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及时兑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明朝第一国师最新章节!
有鉴于五代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病,宋朝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宋太祖有言道: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污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由此,宋朝建立了比前代更加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
但是,无论有多好的立意,人治的制度都架不住无孔不入的官僚们,只要入了官场,首先就要领悟天赋技能,而钻空子,正是最好领悟的一项。
于是,锁厅试应运而生了。
什么叫锁厅试?就是宋代科举中,针对当官者的特殊考试。
考进士就是为了当官,已经有了官当的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关键在于这些人的官职来路有问题。他们靠父辈恩荫、或者军功、或者通过非进士科考试取得了官职,跟进士出身的官员相比,他们的出身不正!
宋、明两朝的社会价值取向差不多,进士是正途,提升快、面子足、名声好,朝廷地方的高官,全都要进士出身才能担任。恩荫不是正途,来的容易,却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潜力,如何选择还用说吗?
说白了,锁厅试就是先上车,后买票,是官二代们镀金的方便之门。
既然面对的目标是特权阶级,锁厅试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正常的会试中,录取比例往往都在几十,甚至上百比一,但锁厅试则是令人发指的十取三!
唯一的缺点也只有不能争状元这一条了。不过,想来也没什么人会在乎那个虚名。闷声大发财,实惠捞到了就好,走后门还要走在明地里,这是上赶子要遭天谴么?
明朝的科举制度也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比前代还是有了相当的进步,锁厅试这种近乎作弊器的东西,在明朝是不存在的。祖上的恩荫顶多把人送进国子监。或者直接荫个官职,两者兼备的好事儿肯定是没有的了。
当然,如果老爹的官儿当得足够大。在会试中一样能占到便宜,阁老们的儿子更容易名传三甲,固然有家学渊源的缘故在。但这些位阁老公子们,却总是选在老爹在职时高中,其中的味道,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虽说是仿前朝故例,但大明毕竟是没有这个制度的,所以,老夫也不过帮你争取到了一个参加会试的名额……”解释了一大通,张孚敬笑着向心爱关门弟子摆摆手:“同寿,你真的不需要这么感动。”
“我,我这哪是感动啊?老师。师傅,你到底是在帮我还是害我啊?让我去考科举?准备时间甚至还不到一个月……老师,你也太看得起我了吧?”刘同寿热泪盈眶,这真是天降横祸啊。
“同寿,你不是忙糊涂了吧?这件事咱们不是早就说好了吗?你怎么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张孚敬表示很诧异。见刘同寿仍然一头雾水,他又提示道:“除夕夜那次……”
“老师,你那天说的是这个意思?”刘同寿眼睛等得溜圆。
那晚张孚敬的确说过,要让刘同寿接他的班,登顶大明朝堂,不过刘同寿理解的是。权力达到巅峰,而不是身份!
半年多以来,对于自己的未来,刘同寿有过诸多设想,神棍、海盗、商人,他都考虑过,就是没想过要入阁。没有进士身份,就算皇帝力挺,也不可能登阁拜相的,那是读书人的专利。
从技术角度上来讲,谋朝篡位的难度,都比入阁低,好歹他有个皇子在,若是运作得法,再加上点运气,未必就不能成事。
而入阁……那不是开玩笑吗?科举那关怎么可能过得去?
张孚敬理所当然的回答道:“是啊,若不能站在文渊阁上,施政变革又从何说起?”
