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梦相随 第七十五章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主神崛起、异界直播间、龙皇武神、院长驾到、变身双胞胎姐妹也要玩网游、召唤圣剑、九项全能、逆天作弊器之超级游戏、惊悚乐园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互身最新章节!
刚上内环,接到豪哥打来的电话,说想跟我碰个面。我跟豪哥说自己刚从外地钓鱼回来,还没到家。他说他正好在南坪,晚上请我在附近吃个小火锅。我顺口问他接洽俱乐部的事进展如何,他说进展很顺利,也去老鬼选那处户外训练营意向地址看了,地方倒是满意,政府也非常支持,土地拿过来便宜。但他听说那地方以前是军事禁区,不知将来会不会变卦,不让经营。他还说,当时老鬼也跟着一起,开始还挺好,后来不知何故,忽然一言不发,脸色也变了,于是他就让人先送他回去了。“本来还想跟他钓钓鱼的。”豪哥最后说。
我忙说,老鬼上次伤病未愈,加上连日劳累,可能身体欠佳。
挂了电话,我问康小强:“豪哥晚上请吃饭,去不?”
“不去,我得去趟店里。等会儿你把我撂店门口。”
“问你个事,豪哥说,新台水库那地方,以前是军事禁区?”
“没错,那里当年好像有个816的配套工程。”
“816工程旧址不是在涪陵?”我诧异的问。
“没错啊,两地其实相距不远。”康小强说。
“那里有什么?”
“不知道。那地方很荒凉,什么建筑也没有。要不是当年出了件事,连脚下有山洞都没人知道。不过,以前管得严,也不让人上去。”
“出了什么事?”
见我对此好奇,康小强便将一件三十年前,发生在他们老家的事,饶有兴致地讲给我听——
八五年冬,正月,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决定去后山探查埋藏在地下的神秘建筑。那两个小孩,一个是本乡的,另一个来自城里。本乡小孩说,他知道山里有个地下“堡垒”,可以通过一扇小门钻进去。那天,他俩在山上七弯八拐,果然在一块荒僻坡地上的灌木丛里,找到一个满是细孔的铁盖子。铁盖上的锁锈蚀了,两个孩子用一根棍子,将那道非常沉的盖子撬开,里面堆积着枯枝和泥土,下面仿佛是一条又黑又深的洞。一开始,他俩犹豫着没敢下去。据说,那时两个孩子曾听到里面隐约有种奇怪的轰鸣,就像蜂农揭开蜂巢盖子时那种声音。后来,那个来自城里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更加勇敢,便从洞口钻进去,站在那堆看上去很牢靠,实际上只是一层堆积物的浮土上。
那个孩子跌了进去。
救援工作由当地武装部组织展开,还来了军人。那个孩子被救出来,送往部队医院救治,在病床上躺了好几个月,终于保住了小命。那位乡下孩子在这件事中受到惊吓,变得沉默寡言,许久不敢说话。半年后的夏天,他跟同村小孩在河边戏水玩耍时,不慎落水淹死了。
“这件事在当年被严格封锁,很少人知道。”
“那你怎么知道?”
“我家在山里有祖宅,每年回乡扫墓祭祖,雷打不动。后来是偶尔听老家大伯说起的。他是民兵,当年参与过救援。”
“他还知道些什么?”
“别的就不知道了。民兵嘛,能接触的很少。”
“那个获救的孩子后来怎么样,知不知道?”
“没听说。怎么呢,你这么有兴趣?”
“噢,我对这种事都很好奇。”
我没跟小强说,他说那件事,我非常熟悉。我只是不知道,那件在我脑子里印象格外深刻的事,发生地点,居然就在他老家。
*
康小强本想约我这两天去看看他们选那个地方,但天气太热,又刚跑了趟丹江,实在懒得动了。我跟他说,等过几天凉快点,选址确定之后再去。这么大的项目,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敲定下来。
那天,我跟豪哥碰了面。其实他没什么急事,只是说要对我表示感谢。我感到受宠若惊,诧异的问:“这生意有那么好?”
