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术资料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战无不胜最新章节!
郭云深论形意拳
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一、三层道理
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三、三种练法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
1、明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2、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3、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出处:孙氏内家拳网站作者:孙禄堂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运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是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转**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不有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是武当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它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扣、顺步法为基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一至,步似行云流水,身法要求:拧转、旋翻协调完整,走如游龙,翻转似鹰。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
关于八卦掌的起源﹐据考证为清代河北文安县人董海川(约1813~1882)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董海川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流传开来﹐近百年来遍及全国﹐并传播到国外(如东南亚地区)。
八卦掌的特点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手时身体起伏拧转﹐敏捷多变。拳谚说它“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其基本功以桩步﹑行步为基础。身型要求顶头竖项﹐立腰溜臀﹐松肩垂肘﹐实腹畅胸﹐吸胯提裆。步法要求起落平稳﹐摆扣清楚﹐虚实分明﹐行步如蹚泥﹐前行如坐轿﹐出脚要摩胫(两脚踝关节相贴而过)。走圈时﹐内脚直进﹐外脚内扣﹐两膝相抱﹐不可敞裆。身法讲究拧﹑旋﹑转﹑翻﹐圆活不滞。手型有龙爪掌﹑牛舌掌两种。主要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闪﹑展16法。要求能进能退﹐能化能生﹐虚实结合﹐变化无穷。每掌发出﹐皆要以腰作轴﹐周身一体﹐内外相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
八卦掌的动作要求顺颈提顶,松肩垂肘,畅胸实腹,立腰溜臀,缩胯合膝,十趾抓地。八卦掌以“滚钻争裹,奇正相生,走转拧翻,身随步走,掌随身变,行走如龙,回转若猴,换势似鹰,威猛如虎”;以曲刹直,以动扰静,以静刹动为修炼原则。
八卦掌分为“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3步功夫。“定架子”是基础功夫﹐要求一招一式﹐规规矩矩﹐宜慢不宜快﹐以求姿势正确﹐桩步牢固﹐行步平稳﹔切实做到“入门九要”﹐即塌(塌腰)﹑扣(含胸)﹑提(尾闾上提﹑谷道内提)﹑顶(头上顶﹑舌上顶﹑手前顶)﹑裹(裹臂)﹑松(松肩﹑沉气)﹑垂(垂肘)﹑缩(胯根﹑肩窝内缩)﹑起钻落翻(臂内外旋)等要领﹔切忌挺胸提腹﹑努气﹑拙力(称为3大病)﹐“活架子”主要练习动作协调配合﹐使基本要领在走转变换中运用娴熟。“变架子”要求内外统一﹐意领身随﹐变换自如﹐随意穿插﹐不受拳套节序限制﹐做到轻如鸿毛﹐变如闪电﹐稳如磐石。
八卦掌的基本内容是八母掌﹐也称老八掌﹐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翻身掌﹑磨身掌﹑三穿掌和回身掌﹐各地流传内容不完全相同﹐有以狮﹑鹿﹑蛇﹑鹞﹑龙﹑熊﹑凤﹑猴八形代表的﹐也有用双撞掌﹑摇身掌﹑穿掌﹑挑掌等作为基本八掌的内容。其中每一掌都可以衍化出很多掌法﹐素有一掌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之说。
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等形式。根据老拳谱记载﹐八卦掌拳系尚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截腿﹐但目前很少传习﹐八卦系统所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另外﹐还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这在其他拳种中较为少见。八卦掌有利於训练人的柔韧﹑速度﹑耐力﹐对下肢力量的培养尤为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八卦掌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编辑本段]【历史情况】
八卦掌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其说法不一。
据《蓝簃外史》“靖边记”中记载:“嘉庆丁巳(嘉庆二年,即公元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春(嘉庆十五年,即公元1810年),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为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有人认为文中冯克善,牛亮臣所习拳法是八卦掌的雏形。(姜容樵《八卦掌》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6月第一版)
清道光中叶以后至光绪六年,是八卦掌发展最盛的时期。北京一带,学习八卦掌的人颇多。而其中董海川又是八卦掌传习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于北京传授“八卦连环掌”,简称“八卦掌“.董海川生于清朝嘉庆三年(1797年10月13日),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原名继德,后改为海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自幼好武,云游四方。投名师,访高友,学习了多种拳术,取其精华,整理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术套路练法——八卦掌。董老先师因为乡里打抱不平,涉嫌命案潜逃至京都肃王府为太监听差。匿迹消声,不露锋芒。府中人皆不知董公为技击家。当时有肃王府护院总管,自荐演武献技于演武庭前。肃王大悦。来宾及府中多人围观,人潮水泄不通。此时肃王唤董公献茶,由于观众拥挤,董公难以进入。他于情急之下,一手托盘,一手提壶,纵身跃过人墙,送茶至肃王面前,为客献茶。肃王大惊,问道:“你也精通武艺?”答曰:“略知一二”。肃王下令叫董老先师当场表演。先师从容献艺,只见他左翻右转,步法敏捷,掌法神出鬼没而多变。身体左旋右转,时高时低,身起时高一丈,身落时如鹞子钻林,行云流水,滔滔不绝。观众见状,目瞪口呆,鸦雀无声。正在此时,先师提气腾空,跃起数尺之高,旋转而下,落地无声。王爷大惊,问道:“此术何名”当时董老先师寻思,此掌乃自己所创,并未定名,情急之下乃定名为“八卦掌”。从此八卦掌开始见露头角。后来他又根据八卦学说加以整理补充,使之日臻完善,这是后话。当时,肃王又命董公与总管比武,以分高低。不到两个回合,董公一掌将对手打翻在地,对手含羞而走。后来肃王命董老先师为肃王府护院总管。从此,董老先师名声大震,授徒日多。最著名的弟子是尹福和程廷华。董老先师去世后,尹福,程廷华二人对八卦掌加以发扬光大,承先启后。遂在清末慈禧年间盛于民间。
