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章 东晋娘炮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东晋烽火最新章节!
魏晋时期的帝王也都喜欢那些过于阴柔的男子,更严重的就是喜欢男人,这种情况还蔓延到了一些豪门里,于是为了奉承帝王,也纷纷在家里豢养了一些美貌的男子,每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就会让他们出来招待客人,吟诗作画,诗词歌赋,营造一幅兴盛的样子。甚至有的人还认为家里能豢养这样的美男子才是衡量是否是世家大族的唯一标会,于是上行下效,一些贫民也认为这才是雅士的作风,家里有好看的男儿就会让他打扮一番,希望可以得到那些世家大族的看重,从而一步登天。
这个时代的士子把自己打扮漂漂亮亮的,有的如西施般的病态美,有的飘逸出尘,有的如高岭之花不可亵渎,有的如冰山美人一样,行走在街头上,抛弃阳刚之美,转走阴柔路线,成了一种潮流。
比如西晋时期,潘岳“妙有姿容”,与夏侯湛合称“连璧”;裴楷有“玉人”之誉;卫玠号为“璧人”,他从豫章入建业城,“观者如堵”;王夷甫(王衍)也以手润如玉而知名——“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东晋之杜弘治,“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王羲之见了赞叹不已,说他“真神仙中人也”;王恭以身材闻名,时人赞叹他“濯濯如春风柳”……
进入南北朝后,男性以阴柔为美的风气更盛,有何炯“白皙,美容貌”;韩子高“容貌美丽,状似妇人”;谢晦“眉目分明,鬓发如墨。”获皇帝赞为“玉人”;……均闻名于世。如《颜氏家训》所言:“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东晋朝廷都被这些娘炮统治着,没有武人的地位,对外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公元353年,中国有并峙的五个政权、五个年号,一篇《兰亭集序》却将该年几乎所有的荣光都聚拢在了属于东晋的“永和”之上。因为这次不可复制的雅集,“永和”二字被赋予了舒缓、明丽的色彩,如同江南三月的春阳与山风,抑或是一泓漂浮着酒觞的浅浅溪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蚕茧纸,鼠须笔,一次微醺时的随意书写,究竟能改变多少时间的底色?
然而,正如世间没有真正的桃花源,乱世中的“天朗气清”也不过只是幻象。飘逸的行草并不能抹去这一年的累累伤痕,墨香与酒气同样掩盖不了刺鼻的血腥。在东晋,一场大祸并未能随着会稽山阴的修禊而随流远去,而是在王羲之们的朦胧醉眼中持续发酵。
永和九年(353年)的辉煌属于王羲之,罪责则归于殷浩。就在这一年,作为朝中第一军事长官,清谈家殷浩率军七万,自寿春(今属安徽淮南)北伐,兵锋直指故都洛阳。不料,由于羌人将领姚襄中途倒戈,殷浩吃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大败仗,损失将士一万多人,器械军粮尽为姚襄所夺,重伤了朝廷元气。半壁江山,度日艰难。
此时的王羲之热衷于在浙东求田问舍,《全晋文》中还收录有他向朋友索还田产的杂帖——能指望一支埋头填描地契的笔,写出一篇激荡于千里之外的北伐檄文
吗?《兰亭集序》,潇洒、从容、和乐、怡适,哪里还能找到初过江时先辈新亭对泣的凄惶酸楚、丞相王导发誓要“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慷慨激昂?
从王导到王羲之及其后人,不过两三辈人,南渡的世族便已习惯了江南的绿色与潮湿,甚至连口味都开始改变。后来,琅琊王氏的一个后人投奔北魏,竟然吃不惯羊肉与酪浆,饥啜鲫鱼羹,渴饮茗茶汁;回想当年王导以酪浆待客而受吴郡世家讥讽,简直恍如隔世。
我只要脚底一块土,以载我这无东无西、无南无北的一场大梦。“此间乐,不思蜀。”扰人清梦者,统统都该被打入黑名单!这个时代,世家弟子都以戎装骑马英姿飒爽的样子为耻。
有一回冬天,当桓温全副武装地去打猎的时候碰见了刘惔一群人,刘惔又想嘲笑一下桓温,于是问道 :“老东西你穿成这样干什么啊。”桓温反唇相讥道 :“我要是不这样,你们哪能这样悠闲地清谈。”意思是,要不是我戎装杀敌,你们早就和王衍一样摇着麈尾扇被胡虏给抓去了。
桓温征讨巴蜀得胜归来,刘惔出城几十里去迎接,桓温不理他。然后直接问他:“穿着长衣服,耍着嘴皮子,我这次胜利到底是谁的功劳?”可以说是很不给面子了。当然刘惔毕竟是专业耍嘴皮子的,回答的滴水不漏:“这次胜利那是我们大晋朝的功德挣来的,与你何干?”