“好,”他回答得很干脆,“比想象的还要好。”随即他又补充道,“包赚不赔的买卖,你说好不好。”
“哪有包赚不赔的生意?”我不敢相信的问。
“其它的也许没有,但这桩生意,就是稳赚。”他信心百倍的说。
“那就好。”我说。
“还有两件事,你得帮
我忙。”
“请讲。”
“第一,再给我做几幅字,送礼用;第二,你能不能跟老鬼谈谈,让他在这件事上积极些。关系是他的,可咱们现在是合伙人,不是嘛。”
“没问题,我明天就去找他谈。”
“嗳,对嘛。来,吃菜。”他给我夹了一筷子肉。
跟豪哥吃完饭,我就回家了。
这两天,我满脑子都是水中那人的影子,挥之不去。我翻了许多书,又上网查找资料。“互人”这种生物,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又叫氐人,传说是炎帝后裔,人面鱼身,能上下于天。郭璞在《图赞》中说,氐人能“死则复苏”。我认为,这些描述跟沈新和老谢他们提到的颇有几分相似。不过,这可都是神话传说。我又查阅了许多关于死后复生的记载,相关资料也不少,大都记载于神怪异志当中,像《搜神记》中的彭祖、捌老公、蓟子训之流,就跟老谢他们说那些人物有些相似,其中最可疑的,是一名叫做琴高的赵国人。据书上记载,他不仅在冀州、涿郡一带游逛二百年,活成了人瑞,后来还在上万人见证下,骑着红鱼在水里自由出入。
我想,假如史上真有过互人这个物种,他们很可能是两栖生物。不过,这些聪明的生物为何会在历史上凭空消失了呢。
除了查找资料,我也开始重新回顾龙桥河那段经历。为此,我制定了一个工作计划,并希望以那种神秘字符为突破口,找到开启那个秘密的钥匙。因为换了手机,以前拍的照片现在都没了,九檐风铃和上面那些字符的照片,我曾发给老谢,他那里应该有留存。这几天,我一直试着联系他,但都没成功。
我凭借记忆,在纸上画出了那八个像字符一样的图形,随后又画出了在南鱼洞墓里亲手触摸过的正方形三九分格图。看了看,感觉画得还不错。我盯着那两组古怪的符号,苦思冥想,忽然间想到一个主意。
我打开电脑,登录上网。
通过筛选,我登记进入一个叫“神奇汉字”的古汉字兴趣交流论坛,先在里面潜水,浏览活跃者的发言信息,暗中选择交谈对象。我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想浪费时间跟人瞎扯。两个钟头后,终于锁定一名合意的目标人物。我继续留意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向他发出了一条信息。
我打算进行交流的这位朋友,网名“续貂”。真是个古怪的名字。
跟网上这些自命不凡的人交流,我有经验,既不能托大,也不能太巴结。上去就“大侠”、“前辈”,人家根本不拿你当回事,也不愿好好跟你谈。如果想彼此谈得起来,最好有个相对平等的姿态,得不卑不亢。
我主动跟他打招呼:“看来,老兄对古汉字很有研究。”
这位叫“续貂”的网友很快回了句:“谈不上,有空一起探讨。”
我问:“貂兄对古籀有什么见解?”
他马上回复道:“你这问题很空洞。”
“对对对,我想问的是,除了石鼓文和《史籀篇》中的223个字,还有没有可能出现更多早期大篆文字,甚至比那更早期的文字。”
“甲骨文啊,你不会不知道吧。”
“甲骨文我当然知道。不过,如果是出现在铜器上的铭文,肯定跟甲骨文没多少关系,而应该与钟鼎文比较接近。”
“发现的金文也有三千个,不少了。等等,你是说,有新出的铭文?”
“我在一本古书上看见有未曾见过的疑似古籀,拿不准。”
“书上都有了,还能是新出的?”
“不是一般的书,而且我保证国内大篆字库里没那个字。”
“是什么书?”
