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 93、狂士楚歌
93、狂士楚歌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最新章节!
汉律明确规定了宵禁制度, 除非极度特殊的情况,不允许民众天黑出户。
即便这里是郊外,也不会有旅人选择冒着危险的黑夜赶路。因此这十几个撑着火把的不明人物几乎在冒头的瞬间便引起了三人的警觉, 将他们暂时归入追杀孙权那伙人的行列。
他们立即换了个方向, 往另一座山上跑去。哪知才上了半山腰,又看见山脚下有十数个火光闪动。
郑平既然已在孙权面前卸去伪装, 便不会再跟他客气。
“若这些都是追踪孙将军的人马, 孙将军未免也太招人恨了一些。”
谢诸本就对孙权强拉自己下水的行为非常不满, 心中憋着怨气,听到郑平这话,立即顺着接茬,假意反驳郑平道:
“你懂得什么?孙将军魅力独到, 非我等可及。”
孙权虽善于隐忍,却不是个爱隐忍的人。他自知理亏,又因为惜才, 对谢诸郑平二人多有容忍, 可被二人接连冷嘲热讽,他并不打算咽下这个亏。
对于郑平不知是揶揄还是嘲讽的话, 他心平气和地回复,却在话中暗藏了硝烟:“这些人恨我入骨,不过是为了‘权’与‘利’二字。若有朝一日我退位让贤,他们将不再为我多费心力。反倒是韩兄,口才如文才一般犀利,让人又爱又恨。”
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却已暗指郑平嘴毒不饶人,绝对比他还要招恨,得罪人恐怕并不比他少。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孙权也算是真相了。
他不知道自己就差一步就能捅破窗户纸,察觉到郑平的真正身份。只可惜先入为主的想法总会掩盖所有合理的猜测,孙权哪怕已经想到曹操营帐中似乎真有那么一个嘴毒得气死人,一封檄文把袁绍喷到自闭的狠角色,也完全没有往郑平的身上想。
孙权就这样错过一个可以得知真相的机会。他倒还记得“一碗水端平”,不会厚此薄彼,在杠完郑平后,同样回敬谢诸道。
“谢兄亦不必自视甚低,若论‘那伙人’最为上心,欲除之而后快者,我若排第一,谢兄弟定能排第二。我二人不过难兄难弟,谁也别嫌弃谁。”
处境危急三人还有心情拌嘴,可见他们虽然觉得被追击有几分麻烦,但都没有把这件事真正地放在心上。
或心理素质过硬,或有恃无恐,或两者皆有。
谢诸武艺高超,哪怕双拳难敌四手,大概也能保证自己顺利逃出升天;而郑平自己也有保命的法门,因此毫无紧张之感,就不知道孙权所恃为何,竟也一点都不担心的模样。
山脚下的两队搜查者大概也并不能在黑暗中确定他们的藏身之处,哪怕已猜到孙权大概率可能会连夜出城,却并不知道他会从哪个城门逃走。在找寻了一番而无果后,留了一队人守在要塞通道,另一队人灭了火把,悄悄进城。
郑平等人在山上等候了一会儿,发现另一队人马确实进入城中,没有去而复返。而留守在要塞的这一队人尽管堵住了通往吴郡的官道,但因为天黑的缘故,只要不往那个方向走,不开照明的用具便极难发现他们。
郑平孙权三人暂时获得安全。但若不能趁机逃离丹阳城,等到天亮,那些想要除掉孙权的势力派遣更多的人过来,只怕他们避免不了一番恶战。
谢诸并不希望自己进入正轨的卖药生涯被打破,可如今与孙权牵扯到一块,今日过后,他恐怕难以在丹阳城安然如旧。他心中憋着一股气无处发作,却又不能真的对孙权的死活置之不理。
且不说当年孙权的父亲孙坚对他有过救命之恩,昔日他未能成功救到孙翊已成了心中之憾,不能再让孙权重蹈覆辙;就说江东目前的局势,有孙权活着是最好的。
若孙权死在此地,稚子年幼,孙家的其他人又无法如孙权这般撑起整个江东,对付心思各异的士族,只怕江东会陷入混乱的割据当中,永无宁日。
谢诸越想越觉得心烦,越想便越对孙权看不过眼。
“太史令公有云,‘千金之子不坐垂堂’,孙将军明知此城内外未安,异心者众,而自己又身系江东百万之众,为何还要单枪匹马来此?”
