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 > 73、狂士楚歌
73、狂士楚歌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最新章节!
不快的念头只持续了一瞬。郑平向来不会为难自己, 为没发生的事而钻牛角尖,如今既然他已成了祢衡,自当代替原主承担一切, 不让亲人为他人所欺。
“嫁娶之事应由暄儿自己决定, 即便是我也无权干涉,但若是有人欺她辱她……”
虽未尽言, 但郑平的双目明锐如刀, 曹丕一下子便知晓了其中的未尽之意。
“若有人胆敢如此, 勿及先生出手,丕定会为女王讨回一个公道。”
郑平对曹丕的这番表态没做评价,他离开司空府,径直回家寻了郭暄, 问她对自己的终身之事可有看法。
经过一番对谈,郑平察觉郭暄对曹丕虽有好感,却未有以身入嫁的打算。她不惧流言, 不会因为花信之期未嫁, 而曹丕愿意娶她而顺势搭伙。郑平不知道史载中的郭暄是因为什么原因入东宫为侧室,但如今的郭暄无需为了任何人而屈从现实, 她的一生只属于自己,不属于其他任何人。
自郭暄知道郑平深藏不漏后,便央着他教自己习武。
郑平假托自己的武艺是游学时一个游侠所教,只有形与巧,而无内劲,郭暄若要学习,不但要学会用身上的筋骨输送巧劲,还要用繁重的肢体锻炼为自己打桩,对于从小养在室内的娇女子而言是一件异常艰辛的事。
郭暄并未替自己保证什么, 但她按照郑平所说的方法,日复一日地坚持,不畏酷暑,从未有一日的懈怠,完成了许多壮年男子都难以忍受的训练量,让一向缺少心绪起伏的郑平亦不免露出讶然之色。
他感受到了郭暄的坚定与毅力,便不再多言,将自身之技以适应这个时代的方式倾囊相授。时隔多年,郭暄虽未入顶尖之列,却也足以自保。
郭暄了解郑平的脾性,知道他有这么一问定然是曹丕那边露了心迹。她倒没有不好意思之感,顺势谈到了她与曹丕结识的经过。
除了郑平所知的“一箭之恩”,还有曹丕后来为了引出惊马事件幕后者装病时的相处,林中的再次相遇等。
曹操那回成功地借曹丕惊马装病之事让董承等保皇派露出马脚,期间为了防止消息走漏,将司马懿、郭暄等人暂留在府中,郭暄与曹丕身高相仿,年岁差得不多,就是在那时候迅速熟悉起来。
曹丕一开始不知道郭暄是女儿身,还险些在郭暄面前失了仪态。等知道郭暄不是个漂亮男孩而是个漂亮女孩,曹丕在短暂的变扭后,萌生了朦胧的情思……
郑平仔细聆听郭暄的述说,见她偶尔说到有趣的事,会心一笑,郑平终于放下心中的考量,决定放任自流,随曹丕、郭暄二人自由发展。
初步解决妹妹的事,郑平去衙邸完成这一日的工作,正准备找老友孔融,突然听到孔融被人弹劾的消息。
弹劾的罪名是亵渎公职,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能安上的罪全都安上了,并且“物证”准备得极全,煞有其事。
由于情节严重,加上曹操对孔融心怀不满,想杀一杀他的锐气,便命人比照汉律的旧例,先撤了孔融的职,把他关在府邸等候提审。
听到这个消息后,郑平面色微沉。
孔融前脚才写信嘲讽曹操,后脚就被弹劾论罪,若说其中没有猫腻,怕是曹操自己都不会相信。
同时郑平知道这件事并非曹操的手笔——虽然起因是因为曹操,但曹操若要整治孔融,没必要这么大费周折。根据郑平的猜测,此事八成是想要讨好曹操的朝臣故意闹出来的。
郑平第一个想到了郗虑,就是那个撞他不成,自己落了水的郗小郎君的父亲。
郗虑父子当年陷害自己不成,反丢了颜面。郑平回到许都后,因为刚回来就救下曹丕,被曹操纳入麾下重用,郗虑哪怕再怎么怀恨在心,也不好在明面上为难郑平。
由于郗虑本人给自己的定位是“曹操的刀”,替曹操做不能做的事,除不能除的人,荡平一切障碍。所以在曹操重新对郑平起真正的杀意之前,郗虑绝不会违背曹操的意愿,对郑平下手。
而这次惹怒曹操的孔融,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磨刀的对象。
郑平赶到孔融府邸的时候,正是晌午。他被孔家的门房引入后院,看到孔融。孔融正在院中石桌上摆棋谱,听闻响动,见是郑平过来,眼中露出一瞬间的喜色。
这喜事很快就化为虚无,孔融微昂着头,将鼻孔的方向朝着他,随即冷哼了一声,背过身去。
这一副因为恼怒而不愿搭理人的模样甚是罕见,郑平没有哄老友的心思,熟稔地让孔家仆从给自己上一杯桃浆汤,舒适地坐在院中铺陈的席上。
孔融等了好一会儿,没等到郑平的劝哄,不由大怒。
他张口讽刺道:
“仲由不知负米劳,曾参不知啮指痛。”
郑平闻言一乐。
仲由和曾参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极为纯孝,二人最出名的典故就是“百里负米供养双亲”以及“啮指而痛与母连心”。如今孔融把这两个典故前面各自加了一个否定词……看来真是气得狠了,用改写这两个典故的方式讽刺他的“不孝”,怒斥他对自己的不闻不问。
郑平倒不至于为了孔融的一时气话而生气。他只是慢条斯理地在院中喝着桃浆,对孔融的怒火视而不见。
直至孔融爆发前,郑平才放下玉杯,对孔融道:
“你前几日写给曹操的信,也是用这种歪曲典故的方式来激怒他?”