“宋版古籍《八庙怪录》。”
“老弟,吹牛虽然不用上税,但这里是古汉字交流论坛,没人听你瞎扯。”他打出这句话延后了一分钟。我估计他在这期间迅速查看了我的ID信息。我在这个论坛上的名字叫“水东流”,登记身份是学生,年龄二十一岁。
“我亲眼所见,古籍为南宋建本。”
“你该不会不知道《八庙怪录》是早已失传的书吧?你是想告诉我,手上有本已经失传的书吗?”
“那是本失传的书?”我
故意耽搁了一阵,才接着输入道,“我看到的居然是一本失传的书。”
“真有那本书?”
“我看见了。”
“牛逼!”发出这两个字后,“续貂”沉默了一会儿才继续说,“若是私人收藏,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宋人喜欢研究金文,认为‘造书之初,象形之字纯作画像。’许多卓著的金石铭文研究成果,都记录于宋版。”
“书上没有对那个字的释义,就只说是祭文。”
“一个字的祭文?”
“金器残片上收录所得,残缺不全。”
我觉得自己的故事编得挺合理,暗自得意。
“能不能发给我看看你那文字?”
“我也正有这意思,想请老兄鉴定。”
“开小窗。”
我马上跟他转入私密对话。
“把你的字截图给我看看。”他在小窗里输入了第一句话。
“请稍等。”我回过去。
我把临摹自九檐风铃上的一个符号,也就是那幅“图”的八分之一,提前拍了照片,存入文档,这时截了个图发给他。
“就这个,头疼了我一个礼拜。”
他回复得比我估计的还要慢,我都怀疑,他是不是先去撒了泡尿。
“能直接拍那页书吗?”
“书不是我的,是在一个同学家看到的,只看了一眼。”
“你很有眼力。”
“怎么了?”
“这是好东西。你同学也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
“我问了,他家人都不知道。”
“好东西。”
“小弟才疏学浅,始终不解其意。因为喜欢古籀,故而将其临了下来。这几天也查了不少资料,殷墟甲骨卜辞、殷周铜器铭文、秦汉简牍帛书,只要是能想得到的都试着往上靠,均未能如愿。”
“不是。这字符虽有殷周金文某些特点,但绝不是。”
“果然不是金文,那会是什么?”我试探着问,心里已有些眉目。这人的见识不同一般,说不定有戏。我接着输入:“更早就是甲骨文了。”
“殷墟甲骨文根本不算早,才3500多年。”
“大哥,难道你还知道我国有比那更早的文字?”
“我相信是有的,可以对比一下其他文明。”
间隔了一会儿,他的下一条对话继续传来:“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出现时间在5000-6000年前。在这期间,难道我们的祖先没有文字?”
“我国最早的铭文在商代才出现,青铜器的铸造也不过4000年,如果有文字的话,应该不会早过甲骨文了。”
“你是在意载体吗?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和黄铜环,距今6700年,比青铜铸造史还早,又怎么说?”
“你是说,可能有尚未被发现的早期文明?”
“那可说不准,这个字符,也许就是很好的证据。”
“也许只是一个纹饰。”
“如果是,你也不会为此纠结一个星期。你这字符是宋版上记载的,宋人对金文很有研究,认为古文字来源,是从画像开始的。也就是说,如果还有更古老的文字,可以认为它是字,也可以认为它是图。”
“没错,象形字也可以说就是图。”
“我早就判断象形字的起源是在这个方向,笔画更丰富,含义更宽广,就像看图说话。只是从前我们见得太少,只当它是图,没想过其实可能错过了某种文字。这个我绝不会看错,我敢保证。”
“衡量是否为文字,还是要看能否组合成句,汇而成篇。”
“古人对文字的使用方法跟现在大不相同,行文表意也跟今天相去甚远。远的不说,文言文的表达就比白话文简略得多,十来个字就能构成一篇文章。要是还有更古老的文字,就像你给我看这种,只消三五个,就能以组图的形式完整表达今天一两百字的意思。”
“组图?”
