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八节 如何抉择 4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穿越之大民国最新章节!
各个势力给塞北军开出的条件可谓优厚,尤其是阎锡山这个老抠竟然也肯出了高价,尽管进攻东北是个空头支票,但是从阎锡山都把自己视为禁脔的河北能让出来就可以看到局势发展到了何等严酷的状况了。全/本\小/说\网/
军阀开战以来,蒋价石亲自坐镇南京指挥北方战争,派何应钦坐镇武汉阻挡桂系。
三十万西北军兵出潼关锐不可当,一路势如破竹攻入河南境内。克灵宝克渑池最终攻入洛阳郑州等中原腹地,但中央军总算保住了开封这个古都,同时调派兵力,在优势武器装备的支持下,开始反攻,双方在河南戮战不休。五十万晋军则是南下,沿着津浦路一路攻击到了徐州,才被阻止。然后中央军开始反扑,双方在枣庄临沂一带拉锯,一时间谁也胜不了谁。
北方战局胶着的情况下,南方也不安生,桂系在整合了广西的实力,然后把各路来犯之敌,比如云南军阀龙云派出的卢汉军等赶出广西后。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大举北上湖南,势要沿着当年北伐的进军路线再次攻入湖北,跟西北军汇合于武汉。
在军力上,阎锡山等反蒋联军加起来超过百万,而中央军只有七十万,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拥有武器装备和财力的优势,论起来只要战争陷入持久拉锯战,那么对中央军一方有利。更何况一方是三大军阀外加孙殿英这样的杂牌军,而另一方中央军虽然也有大量杂牌军,但是主力却是老蒋的嫡系,时间一长三大军阀间的矛盾必然凸显,指挥不当,时间对中央一方有利。
但是此时却有变局,那就是完全能够影响战局的塞北军势力,所以几方才不惜成本的去游说。同塞北军一样,同样有能力影响战局的还有一个势力,那就是张学良的东北军。
在游说塞北的同时,几方同样不会放过这么一个大巨头。
此时东北也一样云集了大量的说客。
相比对塞北,阎锡山和冯玉祥对于东北这个远离中原的北洋余孽的用心程度就差了很多,冯玉祥给自己派去的代表拨付了五百元,阎锡山也只给了一千元,这点钱叫做经费不如说叫做差旅费更合适。而蒋价石给的是两百万,他信奉曾国藩的手段,杀人如麻花钱如水。这到跟赵书礼的花大钱办大事的理念不谋而合。
有钱好办事这是一个真理,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穷困的阎锡山代表自然受到了冷落。而冯玉祥派去的代表更是寒碜,由于没钱贿赂看门人,他们连张府都没能进去。只有蒋价石派去的人受到了热情的招待,此时的辽东地区恰遇水灾。蒋价石拨付了二十万元去赈灾,此举得到了东北百姓的好感,同时在一场慈善拍卖会上,张学良夫人于凤至亲手折叠的一朵纸花竟然拍出了四万元的天价,经过打听张学良得知买主正是蒋价石派去的代表,让他也非常感动。
同时宋美龄一行人从塞北离开后,也去了东北拜访张学良。张学良跟宋美龄早有交集,当年奉系势力扩张到极致,从东三省直隶山洞一线到上海都是奉系的势力范围,张学良曾经带兵在上海驻扎过。那时候宋美龄是上海的交际界名人,两人经常在中国饭店的舞会上相聚,关系相当的好。后来西安事变后,蒋价石杀掉了杨虎城却始终没有杀张学良的一个原因正是宋美龄的保护,当然这是原本的历史上的,至于这个时代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就谁也说不好了。
规模庞大的中央游说团让赵书礼都有点吃不消,更何况张学良这个青年才俊了,游说团一套组合拳下来,加上宋美龄这个美人儿的奉承褒奖,张学良的心已经偏向了中央。但是他心里始终有一个疙瘩放不开,那就是横亘在东北军入关路线旁的塞北势力。
东北军跟塞北军有过接触,两年前刚死了张作霖的东北军完败,后来甚至连装扮成东北军防守洮南的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竟然也全军覆没,这让张学良对塞北军实力的印象达到了一个相当深刻的程度。没有塞北军的允许,张学良就是在怎么想入关,他也颇为亟待。要是他入关了,塞北军兵进东北该如何。