三人之中此刻最为平静的大约就是郑平。哪怕自称手无缚鸡之力,需得仰仗谢诸奋勇杀敌,灭除隐患,他在跑路的时候却毫不含糊,比惜命的孙权还跑得快,跑得稳,连气也不带喘一口。
孙权还在因为自己体能比不过一个看起来身单力薄的文士而抑郁,便听到谢诸的指责。
他顾不上林林总总的小心思,对谢诸道:“谢兄未免太抬举我,我并非单枪匹马而来,亦不敢如此自负,胆大妄为 。”
听到这样的解释,谢诸反而更加气恼:“那追随你的人呢?总不至于死了个精光吧?”
“他们尚有别的事要做,明日便回。”
这话等于回到了原点。“独身一人前来”,与“带着大部队前来,然后把人都调走,只自己一个人潜入城中”有什么两样?
谢诸被气得脸色铁青不想再与孙权说话。
郑平在一旁听了这许久的热闹,眼见谢诸败北,这架恐怕已吵不起来,才散漫地问道。
“昨日有一个自称‘瑜’的青年郎君前来找谢诸问药,你可认识?”
一听到“瑜”这个字,孙权下意识的皱眉,又很快松开。
他仔细询问对方的样貌,等描述与自己心中猜想的人选重合,孙权没有再表示出任何异状,只平静地道。
“应当是公瑾。”
谢主虽然不认识周瑜,但看起来也对周瑜颇有了解。他听了这话,顾不上与孙权生闷气,扭头反问:“周瑜为何没与你一起?”
孙权看不出情绪地道:“他另有要务。”
又问谢诸,“公瑾寻你,可有求到药?”
谢诸的城府远不如孙权,并未看出他的套话之意。
他回想郑平昨日与他的转述,道:
“未求到药,便已离开。只那药专治小儿惊病,又植根于山顶,虽只在北地生长,却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我这也没存货。”
孙权闻言,眼中的笑意更淡了几分。
只谢诸不明内情,还在一股脑地抖落“情报”,不豫地埋怨道。
“早与你说了,我不会接受孙家的招揽,就算是你老子复活了也没可能,何必又派周郎白问一趟……”
一直闷声不言地听着,没有表现出异样神态的孙权忽然冷笑了一声:“我可从未命他来问。”
谢诸忍不住闭上了嘴。他终于意识到情况的不对劲。
他虽然不认识周瑜,但也知道周瑜对于东吴的大功绩,听说过周瑜的雅量高致,不想因为自己的无心之语让孙权对他生出丝毫芥蒂。
但是现在事情很明显,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周瑜确实事先并未与孙权通气,而跑来拉拢他。或许只是临时起意,来不及向孙权汇报,又或许是刻意隐瞒……总归令孙权生出了些许不快。
谢诸倒是有心解释点什么,又怕多说多错,只能把目光投向郑平,示意他“会说话就多说点”。
郑平和孙权本就可算作是敌对的二方,不添柴倒油就不错了,哪还有帮人和睦友善的理。
然而他与周瑜并无过节,虽有几分口角,但也不想一个一心向忠的英才将领被人误解,招致悲剧。
他淡淡道:“周瑜所寻的百涩草不仅能治小儿惊魂,还是治外创的良药。我见他虽然行动自如,右臂抬起手却有些许凝滞,应是不久前受了箭伤。能治小儿惊病的草药并非只有百涩草一种,不必大费周章地来向谢药郎寻。这药他应当并非寻来为家中小儿使用,而是为了他自己。”
表面上是在讨论周瑜是否是为家中小儿求药,可是谁都知道,周瑜家中的孩子没有患有惊病的。反倒是孙策早亡,留下的稚子正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患上了这病。
恰巧追杀孙权的那伙人正抱着杀死孙权,扶植傀儡幼主上位的想法。为了不被记恨清算,他们没有考虑孙权的儿子,而是把目光盯上了孙策的长子。
以周瑜与孙策的深情厚谊,孙权在乍闻周瑜的“问药”与“拉拢”后,会因此多想,继而生出怀疑与不快也是在情理之中。
孙权看似接受了郑平的说法,但他心里究竟如何思量,除了他自己本人,别人无从得知。
谢诸本提出建议要养北边走——南边的路不通,不如去北边,等避过风头再回来。
孙权却并不愿意。一来丹阳已足够靠近北地,再往北,逼近曹操的地盘,只怕有异心的人会更多。二来,他不惜让自己深入险境,将所有部曲与守卫支走,就是为了布局。如今布局已完成,只差收尾,要他抛弃一切成果,逃离此地,他怎会甘心?
