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八十九)来自德国的关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最新章节!
在几天前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接见了德国驻俄国拉二世向德国大使叙述了俄国当前的处境并向德国大使不无抱怨之意的说在俄国和中国的战争危机中英国对俄国采取了对德国一样的“背信弃义的政策”德国大使当时的回答是:“只有在这种严峻时期才能看出来谁是真正的朋友。”
英国在战前给予中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巨大支持现在沙皇已经感觉到效果了。
当时心烦意乱的尼古拉二世对德国大使说:“如果我们三个国家(俄国德国以及德国的仇敌法国)能够保持一致这将是我们共同的利益的巨大保证。”
而且出乎人们异料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这一次没有让翻译在场而是自己用德语和德国大使直接交谈!
尼基这一回给堂兄威利的暗示非常明显他现在非常希望同法国和德国再次在东方成立“俄德法三国同盟”!
上次俄国在中国动的军事冒险行动遭到了惨败被迫同中国签订屈辱的和约而中国政府当时能够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还向俄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其实就是中国政府在担心这个“俄德法三国同盟”成立。
为了保住已经到手的胜利中国人才很快的做出了妥协。
上次生的事让沙皇尼古拉二世尝到了甜头所以这一次在一开始战场形势不妙地情况下沙皇又想起来了这个同盟的事。
如果这个“三国同盟”现在能够成立的话中国人知道了消息之后即使不陷入恐慌也会大大动摇战争的决心。
只是这一次“坏孩子威利”明显没有理会沙皇尼基的暗示。
因为现在地结果。正是威廉二世想要地。
俄国只有受到了削弱。德国地东部边境才可能变得更安全。
身为总参谋长地施利芬当然知道皇帝陛下没有搭理俄国人地“深意”。但他当然也知道。眼下德国想要竭力避免地“两面受敌”地情况。正是皇帝陛下自己一手造成地。
18911年施利芬接任总参谋长一职时。德国由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下台之后。外交方面一错再错。结果使得德国面临地战略形势恶化。1893年法俄两国地同盟关系终于正式成立。注定了今后德国必然面临着腹背受敌地局面。这同样也使施利芬在处境上变得和他地前任老毛奇大不相同。
在老毛奇那会儿。由于俾斯麦地外交手段极为高明(甚至可以说阴险)。每当普鲁士对外动战争时。敌国总是被迫居于孤立无援地地位。这正是普鲁士军队之所以在战争中总能享有数量上地优势地主要原因。可“年少不知愁滋味”地威廉二世皇帝上台后。不但把俾斯麦撵回了家。而且还一手把俾斯麦辛辛苦苦建立起来地外交架构完全拆毁。结果到了施利芬当总参谋长地时候。孤立地却是德国而不再是德国地敌人。面对法俄同盟。施利芬必须承认。即使他作出非同寻常地努力。将来一旦有事。他最多也只能达到和敌人勉强持平地地位。就“正常地情况”(而战争通常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爆地)来说。他必须做好让德国“以寡击众”地准备。这个残酷地事实是他今后一切地计划和作为地主要限制。他除非认输。否则就必须要在这种限制之内去构想自己地计划。
野心远大于能力地威廉皇帝陛下亲手造成地恶果其实还不仅限于此。俾斯麦曾经告诫德国要以陆上力量为满足。可随着德国地对外政策由俾斯麦时期地“大陆政策”转为了威廉二世对外扩张地“世界政策”。德国很快便加入了欧洲国家“造舰竞赛”地行列。威廉二世曾经对意大利国王说过:“我在位多少年来。我地幕僚们、欧洲地那些君主们总是把我地话当作耳边风。
……要不了多久有我伟大的海军做后盾我地话就会有人洗耳恭听了”。1898年德国国会通过了扩充海军的法案其中明确地指出:“建立这种强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必须使其自己的优势有受到破坏的危险。”
威廉二世异想天开的行动无强烈地刺激了“最伟大的海权国家”英国的情绪虽然德国并无意对英国动战争但你却没办法阻止英国人不往这上面想!此后英德关系逐渐开始紧张起来。就在19o3年才即位不久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在访问巴黎时受到了法国
烈欢迎。在19o4年间英国就同法国订立了一个定”而这个“友好协定”则将可以预见的逐渐展成为一个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
德国参加“造舰竞赛”的另一个直接恶果就是因为国防资源有限在海军方面的过度投入肯定会间接的削弱德国陆军的实力而德国的主要威胁并不是来自于海上的。
可以想见老毛奇当年所预见的德国腹背受敌的态势将来肯定会形成。而此时的总参谋长施利芬对此则一直忧心忡忡。
而现在生在东方的那场遥远的战争给德国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了施利芬以巨大的启示。
从这场战争一开始施利芬和他所领导的德国总参谋部就通过在中国的军事援助人员一直对这场战争保持着足够的关注有着深深的德国陆军“烙印”的中国新式陆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无会给德国陆军以相当大的启示作用。
事实上在德国人眼里无论兵力和兵器都处于优势地位的中国陆军在战争一开始居然和俄军打起了“阵地战”确实是让施利芬和好多德国将军没有想到的。
但很快中**队大量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在战场上给俄军造成的毁灭性伤亡给施利芬和众多的德国将领甚至于威廉皇帝陛下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
