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第296章 、朱舜水访武昌 1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时空之门1619最新章节!
市场上的货币减少的同时商品供应也减少,这种情况有些基本的经济知识或者有一定商业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货币减少的同时商品工业也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物价飞涨。
在大明朝这个环境下,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下,粮食生产的总量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况。但是,在这种粮食生产的不稳定,对于大明朝的封建统治阶级的问题真的不太大。
湖广地区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是大明朝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不假,可是大明朝也不是只有湖广地区才出产粮食。商品粮存在的意义是因为他的商品性,可是大明朝的地主官僚们自己就有大量的土地,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就可以出产大量的粮食。
粮食价格暴涨带来的危害,是单纯的针对中下层民众的。也就是说它只对普通老百姓有害。
对于那些大地主大官僚来说,粮食价格的上涨对于他们不仅没有什么危害,而且他们还非常乐见这种状况发生。毕竟作为掌握着大量土地的地主官僚来说,粮食价格上涨,可以让他们这些手里握着大量粮食的家伙们直接获利。
100块钱人民币一斤的粮食,现代的老百姓吃不起。100个铜钱一斤的粮食,古代的老百姓也吃不起。就是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个雇工在大规模集中进行生产的纺织工坊里干一天的活,最多也才能挣30到40个铜钱。也就是说,普通人干一天的活儿才够买不到半斤粮食的。
是人就得吃饭,不吃饭就得饿死。100块钱一斤的粮食老百姓吃不起不说,还不一定每天都有的卖。这种情况下,走投无路的老百姓除了造反闹事以外并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可想。
所以,从1625年开始,本来就已经在大明南北此起彼伏的暴动起义等事件,越发的激烈狂暴起来了。
复兴党统计院在1626年初的统计表明,光是在1625年下半年,复兴党仅仅从苏州府一地就吸纳了流民和难民七万多人。其中百分之三十的是城市平民出身,百分之七十的是破产农民出身。
总的来说,到了1625年,不仅在乡村里生活的农民因为土地兼并大量的破产,就是在城市里生活的城市平民也开始走投无路了。
光是1625年下半年,作为大明朝纺织工业最发达的人口规模超过一百五十万的苏州府,就前后发生了二十多起饥民暴动事件。几乎所有的暴动都是因为城市平民抢劫粮食商店引起的。
受小冰河气候影响较小的江南地区都是这种状况了,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受小冰河气候影响严重的北方地区会是一种什么状况了。
1627年一月,繁忙的武昌府码头上一艘大概只有两百吨左右的小型蒸汽船驶进武昌府码头。
因为码头上的船实在太多,所以这艘不怎么起眼的小型蒸船要在待泊区等待一段时间,等着武昌港务局的工作船的拖引。
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了一点儿,一个身穿儒服的青年人从船舱里走了出来。因为刚刚在船尾处研究了好一会儿的蒸汽机,所以这个青年的身上有几处比较明显的煤灰印子。
这个青年因为留着一嘴的胡子,所以说这要让现代人来看的话,他到底有多大的年纪了还真就不太好说。不过看他挺拔的腰背和清明的眼睛,这个人应该没有超过三十岁才对。
看到这个青年的身影,在甲板中后部的棚子里掌舵的船长立即把轮舵交给了站在他旁边的助手。他本人则是一路小跑的走到这个青年身边规规矩矩的叫了声“三老爷”。
这个留着一嘴大胡子,身上还有煤灰印子的青年名字叫做朱之瑜。
朱之瑜原本是和自己的当了南京神武营都指挥佥事的哥哥朱启明在南京读书的。最近一段时间,朱之瑜读书读得很有几分气闷,突然动了想要游山玩水游学地方的念头。
现在的大明朝有多乱,朱之瑜这个书生不知道,可是他那个武进士出身,在军营里打了好几年滚儿的哥哥不可能不知道。原本朱启明是不同意弟弟出行的想法的,可是他这个有几分呆气的弟弟又不是个很好说服的人,所以在一位家里的管事的建议下,就让他的弟弟搭家里去武昌上货的商船到武昌府来了。
说朱之瑜这个名字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可是要是提到朱舜水的名字,比较了解明末历史的人大部分都会知道。这个明亡后组织反清武装斗争,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朱舜水,在后世可是被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的人。
当然了,现在的朱之瑜还不是那个亡国亡家被迫流亡的朱舜水。他只是个仍旧在苦练八股一心科举的普通读书人。但是,像大部分这个时代的江南地区的读书人一样,在思想上比较强调实用主义的朱舜水对于复兴党大力推广的跨时代的生产工具和大量推广的工业产品并没有什么心理上的反感和抵触。
朱之瑜在南京读书两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松江府地区和老师读书学习的。在松江地区,复兴党生产的蒸汽机在纺织行业的普及状况非常良好。只不过,因为这些机械都是在纺织工厂内的,而纺织工厂里的女工很多,所以朱之瑜在松江生活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对于蒸汽机却仍旧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的。
因为相对繁荣的商品经济,明末中国人从上到下,从读书人到普通老百姓,整体上思想都比较开明。特别是江南地区的读书人,他们对于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具体的设备技术一点也不排斥。明朝中晚期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西方传教士,甚至需要用先进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吸引读书人,以此作为他们传播宗教的敲门砖。
在这一点上,明朝人做的确实要比清朝人好的多了。
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的朱之瑜受江南地区的重商思想的影响,对于一切能够促进生产的技术都持支持态度。所以,有了能够近距离接触蒸汽机的机会,朱之瑜是不会放过的。