“我最近在往这个方向思考。”
“我的哥,那你可厉害了。”
我心潮起伏,又跟他说了些相逢恨晚之类的话,然后就下线了。
刚上内环,接到豪哥打来的电话,说想跟我碰个面。我跟豪哥说自己刚从外地钓鱼回来,还没到家。他说他正好在南坪,晚上请我在附近吃个小火锅。我顺口问他接洽俱乐部的事进展如何,他说进展很顺利,也去老鬼选那处户外训练营意向地址看了,地方倒是满意,政府也非常支持,土地拿过来便宜。但他听说那地方以前是军事禁区,不知将来会不会变卦,不让经营。他还说,当时老鬼也跟着一起,开始还挺好,后来不知何故,忽然一言不发,脸色也变了,于是他就让人先送他回去了。“本来还想跟他钓钓鱼的。”豪哥最后说。
我忙说,老鬼上次伤病未愈,加上连日劳累,可能身体欠佳。
挂了电话,我问康小强:“豪哥晚上请吃饭,去不?”
“不去,我得去趟店里。等会儿你把我撂店门口。”
“问你个事,豪哥说,新台水库那地方,以前是军事禁区?”
“没错,那里当年好像有个816的配套工程。”
“816工程旧址不是在涪陵?”我诧异的问。
“没错啊,两地其实相距不远。”康小强说。
“那里有什么?”
“不知道。那地方很荒凉,什么建筑也没有。要不是当年出了件事,连脚下有山洞都没人知道。不过,以前管得严,也不让人上去。”
“出了什么事?”
见我对此好奇,康小强便将一件三十年前,发生在他们老家的事,饶有兴致地讲给我听——
八五年冬,正月,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决定去后山探查埋藏在地下的神秘建筑。那两个小孩,一个是本乡的,另一个来自城里。本乡小孩说,他知道山里有个地下“堡垒”,可以通过一扇小门钻进去。那天,他俩在山上七弯八拐,果然在一块荒僻坡地上的灌木丛里,找到一个满是细孔的铁盖子。铁盖上的锁锈蚀了,两个孩子用一根棍子,将那道非常沉的盖子撬开,里面堆积着枯枝和泥土,下面仿佛是一条又黑又深的洞。一开始,他俩犹豫着没敢下去。据说,那时两个孩子曾听到里面隐约有种奇怪的轰鸣,就像蜂农揭开蜂巢盖子时那种声音。后来,那个来自城里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更加勇敢,便从洞口钻进去,站在那堆看上去很牢靠,实际上只是一层堆积物的浮土上。
那个孩子跌了进去。
救援工作由当地武装部组织展开,还来了军人。那个孩子被救出来,送往部队医院救治,在病床上躺了好几个月,终于保住了小命。那位乡下孩子在这件事中受到惊吓,变得沉默寡言,许久不敢说话。半年后的夏天,他跟同村小孩在河边戏水玩耍时,不慎落水淹死了。
“这件事在当年被严格封锁,很少人知道。”
“那你怎么知道?”
“我家在山里有祖宅,每年回乡扫墓祭祖,雷打不动。后来是偶尔听老家大伯说起的。他是民兵,当年参与过救援。”
“他还知道些什么?”
“别的就不知道了。民兵嘛,能接触的很少。”
“那个获救的孩子后来怎么样,知不知道?”
“没听说。怎么呢,你这么有兴趣?”
“噢,我对这种事都很好奇。”
我没跟小强说,他说那件事,我非常熟悉。我只是不知道,那件在我脑子里印象格外深刻的事,发生地点,居然就在他老家。
*
康小强本想约我这两天去看看他们选那个地方,但天气太热,又刚跑了趟丹江,实在懒得动了。我跟他说,等过几天凉快点,选址确定之后再去。这么大的项目,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敲定下来。
那天,我跟豪哥碰了面。其实他没什么急事,只是说要对我表示感谢。我感到受宠若惊,诧异的问:“这生意有那么好?”
