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崔博山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主神崛起、异界直播间、龙皇武神、院长驾到、变身双胞胎姐妹也要玩网游、召唤圣剑、九项全能、逆天作弊器之超级游戏、惊悚乐园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七十二沽风情录最新章节!
来的访客姓崔名博山,字云峰,是京城琉璃厂的“松古斋”和天津‘云峰斋’这两家专门经营古董字画铺子的东家。
崔家祖上原是淮北人士,自前朝燕王扫北,随军至此,因天津设卫筑城,遂留此驻守天津,定居下来。
到了康熙年间,其父崔田成开始做些小生意,先是经营些旧货,也没门脸,走南闯北收罗些旧铜器、旧瓷器,也收些古董玉器,旧书、旧字画,在京津两地地摊上摆卖。后来经营旧货捡了几个漏,狠赚了几笔,攒了些钱,在天津城东门外租了间小小的门脸成了坐商,还是经营古董玉器、古旧书、古字画。
干这一行有句俗话,叫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是说轻易碰不上买主,只要碰上真买主,一宗货就够吃几年的。这一行利儿大,但风险也大。若是收罗来的旧货看打了眼,窝在自己手里,那也会干赔。因此干这一行既要有眼光,又要有胆识,全靠多年的磨练成为行家,才能在行里站住脚。
这崔博山的父亲自年轻时就经营旧货,在这一行里摸爬滚打,历几十年的经验,早已是行家里手,家境已是小富。将东南角自家那低矮似窝铺的小房翻新扩建,盖了个前后两进的四合院。崔家只有崔博山这个独子,自小时候就聪明伶俐,为其父看好,早早送到私塾读书,指望他能读书成才,步入仕途,为崔家改换门庭,争光耀祖。
这崔博山小时候虽然调皮,但还能够努力读书。仗着自小就聪明伶俐,读书对他是极容易的事,五、六年下来,已然能够吟诗作对了,喜得崔父见人就夸自己的宝贝儿子。本来照此下去,这崔博山求取功名是手到擒来的事,谁知道长到十五、六岁之后,在一班纨绔子弟的教唆下添了些坏毛病,心思全不在读书上。本来自小就十分调皮的崔博山,大一点整天随着一班狐朋狗友走街串巷,呼朋唤友,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又喜欢吹拉弹唱,花街柳巷,一味的胡混。
崔田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与他的母亲商议:
“山儿如此胡闹不求上进,实在是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实指望他能读书上进,求得一官半职,也可改一改我崔家门风。看来再这样胡闹下去还真的指望不上了,我看不如给他说一房媳妇,有了管束,也许能收住他的心。”
崔母也是连连说是。二人商量好,遂央媒人说亲。几天之后,媒婆回信说:
“说来也巧,正好有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要说与崔掌柜。”
崔母忙问:
“不知是什么人家?”
媒婆转向崔田成说:
“想必崔掌柜认识这户人家,他是掌柜的同行,在北门外住,姓刘,城里有他家的古董店。”
崔田成想了一想,点点头说:
“刘掌柜?想必是三明斋的东家么?”
媒婆见崔田成知道这刘家,立时满脸堆笑,
“就是三明斋,刘家的门脸儿在东门里,有三开间的门脸儿,刘家在北门外还有好大一片宅院。”
崔母听了忙说:
“哎呀!这么说我两家正是门当户对,老嫂子倒是说说他家的闺女啊!”
“好,好,正要说呢,他家有个小女儿,今年十七岁,与你家公子正好相配。这闺女模样不但长得俊,而且长的好身量,高高的个子,不胖不瘦,你说要减一分吧,太瘦,要是增一分吧,太胖,那叫一个正好。这闺女做得好针线,难得的是又识文断字,还能作诗呢。他嫂子,你说那就是一个才女啊!”
“是啊!是啊!瞧你说的,倒让我觉得我们山儿配不上人家了。”
“他嫂子,话可不能这么说,咱家山儿可是个读书的坯子,当官的材料,怎么说配不上呢?”
