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章 白蜡杆子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东晋烽火最新章节!
阿贵是刘家奴仆,旺财是阿贵的儿子,刘天是刘丹大伯的儿子,行七,叶瑾的父亲叶涛是刘正请来的教头,叶涛原来在刘琨手下效力,后来刘琨兵败身死,叶涛带着随着宗族迁徙至樊城,被刘正相中,带到刘家,专门训练刘家的部曲。刘天是个敦实沉闷的少年,这叶瑾倒是嘴巴不停,一路上嘀嘀咕咕说着学堂的琐事,在这个直爽少年的感染下,刘丹也渐渐开朗起来,和二小有说有笑。后面跟着的旺财松了一口气,丹哥儿总算回来了,恢复以前的样子。这些日子夫人把自己叫去,总是询问少爷的状态,旺财知道夫人很担心,自己也是七上八下,魂不守舍。
众人正在忙活,这时从山腰上传来一阵粗犷男人唱的歌声:
打铁唔怕火星烧
恋妹唔怕斩人刀
斩了头来还有颈
斩了颈来还有腰
就是全身都斩碎
还有魂魄同妹聊……
歌声犹如大水抛浪,奔腾激荡,大有一泻千里之势。这韵律有点像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相传是秦国造阿房宫时的伐木工人唱的歌,因为北方动荡,很多人陆陆续续迁徙到南方,各地口音都不相同,正如八王之乱后,凉州、秦州、雍州的侨民迁徙到襄阳、荆州,再往南到湘州、江州,在南岭一带形成一个特殊族群--客家。
山歌本来是下里巴人唱的,给那些文人演绎修饰,就成了现在文绉绉的诗经,阳春白雪,缺少了山歌本来的原汁原味的生动活泼的气息。比如《诗经·关雎》,本来是民间阿哥阿妹的情歌,让那些文人演绎考据,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成为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姬昌和他的娇妻太姒,这都挨得上吗?
另一边一个大胆的女声和唱着:
好碗就要装好菜
好郎就要配好妹
红漆筷子瓷器碗
摆在桌上更登对
肯定是村里的姑娘们在山上砍柴,被树里的后生看见了,隔着密密的树林故意唱歌撩妹,而村里的姑娘们也总是怂恿一个胆大的女伴对上一个,然后在旁边笑得前府后仰的。这时叶瑾和刘丹听见阿哥阿妹调情,心里作怪,开始搅和。叶瑾唱到:
吃泡要吃三月泡,
恋妹要恋一样高,
一样高来哪样好,
嘴对嘴来腰对腰。
刘丹接着唱:
一个高来一个低,
好像矮子爬楼梯,
只要中间对得好,
管它两头齐不齐。
刘丹唱完,大家捧腹怪笑,就连叶叔也忍俊不禁。山腰上的姑娘小伙子气得脸色青一块紫一块,暗道今日晦气,又碰见刘家村这两个小泼猴。刘丹管不住自己的嘴,山歌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唱完才知道不对,这是原来这幅身体的主人的习气作怪。现在是三月艳阳天,正是情难按的时候,败坏了人家的兴致就不好了,得想个办法挽救。于是刘丹开口唱到:
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有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
一首唱罢,旋律急转,另一首山歌又出来:
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
襄阳
溜溜的城哟
月亮弯弯
襄阳溜溜的城哟
……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吆喂,
妹娃我去拜年哪呵喂,
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
那阳雀叫啊捎着鹦哥啊捎着鹦哥
……
刘丹的山歌一首又一首,一共唱了十多首,姑娘们听得面带桃花,小伙子听得春心荡漾,叶叔几个看着刘丹也惊奇不已,这九郎什么时候学会了这么多山歌民谣。最后一曲唱罢,刘丹拿出竹筒来喝口水,今天是累到了。刘天久久看着刘丹,眉头紧锁。
刘丹喝道:“看什么看!唱歌,不行啊?”
刘天疑惑道:“丹哥儿,你发了?”