于是塞北的游说团中多了一些东北代表,他们的团长是奉系元老沈鸿烈。
沈鸿烈这个人是个厉害人物,城府极深老谋深算,办理政务得心应手是东北军中难得的学院派人物。此人秀才出身,参加过新军加入过同盟会,后来赴日本海军学校学习。回国后在海军中任职,官居海军统领。曾作为武官,在英国海军中参加过对德作战。一战后,调任吉林海军参谋,建立了东北的江防舰队,是张作霖的心腹,东北海军的缔造者。
关于沈鸿烈有这样一个故事,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俄国十月革命后,把黑龙江的江防交换中国,沈鸿烈组建了东北海军。可是在日本对新生的苏联干涉中,双方爆发战斗的时候,尽管段祺瑞政府也参与了干涉,但是东北海军却站在苏联一方。当苏联军队把入侵远东的日军驱赶进了日本领事馆,却苦于没有攻坚大炮无法攻陷坚固的领事馆时候,他们找到了游曳在江面上的东北海军,海防舰长陈绍宽当即拆下了军舰上的大口径大炮借给了苏联军队,然后他们攻入领事馆,日军被消灭一部分外,其余仓皇逃跑,有的竟跑到了陈绍宽的军舰上请求帮忙。结果这些人全都被沈鸿烈缴了械,然后关入一个冰库中冻成了冰雕。可是百密一疏,有些日本人临死时候,在冰库的墙壁上刻下了中**队等词汇,结果事后日本人就开始怀疑起了东北海防舰队。
因为据日本人的情报,苏联军队是没有大炮的,可是战斗现场明显有开炮的情况,加上那些冰雕留下的信息,日本人向中国当局抗议。当局派遣沈鸿烈担任代表,跟日本大特务土肥原组成了联合调查团。可是沈鸿烈计高一着,在日本人到来前,命令两条事关军舰把舰上大炮通通拆除,同时修改航海日志,把所有关于大炮的字眼都删除掉,然后告知日本人中**舰上根本没有按照大炮。
土肥原贤二自然不信,但是奈何没有证据,于是打着私交的幌子跟沈鸿烈接触,试图从他嘴里套到有用的信息。他采用的方法是,请沈鸿烈喝酒,希望能让他酒后吐真言。可是土肥原贤二没想到的是,他跟沈鸿烈的酒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他喝的苦胆都能吐出来,沈鸿烈却一点事儿没有。最终这件事不了了之,土肥原也对沈鸿烈这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是这样一个人,确实非常合适处理外交这样的事情。
于是他来到了塞北与赵书礼会面,希望加强东北跟塞北的合作。他们知道赵书礼搬迁了福特一个t型车生产线,表示愿意共同出资在塞北建立一个新的汽车厂。同时对塞北飞机工业的发展赞誉非常,愿意在塞北投资一个飞机制造厂,借助塞北完善的飞机制造业资源,为东北生产飞机。最后才隐晦的征询塞北对战局的意见,并就军事合作方面也希望塞北军可以派遣顾问,帮助东北军建立完善的军事制度,同时加强两军的合作力度,最好达成一个共同对敌的协议之类的。
沈鸿烈没有明确表示自己对南方局势的看法,反而是征询赵书礼的意见,作为一个整治人物,赵书礼本来不应该说的。但是一想到一年后可能就要爆发918事变了,他希望能改变东北军不抵抗的结局,同时对张学良这个被囚禁了一辈子的东北老乡抱有同情。
于是颇为诚恳的对沈鸿烈说出了一番道理。
“现在各方势力对比上,虽然中央军一时间处于劣势,眼下是守势。但是他们财力雄厚,武器装备比之其他军队略强,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军官多为黄埔出身,军队比之其他军阀更加正规。反观其他军阀,李宗仁的广西山多地少,虽然民风彪悍桂军的作战也很顽强,但是毕竟潜力不大,经不得消耗。西北军则更加清苦,缺衣少弹是常事,西北军甚至不得不常常用冷兵器作战,此时又逢西北旱灾,连军粮都是个问题,他们更是耐不得消耗。而晋军各种情况稍好,后勤补给都强于各方,但是晋军扩张太快,战斗力有限,自重要的是阎锡山这个人,从来老于世故善于取巧,自古这种人都不是做大事的。因此在下以为,一旦相持下去,中央军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虽然没有明确的表明塞北的态度,但是赵书礼这一番分析,无异于告诉沈鸿烈,自己心向蒋价石。果然沈鸿烈回东北后不久复又返回塞北,这次他明确的提出了东北军希望能够入关作战,并且帮助中央军一方,,让赵书礼给个建议。