刘惔施政,是“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说的好听一点,就是无为而治,要是说成大白话,那就是荒政懒政,整体耍嘴皮子清谈,根本不管事。这样的行为放在野心勃勃的桓温眼里,自然也是非常瞧不起的。
桓温之父桓彝虽然是东汉儒学大家之后,但是在江左特殊的文化氛围之下,古板的儒家很难和脑洞清奇的玄谈之风契合,桓彝在江左需要站稳脚跟,获取政治资源只能学习、攀附玄谈之风,为桓家打开一条新的政治之路。
在桓温这一代,虽然桓温已经融入了这个政治酱缸,但是桓温清楚的知道,玄谈只是自己晋位的外衣,权力的稳固和个人的抱负仍然是需要脚踏实地的事功支持的。所以桓温就表现出了两面,一方面逢迎江左虚无的玄谈之风,一方面也依然宵衣旰食治吏事、戎事。
在江左的士人看来,桓温撕裂的两面多少有些不伦不类,尤其是重视事功这方面让桓温又成了江左士人中的异类。刘惔在和桓温的对话中透露出的轻蔑正是源于此,而桓温精彩的反击也是其政治面貌的反映。
君不见,
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尚仁义。
一朝虏夷乱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
我欲学古风,重振雄豪气。
名声同粪土,不屑仁者讥……
但是襄阳的风气现在就完全不一样,刘丹异军突起,移风易俗,在襄阳*根本没有那些清谈家的立足之地,作为襄阳政府的口舌《襄阳快讯》根本不登这些名士的文章,报纸刊登的最多的
就是有关民生的事情。再加上独立团战士刚毅果敢,血性虎气,嘹亮的军歌,行进中的队列方阵,军人群体特有的阳刚之美尽现其中,让襄阳民众肃然起敬,精神振奋。很多年轻人都想办法搞一套军装穿上,吸引大姑娘的眼球。
说起来这也许是八识心田的习气,刘丹对于琴棋书画没有感觉,只是对于古代历史非常感兴趣。种子习气这个东西不是虚妄的,而是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让人不能断绝,无法自拔。你比如说宋徽宗,他的书法绘画很好,对于做皇帝不感兴趣,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就更不用说了,这都是习气作怪。比如说我们现代的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做父母的省吃俭用花大力气供孩子读书,这也是上千年来科举制度造成的民族特质,这就是一个文明的传承。
荣格心理学提到一个词,“集体潜意识”: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世代代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不同于个体潜意识,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而是先天遗传的;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象。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这个集体潜意识说到第八识的习气种子。第八识为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阿赖耶识其实就是灵魂,平时就藏在我们的胸口,人断气之后如果胸口还有一点热,说明这个人的灵魂还没走,胸口凉了,这个人就死透了。“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死后也不是万事空,我们所造的善业恶业藏在八识中,随我们转世轮回。玄奘大师形容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说,人到世间上来,阿赖耶识比眼耳鼻舌身意先进入母胎;人死之后,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识,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体。
有的人的习气是非常强大的,时时支配者他,让他不能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心永远在路上,永远追逐着诗和远方。就像汪锋那首歌唱的一样:“我们生来彷徨!”