众人绝倒。
刘丹一行往山里走,山谷渐渐开阔,进入眼帘的是满山的翠竹,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响声,远远望去,好像起伏着的绿海的波涛。这里竟然有竹子,真是喜出望外,这个竹子造纸倒是不错。现在东晋的造纸术都是“蔡侯纸”,用的是构树(又称楮树)皮为原料,从采摘构树皮到做成一张“蔡侯纸”要经过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原料采集、装卸、切番、捞纸、晒纸等流程。简单点说就是先把采集来的构树皮浸泡,再放入一人多高的大锅中两次蒸、泡、晾后,然后是踩皮环节。表面黑斑和杂质通过双脚反复踩踏、抖皮。晾晒后开始盘皮、渗泡,再砸成饼型。然后对原料进行充分舂捣、打浆、杖道、捞纸、压纸、晒纸……如此诞生的蔡侯纸用途广泛。
蔡侯纸可以说是非常成熟的造纸工艺了,一直传到新中国成立都没有多大的改动,最后被机械造纸取代。其他品种的纸都是在此基础上研发起来的。竹子造出的纸又叫毛边纸、玉扣纸,这种纸便面细润,吸墨性能好。刘丹准备印刷书籍,毛边纸肯定要先做出来。
山里产竹子,说明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茶树生产。历代流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苦荼也,此即今日之茶字,因此史学界、茶学界一致认为我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是从神农开始,古襄州位于神农氏出生地随州历山和主要活动区域神农架之间,是神农氏的活动中心,因此“神农尝草遇毒得荼而解”应该是在此区域,特别是在谷城、保康、南漳至今仍流传有神龙活动的故事和众多古迹。
清朝雍正年间中俄万里茶道是始于中国到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的茶叶出口商道。这条商道是晋商开辟的,从福建的武夷山到俄罗斯的恰克图,全长5000多公里,纵贯南北,是与汉唐“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始到20世纪20年代止,两湖地区的大量茶叶经汉江水道,在襄阳港进行中转,再长途运销到蒙古和西伯利亚等地,成就了一条驰名中外的万里茶道,襄阳也因此成为万里茶道的水陆中枢和节点城市。中国历史三大商帮之一的晋商就是依靠这条茶道大发其财,成为当时诸商之首。
茶叶属于大宗商品,刘丹不可能放任不管。离这里不远的保康县在后世就是茶叶种植基地,看来可以让家里人把茶叶种植技术引进来。
竹林过后,峡谷内和大山有不少的树种,在一个缓坡上出现了白蜡杆树林,让刘丹松了一口气,这正是刘丹需要的。
提起白蜡树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说起白杆兵,很多人就知道了。白杆兵是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为其丈夫马千乘训练的一支
善于山地作战的特殊兵种。此兵种所持的白杆枪是用结实的白木(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当年秦良玉就率领这支军队参与了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役,获得赫赫功勋。
大杆本身就是整棵白蜡树,去除树的表皮即可。表皮去除后树脂自然附着于杆体,也就是成品的“皮”。使用越久杆子的韧性越好,最终杆体呈枣红色,为练武人不可多得的佳品。后世的白蜡杆经过车床加工,杆子表皮被破坏,使用后杆体会发黑、发脆,不适宜长久保存,更不适宜作为兵器,仅仅适合作为建筑材料。
刘丹为什么要白蜡杆呢?因为练习太极大杆需要这个东西。太极大杆子和太极大枪不同,太极大枪演练有招法和套路,太极大杆子没有套路,只有九个杆子点即:抖、抽、点、拧、摔、扎、挑、拨、撩等。九个杆子点可以穿插,配合练习。