“敢教老师知道,学生这边有个计较……”刘同寿也不隐瞒,把韩应龙等人与他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计划,一股脑的说了出来,“韩兄稳重大气,孙兄冲劲十足,以他们为中坚,同乡关系为纽带,再加上学生的声望,很快就能形成气候的。”
张孚敬点点头,又摇摇头,最后他收起了戏谬的表情,望着刘同寿的眼睛,很认真的说道:“同寿,你想的确实很远,眼光也很不错,可是,老夫必须得说,你想错了。”
“老师指的是……”
“人在官场,首重借势,顺势而为,如水低流,事半功倍;逆势而为,如攀高山,步履维艰。所以,这才有了所谓的同乡、同窗、同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派系,乡党,是最简单,最常见,也最经久不衰的派系形式。”
“能为众多官员所认同,这形式本身自有其优势所在,就算是寻常商贾也知道,出门在外,同乡之间要抱团取暖,换在官场上,就是共同进步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晋党,比起势力庞大的江西、江南诸派,晋党的势力差得不止一筹,可就是因为他们足够团结,所以在朝堂上也能占据一席之地,地位犹在闽、广之上。”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其弊端。搞朝争,乡党是利器,但若是要施政变革,乡党就是最大的阻碍。”
“我大明幅员万里,各地风土人情,皆有不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百姓如此,士人也不例外,以同乡关系为纽带结党,施政时定然会有诸多掣肘,难以就事论事的发挥。比如当年桂子和有鉴于维护运河,靡费巨大,建议进行海运,就遭到了满朝攻讦。说是满朝,实际上,提出反对意见的主力,也无非就是那么些人,为的么,也无非就是私底下那点算计,老夫也是江南人,又岂能不知?”
“韩、孙二人的人品心性确实如你所说,可是,你要知道,此二人都有家族亲眷,而他们的家族亲眷还可以再行引申。眼下派系初建,你的威望权势又高,自然一诺百应,无有不从,可将来呢?待得你身边众人水涨船高,派系内部也是鱼龙混杂,你身在局外,又如何保证不流于俗套?”
“也许韩、孙二人可以始终如一,你在局外也有操控之法,但你有没有想过,旁人毕竟不是你自己,不可能心思如一,如臂使指。这几天,对皇上的性子,你应该也有了足够的了解了,你不会认为,你可以始终如一的圣眷不衰吧?”
“若是有那么一天,你身上的圣眷日渐,而外朝中的绍兴士人都已身居高位,你又凭什么有信心,还能控制自如?所以,老夫认为,你应该趁着这个机会,在朝中寻个立身之地,将圣眷直接兑现成实实在在的地位和权力!”
有鉴于五代以来,武将专权的弊病,宋朝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宋太祖有言道: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污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由此,宋朝建立了比前代更加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
但是,无论有多好的立意,人治的制度都架不住无孔不入的官僚们,只要入了官场,首先就要领悟天赋技能,而钻空子,正是最好领悟的一项。
于是,锁厅试应运而生了。
什么叫锁厅试?就是宋代科举中,针对当官者的特殊考试。
考进士就是为了当官,已经有了官当的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关键在于这些人的官职来路有问题。他们靠父辈恩荫、或者军功、或者通过非进士科考试取得了官职,跟进士出身的官员相比,他们的出身不正!
宋、明两朝的社会价值取向差不多,进士是正途,提升快、面子足、名声好,朝廷地方的高官,全都要进士出身才能担任。恩荫不是正途,来的容易,却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潜力,如何选择还用说吗?
说白了,锁厅试就是先上车,后买票,是官二代们镀金的方便之门。
既然面对的目标是特权阶级,锁厅试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正常的会试中,录取比例往往都在几十,甚至上百比一,但锁厅试则是令人发指的十取三!
唯一的缺点也只有不能争状元这一条了。不过,想来也没什么人会在乎那个虚名。闷声大发财,实惠捞到了就好,走后门还要走在明地里,这是上赶子要遭天谴么?