另有一说,八卦掌是由明末清初四川峨嵋山一带碧云、静云两道士所传,至今九代。
再有李振清所传八卦掌(又称阴阳八盘掌)之说。李振清于青年时期(1850年前后)带艺投师,学阴阳八盘掌于河南,1870年前后回乡传授此拳。李振清之后有萧海波、任致诚等人继承。任致诚并于1937年将此拳著成《阴阳八盘掌法》一书,流传于世。
[编辑本段]【武功介绍】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其实,八卦掌与八卦并无什么内在联系。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又名“游身八卦掌”或“龙形八卦掌”,为董海川(1796年-1882年)在北京所传。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享誉武林。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走圈)为主的拳术。也就是,以自己的一个臂长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沿着这个圆走圈。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也有一个例外,有一套六十四式的掌法是在一条直线上打拳。
传统八卦掌经许多名师的不断研究,以八卦为理论基础,一圈八步八个掌势,以单换掌为基本掌势,套路非常灵活,并不固定,习练者的不同,套路也不相同,但是现在许多演练的八卦掌已不完全按照这个传统了。
八卦掌注重身法的灵活性,要求练者在不断走圈中,改变敌我之间的距离及方向,避正击斜,伺机进攻;出手讲究随机应变,发挥掌比拳和勾灵活多变的特性。其手法有推、托、盖、劈、撞、搬、截、拿等。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一走、二视、三坐、四翻。这些特点为发展身手的捷径、灵活,特别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锻炼条件。八卦掌以“行桩”、“蹚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幻变无穷。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溶为一体。拧裹钻翻,避正打斜,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摆、扣为主,左右旋转,绵绵不断。八卦掌以走为上,要求意如飘旗,气似云行,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刚柔相济,奇正相生。好手行拳,真个是行如游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见影不见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晕眼花。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八卦掌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上有独特的功效。
八卦掌另有对练和散手,器械有刀、剑、棍、鸳鸯钺等,其步法要求与掌法相同。八卦刀又名“八盘刀”,长1.4米,重2公斤,其长度和重量都超过一般的单刀。
八卦掌的器械主要有:
春秋刀、战身枪、连环剑、连环纯阳剑、连环蟠龙棍、五行棒、昆仑铲、八卦刀等。
[编辑本段]【功理要求】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讲究:
▲(一)八要:
1。三形三势: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三势即“步如蹚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三合即:“意与气合,气上力合,力与意合”。
3。三圆三顶:三圆即“脊背要圆,两膀抱圆,虎口张圆。”三顶即“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气要裹,肩要裹,两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二)九论
“九论"是:论身、论肩、论臂、论指、论手肘、论股论足、论谷道、论腿。
1.论身:头正身直,虚灵顶劲,以腰为轴,跨为先锋。
2.论肩:肩宜松,松则肩穴开,气贯全身。
3.论臂:前臂圆则内劲伸出,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如弓形其力无穷。
4.论指:食指勾眉,中指上指,无名、小指并拢,大指微扣。
5.论手肘:前手向外推,后手向下坠,前肘对准脚跟,后肘对准后脚尖。
6.论股:前股领路,后股坐劲。
7.论足:里足直出,外足微扣,足扣要小,足摆要大,足如趟泥,平起平走。
8.论谷道:股道上提气通督脉,接至任脉,气如丹田,此所谓提肛实腹。
9.论腿:上腿带动跨部,小腿后膝带动踝部。
歌日:十要九论理要明,生花变化妙无穷。
若能悟出此中妙,周身浑圆任意行。
▲(三)八卦掌的技法主要讲究:
1。掌型掌法:
掌型有仰掌、俯掌、竖掌、抱掌、穿掌、劈掌、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
掌法主要有:推托带领,搬扣劈进。穿闪截拦,沾连粘随。削砸劈挎,缠挑刁钻。撩塌掖撞,片探切翻。
2。步型步法: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马步等。
步法:起落摆扣,进退跟撤,开掰插闪等等。
3。腿型腿法:
两腿形似剪,行步如蹚泥。腿法:摆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齐至,暗腿为主。
4。身型身法:
八卦掌身形似游龙,腰如轴立,身法讲究拧裹钻翻,圆活不滞,身随步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协调。
周身一动无有不动,拧旋走转似流水,上下翻动如骄龙。
[编辑本段]【技击原则】
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溶踢打摔拿为一体,循循相生无有穷尽。避正就斜,顺势顺劲,虚实莫测,脱身化影。柔则绵里藏针,沾粘随化;刚则冷弹崩炸,迅如闪电惊雷。
八卦练功者从行步入手,内功为基,正形、通气、懂劲、熟技、明变。以八大掌为母掌,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实用掌法和套路。八卦掌的器械种类很多,尤以八卦刀最为著名。
八卦掌不但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内家拳之一,在国内各地广为流传,而且更为国际友人所喜爱而广为传播。
[编辑本段]【程式总诀】
