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托克托被流放饮酒而亡 保太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元末翘楚朱元璋最新章节!
第十三章??托克托被流放饮酒而亡??保太平张德胜活捉敌帅(8页)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戊辰日,元顺帝任命太傅、御史大夫旺嘉努为中书省右丞相,平章政事定珠为左丞相。
三月份,元顺帝下诏,令托克托迁移到甘肃行省亦集乃路(今内蒙额济纳旗)居住。那里毗邻塞外,距南面行省治所甘州(今张掖市)340公里。等于变相流放。
御史台大臣袁赛音布哈等人认为贬谪较轻,再次向元帝列举其兄弟额森特穆尔的罪过。
三月辛丑日,懦弱、轻信的元帝再次下诏,正式把托克托流放到云南行省镇西路(今云南省盈江县,与缅甸边界最近的距离约20公里),流放额森特穆尔到四川碉门(今四川雅安市天全县),把托克托长子哈喇章安置到肃州,次子三宝努安置到兰州。并抄没家产,登记造册,收入官库。
八月份,托克托行至大理路腾冲府,知府高惠召见托克托,打算把其民妾的女儿嫁给他。并承诺:允许他在距离腾冲城一段路程外建房隐居。如有人加害,可以无虞。腾冲西南的镇西路城(今盈江)与其直线距离66公里。
托克托虽然被流放,也带着妻子。于是说:“吾,罪人也,安敢念及此?”拒绝了高知府的好意。不想,得罪了他。
此人也是与众不同,心胸特别狭窄。不久,高惠秘密向丞相哈玛尔打了个报告,述说托克托的坏话。
是月,巧言令色的哈玛尔借机奏请元帝批准,把托克托迁到云南更加艰苦的乡村阿轻乞(一说:今腾冲市滇滩镇腊幸村)。高知府还不甘心,以托克托不接受其女为由,下令一队铁甲军封锁阿轻乞各路口,禁止他走出穷乡僻壤。
托克托不死,却是哈玛尔的一块心病,担心有朝一日翻盘。十二月,他矫诏(诈称帝王的诏书)遣使千里迢迢到达云南阿轻乞,赐以“御酒”。
1366年一月,托克托忠义不改,深信不疑,喝下鸠毒“御酒”而亡,年仅41岁。
托克托帖木儿(1314-1356年),亦作脱脱,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氏人,出生于贵族家庭。
伯父伯颜为元朝大臣,在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即位后任中书省右丞相,独掌国政达八年之久。父亲马札儿台,也是元朝大臣,伯颜罢相后即任右丞相。他曾经殚精竭虑加固摇摇欲坠的元朝大厦,扶助儿子进入朝廷。但是托克托的革职却成为大元帝国走向崩溃灭亡的转折点。
托克托自幼养于伯父伯颜家中。少年习武,膂力过人,能拉硬弓,成为将才。
14岁时(1328年),便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皇太子阿剌吉八的怯怜口①、怯薛军②。元天历二年(1329),任内宰司③司丞,不久调任府正司④司丞。稍长,就学于名儒吴直方。
吴直方,字行可,婺州路浦江县(今浙江金华市浦江)人,深谙儒学。出游京师后,任教于周王(兽钮金印藩王)和世?(后为元明宗)府邸,后任上都路学正(从九品)。马札儿台对他的才学、智慧特别欣赏,比之为诸葛孔明,于是请入府中教授其子托克托帖木儿。吴直方后来成为托克托的心腹幕僚。
青年托克托受教吴直方后,决心用儒家标准做人,立下了“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的志向。
元致和元年(1328)泰定帝病卒后,伯颜支持燕铁木儿发动政变,是拥戴元文宗图帖睦尔夺位的第二号大功臣。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托克托被授虎将,担任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⑤都指挥使(正三品)。
元顺帝即位后,燕铁木儿已死,伯颜独揽大权。其子唐其势不满,发动兵变,结果被伯颜捉拿、杀死。此后,伯颜“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
因伯父伯颜独揽朝政大权,托克托随之飞黄腾达。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托克托任同知宣政院事(正二品),后迁任同知枢密院事(正二品)。
至元元年(1335年),托克托在挫败唐其势余党塔里、塔剌海等的战斗中,立下战功,拜御史中丞(正二品)、持虎符亲军都指挥使,后晋升御史大夫(从一品)。
托克托虽是伯颜养大,但目睹伯颜倒行逆施,势焰熏主,深感事态严重,忧虑一旦伯父倒台,自己也会受到牵连。于是,和父亲联手酝酿铲除伯颜。
由于托克托与元顺帝之间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经过反复试探托克托后,元顺帝消除疑心,支持托克托采取行动。
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伯颜约元顺帝去柳林打猎,托克托密告皇帝说:“伯父久有异志,兹行率诸卫军马以行,往必不利于社稷。”?于是,元顺帝托病不去。伯颜遂邀太子燕贴古思同往。托克托遂与世杰班、阿鲁合谋以所掌部队及宿卫亲军控制京师。先收拿京城各门钥匙,接着部署亲信把守各个城门。
当夜,元顺帝在玉德殿召近臣汪家奴、沙剌班及省院大臣先后进见。中夜二更(9—11点),命太子的怯薛官月可察儿率30?骑抵柳林太子营,连夜将燕贴古思接回京师。接着起草诏书,派遣中书省平章政事只儿瓦歹前往柳林宣诏:“伯颜不能安分,专权自恣,欺朕年幼。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今命伯颜出为河南行省右丞相。”
天明后,元大都城门依然紧闭。托克托坐于城门上等候。
伯颜遣人进城询问缘由,托克托在城上传旨说:“诸道随从伯颜者并无罪,可即时解散,各还本卫,所罪者惟伯颜一人而已。”
伯颜要求入京向皇帝辞行,不许。所领诸军见伯颜失势,纷纷散去。伯颜无可奈何,南下赴任。
三月,元顺帝下旨将伯颜革职,命其迁至江西行省直隶南恩州阳春县(今属广东)居住。其在途中病死于龙兴路(今江西南昌市)驿舍。
至元六年(1340年)十月,托克托升任中书省右丞相(正一品),统六部、率百司,他改革旧政,恢复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至正三年(1343年),不再担任丞相的托克托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闰七月,复出任中书省左丞相。
至正十年(1350年)四月,托克托再次担任中书省右丞相。随后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效卓著,赢得水患灾区的民心,被誉为“贤相”。
至正十一年(1351年),开始镇压反元红军(红巾军)。
1354年十二月,被革职,安置于淮安。
1355年三月,托克托被流放到云南行省镇西路。
十二月,平章政事哈玛尔矫诏(诈称帝王的诏书)遣使,次年一月到达云南镇西路阿轻乞,赐以“御酒”。
1356年一月,托克托饮“御酒”而亡。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托克托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官爵。
再说1355年农历六月,丁巳日(初三)上午,除了俞通海的水师驻守官渡外,朱元璋携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廖永安、俞通海、郭兴、吴良带领二路军一万将士浩浩荡荡进入太平路城(今当涂古城)。
当涂县耆儒李习和儒士陶安带领一些百姓出城迎接、拜见。
陶安见到朱元璋的相貌、神态后,当着他的面对李习说:“朱公龙姿凤质,非常人也。我辈今有明主矣!”
