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纸上谈兵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三国之仲谋天下最新章节!
热门推荐:、 、 、 、 、 、 、
吴国,金陵城,王宫。
御书房。
六月中旬的江东,已经炎热了,宽敞的御书房,好几个孔武有力的禁卫军拿着大蒲扇在扇风,孙权都感觉热气腾腾。
这年头,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夏日的日子,勉强靠着一碗酸梅汤,还真的不太好熬。
不过今天孙权心情倒是比天气要高涨的多了。
他手中拿着一份科举士子报名的卷宗,卷宗一列列,标明着士子的出身,来历,贯籍,越看他俊朗的面容笑的依旧越开心。
“蒯次辅,看来这一次科举顺利的程度,要超出孤的意料之外,是孤多虑了!”
科举引发的读书人狂潮,的确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本来还有不少手段去宣扬这一次科举了,然而,根本不需要。
“这一次不仅仅是大王多虑了,我们内阁的这些老家伙都吓了一跳!”
蒯良站在御案三步之前,对着孙权微微躬身,恭敬的道:“科举的消息一出,仅仅只是六七天的时间,就已经引发所有读书士子的躁动,现在就算有人要反对科举政策,看如今读书人赴京的势头,也没有人能挡得住!”
科举的消息一出,引发了整个士林的狂躁,各地赶往京城赴考的读书人一波接着一波,这种狂烈的反应,不要说孙权,就算他这些读书读了一辈子的人也震惊万分。
在这之前,他们都认为,科举是新政策,多少会被读书人给排斥,所以一直还在担心,到底如何才能引动科举政策的实施。
然而,他们,包裹那些扬名天下的大儒,可能都低估了读书出仕的这一句话。
读书就是为了出仕途。
这是毋庸置疑的,多少人十年寒窗苦。只是为了一夕能站在庙堂之上,为名利,为理想,为了光宗耀祖。
这些年举孝廉的政策已经深入朝堂人心。同时也压抑着读书人的心,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读书人多了去了,所以科举政策一出,仿佛是开闸的洪流,一发不可收拾
吴国朝堂恐怕都没有想到科举政策会引发读书人那种想要出仕的一种狂躁的心态。
“这样也好!”
孙权目光灼热。如同一轮璀璨的烈阳,闪闪而亮,他笑了笑,朗声的道:“最少能少浪费一点我们的宣传手段。”
“大王,事实证明,我们都不如大王眼光长远!”蒯良现在对孙权可算是心服口服了,这一个年仅二十的君主,永远有着他不知道的能耐。
这一次科举,一开始看好的人没有多少,甚至还有官吏认为孙权是标新立异。可是最后证明,孙权是对了。
对于吴国的江山,孙权这个大王比他们这些自以为经验老道的老家伙看的要清楚,也要明朗的多。
“别奉承孤了,孤会骄傲的!”
孙权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摆摆手,然后才道:“蒯次辅,这是吴国的第一次科举,琐琐碎碎的事情肯定比较多,中间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意外。最重要的蔡司长这个人脾气刚硬,眼睛容不得一点沙子,这一点你是知道的。
他为主考官,是为了科举能公平公正。但是他肯定不能顾上方方面面的事情,而你和顾雍为副考官,必须替他完善各方的事物,把这一次科举弄得圆圆满满,千万不能出一点纰漏!”
科举一策,如今不过只是试探。要是彻底的落成了,可是吴国的国策,将来会代代传递下去的国策。
这事情是容不得有一丝的意外。
“诺!”
蒯良目光炽盛,点点头。
这一次科举的分量,他心中是明白的。
第一次科举,可以想象对于吴国朝堂的作用,一旦这一次科举完满的完成了,那么它将会代替举孝廉的制度,成为选举吴国朝堂官吏的制度。
虽然这一次科举是以蔡邕为主考官,不过蔡邕的脾气是整个吴国出了名的刚硬,不懂得一点变通,而想要办好科举,不仅仅需要公平公正的裁决,有时候也要放松一丝的界限。
毕竟科举不仅仅是对读书人的一个考试,还是要平衡各方书院,各大世家的一个途径。
水至清则无鱼。
如果这方面的关系要是调节不好,科举肯定出问题。
内阁有不少阁老,内阁次辅也不仅仅他一个,孙权这一次把科举的副权给他,其实就是看在他刚刚进入内阁,让他有点政迹,在内阁好站稳脚步。
事情如果办好了,他才算是在稳住的内阁次辅的位置。
“对了!”