一位德**事观察员在报告中这样写道:“……中**队防守的阵地上每隔不远就有一个配备马克沁重机枪的阵地。……当中国的机枪手们向蜂拥而上的俄国士兵开火的时候只能看到一片又一片的弹雨俄国士兵遇上了立刻就会被打成蜂窝一样……这些杀人机器在开动时仿佛农民在田地里割草一样……我承认俄国士兵十分勇敢可他们动的勇猛的集团冲锋在中**队的马克沁机枪面前完全失效等待他们的结果只有死亡。……我写下这些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够对马克沁机枪在战斗中的作用产生足够的重视不要让我们的战士在未来的战争中也陷入到和俄国士兵一样的悲惨境地。……”
象类似的报告还有很多施利芬敏锐的从这些报告当中嗅到了非同寻常的气息。
而威廉皇帝陛下显然受到的“刺激”要更大在接到报告的当天他就开始过问德国陆军的机枪配备情况并且批准了陆军将领要求在军队当中大量装备马克沁重机枪的建议。
而中**队用飞艇对进攻海兰泡要塞的俄军实施了成功的轰炸的战例也使得德国陆军要求配备“可用于远程轰炸作战的大型齐柏林式飞艇”这个计划同样得到了皇帝陛下的批准。
同皇帝陛下对于中**队的先进兵器的过度关注相比施利芬和总参谋部的将军们注意的则是更多的细节。
这些在遥远的东方生的战斗表明战争的方式正在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防御作战已经取得重大战果的情况下中**队下一步还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中**队在防御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么中**队在进攻的时候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作战?
如果换上是德国目前处于中国现在的位置面对数量上处于优势的敌人未来的德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同敌人进行战斗?
“尼基是舍不得给他那支叫花子一样的军队配备这么多的机枪的”皇帝的声音让施利芬的从思绪回到了现实当中“我现在很难想象俄国人怎么面对中国人的反击。”
“中**队虽然战斗力较强但他们的数量有限”施利芬说道“按照我们的估算中国陆军可以用于作战的总兵力为5o万人左右(德国人的统计也有明显的失误)现在只有一半的部队在战场上而且分布在四个不同的方向而俄**队正在源源不断的通过铁路向东方开进据我们所知俄国人的总兵力为1万人左右俄国想要通过数量上的优势来缩短质量上的差距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不论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对德国来说都只有好处。”德国相德皮洛夫说道“俄**队的主力开往东方对我们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在几天前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接见了德国驻俄国拉二世向德国大使叙述了俄国当前的处境并向德国大使不无抱怨之意的说在俄国和中国的战争危机中英国对俄国采取了对德国一样的“背信弃义的政策”德国大使当时的回答是:“只有在这种严峻时期才能看出来谁是真正的朋友。”
英国在战前给予中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巨大支持现在沙皇已经感觉到效果了。
当时心烦意乱的尼古拉二世对德国大使说:“如果我们三个国家(俄国德国以及德国的仇敌法国)能够保持一致这将是我们共同的利益的巨大保证。”
而且出乎人们异料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这一次没有让翻译在场而是自己用德语和德国大使直接交谈!
尼基这一回给堂兄威利的暗示非常明显他现在非常希望同法国和德国再次在东方成立“俄德法三国同盟”!
上次俄国在中国动的军事冒险行动遭到了惨败被迫同中国签订屈辱的和约而中国政府当时能够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还向俄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其实就是中国政府在担心这个“俄德法三国同盟”成立。
为了保住已经到手的胜利中国人才很快的做出了妥协。
上次生的事让沙皇尼古拉二世尝到了甜头所以这一次在一开始战场形势不妙地情况下沙皇又想起来了这个同盟的事。
如果这个“三国同盟”现在能够成立的话中国人知道了消息之后即使不陷入恐慌也会大大动摇战争的决心。
只是这一次“坏孩子威利”明显没有理会沙皇尼基的暗示。
因为现在地结果。正是威廉二世想要地。
俄国只有受到了削弱。德国地东部边境才可能变得更安全。
身为总参谋长地施利芬当然知道皇帝陛下没有搭理俄国人地“深意”。但他当然也知道。眼下德国想要竭力避免地“两面受敌”地情况。正是皇帝陛下自己一手造成地。
18911年施利芬接任总参谋长一职时。德国由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下台之后。外交方面一错再错。结果使得德国面临地战略形势恶化。1893年法俄两国地同盟关系终于正式成立。注定了今后德国必然面临着腹背受敌地局面。这同样也使施利芬在处境上变得和他地前任老毛奇大不相同。
在老毛奇那会儿。由于俾斯麦地外交手段极为高明(甚至可以说阴险)。每当普鲁士对外动战争时。敌国总是被迫居于孤立无援地地位。这正是普鲁士军队之所以在战争中总能享有数量上地优势地主要原因。可“年少不知愁滋味”地威廉二世皇帝上台后。不但把俾斯麦撵回了家。而且还一手把俾斯麦辛辛苦苦建立起来地外交架构完全拆毁。结果到了施利芬当总参谋长地时候。孤立地却是德国而不再是德国地敌人。面对法俄同盟。施利芬必须承认。即使他作出非同寻常地努力。将来一旦有事。他最多也只能达到和敌人勉强持平地地位。就“正常地情况”(而战争通常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爆地)来说。他必须做好让德国“以寡击众”地准备。这个残酷地事实是他今后一切地计划和作为地主要限制。他除非认输。否则就必须要在这种限制之内去构想自己地计划。