八卦掌,走为先,收即放,去即还,变转虚实步中参。
走如风,站如钉,扣摆转换步法清。腰为纛,气为旗,眼观六路手足先。
行如龙,坐如虎,动似江河静如山。阴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气归丹。
抱六合,勿散乱,气遍身躯得自然。扣摆步,仔细盘,转换进退在腰间。
脚打七,手打三,手脚齐进莫迟缓。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挤靠暗顶膝。
高不扼,低不拦,迎风接进最为先。数语妙诀掌中要,不用纯功亦枉然。
[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董海川
八卦掌为河北省文安县人董海川所创。董海川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清光绪九年春二月诸弟子于东直门外小牛坊村的坟前立碑纪念,先后建有碑文四座。因文革中遭受破坏,经李子鸣先生等人倡议,八卦掌门人共同努力于1980年迁至北京万安公墓,并立碑为记。
“董先师墓志”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日骋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易。及长,遍游四方,所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意充宦官。先生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因老气骸,始得寓外舍。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艺。尝游塞外,命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丰采。及至弥留之际,从者启其手足,诚如铁汉,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都中门人服缟素者百余人,因营葬于东直门外,距城里许,哀痛难忘,议立表识,以伸响往之忱。
光绪九年春二月立石
此碑文为董海川亲传弟子五十六人所立,是有关董海川生平最早的文字记述,具有权威性,为八卦掌的早期传播和董海川的生平考证,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依据。众弟子中尤以尹福、马维棋、史计栋、程廷华、宋长荣、樊志涌、梁振圃、刘凤春等最为驰名。八卦掌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程廷华的龙爪掌为代表的程派,一个是以尹福的牛舌掌为代表的尹派。其他流派基本都和这两个流派有关。
董海川先师的一生,在武术上是卓有贡献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留名千古的一生,他所创的八卦掌恩泽后人,造福人类。融养生与技击于一炉的八卦掌将永葆青春!董海川先师将永垂不朽
董海川“仙逝”后,在弟子们的努力推动下,八卦掌传人辈出,传播甚广。在其发源地北京,八卦掌成为很有影响力的武术流派。第二代弟子以后,八卦掌开始向河北、山东、天津等周边地区发展,经过几代的努力,现在八卦掌已经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很多人选择的武术。
八卦神掌落神州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其后学深研其理,充实其技。尤其是第二代宗师,尹福、程廷华、樊志涌、宋长荣、宋永祥、刘凤春、梁振普、史继栋、刘宝贞等,充实完善八卦掌技艺,自然贯通,形成不同风格,使八卦掌在神州大地上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董海川的各个弟子都是带艺投师的,董海川因材施教,因此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八卦掌流派。八卦掌各个流派支系既有共性特征,又有突出的个性特色。
现已形成的主要流派有:尹福所传的尹氏八卦掌,程廷华所传的程氏八卦掌,史继栋所传的史氏八卦掌,樊志涌所传的樊氏八卦掌,梁振圃所传的梁氏八卦掌,宋长荣、宋永祥所传的宋氏八卦掌,刘宝珍所传的刘氏八卦掌,还有刘凤春秘传的刘氏八卦掌及张占魁所传的形意八卦掌等。
■尹福
尹福(1840-1909)字德安,号寿鹏,因身长体瘦,人称“瘦尹”。河北省冀县人,幼年来京,居朝阳门(齐化门)吉市口,以卖烧饼油条为业。尹派八卦掌其掌法特点是屈腿蹚泥,以自然步走转,步子小,趋于急行,横开斜进,拧翻走转,进退直接,多穿点,动作刚猛,以冷、弹、脆、快、硬见长。重腿法、步眼和腰身,出掌形似牛舌,故名“牛舌掌”。四指并拢,拇指内扣。出手冷脆快,富弹抖力,掌的运用轨迹接近直线,走自然步,趋于急行,以足碾地横开斜进,拧翻走转,进退直接,身行变化简捷明快。
■程廷华
程廷华,(1848-1900)字应芳,河北省深县程村人。自幼入京学徒,艺成后在京崇文门(哈德门)外花市上四条,以制镜为业,江湖人称“眼镜程”投师董公门下,深得八卦掌之精奥。程派八卦掌其掌法的特点是屈腿淌泥,横开直入,拧翻走转,舒展稳健,劲力沉实,刚柔相济,善摆扣步,以推、托、带、领、搬、扣、劈、进见长,螺旋力层出不穷,拧裹劲变化万千。程氏八卦掌以“龙形掌”为基本掌型,该掌形虎口撑圆,拇指外张,四指内抱,食指上顶。掌式的运转曲线圆活,弧度较大,千回百折,形成螺旋,步行屈腿如蹚泥,用摆扣步进行身形转换,多双摆双扣,运作舒展大方,其风格为大开大合。走转拧翻,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圈中有圈,层层不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游身八卦掌”。
■史计栋:史派八卦掌创始人
先生姓史讳计栋,字振邦,行六,人皆以史六称之,河北冀县小寨村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一八三七年),卒于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享年七十三岁。性廉而善辞令,与人无争,里人有纠纷,得一言辄解。在京师经营木业,开设义和木厂于东城,同业中劳资有争议,常被邀请为调解人,由先生居间仲裁,双方咸感满意,而争议息。
先生幼拜谭腿名家、当时人称铁腿秦凤仪学武术,锻炼刻苦勤奋,家离师寓约十里,来去途中踢腿不停,凡数年尽得师传。后尹福亦从秦学,二人切磋钻研,相处颇为投机。秦殁后,尹重拜八卦掌大师董公海川门下,后史先生知其事,亦投入董公门墙。尹因先入董门为大弟子,马维祺次之,先生添列第三,艺名史立卿。当时董公以拳勇显名于京师。号称“八卦派”,其术变化多端,尤以步法转换莫测奇妙,誉満九城。京师内外,及各地武术专家慕名来访者实繁有徒,然卒未有能出其右者。肃王曾赐匾,题为“大清一人”。
先生在董公门下,学习益勤奋,苦心钻研,行走时步型臀低于膝,不间寒暑,常练至汗出如渗,滴下粘稠如球状,技益精进,尤擅腿法,发腿击人,常出人意外,防不胜防。武林人士缄以“贼腿史六”誉之,师兄弟辈皆折服赞赏,董公深爱之,并其妻为义女。史先生谨请董公迎养到家,躬亲侍奉,殷勤热忱,情逾亲婿,董公感其义,倾艺悉授之。董公逝世,先生为之处理后事,营丧葬,立碑志记。
先生每晨至东城脚下,以身向城壁撞击。数十年不间断,家藏弹弓一张,悬诸梁上,用时身取下,以弹丸击物,发无不中。京师附近某地,强盗据山为寨,掠夺行旅,劫财害命,地方官无法缉获,先生应邀协助缉捕,擒获其魁首十一人,荡平山寨,为民除害,清政府赏授六品顶戴,声名大震,一日有砂手名家来访,先生率众弟子迎候于门,导之入室,门旁有极碑,某故眩其技,以掌抚碑,行于后者趋前亟视之,砖尽碎裂。既之,互通问候,某请较技,先生命学生杨荣本出场,杨应声出,恭手致敬,各立门户,某以拳进,杨稍撤避其锋,某再进,杨摆步旋转俯身以后蹬腿应之。某踉跄跌出丈余,仆倒于地。先生急命人扶起,某羞惭而去。事后见者告先生以极碑事。先生曰,砂掌等功,学以增重打击力,以及自身可以抗痛,有其作用,若不仗技艺经用之以取胜,未必尽能如意。先生与人角赛事甚多,不胜心述。