“是啊,”
一句话又让崔母高兴起来,
“老嫂子说的对,我们山儿以后还要考秀才、举人呢。”
媒婆又转过话头说刘家,
“这两年到刘家说亲的可是不少,简直踢烂了门坎子,可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要不然早就嫁出去了。
”崔田成也说:
“唔,那刘家与我同行,这我知道,只是不曾打过交道,不知道他还有个女儿。”
看丈夫并无反对的意思,崔母就对媒婆说:
“让老嫂子费心了,既然这样那就相相亲再说吧。”
“你们老俩儿口既然有意那我就去和刘家说,”
媒婆喜笑颜开的对崔田成俩口儿说,
“这样吧,初五那天我来接大嫂过去,如相得过,我再带刘家来看看你家公子。”
崔母也回应说:
“好吧!一切都听从老嫂子的安排。”
初五一早,媒婆来接崔母,到了刘家,刘母迎出来,让进堂屋坐下聊了几句。刘母唤女儿刘秀儿出来,崔母见站在面前的是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儿,个儿不高不矮,身量儿不胖不瘦,清清秀秀的面孔略露几分羞涩,唤了声“伯母”红着脸儿向上施了一礼,站在一旁。
崔母仔细观瞧,虽不算十分的人才,也有个八、九分,心中觉得中意,问东问西的说了几句话,又夸了几句,秀儿越发的脸红了,随后找个借口退了下去。这一番做作更让崔母心中有了十二分的满意。
告辞回来,说与丈夫,崔田成听了也很高兴,
“夫人既然看着满意就行。”
隔了一天,刘家父母来访,崔家连忙唤了儿子出来。这时的崔博山已被父母事前嘱咐好,穿戴整齐,收拾起一幅顽皮相,一步三摇的走上前施了礼。在刘家看来,这崔博山虽不甚高大,却也是相貌堂堂,双眼透露出机灵,因为读过书,举止倒挺斯文,礼节周到。
刘家见了也是不住口的夸赞,心中自然也是十二分的满意。媒婆却是极会看人脸色的,见双方并无异议,恨不得立时促成,
“刘掌柜刘太太,你们要看中了崔公子,两家不如就今日将亲事定下来。”
刘掌柜俩口儿一对眼色,对媒婆说:
“那就换过庚帖,合一合生辰八字吧。”
崔母也连忙说:
“是啊!那就待换过庚帖,我们择日下定就是。”
转天媒婆将芳儿的庚帖拿过来,崔家请了先生将崔博山和秀儿的生辰八字认真合了合。道是二人相合,秀儿还有旺夫之命,两家听了皆大欢喜。崔田成遂找出黄历翻看,与刘家商定八月十日是吉日,请双方亲友喝定亲喜酒。媒婆也连连向崔田成道喜:
“恭喜崔掌柜,这门亲真的是天生地设的一对儿,定好了饭庄我好去告诉刘家。”
“好,那就在会宾饭庄吧。”
媒婆欢天喜地的去告诉刘家。亲事基本已定,崔田成将儿子叫过来,叮嘱他说:
“你今年已是十八岁,年龄也不小了,给你说的这门亲正与咱家门当户对,这闺女还知书达理。你今后要收拾起那玩劣性子,把心思放在读书上,免得将来让媳妇看不起你。成了家就要有所管束,将来要顶家过日子,容不得你再这么胡闹下去。”
崔博山听老父教训一顿,只得唯唯答应,心中却有些不服,还是有些孩子气,
“不知给我说的媳妇长得怎样?又说什么知书达理,到时我非考考她不可。”
心中这么胡思乱想着,一心要将未来的媳妇难倒,让她服气,遂自此收拾心性,在家埋头读书。
初十日,崔家在会宾饭庄定了雅间,崔、刘两家请了媒人和各自的至亲翻看了黄历选定了腊月二十为吉期宜于娶亲。崔田成又拿出一块古玉佩交给刘家做定亲信物,这是他收来不舍得出手的物件,是和田羊脂玉雕成,拿在手中十分的温润,当是春秋时期的古物,实是难得。
刘家也识货,回去交给秀儿,嘱咐其好生存放,古玉可以避邪,宜留作传家之宝。还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两家紧忙,崔家准备新房、家具,刘家忙着准备嫁妆。