显然张学良分析了沈鸿烈带回的赵书礼的态度,他决定入关了,但是他还不知道赵书礼会不会对于东北军入关有看法,因为东北军入关后必然进入跟塞北紧邻的河北省。张学良甚至让沈鸿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告诉赵书礼,东北军入关后跟塞北平分河北,包括北京在内的河北西边划归塞北军防区,而东北军只占领北京东到天津的河北,然后南下山东作战。
不过显然沈鸿烈没有标明这个意思的机会了,赵书礼直接告诉他,东北军入关作战他不反对。甚至表示,东北军最好借机收编其他军阀军队,壮大自己,但是东北军一定要注意日本人,不能让他们坐收渔利,在东北搞出事端。
赵书礼就差没有明确的告诉他们918的事情了,他心里确实希望东北军入关后整编其他军阀兵力,能够壮大几分,到时候真的跟日本人在东北干仗,也多了几分实力,相信以东北的财力,如果收编了西北军这样的强兵,更能发挥这些西北汉子组成的军队的战斗力。但实力是一方面,态度是另一方面,至于张学良愿不愿意跟日本人打那就谁也说不好了,赵书礼只希望假如918如期发生,到时候自己能够劝说张学良抵抗。
赵书礼的想法完全是为了抗日的大局,可是他说的话在听着耳朵里头却有另一番意思,沈鸿烈就分析出,赵书礼允许东北军入关扩大实力,其实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那就是让东北军挡在东面,防止日本势力跟塞北接触,利用东北军做一个屏障而已。不过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赵书礼会对日本如此大的戒心呢,似乎他还很肯定日本会对东北发动侵略一样。
沈鸿烈再次带回了赵书礼的态度,张学良心中对于塞北军的顾忌打消了一些,但是军阀间是没有信任的。他可不能把东北军的前途寄望于赵书礼的承诺,因此一直也没有出兵,不管中央如何催促,依然按兵不动。张学良在等待塞北的动向,只要塞北不入关,东北军也不敢入关。
塞北军的动向一时间就成了关系到整个中国局面的关键,赵书礼该作何抉择呢。
最新全本:、、、、、、、、、、
各个势力给塞北军开出的条件可谓优厚,尤其是阎锡山这个老抠竟然也肯出了高价,尽管进攻东北是个空头支票,但是从阎锡山都把自己视为禁脔的河北能让出来就可以看到局势发展到了何等严酷的状况了。全/本\小/说\网/
军阀开战以来,蒋价石亲自坐镇南京指挥北方战争,派何应钦坐镇武汉阻挡桂系。
三十万西北军兵出潼关锐不可当,一路势如破竹攻入河南境内。克灵宝克渑池最终攻入洛阳郑州等中原腹地,但中央军总算保住了开封这个古都,同时调派兵力,在优势武器装备的支持下,开始反攻,双方在河南戮战不休。五十万晋军则是南下,沿着津浦路一路攻击到了徐州,才被阻止。然后中央军开始反扑,双方在枣庄临沂一带拉锯,一时间谁也胜不了谁。
北方战局胶着的情况下,南方也不安生,桂系在整合了广西的实力,然后把各路来犯之敌,比如云南军阀龙云派出的卢汉军等赶出广西后。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大举北上湖南,势要沿着当年北伐的进军路线再次攻入湖北,跟西北军汇合于武汉。
在军力上,阎锡山等反蒋联军加起来超过百万,而中央军只有七十万,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拥有武器装备和财力的优势,论起来只要战争陷入持久拉锯战,那么对中央军一方有利。更何况一方是三大军阀外加孙殿英这样的杂牌军,而另一方中央军虽然也有大量杂牌军,但是主力却是老蒋的嫡系,时间一长三大军阀间的矛盾必然凸显,指挥不当,时间对中央一方有利。
但是此时却有变局,那就是完全能够影响战局的塞北军势力,所以几方才不惜成本的去游说。同塞北军一样,同样有能力影响战局的还有一个势力,那就是张学良的东北军。
在游说塞北的同时,几方同样不会放过这么一个大巨头。
此时东北也一样云集了大量的说客。
相比对塞北,阎锡山和冯玉祥对于东北这个远离中原的北洋余孽的用心程度就差了很多,冯玉祥给自己派去的代表拨付了五百元,阎锡山也只给了一千元,这点钱叫做经费不如说叫做差旅费更合适。而蒋价石给的是两百万,他信奉曾国藩的手段,杀人如麻花钱如水。这到跟赵书礼的花大钱办大事的理念不谋而合。