孙权突然又想起来了一件事情,他看着蒯良,道:“还有一件事,孤需要由你来亲自牵头,在内阁麾下建立一个翰林院!”
“翰林院?”
蒯良闻言,心中有些糊涂了。
“蒯次辅,读书出色不等于会做官,考试完美也不等于他能成为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科举之后,所有上榜的学子,必须要在翰林院待足一年,由你们这些朝堂打拼了一辈子的老前辈亲自去培训他们的为官之道。”
孙权顿了顿,继续道:“至于翰林院的主要职务,那就以内阁打杂为主,建立翰林院,也算是一个各地官吏的补充源头,翰林院会由内阁直接管理,不过你要和吏部沟通好,孤不希望在这方面,吏部和内阁有什么冲突!”
“明白!”
蒯良听的很仔细,他也不笨,自然明白了孙权建立翰林院的意思,不过他心中却有些感叹:“大王行事,果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凡事都面面俱到,此乃臣等不及之处!”
科举还没有举行,孙权就能想的那么长远,的确眼光不凡,这才是走一步,看三步的节奏。
读书人不少,能出色的成为一个官僚的却不多。
在这方面的确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
之前他这个老江湖和内阁几个老家伙都没有想到这一点,但是孙权却把这一点直接给他挑明了。
“好了,你也不要来奉承孤了。去做自己的事情吧!”
孙权摆摆手,把卷宗递给他,淡淡的道:“八月要举行初试,你和工部沟通一下。在金陵城选址,建立一个大考场,另外,内阁还要出试题,对于各地远赴而来的士子也要做出妥善安排。比较贫穷的士子可不能怠慢,安排出合适的客栈和驿站,还有对于监考的考官的筛选……这可都是事情,你们的时间看起来宽松,但是其实有些紧迫!”
“那微臣先告退!”
蒯良点头,行礼之后,迈着有些急促的步伐离开的御书房,向着内阁大殿而去,科举在九月份,如今才是六月中旬。但是第一届科举,事情多了三个月都忙不过来。
孙权在蒯良离开之后,又批阅了十几份奏书之后,最近各地的事情不多,经过了六部,内阁,在呈上到他的御案之上的奏书并不多。
他放下笔杆,松松肩膀,神情有些疲倦,便站起来松松筋骨。然后喝了口水,目光看着站在御前的曹阳问道:“曹阳,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大王,如今快要过了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曹阳闻言。目光看着旁边的大沙漏的刻度,低声的道:“马上就是酉时了!”
“酉时?”孙权目光一亮,道:“该回家了!”
现在媳妇正怀着身子,这段时间他都比较早下班,好回去陪着媳妇。
“大王,你早上还说要去一趟军机阁!”
曹阳想来想。目光看着孙权脸上的喜色,却只能硬着头皮去提醒某位思家心切的君王。
“军机阁?曹阳,你丫的倒是尽心尽责,真好提醒啊!”
孙权闻言,顿时想起来了,如今荆州大营已经出兵汉中了,军机阁正在筹划细算,所以他早上就去看一眼。
“呵呵,这是属下的工作!”曹阳讪讪一笑,他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宦官,要是论起身份,他算是孙权的一个秘书,安排孙权一天行程。
“得,事情总不能拖到了明日,孤还是走一趟吧!”
孙权看看天色,太阳快要下山了,他不想去,但是还是点点头。
“摆驾军机阁!”
曹阳连忙示意周围几个禁军将士,摆驾军机阁。
孙权如今可是坐在吴国至尊宝座上的人,是吴国的天,走一步身边都跟着一大票人,等走到军机阁已经半个时辰之后的事情。
此时此刻,天边的太阳已经西落,斜阳映辉之下,把军机阁的宫殿青砖红瓦映照的栩栩生辉。
大将军潘凤,赵云还有鞠义,徐庶陈宫等人都还在军机阁,几人围着在一个摆着零零落落的沙盘的议事厅里面讨论这什么,声音响亮,有些争议性。
“末将拜见大王!”