刘丹以前在少林寺附近的文武学校读书,十八般武器都会一点,校长是杨氏太极拳的传人,抖大杆子就是他教会的。校长当年教徒弟练功时,非常重视大杆子基本功训练,经常说他青年学艺时老师让他练习太极大杆子要求非常严格。他从青年到中年时期每天都坚持抖大杆子,一天要抖千次,早晚练功时各抖五百次,在杆头用“挑”法能将几十斤的沙袋挑起抛至房顶。
当时很少有人练习这种基本功了,它的练习方法也几乎濒临失传。在早年设武场收徒弟必须有大杆子,还要精通它的练习方法,名为戳杆子立场子。如果不会练习大杆子就不能收徒弟,据说大杆子有代表祖师之意。因为有这种讲究,故称大杆子是“百兵之首”,在书写兵刃谱时要把它写在谱首。
做大杆子用的白腊杆要有韧性和弹性,不易折断。尺寸要达到一丈以上,杆头如鸭蛋黄,尾端如鸭蛋粗,上下直而光滑没有疤痕的为上品。大杆子使用多年以后变得绵软红亮,在尾部用双手一抖整根杆子要突突乱颤。抖大杆子是很吃功夫的一项基本功训练,必须常抖,常练,坚持不懈,日久见真功。
一根好的白蜡杆要沉重密实,表面发青,没有一点疤节,笔直如切,枪头不比枪把细多少。发力一抖,杆身直震,杆头振幅虽不大,但持久;速生的杆子因为生长太快,里面的纤维少,存不住能量,一受力杆头就弯,摆几下又停了。大枪杆要是按实战军器的要求来种植,必须从白蜡树苗只有一米高时就开始修剪,不允许长任何侧枝,只能保留树顶的很少的几片叶子,为的是限制其生长速度,并使树干笔直。当军器用的杆子不可种在山上任其乱长,要时时关照着,万不能长虫,一受虫害就留下疤了,还不能种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会长弯。一片向阳地,种上一百根,十几年关心下来,能成得了三十根就不错了,这么辛苦是要值那么大的价钱。
一根白蜡杆子要三米左右,刘丹给大家讲解收取白蜡杆的要点,整个树林要一根一根地挑选,同时教阿贵白蜡杆的移栽方法,在刘家村要开一块地,专门培植白蜡杆树。
叶瑾看着一根根笔直的树干,问道:“丹哥,三丈长的白蜡杆,要这东西干啥?”
“练大枪。”
“啥?这么长的枪,舞的动吗?”叶瑾奇怪地问,叶涛和其他人也好奇地看过来。
“咱们现在年纪小,可以先搞二丈二尺的。”刘丹不紧不慢道,“我准备练太极枪,具体怎么练我们回头说。小瑾子,我想召集村里一帮小孩成立童子军,你想不想加入进来?”
阿贵是刘家奴仆,旺财是阿贵的儿子,刘天是刘丹大伯的儿子,行七,叶瑾的父亲叶涛是刘正请来的教头,叶涛原来在刘琨手下效力,后来刘琨兵败身死,叶涛带着随着宗族迁徙至樊城,被刘正相中,带到刘家,专门训练刘家的部曲。刘天是个敦实沉闷的少年,这叶瑾倒是嘴巴不停,一路上嘀嘀咕咕说着学堂的琐事,在这个直爽少年的感染下,刘丹也渐渐开朗起来,和二小有说有笑。后面跟着的旺财松了一口气,丹哥儿总算回来了,恢复以前的样子。这些日子夫人把自己叫去,总是询问少爷的状态,旺财知道夫人很担心,自己也是七上八下,魂不守舍。
众人正在忙活,这时从山腰上传来一阵粗犷男人唱的歌声:
打铁唔怕火星烧
恋妹唔怕斩人刀
斩了头来还有颈
斩了颈来还有腰
就是全身都斩碎
还有魂魄同妹聊……
歌声犹如大水抛浪,奔腾激荡,大有一泻千里之势。这韵律有点像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相传是秦国造阿房宫时的伐木工人唱的歌,因为北方动荡,很多人陆陆续续迁徙到南方,各地口音都不相同,正如八王之乱后,凉州、秦州、雍州的侨民迁徙到襄阳、荆州,再往南到湘州、江州,在南岭一带形成一个特殊族群--客家。
山歌本来是下里巴人唱的,给那些文人演绎修饰,就成了现在文绉绉的诗经,阳春白雪,缺少了山歌本来的原汁原味的生动活泼的气息。比如《诗经·关雎》,本来是民间阿哥阿妹的情歌,让那些文人演绎考据,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成为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姬昌和他的娇妻太姒,这都挨得上吗?