有钱好办事这是一个真理,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穷困的阎锡山代表自然受到了冷落。而冯玉祥派去的代表更是寒碜,由于没钱贿赂看门人,他们连张府都没能进去。只有蒋价石派去的人受到了热情的招待,此时的辽东地区恰遇水灾。蒋价石拨付了二十万元去赈灾,此举得到了东北百姓的好感,同时在一场慈善拍卖会上,张学良夫人于凤至亲手折叠的一朵纸花竟然拍出了四万元的天价,经过打听张学良得知买主正是蒋价石派去的代表,让他也非常感动。
同时宋美龄一行人从塞北离开后,也去了东北拜访张学良。张学良跟宋美龄早有交集,当年奉系势力扩张到极致,从东三省直隶山洞一线到上海都是奉系的势力范围,张学良曾经带兵在上海驻扎过。那时候宋美龄是上海的交际界名人,两人经常在中国饭店的舞会上相聚,关系相当的好。后来西安事变后,蒋价石杀掉了杨虎城却始终没有杀张学良的一个原因正是宋美龄的保护,当然这是原本的历史上的,至于这个时代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就谁也说不好了。
规模庞大的中央游说团让赵书礼都有点吃不消,更何况张学良这个青年才俊了,游说团一套组合拳下来,加上宋美龄这个美人儿的奉承褒奖,张学良的心已经偏向了中央。但是他心里始终有一个疙瘩放不开,那就是横亘在东北军入关路线旁的塞北势力。
东北军跟塞北军有过接触,两年前刚死了张作霖的东北军完败,后来甚至连装扮成东北军防守洮南的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竟然也全军覆没,这让张学良对塞北军实力的印象达到了一个相当深刻的程度。没有塞北军的允许,张学良就是在怎么想入关,他也颇为亟待。要是他入关了,塞北军兵进东北该如何。
于是塞北的游说团中多了一些东北代表,他们的团长是奉系元老沈鸿烈。
沈鸿烈这个人是个厉害人物,城府极深老谋深算,办理政务得心应手是东北军中难得的学院派人物。此人秀才出身,参加过新军加入过同盟会,后来赴日本海军学校学习。回国后在海军中任职,官居海军统领。曾作为武官,在英国海军中参加过对德作战。一战后,调任吉林海军参谋,建立了东北的江防舰队,是张作霖的心腹,东北海军的缔造者。
关于沈鸿烈有这样一个故事,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俄国十月革命后,把黑龙江的江防交换中国,沈鸿烈组建了东北海军。可是在日本对新生的苏联干涉中,双方爆发战斗的时候,尽管段祺瑞政府也参与了干涉,但是东北海军却站在苏联一方。当苏联军队把入侵远东的日军驱赶进了日本领事馆,却苦于没有攻坚大炮无法攻陷坚固的领事馆时候,他们找到了游曳在江面上的东北海军,海防舰长陈绍宽当即拆下了军舰上的大口径大炮借给了苏联军队,然后他们攻入领事馆,日军被消灭一部分外,其余仓皇逃跑,有的竟跑到了陈绍宽的军舰上请求帮忙。结果这些人全都被沈鸿烈缴了械,然后关入一个冰库中冻成了冰雕。可是百密一疏,有些日本人临死时候,在冰库的墙壁上刻下了中**队等词汇,结果事后日本人就开始怀疑起了东北海防舰队。
因为据日本人的情报,苏联军队是没有大炮的,可是战斗现场明显有开炮的情况,加上那些冰雕留下的信息,日本人向中国当局抗议。当局派遣沈鸿烈担任代表,跟日本大特务土肥原组成了联合调查团。可是沈鸿烈计高一着,在日本人到来前,命令两条事关军舰把舰上大炮通通拆除,同时修改航海日志,把所有关于大炮的字眼都删除掉,然后告知日本人中**舰上根本没有按照大炮。
土肥原贤二自然不信,但是奈何没有证据,于是打着私交的幌子跟沈鸿烈接触,试图从他嘴里套到有用的信息。他采用的方法是,请沈鸿烈喝酒,希望能让他酒后吐真言。可是土肥原贤二没想到的是,他跟沈鸿烈的酒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他喝的苦胆都能吐出来,沈鸿烈却一点事儿没有。最终这件事不了了之,土肥原也对沈鸿烈这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是这样一个人,确实非常合适处理外交这样的事情。
