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说梦:后凉亡国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说说十六国最新章节!
关于第69章故事简介:围困姑臧的后秦大军退回关中之后,北凉国主沮渠蒙逊想借机攻灭后凉,占领姑臧,但是受制于背后的西凉政权的袭扰始终未能如愿,南凉国主秃发利鹿病逝后,其弟秃发傉檀继位,借着北凉与西凉的相互攻伐,秃发傉檀亲率大军奔袭姑臧,后凉国主吕隆无奈之下举国投降后秦,后凉自此灭亡,后秦皇帝姚兴占据姑臧后,又趁东晋桓玄之乱连占东晋十二郡,后秦国力达到极盛,后秦皇帝姚兴也因此骄傲自满,开始宠佛佞佛,不理朝政,后秦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故事中,曾经统治凉州地区的后凉政权在立国十七年后,最终灭亡,凉州地区的四个凉国变成了三个,其中北凉政权和南凉政权围绕着对凉州首府姑臧的争夺随着后凉政权投降后秦帝国暂时落下帷幕,姑臧也成为了后秦帝国的囊中之物。但是南凉政权和北凉政权自然不会甘心后秦帝国对凉州重镇姑臧的控制,他们必然还会想方设法的攻占姑臧,以达到自己称霸西北地区的战略目的。此时的后秦帝国已经在极盛中走向了骄傲自满,在皇帝姚兴的带动下,其内部上到王公大臣,下到百姓万民都沉醉在阿弥陀佛的诵经之声中,后秦帝国也因此朝政废弛,武备松懈,举国上下尽显亡国之气。而姑臧距离后秦帝国的核心区域关中地区过于遥远,姑臧的丢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在此说到了后秦皇帝姚兴宠佛佞佛而造成了国家颓废的景象,借此机会我们就来说一说十六国时期对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影响。
实际上早在十六国时期的前期,佛教借着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动荡和战乱,开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众所周知,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东汉时期,洛阳的白马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在这之前,我们国家的宗教一直都是以本土宗教道教为主的,甚至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都是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借着道教的名义来窜联和举事的。由此可见,佛教在东汉时期并没有获得广泛的普及和迅速的发展,甚至到了三国时期,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依然是不温不火的。我们在名著三国演义中,也几乎没有看到关于佛教的身影。然而,三国时期结束,短命的西晋时期也难觅佛教的身影,但是在西晋王朝灭亡仅仅几年的光景,我们就在十六国的前期的史书中发现了大量关于西域佛教高僧进入中原地区传教和担任高官的记载。
从十六国中第一个占据中原地区的后赵帝国开始,关于佛教的事迹就史不绝书了,并且此时的佛教文化开始与我国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相互结合,逐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这种文化一直传播至今,并且远播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因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这种佛教也被我们称之为大乘佛教,我们国家也成为了世界佛教中心。要想知道为什么本来起源于印
度的佛教,却经我国之后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们还是要从我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说起。
在十六国时期的前期,佛教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这跟当时的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出身游牧民族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现在很多的观点认为,佛教能够在十六国时期取得极大的发展,是因为当时北方地区接连出现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惨剧,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当时的人们需要在朝不保夕的生活中寻求心灵上的寄托,所以,十六国时期的百姓万民选择了佛教。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在战乱频发的年代,看不到和平生活的百姓寻求心灵寄托是必须的,但是我们本土的宗教道教可以给当时人们以心灵上的慰藉,对于外来的宗教,怎么可能这么快速的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呢?所以我认为,佛教能够在十六国时期取得广泛的传播和快速的发展以及后来能够有深远的影响,这跟当时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游牧民族生活状态及其简陋和原始,他们在草原上只信仰比较原始的宗教萨满教,这就使得他们在进入中原地区后,在文化传承上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游牧民族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王朝的统治,塑造自己是中原文化正统的形象,就需要一个新的文化支撑,这个文化支撑一定不能是土生土长的中原文化,一定是要有异族味道的文化,但又不能与中原文化有太大的偏差,而印度地区传来的佛教文化,正好能够与我们中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进行完美的契合,甚至说这两种文化的核心思想有着高度的相似,都在提倡着仁爱之说,儒家文化更具有思想指导意义,佛教文化更像是儒家文化的延伸,所以说,当时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对于佛教文化的推广是不遗余力的。这即为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原百姓找到了心灵寄托,同时也彰显了自己部族所推崇的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相得益彰。
西晋王朝灭亡后,从第一个统治中原地区的后赵帝国开始,一直到北朝结束,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统治者基本上都在身体力行的推广佛教文化,甚至出现了宠佛佞佛的情况,因此导致了国家的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在了佛教的发展上,僧侣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寺院资产的不断增长,严重威胁到了当朝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所以,到了北朝时期,出现了两次比较有名的灭佛运动,一次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运动,还有一次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灭佛运动,再加上唐朝时期的武宗灭佛和五代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灭佛,被称为我国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
其实我们从这四次灭佛运动上能够看到,佛教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其实就是当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刻意为之的,北魏和北周都是游牧民族所创建的王朝,他们宠佛佞佛也是民族特性使然,而后面的唐王朝和后周王朝都是汉族先民建立的王朝,这两个王朝怎么还会出现
宠佛佞佛的事情呢?