朱元璋抱拳说道:“先生过誉了。”
在渡江攻打采石矶前,朱元璋就令李善长写了一篇军纪戒令,叫《戒戢军士榜》,等到进城,即刻张贴。此榜告诫红军战士:禁止抢劫钱财、物品;禁止抢夺他人妻女、奸淫妇女;禁止强占民房。违令者,斩!
很快,大街小巷都贴上了《戒戢军士榜》。士兵们看见后张口结舌,有那个心没那个胆。
当天下午,朱元璋把耆儒李习和陶安请进帅府(原太平万户府),讨论时事。
陶安献言说:“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其志皆在子女玉帛,取快一时,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只行怡伐(和顺之战),戒军安民,人心悦服。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吊民伐罪)天下,不愁平也!”
朱元璋问道:“足下之言甚善!我欲取金陵(今南京),足下以为如何?”
陶安答道:“金陵,自古就是帝王之都,龙盘虎踞,门槛有长江天堑。若取而有之,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处不克?
陶安的话与冯国用在定远说的话如出一辙,很合朱元璋的心意。随即请他留在幕府,然后赐给他稻谷十石(约今日1140斤)、绢布十匹。后来,一些机密之事,总爱和他商议。
在宋朝,皇帝赏赐物品,分为五等。第一等是绢十匹、钱十贯(等于十两银子)。当时一贯大约可买2石大米。
元代货币贬值很厉害,朱元璋以粮食赏赐深得人心。十石稻谷至少值十两银子。
陶安(1315—1368年),字主敬,太平路当涂县人。少年时就机智聪明,后博涉经史,尤专长于《易经》。元顺帝至正初年,乡试中举,授予明道书院山长(讲学老师)。元末世乱,于是隐居家中。时逢朱元璋,40岁。朱元璋称吴王后第三年(1367年),在金陵初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征诸儒议礼,命陶安为总裁官。
朱元璋开国后,洪武元年(1368年),任命陶安为知制诰⑥兼修国史。他跟随朱元璋十余年,恪尽职守,朱元璋十分信任厚待他,御赐门联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1368年四月,陶安任江西省参知政事,治理有方,军民诚服。不久染病,仍拟草本时务十二事上表朝廷,九月死于任上。明帝朱元璋亲致祭文,遣使吊唁,赐谥号“姑孰郡公”。“姑孰”即当涂,本是当涂县治所姑孰镇。
李习(约1292—约1372年),字伯羽,号云观,太平路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人。治学《尚书》,旁通各门人经。元代时因江南人很受歧视,直到元仁宗延佑年间,才中举人,授予明道书院山长(讲学老师)。他是陶安的老师,著有《橄榄集》,后因病去世,享年八十。时逢朱元璋,已经60多岁,故曰“耆儒”。
六月初四上午,有一个士兵不知是没有看见《戒戢军士榜》还是未听说此榜,抢劫了百姓的物品,结果被执法队抓住,中午就押到四门大街十字交叉的城中心,斩首示众。
此事家喻户晓后,全城一片肃然,纷纷称赞朱氏红军纪律严明,爱民、护民。富商陈迪深受感动,携带金锭和丝绸布匹来到帅府,献给朱元璋。接着,朱元璋叫来总管汤和、邓愈和徐达几位攻城镇抚将领以及水师总管廖永安,赏赐给他们。
随后,朱元璋宣布嘉奖令,提升一批小头领。其中,晋升张德胜为镇抚。
过了两天,一个名叫宋思颜的儒士拜见朱元璋,交谈后,朱元璋也把他留在幕府。
不久,朱元璋听说当涂城有一个元末进士,叫汪广洋,性格庄重稳健,为人宽和自持,就叫亲兵九夫长谢成把他请到帅府。
朱元璋问道:“听闻先生学识渊博,请问先生,我刚在江南立足,今后如何是好?”