一转眼吉期已到,刘家过了嫁妆。刘妈妈叮嘱女儿,
“过了门就要掌家过日子,自己要有准主意,拿得起放得下,这一点妈倒也信得过你,只是你要孝敬公婆,管好你的夫婿,不要让你的夫婿走了歪路。”
秀儿唯唯答应着。到了吉期,一早,两家各自忙碌着,午时刚过,未时初刻,迎亲花轿已到刘家门口。原来这天津卫的婚庆风俗与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都是上午娶亲,下午娶亲的是二婚。而天津卫则与之相反,上午娶亲是二婚,下午才是头婚,这风俗仅限于城里和四门周围,就是到杨柳青都于此相反。
崔博山穿戴整齐身披十字彩绸,骑着高头大马来到刘家门前,随着唢呐声锣鼓声响彻云天,伴娘挽着蒙着盖头嘤嘤哭着的秀儿,在媒人的引导下,缓缓的上了花轿,在伴娘的劝导下才止了哭声。崔博山在司礼官的引导下向轿子行了礼,司礼官喝一声“起轿!”轿夫们才抬起轿子向城东南角崔家行来。一路上吹吹打打,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伴郎只得用喜糖打发他们。半路上崔博山总是想看看新娘长得什么样,无奈,新娘在轿子里,看不见。一路胡思乱想着早已来到自家门前。
门前已有人铺好红毡,备好火盆,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缓缓下了轿,有人递过结彩的红绸,崔博山接过红绸的一头,新娘接过另一头,两人走在红毡上,迈过火,向堂屋走去,一边的鼓乐齐鸣,鞭炮声震耳欲聋,看热闹的挤满了胡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行礼毕,新娘新郎入了洞房。
洞房里早有一位被称作‘全可人’的中年妇人,将洞房布置妥当,由她安排炕上用品,特意在被下放许多红枣、栗子、花生,这是寓意二人成婚后早生儿子,而且是儿女花搭着生。天津卫风俗,进入洞房的这位‘全可人’必须找一位父母健在,儿女齐全,姑舅姨都有的人才行。
全可人端过一碗饺子,上面有两个大一点的饺子用红线拴着,指着这两个饺子让新人吃,待新娘咬一口,随着就问:
“生不生?”
秀儿只得含着羞点点头,轻声道:
“生”
全可人又成心要逗逗新娘子,
“没听见,大声点。”
没办法,秀儿只得提高嗓音,
“生”
众人这才笑着退出新房。崔博山随后就被叫出来参加婚宴。宴罢已是定更时分,崔博山急急忙忙回到新房,早有人帮着新郎更衣,安排好合卺酒,道声:
“新人请早安歇。”
退出去,回身带上门。崔博山醉眼朦胧,看新房布置得富丽堂皇大红双喜字贴的到处都是,桌上有几样酒菜,一对儿红烛上也贴着红双喜字,新娘子穿着红袄、红裙,蒙着红盖头在床前端坐。
崔博山心头不由一阵乱跳,回身在桌上拿起事前备好的一个小小的秤杆,轻轻的将新娘子的红盖头挑起,崔博山一见新娘子面容姣好,不由心中大喜。秀儿瞄了新郎一眼,又急忙低下头去,心中也是一喜,自己的郎君正像母亲所言,果然是相貌堂堂,英俊潇洒,想到此不由红晕上面,娇羞之态立现。崔博山连忙说:
“娘子请更衣,咱们歇了吧。”
秀儿又抬头看了崔博山一眼,轻轻的说:
“相公,不忙,桌上有酒菜,你再吃些吧。”
“正是,我忘了,娘子还没吃饭吧。来,坐到桌前来,吃点东西吧。”
说着伸手将秀儿拉起,来到桌前坐下。斟了两杯酒,取一杯放在秀儿面前,看着这满屋锦绣喜气,不由的对秀儿道:
“娘子,有道是洞房花烛夜乃人生第一快事,似这‘双喜香烛红罗帐,踌躇满志看新娘,’怎说不快意呢?”