突然看着孙权的出现,几人连忙上前来行礼。
“尔等在争什么呢?”孙权凑上来,这是汉中南阳荆州的拼接沙盘,目光微微一动,道:“在大殿外,孤就能听到你们声音,看来是谈不妥了!”
“大王,我们如今在争论,荆州军该如何破局,突击而出,才能达到直接突击南郑的一种效果!”
赵云躬身,毕恭毕敬的回到的道。
“荆州军现在打到哪里了?”
孙权闻言,目光微微一亮,连忙问道。
汉中,这是一个缓冲地,但是对于魏国吴国都很重要,谁能拿到手,谁就掌握未来西部争锋的主动权。
“上庸!”鞠义站出来,手指指着沙盘上的地形,道:“如今是张鲁麾下的大将杨柏率领八千精兵,坚守于上庸城,曹仁激战三天而不得进半步,陈武率兵越过房陵,直接杀入上庸,曹仁收缩兵力在上庸北翼,上庸南翼便成为了陈武掌控,如今上庸便形成了一个而曹仁和陈武要抢夺上庸的局面!”
“上庸?”
孙权目光看了看,沉吟半响,再问道:“这倒是一座坚城,如果想要打下来,恐怕没有这么容易!”
“本来不难!”潘凤叹了一口,道:“但是如今出现三方争夺的局面,就真的难了,曹仁不会推半步。陈武想要突进,面临的不仅仅是城内的兵力,还有北翼的安危恐怕不容易!”
“这么说,是一个僵持局面!”
孙权面容变的严谨起来。这年头打起仗,怕的不是艰难的决战,就怕僵持着不敢动。
汉末为什么出现三国局面,就是因为僵持,历史上。三国之所以能维持这么多年的局面,那是因为对持的关系。
在历史上,三国建立,吴国瞄着蜀国要防着魏国,蜀国瞄着魏国要防着吴国,魏国是左拥右抱,想要吴国也想要蜀国,然而却要防着吴国和蜀国联合。
最后导致他们不敢用尽去全力去打,自然就没有胜负,这么打来打去。却便宜的一个司马懿。
这恐怕是历史上最有趣的事情。
“如今这个僵持着的局面,对于汉中的张鲁很有利,要是一直这么僵持下去,我们也好,魏军也好,最后只能退兵,而现在想要破局,就只能能打一场突击战!”
赵云斩钉截铁的道。
“突击哪里?”孙权问道。
“自然是南郑!”赵云道:“只有兵临南郑,才算拿下汉中主权!”
“可是南郑遥远,中间还有一个重要关隘的西城。西城也有重兵,如果我们想要打入南郑,就必须要增兵,对荆州军来说。起码要动用所有的骑兵,在这一点,我们有些争议!”
鞠义沉声的道。
“你们之间有争议一件是好事,争出来的战略方案,才算是一份好的方案,不过这一战发动起来的是吕布。主将是陈武,你们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吕布和陈武的想法啊!”
孙权目光扫过三人,淡淡的道。
“大王说的是!”
参谋司司长徐庶站出来,点点头,道:“不过我们想要在参谋司想要拿出一份完整的战略方案,再给荆州大营参考,毕竟他们才是亲临此战,我们只是纸上谈兵,能做的只是把我们所想的告诉他们而已!”
“这方面你们做的很好!”
孙权满意的笑了笑,他建立军机处和参谋司要的就是这种效果,纸上谈兵不是一个坏处,多一个人的想法,就能多一点接见敌军主将的想法,在战前,做的准备越充足,在战时,就能伤亡越小。
如今军机处和参谋司已经小见成效了。
“大王,如果这一个战略方案,吕布愿意执行,就骑兵问题,很麻烦!”
赵云沉声的道:“荆州大营数来数去也就那两个骑兵师,一旦动了,这对培城和新野的防守都是一个变数!”
“借兵?”鞠义微微眯眼。
“京畿还有一支骑兵!”孙权突然道。
“霸王铁骑!”
军机处的几大巨头目光猛然变的明亮起来。
“能用吗?”孙权微笑的问道。
“能用!”
潘凤和鞠义徐庶等人闻言,都不敢去接口,还是赵云作为孙权的心腹大将,开了口,道:“但是不敢用!”
霸王铁骑,那可是吴国江侯孙伯符的嫡系亲兵,虽然现在已经被剥夺了,但是多少要顾虑一下。
“忌惮谁?”孙权目光如刃,一扫而过,冷声的道。
“江侯!”