汪广洋答道:“朱公先要站稳脚跟,办法只有六个字。”
“哪六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
这番话说到朱元璋的内心深处。立足未稳,没有大量的粮草,如何攻占虎踞龙盘的金陵?随之做出一个重大决策——建立朱氏政权,高筑墙,广积粮。随后,朱元璋请他留下担任机要秘书,并令他书写几份任命书。
第二天,朱元璋通知镇抚以上将领及李善长、李习、陶安、汪广洋到帅府开会,亲自宣布说:从今天开始,太平路改为太平府,在太平设置兴国翼元帅府。
“兴国”即振兴中国。“翼”指副城。
接着宣布:任命李习先生为太平府知府(相当于元朝路政权总管府总管,元廷职俸正三品);任命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相当于元朝路政权万户府经历);任命潘庭坚为元帅府教授;任命汪广洋为元帅府令史(机要秘书);任命陶安、宋思颜为幕府参事。
随后,颁发了白绢任命书。接着下令:严守四门,修城浚濠。自然,府衙、帅府、幕府均以朱元璋为统领。
潘庭坚(?—?),字叔闻,太平路当涂县人。元末为富阳县(今属浙江)教谕(教师),后辞职。经陶安推荐,征召为帅府教授。此人做事慎密,为人谦逊,生活节俭,为朱元璋所称赞。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设置行省时,为行省博士。
汪广洋(?—1379年),字朝宗,扬州路高邮府(今江苏高邮市)人。年少时曾跟随儒生余阙学习,通经能文,尤其善于诗歌,还擅长篆、隶大书。早年客居太平(当涂县城)。
朱元璋占领金陵设置江南行省时,汪广洋先任提控案牍⑦。设置都谏司后,升任都谏官,后调升行省都事、行省右司郎中(正五品)。
后来,朱元璋称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
朱氏红军渡江攻占太平路城,引起元廷的严重关切,命令长江裕溪口的水师讨伐。
六月初,元军水师大元帅曼济哈雅命行省右丞(正二品)阿鲁灰、行御史中丞(正二品)蛮子海牙统领40艘中型战舰(载一万兵马)前往采石矶,配合陈埜先的黄军伺机夺回太平城。
事先,河南江北行省奉旨调遣淮南民兵元帅陈埜先三万兵马,由曼济哈雅的水师船队从江浦县(今南京浦口区江浦街道)的浦口载其过江上岸,到集庆路江宁县(今南京江宁区)的方山(宋称天印山)建寨驻扎、训练。此山高200多米。
六月初五,陈埜先和义子陈兆先分别带领全部兵马在采石镇集结完毕。
朱元璋探知他们将于初七攻城,便带领总管汤和、邓愈实地考察、研究了城外四周的地形。随后,命镇抚花云所部在襄城河北面埋伏。
襄城河(今锁溪河)位于太平城(当涂县古城)北面。河上只有一桥,叫襄城桥,正对北门清源门,约2里地,桥北的一条驿道直通北门。
初七天亮前,花云携千夫长郑遇霖、耿炳文、唐胜宗及4000兵马在就悄悄出城,埋伏在桥北驿道东边约一里地的树林里。
六月辛酉日(初七),蛮子海牙用大船运了几块巨石到姑溪河的入江处,卸在河口。他认为悍勇的郑埜先定会破城。这是封堵朱氏红军从南门乘船撤退之路。城南姑溪河有不少民船。
这天上午,陈埜先带领身穿黄衣的10000民兵趾高气扬地到达襄城桥,排成三行的前锋部队过桥约500米时,看见前面200米远驿道两边有红军两个长方形步兵阵。每个兵阵为20排、100行。
右边方阵前面是两位将军骑马挺立,一位是张赫,一位是张德胜。左边方阵前面也是两位将军骑马挺立,一位是徐达,一位是胡大海。个个身穿缴获的元将柳叶铠甲袍,腰围白色小蓝花袍肚,除了张德胜,头上戴的全是红色雷巾。
时年23岁的徐达生一张略长的“甲”字脸,稍瘦,颌骨微收,下巴略圆。长一对剑眉——长而直,宽而秀,居高于额,紧而不乱,尾微上扬。眉下嵌一双鹳形眼。其印堂平满开阔,下方是通天悬胆鼻——山根高耸通天,年寿丰满,准头圆润,势如悬胆;兰台、廷尉分明,法令隐隐而藏。
古代面相学认为:剑眉主使子孙众多,极为高寿。鹳形眼者文武双全,非常富贵。通天悬胆鼻比较罕见,有此鼻者少年时必被奇特贵人吸引,得到提携。应是人上之人,福禄寿统全。
左副元帅朱元璋携亲军指挥冯国用、冯国胜、总管汤和、邓愈立于北门城楼前,注视着敌军的一举一动。
陈埜先没有想到朱元璋竟敢派兵出城迎战,事先的计划完全被打乱,急忙下令已过河的3000余人纵队改成横排长方阵。
不等敌军的方阵完全形成,朱元璋下令击鼓。城楼中门左右矗立的两面大鼓同步发声,震天动地。镇抚将军张赫、张德胜、徐达、胡大海立刻策马带头冲锋,4000红军迅速蜂拥而上,迎头痛击敌军。
被堵在桥北的6000多元军部队在官道上绵延1000多米,如同一条懒懒的蟒蛇,尾部压根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
听见战鼓擂响,花云、郑遇霖、耿炳文、唐胜宗带领四千战士迅速冲出树林,逼近蟒蛇邀截。半个时辰,毫无戒备的蟒蛇被斩得七零八落。
襄城河是从城东北2500多米处流来,在城北形成一条东西横贯的天然屏障,最宽处200米,最窄处50米,一直流到自芜湖澛港至太平慈湖港的南北流向的长江,封住了过河敌兵所有的北逃之路。
襄城桥正东约1625米处,襄城河有一条南下的支流,通到城南的姑溪河,拦住了溃兵的东窜之路。最后,只有桥北蟒蛇尾部的3000余人逃回采石镇。
陈埜先已过桥的前锋部队无路可退,殊死抵抗,硬撑了一下。双方均有伤亡。不一会,红军消灭了数百人,敌军节节败退,退到河岸,无路可走。最后死伤近千人,两千多人缴械投降。
陈埜先慌不择路,策马沿河逃往西北方,张德胜手持一把棹刀⑧,策马紧追不放。他头戴披肩式红色结巾,一片红巾在脑后随风飘扬。陈埜先跑了一阵,看见前面是滚滚长江。右边入江的襄城河尽管很窄,也有50米宽,水深无桥。
陈埜先无路可逃,仰头闭眼哀叹:天灭我也!最后乖乖束手就擒。
活捉元帅陈埜先,朱元璋大喜过望,擢升张德胜为太平府兴国翼元帅府管军总管。
张德胜时年24岁,中等身材,相貌俊秀,生一张较短的椭圆形娃娃脸。长一对游龙眉——眉坚清秀,色黑润泽,尾部有角,居额势上。眉下嵌一双夜明眼。印堂略宽,下卧一只花鹿鼻——山根、年寿略立,准头丰满圆明。兰台、廷尉适中,微微露孔。
古代面相学认为:游龙眉主使聪明能干,勇敢果断。夜明眼主使心高志大,最为独断,性情刚强。鹿鼻者心性仁慈、好义。
张德胜把陈埜先押到帅府,逼他跪下。朱元璋从帅椅起来,上前扶陈埜先站起,亲自为他松绑。
陈埜先不解地问:“生我(使我生)为何?”