宣统元年生生突患急症,病危时弟子伴送乘火车回原籍,当时医药不及现代,未能挽救逝世。无子,以兄子为嗣,葬之日,来吊唁者数千人,盛极一时,当其未病时,国人惩于外侮,武术界人士拟于天津等创武术会,以增强人民体质,挽救民族衰弱,先生为发起人之一,参与其事,介绍其友人及门徒入会,虽因种种关系未能成立,其爱国热忱,令人敬佩。
先生授艺,首重武德,一再谆谆教诲,要求极严,所传技艺,有:八卦六十四拳掌法、腿法多种与各种器械,北京弟子中,著名者有:韩福顺、张德修(善亭)、于庆进、杨荣本。寿山等。因先生当时住在东城,被称为八卦掌东城派。
史氏八卦掌出掌为“钩镰手”,食指、中指二指并拢,虎口撑开,其余二指内抱微屈。步法有蹚泥步和鸡形步两种。讲究五形五势,八字八法,尤善腿法,因此其八卦掌步法和腿法更加快捷、巧妙。
■宫宝田
宫宝田,字少滦,于清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生于现乳山市马石店镇青山村。十三岁时去北京元亨利堆房(米行)学徒,堆房老板正黄旗龙票,将米专供各王府食用。宫宝田经常往王府送米,得以认识正在王府护院的董海川得意弟子尹福。尹福经多次观察考究,认定宝田是习练八卦掌的难得之才,遂领宝田去拜见老师董海川。这是宫宝田第一次拜见师祖董海川,董海川握住他的手上下端详,连声说:“难得,难得!”再三叮嘱尹福着意培养。从此,宫宝田便辞去米行差事,行了拜师礼,做了尹福的徒弟。
尹福对宫宝田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在练功上则要求他扎扎实实从基本功练起,一招一式都是尹师手把手的教,反复纠正,千次演练。据说尹师每天要发给宝田一个木碗,汗水滴不满木碗,练功不能停止。宝田的师叔很多,他们被小伙子的聪灵和毅力所感动,都愿意向他传授自己的绝招。五年后,师祖董海川又亲授秘宗和八卦拳谱。就这样,二十三岁那年,宝田便已登堂入室,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特别是轻功,堪称精妙,人称“宫猴子”。
后来,董海川推荐宫宝田去某王府护院,临别时叮嘱他切记“天外有天,功夫无边,让人三分,武林走遍。”宝田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一天深夜,宝田忽听有人翻墙,就手提花枪走出门外,忽觉眼前人影一晃,一枪刺去,哪知花枪竟被对方牢牢抓住。情急之下,宝田撒手撇枪跃出丈外,同时拔剑在手封住门户。那人轻叹:“好利落的身手,不愧名师之徒。”说罢抛枪掠墙而去,这件事印证了董师祖的话,宝田晚年常向家人和弟子们谈起此事,用来教育后人要谦虚谨慎,严守师训。
1897年,宫宝田被召入皇宫当了侍卫,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宝田护驾逃往西安,由于办事得力,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赏识,钦赐“黄马褂”一领。1905年,看清楚了清廷的腐败无能,对功名利禄心灰意冷的宫宝田,称病辞差,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
宫宝田回乡后,从未向人言及宫廷内幕,更不肯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功夫。1911年冬,由东北窜到他家乡的一股土匪,抢掠民财,宫宝田亲闯匪窝,通过与匪首比武,使这股土匪知难而退,自此乡亲们始知宝田武功高强。
1913年秋,当时牟海县的西南乡,一伙乡民向烟台贩运粉条,与道平一带一伙儿强人发生冲突,双方大打了一场,这还不算,又各自组织人马,准备刀枪见报红,此事有人告知了宫宝田。面对这人命关天的大事,宫宝田二话没说,当即策马赶到现场。宝田还没来得及下马,即被那伙强人围住。此时,房上有一群麻雀在吱吱乱叫,宝田脚蹬马鞍,飞身手捉麻雀轻轻落地,口中念道:“小小麻雀,竟敢无礼”。在场的人被这一手飞身捉雀之技,惊得目瞪口呆。后经宝田调解,一场大动干戈的流血事件避免了,宫宝田“身轻如燕,能伸手捉飞鸟”的声名也就传遍了胶东半岛,前来拜师求艺之人络绎不绝。
1922年,东北军阀张作霖慕名邀请宫宝田担任奉军武术教练。张作霖见他身材瘦小,疑其徒有虚名。宫宝田看出张作霖的心思,便请求见识见识张作霖的枪法,自己甘愿做靶子。听到宝田建议,在座的人全惊呆了,因为谁都知道,张作霖玩起枪来比吃饭用筷子还熟,夜间打百步以外的香火头,百发百中,弹五虚发,何况一个大活人呢?张作霖也心存疑虑,对宝田吼道:“你不要命了!”后见宝田神态自若,也就勉强答应。众人来到花园里,个个为宝田捏了一把汗,宝田走到二十步开外,选好地形,面对张作霖站定,张作霖拔枪在手,说道:“打你左肩”,枪随声发,只见宝田站在原地,只是身子转了转,毫毛未伤。张作霖又道:“打你右肩”。枪响后,宝田仍在原地不动(实际上张在开枪之际,宝田的眼一直盯着张的手,在张扣动枪机之际,宝田闪身躲过子弹),张作霖有点心急了,大声喊道:“你小子是寸存心出我的丑哇”!说完,又举枪欲射,可眼前不见了宫宝田,正在楞神之际,宝田在张作霖的背后发话:“谢谢大帅枪下留情!”张作霖回身掷枪于地,哈哈大笑说:“真有两下子,本帅折服了!”以后,张作霖实际上让宫宝田做了自己的保镖。
在张作霖帐下,宫宝田着实为张作霖的人身安全做了许多化险为夷的事。1928年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未随同行的宫宝田闻讯后甚是悲伤,后在张学良撤并西进时,他辞职二次返回故乡。
宫宝田回乡后,深感国难当头,但由于自己年事已高,无能为国效力,终日长叹难眠。后决心将自己有生之年习武育人,报效国家。所以便在家乡、烟台、黄县等整个胶东半岛,广传八卦武技。成名的弟子有上海的王壮飞、广西的姜胜伍、台湾的刘云樵等。
1943年农历5月25日,宫宝田与世长辞,终年72岁,遗体安葬在本村。
■杨荣本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杨荣本(法号:福源上人)
福源上人,俗姓杨,名荣本,山东掖县海兴庄人氏,生于1873年4月,他诞生于武术世家,祖父、伯父及父亲均擅长武术,以勇名闻于乡里。福源幼年随伯父学武。后入袭太和殿当侍卫,又经人介绍,拜董海川先生的干女婿史计栋为师,苦练八卦掌,艺益精进。并在京都俄语学校习俄语,辛亥**后,福源解职,先去东北,在哈尔滨邮电局当俄文邮务员、当过俄文翻译,到过苏联,并定居在哈尔滨开设过电料商店,同于经营有方,颇有盈余。又与人合资创办电影院,自任经理。影院除开放电影外,并演杂技拳击,时或邀请日、俄大力士及拳击家到院里表演献技。福源常逗拳击家与之友谊角技。日人狡猾,再三邀请,决不就范。俄人则一邀即见。福源先与交斗几合,出掌击其隙以为戏,常使对方无法招架而捧腹下蹲认输。哈尔滨当时是俄国租借地,十月**后,白俄人云集,彼辈喜酒,醉后动轧在马路上侮辱中国妇女,受害者累累。一日,数俄人醉戏一妇女,该女人呼叫救命。群众敢怒不敢言,福源道经该地,见状上前解化。俄人不听,以为多事,反以拳击子,福源被迫还手,一挥手击者跌出数尺,众俄人一拥而上,冀以多为胜。不料福源一伸手一抬腿,那些俄人被拳打脚踢得落花流水,狼狈窜去。翌日哈市报纸纷纷报导其事,因未留名,誉为无名义侠。国人阅者人心大快,一时传为佳话。
“9.18”事变后,日本人侵占东北,关东四省沦亡,福源毅然参加游击队,后在部队当过营长,抗战失败,他只身逃避进关,因看破社会,半路出家,削发为僧,在宜兴海会寺受戒,于江苏省宜兴县(今改为市)张渚龙地山等处任庙内书记职。常州徐哲东先生闻其名特来拜会,叙谈数日,欢其技,深为拜服,在所著“国技论略”中曾记其事。
“8.13”事变后,上海沦陷,接着日军又攻陷南京。寺院被日本人烧掉。福源后到了江西南昌南海行宫寺院,1948年国事紧张。福源就云游他去,不知所终。
福源所传东城派八卦掌,八卦母掌、八八六十四掌、八卦散推、空手对练、三角步、又有剑、刀、枪、戟、钩、锐等器械。