另一边一个大胆的女声和唱着:
好碗就要装好菜
好郎就要配好妹
红漆筷子瓷器碗
摆在桌上更登对
肯定是村里的姑娘们在山上砍柴,被树里的后生看见了,隔着密密的树林故意唱歌撩妹,而村里的姑娘们也总是怂恿一个胆大的女伴对上一个,然后在旁边笑得前府后仰的。这时叶瑾和刘丹听见阿哥阿妹调情,心里作怪,开始搅和。叶瑾唱到:
吃泡要吃三月泡,
恋妹要恋一样高,
一样高来哪样好,
嘴对嘴来腰对腰。
刘丹接着唱:
一个高来一个低,
好像矮子爬楼梯,
只要中间对得好,
管它两头齐不齐。
刘丹唱完,大家捧腹怪笑,就连叶叔也忍俊不禁。山腰上的姑娘小伙子气得脸色青一块紫一块,暗道今日晦气,又碰见刘家村这两个小泼猴。刘丹管不住自己的嘴,山歌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唱完才知道不对,这是原来这幅身体的主人的习气作怪。现在是三月艳阳天,正是情难按的时候,败坏了人家的兴致就不好了,得想个办法挽救。于是刘丹开口唱到:
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有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
一首唱罢,旋律急转,另一首山歌又出来:
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
襄阳
溜溜的城哟
月亮弯弯
襄阳溜溜的城哟
……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吆喂,
妹娃我去拜年哪呵喂,
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
那阳雀叫啊捎着鹦哥啊捎着鹦哥
……
刘丹的山歌一首又一首,一共唱了十多首,姑娘们听得面带桃花,小伙子听得春心荡漾,叶叔几个看着刘丹也惊奇不已,这九郎什么时候学会了这么多山歌民谣。最后一曲唱罢,刘丹拿出竹筒来喝口水,今天是累到了。刘天久久看着刘丹,眉头紧锁。
刘丹喝道:“看什么看!唱歌,不行啊?”
刘天疑惑道:“丹哥儿,你发了?”
众人绝倒。
刘丹一行往山里走,山谷渐渐开阔,进入眼帘的是满山的翠竹,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响声,远远望去,好像起伏着的绿海的波涛。这里竟然有竹子,真是喜出望外,这个竹子造纸倒是不错。现在东晋的造纸术都是“蔡侯纸”,用的是构树(又称楮树)皮为原料,从采摘构树皮到做成一张“蔡侯纸”要经过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原料采集、装卸、切番、捞纸、晒纸等流程。简单点说就是先把采集来的构树皮浸泡,再放入一人多高的大锅中两次蒸、泡、晾后,然后是踩皮环节。表面黑斑和杂质通过双脚反复踩踏、抖皮。晾晒后开始盘皮、渗泡,再砸成饼型。然后对原料进行充分舂捣、打浆、杖道、捞纸、压纸、晒纸……如此诞生的蔡侯纸用途广泛。
蔡侯纸可以说是非常成熟的造纸工艺了,一直传到新中国成立都没有多大的改动,最后被机械造纸取代。其他品种的纸都是在此基础上研发起来的。竹子造出的纸又叫毛边纸、玉扣纸,这种纸便面细润,吸墨性能好。刘丹准备印刷书籍,毛边纸肯定要先做出来。
山里产竹子,说明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茶树生产。历代流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苦荼也,此即今日之茶字,因此史学界、茶学界一致认为我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是从神农开始,古襄州位于神农氏出生地随州历山和主要活动区域神农架之间,是神农氏的活动中心,因此“神农尝草遇毒得荼而解”应该是在此区域,特别是在谷城、保康、南漳至今仍流传有神龙活动的故事和众多古迹。