朱元璋反问:“当今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假号令据城邑者不知其几(多少)。然(但是)胜则人附,败则附人。尔既以豪杰自负,必能识鉴事机,岂不知生尔(使你生)之故?”
陈埜先则说:“然(如此),则欲我军降乎?”
“然(是的)。”
陈埜先便说:“此易,我军之将校皆我亲故,告之即来。”
于是,他写了一封全军降附红军通告信交给朱元璋。
第二天,朱元璋找来被俘的一个总管送信,派遣体貌奇伟、威震采石矶的常遇春带着两个随从护送他到采石镇。滞留采石镇的陈兆先和将领见信后全部表态降附。常遇春接着叫他们在这份投降书上一一按下指印,然后宣布朱元璋的命令:陈埜先归降部队继续驻守采石镇,不得与元军来往,发现元军动向立刻报告。
第三天,朱元璋任命陈埜先为总兵,统领他采石镇的23000多兵马。俘虏的2000多人没有给他,编入了红军。
朱元璋对陈埜先说道:目前没有作战任务,尔就随我暂住帅府。
考虑到不久攻打集庆(今南京),为了防止陈埜先的降军乘机叛变,朱元璋修书一封奏报镇守滁州的郭元帅,提议派遣右副元帅张天佑带兵一万进驻采石镇,监视、节制“陈家军”,并由朱元璋统一指挥。郭天叙批准了这个提议。于是,张天佑携总兵朱继祖率领一万兵马过江,进驻采石镇。
这时,蛮子海牙统领的40条中型战舰还集结在采石矶。这种船长12丈(约38米),不仅有风帆,还设置20支大浆,40个水手操作。第一层兵舱固定有33排座位,可载兵198人。第二层是战舱,中间固定有30排座位,可坐60人。
随船而来的一万兵马已经在采石矶北部安营扎寨,随时可以攻打官渡、进攻太平城。
处理完陈埜先的民军,朱元璋决定把这批元军撵走。他命令邓愈到官渡兵营找俞通海借调水兵、小艇,于当夜火攻偷袭。
邓愈命令水兵在官渡的20条小艇放上火药,盖满蘸了燃油的杂木,并在小艇船头的绳索端绑上一颗大铁钉。每船派两个水兵、两名弓箭手。
半夜丑时(一点),20条小艇顺流出了官渡,悄悄划近采石矶元军水师南面的战舰。两条小艇靠近一艘战舰。一人把小艇绳索端的船钉锤进战舰后,一人点火。接着,水兵下水游开。片刻,炸药爆炸,燃烧的木块腾空乱飞,有的落到大船上。元军10艘战舰被炸烂、炸毁。
蛮子海牙气得叽里呱啦地大骂,天亮后带上炸烂的破船狼狈地撤回了裕溪口水寨。
太平府保卫战取得完胜,朱元璋对襄城河青睐有加,决定利用它建造太平城的外围防线。
他借鉴六合保卫战时利用的瓦梁城砖石垒,下令自长江边由西而东沿襄城河南岸砌筑条石垒,高3.8尺(约1.2米)。在垒后还搭建岗楼,高1.5丈(约4.8米),每10丈一座。在襄城桥南头设置6尺(约1.9米)高原木栅栏墙,开设仅一辆马车可以通过的小门。并在襄城河入江口不远处架设一座木桥,以便特殊情况下,驻扎官渡的部队可以迅速撤进外围防线。
在东门外,朱元璋下令在襄城河支流西岸也砌筑条石垒,在东门跨河的驿道上也设置栅栏墙,开设仅一辆马车通过的小门。
如此,两道条石垒和城北、城东的襄城河、城南的姑溪河及城西北的一段长江组成一道多边形城外防线。有些类似城池的外郭。朱元璋占领金陵(今南京)称帝后,就在新建的都城外修建了一条很正规的外郭,把制高点钟山都包围在内。
此外,朱元璋还在太平城东北角接近襄城河干、支流之间建造一个兵营,驻扎2000人的外线防御部队。兵营设置高3.8尺的栅栏战墙,开设西门和南门,以便出防城北和城东。
全部军事工程完工后,太平城可谓易守难攻了。
注释:
①怯怜口:“自家人”之意。最初,怯怜口是草原部落贵族的僮仆。随着蒙元王朝的建立,皇室、诸王、贵族通过虏获、分封、招收等办法,占有一大批人户,特别是各种工匠,作为私属人户,称之为怯怜口。一般情况下,这些怯怜口不承担国家赋役,专为领主服役,大都从事手工制作和农耕、放牧、捕猎。也有人担任怯薛、校尉武职。
②怯薛(又叫怯薛军):是一个蒙古语词汇,指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是由成吉思汗亲自组建的的一支军队。是突厥-蒙古语“番直宿卫”之意。汉译多作宿卫,有轮流值宿守卫之意。
③内宰司:元朝的官署组织,隶属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设内宰、司丞等官。掌内府饮食、供帐、仓库等事。
④府正司:元朝官署组织,隶属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设府正、府丞各二员。掌太子鞍辔、弓矢等物。
⑤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改为中都威卫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经历等官。
⑥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可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宋代,翰林学士皆能起草诏令而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其他官加知制诰衔亦可起草诏令,称为外制。
⑦提控案牍:官名。元朝始设,为各衙署首领佐官。置于府署、上州中州署者为专职,置于路总管府及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掌文书案牍之事。
⑧棹刀:宋代兵器“刀八色”(八种刀)之一,其形如“棹”(音:照,本义是船桨),故名棹刀。北宋兵书误写成“掉刀”。后人以误传误。
第十三章??托克托被流放饮酒而亡??保太平张德胜活捉敌帅(8页)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戊辰日,元顺帝任命太傅、御史大夫旺嘉努为中书省右丞相,平章政事定珠为左丞相。
三月份,元顺帝下诏,令托克托迁移到甘肃行省亦集乃路(今内蒙额济纳旗)居住。那里毗邻塞外,距南面行省治所甘州(今张掖市)340公里。等于变相流放。
御史台大臣袁赛音布哈等人认为贬谪较轻,再次向元帝列举其兄弟额森特穆尔的罪过。
三月辛丑日,懦弱、轻信的元帝再次下诏,正式把托克托流放到云南行省镇西路(今云南省盈江县,与缅甸边界最近的距离约20公里),流放额森特穆尔到四川碉门(今四川雅安市天全县),把托克托长子哈喇章安置到肃州,次子三宝努安置到兰州。并抄没家产,登记造册,收入官库。
八月份,托克托行至大理路腾冲府,知府高惠召见托克托,打算把其民妾的女儿嫁给他。并承诺:允许他在距离腾冲城一段路程外建房隐居。如有人加害,可以无虞。腾冲西南的镇西路城(今盈江)与其直线距离66公里。