说着歪着脸盯着秀儿看。看的秀儿羞红了脸,急忙低下头去,手捻着衣角轻轻笑着说:
“那金榜题名时也是人生快事啊,叫我说‘饶你满肚都是书,何时换得尚书郎?’”
顿了一下又说:
“是不是那时才快意啊?”
崔博山一听,心想“坏了,让她抓住尾巴了,这分明是说我没进学啊,看来媳妇的确是读过书,还是不要惹她才是。”也是心中没有底气,只得低声下气的说:
“是,是,古人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四大快事,不能只想着洞房花烛夜,还要想着金榜题名时。”
不由将那趾高气扬的心气放低了一些,端起酒杯对秀儿说:
“娘子,我们且喝了这杯合卺酒,早些歇了吧。”
谁知秀儿早将崔博山这一踌躇表情看在眼里,心道,看来你有几分的不自信,我偏要难为你一下,倒要看你有几分才气。原来秀儿不但知书达理,还十分的有心计,心思十分的细密。一双大眼能盯到你的心里去,任你有什么想法都瞒不了她。想着,眼瞅着崔博山,且不端酒杯,轻轻的说:
“先别忙,听说相公文采出众,才思敏捷,我这里有一对子上联,相公对上了我们再吃酒吧。”
一句话把崔博山给抬到高处,下不来了,无奈,只得说:
“娘子要考我,只得穷于应付了,只是娘子不要笑我才是。”
秀儿说:
“哪里是‘考’,是向相公讨教。”
瞄了崔博山一眼,
“相公请听好,我这上联是:露花倒影柳三变;”
崔博山一听似曾见过,
“这不是娘子的新想出的吧?”
秀儿笑笑说:
“你别管是新是旧,只管对上来,还要说说这里面的典故。”
这崔博山何等的聪明,略一思索,
“我想起来了,下联是‘桂子飘香张九成’”
“下联是对上了,”
秀儿点点头,
“只是你还要说说这里的典故。”
崔博山见说对了心中十分高兴,
“这幅对联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借人名写的一幅对子,”
说着偷偷看了看秀儿,见她微微点头,崔博山这才接着说下去,
“对联中含两位古人,一是南宋词人柳永,柳三变;一是南宋殿试第一的张九成。前面四字分别出自他们之口。”
见秀儿又点点头,崔博山又有些得意,
“柳永曾写过一首《破阵乐》,其中有‘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之句。下联取张九成殿试对策中‘险江泻练,夜桂飘香,’句。而人名相对亦十分工整。”
秀儿听完崔博山这一番解说,连连点头,微笑着说:
“果然官人能博览群书,熟读经史,没读过李清照的集子怎能知道这个典故呢?”