孙权不愿走,谢诸便也走不了。“手无缚鸡之力”的郑平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脱离“庇护”,自己单干。
孙权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等到布局收网,可他最先等到的不是自己的亲信,而是全副武装,在城池附近一座山一座山搜罗的士族卫队。
汉律明确规定了宵禁制度, 除非极度特殊的情况,不允许民众天黑出户。
即便这里是郊外,也不会有旅人选择冒着危险的黑夜赶路。因此这十几个撑着火把的不明人物几乎在冒头的瞬间便引起了三人的警觉, 将他们暂时归入追杀孙权那伙人的行列。
他们立即换了个方向, 往另一座山上跑去。哪知才上了半山腰,又看见山脚下有十数个火光闪动。
郑平既然已在孙权面前卸去伪装, 便不会再跟他客气。
“若这些都是追踪孙将军的人马, 孙将军未免也太招人恨了一些。”
谢诸本就对孙权强拉自己下水的行为非常不满, 心中憋着怨气,听到郑平这话,立即顺着接茬,假意反驳郑平道:
“你懂得什么?孙将军魅力独到, 非我等可及。”
孙权虽善于隐忍,却不是个爱隐忍的人。他自知理亏,又因为惜才, 对谢诸郑平二人多有容忍, 可被二人接连冷嘲热讽,他并不打算咽下这个亏。
对于郑平不知是揶揄还是嘲讽的话, 他心平气和地回复,却在话中暗藏了硝烟:“这些人恨我入骨,不过是为了‘权’与‘利’二字。若有朝一日我退位让贤,他们将不再为我多费心力。反倒是韩兄,口才如文才一般犀利,让人又爱又恨。”
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却已暗指郑平嘴毒不饶人,绝对比他还要招恨,得罪人恐怕并不比他少。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孙权也算是真相了。
他不知道自己就差一步就能捅破窗户纸,察觉到郑平的真正身份。只可惜先入为主的想法总会掩盖所有合理的猜测,孙权哪怕已经想到曹操营帐中似乎真有那么一个嘴毒得气死人,一封檄文把袁绍喷到自闭的狠角色,也完全没有往郑平的身上想。
孙权就这样错过一个可以得知真相的机会。他倒还记得“一碗水端平”,不会厚此薄彼,在杠完郑平后,同样回敬谢诸道。
“谢兄亦不必自视甚低,若论‘那伙人’最为上心,欲除之而后快者,我若排第一,谢兄弟定能排第二。我二人不过难兄难弟,谁也别嫌弃谁。”
处境危急三人还有心情拌嘴,可见他们虽然觉得被追击有几分麻烦,但都没有把这件事真正地放在心上。
或心理素质过硬,或有恃无恐,或两者皆有。
谢诸武艺高超,哪怕双拳难敌四手,大概也能保证自己顺利逃出升天;而郑平自己也有保命的法门,因此毫无紧张之感,就不知道孙权所恃为何,竟也一点都不担心的模样。
山脚下的两队搜查者大概也并不能在黑暗中确定他们的藏身之处,哪怕已猜到孙权大概率可能会连夜出城,却并不知道他会从哪个城门逃走。在找寻了一番而无果后,留了一队人守在要塞通道,另一队人灭了火把,悄悄进城。
郑平等人在山上等候了一会儿,发现另一队人马确实进入城中,没有去而复返。而留守在要塞的这一队人尽管堵住了通往吴郡的官道,但因为天黑的缘故,只要不往那个方向走,不开照明的用具便极难发现他们。
郑平孙权三人暂时获得安全。但若不能趁机逃离丹阳城,等到天亮,那些想要除掉孙权的势力派遣更多的人过来,只怕他们避免不了一番恶战。
谢诸并不希望自己进入正轨的卖药生涯被打破,可如今与孙权牵扯到一块,今日过后,他恐怕难以在丹阳城安然如旧。他心中憋着一股气无处发作,却又不能真的对孙权的死活置之不理。
且不说当年孙权的父亲孙坚对他有过救命之恩,昔日他未能成功救到孙翊已成了心中之憾,不能再让孙权重蹈覆辙;就说江东目前的局势,有孙权活着是最好的。
若孙权死在此地,稚子年幼,孙家的其他人又无法如孙权这般撑起整个江东,对付心思各异的士族,只怕江东会陷入混乱的割据当中,永无宁日。
谢诸越想越觉得心烦,越想便越对孙权看不过眼。
“太史令公有云,‘千金之子不坐垂堂’,孙将军明知此城内外未安,异心者众,而自己又身系江东百万之众,为何还要单枪匹马来此?”
