鹜的爱情。这样说,似乎也不准确。因为一旦变成核心,就不再是爱情了,而是一种关系。有时间,有空间,有主体,而爱情只是一种心绪,莫非。剥去的那件外衣才是真正的爱情?
「2」
行而上是指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终极之物。好极了,我终于给爱情找到了最准确的定语。爱情就该是这样的终极之物。这样的解释再好不过了。他们没有接吻、没有**、没有结婚、甚至都没有住在一起。导演高明极了。那么多个孤男寡女独处一室的夜晚,都没有发生任何的有色事件。最为亲密的镜头也不过是,陈太太靠在周先生肩上的背影,和一双握在一起的手。这还不足以破坏爱情的纯度,保证他们不会成为性伴侣、夫妻,而仅仅是爱情的双方。这种爱情。最终会开成遥远的佛国里,古老的石洞里一朵淡紫的花。一首永恒的诗。就像修行的人,有隐忍。有放弃,才能成全真正的道行。
我不该在看电影还去影片的情节梗概,里面说,陈太太的儿子是秘密中的秘密。不言自明,那也就是说那是两人的儿子了。于是,两人就成了一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再是爱情的双方了。也许。你会反驳我的偏执。但我,坚定于此。若是。先看了这样的结果。我定然不会重看影片。
「3」
重温之后,才在心里刻下了一些细节。张曼玉微微上挑的眼梢,墙纸上古典细致的花纹,灯罩上繁复的枝蔓,软腻而市侩的SH话,还有那些旗袍的花色及穿在女人身上所呈现出的流畅线条。街头喧哗的热气腾腾的小吃摊,斑驳的水泥墙,突突直响的老爷车,和无数掩藏在忙碌生活下和谎言里的暧昧。一切都似乎处在彻底清醒前的蒙昧状态里,又有着乱世将来的酴釄色彩。这样的年华可不是,真美。
他,总是那样一个忧郁而真诚的男子。在灰色、无人的长街。他说,我不再找你了。尔后,决然转身。我竟也几乎落下泪来。尽管他们只是在排练,但生活不就是如此,谁说得清何时真,何时假,更多的人以真的身份说假话,假的身份说真话。他说的是真的。他不再找他了,尽管有过犹豫。
“如果有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我捏了把汗,直到确定她不会跟他走,才放下心来。圆满终会是最大的缺憾,而缺憾的美感却更能震撼人心。真正的爱情,就活在这岌岌可危的缺口里。如果圆满了,我会微笑,但会叹息。而现在,我叹息了,却会长久地欣喜和铭记。
音乐声里,张曼玉摇曳的腰身,就像传说中那无法捉摸、超然时空的爱情,美得让人忧伤。
其中那句经典已经家喻户晓:‘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在这场华丽的邂逅中,一切都象梁手里的香烟一样,永远是漂在上空的。不管表明不表明,不管在意不在意,不管他们的关系淡也好,近也好,一切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想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距离更好的东西了,因为有距离,所以我们能更好的和谐的相处,因为有距离,所以一切都是美好和神秘的.也正因为有距离,我们可以更好的品味.
我喜欢里面穿插文字的感觉,就象几年前看一样的感觉,我独自沉浸在那时的那天那刻那一瞬.一切都在我的小小世界之外,不被任何事情打扰,仿佛世界会在这一刻为我停留一瞬间.那象风又象云的爱情,就在两颗受伤的心灵中间展开了,在偶然的邂逅中,在共同写作的时候,在互相安慰的过程中.
我爱极了里面的一段,当张到缅甸去找梁时,电话通了之后,只一声喂就没有了后文.而且短暂的沉默后,梁也意识到电话那头是谁了.然后又是一阵沉默.最后张轻轻挂上话筒,并在走的时候带走了她原来留在梁家的鞋子.是啊,该说什么呢?问候显的肤浅,思念又似乎不真实,说爱又好象已经错过了,于是只有沉默了.就在着沉默中,他们的感情也宣告落幕了,其实这段感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个大的问题,可能一切只是当时的感触吧,过了那情那景一切可能就都不复存在了吧.所以才有了最后,梁在很美很伤感的吴哥窟把自己的心事放在树里面的后文了.
经历过才知爱过,爱过才知伤心过.或许一切华丽的东西,奢侈的东西都注定要在我们的生命中走过,注定不能再来.注定着能是一地华丽的忧伤吧.就象一个人在行人很少的街上遇到原来喜欢的人,彼此一声问候,一个微笑,然后擦身而过,仅此而已.一切都只是手中断了线的风筝,注定不能迎着阳光再来一次.所以这世界才有珍惜的可贵.其实人往往不是不懂珍惜,而是不知道该珍惜什么.而当自己知道的时候,又已经晚了.世界上的事情从来不会按我们的意志转移,所以才有神秘和距离.想要和上帝站在同样的位置,除非你自己也是上帝.