崔博山心说幸亏我读过,不然就要在媳妇面前出丑了,假作可怜相,向秀儿连连作揖说:
“好说,险些让娘子烤糊了,娘子还是饶了我吧。”
看着崔博山的这番做作,让秀儿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二人说说笑笑情意更浓,秀儿看崔博山一表人才,心中也是高兴,终是少年心性,要争强好胜,看崔博山端起酒杯,遂也将酒杯端起,二人双臂交叉喝了交杯酒。新房里闹了几句,二人欢喜安歇。
自此后,让秀儿拘管着,崔博山果然收了心性,渐渐和那些狐朋狗友断了往来,不再到处胡闹,每日在书房用功读书,准备参加县试。果然转过年来,经县考成了童生,又经府、院考中了秀才,一家人都欢喜高兴。
来的访客姓崔名博山,字云峰,是京城琉璃厂的“松古斋”和天津‘云峰斋’这两家专门经营古董字画铺子的东家。
崔家祖上原是淮北人士,自前朝燕王扫北,随军至此,因天津设卫筑城,遂留此驻守天津,定居下来。
到了康熙年间,其父崔田成开始做些小生意,先是经营些旧货,也没门脸,走南闯北收罗些旧铜器、旧瓷器,也收些古董玉器,旧书、旧字画,在京津两地地摊上摆卖。后来经营旧货捡了几个漏,狠赚了几笔,攒了些钱,在天津城东门外租了间小小的门脸成了坐商,还是经营古董玉器、古旧书、古字画。
干这一行有句俗话,叫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是说轻易碰不上买主,只要碰上真买主,一宗货就够吃几年的。这一行利儿大,但风险也大。若是收罗来的旧货看打了眼,窝在自己手里,那也会干赔。因此干这一行既要有眼光,又要有胆识,全靠多年的磨练成为行家,才能在行里站住脚。
这崔博山的父亲自年轻时就经营旧货,在这一行里摸爬滚打,历几十年的经验,早已是行家里手,家境已是小富。将东南角自家那低矮似窝铺的小房翻新扩建,盖了个前后两进的四合院。崔家只有崔博山这个独子,自小时候就聪明伶俐,为其父看好,早早送到私塾读书,指望他能读书成才,步入仕途,为崔家改换门庭,争光耀祖。
这崔博山小时候虽然调皮,但还能够努力读书。仗着自小就聪明伶俐,读书对他是极容易的事,五、六年下来,已然能够吟诗作对了,喜得崔父见人就夸自己的宝贝儿子。本来照此下去,这崔博山求取功名是手到擒来的事,谁知道长到十五、六岁之后,在一班纨绔子弟的教唆下添了些坏毛病,心思全不在读书上。本来自小就十分调皮的崔博山,大一点整天随着一班狐朋狗友走街串巷,呼朋唤友,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又喜欢吹拉弹唱,花街柳巷,一味的胡混。
崔田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与他的母亲商议:
“山儿如此胡闹不求上进,实在是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实指望他能读书上进,求得一官半职,也可改一改我崔家门风。看来再这样胡闹下去还真的指望不上了,我看不如给他说一房媳妇,有了管束,也许能收住他的心。”
崔母也是连连说是。二人商量好,遂央媒人说亲。几天之后,媒婆回信说:
“说来也巧,正好有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要说与崔掌柜。”
崔母忙问:
“不知是什么人家?”
媒婆转向崔田成说:
“想必崔掌柜认识这户人家,他是掌柜的同行,在北门外住,姓刘,城里有他家的古董店。”
崔田成想了一想,点点头说:
“刘掌柜?想必是三明斋的东家么?”
媒婆见崔田成知道这刘家,立时满脸堆笑,
“就是三明斋,刘家的门脸儿在东门里,有三开间的门脸儿,刘家在北门外还有好大一片宅院。”
崔母听了忙说:
“哎呀!这么说我两家正是门当户对,老嫂子倒是说说他家的闺女啊!”
“好,好,正要说呢,他家有个小女儿,今年十七岁,与你家公子正好相配。这闺女模样不但长得俊,而且长的好身量,高高的个子,不胖不瘦,你说要减一分吧,太瘦,要是增一分吧,太胖,那叫一个正好。这闺女做得好针线,难得的是又识文断字,还能作诗呢。他嫂子,你说那就是一个才女啊!”
“是啊!是啊!瞧你说的,倒让我觉得我们山儿配不上人家了。”
“他嫂子,话可不能这么说,咱家山儿可是个读书的坯子,当官的材料,怎么说配不上呢?”