明朝的科举制度也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比前代还是有了相当的进步,锁厅试这种近乎作弊器的东西,在明朝是不存在的。祖上的恩荫顶多把人送进国子监。或者直接荫个官职,两者兼备的好事儿肯定是没有的了。
当然,如果老爹的官儿当得足够大。在会试中一样能占到便宜,阁老们的儿子更容易名传三甲,固然有家学渊源的缘故在。但这些位阁老公子们,却总是选在老爹在职时高中,其中的味道,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虽说是仿前朝故例,但大明毕竟是没有这个制度的,所以,老夫也不过帮你争取到了一个参加会试的名额……”解释了一大通,张孚敬笑着向心爱关门弟子摆摆手:“同寿,你真的不需要这么感动。”
“我,我这哪是感动啊?老师。师傅,你到底是在帮我还是害我啊?让我去考科举?准备时间甚至还不到一个月……老师,你也太看得起我了吧?”刘同寿热泪盈眶,这真是天降横祸啊。
“同寿,你不是忙糊涂了吧?这件事咱们不是早就说好了吗?你怎么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张孚敬表示很诧异。见刘同寿仍然一头雾水,他又提示道:“除夕夜那次……”
“老师,你那天说的是这个意思?”刘同寿眼睛等得溜圆。
那晚张孚敬的确说过,要让刘同寿接他的班,登顶大明朝堂,不过刘同寿理解的是。权力达到巅峰,而不是身份!
半年多以来,对于自己的未来,刘同寿有过诸多设想,神棍、海盗、商人,他都考虑过,就是没想过要入阁。没有进士身份,就算皇帝力挺,也不可能登阁拜相的,那是读书人的专利。
从技术角度上来讲,谋朝篡位的难度,都比入阁低,好歹他有个皇子在,若是运作得法,再加上点运气,未必就不能成事。
而入阁……那不是开玩笑吗?科举那关怎么可能过得去?
张孚敬理所当然的回答道:“是啊,若不能站在文渊阁上,施政变革又从何说起?”
“敢教老师知道,学生这边有个计较……”刘同寿也不隐瞒,把韩应龙等人与他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计划,一股脑的说了出来,“韩兄稳重大气,孙兄冲劲十足,以他们为中坚,同乡关系为纽带,再加上学生的声望,很快就能形成气候的。”
张孚敬点点头,又摇摇头,最后他收起了戏谬的表情,望着刘同寿的眼睛,很认真的说道:“同寿,你想的确实很远,眼光也很不错,可是,老夫必须得说,你想错了。”
“老师指的是……”
“人在官场,首重借势,顺势而为,如水低流,事半功倍;逆势而为,如攀高山,步履维艰。所以,这才有了所谓的同乡、同窗、同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派系,乡党,是最简单,最常见,也最经久不衰的派系形式。”
“能为众多官员所认同,这形式本身自有其优势所在,就算是寻常商贾也知道,出门在外,同乡之间要抱团取暖,换在官场上,就是共同进步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晋党,比起势力庞大的江西、江南诸派,晋党的势力差得不止一筹,可就是因为他们足够团结,所以在朝堂上也能占据一席之地,地位犹在闽、广之上。”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其弊端。搞朝争,乡党是利器,但若是要施政变革,乡党就是最大的阻碍。”
“我大明幅员万里,各地风土人情,皆有不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百姓如此,士人也不例外,以同乡关系为纽带结党,施政时定然会有诸多掣肘,难以就事论事的发挥。比如当年桂子和有鉴于维护运河,靡费巨大,建议进行海运,就遭到了满朝攻讦。说是满朝,实际上,提出反对意见的主力,也无非就是那么些人,为的么,也无非就是私底下那点算计,老夫也是江南人,又岂能不知?”
“韩、孙二人的人品心性确实如你所说,可是,你要知道,此二人都有家族亲眷,而他们的家族亲眷还可以再行引申。眼下派系初建,你的威望权势又高,自然一诺百应,无有不从,可将来呢?待得你身边众人水涨船高,派系内部也是鱼龙混杂,你身在局外,又如何保证不流于俗套?”
“也许韩、孙二人可以始终如一,你在局外也有操控之法,但你有没有想过,旁人毕竟不是你自己,不可能心思如一,如臂使指。这几天,对皇上的性子,你应该也有了足够的了解了,你不会认为,你可以始终如一的圣眷不衰吧?”
“若是有那么一天,你身上的圣眷日渐,而外朝中的绍兴士人都已身居高位,你又凭什么有信心,还能控制自如?所以,老夫认为,你应该趁着这个机会,在朝中寻个立身之地,将圣眷直接兑现成实实在在的地位和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