托克托虽然被流放,也带着妻子。于是说:“吾,罪人也,安敢念及此?”拒绝了高知府的好意。不想,得罪了他。
此人也是与众不同,心胸特别狭窄。不久,高惠秘密向丞相哈玛尔打了个报告,述说托克托的坏话。
是月,巧言令色的哈玛尔借机奏请元帝批准,把托克托迁到云南更加艰苦的乡村阿轻乞(一说:今腾冲市滇滩镇腊幸村)。高知府还不甘心,以托克托不接受其女为由,下令一队铁甲军封锁阿轻乞各路口,禁止他走出穷乡僻壤。
托克托不死,却是哈玛尔的一块心病,担心有朝一日翻盘。十二月,他矫诏(诈称帝王的诏书)遣使千里迢迢到达云南阿轻乞,赐以“御酒”。
1366年一月,托克托忠义不改,深信不疑,喝下鸠毒“御酒”而亡,年仅41岁。
托克托帖木儿(1314-1356年),亦作脱脱,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氏人,出生于贵族家庭。
伯父伯颜为元朝大臣,在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即位后任中书省右丞相,独掌国政达八年之久。父亲马札儿台,也是元朝大臣,伯颜罢相后即任右丞相。他曾经殚精竭虑加固摇摇欲坠的元朝大厦,扶助儿子进入朝廷。但是托克托的革职却成为大元帝国走向崩溃灭亡的转折点。
托克托自幼养于伯父伯颜家中。少年习武,膂力过人,能拉硬弓,成为将才。
14岁时(1328年),便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皇太子阿剌吉八的怯怜口①、怯薛军②。元天历二年(1329),任内宰司③司丞,不久调任府正司④司丞。稍长,就学于名儒吴直方。
吴直方,字行可,婺州路浦江县(今浙江金华市浦江)人,深谙儒学。出游京师后,任教于周王(兽钮金印藩王)和世?(后为元明宗)府邸,后任上都路学正(从九品)。马札儿台对他的才学、智慧特别欣赏,比之为诸葛孔明,于是请入府中教授其子托克托帖木儿。吴直方后来成为托克托的心腹幕僚。
青年托克托受教吴直方后,决心用儒家标准做人,立下了“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的志向。
元致和元年(1328)泰定帝病卒后,伯颜支持燕铁木儿发动政变,是拥戴元文宗图帖睦尔夺位的第二号大功臣。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托克托被授虎将,担任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⑤都指挥使(正三品)。
元顺帝即位后,燕铁木儿已死,伯颜独揽大权。其子唐其势不满,发动兵变,结果被伯颜捉拿、杀死。此后,伯颜“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
因伯父伯颜独揽朝政大权,托克托随之飞黄腾达。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托克托任同知宣政院事(正二品),后迁任同知枢密院事(正二品)。
至元元年(1335年),托克托在挫败唐其势余党塔里、塔剌海等的战斗中,立下战功,拜御史中丞(正二品)、持虎符亲军都指挥使,后晋升御史大夫(从一品)。
托克托虽是伯颜养大,但目睹伯颜倒行逆施,势焰熏主,深感事态严重,忧虑一旦伯父倒台,自己也会受到牵连。于是,和父亲联手酝酿铲除伯颜。
由于托克托与元顺帝之间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经过反复试探托克托后,元顺帝消除疑心,支持托克托采取行动。
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伯颜约元顺帝去柳林打猎,托克托密告皇帝说:“伯父久有异志,兹行率诸卫军马以行,往必不利于社稷。”?于是,元顺帝托病不去。伯颜遂邀太子燕贴古思同往。托克托遂与世杰班、阿鲁合谋以所掌部队及宿卫亲军控制京师。先收拿京城各门钥匙,接着部署亲信把守各个城门。
当夜,元顺帝在玉德殿召近臣汪家奴、沙剌班及省院大臣先后进见。中夜二更(9—11点),命太子的怯薛官月可察儿率30?骑抵柳林太子营,连夜将燕贴古思接回京师。接着起草诏书,派遣中书省平章政事只儿瓦歹前往柳林宣诏:“伯颜不能安分,专权自恣,欺朕年幼。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今命伯颜出为河南行省右丞相。”
天明后,元大都城门依然紧闭。托克托坐于城门上等候。
伯颜遣人进城询问缘由,托克托在城上传旨说:“诸道随从伯颜者并无罪,可即时解散,各还本卫,所罪者惟伯颜一人而已。”
伯颜要求入京向皇帝辞行,不许。所领诸军见伯颜失势,纷纷散去。伯颜无可奈何,南下赴任。
三月,元顺帝下旨将伯颜革职,命其迁至江西行省直隶南恩州阳春县(今属广东)居住。其在途中病死于龙兴路(今江西南昌市)驿舍。
至元六年(1340年)十月,托克托升任中书省右丞相(正一品),统六部、率百司,他改革旧政,恢复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至正三年(1343年),不再担任丞相的托克托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闰七月,复出任中书省左丞相。
至正十年(1350年)四月,托克托再次担任中书省右丞相。随后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效卓著,赢得水患灾区的民心,被誉为“贤相”。
至正十一年(1351年),开始镇压反元红军(红巾军)。
1354年十二月,被革职,安置于淮安。
1355年三月,托克托被流放到云南行省镇西路。
十二月,平章政事哈玛尔矫诏(诈称帝王的诏书)遣使,次年一月到达云南镇西路阿轻乞,赐以“御酒”。
1356年一月,托克托饮“御酒”而亡。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托克托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官爵。
再说1355年农历六月,丁巳日(初三)上午,除了俞通海的水师驻守官渡外,朱元璋携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廖永安、俞通海、郭兴、吴良带领二路军一万将士浩浩荡荡进入太平路城(今当涂古城)。
当涂县耆儒李习和儒士陶安带领一些百姓出城迎接、拜见。
陶安见到朱元璋的相貌、神态后,当着他的面对李习说:“朱公龙姿凤质,非常人也。我辈今有明主矣!”