“是啊,”
一句话又让崔母高兴起来,
“老嫂子说的对,我们山儿以后还要考秀才、举人呢。”
媒婆又转过话头说刘家,
“这两年到刘家说亲的可是不少,简直踢烂了门坎子,可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要不然早就嫁出去了。
”崔田成也说:
“唔,那刘家与我同行,这我知道,只是不曾打过交道,不知道他还有个女儿。”
看丈夫并无反对的意思,崔母就对媒婆说:
“让老嫂子费心了,既然这样那就相相亲再说吧。”
“你们老俩儿口既然有意那我就去和刘家说,”
媒婆喜笑颜开的对崔田成俩口儿说,
“这样吧,初五那天我来接大嫂过去,如相得过,我再带刘家来看看你家公子。”
崔母也回应说:
“好吧!一切都听从老嫂子的安排。”
初五一早,媒婆来接崔母,到了刘家,刘母迎出来,让进堂屋坐下聊了几句。刘母唤女儿刘秀儿出来,崔母见站在面前的是个文文静静的女孩儿,个儿不高不矮,身量儿不胖不瘦,清清秀秀的面孔略露几分羞涩,唤了声“伯母”红着脸儿向上施了一礼,站在一旁。
崔母仔细观瞧,虽不算十分的人才,也有个八、九分,心中觉得中意,问东问西的说了几句话,又夸了几句,秀儿越发的脸红了,随后找个借口退了下去。这一番做作更让崔母心中有了十二分的满意。
告辞回来,说与丈夫,崔田成听了也很高兴,
“夫人既然看着满意就行。”
隔了一天,刘家父母来访,崔家连忙唤了儿子出来。这时的崔博山已被父母事前嘱咐好,穿戴整齐,收拾起一幅顽皮相,一步三摇的走上前施了礼。在刘家看来,这崔博山虽不甚高大,却也是相貌堂堂,双眼透露出机灵,因为读过书,举止倒挺斯文,礼节周到。
刘家见了也是不住口的夸赞,心中自然也是十二分的满意。媒婆却是极会看人脸色的,见双方并无异议,恨不得立时促成,
“刘掌柜刘太太,你们要看中了崔公子,两家不如就今日将亲事定下来。”
刘掌柜俩口儿一对眼色,对媒婆说:
“那就换过庚帖,合一合生辰八字吧。”
崔母也连忙说:
“是啊!那就待换过庚帖,我们择日下定就是。”
转天媒婆将芳儿的庚帖拿过来,崔家请了先生将崔博山和秀儿的生辰八字认真合了合。道是二人相合,秀儿还有旺夫之命,两家听了皆大欢喜。崔田成遂找出黄历翻看,与刘家商定八月十日是吉日,请双方亲友喝定亲喜酒。媒婆也连连向崔田成道喜:
“恭喜崔掌柜,这门亲真的是天生地设的一对儿,定好了饭庄我好去告诉刘家。”
“好,那就在会宾饭庄吧。”
媒婆欢天喜地的去告诉刘家。亲事基本已定,崔田成将儿子叫过来,叮嘱他说:
“你今年已是十八岁,年龄也不小了,给你说的这门亲正与咱家门当户对,这闺女还知书达理。你今后要收拾起那玩劣性子,把心思放在读书上,免得将来让媳妇看不起你。成了家就要有所管束,将来要顶家过日子,容不得你再这么胡闹下去。”
崔博山听老父教训一顿,只得唯唯答应,心中却有些不服,还是有些孩子气,
“不知给我说的媳妇长得怎样?又说什么知书达理,到时我非考考她不可。”
心中这么胡思乱想着,一心要将未来的媳妇难倒,让她服气,遂自此收拾心性,在家埋头读书。
初十日,崔家在会宾饭庄定了雅间,崔、刘两家请了媒人和各自的至亲翻看了黄历选定了腊月二十为吉期宜于娶亲。崔田成又拿出一块古玉佩交给刘家做定亲信物,这是他收来不舍得出手的物件,是和田羊脂玉雕成,拿在手中十分的温润,当是春秋时期的古物,实是难得。
刘家也识货,回去交给秀儿,嘱咐其好生存放,古玉可以避邪,宜留作传家之宝。还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两家紧忙,崔家准备新房、家具,刘家忙着准备嫁妆。