郑平这话颇有几分明知故问,乃是为了打开话题而做出的故意之举。
孔融冷笑道:“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1]。你去辅佐你的曹司空,管我这个糟老头子做什么?”
连司马相如的《长门赋》都念了出来,郑平只怕自己再不安抚老友,他真的要发疯抓狂。
郑平缓缓道:“过去文举常劝我‘看开些’,不要与曹操作对。怎么如今我‘看开了’,又换成你‘击鼓骂曹’了?”
孔融闻言略有些恍惚,他想到过去的种种,只觉得恍若隔世。
谁能料到,多年后,当初果身与曹操对骂,几乎与曹操不死不休的祢衡如今已被曹操重用;而当初大力居中说和,上书为曹操歌功颂绩,为二人牵桥搭线的孔融反而成了憎怨曹操的一方。
孔融怔忡于世事无常,又恨自己当初被曹操蒙蔽,将野心者当成忠臣。
“我未想到他竟堂而皇之地迁徙军机重地,毫不避忌地将天子视如无物。”
孔融乃儒家传人,所讲究的正是一个“君君臣臣”。他早知道曹操有野心,但他没想到曹操的野心会这么大,还未真的统一天下,就敢大胆地架空天子的权利,丝毫不把他们这些汉臣放在眼里。
郑平不是孔融,他虽然能理解孔融为国君而忧的心思,却始终对皇权缺少一分敬畏。
他只道:“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
万物皆有其运作的道理,不会因为君主的贤德与否而改变。
或许刘协是一个好君主,但汉室倾颓已成必然之势,凭借个人之力,根本挽救不了汉朝数十年国祚的崩裂。
除了迂腐的酸儒,大部分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百家之士提出“五德终始论”,他们用“天命”洗白自己夺权的行为,却又教导子民有关儒家的“君君臣臣”之论,要求子民们恪守本分,不许向皇权发动挑战。
郑平怕孔融因为研究儒家经学研究久了,将治民之器用以自治,故委婉地开口提醒。
孔融并非真的转不过弯,但他实在看不惯曹操的做法,认为他“事情还未达成就急着露出狐狸尾巴,吃相太过难看”。
原本孔融写信讽刺曹操就只是为了发泄郁气,并不指望曹操会因为他的嘲讽而回心转意。哪知曹操竟然放任郗虑等“狗蹄子”无中生有僭害自己,因为写信嘲讽发泄而散掉少许的怒气再次凝结,且越演越烈。
郑平等孔融稍稍冷静了些,便让侍立的侍女给孔融勺了一碗桃浆压惊,对他道:
“伪造之物必有纰漏,无需太过担心。至于那郗虑——将死之人,何须理会?”
郑平这话倒不是在咒人,也不是他准备一剑把人处理掉,而是根据曹操的脾性分析出的结果。
郗虑自以为替曹操行恶事,甘愿成为最锋利的那一把刀,以求获得曹操的信重……其实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刀者,锈而弃之,断而弃之。郗虑以身为刀,能获得什么好下场?”