朱元璋抱拳说道:“先生过誉了。”
在渡江攻打采石矶前,朱元璋就令李善长写了一篇军纪戒令,叫《戒戢军士榜》,等到进城,即刻张贴。此榜告诫红军战士:禁止抢劫钱财、物品;禁止抢夺他人妻女、奸淫妇女;禁止强占民房。违令者,斩!
很快,大街小巷都贴上了《戒戢军士榜》。士兵们看见后张口结舌,有那个心没那个胆。
当天下午,朱元璋把耆儒李习和陶安请进帅府(原太平万户府),讨论时事。
陶安献言说:“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其志皆在子女玉帛,取快一时,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只行怡伐(和顺之战),戒军安民,人心悦服。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吊民伐罪)天下,不愁平也!”
朱元璋问道:“足下之言甚善!我欲取金陵(今南京),足下以为如何?”
陶安答道:“金陵,自古就是帝王之都,龙盘虎踞,门槛有长江天堑。若取而有之,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处不克?
陶安的话与冯国用在定远说的话如出一辙,很合朱元璋的心意。随即请他留在幕府,然后赐给他稻谷十石(约今日1140斤)、绢布十匹。后来,一些机密之事,总爱和他商议。
在宋朝,皇帝赏赐物品,分为五等。第一等是绢十匹、钱十贯(等于十两银子)。当时一贯大约可买2石大米。
元代货币贬值很厉害,朱元璋以粮食赏赐深得人心。十石稻谷至少值十两银子。
陶安(1315—1368年),字主敬,太平路当涂县人。少年时就机智聪明,后博涉经史,尤专长于《易经》。元顺帝至正初年,乡试中举,授予明道书院山长(讲学老师)。元末世乱,于是隐居家中。时逢朱元璋,40岁。朱元璋称吴王后第三年(1367年),在金陵初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征诸儒议礼,命陶安为总裁官。
朱元璋开国后,洪武元年(1368年),任命陶安为知制诰⑥兼修国史。他跟随朱元璋十余年,恪尽职守,朱元璋十分信任厚待他,御赐门联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1368年四月,陶安任江西省参知政事,治理有方,军民诚服。不久染病,仍拟草本时务十二事上表朝廷,九月死于任上。明帝朱元璋亲致祭文,遣使吊唁,赐谥号“姑孰郡公”。“姑孰”即当涂,本是当涂县治所姑孰镇。
李习(约1292—约1372年),字伯羽,号云观,太平路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人。治学《尚书》,旁通各门人经。元代时因江南人很受歧视,直到元仁宗延佑年间,才中举人,授予明道书院山长(讲学老师)。他是陶安的老师,著有《橄榄集》,后因病去世,享年八十。时逢朱元璋,已经60多岁,故曰“耆儒”。
六月初四上午,有一个士兵不知是没有看见《戒戢军士榜》还是未听说此榜,抢劫了百姓的物品,结果被执法队抓住,中午就押到四门大街十字交叉的城中心,斩首示众。
此事家喻户晓后,全城一片肃然,纷纷称赞朱氏红军纪律严明,爱民、护民。富商陈迪深受感动,携带金锭和丝绸布匹来到帅府,献给朱元璋。接着,朱元璋叫来总管汤和、邓愈和徐达几位攻城镇抚将领以及水师总管廖永安,赏赐给他们。
随后,朱元璋宣布嘉奖令,提升一批小头领。其中,晋升张德胜为镇抚。
过了两天,一个名叫宋思颜的儒士拜见朱元璋,交谈后,朱元璋也把他留在幕府。
不久,朱元璋听说当涂城有一个元末进士,叫汪广洋,性格庄重稳健,为人宽和自持,就叫亲兵九夫长谢成把他请到帅府。
朱元璋问道:“听闻先生学识渊博,请问先生,我刚在江南立足,今后如何是好?”