“好,”他回答得很干脆,“比想象的还要好。”随即他又补充道,“包赚不赔的买卖,你说好不好。”
“哪有包赚不赔的生意?”我不敢相信的问。
“其它的也许没有,但这桩生意,就是稳赚。”他信心百倍的说。
“那就好。”我说。
“还有两件事,你得帮
我忙。”
“请讲。”
“第一,再给我做几幅字,送礼用;第二,你能不能跟老鬼谈谈,让他在这件事上积极些。关系是他的,可咱们现在是合伙人,不是嘛。”
“没问题,我明天就去找他谈。”
“嗳,对嘛。来,吃菜。”他给我夹了一筷子肉。
跟豪哥吃完饭,我就回家了。
这两天,我满脑子都是水中那人的影子,挥之不去。我翻了许多书,又上网查找资料。“互人”这种生物,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又叫氐人,传说是炎帝后裔,人面鱼身,能上下于天。郭璞在《图赞》中说,氐人能“死则复苏”。我认为,这些描述跟沈新和老谢他们提到的颇有几分相似。不过,这可都是神话传说。我又查阅了许多关于死后复生的记载,相关资料也不少,大都记载于神怪异志当中,像《搜神记》中的彭祖、捌老公、蓟子训之流,就跟老谢他们说那些人物有些相似,其中最可疑的,是一名叫做琴高的赵国人。据书上记载,他不仅在冀州、涿郡一带游逛二百年,活成了人瑞,后来还在上万人见证下,骑着红鱼在水里自由出入。
我想,假如史上真有过互人这个物种,他们很可能是两栖生物。不过,这些聪明的生物为何会在历史上凭空消失了呢。
除了查找资料,我也开始重新回顾龙桥河那段经历。为此,我制定了一个工作计划,并希望以那种神秘字符为突破口,找到开启那个秘密的钥匙。因为换了手机,以前拍的照片现在都没了,九檐风铃和上面那些字符的照片,我曾发给老谢,他那里应该有留存。这几天,我一直试着联系他,但都没成功。
我凭借记忆,在纸上画出了那八个像字符一样的图形,随后又画出了在南鱼洞墓里亲手触摸过的正方形三九分格图。看了看,感觉画得还不错。我盯着那两组古怪的符号,苦思冥想,忽然间想到一个主意。
我打开电脑,登录上网。
通过筛选,我登记进入一个叫“神奇汉字”的古汉字兴趣交流论坛,先在里面潜水,浏览活跃者的发言信息,暗中选择交谈对象。我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想浪费时间跟人瞎扯。两个钟头后,终于锁定一名合意的目标人物。我继续留意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向他发出了一条信息。
我打算进行交流的这位朋友,网名“续貂”。真是个古怪的名字。
跟网上这些自命不凡的人交流,我有经验,既不能托大,也不能太巴结。上去就“大侠”、“前辈”,人家根本不拿你当回事,也不愿好好跟你谈。如果想彼此谈得起来,最好有个相对平等的姿态,得不卑不亢。
我主动跟他打招呼:“看来,老兄对古汉字很有研究。”
这位叫“续貂”的网友很快回了句:“谈不上,有空一起探讨。”
我问:“貂兄对古籀有什么见解?”
他马上回复道:“你这问题很空洞。”
“对对对,我想问的是,除了石鼓文和《史籀篇》中的223个字,还有没有可能出现更多早期大篆文字,甚至比那更早期的文字。”
“甲骨文啊,你不会不知道吧。”
“甲骨文我当然知道。不过,如果是出现在铜器上的铭文,肯定跟甲骨文没多少关系,而应该与钟鼎文比较接近。”
“发现的金文也有三千个,不少了。等等,你是说,有新出的铭文?”
“我在一本古书上看见有未曾见过的疑似古籀,拿不准。”
“书上都有了,还能是新出的?”
“不是一般的书,而且我保证国内大篆字库里没那个字。”
“是什么书?”
