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四、劝君更尽一杯酒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重生之大科学家最新章节!
??费章节(12点)
得知孙元起高升的消息,后厨使出了十二分力气,仓促之间,竟把晚饭做得极为丰盛。
老赵夫妇和保安们在偏房里面用饭,隔了那么远,都能听到他们欢呼雀跃、推杯换盏的声音。孙元起和的几个幕僚则在正堂落座,席间明显安静许多。幕僚们东翁即将离开湖北,都到得特别齐,连一直很少露面的陈乾生也难得地出现在酒桌上。
见酒菜齐整、各就各位,首席幕僚杨度率先举起酒杯首先,让我们恭贺大人荣升学部左侍郎”
众人一起举杯恭贺大人荣升学部左侍郎”
“谢谢诸位”盛情难却,孙元起唯有满饮此杯。搁下酒杯,这才接着说道这回职位变动,其实是拍马屁、吹牛皮换来的,算不上真本事。好比是偷来的锣鼓,敲不得、打不得。你们的道贺,我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大人此言差矣”章士钊道,“所谓当官,无非是做事、做人。大清官场素来有‘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的说法,认真想想,却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不能取悦上官,如何能取悦于万千士民?如果处理不好与上官的关系,又如何能处理好僚属、臣民之间复杂的纠纷呢?所以说,要想做事,先要做人。大人在湖北政绩斐然,是为善做事;又能得到上官赞许首肯,是为善做人。做人、做事兼擅,荣升是水到渠成,大人何愧之有?”
众人听得一齐点头行严说出我等心中所想”
杨度此时又举起酒杯这第二杯酒,是恭贺大人成为大清立国以来最年轻的汉人侍郎”
孙元起端着酒杯,有些疑惑地看着杨度:难道清代还有这样的吉尼斯纪录?
杨度先干为敬,然后才慢慢解释道大清官场中,汉人和满人是大不一样的。满人可以凭借世袭、门第,年纪轻轻就当上高官。比如振贝子(载振),二十八岁就能做商部尚书,三十一岁任农工商部尚书。再如崇实,翰林院散馆后两年之间,就从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升至正三品户部左侍郎。”
“满清皇族子弟几岁、十几岁当皇帝、做亲王郡王也多得是,尚书、侍郎算得了?”陈乾生插话道。见大家都盯着他,他连忙喝掉杯中酒抱歉抱歉,皙子兄请继续。”
“至于我们汉人,虽然也有世袭、捐纳等进入仕途的方法,毕竟是少数,终究还以科举为正途,而科举中又以进士为正途。古语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足见中进士的不容易。自立国以来,大清共开科112次,考取满汉进士两万七千名。这些人具体年龄难以尽知,不管从各科状元中可以窥知一二。”杨度抽出折扇,开始得瑟:
“这114位状元中,夺魁时一半以上都已三四十岁。最年老的当数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状元王式丹,当时已经五十有九。而最年轻的,是于文襄公(敏中)、戴文端公(衢亨)和潘文恭公(世恩)三人,都才24岁。然而,于文襄公、戴文端公任侍郎时已四十开外,只有潘文恭公是三十三岁任礼部右侍郎,与大人一般年纪。但大人是学部左侍郎,左侍郎本来就在右侍郎之上,学部次序又在礼部之前,所以大人还是稳胜他一筹的
“当然,进士中还是有更年轻的。据说前明的乔庭桂十五岁便中了进士,真是骇人听闻我大清自然也有不少年少才俊,据我所知,朱文正公(珪)便是十七岁中进士的。他在112科、近三万名进士中足以占据前三之位,不过他当侍郎时已经年过五十了。
“在道、咸年间,士林多以点翰林为仕官捷径,认为由翰林院编修、检讨十年可官至侍郎。然而这又谈何容易?惊才绝艳、官运亨通如曾文正公(国藩),从翰林院散馆到担任礼部右侍郎,也花了9年。何况其他人即便如此,要想在三十三岁前任侍郎,也必须在二十三岁前翰林院散馆,即二十岁前中进士。这十多年里,家中还不能有亲人去世,因为一旦守丧,少不得又要耽搁一到三年工夫。
“一来二去,就让你成为了大清立国以来最年轻的汉人侍郎为了这个,还不值得干一杯么?”