郑平语气平静无俦,却淡然而笃定,
“何况趁手的刀不需要自我意识。郗虑自作聪明,已犯大忌,曹操如今用得上他,尚能容之。等有朝一日,权柄在握,无需他这把刀时,那就是郗虑命丧之时。”
曹操已初步夺得整个北方的话事权,离那一天早已不远。
当然,郗虑这把刀既然敢扎他的好友,他不介意提早将这把刀折断。
不快的念头只持续了一瞬。郑平向来不会为难自己, 为没发生的事而钻牛角尖,如今既然他已成了祢衡,自当代替原主承担一切, 不让亲人为他人所欺。
“嫁娶之事应由暄儿自己决定, 即便是我也无权干涉,但若是有人欺她辱她……”
虽未尽言, 但郑平的双目明锐如刀, 曹丕一下子便知晓了其中的未尽之意。
“若有人胆敢如此, 勿及先生出手,丕定会为女王讨回一个公道。”
郑平对曹丕的这番表态没做评价,他离开司空府,径直回家寻了郭暄, 问她对自己的终身之事可有看法。
经过一番对谈,郑平察觉郭暄对曹丕虽有好感,却未有以身入嫁的打算。她不惧流言, 不会因为花信之期未嫁, 而曹丕愿意娶她而顺势搭伙。郑平不知道史载中的郭暄是因为什么原因入东宫为侧室,但如今的郭暄无需为了任何人而屈从现实, 她的一生只属于自己,不属于其他任何人。
自郭暄知道郑平深藏不漏后,便央着他教自己习武。
郑平假托自己的武艺是游学时一个游侠所教,只有形与巧,而无内劲,郭暄若要学习,不但要学会用身上的筋骨输送巧劲,还要用繁重的肢体锻炼为自己打桩,对于从小养在室内的娇女子而言是一件异常艰辛的事。
郭暄并未替自己保证什么, 但她按照郑平所说的方法,日复一日地坚持,不畏酷暑,从未有一日的懈怠,完成了许多壮年男子都难以忍受的训练量,让一向缺少心绪起伏的郑平亦不免露出讶然之色。
他感受到了郭暄的坚定与毅力,便不再多言,将自身之技以适应这个时代的方式倾囊相授。时隔多年,郭暄虽未入顶尖之列,却也足以自保。
郭暄了解郑平的脾性,知道他有这么一问定然是曹丕那边露了心迹。她倒没有不好意思之感,顺势谈到了她与曹丕结识的经过。
除了郑平所知的“一箭之恩”,还有曹丕后来为了引出惊马事件幕后者装病时的相处,林中的再次相遇等。
曹操那回成功地借曹丕惊马装病之事让董承等保皇派露出马脚,期间为了防止消息走漏,将司马懿、郭暄等人暂留在府中,郭暄与曹丕身高相仿,年岁差得不多,就是在那时候迅速熟悉起来。
曹丕一开始不知道郭暄是女儿身,还险些在郭暄面前失了仪态。等知道郭暄不是个漂亮男孩而是个漂亮女孩,曹丕在短暂的变扭后,萌生了朦胧的情思……
郑平仔细聆听郭暄的述说,见她偶尔说到有趣的事,会心一笑,郑平终于放下心中的考量,决定放任自流,随曹丕、郭暄二人自由发展。
初步解决妹妹的事,郑平去衙邸完成这一日的工作,正准备找老友孔融,突然听到孔融被人弹劾的消息。
弹劾的罪名是亵渎公职,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能安上的罪全都安上了,并且“物证”准备得极全,煞有其事。
由于情节严重,加上曹操对孔融心怀不满,想杀一杀他的锐气,便命人比照汉律的旧例,先撤了孔融的职,把他关在府邸等候提审。
听到这个消息后,郑平面色微沉。
孔融前脚才写信嘲讽曹操,后脚就被弹劾论罪,若说其中没有猫腻,怕是曹操自己都不会相信。
同时郑平知道这件事并非曹操的手笔——虽然起因是因为曹操,但曹操若要整治孔融,没必要这么大费周折。根据郑平的猜测,此事八成是想要讨好曹操的朝臣故意闹出来的。
郑平第一个想到了郗虑,就是那个撞他不成,自己落了水的郗小郎君的父亲。
郗虑父子当年陷害自己不成,反丢了颜面。郑平回到许都后,因为刚回来就救下曹丕,被曹操纳入麾下重用,郗虑哪怕再怎么怀恨在心,也不好在明面上为难郑平。
由于郗虑本人给自己的定位是“曹操的刀”,替曹操做不能做的事,除不能除的人,荡平一切障碍。所以在曹操重新对郑平起真正的杀意之前,郗虑绝不会违背曹操的意愿,对郑平下手。
而这次惹怒曹操的孔融,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磨刀的对象。
郑平赶到孔融府邸的时候,正是晌午。他被孔家的门房引入后院,看到孔融。孔融正在院中石桌上摆棋谱,听闻响动,见是郑平过来,眼中露出一瞬间的喜色。
这喜事很快就化为虚无,孔融微昂着头,将鼻孔的方向朝着他,随即冷哼了一声,背过身去。
这一副因为恼怒而不愿搭理人的模样甚是罕见,郑平没有哄老友的心思,熟稔地让孔家仆从给自己上一杯桃浆汤,舒适地坐在院中铺陈的席上。
孔融等了好一会儿,没等到郑平的劝哄,不由大怒。
他张口讽刺道:
“仲由不知负米劳,曾参不知啮指痛。”
郑平闻言一乐。
仲由和曾参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极为纯孝,二人最出名的典故就是“百里负米供养双亲”以及“啮指而痛与母连心”。如今孔融把这两个典故前面各自加了一个否定词……看来真是气得狠了,用改写这两个典故的方式讽刺他的“不孝”,怒斥他对自己的不闻不问。
郑平倒不至于为了孔融的一时气话而生气。他只是慢条斯理地在院中喝着桃浆,对孔融的怒火视而不见。
直至孔融爆发前,郑平才放下玉杯,对孔融道:
“你前几日写给曹操的信,也是用这种歪曲典故的方式来激怒他?”