其实,唐王朝正是十六国时期和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血腥期刚刚结束的第一个朝代,唐王朝统治时期的文化兼具了游牧民族文化和传统中原文化的特点,这一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血腥期过后,新的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说,佛教同样也是唐王朝统治者非常理想的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五代时期当然也是唐王朝文化延续的一个短暂时代,并且战乱频繁,中原地区也频繁出现了游牧民族建国称帝的情况,冲佛佞佛的情况同样严重。但是,当我国历史进入到了北宋王朝统治时期,中华文化也就进入到了成型期,而佛教的发展也开始趋于稳定,很少再出现宠佛佞佛的事件了。
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到,十六国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完全就是当时游牧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在文化上找到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工具,来维持自己对于中原地区的封建统治,同时,当时的战乱环境也给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最终佛教在这一时期开始在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羯族人群建立的后赵帝国也成为了帮助佛教文化快速发展的第一个中原王朝。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出家人都以佛祖释迦牟尼的释为姓,就是从后赵帝国时期开始的。而且十六时期以及北朝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文物,很多都是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我们从这些文物也能够一窥当时佛教文化大发展的全貌。
跟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传播相比,因为江南地区仍然处于汉族先民构建的东晋王朝统治之下,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要明显慢上一些。直到东晋王朝灭亡,佛教文化对江南地区的影响并不大,随着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后,不断与江南地区进行政治文化经济上的交流,佛教文化才被江南地区的百姓万民所接受,到了南朝中后期,佛教文化才在南方地区广泛普及,并且因为佛教文化与我们传统的中原文化核心思想契合度非常高,所以,南朝时期也出现了宠佛佞佛之风,最为有名的就是南梁武帝萧衍的佞佛而导致了侯景之乱的局面。我们看唐代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也能够想象到当时江南地区佛教文化的兴盛局面。我们知道今天的出家人要严守清规戒律,不能吃肉饮酒,这些清规戒律就是南梁武帝萧衍所制定的,萧衍更是以颁布诏书形式将这些清规戒律诏告天下,这些清规戒律经过千年的演变和流传,一直被佛家弟子沿用到了今天。
随着十六国时期佛教文化在我国的高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我们国家成为了佛教文化的核心区域。反观佛教文化的起源地印度,却已经很少能看到佛教文化的身影了,今天的印度人基本上都在信奉印度教,而不是佛教了。
由此可见,十六国时期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及其重要和深远的,绝非是一个倒退、蒙昧和野蛮的时代。
关于第69章故事简介:围困姑臧的后秦大军退回关中之后,北凉国主沮渠蒙逊想借机攻灭后凉,占领姑臧,但是受制于背后的西凉政权的袭扰始终未能如愿,南凉国主秃发利鹿病逝后,其弟秃发傉檀继位,借着北凉与西凉的相互攻伐,秃发傉檀亲率大军奔袭姑臧,后凉国主吕隆无奈之下举国投降后秦,后凉自此灭亡,后秦皇帝姚兴占据姑臧后,又趁东晋桓玄之乱连占东晋十二郡,后秦国力达到极盛,后秦皇帝姚兴也因此骄傲自满,开始宠佛佞佛,不理朝政,后秦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故事中,曾经统治凉州地区的后凉政权在立国十七年后,最终灭亡,凉州地区的四个凉国变成了三个,其中北凉政权和南凉政权围绕着对凉州首府姑臧的争夺随着后凉政权投降后秦帝国暂时落下帷幕,姑臧也成为了后秦帝国的囊中之物。但是南凉政权和北凉政权自然不会甘心后秦帝国对凉州重镇姑臧的控制,他们必然还会想方设法的攻占姑臧,以达到自己称霸西北地区的战略目的。此时的后秦帝国已经在极盛中走向了骄傲自满,在皇帝姚兴的带动下,其内部上到王公大臣,下到百姓万民都沉醉在阿弥陀佛的诵经之声中,后秦帝国也因此朝政废弛,武备松懈,举国上下尽显亡国之气。而姑臧距离后秦帝国的核心区域关中地区过于遥远,姑臧的丢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在此说到了后秦皇帝姚兴宠佛佞佛而造成了国家颓废的景象,借此机会我们就来说一说十六国时期对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影响。
实际上早在十六国时期的前期,佛教借着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动荡和战乱,开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众所周知,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东汉时期,洛阳的白马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在这之前,我们国家的宗教一直都是以本土宗教道教为主的,甚至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都是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借着道教的名义来窜联和举事的。由此可见,佛教在东汉时期并没有获得广泛的普及和迅速的发展,甚至到了三国时期,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依然是不温不火的。我们在名著三国演义中,也几乎没有看到关于佛教的身影。然而,三国时期结束,短命的西晋时期也难觅佛教的身影,但是在西晋王朝灭亡仅仅几年的光景,我们就在十六国的前期的史书中发现了大量关于西域佛教高僧进入中原地区传教和担任高官的记载。
从十六国中第一个占据中原地区的后赵帝国开始,关于佛教的事迹就史不绝书了,并且此时的佛教文化开始与我国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相互结合,逐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这种文化一直传播至今,并且远播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因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这种佛教也被我们称之为大乘佛教,我们国家也成为了世界佛教中心。要想知道为什么本来起源于印
度的佛教,却经我国之后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们还是要从我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说起。