算你狠孙元起只好苦笑着把杯中酒喝掉。
刚吃了几筷子菜,杨度又第三次举起酒杯第三杯酒,祝愿大人步步高升,早日得展胸中锦绣”
“蒙您吉言”孙元起不再反抗,直接干杯。
林纾放下酒杯,缓缓地说道照此看来,大人他日可为黑头公啊。”
黑头公?包黑子么?
“黑头公,就是头发尚黑,便已经位列三公。”林纾的东家没啥文化,接着就解释道,“如今三公纯属虚衔,不过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也约略等同古时候的三公了。”
孙元起心道:哥几个醒醒,别说醉话啦清王朝还有三年就翘辫子了,哪里还会再有大学士、军机大臣?
刘师培看到孙元起一脸不信的表情,掰着指头说道大人你别不信,畏庐的话还是大有可能的。经过前年的官制改革,学部位置仅次于外务、民政、度支三部,在陆军、海军、法、农工商、邮传等五部之前。左侍郎与尚书之间又只是一步之遥,只要不出差、运作得力,四十岁前成为一部尚书大有希望只要当上尚书,三五年,入军机、授任大学士都是手到擒来”
杨度也点头赞许申叔说的没,但最关键还是侍郎和尚书之间那一步。别看侍郎和尚书之间仿佛近在咫尺,其实却是一道很多人难以跨越的鸿沟。仅举我们湖南乡贤徐树铭为例。
“他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进士。光绪十四年(1888),由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署任工部右侍郎;十五年(1889),正式调任工部右侍郎;十九年(1893),升任兵部右侍郎;二十一年(1895),转为左侍郎;二十二年(1896),以兵部左侍郎兼署刑部右侍郎;二十三年(1897),调任吏部右侍郎,旋即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九年之间,历任工、兵、刑、吏四部侍郎,最终只不过是从之前的左副都御史升了一级,成为左都御史,连尚书的边儿都没摸着
“大人此次荣升,可谓春风得意。不过到京城之后,希望能低调做人,认真结交诸位上官和同僚,争取早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孙元起见杨度又有端杯敬酒的趋势,连忙反客为主,先端起酒杯敝人自到湖北之后,庶务多有赖于诸君。今天能有些许业绩,并蒙擢升,感激良多。谨以杯中酒水,向各位致以诚挚谢意”
喝完之后,孙元起拿起酒壶给诸人斟满,顺便问道皙子,朝廷发来的谕旨里,提到新任提学使是谁了么?”
“没有。”
“那就好。如此一来,我们应该有一个星期到一个月左右的来处理湖北的剩余事务。”孙元起放下酒壶,“大家再辛苦一段,等事情结束,我们到北京之后好好乐呵乐呵。”
“去北京啊……”诸位幕僚顿时神色各异。
幕僚好比后世官场的秘书,领导每换一个职务,幕僚就跟着换一批,只有少部分忠心耿耿、志趣相投的死党才会跟着领导到处东奔西跑,乃至服务一辈子。这五个人虽然未必都是做幕僚的料子,比如林纾天天都在忙他的译稿、陈乾生则动辄十天半个月不见人影,然而毕竟相处两三年,关系非常融洽,孙元起还是希望大家都能跟着去北京的大家不用担心‘京城米贵,居大不易’。到了京城,诸位薪金会比在湖北时多出五成。而且我在后海有套宅子,住上几十口人都没有任何问题”
诸位幕僚相互望了望,没有。
“当然,如果不想去北京也请尽早说,我争取给大家在湖北谋个体面的差事。”十个指头还有长短,何况各位幕僚都是有文化、有思想的俊杰呢?孙元起“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所以也不强求,“大家如果没想好,也不用着急回答,反正还有一段。”
杨度停下手中的扇子,瞪着孙元起百熙,当年一道从日本回国的时候,你曾允诺‘苟富贵,勿相忘’,如今还算数不?”
“自然算数,只要皙子不嫌弃”
杨度搁下扇子,双手端起酒杯既然如此,以后就叨扰啦”
“小弟欢迎还来不及呢”孙元起没有任何推脱,杯到酒干。
现今的五位幕僚中,对孙元起帮助最大的无疑是杨度。有了他的协助,官场上勾心斗角的事情再也不用麻烦费脑筋。所以对于杨度的表态,孙元起持十二万分的欢迎。
坐在孙元起右手边的林纾也捻着胡子说道老夫翻译泰西文字,请教于百熙之处甚多,不知百熙能继续赐教否?”