自杜可风瞳孔里看出去的风景,一定与别人的不一样,每个画面都是一道残忍的风景,硬生生将观者的思维通过电影蒙太奇连起来。那种奇妙突兀的组合形成的强烈对比,令人过目不忘,他是描绘细节的高手,一抬手的姿势,一个深邃的眼神。微微侧身的样子,每一个背影都有戏,将悲欢离合放大了给人看。
张曼玉每换一件旗袍,都有几个固定的镜头,腰、领子、手臂、小腿。由此可见杜可风是一个懂旗袍的人,穿旗袍,身段不能太标准,要扁平纤细,才能穿出红颜的曲折命运来,太丰满了,就成了发福的姨太太。灵魂无法驾驭肉身,肉身也就无法驾驭有灵魂的衣裳。
领子是考验一件旗袍的关键,镶边、盘扣与发型、耳环、项链的搭配,都是致命的细节,容不得一点马虎。不光要看正面,还要看背面、侧面,面面俱到。
腰身是穿旗袍的关键,旗袍对三围要求最严的便是腰围,要细、要柔软,因为旗袍是根据满人的旗装改制的。旗装是十分木讷僵硬的服饰,没有纤细灵活的腰,穿不出旗袍的生动风韵。
穿旗袍抱着手臂的女子。通常给人十分刻薄的感觉,那刻薄是因着寂寞和弱不禁风形成的,旗袍要穿的好看,不能有结实粗壮的手臂,白玉一般细细地,我见犹怜。
穿开叉高的长旗袍。行走时露出大半截腿,观者看的是整体效果。对小腿要求不是很苛刻,若穿短旗袍,便如同公主裙一般,不能遮丑,必须要有无懈可击的小腿线条,玲珑的小腿衬出旗袍的精致。
最挑战身段的衣服,是最简单的衣服,因其没有花哨的点缀,观者的注意力只好放在曲线上,穿旗袍是很危险的尝试。拥有一双傲人长腿的莫文蔚,穿旗袍似骑马装,野性难驯,娇小单薄的董洁,穿出鸳鸯蝴蝶派小说女一号的神韵。
王家卫让张曼玉穿着华丽的旗袍行走在昏暗的走廊里,大约是想说明旗袍是寂寞女人最后的伪装,她在柔和的街灯下走过,在**的爵士乐中走过,即使去小摊买一碗面,都穿着最美丽的旗袍——这些都不能掩饰她的寂寞,那旗袍是用寂寞裁剪的。
今时今日,很少有人家常穿旗袍了,因为不方便,不方便上班挤公车,不方便下班逛夜市,也不方便私奔。女人们的衣服越穿越少,泰半穿着紧身长裤或超短热裤,随时准备撒开腿和男人赛跑。
穿着旗袍怎么私奔呢?不敢想象穿着旗袍摔一跤的样子,爬起来都有困难,岂能出那么大的丑?旗袍是最最注重仪态姿势的。旧时女子打落了牙往肚里吞,练就一身隐而不发的涵养功夫,美其名曰贤淑优雅。
因为优雅,就必须隐忍克制地修炼,便失去很多天性的快乐。范柳源幻想白流苏穿着旗袍在森林里奔跑,其实他更希望她不穿旗袍在森林里奔跑。他爱她低头的神态,爱她穿着旗袍的样子,更爱她不穿旗袍的样子,这便是男人,最初的吸引终要被原始的**代替,谁愿意爱一个永远不脱旗袍的女人呢?
周先生问陈太太,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她的旗袍在那一刻真真成全了张爱玲的残缺人生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
《花样年华》只能用来怀旧,令人想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些华丽、忧伤、压抑的爱情故事,小资阶级的矛盾、痛苦、挣扎,时下是不可能有那样的故事了。
如果灵魂和肉身都是寂寞的,用绫罗绸缎裹着有何用?越发凄凉,倒不如她脱下旗袍,换上破牛仔裤随他远走高飞。
《花样年华》的开头为观众描绘了这样的场景:简单的字幕介绍交代时间地点后,紧接着便听到一片喧嚣中的吴侬软语,依稀可辨清内容,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镜头水平横移过的不是正在说话的人物,而是墙壁上的泛黄画框,瞬间铺陈了带有老SH特色的XG氛围。随之张曼玉饰演的主角苏丽珍推开门,这是她的第一次清晰特写。光影憧憧下丽珍和房东谈着有关租房事宜,送客时镜头从地面的黑暗往上移动一直定格到丽珍的脸上,脸部光线明亮,丽珍表情温婉,为人物性格的继续揭示作了基本铺垫。与对女主角从暗处拍至明处的方式相反,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从昏暗的楼梯上楼后,镜头拍摄先是定格在房间上的白色大灯泡上,随后下移到光线昏暗的空间里,特写慕云的脸。慕云出现时,丽珍正要离开,两人站位虽有前后,但却并不重叠,此时镜头切换成场面全景,慕云的观望,丽珍的扫视,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不过是简单一瞥,轻描淡写,似是不让人注意到,但却安排在画面中醒目的位置,提醒其重要性。随即丽珍出画,慕云和房东交谈完后画面定格在电铃上,亦是一个随后在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短短一个介绍,镜头用得却是极简练的。只是交代背景,却在人物的特写上独具特色且避免重复,由此,这部影片的艺术功力便可见一斑。接下来,就将整体分析和个别剖析相结合,细细讲评此部作品的可圈可点之处。
镜头剪切与画面组接:多角度反映事件,增加艺术感
在搬家一幕上导演的安排可谓是别具匠心,首先是在慕云和丽珍指挥搬东西时使用望远镜头,焦点在每个画面中都落在主角身上,避免混乱中主体不清。此外,慕云和丽珍的搬家是同时进行的,在这里导演便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方式,穿插剪切两人搬家的场景,有趣的是,两人所在的走廊和大体环境是相同的。.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