汪广洋答道:“朱公先要站稳脚跟,办法只有六个字。”
“哪六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
这番话说到朱元璋的内心深处。立足未稳,没有大量的粮草,如何攻占虎踞龙盘的金陵?随之做出一个重大决策——建立朱氏政权,高筑墙,广积粮。随后,朱元璋请他留下担任机要秘书,并令他书写几份任命书。
第二天,朱元璋通知镇抚以上将领及李善长、李习、陶安、汪广洋到帅府开会,亲自宣布说:从今天开始,太平路改为太平府,在太平设置兴国翼元帅府。
“兴国”即振兴中国。“翼”指副城。
接着宣布:任命李习先生为太平府知府(相当于元朝路政权总管府总管,元廷职俸正三品);任命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相当于元朝路政权万户府经历);任命潘庭坚为元帅府教授;任命汪广洋为元帅府令史(机要秘书);任命陶安、宋思颜为幕府参事。
随后,颁发了白绢任命书。接着下令:严守四门,修城浚濠。自然,府衙、帅府、幕府均以朱元璋为统领。
潘庭坚(?—?),字叔闻,太平路当涂县人。元末为富阳县(今属浙江)教谕(教师),后辞职。经陶安推荐,征召为帅府教授。此人做事慎密,为人谦逊,生活节俭,为朱元璋所称赞。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设置行省时,为行省博士。
汪广洋(?—1379年),字朝宗,扬州路高邮府(今江苏高邮市)人。年少时曾跟随儒生余阙学习,通经能文,尤其善于诗歌,还擅长篆、隶大书。早年客居太平(当涂县城)。
朱元璋占领金陵设置江南行省时,汪广洋先任提控案牍⑦。设置都谏司后,升任都谏官,后调升行省都事、行省右司郎中(正五品)。
后来,朱元璋称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
朱氏红军渡江攻占太平路城,引起元廷的严重关切,命令长江裕溪口的水师讨伐。
六月初,元军水师大元帅曼济哈雅命行省右丞(正二品)阿鲁灰、行御史中丞(正二品)蛮子海牙统领40艘中型战舰(载一万兵马)前往采石矶,配合陈埜先的黄军伺机夺回太平城。
事先,河南江北行省奉旨调遣淮南民兵元帅陈埜先三万兵马,由曼济哈雅的水师船队从江浦县(今南京浦口区江浦街道)的浦口载其过江上岸,到集庆路江宁县(今南京江宁区)的方山(宋称天印山)建寨驻扎、训练。此山高200多米。
六月初五,陈埜先和义子陈兆先分别带领全部兵马在采石镇集结完毕。
朱元璋探知他们将于初七攻城,便带领总管汤和、邓愈实地考察、研究了城外四周的地形。随后,命镇抚花云所部在襄城河北面埋伏。
襄城河(今锁溪河)位于太平城(当涂县古城)北面。河上只有一桥,叫襄城桥,正对北门清源门,约2里地,桥北的一条驿道直通北门。
初七天亮前,花云携千夫长郑遇霖、耿炳文、唐胜宗及4000兵马在就悄悄出城,埋伏在桥北驿道东边约一里地的树林里。
六月辛酉日(初七),蛮子海牙用大船运了几块巨石到姑溪河的入江处,卸在河口。他认为悍勇的郑埜先定会破城。这是封堵朱氏红军从南门乘船撤退之路。城南姑溪河有不少民船。
这天上午,陈埜先带领身穿黄衣的10000民兵趾高气扬地到达襄城桥,排成三行的前锋部队过桥约500米时,看见前面200米远驿道两边有红军两个长方形步兵阵。每个兵阵为20排、100行。
右边方阵前面是两位将军骑马挺立,一位是张赫,一位是张德胜。左边方阵前面也是两位将军骑马挺立,一位是徐达,一位是胡大海。个个身穿缴获的元将柳叶铠甲袍,腰围白色小蓝花袍肚,除了张德胜,头上戴的全是红色雷巾。
时年23岁的徐达生一张略长的“甲”字脸,稍瘦,颌骨微收,下巴略圆。长一对剑眉——长而直,宽而秀,居高于额,紧而不乱,尾微上扬。眉下嵌一双鹳形眼。其印堂平满开阔,下方是通天悬胆鼻——山根高耸通天,年寿丰满,准头圆润,势如悬胆;兰台、廷尉分明,法令隐隐而藏。
古代面相学认为:剑眉主使子孙众多,极为高寿。鹳形眼者文武双全,非常富贵。通天悬胆鼻比较罕见,有此鼻者少年时必被奇特贵人吸引,得到提携。应是人上之人,福禄寿统全。
左副元帅朱元璋携亲军指挥冯国用、冯国胜、总管汤和、邓愈立于北门城楼前,注视着敌军的一举一动。
陈埜先没有想到朱元璋竟敢派兵出城迎战,事先的计划完全被打乱,急忙下令已过河的3000余人纵队改成横排长方阵。
不等敌军的方阵完全形成,朱元璋下令击鼓。城楼中门左右矗立的两面大鼓同步发声,震天动地。镇抚将军张赫、张德胜、徐达、胡大海立刻策马带头冲锋,4000红军迅速蜂拥而上,迎头痛击敌军。
被堵在桥北的6000多元军部队在官道上绵延1000多米,如同一条懒懒的蟒蛇,尾部压根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
听见战鼓擂响,花云、郑遇霖、耿炳文、唐胜宗带领四千战士迅速冲出树林,逼近蟒蛇邀截。半个时辰,毫无戒备的蟒蛇被斩得七零八落。
襄城河是从城东北2500多米处流来,在城北形成一条东西横贯的天然屏障,最宽处200米,最窄处50米,一直流到自芜湖澛港至太平慈湖港的南北流向的长江,封住了过河敌兵所有的北逃之路。
襄城桥正东约1625米处,襄城河有一条南下的支流,通到城南的姑溪河,拦住了溃兵的东窜之路。最后,只有桥北蟒蛇尾部的3000余人逃回采石镇。
陈埜先已过桥的前锋部队无路可退,殊死抵抗,硬撑了一下。双方均有伤亡。不一会,红军消灭了数百人,敌军节节败退,退到河岸,无路可走。最后死伤近千人,两千多人缴械投降。
陈埜先慌不择路,策马沿河逃往西北方,张德胜手持一把棹刀⑧,策马紧追不放。他头戴披肩式红色结巾,一片红巾在脑后随风飘扬。陈埜先跑了一阵,看见前面是滚滚长江。右边入江的襄城河尽管很窄,也有50米宽,水深无桥。
陈埜先无路可逃,仰头闭眼哀叹:天灭我也!最后乖乖束手就擒。
活捉元帅陈埜先,朱元璋大喜过望,擢升张德胜为太平府兴国翼元帅府管军总管。
张德胜时年24岁,中等身材,相貌俊秀,生一张较短的椭圆形娃娃脸。长一对游龙眉——眉坚清秀,色黑润泽,尾部有角,居额势上。眉下嵌一双夜明眼。印堂略宽,下卧一只花鹿鼻——山根、年寿略立,准头丰满圆明。兰台、廷尉适中,微微露孔。
古代面相学认为:游龙眉主使聪明能干,勇敢果断。夜明眼主使心高志大,最为独断,性情刚强。鹿鼻者心性仁慈、好义。
张德胜把陈埜先押到帅府,逼他跪下。朱元璋从帅椅起来,上前扶陈埜先站起,亲自为他松绑。
陈埜先不解地问:“生我(使我生)为何?”