一转眼吉期已到,刘家过了嫁妆。刘妈妈叮嘱女儿,
“过了门就要掌家过日子,自己要有准主意,拿得起放得下,这一点妈倒也信得过你,只是你要孝敬公婆,管好你的夫婿,不要让你的夫婿走了歪路。”
秀儿唯唯答应着。到了吉期,一早,两家各自忙碌着,午时刚过,未时初刻,迎亲花轿已到刘家门口。原来这天津卫的婚庆风俗与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都是上午娶亲,下午娶亲的是二婚。而天津卫则与之相反,上午娶亲是二婚,下午才是头婚,这风俗仅限于城里和四门周围,就是到杨柳青都于此相反。
崔博山穿戴整齐身披十字彩绸,骑着高头大马来到刘家门前,随着唢呐声锣鼓声响彻云天,伴娘挽着蒙着盖头嘤嘤哭着的秀儿,在媒人的引导下,缓缓的上了花轿,在伴娘的劝导下才止了哭声。崔博山在司礼官的引导下向轿子行了礼,司礼官喝一声“起轿!”轿夫们才抬起轿子向城东南角崔家行来。一路上吹吹打打,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伴郎只得用喜糖打发他们。半路上崔博山总是想看看新娘长得什么样,无奈,新娘在轿子里,看不见。一路胡思乱想着早已来到自家门前。
门前已有人铺好红毡,备好火盆,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缓缓下了轿,有人递过结彩的红绸,崔博山接过红绸的一头,新娘接过另一头,两人走在红毡上,迈过火,向堂屋走去,一边的鼓乐齐鸣,鞭炮声震耳欲聋,看热闹的挤满了胡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行礼毕,新娘新郎入了洞房。
洞房里早有一位被称作‘全可人’的中年妇人,将洞房布置妥当,由她安排炕上用品,特意在被下放许多红枣、栗子、花生,这是寓意二人成婚后早生儿子,而且是儿女花搭着生。天津卫风俗,进入洞房的这位‘全可人’必须找一位父母健在,儿女齐全,姑舅姨都有的人才行。
全可人端过一碗饺子,上面有两个大一点的饺子用红线拴着,指着这两个饺子让新人吃,待新娘咬一口,随着就问:
“生不生?”
秀儿只得含着羞点点头,轻声道:
“生”
全可人又成心要逗逗新娘子,
“没听见,大声点。”
没办法,秀儿只得提高嗓音,
“生”
众人这才笑着退出新房。崔博山随后就被叫出来参加婚宴。宴罢已是定更时分,崔博山急急忙忙回到新房,早有人帮着新郎更衣,安排好合卺酒,道声:
“新人请早安歇。”
退出去,回身带上门。崔博山醉眼朦胧,看新房布置得富丽堂皇大红双喜字贴的到处都是,桌上有几样酒菜,一对儿红烛上也贴着红双喜字,新娘子穿着红袄、红裙,蒙着红盖头在床前端坐。
崔博山心头不由一阵乱跳,回身在桌上拿起事前备好的一个小小的秤杆,轻轻的将新娘子的红盖头挑起,崔博山一见新娘子面容姣好,不由心中大喜。秀儿瞄了新郎一眼,又急忙低下头去,心中也是一喜,自己的郎君正像母亲所言,果然是相貌堂堂,英俊潇洒,想到此不由红晕上面,娇羞之态立现。崔博山连忙说:
“娘子请更衣,咱们歇了吧。”
秀儿又抬头看了崔博山一眼,轻轻的说:
“相公,不忙,桌上有酒菜,你再吃些吧。”
“正是,我忘了,娘子还没吃饭吧。来,坐到桌前来,吃点东西吧。”
说着伸手将秀儿拉起,来到桌前坐下。斟了两杯酒,取一杯放在秀儿面前,看着这满屋锦绣喜气,不由的对秀儿道:
“娘子,有道是洞房花烛夜乃人生第一快事,似这‘双喜香烛红罗帐,踌躇满志看新娘,’怎说不快意呢?”
