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在家庭中的地位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中国式家庭面面观最新章节!
从古到今,无数杰出人物和优秀人才的成功都与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教子范例世代流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改善,广大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值,凸现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家庭对教育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和人的一生成长中,都具有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当前,众多的家长为子女设计着这样一条路:上大学一出国留学一做高级管理人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强烈地煎熬着广大父母……家长一味为孩子设计宏伟蓝图,却忽视了自身对孩子的教育,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通过分析观察,大致把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归为以下几类。
第一,过于溺爱,轻共处能力培养。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孩子生活在家庭溺爱的包围中。尤其是幼儿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父母缺少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就连力所能及的小事父母也“包办了”。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有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啊!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父母外出打工赚钱,子女无人照顾,或托付给祖辈,使孩子受到的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一些迷信思想、赌博行为潜移默化地腐蚀他们幼小的心灵。特别是流动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种类型家庭的出现,使孩子们获得的家庭教育更为薄弱,在孩子思想品德上埋下很大隐患。许多幼儿教师反映:“孩子们在一起时,经常为了积木、为了书本发生争吵。因为他们习惯了家里的霸道,不能和其它孩子分享”。个人主义严重,集体观念缺乏,与人共处能力欠缺,家庭教育失去方向。
第二,智力第一,素质第二,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结果可想而知。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幼儿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样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受到了科学的家庭教育,他们将会受益终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不论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只要自己创造的劳动为人类社会作出了贡献,就是“状元”,就是人才。而我们的农村家长,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教育变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许多家长把考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惟一出路,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能力锻炼和全面发展。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孩子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特别是家长忽视孩子早期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促使孩子早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重圆梦教育,轻实践能力教育。我们的家长从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跨跃往往只瞄准一个点,走一条捷径,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来圆自己的梦。事实上,根据自己子女的智力高低、兴趣爱好来确定期望值,并随着孩子的成长发展加以适当的调整,这才是对子女的真正关心和爱护。在我们的调查中:1至6年级,在家扫地、洗碗的只有5%;初中1至3年级,在家洗衣、做饭、烧菜、整理房间,参加劳动的只有12%。所以,在子女中普遍存在着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看不起劳动人民的不良现象。
第四、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如:有的家长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打离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有的家长则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幼儿平时是很善于模仿的,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的或做的,就认为是好的、对的、美的。他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们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第五、物质奖励。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的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完全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例如:让孩子在洗澡的时候很听话,晚上给他多讲个故事是比较合适的奖励。而如果你答应改天给孩子买个新玩具,那就会走入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另外,物资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能力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我们的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不少家庭十分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而对法治教育却重视不够。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十分自信,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至于触犯法律,而当孩子真的触犯法律后又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片面地认为,法治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事,家庭只要督促孩子学好功课就行了。由于这些错误认识在作怪,致使不少家庭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观念十分淡薄,从而又导致一些青少年法治意识淡薄。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还不知道犯的是什么罪、触犯了什么法律。
健康的家庭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细胞”与整个“肌体”是息息相关的,每个“细胞(家庭)”都健康和谐了,整个社会的“肌体”必然会健康和谐。反之,如果构成社会大系统的最小单元——家庭出现了问题,那么整个社会的不和谐就会彰显。正如孟子所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可见,家庭的和谐与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要想实现家庭的健康与和谐,正确家庭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的根本:身教重于言教。自己生的小孩自己教。家庭教育不能委托别人和学校。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准备好了做父母,然后才来做父母。
从古到今,无数杰出人物和优秀人才的成功都与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教子范例世代流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改善,广大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孩子的期望值,凸现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家庭对教育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和人的一生成长中,都具有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当前,众多的家长为子女设计着这样一条路:上大学一出国留学一做高级管理人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强烈地煎熬着广大父母……家长一味为孩子设计宏伟蓝图,却忽视了自身对孩子的教育,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通过分析观察,大致把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归为以下几类。