三人之中此刻最为平静的大约就是郑平。哪怕自称手无缚鸡之力,需得仰仗谢诸奋勇杀敌,灭除隐患,他在跑路的时候却毫不含糊,比惜命的孙权还跑得快,跑得稳,连气也不带喘一口。
孙权还在因为自己体能比不过一个看起来身单力薄的文士而抑郁,便听到谢诸的指责。
他顾不上林林总总的小心思,对谢诸道:“谢兄未免太抬举我,我并非单枪匹马而来,亦不敢如此自负,胆大妄为 。”
听到这样的解释,谢诸反而更加气恼:“那追随你的人呢?总不至于死了个精光吧?”
“他们尚有别的事要做,明日便回。”
这话等于回到了原点。“独身一人前来”,与“带着大部队前来,然后把人都调走,只自己一个人潜入城中”有什么两样?
谢诸被气得脸色铁青不想再与孙权说话。
郑平在一旁听了这许久的热闹,眼见谢诸败北,这架恐怕已吵不起来,才散漫地问道。
“昨日有一个自称‘瑜’的青年郎君前来找谢诸问药,你可认识?”
一听到“瑜”这个字,孙权下意识的皱眉,又很快松开。
他仔细询问对方的样貌,等描述与自己心中猜想的人选重合,孙权没有再表示出任何异状,只平静地道。
“应当是公瑾。”
谢主虽然不认识周瑜,但看起来也对周瑜颇有了解。他听了这话,顾不上与孙权生闷气,扭头反问:“周瑜为何没与你一起?”
孙权看不出情绪地道:“他另有要务。”
又问谢诸,“公瑾寻你,可有求到药?”
谢诸的城府远不如孙权,并未看出他的套话之意。
他回想郑平昨日与他的转述,道:
“未求到药,便已离开。只那药专治小儿惊病,又植根于山顶,虽只在北地生长,却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我这也没存货。”
孙权闻言,眼中的笑意更淡了几分。
只谢诸不明内情,还在一股脑地抖落“情报”,不豫地埋怨道。
“早与你说了,我不会接受孙家的招揽,就算是你老子复活了也没可能,何必又派周郎白问一趟……”
一直闷声不言地听着,没有表现出异样神态的孙权忽然冷笑了一声:“我可从未命他来问。”
谢诸忍不住闭上了嘴。他终于意识到情况的不对劲。
他虽然不认识周瑜,但也知道周瑜对于东吴的大功绩,听说过周瑜的雅量高致,不想因为自己的无心之语让孙权对他生出丝毫芥蒂。
但是现在事情很明显,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周瑜确实事先并未与孙权通气,而跑来拉拢他。或许只是临时起意,来不及向孙权汇报,又或许是刻意隐瞒……总归令孙权生出了些许不快。
谢诸倒是有心解释点什么,又怕多说多错,只能把目光投向郑平,示意他“会说话就多说点”。
郑平和孙权本就可算作是敌对的二方,不添柴倒油就不错了,哪还有帮人和睦友善的理。
然而他与周瑜并无过节,虽有几分口角,但也不想一个一心向忠的英才将领被人误解,招致悲剧。
他淡淡道:“周瑜所寻的百涩草不仅能治小儿惊魂,还是治外创的良药。我见他虽然行动自如,右臂抬起手却有些许凝滞,应是不久前受了箭伤。能治小儿惊病的草药并非只有百涩草一种,不必大费周章地来向谢药郎寻。这药他应当并非寻来为家中小儿使用,而是为了他自己。”
表面上是在讨论周瑜是否是为家中小儿求药,可是谁都知道,周瑜家中的孩子没有患有惊病的。反倒是孙策早亡,留下的稚子正因为父亲的去世而患上了这病。
恰巧追杀孙权的那伙人正抱着杀死孙权,扶植傀儡幼主上位的想法。为了不被记恨清算,他们没有考虑孙权的儿子,而是把目光盯上了孙策的长子。
以周瑜与孙策的深情厚谊,孙权在乍闻周瑜的“问药”与“拉拢”后,会因此多想,继而生出怀疑与不快也是在情理之中。
孙权看似接受了郑平的说法,但他心里究竟如何思量,除了他自己本人,别人无从得知。
谢诸本提出建议要养北边走——南边的路不通,不如去北边,等避过风头再回来。
孙权却并不愿意。一来丹阳已足够靠近北地,再往北,逼近曹操的地盘,只怕有异心的人会更多。二来,他不惜让自己深入险境,将所有部曲与守卫支走,就是为了布局。如今布局已完成,只差收尾,要他抛弃一切成果,逃离此地,他怎会甘心?
孙权不愿走,谢诸便也走不了。“手无缚鸡之力”的郑平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脱离“庇护”,自己单干。
孙权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等到布局收网,可他最先等到的不是自己的亲信,而是全副武装,在城池附近一座山一座山搜罗的士族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