说着歪着脸盯着秀儿看。看的秀儿羞红了脸,急忙低下头去,手捻着衣角轻轻笑着说:
“那金榜题名时也是人生快事啊,叫我说‘饶你满肚都是书,何时换得尚书郎?’”
顿了一下又说:
“是不是那时才快意啊?”
崔博山一听,心想“坏了,让她抓住尾巴了,这分明是说我没进学啊,看来媳妇的确是读过书,还是不要惹她才是。”也是心中没有底气,只得低声下气的说:
“是,是,古人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四大快事,不能只想着洞房花烛夜,还要想着金榜题名时。”
不由将那趾高气扬的心气放低了一些,端起酒杯对秀儿说:
“娘子,我们且喝了这杯合卺酒,早些歇了吧。”
谁知秀儿早将崔博山这一踌躇表情看在眼里,心道,看来你有几分的不自信,我偏要难为你一下,倒要看你有几分才气。原来秀儿不但知书达理,还十分的有心计,心思十分的细密。一双大眼能盯到你的心里去,任你有什么想法都瞒不了她。想着,眼瞅着崔博山,且不端酒杯,轻轻的说:
“先别忙,听说相公文采出众,才思敏捷,我这里有一对子上联,相公对上了我们再吃酒吧。”
一句话把崔博山给抬到高处,下不来了,无奈,只得说:
“娘子要考我,只得穷于应付了,只是娘子不要笑我才是。”
秀儿说:
“哪里是‘考’,是向相公讨教。”
瞄了崔博山一眼,
“相公请听好,我这上联是:露花倒影柳三变;”
崔博山一听似曾见过,
“这不是娘子的新想出的吧?”
秀儿笑笑说:
“你别管是新是旧,只管对上来,还要说说这里面的典故。”
这崔博山何等的聪明,略一思索,
“我想起来了,下联是‘桂子飘香张九成’”
“下联是对上了,”
秀儿点点头,
“只是你还要说说这里的典故。”
崔博山见说对了心中十分高兴,
“这幅对联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借人名写的一幅对子,”
说着偷偷看了看秀儿,见她微微点头,崔博山这才接着说下去,
“对联中含两位古人,一是南宋词人柳永,柳三变;一是南宋殿试第一的张九成。前面四字分别出自他们之口。”
见秀儿又点点头,崔博山又有些得意,
“柳永曾写过一首《破阵乐》,其中有‘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之句。下联取张九成殿试对策中‘险江泻练,夜桂飘香,’句。而人名相对亦十分工整。”
秀儿听完崔博山这一番解说,连连点头,微笑着说:
“果然官人能博览群书,熟读经史,没读过李清照的集子怎能知道这个典故呢?”
崔博山心说幸亏我读过,不然就要在媳妇面前出丑了,假作可怜相,向秀儿连连作揖说:
“好说,险些让娘子烤糊了,娘子还是饶了我吧。”
看着崔博山的这番做作,让秀儿忍不住“扑哧”笑出声来。二人说说笑笑情意更浓,秀儿看崔博山一表人才,心中也是高兴,终是少年心性,要争强好胜,看崔博山端起酒杯,遂也将酒杯端起,二人双臂交叉喝了交杯酒。新房里闹了几句,二人欢喜安歇。
自此后,让秀儿拘管着,崔博山果然收了心性,渐渐和那些狐朋狗友断了往来,不再到处胡闹,每日在书房用功读书,准备参加县试。果然转过年来,经县考成了童生,又经府、院考中了秀才,一家人都欢喜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