郭云深论形意拳
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一、三层道理
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三、三种练法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
1、明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2、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3、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出处:孙氏内家拳网站作者:孙禄堂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运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是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转**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不有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八卦掌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拳种,是武当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它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扣、顺步法为基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一至,步似行云流水,身法要求:拧转、旋翻协调完整,走如游龙,翻转似鹰。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
关于八卦掌的起源﹐据考证为清代河北文安县人董海川(约1813~1882)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董海川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故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流传开来﹐近百年来遍及全国﹐并传播到国外(如东南亚地区)。
八卦掌的特点是身捷步灵﹐随走随变﹐与对方交手时身体起伏拧转﹐敏捷多变。拳谚说它“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其基本功以桩步﹑行步为基础。身型要求顶头竖项﹐立腰溜臀﹐松肩垂肘﹐实腹畅胸﹐吸胯提裆。步法要求起落平稳﹐摆扣清楚﹐虚实分明﹐行步如蹚泥﹐前行如坐轿﹐出脚要摩胫(两脚踝关节相贴而过)。走圈时﹐内脚直进﹐外脚内扣﹐两膝相抱﹐不可敞裆。身法讲究拧﹑旋﹑转﹑翻﹐圆活不滞。手型有龙爪掌﹑牛舌掌两种。主要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闪﹑展16法。要求能进能退﹐能化能生﹐虚实结合﹐变化无穷。每掌发出﹐皆要以腰作轴﹐周身一体﹐内外相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
八卦掌的动作要求顺颈提顶,松肩垂肘,畅胸实腹,立腰溜臀,缩胯合膝,十趾抓地。八卦掌以“滚钻争裹,奇正相生,走转拧翻,身随步走,掌随身变,行走如龙,回转若猴,换势似鹰,威猛如虎”;以曲刹直,以动扰静,以静刹动为修炼原则。
八卦掌分为“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3步功夫。“定架子”是基础功夫﹐要求一招一式﹐规规矩矩﹐宜慢不宜快﹐以求姿势正确﹐桩步牢固﹐行步平稳﹔切实做到“入门九要”﹐即塌(塌腰)﹑扣(含胸)﹑提(尾闾上提﹑谷道内提)﹑顶(头上顶﹑舌上顶﹑手前顶)﹑裹(裹臂)﹑松(松肩﹑沉气)﹑垂(垂肘)﹑缩(胯根﹑肩窝内缩)﹑起钻落翻(臂内外旋)等要领﹔切忌挺胸提腹﹑努气﹑拙力(称为3大病)﹐“活架子”主要练习动作协调配合﹐使基本要领在走转变换中运用娴熟。“变架子”要求内外统一﹐意领身随﹐变换自如﹐随意穿插﹐不受拳套节序限制﹐做到轻如鸿毛﹐变如闪电﹐稳如磐石。
八卦掌的基本内容是八母掌﹐也称老八掌﹐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翻身掌﹑磨身掌﹑三穿掌和回身掌﹐各地流传内容不完全相同﹐有以狮﹑鹿﹑蛇﹑鹞﹑龙﹑熊﹑凤﹑猴八形代表的﹐也有用双撞掌﹑摇身掌﹑穿掌﹑挑掌等作为基本八掌的内容。其中每一掌都可以衍化出很多掌法﹐素有一掌生八掌﹑八八六十四掌之说。
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等形式。根据老拳谱记载﹐八卦掌拳系尚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截腿﹐但目前很少传习﹐八卦系统所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另外﹐还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这在其他拳种中较为少见。八卦掌有利於训练人的柔韧﹑速度﹑耐力﹐对下肢力量的培养尤为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八卦掌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编辑本段]【历史情况】
八卦掌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其说法不一。
据《蓝簃外史》“靖边记”中记载:“嘉庆丁巳(嘉庆二年,即公元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春(嘉庆十五年,即公元1810年),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伐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为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有人认为文中冯克善,牛亮臣所习拳法是八卦掌的雏形。(姜容樵《八卦掌》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6月第一版)
清道光中叶以后至光绪六年,是八卦掌发展最盛的时期。北京一带,学习八卦掌的人颇多。而其中董海川又是八卦掌传习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于北京传授“八卦连环掌”,简称“八卦掌“.董海川生于清朝嘉庆三年(1797年10月13日),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原名继德,后改为海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自幼好武,云游四方。投名师,访高友,学习了多种拳术,取其精华,整理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术套路练法——八卦掌。董老先师因为乡里打抱不平,涉嫌命案潜逃至京都肃王府为太监听差。匿迹消声,不露锋芒。府中人皆不知董公为技击家。当时有肃王府护院总管,自荐演武献技于演武庭前。肃王大悦。来宾及府中多人围观,人潮水泄不通。此时肃王唤董公献茶,由于观众拥挤,董公难以进入。他于情急之下,一手托盘,一手提壶,纵身跃过人墙,送茶至肃王面前,为客献茶。肃王大惊,问道:“你也精通武艺?”答曰:“略知一二”。肃王下令叫董老先师当场表演。先师从容献艺,只见他左翻右转,步法敏捷,掌法神出鬼没而多变。身体左旋右转,时高时低,身起时高一丈,身落时如鹞子钻林,行云流水,滔滔不绝。观众见状,目瞪口呆,鸦雀无声。正在此时,先师提气腾空,跃起数尺之高,旋转而下,落地无声。王爷大惊,问道:“此术何名”当时董老先师寻思,此掌乃自己所创,并未定名,情急之下乃定名为“八卦掌”。从此八卦掌开始见露头角。后来他又根据八卦学说加以整理补充,使之日臻完善,这是后话。当时,肃王又命董公与总管比武,以分高低。不到两个回合,董公一掌将对手打翻在地,对手含羞而走。后来肃王命董老先师为肃王府护院总管。从此,董老先师名声大震,授徒日多。最著名的弟子是尹福和程廷华。董老先师去世后,尹福,程廷华二人对八卦掌加以发扬光大,承先启后。遂在清末慈禧年间盛于民间。