因为朱家这艘采购自武昌造船厂的小型货船,在行进的过程中需要一直往锅炉里填煤,所以朱之瑜还是在船到待泊区,锅炉熄火之后,才有机会去观察蒸汽机的。
市场上的货币减少的同时商品供应也减少,这种情况有些基本的经济知识或者有一定商业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货币减少的同时商品工业也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物价飞涨。
在大明朝这个环境下,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下,粮食生产的总量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况。但是,在这种粮食生产的不稳定,对于大明朝的封建统治阶级的问题真的不太大。
湖广地区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是大明朝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不假,可是大明朝也不是只有湖广地区才出产粮食。商品粮存在的意义是因为他的商品性,可是大明朝的地主官僚们自己就有大量的土地,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就可以出产大量的粮食。
粮食价格暴涨带来的危害,是单纯的针对中下层民众的。也就是说它只对普通老百姓有害。
对于那些大地主大官僚来说,粮食价格的上涨对于他们不仅没有什么危害,而且他们还非常乐见这种状况发生。毕竟作为掌握着大量土地的地主官僚来说,粮食价格上涨,可以让他们这些手里握着大量粮食的家伙们直接获利。
100块钱人民币一斤的粮食,现代的老百姓吃不起。100个铜钱一斤的粮食,古代的老百姓也吃不起。就是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个雇工在大规模集中进行生产的纺织工坊里干一天的活,最多也才能挣30到40个铜钱。也就是说,普通人干一天的活儿才够买不到半斤粮食的。
是人就得吃饭,不吃饭就得饿死。100块钱一斤的粮食老百姓吃不起不说,还不一定每天都有的卖。这种情况下,走投无路的老百姓除了造反闹事以外并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可想。
所以,从1625年开始,本来就已经在大明南北此起彼伏的暴动起义等事件,越发的激烈狂暴起来了。
复兴党统计院在1626年初的统计表明,光是在1625年下半年,复兴党仅仅从苏州府一地就吸纳了流民和难民七万多人。其中百分之三十的是城市平民出身,百分之七十的是破产农民出身。
总的来说,到了1625年,不仅在乡村里生活的农民因为土地兼并大量的破产,就是在城市里生活的城市平民也开始走投无路了。
光是1625年下半年,作为大明朝纺织工业最发达的人口规模超过一百五十万的苏州府,就前后发生了二十多起饥民暴动事件。几乎所有的暴动都是因为城市平民抢劫粮食商店引起的。
受小冰河气候影响较小的江南地区都是这种状况了,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受小冰河气候影响严重的北方地区会是一种什么状况了。
1627年一月,繁忙的武昌府码头上一艘大概只有两百吨左右的小型蒸汽船驶进武昌府码头。
因为码头上的船实在太多,所以这艘不怎么起眼的小型蒸船要在待泊区等待一段时间,等着武昌港务局的工作船的拖引。
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了一点儿,一个身穿儒服的青年人从船舱里走了出来。因为刚刚在船尾处研究了好一会儿的蒸汽机,所以这个青年的身上有几处比较明显的煤灰印子。
这个青年因为留着一嘴的胡子,所以说这要让现代人来看的话,他到底有多大的年纪了还真就不太好说。不过看他挺拔的腰背和清明的眼睛,这个人应该没有超过三十岁才对。
看到这个青年的身影,在甲板中后部的棚子里掌舵的船长立即把轮舵交给了站在他旁边的助手。他本人则是一路小跑的走到这个青年身边规规矩矩的叫了声“三老爷”。
这个留着一嘴大胡子,身上还有煤灰印子的青年名字叫做朱之瑜。
朱之瑜原本是和自己的当了南京神武营都指挥佥事的哥哥朱启明在南京读书的。最近一段时间,朱之瑜读书读得很有几分气闷,突然动了想要游山玩水游学地方的念头。
现在的大明朝有多乱,朱之瑜这个书生不知道,可是他那个武进士出身,在军营里打了好几年滚儿的哥哥不可能不知道。原本朱启明是不同意弟弟出行的想法的,可是他这个有几分呆气的弟弟又不是个很好说服的人,所以在一位家里的管事的建议下,就让他的弟弟搭家里去武昌上货的商船到武昌府来了。
说朱之瑜这个名字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可是要是提到朱舜水的名字,比较了解明末历史的人大部分都会知道。这个明亡后组织反清武装斗争,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朱舜水,在后世可是被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的人。
当然了,现在的朱之瑜还不是那个亡国亡家被迫流亡的朱舜水。他只是个仍旧在苦练八股一心科举的普通读书人。但是,像大部分这个时代的江南地区的读书人一样,在思想上比较强调实用主义的朱舜水对于复兴党大力推广的跨时代的生产工具和大量推广的工业产品并没有什么心理上的反感和抵触。
朱之瑜在南京读书两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松江府地区和老师读书学习的。在松江地区,复兴党生产的蒸汽机在纺织行业的普及状况非常良好。只不过,因为这些机械都是在纺织工厂内的,而纺织工厂里的女工很多,所以朱之瑜在松江生活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对于蒸汽机却仍旧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的。
因为相对繁荣的商品经济,明末中国人从上到下,从读书人到普通老百姓,整体上思想都比较开明。特别是江南地区的读书人,他们对于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具体的设备技术一点也不排斥。明朝中晚期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西方传教士,甚至需要用先进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吸引读书人,以此作为他们传播宗教的敲门砖。
在这一点上,明朝人做的确实要比清朝人好的多了。
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的朱之瑜受江南地区的重商思想的影响,对于一切能够促进生产的技术都持支持态度。所以,有了能够近距离接触蒸汽机的机会,朱之瑜是不会放过的。
因为朱家这艘采购自武昌造船厂的小型货船,在行进的过程中需要一直往锅炉里填煤,所以朱之瑜还是在船到待泊区,锅炉熄火之后,才有机会去观察蒸汽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