野心远大于能力地威廉皇帝陛下亲手造成地恶果其实还不仅限于此。俾斯麦曾经告诫德国要以陆上力量为满足。可随着德国地对外政策由俾斯麦时期地“大陆政策”转为了威廉二世对外扩张地“世界政策”。德国很快便加入了欧洲国家“造舰竞赛”地行列。威廉二世曾经对意大利国王说过:“我在位多少年来。我地幕僚们、欧洲地那些君主们总是把我地话当作耳边风。
……要不了多久有我伟大的海军做后盾我地话就会有人洗耳恭听了”。1898年德国国会通过了扩充海军的法案其中明确地指出:“建立这种强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必须使其自己的优势有受到破坏的危险。”
威廉二世异想天开的行动无强烈地刺激了“最伟大的海权国家”英国的情绪虽然德国并无意对英国动战争但你却没办法阻止英国人不往这上面想!此后英德关系逐渐开始紧张起来。就在19o3年才即位不久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在访问巴黎时受到了法国
烈欢迎。在19o4年间英国就同法国订立了一个定”而这个“友好协定”则将可以预见的逐渐展成为一个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
德国参加“造舰竞赛”的另一个直接恶果就是因为国防资源有限在海军方面的过度投入肯定会间接的削弱德国陆军的实力而德国的主要威胁并不是来自于海上的。
可以想见老毛奇当年所预见的德国腹背受敌的态势将来肯定会形成。而此时的总参谋长施利芬对此则一直忧心忡忡。
而现在生在东方的那场遥远的战争给德国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了施利芬以巨大的启示。
从这场战争一开始施利芬和他所领导的德国总参谋部就通过在中国的军事援助人员一直对这场战争保持着足够的关注有着深深的德国陆军“烙印”的中国新式陆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无会给德国陆军以相当大的启示作用。
事实上在德国人眼里无论兵力和兵器都处于优势地位的中国陆军在战争一开始居然和俄军打起了“阵地战”确实是让施利芬和好多德国将军没有想到的。
但很快中**队大量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在战场上给俄军造成的毁灭性伤亡给施利芬和众多的德国将领甚至于威廉皇帝陛下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
一位德**事观察员在报告中这样写道:“……中**队防守的阵地上每隔不远就有一个配备马克沁重机枪的阵地。……当中国的机枪手们向蜂拥而上的俄国士兵开火的时候只能看到一片又一片的弹雨俄国士兵遇上了立刻就会被打成蜂窝一样……这些杀人机器在开动时仿佛农民在田地里割草一样……我承认俄国士兵十分勇敢可他们动的勇猛的集团冲锋在中**队的马克沁机枪面前完全失效等待他们的结果只有死亡。……我写下这些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够对马克沁机枪在战斗中的作用产生足够的重视不要让我们的战士在未来的战争中也陷入到和俄国士兵一样的悲惨境地。……”
象类似的报告还有很多施利芬敏锐的从这些报告当中嗅到了非同寻常的气息。
而威廉皇帝陛下显然受到的“刺激”要更大在接到报告的当天他就开始过问德国陆军的机枪配备情况并且批准了陆军将领要求在军队当中大量装备马克沁重机枪的建议。
而中**队用飞艇对进攻海兰泡要塞的俄军实施了成功的轰炸的战例也使得德国陆军要求配备“可用于远程轰炸作战的大型齐柏林式飞艇”这个计划同样得到了皇帝陛下的批准。
同皇帝陛下对于中**队的先进兵器的过度关注相比施利芬和总参谋部的将军们注意的则是更多的细节。
这些在遥远的东方生的战斗表明战争的方式正在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防御作战已经取得重大战果的情况下中**队下一步还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中**队在防御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么中**队在进攻的时候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作战?
如果换上是德国目前处于中国现在的位置面对数量上处于优势的敌人未来的德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同敌人进行战斗?
“尼基是舍不得给他那支叫花子一样的军队配备这么多的机枪的”皇帝的声音让施利芬的从思绪回到了现实当中“我现在很难想象俄国人怎么面对中国人的反击。”
“中**队虽然战斗力较强但他们的数量有限”施利芬说道“按照我们的估算中国陆军可以用于作战的总兵力为5o万人左右(德国人的统计也有明显的失误)现在只有一半的部队在战场上而且分布在四个不同的方向而俄**队正在源源不断的通过铁路向东方开进据我们所知俄国人的总兵力为1万人左右俄国想要通过数量上的优势来缩短质量上的差距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不论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对德国来说都只有好处。”德国相德皮洛夫说道“俄**队的主力开往东方对我们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