赵云坦然的道。
“子龙,你派人去问问吕布,或者问问荆州讲武堂的太史慈,敢不敢用,能不能用!”孙权的话风轻云淡,却让几人有一丝冷意。
前一句是问吕布,后面一句是问太史慈。
“诺!”
赵云连忙应声道。
“孤今天来这里,除了汉中的事情,还有一点,想要知道你们对河东战役的看法!”
孙权大马金刀的坐下来,琥珀晶莹的眸子扫视几人,淡淡的道:“相比汉中,孤更在意关中!”
“大王,河东之战,主要恐怕在庞德此人的身上!”
徐庶沉吟半响,把一份卷宗递上给孙权:“这一战马腾明显有些效仿昔日的淮阴侯灭魏的一战,声东击西的战略,分割了金国的注意力,这是参谋司对河东之战的一些猜测,今天才庞德已经突破了栗邑的消息让锦衣卫的人传过来,我们才整理出来的,请大王过目!”
“这么说,韩遂是一定输定了!”孙权看了看卷宗上详细的条文,目光微微有些收缩,低声的道。
庞德都已经破了栗邑城,在打过来就是夏阳了,一旦渡河,回禀安邑,韩遂前后被夹击,阵型必乱,蒲津关不攻自破。
“不一定!”徐庶道:“锦衣卫还有些许的消息,可以指出来,魏军好像在这里插了一手了,河东毗邻河内,河内出兵,迅速的很,如今雒阳城里面可有不少魏军兵马,还有一个谋略高手郭嘉,他最近动作连连,就是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打算!”
“这还用猜吗?”
孙权冷冷一笑,合起卷宗,道:“曹操的心大的很,他必须要让韩遂和马腾都灭了,他才能一举拿下关中和西凉,出兵是肯定的!”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鞠义沉声的道:“凉国和金国打到最后一刻,曹操肯定会出兵,一举收拾残局,如果在配合上长安城的变故,魏国也许能不费吹灰之力,拿到整个关中和西凉!”
“但是魏国想要把握好这个时机,未必就这么容易!”
赵云冷笑:“韩遂和马腾也不是浪得虚名的诸侯,如果他出兵早了,两家联合起来,他必受重创,如果他出兵晚了,恐怕也会给马腾韩遂溜走的机会,后患无穷!”
“这就要看郭嘉的反应了!”孙权嘴角扬起一抹淡淡然的笑容:“孤也想要看看,这个鬼才到底有什么表现!”
关中一战,明面上看起来在河东之战,然而,这一战主要恐怕还在长安城。
所以对于河东之战,孙权并不是很在乎,马腾和韩遂是死是活,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马超能不能绝地反击。
马超崛起,才能压制曹操一举拿下关中和西凉的意图。(未完待续。)
PS:今天回来晚了,就一更,明天补上一更,抱歉!
热门推荐:、 、 、 、 、 、 、
吴国,金陵城,王宫。
御书房。
六月中旬的江东,已经炎热了,宽敞的御书房,好几个孔武有力的禁卫军拿着大蒲扇在扇风,孙权都感觉热气腾腾。
这年头,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夏日的日子,勉强靠着一碗酸梅汤,还真的不太好熬。
不过今天孙权心情倒是比天气要高涨的多了。
他手中拿着一份科举士子报名的卷宗,卷宗一列列,标明着士子的出身,来历,贯籍,越看他俊朗的面容笑的依旧越开心。
“蒯次辅,看来这一次科举顺利的程度,要超出孤的意料之外,是孤多虑了!”
科举引发的读书人狂潮,的确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本来还有不少手段去宣扬这一次科举了,然而,根本不需要。
“这一次不仅仅是大王多虑了,我们内阁的这些老家伙都吓了一跳!”
蒯良站在御案三步之前,对着孙权微微躬身,恭敬的道:“科举的消息一出,仅仅只是六七天的时间,就已经引发所有读书士子的躁动,现在就算有人要反对科举政策,看如今读书人赴京的势头,也没有人能挡得住!”