于是他来到了塞北与赵书礼会面,希望加强东北跟塞北的合作。他们知道赵书礼搬迁了福特一个t型车生产线,表示愿意共同出资在塞北建立一个新的汽车厂。同时对塞北飞机工业的发展赞誉非常,愿意在塞北投资一个飞机制造厂,借助塞北完善的飞机制造业资源,为东北生产飞机。最后才隐晦的征询塞北对战局的意见,并就军事合作方面也希望塞北军可以派遣顾问,帮助东北军建立完善的军事制度,同时加强两军的合作力度,最好达成一个共同对敌的协议之类的。
沈鸿烈没有明确表示自己对南方局势的看法,反而是征询赵书礼的意见,作为一个整治人物,赵书礼本来不应该说的。但是一想到一年后可能就要爆发918事变了,他希望能改变东北军不抵抗的结局,同时对张学良这个被囚禁了一辈子的东北老乡抱有同情。
于是颇为诚恳的对沈鸿烈说出了一番道理。
“现在各方势力对比上,虽然中央军一时间处于劣势,眼下是守势。但是他们财力雄厚,武器装备比之其他军队略强,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军官多为黄埔出身,军队比之其他军阀更加正规。反观其他军阀,李宗仁的广西山多地少,虽然民风彪悍桂军的作战也很顽强,但是毕竟潜力不大,经不得消耗。西北军则更加清苦,缺衣少弹是常事,西北军甚至不得不常常用冷兵器作战,此时又逢西北旱灾,连军粮都是个问题,他们更是耐不得消耗。而晋军各种情况稍好,后勤补给都强于各方,但是晋军扩张太快,战斗力有限,自重要的是阎锡山这个人,从来老于世故善于取巧,自古这种人都不是做大事的。因此在下以为,一旦相持下去,中央军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虽然没有明确的表明塞北的态度,但是赵书礼这一番分析,无异于告诉沈鸿烈,自己心向蒋价石。果然沈鸿烈回东北后不久复又返回塞北,这次他明确的提出了东北军希望能够入关作战,并且帮助中央军一方,,让赵书礼给个建议。
显然张学良分析了沈鸿烈带回的赵书礼的态度,他决定入关了,但是他还不知道赵书礼会不会对于东北军入关有看法,因为东北军入关后必然进入跟塞北紧邻的河北省。张学良甚至让沈鸿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告诉赵书礼,东北军入关后跟塞北平分河北,包括北京在内的河北西边划归塞北军防区,而东北军只占领北京东到天津的河北,然后南下山东作战。
不过显然沈鸿烈没有标明这个意思的机会了,赵书礼直接告诉他,东北军入关作战他不反对。甚至表示,东北军最好借机收编其他军阀军队,壮大自己,但是东北军一定要注意日本人,不能让他们坐收渔利,在东北搞出事端。
赵书礼就差没有明确的告诉他们918的事情了,他心里确实希望东北军入关后整编其他军阀兵力,能够壮大几分,到时候真的跟日本人在东北干仗,也多了几分实力,相信以东北的财力,如果收编了西北军这样的强兵,更能发挥这些西北汉子组成的军队的战斗力。但实力是一方面,态度是另一方面,至于张学良愿不愿意跟日本人打那就谁也说不好了,赵书礼只希望假如918如期发生,到时候自己能够劝说张学良抵抗。
赵书礼的想法完全是为了抗日的大局,可是他说的话在听着耳朵里头却有另一番意思,沈鸿烈就分析出,赵书礼允许东北军入关扩大实力,其实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那就是让东北军挡在东面,防止日本势力跟塞北接触,利用东北军做一个屏障而已。不过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赵书礼会对日本如此大的戒心呢,似乎他还很肯定日本会对东北发动侵略一样。
沈鸿烈再次带回了赵书礼的态度,张学良心中对于塞北军的顾忌打消了一些,但是军阀间是没有信任的。他可不能把东北军的前途寄望于赵书礼的承诺,因此一直也没有出兵,不管中央如何催促,依然按兵不动。张学良在等待塞北的动向,只要塞北不入关,东北军也不敢入关。
塞北军的动向一时间就成了关系到整个中国局面的关键,赵书礼该作何抉择呢。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