另有一说,八卦掌是由明末清初四川峨嵋山一带碧云、静云两道士所传,至今九代。
再有李振清所传八卦掌(又称阴阳八盘掌)之说。李振清于青年时期(1850年前后)带艺投师,学阴阳八盘掌于河南,1870年前后回乡传授此拳。李振清之后有萧海波、任致诚等人继承。任致诚并于1937年将此拳著成《阴阳八盘掌法》一书,流传于世。
[编辑本段]【武功介绍】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其实,八卦掌与八卦并无什么内在联系。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又名“游身八卦掌”或“龙形八卦掌”,为董海川(1796年-1882年)在北京所传。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享誉武林。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走圈)为主的拳术。也就是,以自己的一个臂长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沿着这个圆走圈。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也有一个例外,有一套六十四式的掌法是在一条直线上打拳。
传统八卦掌经许多名师的不断研究,以八卦为理论基础,一圈八步八个掌势,以单换掌为基本掌势,套路非常灵活,并不固定,习练者的不同,套路也不相同,但是现在许多演练的八卦掌已不完全按照这个传统了。
八卦掌注重身法的灵活性,要求练者在不断走圈中,改变敌我之间的距离及方向,避正击斜,伺机进攻;出手讲究随机应变,发挥掌比拳和勾灵活多变的特性。其手法有推、托、盖、劈、撞、搬、截、拿等。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一走、二视、三坐、四翻。这些特点为发展身手的捷径、灵活,特别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锻炼条件。八卦掌以“行桩”、“蹚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幻变无穷。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溶为一体。拧裹钻翻,避正打斜,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摆、扣为主,左右旋转,绵绵不断。八卦掌以走为上,要求意如飘旗,气似云行,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刚柔相济,奇正相生。好手行拳,真个是行如游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见影不见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晕眼花。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八卦掌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上有独特的功效。
八卦掌另有对练和散手,器械有刀、剑、棍、鸳鸯钺等,其步法要求与掌法相同。八卦刀又名“八盘刀”,长1.4米,重2公斤,其长度和重量都超过一般的单刀。
八卦掌的器械主要有:
春秋刀、战身枪、连环剑、连环纯阳剑、连环蟠龙棍、五行棒、昆仑铲、八卦刀等。
[编辑本段]【功理要求】
八卦掌的功理很多,主要讲究:
▲(一)八要:
1。三形三势: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三势即“步如蹚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三合即:“意与气合,气上力合,力与意合”。
3。三圆三顶:三圆即“脊背要圆,两膀抱圆,虎口张圆。”三顶即“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气要裹,肩要裹,两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二)九论
“九论"是:论身、论肩、论臂、论指、论手肘、论股论足、论谷道、论腿。
1.论身:头正身直,虚灵顶劲,以腰为轴,跨为先锋。
2.论肩:肩宜松,松则肩穴开,气贯全身。
3.论臂:前臂圆则内劲伸出,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如弓形其力无穷。
4.论指:食指勾眉,中指上指,无名、小指并拢,大指微扣。
5.论手肘:前手向外推,后手向下坠,前肘对准脚跟,后肘对准后脚尖。
6.论股:前股领路,后股坐劲。
7.论足:里足直出,外足微扣,足扣要小,足摆要大,足如趟泥,平起平走。
8.论谷道:股道上提气通督脉,接至任脉,气如丹田,此所谓提肛实腹。
9.论腿:上腿带动跨部,小腿后膝带动踝部。
歌日:十要九论理要明,生花变化妙无穷。
若能悟出此中妙,周身浑圆任意行。
▲(三)八卦掌的技法主要讲究:
1。掌型掌法:
掌型有仰掌、俯掌、竖掌、抱掌、穿掌、劈掌、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
掌法主要有:推托带领,搬扣劈进。穿闪截拦,沾连粘随。削砸劈挎,缠挑刁钻。撩塌掖撞,片探切翻。
2。步型步法: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马步等。
步法:起落摆扣,进退跟撤,开掰插闪等等。
3。腿型腿法:
两腿形似剪,行步如蹚泥。腿法:摆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齐至,暗腿为主。
4。身型身法:
八卦掌身形似游龙,腰如轴立,身法讲究拧裹钻翻,圆活不滞,身随步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协调。
周身一动无有不动,拧旋走转似流水,上下翻动如骄龙。
[编辑本段]【技击原则】
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溶踢打摔拿为一体,循循相生无有穷尽。避正就斜,顺势顺劲,虚实莫测,脱身化影。柔则绵里藏针,沾粘随化;刚则冷弹崩炸,迅如闪电惊雷。
八卦练功者从行步入手,内功为基,正形、通气、懂劲、熟技、明变。以八大掌为母掌,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实用掌法和套路。八卦掌的器械种类很多,尤以八卦刀最为著名。
八卦掌不但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内家拳之一,在国内各地广为流传,而且更为国际友人所喜爱而广为传播。
[编辑本段]【程式总诀】
八卦掌,走为先,收即放,去即还,变转虚实步中参。
走如风,站如钉,扣摆转换步法清。腰为纛,气为旗,眼观六路手足先。