“宋版古籍《八庙怪录》。”
“老弟,吹牛虽然不用上税,但这里是古汉字交流论坛,没人听你瞎扯。”他打出这句话延后了一分钟。我估计他在这期间迅速查看了我的ID信息。我在这个论坛上的名字叫“水东流”,登记身份是学生,年龄二十一岁。
“我亲眼所见,古籍为南宋建本。”
“你该不会不知道《八庙怪录》是早已失传的书吧?你是想告诉我,手上有本已经失传的书吗?”
“那是本失传的书?”我
故意耽搁了一阵,才接着输入道,“我看到的居然是一本失传的书。”
“真有那本书?”
“我看见了。”
“牛逼!”发出这两个字后,“续貂”沉默了一会儿才继续说,“若是私人收藏,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宋人喜欢研究金文,认为‘造书之初,象形之字纯作画像。’许多卓著的金石铭文研究成果,都记录于宋版。”
“书上没有对那个字的释义,就只说是祭文。”
“一个字的祭文?”
“金器残片上收录所得,残缺不全。”
我觉得自己的故事编得挺合理,暗自得意。
“能不能发给我看看你那文字?”
“我也正有这意思,想请老兄鉴定。”
“开小窗。”
我马上跟他转入私密对话。
“把你的字截图给我看看。”他在小窗里输入了第一句话。
“请稍等。”我回过去。
我把临摹自九檐风铃上的一个符号,也就是那幅“图”的八分之一,提前拍了照片,存入文档,这时截了个图发给他。
“就这个,头疼了我一个礼拜。”
他回复得比我估计的还要慢,我都怀疑,他是不是先去撒了泡尿。
“能直接拍那页书吗?”
“书不是我的,是在一个同学家看到的,只看了一眼。”
“你很有眼力。”
“怎么了?”
“这是好东西。你同学也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
“我问了,他家人都不知道。”
“好东西。”
“小弟才疏学浅,始终不解其意。因为喜欢古籀,故而将其临了下来。这几天也查了不少资料,殷墟甲骨卜辞、殷周铜器铭文、秦汉简牍帛书,只要是能想得到的都试着往上靠,均未能如愿。”
“不是。这字符虽有殷周金文某些特点,但绝不是。”
“果然不是金文,那会是什么?”我试探着问,心里已有些眉目。这人的见识不同一般,说不定有戏。我接着输入:“更早就是甲骨文了。”
“殷墟甲骨文根本不算早,才3500多年。”
“大哥,难道你还知道我国有比那更早的文字?”
“我相信是有的,可以对比一下其他文明。”
间隔了一会儿,他的下一条对话继续传来:“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出现时间在5000-6000年前。在这期间,难道我们的祖先没有文字?”
“我国最早的铭文在商代才出现,青铜器的铸造也不过4000年,如果有文字的话,应该不会早过甲骨文了。”
“你是在意载体吗?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和黄铜环,距今6700年,比青铜铸造史还早,又怎么说?”
“你是说,可能有尚未被发现的早期文明?”
“那可说不准,这个字符,也许就是很好的证据。”
“也许只是一个纹饰。”
“如果是,你也不会为此纠结一个星期。你这字符是宋版上记载的,宋人对金文很有研究,认为古文字来源,是从画像开始的。也就是说,如果还有更古老的文字,可以认为它是字,也可以认为它是图。”
“没错,象形字也可以说就是图。”
“我早就判断象形字的起源是在这个方向,笔画更丰富,含义更宽广,就像看图说话。只是从前我们见得太少,只当它是图,没想过其实可能错过了某种文字。这个我绝不会看错,我敢保证。”
“衡量是否为文字,还是要看能否组合成句,汇而成篇。”
“古人对文字的使用方法跟现在大不相同,行文表意也跟今天相去甚远。远的不说,文言文的表达就比白话文简略得多,十来个字就能构成一篇文章。要是还有更古老的文字,就像你给我看这种,只消三五个,就能以组图的形式完整表达今天一两百字的意思。”
“组图?”
“我最近在往这个方向思考。”
“我的哥,那你可厉害了。”
我心潮起伏,又跟他说了些相逢恨晚之类的话,然后就下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