清朝雍正年间中俄万里茶道是始于中国到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的茶叶出口商道。这条商道是晋商开辟的,从福建的武夷山到俄罗斯的恰克图,全长5000多公里,纵贯南北,是与汉唐“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始到20世纪20年代止,两湖地区的大量茶叶经汉江水道,在襄阳港进行中转,再长途运销到蒙古和西伯利亚等地,成就了一条驰名中外的万里茶道,襄阳也因此成为万里茶道的水陆中枢和节点城市。中国历史三大商帮之一的晋商就是依靠这条茶道大发其财,成为当时诸商之首。
茶叶属于大宗商品,刘丹不可能放任不管。离这里不远的保康县在后世就是茶叶种植基地,看来可以让家里人把茶叶种植技术引进来。
竹林过后,峡谷内和大山有不少的树种,在一个缓坡上出现了白蜡杆树林,让刘丹松了一口气,这正是刘丹需要的。
提起白蜡树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说起白杆兵,很多人就知道了。白杆兵是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为其丈夫马千乘训练的一支
善于山地作战的特殊兵种。此兵种所持的白杆枪是用结实的白木(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当年秦良玉就率领这支军队参与了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役,获得赫赫功勋。
大杆本身就是整棵白蜡树,去除树的表皮即可。表皮去除后树脂自然附着于杆体,也就是成品的“皮”。使用越久杆子的韧性越好,最终杆体呈枣红色,为练武人不可多得的佳品。后世的白蜡杆经过车床加工,杆子表皮被破坏,使用后杆体会发黑、发脆,不适宜长久保存,更不适宜作为兵器,仅仅适合作为建筑材料。
刘丹为什么要白蜡杆呢?因为练习太极大杆需要这个东西。太极大杆子和太极大枪不同,太极大枪演练有招法和套路,太极大杆子没有套路,只有九个杆子点即:抖、抽、点、拧、摔、扎、挑、拨、撩等。九个杆子点可以穿插,配合练习。
刘丹以前在少林寺附近的文武学校读书,十八般武器都会一点,校长是杨氏太极拳的传人,抖大杆子就是他教会的。校长当年教徒弟练功时,非常重视大杆子基本功训练,经常说他青年学艺时老师让他练习太极大杆子要求非常严格。他从青年到中年时期每天都坚持抖大杆子,一天要抖千次,早晚练功时各抖五百次,在杆头用“挑”法能将几十斤的沙袋挑起抛至房顶。
当时很少有人练习这种基本功了,它的练习方法也几乎濒临失传。在早年设武场收徒弟必须有大杆子,还要精通它的练习方法,名为戳杆子立场子。如果不会练习大杆子就不能收徒弟,据说大杆子有代表祖师之意。因为有这种讲究,故称大杆子是“百兵之首”,在书写兵刃谱时要把它写在谱首。
做大杆子用的白腊杆要有韧性和弹性,不易折断。尺寸要达到一丈以上,杆头如鸭蛋黄,尾端如鸭蛋粗,上下直而光滑没有疤痕的为上品。大杆子使用多年以后变得绵软红亮,在尾部用双手一抖整根杆子要突突乱颤。抖大杆子是很吃功夫的一项基本功训练,必须常抖,常练,坚持不懈,日久见真功。
一根好的白蜡杆要沉重密实,表面发青,没有一点疤节,笔直如切,枪头不比枪把细多少。发力一抖,杆身直震,杆头振幅虽不大,但持久;速生的杆子因为生长太快,里面的纤维少,存不住能量,一受力杆头就弯,摆几下又停了。大枪杆要是按实战军器的要求来种植,必须从白蜡树苗只有一米高时就开始修剪,不允许长任何侧枝,只能保留树顶的很少的几片叶子,为的是限制其生长速度,并使树干笔直。当军器用的杆子不可种在山上任其乱长,要时时关照着,万不能长虫,一受虫害就留下疤了,还不能种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会长弯。一片向阳地,种上一百根,十几年关心下来,能成得了三十根就不错了,这么辛苦是要值那么大的价钱。
一根白蜡杆子要三米左右,刘丹给大家讲解收取白蜡杆的要点,整个树林要一根一根地挑选,同时教阿贵白蜡杆的移栽方法,在刘家村要开一块地,专门培植白蜡杆树。
叶瑾看着一根根笔直的树干,问道:“丹哥,三丈长的白蜡杆,要这东西干啥?”
“练大枪。”
“啥?这么长的枪,舞的动吗?”叶瑾奇怪地问,叶涛和其他人也好奇地看过来。
“咱们现在年纪小,可以先搞二丈二尺的。”刘丹不紧不慢道,“我准备练太极枪,具体怎么练我们回头说。小瑾子,我想召集村里一帮小孩成立童子军,你想不想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