行如龙,坐如虎,动似江河静如山。阴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气归丹。
抱六合,勿散乱,气遍身躯得自然。扣摆步,仔细盘,转换进退在腰间。
脚打七,手打三,手脚齐进莫迟缓。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挤靠暗顶膝。
高不扼,低不拦,迎风接进最为先。数语妙诀掌中要,不用纯功亦枉然。
[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董海川
八卦掌为河北省文安县人董海川所创。董海川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清光绪九年春二月诸弟子于东直门外小牛坊村的坟前立碑纪念,先后建有碑文四座。因文革中遭受破坏,经李子鸣先生等人倡议,八卦掌门人共同努力于1980年迁至北京万安公墓,并立碑为记。
“董先师墓志”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日骋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易。及长,遍游四方,所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意充宦官。先生嫉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因老气骸,始得寓外舍。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艺。尝游塞外,命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丰采。及至弥留之际,从者启其手足,诚如铁汉,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都中门人服缟素者百余人,因营葬于东直门外,距城里许,哀痛难忘,议立表识,以伸响往之忱。
光绪九年春二月立石
此碑文为董海川亲传弟子五十六人所立,是有关董海川生平最早的文字记述,具有权威性,为八卦掌的早期传播和董海川的生平考证,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依据。众弟子中尤以尹福、马维棋、史计栋、程廷华、宋长荣、樊志涌、梁振圃、刘凤春等最为驰名。八卦掌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程廷华的龙爪掌为代表的程派,一个是以尹福的牛舌掌为代表的尹派。其他流派基本都和这两个流派有关。
董海川先师的一生,在武术上是卓有贡献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留名千古的一生,他所创的八卦掌恩泽后人,造福人类。融养生与技击于一炉的八卦掌将永葆青春!董海川先师将永垂不朽
董海川“仙逝”后,在弟子们的努力推动下,八卦掌传人辈出,传播甚广。在其发源地北京,八卦掌成为很有影响力的武术流派。第二代弟子以后,八卦掌开始向河北、山东、天津等周边地区发展,经过几代的努力,现在八卦掌已经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很多人选择的武术。
八卦神掌落神州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其后学深研其理,充实其技。尤其是第二代宗师,尹福、程廷华、樊志涌、宋长荣、宋永祥、刘凤春、梁振普、史继栋、刘宝贞等,充实完善八卦掌技艺,自然贯通,形成不同风格,使八卦掌在神州大地上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董海川的各个弟子都是带艺投师的,董海川因材施教,因此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八卦掌流派。八卦掌各个流派支系既有共性特征,又有突出的个性特色。
现已形成的主要流派有:尹福所传的尹氏八卦掌,程廷华所传的程氏八卦掌,史继栋所传的史氏八卦掌,樊志涌所传的樊氏八卦掌,梁振圃所传的梁氏八卦掌,宋长荣、宋永祥所传的宋氏八卦掌,刘宝珍所传的刘氏八卦掌,还有刘凤春秘传的刘氏八卦掌及张占魁所传的形意八卦掌等。
■尹福
尹福(1840-1909)字德安,号寿鹏,因身长体瘦,人称“瘦尹”。河北省冀县人,幼年来京,居朝阳门(齐化门)吉市口,以卖烧饼油条为业。尹派八卦掌其掌法特点是屈腿蹚泥,以自然步走转,步子小,趋于急行,横开斜进,拧翻走转,进退直接,多穿点,动作刚猛,以冷、弹、脆、快、硬见长。重腿法、步眼和腰身,出掌形似牛舌,故名“牛舌掌”。四指并拢,拇指内扣。出手冷脆快,富弹抖力,掌的运用轨迹接近直线,走自然步,趋于急行,以足碾地横开斜进,拧翻走转,进退直接,身行变化简捷明快。
■程廷华
程廷华,(1848-1900)字应芳,河北省深县程村人。自幼入京学徒,艺成后在京崇文门(哈德门)外花市上四条,以制镜为业,江湖人称“眼镜程”投师董公门下,深得八卦掌之精奥。程派八卦掌其掌法的特点是屈腿淌泥,横开直入,拧翻走转,舒展稳健,劲力沉实,刚柔相济,善摆扣步,以推、托、带、领、搬、扣、劈、进见长,螺旋力层出不穷,拧裹劲变化万千。程氏八卦掌以“龙形掌”为基本掌型,该掌形虎口撑圆,拇指外张,四指内抱,食指上顶。掌式的运转曲线圆活,弧度较大,千回百折,形成螺旋,步行屈腿如蹚泥,用摆扣步进行身形转换,多双摆双扣,运作舒展大方,其风格为大开大合。走转拧翻,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圈中有圈,层层不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游身八卦掌”。
■史计栋:史派八卦掌创始人
先生姓史讳计栋,字振邦,行六,人皆以史六称之,河北冀县小寨村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一八三七年),卒于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享年七十三岁。性廉而善辞令,与人无争,里人有纠纷,得一言辄解。在京师经营木业,开设义和木厂于东城,同业中劳资有争议,常被邀请为调解人,由先生居间仲裁,双方咸感满意,而争议息。
先生幼拜谭腿名家、当时人称铁腿秦凤仪学武术,锻炼刻苦勤奋,家离师寓约十里,来去途中踢腿不停,凡数年尽得师传。后尹福亦从秦学,二人切磋钻研,相处颇为投机。秦殁后,尹重拜八卦掌大师董公海川门下,后史先生知其事,亦投入董公门墙。尹因先入董门为大弟子,马维祺次之,先生添列第三,艺名史立卿。当时董公以拳勇显名于京师。号称“八卦派”,其术变化多端,尤以步法转换莫测奇妙,誉満九城。京师内外,及各地武术专家慕名来访者实繁有徒,然卒未有能出其右者。肃王曾赐匾,题为“大清一人”。
先生在董公门下,学习益勤奋,苦心钻研,行走时步型臀低于膝,不间寒暑,常练至汗出如渗,滴下粘稠如球状,技益精进,尤擅腿法,发腿击人,常出人意外,防不胜防。武林人士缄以“贼腿史六”誉之,师兄弟辈皆折服赞赏,董公深爱之,并其妻为义女。史先生谨请董公迎养到家,躬亲侍奉,殷勤热忱,情逾亲婿,董公感其义,倾艺悉授之。董公逝世,先生为之处理后事,营丧葬,立碑志记。
先生每晨至东城脚下,以身向城壁撞击。数十年不间断,家藏弹弓一张,悬诸梁上,用时身取下,以弹丸击物,发无不中。京师附近某地,强盗据山为寨,掠夺行旅,劫财害命,地方官无法缉获,先生应邀协助缉捕,擒获其魁首十一人,荡平山寨,为民除害,清政府赏授六品顶戴,声名大震,一日有砂手名家来访,先生率众弟子迎候于门,导之入室,门旁有极碑,某故眩其技,以掌抚碑,行于后者趋前亟视之,砖尽碎裂。既之,互通问候,某请较技,先生命学生杨荣本出场,杨应声出,恭手致敬,各立门户,某以拳进,杨稍撤避其锋,某再进,杨摆步旋转俯身以后蹬腿应之。某踉跄跌出丈余,仆倒于地。先生急命人扶起,某羞惭而去。事后见者告先生以极碑事。先生曰,砂掌等功,学以增重打击力,以及自身可以抗痛,有其作用,若不仗技艺经用之以取胜,未必尽能如意。先生与人角赛事甚多,不胜心述。