朱元璋反问:“当今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假号令据城邑者不知其几(多少)。然(但是)胜则人附,败则附人。尔既以豪杰自负,必能识鉴事机,岂不知生尔(使你生)之故?”
陈埜先则说:“然(如此),则欲我军降乎?”
“然(是的)。”
陈埜先便说:“此易,我军之将校皆我亲故,告之即来。”
于是,他写了一封全军降附红军通告信交给朱元璋。
第二天,朱元璋找来被俘的一个总管送信,派遣体貌奇伟、威震采石矶的常遇春带着两个随从护送他到采石镇。滞留采石镇的陈兆先和将领见信后全部表态降附。常遇春接着叫他们在这份投降书上一一按下指印,然后宣布朱元璋的命令:陈埜先归降部队继续驻守采石镇,不得与元军来往,发现元军动向立刻报告。
第三天,朱元璋任命陈埜先为总兵,统领他采石镇的23000多兵马。俘虏的2000多人没有给他,编入了红军。
朱元璋对陈埜先说道:目前没有作战任务,尔就随我暂住帅府。
考虑到不久攻打集庆(今南京),为了防止陈埜先的降军乘机叛变,朱元璋修书一封奏报镇守滁州的郭元帅,提议派遣右副元帅张天佑带兵一万进驻采石镇,监视、节制“陈家军”,并由朱元璋统一指挥。郭天叙批准了这个提议。于是,张天佑携总兵朱继祖率领一万兵马过江,进驻采石镇。
这时,蛮子海牙统领的40条中型战舰还集结在采石矶。这种船长12丈(约38米),不仅有风帆,还设置20支大浆,40个水手操作。第一层兵舱固定有33排座位,可载兵198人。第二层是战舱,中间固定有30排座位,可坐60人。
随船而来的一万兵马已经在采石矶北部安营扎寨,随时可以攻打官渡、进攻太平城。
处理完陈埜先的民军,朱元璋决定把这批元军撵走。他命令邓愈到官渡兵营找俞通海借调水兵、小艇,于当夜火攻偷袭。
邓愈命令水兵在官渡的20条小艇放上火药,盖满蘸了燃油的杂木,并在小艇船头的绳索端绑上一颗大铁钉。每船派两个水兵、两名弓箭手。
半夜丑时(一点),20条小艇顺流出了官渡,悄悄划近采石矶元军水师南面的战舰。两条小艇靠近一艘战舰。一人把小艇绳索端的船钉锤进战舰后,一人点火。接着,水兵下水游开。片刻,炸药爆炸,燃烧的木块腾空乱飞,有的落到大船上。元军10艘战舰被炸烂、炸毁。
蛮子海牙气得叽里呱啦地大骂,天亮后带上炸烂的破船狼狈地撤回了裕溪口水寨。
太平府保卫战取得完胜,朱元璋对襄城河青睐有加,决定利用它建造太平城的外围防线。
他借鉴六合保卫战时利用的瓦梁城砖石垒,下令自长江边由西而东沿襄城河南岸砌筑条石垒,高3.8尺(约1.2米)。在垒后还搭建岗楼,高1.5丈(约4.8米),每10丈一座。在襄城桥南头设置6尺(约1.9米)高原木栅栏墙,开设仅一辆马车可以通过的小门。并在襄城河入江口不远处架设一座木桥,以便特殊情况下,驻扎官渡的部队可以迅速撤进外围防线。
在东门外,朱元璋下令在襄城河支流西岸也砌筑条石垒,在东门跨河的驿道上也设置栅栏墙,开设仅一辆马车通过的小门。
如此,两道条石垒和城北、城东的襄城河、城南的姑溪河及城西北的一段长江组成一道多边形城外防线。有些类似城池的外郭。朱元璋占领金陵(今南京)称帝后,就在新建的都城外修建了一条很正规的外郭,把制高点钟山都包围在内。
此外,朱元璋还在太平城东北角接近襄城河干、支流之间建造一个兵营,驻扎2000人的外线防御部队。兵营设置高3.8尺的栅栏战墙,开设西门和南门,以便出防城北和城东。
全部军事工程完工后,太平城可谓易守难攻了。
注释:
①怯怜口:“自家人”之意。最初,怯怜口是草原部落贵族的僮仆。随着蒙元王朝的建立,皇室、诸王、贵族通过虏获、分封、招收等办法,占有一大批人户,特别是各种工匠,作为私属人户,称之为怯怜口。一般情况下,这些怯怜口不承担国家赋役,专为领主服役,大都从事手工制作和农耕、放牧、捕猎。也有人担任怯薛、校尉武职。
②怯薛(又叫怯薛军):是一个蒙古语词汇,指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是由成吉思汗亲自组建的的一支军队。是突厥-蒙古语“番直宿卫”之意。汉译多作宿卫,有轮流值宿守卫之意。
③内宰司:元朝的官署组织,隶属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设内宰、司丞等官。掌内府饮食、供帐、仓库等事。
④府正司:元朝官署组织,隶属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设府正、府丞各二员。掌太子鞍辔、弓矢等物。
⑤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改为中都威卫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经历等官。
⑥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可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宋代,翰林学士皆能起草诏令而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其他官加知制诰衔亦可起草诏令,称为外制。
⑦提控案牍:官名。元朝始设,为各衙署首领佐官。置于府署、上州中州署者为专职,置于路总管府及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掌文书案牍之事。
⑧棹刀:宋代兵器“刀八色”(八种刀)之一,其形如“棹”(音:照,本义是船桨),故名棹刀。北宋兵书误写成“掉刀”。后人以误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