在十六国时期的前期,佛教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这跟当时的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出身游牧民族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现在很多的观点认为,佛教能够在十六国时期取得极大的发展,是因为当时北方地区接连出现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惨剧,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当时的人们需要在朝不保夕的生活中寻求心灵上的寄托,所以,十六国时期的百姓万民选择了佛教。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在战乱频发的年代,看不到和平生活的百姓寻求心灵寄托是必须的,但是我们本土的宗教道教可以给当时人们以心灵上的慰藉,对于外来的宗教,怎么可能这么快速的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呢?所以我认为,佛教能够在十六国时期取得广泛的传播和快速的发展以及后来能够有深远的影响,这跟当时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游牧民族生活状态及其简陋和原始,他们在草原上只信仰比较原始的宗教萨满教,这就使得他们在进入中原地区后,在文化传承上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游牧民族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王朝的统治,塑造自己是中原文化正统的形象,就需要一个新的文化支撑,这个文化支撑一定不能是土生土长的中原文化,一定是要有异族味道的文化,但又不能与中原文化有太大的偏差,而印度地区传来的佛教文化,正好能够与我们中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进行完美的契合,甚至说这两种文化的核心思想有着高度的相似,都在提倡着仁爱之说,儒家文化更具有思想指导意义,佛教文化更像是儒家文化的延伸,所以说,当时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对于佛教文化的推广是不遗余力的。这即为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原百姓找到了心灵寄托,同时也彰显了自己部族所推崇的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相得益彰。
西晋王朝灭亡后,从第一个统治中原地区的后赵帝国开始,一直到北朝结束,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统治者基本上都在身体力行的推广佛教文化,甚至出现了宠佛佞佛的情况,因此导致了国家的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在了佛教的发展上,僧侣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寺院资产的不断增长,严重威胁到了当朝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所以,到了北朝时期,出现了两次比较有名的灭佛运动,一次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运动,还有一次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灭佛运动,再加上唐朝时期的武宗灭佛和五代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灭佛,被称为我国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
其实我们从这四次灭佛运动上能够看到,佛教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其实就是当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刻意为之的,北魏和北周都是游牧民族所创建的王朝,他们宠佛佞佛也是民族特性使然,而后面的唐王朝和后周王朝都是汉族先民建立的王朝,这两个王朝怎么还会出现
宠佛佞佛的事情呢?
其实,唐王朝正是十六国时期和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血腥期刚刚结束的第一个朝代,唐王朝统治时期的文化兼具了游牧民族文化和传统中原文化的特点,这一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血腥期过后,新的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说,佛教同样也是唐王朝统治者非常理想的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五代时期当然也是唐王朝文化延续的一个短暂时代,并且战乱频繁,中原地区也频繁出现了游牧民族建国称帝的情况,冲佛佞佛的情况同样严重。但是,当我国历史进入到了北宋王朝统治时期,中华文化也就进入到了成型期,而佛教的发展也开始趋于稳定,很少再出现宠佛佞佛的事件了。
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到,十六国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完全就是当时游牧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在文化上找到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工具,来维持自己对于中原地区的封建统治,同时,当时的战乱环境也给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最终佛教在这一时期开始在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羯族人群建立的后赵帝国也成为了帮助佛教文化快速发展的第一个中原王朝。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出家人都以佛祖释迦牟尼的释为姓,就是从后赵帝国时期开始的。而且十六时期以及北朝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文物,很多都是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我们从这些文物也能够一窥当时佛教文化大发展的全貌。
跟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传播相比,因为江南地区仍然处于汉族先民构建的东晋王朝统治之下,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要明显慢上一些。直到东晋王朝灭亡,佛教文化对江南地区的影响并不大,随着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后,不断与江南地区进行政治文化经济上的交流,佛教文化才被江南地区的百姓万民所接受,到了南朝中后期,佛教文化才在南方地区广泛普及,并且因为佛教文化与我们传统的中原文化核心思想契合度非常高,所以,南朝时期也出现了宠佛佞佛之风,最为有名的就是南梁武帝萧衍的佞佛而导致了侯景之乱的局面。我们看唐代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也能够想象到当时江南地区佛教文化的兴盛局面。我们知道今天的出家人要严守清规戒律,不能吃肉饮酒,这些清规戒律就是南梁武帝萧衍所制定的,萧衍更是以颁布诏书形式将这些清规戒律诏告天下,这些清规戒律经过千年的演变和流传,一直被佛家弟子沿用到了今天。
随着十六国时期佛教文化在我国的高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我们国家成为了佛教文化的核心区域。反观佛教文化的起源地印度,却已经很少能看到佛教文化的身影了,今天的印度人基本上都在信奉印度教,而不是佛教了。
由此可见,十六国时期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及其重要和深远的,绝非是一个倒退、蒙昧和野蛮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