科举的消息一出,引发了整个士林的狂躁,各地赶往京城赴考的读书人一波接着一波,这种狂烈的反应,不要说孙权,就算他这些读书读了一辈子的人也震惊万分。
在这之前,他们都认为,科举是新政策,多少会被读书人给排斥,所以一直还在担心,到底如何才能引动科举政策的实施。
然而,他们,包裹那些扬名天下的大儒,可能都低估了读书出仕的这一句话。
读书就是为了出仕途。
这是毋庸置疑的,多少人十年寒窗苦。只是为了一夕能站在庙堂之上,为名利,为理想,为了光宗耀祖。
这些年举孝廉的政策已经深入朝堂人心。同时也压抑着读书人的心,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读书人多了去了,所以科举政策一出,仿佛是开闸的洪流,一发不可收拾
吴国朝堂恐怕都没有想到科举政策会引发读书人那种想要出仕的一种狂躁的心态。
“这样也好!”
孙权目光灼热。如同一轮璀璨的烈阳,闪闪而亮,他笑了笑,朗声的道:“最少能少浪费一点我们的宣传手段。”
“大王,事实证明,我们都不如大王眼光长远!”蒯良现在对孙权可算是心服口服了,这一个年仅二十的君主,永远有着他不知道的能耐。
这一次科举,一开始看好的人没有多少,甚至还有官吏认为孙权是标新立异。可是最后证明,孙权是对了。
对于吴国的江山,孙权这个大王比他们这些自以为经验老道的老家伙看的要清楚,也要明朗的多。
“别奉承孤了,孤会骄傲的!”
孙权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摆摆手,然后才道:“蒯次辅,这是吴国的第一次科举,琐琐碎碎的事情肯定比较多,中间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意外。最重要的蔡司长这个人脾气刚硬,眼睛容不得一点沙子,这一点你是知道的。
他为主考官,是为了科举能公平公正。但是他肯定不能顾上方方面面的事情,而你和顾雍为副考官,必须替他完善各方的事物,把这一次科举弄得圆圆满满,千万不能出一点纰漏!”
科举一策,如今不过只是试探。要是彻底的落成了,可是吴国的国策,将来会代代传递下去的国策。
这事情是容不得有一丝的意外。
“诺!”
蒯良目光炽盛,点点头。
这一次科举的分量,他心中是明白的。
第一次科举,可以想象对于吴国朝堂的作用,一旦这一次科举完满的完成了,那么它将会代替举孝廉的制度,成为选举吴国朝堂官吏的制度。
虽然这一次科举是以蔡邕为主考官,不过蔡邕的脾气是整个吴国出了名的刚硬,不懂得一点变通,而想要办好科举,不仅仅需要公平公正的裁决,有时候也要放松一丝的界限。
毕竟科举不仅仅是对读书人的一个考试,还是要平衡各方书院,各大世家的一个途径。
水至清则无鱼。
如果这方面的关系要是调节不好,科举肯定出问题。
内阁有不少阁老,内阁次辅也不仅仅他一个,孙权这一次把科举的副权给他,其实就是看在他刚刚进入内阁,让他有点政迹,在内阁好站稳脚步。
事情如果办好了,他才算是在稳住的内阁次辅的位置。
“对了!”
孙权突然又想起来了一件事情,他看着蒯良,道:“还有一件事,孤需要由你来亲自牵头,在内阁麾下建立一个翰林院!”
“翰林院?”
蒯良闻言,心中有些糊涂了。
“蒯次辅,读书出色不等于会做官,考试完美也不等于他能成为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科举之后,所有上榜的学子,必须要在翰林院待足一年,由你们这些朝堂打拼了一辈子的老前辈亲自去培训他们的为官之道。”
孙权顿了顿,继续道:“至于翰林院的主要职务,那就以内阁打杂为主,建立翰林院,也算是一个各地官吏的补充源头,翰林院会由内阁直接管理,不过你要和吏部沟通好,孤不希望在这方面,吏部和内阁有什么冲突!”
“明白!”
蒯良听的很仔细,他也不笨,自然明白了孙权建立翰林院的意思,不过他心中却有些感叹:“大王行事,果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凡事都面面俱到,此乃臣等不及之处!”
科举还没有举行,孙权就能想的那么长远,的确眼光不凡,这才是走一步,看三步的节奏。
读书人不少,能出色的成为一个官僚的却不多。
在这方面的确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
之前他这个老江湖和内阁几个老家伙都没有想到这一点,但是孙权却把这一点直接给他挑明了。
“好了,你也不要来奉承孤了。去做自己的事情吧!”
