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域冲突背后的结构性根源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中国式家庭面面观最新章节!
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国,不同地域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也大有不同。一般说来,不同的地域在历史上经常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由于地域间“气候和其它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需要自然也就不同”。(马克思,)地域概念虽与民族概念不同,但是不能否认,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质,既非造物主的赐予,亦非绝对理念的先验的产物,而是一定的居民在其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淀而成。这种创造和积淀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土壤之(田毅鹏,2002)而且,在一国之内,地域环境有别也会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马成俊,2000)由此可见,地域间存在着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在于地域间的环境差别,更体现在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上,而生活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人群也就被区隔开来,形成不同的地域集团或地域群体。在中国,地域的差异和民族的差异共存,而地域的差异是主导因素。同一民族内部也会有文化差异,比如由地域分割造成的或由社会组织形态造成。
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必然使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民族形成之后,由于语言、习俗、性格、追求、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的共性,文化又会深深打上民族烙印,使其又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单一民族的国家,民族的生文化就是国度的文化,多民族的国家,一国就会存在多元的文化。年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一般来说中国的的区域划分是按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东北平原与山地、内、外蒙古草原等大自然区的划分探询地域冲突背后的结构根源。根据导致地域分异性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把全国分为8个宏观大区:
西北地区,含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
西南地区,含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区及陕甘之秦岭以南地区;
中原地区,含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含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区;
东南沿海地区,含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
岭南地区,含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省区;
东北地区,含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内、外蒙古地区,含历史上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
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久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地域冲突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国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以中心自居,用歧视的话语来描述四周的其他部落,东为东夷,西为西戎,北为北狄,南为南蛮。
谭其骧先生认为:“以中国疆域之辽阔,要想一动手就写好一部完整、全面的中国历史地理,大概是不可能的。只有先从区域历史地理入手,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先做好具体而细致的研究,才有可能再综合概括成为一部有系统有理论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以中国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的有着深远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在区域地理环境制约下,水陆交通线与城市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
以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例,就更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原因引起冲突总是暂时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则是主要的。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但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特别是到公元一世纪初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更加说明两种不同文化可以共存。浸润在不同文化中的带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影响着人的认知能力,导致不同文化间交往的困难和冲突。中国的*和地域矛盾,归根结底是差别造成的,只要整个社会的人的流通更自由,经济更均衡,大家趋同了,矛盾才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
文化有着很强的地域色彩和地域差异。从文化特征的地域差异分析入手,进而划分出文化区,是区域文化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历史时期文化地理的研究,应尽量利用反映当时人的认知的史料,而不是依据今人观察到的一种分区方案。因为关于文化研究的理论、分区模式都是现代感知的产物,未必能够真实地反映过去时代人们感觉中的文化区。另外,文化会随着人的流动而扩散,因此要注意原生地域文化的地缘色彩,与传播地文化的流变。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1992年1月14日),《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中央党校社1997年7月第1版,第393页。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一起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着保持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记载,发展成世界上人口最为众多的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它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当然有它独特的因素,包括文化上的独特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行为规范,其中不无优秀的、已经深入于中国人心中的珍贵精神财富,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而不同”,“实事求是”等等;有的还表现在民间文化中,如“人穷志不穷”、“童叟无欺”、“事非经过不知难”、“将心比心”等等。民族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广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总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候,当然会对各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它们原有的面貌,但不同民族的各自特点包括文化差异依然会存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华局面。它们之间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取长补短。可不可以这样说:越是经济走向全球化,就越需要重视全球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包括尊重文化多元化这个事实。决不可能在全世界只有一副面孔、一种文化,也不可能把某一种文化、某一种价值观念强加给所有其他民族和国家,要他们照搬照用,那是办不到的事情,也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前夜,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有个自觉的认识,必须给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认真发掘我们古老文化的真精神所在,也要认真反省我们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把我们更好的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并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给中国文化以现代的诠释,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地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与其他各种文化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新世界。
参考资料
1.马克思,1986,《资本论》第一卷,人民社。
2.田毅鹏,2002,《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吉林区域文化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第6期。
3.马成俊,2000,《论民俗文化圈及其本位偏见》,《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