林纾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古文功底极为深厚,往往口述者还没说完,他就已经写好了。但他却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不懂外语,无法选择合适的底本,决定权全在口译者的手上。因此,他曾闹过一些笑话,比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等。
孙元起虽然没读过几本外国文学名著,可是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再加上在欧美又认识那么多熟人,总能为林纾找到最可靠的底本。林纾对此也颇为感谢,在译作的前言、后记中一再提到孙元起的襄助。
孙元起再次端起酒杯畏庐说赐教?实在是折煞后学了。非常欢迎您一起去北京,后学还想向您请教桐城文字呢”
刘师培也不甘示弱小弟愿随百熙到北京”
章士钊沉吟片刻,也答应了。
只有陈乾生有些歉意地说道百熙兄,小弟自知不是当幕僚的材料,这几年又忙于的事情,对于衙门没有任何帮助。然而你对小弟并无一句埋怨之词,小弟实在是既羞且愧如今百熙兄荣升左侍郎,想来幕下会有更多俊才,小弟恰好在湖北还有些俗务未料理完,就不随大家去北京了。辜负百熙兄好意,还望见谅”
“既然仲甫有意留在湖北,那愚兄有可以效劳的呢?”说实话,孙元起对陈乾生的去留还真不太在意。
“如果可以的话,小弟想请百熙兄把我安排到法政学堂,哪怕当个杂役也行”
如今湖北法政学堂主要是王宠惠和宋教仁在处理校务,可以想见,里面到处洋溢着**的气息。陈乾生此去的目的,如同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就是要拉帮结派准备造反。
孙元起点点头这应该没问题”
虽然现在已经有谕旨,毕竟还没有正式离职。即便已经离职,在法政学堂安排一个监督或教务长,冲着的面子,难道陈夔龙或后来的提学使还能说出来?
随后,又补充道仲甫到了法政学堂,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一切总要以学生安全和学校大局为重。”
陈乾生微微一鞠躬小弟受教了谨以杯酒,感谢这些年对陈某的关照,也祝大人步步高升”(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是 由】.
??费章节(12点)
得知孙元起高升的消息,后厨使出了十二分力气,仓促之间,竟把晚饭做得极为丰盛。
老赵夫妇和保安们在偏房里面用饭,隔了那么远,都能听到他们欢呼雀跃、推杯换盏的声音。孙元起和的几个幕僚则在正堂落座,席间明显安静许多。幕僚们东翁即将离开湖北,都到得特别齐,连一直很少露面的陈乾生也难得地出现在酒桌上。
见酒菜齐整、各就各位,首席幕僚杨度率先举起酒杯首先,让我们恭贺大人荣升学部左侍郎”
众人一起举杯恭贺大人荣升学部左侍郎”
“谢谢诸位”盛情难却,孙元起唯有满饮此杯。搁下酒杯,这才接着说道这回职位变动,其实是拍马屁、吹牛皮换来的,算不上真本事。好比是偷来的锣鼓,敲不得、打不得。你们的道贺,我是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大人此言差矣”章士钊道,“所谓当官,无非是做事、做人。大清官场素来有‘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的说法,认真想想,却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不能取悦上官,如何能取悦于万千士民?如果处理不好与上官的关系,又如何能处理好僚属、臣民之间复杂的纠纷呢?所以说,要想做事,先要做人。大人在湖北政绩斐然,是为善做事;又能得到上官赞许首肯,是为善做人。做人、做事兼擅,荣升是水到渠成,大人何愧之有?”
众人听得一齐点头行严说出我等心中所想”
杨度此时又举起酒杯这第二杯酒,是恭贺大人成为大清立国以来最年轻的汉人侍郎”
孙元起端着酒杯,有些疑惑地看着杨度:难道清代还有这样的吉尼斯纪录?