孙权摆摆手,把卷宗递给他,淡淡的道:“八月要举行初试,你和工部沟通一下。在金陵城选址,建立一个大考场,另外,内阁还要出试题,对于各地远赴而来的士子也要做出妥善安排。比较贫穷的士子可不能怠慢,安排出合适的客栈和驿站,还有对于监考的考官的筛选……这可都是事情,你们的时间看起来宽松,但是其实有些紧迫!”
“那微臣先告退!”
蒯良点头,行礼之后,迈着有些急促的步伐离开的御书房,向着内阁大殿而去,科举在九月份,如今才是六月中旬。但是第一届科举,事情多了三个月都忙不过来。
孙权在蒯良离开之后,又批阅了十几份奏书之后,最近各地的事情不多,经过了六部,内阁,在呈上到他的御案之上的奏书并不多。
他放下笔杆,松松肩膀,神情有些疲倦,便站起来松松筋骨。然后喝了口水,目光看着站在御前的曹阳问道:“曹阳,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大王,如今快要过了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曹阳闻言。目光看着旁边的大沙漏的刻度,低声的道:“马上就是酉时了!”
“酉时?”孙权目光一亮,道:“该回家了!”
现在媳妇正怀着身子,这段时间他都比较早下班,好回去陪着媳妇。
“大王,你早上还说要去一趟军机阁!”
曹阳想来想。目光看着孙权脸上的喜色,却只能硬着头皮去提醒某位思家心切的君王。
“军机阁?曹阳,你丫的倒是尽心尽责,真好提醒啊!”
孙权闻言,顿时想起来了,如今荆州大营已经出兵汉中了,军机阁正在筹划细算,所以他早上就去看一眼。
“呵呵,这是属下的工作!”曹阳讪讪一笑,他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宦官,要是论起身份,他算是孙权的一个秘书,安排孙权一天行程。
“得,事情总不能拖到了明日,孤还是走一趟吧!”
孙权看看天色,太阳快要下山了,他不想去,但是还是点点头。
“摆驾军机阁!”
曹阳连忙示意周围几个禁军将士,摆驾军机阁。
孙权如今可是坐在吴国至尊宝座上的人,是吴国的天,走一步身边都跟着一大票人,等走到军机阁已经半个时辰之后的事情。
此时此刻,天边的太阳已经西落,斜阳映辉之下,把军机阁的宫殿青砖红瓦映照的栩栩生辉。
大将军潘凤,赵云还有鞠义,徐庶陈宫等人都还在军机阁,几人围着在一个摆着零零落落的沙盘的议事厅里面讨论这什么,声音响亮,有些争议性。
“末将拜见大王!”
突然看着孙权的出现,几人连忙上前来行礼。
“尔等在争什么呢?”孙权凑上来,这是汉中南阳荆州的拼接沙盘,目光微微一动,道:“在大殿外,孤就能听到你们声音,看来是谈不妥了!”
“大王,我们如今在争论,荆州军该如何破局,突击而出,才能达到直接突击南郑的一种效果!”
赵云躬身,毕恭毕敬的回到的道。
“荆州军现在打到哪里了?”
孙权闻言,目光微微一亮,连忙问道。
汉中,这是一个缓冲地,但是对于魏国吴国都很重要,谁能拿到手,谁就掌握未来西部争锋的主动权。
“上庸!”鞠义站出来,手指指着沙盘上的地形,道:“如今是张鲁麾下的大将杨柏率领八千精兵,坚守于上庸城,曹仁激战三天而不得进半步,陈武率兵越过房陵,直接杀入上庸,曹仁收缩兵力在上庸北翼,上庸南翼便成为了陈武掌控,如今上庸便形成了一个而曹仁和陈武要抢夺上庸的局面!”
“上庸?”
孙权目光看了看,沉吟半响,再问道:“这倒是一座坚城,如果想要打下来,恐怕没有这么容易!”
“本来不难!”潘凤叹了一口,道:“但是如今出现三方争夺的局面,就真的难了,曹仁不会推半步。陈武想要突进,面临的不仅仅是城内的兵力,还有北翼的安危恐怕不容易!”
“这么说,是一个僵持局面!”