网络作家里也有这样的家伙,比如有人写回到古代考状元,写八股文。你说你抄一篇八股文也就算了,这位仁兄不是,他是自己新写一篇八股文,你说他哪来的这么大的劲头写这种文体?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但是人家就恬然自得。那些娘娘腔,同性恋,也许人家前世就是个女儿身,前世的习气还在影响他。
魏晋时期的帝王也都喜欢那些过于阴柔的男子,更严重的就是喜欢男人,这种情况还蔓延到了一些豪门里,于是为了奉承帝王,也纷纷在家里豢养了一些美貌的男子,每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就会让他们出来招待客人,吟诗作画,诗词歌赋,营造一幅兴盛的样子。甚至有的人还认为家里能豢养这样的美男子才是衡量是否是世家大族的唯一标会,于是上行下效,一些贫民也认为这才是雅士的作风,家里有好看的男儿就会让他打扮一番,希望可以得到那些世家大族的看重,从而一步登天。
这个时代的士子把自己打扮漂漂亮亮的,有的如西施般的病态美,有的飘逸出尘,有的如高岭之花不可亵渎,有的如冰山美人一样,行走在街头上,抛弃阳刚之美,转走阴柔路线,成了一种潮流。
比如西晋时期,潘岳“妙有姿容”,与夏侯湛合称“连璧”;裴楷有“玉人”之誉;卫玠号为“璧人”,他从豫章入建业城,“观者如堵”;王夷甫(王衍)也以手润如玉而知名——“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东晋之杜弘治,“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王羲之见了赞叹不已,说他“真神仙中人也”;王恭以身材闻名,时人赞叹他“濯濯如春风柳”……
进入南北朝后,男性以阴柔为美的风气更盛,有何炯“白皙,美容貌”;韩子高“容貌美丽,状似妇人”;谢晦“眉目分明,鬓发如墨。”获皇帝赞为“玉人”;……均闻名于世。如《颜氏家训》所言:“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东晋朝廷都被这些娘炮统治着,没有武人的地位,对外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公元353年,中国有并峙的五个政权、五个年号,一篇《兰亭集序》却将该年几乎所有的荣光都聚拢在了属于东晋的“永和”之上。因为这次不可复制的雅集,“永和”二字被赋予了舒缓、明丽的色彩,如同江南三月的春阳与山风,抑或是一泓漂浮着酒觞的浅浅溪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蚕茧纸,鼠须笔,一次微醺时的随意书写,究竟能改变多少时间的底色?
然而,正如世间没有真正的桃花源,乱世中的“天朗气清”也不过只是幻象。飘逸的行草并不能抹去这一年的累累伤痕,墨香与酒气同样掩盖不了刺鼻的血腥。在东晋,一场大祸并未能随着会稽山阴的修禊而随流远去,而是在王羲之们的朦胧醉眼中持续发酵。
永和九年(353年)的辉煌属于王羲之,罪责则归于殷浩。就在这一年,作为朝中第一军事长官,清谈家殷浩率军七万,自寿春(今属安徽淮南)北伐,兵锋直指故都洛阳。不料,由于羌人将领姚襄中途倒戈,殷浩吃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大败仗,损失将士一万多人,器械军粮尽为姚襄所夺,重伤了朝廷元气。半壁江山,度日艰难。
此时的王羲之热衷于在浙东求田问舍,《全晋文》中还收录有他向朋友索还田产的杂帖——能指望一支埋头填描地契的笔,写出一篇激荡于千里之外的北伐檄文
吗?《兰亭集序》,潇洒、从容、和乐、怡适,哪里还能找到初过江时先辈新亭对泣的凄惶酸楚、丞相王导发誓要“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的慷慨激昂?
从王导到王羲之及其后人,不过两三辈人,南渡的世族便已习惯了江南的绿色与潮湿,甚至连口味都开始改变。后来,琅琊王氏的一个后人投奔北魏,竟然吃不惯羊肉与酪浆,饥啜鲫鱼羹,渴饮茗茶汁;回想当年王导以酪浆待客而受吴郡世家讥讽,简直恍如隔世。
我只要脚底一块土,以载我这无东无西、无南无北的一场大梦。“此间乐,不思蜀。”扰人清梦者,统统都该被打入黑名单!这个时代,世家弟子都以戎装骑马英姿飒爽的样子为耻。
有一回冬天,当桓温全副武装地去打猎的时候碰见了刘惔一群人,刘惔又想嘲笑一下桓温,于是问道 :“老东西你穿成这样干什么啊。”桓温反唇相讥道 :“我要是不这样,你们哪能这样悠闲地清谈。”意思是,要不是我戎装杀敌,你们早就和王衍一样摇着麈尾扇被胡虏给抓去了。
桓温征讨巴蜀得胜归来,刘惔出城几十里去迎接,桓温不理他。然后直接问他:“穿着长衣服,耍着嘴皮子,我这次胜利到底是谁的功劳?”可以说是很不给面子了。当然刘惔毕竟是专业耍嘴皮子的,回答的滴水不漏:“这次胜利那是我们大晋朝的功德挣来的,与你何干?”