杨度先干为敬,然后才慢慢解释道大清官场中,汉人和满人是大不一样的。满人可以凭借世袭、门第,年纪轻轻就当上高官。比如振贝子(载振),二十八岁就能做商部尚书,三十一岁任农工商部尚书。再如崇实,翰林院散馆后两年之间,就从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升至正三品户部左侍郎。”
“满清皇族子弟几岁、十几岁当皇帝、做亲王郡王也多得是,尚书、侍郎算得了?”陈乾生插话道。见大家都盯着他,他连忙喝掉杯中酒抱歉抱歉,皙子兄请继续。”
“至于我们汉人,虽然也有世袭、捐纳等进入仕途的方法,毕竟是少数,终究还以科举为正途,而科举中又以进士为正途。古语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足见中进士的不容易。自立国以来,大清共开科112次,考取满汉进士两万七千名。这些人具体年龄难以尽知,不管从各科状元中可以窥知一二。”杨度抽出折扇,开始得瑟:
“这114位状元中,夺魁时一半以上都已三四十岁。最年老的当数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状元王式丹,当时已经五十有九。而最年轻的,是于文襄公(敏中)、戴文端公(衢亨)和潘文恭公(世恩)三人,都才24岁。然而,于文襄公、戴文端公任侍郎时已四十开外,只有潘文恭公是三十三岁任礼部右侍郎,与大人一般年纪。但大人是学部左侍郎,左侍郎本来就在右侍郎之上,学部次序又在礼部之前,所以大人还是稳胜他一筹的
“当然,进士中还是有更年轻的。据说前明的乔庭桂十五岁便中了进士,真是骇人听闻我大清自然也有不少年少才俊,据我所知,朱文正公(珪)便是十七岁中进士的。他在112科、近三万名进士中足以占据前三之位,不过他当侍郎时已经年过五十了。
“在道、咸年间,士林多以点翰林为仕官捷径,认为由翰林院编修、检讨十年可官至侍郎。然而这又谈何容易?惊才绝艳、官运亨通如曾文正公(国藩),从翰林院散馆到担任礼部右侍郎,也花了9年。何况其他人即便如此,要想在三十三岁前任侍郎,也必须在二十三岁前翰林院散馆,即二十岁前中进士。这十多年里,家中还不能有亲人去世,因为一旦守丧,少不得又要耽搁一到三年工夫。
“一来二去,就让你成为了大清立国以来最年轻的汉人侍郎为了这个,还不值得干一杯么?”
算你狠孙元起只好苦笑着把杯中酒喝掉。
刚吃了几筷子菜,杨度又第三次举起酒杯第三杯酒,祝愿大人步步高升,早日得展胸中锦绣”
“蒙您吉言”孙元起不再反抗,直接干杯。
林纾放下酒杯,缓缓地说道照此看来,大人他日可为黑头公啊。”
黑头公?包黑子么?
“黑头公,就是头发尚黑,便已经位列三公。”林纾的东家没啥文化,接着就解释道,“如今三公纯属虚衔,不过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也约略等同古时候的三公了。”
孙元起心道:哥几个醒醒,别说醉话啦清王朝还有三年就翘辫子了,哪里还会再有大学士、军机大臣?
刘师培看到孙元起一脸不信的表情,掰着指头说道大人你别不信,畏庐的话还是大有可能的。经过前年的官制改革,学部位置仅次于外务、民政、度支三部,在陆军、海军、法、农工商、邮传等五部之前。左侍郎与尚书之间又只是一步之遥,只要不出差、运作得力,四十岁前成为一部尚书大有希望只要当上尚书,三五年,入军机、授任大学士都是手到擒来”
杨度也点头赞许申叔说的没,但最关键还是侍郎和尚书之间那一步。别看侍郎和尚书之间仿佛近在咫尺,其实却是一道很多人难以跨越的鸿沟。仅举我们湖南乡贤徐树铭为例。
“他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进士。光绪十四年(1888),由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署任工部右侍郎;十五年(1889),正式调任工部右侍郎;十九年(1893),升任兵部右侍郎;二十一年(1895),转为左侍郎;二十二年(1896),以兵部左侍郎兼署刑部右侍郎;二十三年(1897),调任吏部右侍郎,旋即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九年之间,历任工、兵、刑、吏四部侍郎,最终只不过是从之前的左副都御史升了一级,成为左都御史,连尚书的边儿都没摸着
“大人此次荣升,可谓春风得意。不过到京城之后,希望能低调做人,认真结交诸位上官和同僚,争取早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孙元起见杨度又有端杯敬酒的趋势,连忙反客为主,先端起酒杯敝人自到湖北之后,庶务多有赖于诸君。今天能有些许业绩,并蒙擢升,感激良多。谨以杯中酒水,向各位致以诚挚谢意”
喝完之后,孙元起拿起酒壶给诸人斟满,顺便问道皙子,朝廷发来的谕旨里,提到新任提学使是谁了么?”