第一,过于溺爱,轻共处能力培养。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孩子生活在家庭溺爱的包围中。尤其是幼儿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父母缺少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就连力所能及的小事父母也“包办了”。家长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如: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之后有去找了老师……真是可悲啊!家长这么“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父母外出打工赚钱,子女无人照顾,或托付给祖辈,使孩子受到的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一些迷信思想、赌博行为潜移默化地腐蚀他们幼小的心灵。特别是流动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种类型家庭的出现,使孩子们获得的家庭教育更为薄弱,在孩子思想品德上埋下很大隐患。许多幼儿教师反映:“孩子们在一起时,经常为了积木、为了书本发生争吵。因为他们习惯了家里的霸道,不能和其它孩子分享”。个人主义严重,集体观念缺乏,与人共处能力欠缺,家庭教育失去方向。
第二,智力第一,素质第二,把幼儿培养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是整天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结果可想而知。相反,若能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幼儿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废时,就应及时地给予督促、鼓励,使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某些他们不喜欢的角色,以使他们的行为服从集体要求等等,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并进行热心的鼓励。因为兴趣、自信是进步的动力。即使幼儿没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将来也可以成才,反之,将来有可能无所建树,甚至成为“废品”。作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须在培养幼儿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样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受到了科学的家庭教育,他们将会受益终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不论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只要自己创造的劳动为人类社会作出了贡献,就是“状元”,就是人才。而我们的农村家长,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教育变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许多家长把考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惟一出路,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能力锻炼和全面发展。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孩子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特别是家长忽视孩子早期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促使孩子早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重圆梦教育,轻实践能力教育。我们的家长从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跨跃往往只瞄准一个点,走一条捷径,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来圆自己的梦。事实上,根据自己子女的智力高低、兴趣爱好来确定期望值,并随着孩子的成长发展加以适当的调整,这才是对子女的真正关心和爱护。在我们的调查中:1至6年级,在家扫地、洗碗的只有5%;初中1至3年级,在家洗衣、做饭、烧菜、整理房间,参加劳动的只有12%。所以,在子女中普遍存在着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看不起劳动人民的不良现象。
第四、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恼人的问题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如:有的家长经常搞窝里斗,闹家患,打离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创伤;有的家长则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幼儿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遗传并非起决定作用,而主要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幼儿平时是很善于模仿的,他们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还比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师说的或做的,就认为是好的、对的、美的。他们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展示在幼儿们面前,幼儿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有人也把这个时期的教育称为“图谱教育”。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幼儿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
第五、物质奖励。
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的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完全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例如:让孩子在洗澡的时候很听话,晚上给他多讲个故事是比较合适的奖励。而如果你答应改天给孩子买个新玩具,那就会走入物质奖励的家庭教育误区。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另外,物资刺激实际上意味着对幼儿能力的怀疑,所以经常接受物质刺激的幼儿,在依赖于物质刺激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促使幼儿不断取得进步,到达成功的彼岸。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我们的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不少家庭十分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而对法治教育却重视不够。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十分自信,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至于触犯法律,而当孩子真的触犯法律后又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片面地认为,法治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事,家庭只要督促孩子学好功课就行了。由于这些错误认识在作怪,致使不少家庭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观念十分淡薄,从而又导致一些青少年法治意识淡薄。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还不知道犯的是什么罪、触犯了什么法律。
健康的家庭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细胞”与整个“肌体”是息息相关的,每个“细胞(家庭)”都健康和谐了,整个社会的“肌体”必然会健康和谐。反之,如果构成社会大系统的最小单元——家庭出现了问题,那么整个社会的不和谐就会彰显。正如孟子所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可见,家庭的和谐与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要想实现家庭的健康与和谐,正确家庭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的根本:身教重于言教。自己生的小孩自己教。家庭教育不能委托别人和学校。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准备好了做父母,然后才来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