刘惔施政,是“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说的好听一点,就是无为而治,要是说成大白话,那就是荒政懒政,整体耍嘴皮子清谈,根本不管事。这样的行为放在野心勃勃的桓温眼里,自然也是非常瞧不起的。
桓温之父桓彝虽然是东汉儒学大家之后,但是在江左特殊的文化氛围之下,古板的儒家很难和脑洞清奇的玄谈之风契合,桓彝在江左需要站稳脚跟,获取政治资源只能学习、攀附玄谈之风,为桓家打开一条新的政治之路。
在桓温这一代,虽然桓温已经融入了这个政治酱缸,但是桓温清楚的知道,玄谈只是自己晋位的外衣,权力的稳固和个人的抱负仍然是需要脚踏实地的事功支持的。所以桓温就表现出了两面,一方面逢迎江左虚无的玄谈之风,一方面也依然宵衣旰食治吏事、戎事。
在江左的士人看来,桓温撕裂的两面多少有些不伦不类,尤其是重视事功这方面让桓温又成了江左士人中的异类。刘惔在和桓温的对话中透露出的轻蔑正是源于此,而桓温精彩的反击也是其政治面貌的反映。
君不见,
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尚仁义。
一朝虏夷乱中原,士子豕奔懦民泣。
我欲学古风,重振雄豪气。
名声同粪土,不屑仁者讥……
但是襄阳的风气现在就完全不一样,刘丹异军突起,移风易俗,在襄阳*根本没有那些清谈家的立足之地,作为襄阳政府的口舌《襄阳快讯》根本不登这些名士的文章,报纸刊登的最多的
就是有关民生的事情。再加上独立团战士刚毅果敢,血性虎气,嘹亮的军歌,行进中的队列方阵,军人群体特有的阳刚之美尽现其中,让襄阳民众肃然起敬,精神振奋。很多年轻人都想办法搞一套军装穿上,吸引大姑娘的眼球。
说起来这也许是八识心田的习气,刘丹对于琴棋书画没有感觉,只是对于古代历史非常感兴趣。种子习气这个东西不是虚妄的,而是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让人不能断绝,无法自拔。你比如说宋徽宗,他的书法绘画很好,对于做皇帝不感兴趣,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就更不用说了,这都是习气作怪。比如说我们现代的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做父母的省吃俭用花大力气供孩子读书,这也是上千年来科举制度造成的民族特质,这就是一个文明的传承。
荣格心理学提到一个词,“集体潜意识”: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世代代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不同于个体潜意识,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而是先天遗传的;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象。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这个集体潜意识说到第八识的习气种子。第八识为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阿赖耶识其实就是灵魂,平时就藏在我们的胸口,人断气之后如果胸口还有一点热,说明这个人的灵魂还没走,胸口凉了,这个人就死透了。“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死后也不是万事空,我们所造的善业恶业藏在八识中,随我们转世轮回。玄奘大师形容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说,人到世间上来,阿赖耶识比眼耳鼻舌身意先进入母胎;人死之后,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识,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体。
有的人的习气是非常强大的,时时支配者他,让他不能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心永远在路上,永远追逐着诗和远方。就像汪锋那首歌唱的一样:“我们生来彷徨!”
网络作家里也有这样的家伙,比如有人写回到古代考状元,写八股文。你说你抄一篇八股文也就算了,这位仁兄不是,他是自己新写一篇八股文,你说他哪来的这么大的劲头写这种文体?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但是人家就恬然自得。那些娘娘腔,同性恋,也许人家前世就是个女儿身,前世的习气还在影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