“没有。”
“那就好。如此一来,我们应该有一个星期到一个月左右的来处理湖北的剩余事务。”孙元起放下酒壶,“大家再辛苦一段,等事情结束,我们到北京之后好好乐呵乐呵。”
“去北京啊……”诸位幕僚顿时神色各异。
幕僚好比后世官场的秘书,领导每换一个职务,幕僚就跟着换一批,只有少部分忠心耿耿、志趣相投的死党才会跟着领导到处东奔西跑,乃至服务一辈子。这五个人虽然未必都是做幕僚的料子,比如林纾天天都在忙他的译稿、陈乾生则动辄十天半个月不见人影,然而毕竟相处两三年,关系非常融洽,孙元起还是希望大家都能跟着去北京的大家不用担心‘京城米贵,居大不易’。到了京城,诸位薪金会比在湖北时多出五成。而且我在后海有套宅子,住上几十口人都没有任何问题”
诸位幕僚相互望了望,没有。
“当然,如果不想去北京也请尽早说,我争取给大家在湖北谋个体面的差事。”十个指头还有长短,何况各位幕僚都是有文化、有思想的俊杰呢?孙元起“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所以也不强求,“大家如果没想好,也不用着急回答,反正还有一段。”
杨度停下手中的扇子,瞪着孙元起百熙,当年一道从日本回国的时候,你曾允诺‘苟富贵,勿相忘’,如今还算数不?”
“自然算数,只要皙子不嫌弃”
杨度搁下扇子,双手端起酒杯既然如此,以后就叨扰啦”
“小弟欢迎还来不及呢”孙元起没有任何推脱,杯到酒干。
现今的五位幕僚中,对孙元起帮助最大的无疑是杨度。有了他的协助,官场上勾心斗角的事情再也不用麻烦费脑筋。所以对于杨度的表态,孙元起持十二万分的欢迎。
坐在孙元起右手边的林纾也捻着胡子说道老夫翻译泰西文字,请教于百熙之处甚多,不知百熙能继续赐教否?”
林纾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古文功底极为深厚,往往口述者还没说完,他就已经写好了。但他却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不懂外语,无法选择合适的底本,决定权全在口译者的手上。因此,他曾闹过一些笑话,比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等。
孙元起虽然没读过几本外国文学名著,可是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再加上在欧美又认识那么多熟人,总能为林纾找到最可靠的底本。林纾对此也颇为感谢,在译作的前言、后记中一再提到孙元起的襄助。
孙元起再次端起酒杯畏庐说赐教?实在是折煞后学了。非常欢迎您一起去北京,后学还想向您请教桐城文字呢”
刘师培也不甘示弱小弟愿随百熙到北京”
章士钊沉吟片刻,也答应了。
只有陈乾生有些歉意地说道百熙兄,小弟自知不是当幕僚的材料,这几年又忙于的事情,对于衙门没有任何帮助。然而你对小弟并无一句埋怨之词,小弟实在是既羞且愧如今百熙兄荣升左侍郎,想来幕下会有更多俊才,小弟恰好在湖北还有些俗务未料理完,就不随大家去北京了。辜负百熙兄好意,还望见谅”
“既然仲甫有意留在湖北,那愚兄有可以效劳的呢?”说实话,孙元起对陈乾生的去留还真不太在意。
“如果可以的话,小弟想请百熙兄把我安排到法政学堂,哪怕当个杂役也行”
如今湖北法政学堂主要是王宠惠和宋教仁在处理校务,可以想见,里面到处洋溢着**的气息。陈乾生此去的目的,如同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就是要拉帮结派准备造反。
孙元起点点头这应该没问题”
虽然现在已经有谕旨,毕竟还没有正式离职。即便已经离职,在法政学堂安排一个监督或教务长,冲着的面子,难道陈夔龙或后来的提学使还能说出来?
随后,又补充道仲甫到了法政学堂,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一切总要以学生安全和学校大局为重。”
陈乾生微微一鞠躬小弟受教了谨以杯酒,感谢这些年对陈某的关照,也祝大人步步高升”(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是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