宣统元年生生突患急症,病危时弟子伴送乘火车回原籍,当时医药不及现代,未能挽救逝世。无子,以兄子为嗣,葬之日,来吊唁者数千人,盛极一时,当其未病时,国人惩于外侮,武术界人士拟于天津等创武术会,以增强人民体质,挽救民族衰弱,先生为发起人之一,参与其事,介绍其友人及门徒入会,虽因种种关系未能成立,其爱国热忱,令人敬佩。
先生授艺,首重武德,一再谆谆教诲,要求极严,所传技艺,有:八卦六十四拳掌法、腿法多种与各种器械,北京弟子中,著名者有:韩福顺、张德修(善亭)、于庆进、杨荣本。寿山等。因先生当时住在东城,被称为八卦掌东城派。
史氏八卦掌出掌为“钩镰手”,食指、中指二指并拢,虎口撑开,其余二指内抱微屈。步法有蹚泥步和鸡形步两种。讲究五形五势,八字八法,尤善腿法,因此其八卦掌步法和腿法更加快捷、巧妙。
■宫宝田
宫宝田,字少滦,于清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生于现乳山市马石店镇青山村。十三岁时去北京元亨利堆房(米行)学徒,堆房老板正黄旗龙票,将米专供各王府食用。宫宝田经常往王府送米,得以认识正在王府护院的董海川得意弟子尹福。尹福经多次观察考究,认定宝田是习练八卦掌的难得之才,遂领宝田去拜见老师董海川。这是宫宝田第一次拜见师祖董海川,董海川握住他的手上下端详,连声说:“难得,难得!”再三叮嘱尹福着意培养。从此,宫宝田便辞去米行差事,行了拜师礼,做了尹福的徒弟。
尹福对宫宝田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在练功上则要求他扎扎实实从基本功练起,一招一式都是尹师手把手的教,反复纠正,千次演练。据说尹师每天要发给宝田一个木碗,汗水滴不满木碗,练功不能停止。宝田的师叔很多,他们被小伙子的聪灵和毅力所感动,都愿意向他传授自己的绝招。五年后,师祖董海川又亲授秘宗和八卦拳谱。就这样,二十三岁那年,宝田便已登堂入室,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功夫,特别是轻功,堪称精妙,人称“宫猴子”。
后来,董海川推荐宫宝田去某王府护院,临别时叮嘱他切记“天外有天,功夫无边,让人三分,武林走遍。”宝田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一天深夜,宝田忽听有人翻墙,就手提花枪走出门外,忽觉眼前人影一晃,一枪刺去,哪知花枪竟被对方牢牢抓住。情急之下,宝田撒手撇枪跃出丈外,同时拔剑在手封住门户。那人轻叹:“好利落的身手,不愧名师之徒。”说罢抛枪掠墙而去,这件事印证了董师祖的话,宝田晚年常向家人和弟子们谈起此事,用来教育后人要谦虚谨慎,严守师训。
1897年,宫宝田被召入皇宫当了侍卫,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宝田护驾逃往西安,由于办事得力,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赏识,钦赐“黄马褂”一领。1905年,看清楚了清廷的腐败无能,对功名利禄心灰意冷的宫宝田,称病辞差,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
宫宝田回乡后,从未向人言及宫廷内幕,更不肯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功夫。1911年冬,由东北窜到他家乡的一股土匪,抢掠民财,宫宝田亲闯匪窝,通过与匪首比武,使这股土匪知难而退,自此乡亲们始知宝田武功高强。
1913年秋,当时牟海县的西南乡,一伙乡民向烟台贩运粉条,与道平一带一伙儿强人发生冲突,双方大打了一场,这还不算,又各自组织人马,准备刀枪见报红,此事有人告知了宫宝田。面对这人命关天的大事,宫宝田二话没说,当即策马赶到现场。宝田还没来得及下马,即被那伙强人围住。此时,房上有一群麻雀在吱吱乱叫,宝田脚蹬马鞍,飞身手捉麻雀轻轻落地,口中念道:“小小麻雀,竟敢无礼”。在场的人被这一手飞身捉雀之技,惊得目瞪口呆。后经宝田调解,一场大动干戈的流血事件避免了,宫宝田“身轻如燕,能伸手捉飞鸟”的声名也就传遍了胶东半岛,前来拜师求艺之人络绎不绝。
1922年,东北军阀张作霖慕名邀请宫宝田担任奉军武术教练。张作霖见他身材瘦小,疑其徒有虚名。宫宝田看出张作霖的心思,便请求见识见识张作霖的枪法,自己甘愿做靶子。听到宝田建议,在座的人全惊呆了,因为谁都知道,张作霖玩起枪来比吃饭用筷子还熟,夜间打百步以外的香火头,百发百中,弹五虚发,何况一个大活人呢?张作霖也心存疑虑,对宝田吼道:“你不要命了!”后见宝田神态自若,也就勉强答应。众人来到花园里,个个为宝田捏了一把汗,宝田走到二十步开外,选好地形,面对张作霖站定,张作霖拔枪在手,说道:“打你左肩”,枪随声发,只见宝田站在原地,只是身子转了转,毫毛未伤。张作霖又道:“打你右肩”。枪响后,宝田仍在原地不动(实际上张在开枪之际,宝田的眼一直盯着张的手,在张扣动枪机之际,宝田闪身躲过子弹),张作霖有点心急了,大声喊道:“你小子是寸存心出我的丑哇”!说完,又举枪欲射,可眼前不见了宫宝田,正在楞神之际,宝田在张作霖的背后发话:“谢谢大帅枪下留情!”张作霖回身掷枪于地,哈哈大笑说:“真有两下子,本帅折服了!”以后,张作霖实际上让宫宝田做了自己的保镖。
在张作霖帐下,宫宝田着实为张作霖的人身安全做了许多化险为夷的事。1928年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未随同行的宫宝田闻讯后甚是悲伤,后在张学良撤并西进时,他辞职二次返回故乡。
宫宝田回乡后,深感国难当头,但由于自己年事已高,无能为国效力,终日长叹难眠。后决心将自己有生之年习武育人,报效国家。所以便在家乡、烟台、黄县等整个胶东半岛,广传八卦武技。成名的弟子有上海的王壮飞、广西的姜胜伍、台湾的刘云樵等。
1943年农历5月25日,宫宝田与世长辞,终年72岁,遗体安葬在本村。
■杨荣本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杨荣本(法号:福源上人)
福源上人,俗姓杨,名荣本,山东掖县海兴庄人氏,生于1873年4月,他诞生于武术世家,祖父、伯父及父亲均擅长武术,以勇名闻于乡里。福源幼年随伯父学武。后入袭太和殿当侍卫,又经人介绍,拜董海川先生的干女婿史计栋为师,苦练八卦掌,艺益精进。并在京都俄语学校习俄语,辛亥**后,福源解职,先去东北,在哈尔滨邮电局当俄文邮务员、当过俄文翻译,到过苏联,并定居在哈尔滨开设过电料商店,同于经营有方,颇有盈余。又与人合资创办电影院,自任经理。影院除开放电影外,并演杂技拳击,时或邀请日、俄大力士及拳击家到院里表演献技。福源常逗拳击家与之友谊角技。日人狡猾,再三邀请,决不就范。俄人则一邀即见。福源先与交斗几合,出掌击其隙以为戏,常使对方无法招架而捧腹下蹲认输。哈尔滨当时是俄国租借地,十月**后,白俄人云集,彼辈喜酒,醉后动轧在马路上侮辱中国妇女,受害者累累。一日,数俄人醉戏一妇女,该女人呼叫救命。群众敢怒不敢言,福源道经该地,见状上前解化。俄人不听,以为多事,反以拳击子,福源被迫还手,一挥手击者跌出数尺,众俄人一拥而上,冀以多为胜。不料福源一伸手一抬腿,那些俄人被拳打脚踢得落花流水,狼狈窜去。翌日哈市报纸纷纷报导其事,因未留名,誉为无名义侠。国人阅者人心大快,一时传为佳话。
“9.18”事变后,日本人侵占东北,关东四省沦亡,福源毅然参加游击队,后在部队当过营长,抗战失败,他只身逃避进关,因看破社会,半路出家,削发为僧,在宜兴海会寺受戒,于江苏省宜兴县(今改为市)张渚龙地山等处任庙内书记职。常州徐哲东先生闻其名特来拜会,叙谈数日,欢其技,深为拜服,在所著“国技论略”中曾记其事。
“8.13”事变后,上海沦陷,接着日军又攻陷南京。寺院被日本人烧掉。福源后到了江西南昌南海行宫寺院,1948年国事紧张。福源就云游他去,不知所终。
福源所传东城派八卦掌,八卦母掌、八八六十四掌、八卦散推、空手对练、三角步、又有剑、刀、枪、戟、钩、锐等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