郑平这话颇有几分明知故问,乃是为了打开话题而做出的故意之举。
孔融冷笑道:“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1]。你去辅佐你的曹司空,管我这个糟老头子做什么?”
连司马相如的《长门赋》都念了出来,郑平只怕自己再不安抚老友,他真的要发疯抓狂。
郑平缓缓道:“过去文举常劝我‘看开些’,不要与曹操作对。怎么如今我‘看开了’,又换成你‘击鼓骂曹’了?”
孔融闻言略有些恍惚,他想到过去的种种,只觉得恍若隔世。
谁能料到,多年后,当初果身与曹操对骂,几乎与曹操不死不休的祢衡如今已被曹操重用;而当初大力居中说和,上书为曹操歌功颂绩,为二人牵桥搭线的孔融反而成了憎怨曹操的一方。
孔融怔忡于世事无常,又恨自己当初被曹操蒙蔽,将野心者当成忠臣。
“我未想到他竟堂而皇之地迁徙军机重地,毫不避忌地将天子视如无物。”
孔融乃儒家传人,所讲究的正是一个“君君臣臣”。他早知道曹操有野心,但他没想到曹操的野心会这么大,还未真的统一天下,就敢大胆地架空天子的权利,丝毫不把他们这些汉臣放在眼里。
郑平不是孔融,他虽然能理解孔融为国君而忧的心思,却始终对皇权缺少一分敬畏。
他只道:“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
万物皆有其运作的道理,不会因为君主的贤德与否而改变。
或许刘协是一个好君主,但汉室倾颓已成必然之势,凭借个人之力,根本挽救不了汉朝数十年国祚的崩裂。
除了迂腐的酸儒,大部分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百家之士提出“五德终始论”,他们用“天命”洗白自己夺权的行为,却又教导子民有关儒家的“君君臣臣”之论,要求子民们恪守本分,不许向皇权发动挑战。
郑平怕孔融因为研究儒家经学研究久了,将治民之器用以自治,故委婉地开口提醒。
孔融并非真的转不过弯,但他实在看不惯曹操的做法,认为他“事情还未达成就急着露出狐狸尾巴,吃相太过难看”。
原本孔融写信讽刺曹操就只是为了发泄郁气,并不指望曹操会因为他的嘲讽而回心转意。哪知曹操竟然放任郗虑等“狗蹄子”无中生有僭害自己,因为写信嘲讽发泄而散掉少许的怒气再次凝结,且越演越烈。
郑平等孔融稍稍冷静了些,便让侍立的侍女给孔融勺了一碗桃浆压惊,对他道:
“伪造之物必有纰漏,无需太过担心。至于那郗虑——将死之人,何须理会?”
郑平这话倒不是在咒人,也不是他准备一剑把人处理掉,而是根据曹操的脾性分析出的结果。
郗虑自以为替曹操行恶事,甘愿成为最锋利的那一把刀,以求获得曹操的信重……其实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刀者,锈而弃之,断而弃之。郗虑以身为刀,能获得什么好下场?”
郑平语气平静无俦,却淡然而笃定,
“何况趁手的刀不需要自我意识。郗虑自作聪明,已犯大忌,曹操如今用得上他,尚能容之。等有朝一日,权柄在握,无需他这把刀时,那就是郗虑命丧之时。”
曹操已初步夺得整个北方的话事权,离那一天早已不远。
当然,郗虑这把刀既然敢扎他的好友,他不介意提早将这把刀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