4.《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李孝聪著北京大学社,月。
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国,不同地域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也大有不同。一般说来,不同的地域在历史上经常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由于地域间“气候和其它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需要自然也就不同”。(马克思,)地域概念虽与民族概念不同,但是不能否认,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质,既非造物主的赐予,亦非绝对理念的先验的产物,而是一定的居民在其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淀而成。这种创造和积淀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土壤之(田毅鹏,2002)而且,在一国之内,地域环境有别也会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马成俊,2000)由此可见,地域间存在着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在于地域间的环境差别,更体现在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上,而生活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人群也就被区隔开来,形成不同的地域集团或地域群体。在中国,地域的差异和民族的差异共存,而地域的差异是主导因素。同一民族内部也会有文化差异,比如由地域分割造成的或由社会组织形态造成。
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必然使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民族形成之后,由于语言、习俗、性格、追求、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的共性,文化又会深深打上民族烙印,使其又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单一民族的国家,民族的生文化就是国度的文化,多民族的国家,一国就会存在多元的文化。年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一般来说中国的的区域划分是按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东北平原与山地、内、外蒙古草原等大自然区的划分探询地域冲突背后的结构根源。根据导致地域分异性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把全国分为8个宏观大区:
西北地区,含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
西南地区,含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区及陕甘之秦岭以南地区;
中原地区,含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含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区;
东南沿海地区,含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
岭南地区,含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省区;
东北地区,含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内、外蒙古地区,含历史上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
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久存在。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地域冲突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国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以中心自居,用歧视的话语来描述四周的其他部落,东为东夷,西为西戎,北为北狄,南为南蛮。
谭其骧先生认为:“以中国疆域之辽阔,要想一动手就写好一部完整、全面的中国历史地理,大概是不可能的。只有先从区域历史地理入手,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先做好具体而细致的研究,才有可能再综合概括成为一部有系统有理论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以中国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的有着深远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在区域地理环境制约下,水陆交通线与城市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
以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例,就更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原因引起冲突总是暂时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则是主要的。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但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特别是到公元一世纪初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更加说明两种不同文化可以共存。浸润在不同文化中的带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影响着人的认知能力,导致不同文化间交往的困难和冲突。中国的*和地域矛盾,归根结底是差别造成的,只要整个社会的人的流通更自由,经济更均衡,大家趋同了,矛盾才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
文化有着很强的地域色彩和地域差异。从文化特征的地域差异分析入手,进而划分出文化区,是区域文化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历史时期文化地理的研究,应尽量利用反映当时人的认知的史料,而不是依据今人观察到的一种分区方案。因为关于文化研究的理论、分区模式都是现代感知的产物,未必能够真实地反映过去时代人们感觉中的文化区。另外,文化会随着人的流动而扩散,因此要注意原生地域文化的地缘色彩,与传播地文化的流变。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1992年1月14日),《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中央党校社1997年7月第1版,第393页。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一起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着保持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记载,发展成世界上人口最为众多的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它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当然有它独特的因素,包括文化上的独特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行为规范,其中不无优秀的、已经深入于中国人心中的珍贵精神财富,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而不同”,“实事求是”等等;有的还表现在民间文化中,如“人穷志不穷”、“童叟无欺”、“事非经过不知难”、“将心比心”等等。民族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广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总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候,当然会对各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它们原有的面貌,但不同民族的各自特点包括文化差异依然会存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华局面。它们之间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取长补短。可不可以这样说:越是经济走向全球化,就越需要重视全球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包括尊重文化多元化这个事实。决不可能在全世界只有一副面孔、一种文化,也不可能把某一种文化、某一种价值观念强加给所有其他民族和国家,要他们照搬照用,那是办不到的事情,也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前夜,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有个自觉的认识,必须给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认真发掘我们古老文化的真精神所在,也要认真反省我们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把我们更好的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并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给中国文化以现代的诠释,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地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与其他各种文化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新世界。
参考资料
1.马克思,1986,《资本论》第一卷,人民社。
2.田毅鹏,2002,《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吉林区域文化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第6期。
3.马成俊,2000,《论民俗文化圈及其本位偏见》,《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
4.《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李孝聪著北京大学社,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