孙权面容变的严谨起来。这年头打起仗,怕的不是艰难的决战,就怕僵持着不敢动。
汉末为什么出现三国局面,就是因为僵持,历史上。三国之所以能维持这么多年的局面,那是因为对持的关系。
在历史上,三国建立,吴国瞄着蜀国要防着魏国,蜀国瞄着魏国要防着吴国,魏国是左拥右抱,想要吴国也想要蜀国,然而却要防着吴国和蜀国联合。
最后导致他们不敢用尽去全力去打,自然就没有胜负,这么打来打去。却便宜的一个司马懿。
这恐怕是历史上最有趣的事情。
“如今这个僵持着的局面,对于汉中的张鲁很有利,要是一直这么僵持下去,我们也好,魏军也好,最后只能退兵,而现在想要破局,就只能能打一场突击战!”
赵云斩钉截铁的道。
“突击哪里?”孙权问道。
“自然是南郑!”赵云道:“只有兵临南郑,才算拿下汉中主权!”
“可是南郑遥远,中间还有一个重要关隘的西城。西城也有重兵,如果我们想要打入南郑,就必须要增兵,对荆州军来说。起码要动用所有的骑兵,在这一点,我们有些争议!”
鞠义沉声的道。
“你们之间有争议一件是好事,争出来的战略方案,才算是一份好的方案,不过这一战发动起来的是吕布。主将是陈武,你们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吕布和陈武的想法啊!”
孙权目光扫过三人,淡淡的道。
“大王说的是!”
参谋司司长徐庶站出来,点点头,道:“不过我们想要在参谋司想要拿出一份完整的战略方案,再给荆州大营参考,毕竟他们才是亲临此战,我们只是纸上谈兵,能做的只是把我们所想的告诉他们而已!”
“这方面你们做的很好!”
孙权满意的笑了笑,他建立军机处和参谋司要的就是这种效果,纸上谈兵不是一个坏处,多一个人的想法,就能多一点接见敌军主将的想法,在战前,做的准备越充足,在战时,就能伤亡越小。
如今军机处和参谋司已经小见成效了。
“大王,如果这一个战略方案,吕布愿意执行,就骑兵问题,很麻烦!”
赵云沉声的道:“荆州大营数来数去也就那两个骑兵师,一旦动了,这对培城和新野的防守都是一个变数!”
“借兵?”鞠义微微眯眼。
“京畿还有一支骑兵!”孙权突然道。
“霸王铁骑!”
军机处的几大巨头目光猛然变的明亮起来。
“能用吗?”孙权微笑的问道。
“能用!”
潘凤和鞠义徐庶等人闻言,都不敢去接口,还是赵云作为孙权的心腹大将,开了口,道:“但是不敢用!”
霸王铁骑,那可是吴国江侯孙伯符的嫡系亲兵,虽然现在已经被剥夺了,但是多少要顾虑一下。
“忌惮谁?”孙权目光如刃,一扫而过,冷声的道。
“江侯!”
赵云坦然的道。
“子龙,你派人去问问吕布,或者问问荆州讲武堂的太史慈,敢不敢用,能不能用!”孙权的话风轻云淡,却让几人有一丝冷意。
前一句是问吕布,后面一句是问太史慈。
“诺!”
赵云连忙应声道。
“孤今天来这里,除了汉中的事情,还有一点,想要知道你们对河东战役的看法!”
孙权大马金刀的坐下来,琥珀晶莹的眸子扫视几人,淡淡的道:“相比汉中,孤更在意关中!”
“大王,河东之战,主要恐怕在庞德此人的身上!”
徐庶沉吟半响,把一份卷宗递上给孙权:“这一战马腾明显有些效仿昔日的淮阴侯灭魏的一战,声东击西的战略,分割了金国的注意力,这是参谋司对河东之战的一些猜测,今天才庞德已经突破了栗邑的消息让锦衣卫的人传过来,我们才整理出来的,请大王过目!”
“这么说,韩遂是一定输定了!”孙权看了看卷宗上详细的条文,目光微微有些收缩,低声的道。
庞德都已经破了栗邑城,在打过来就是夏阳了,一旦渡河,回禀安邑,韩遂前后被夹击,阵型必乱,蒲津关不攻自破。
“不一定!”徐庶道:“锦衣卫还有些许的消息,可以指出来,魏军好像在这里插了一手了,河东毗邻河内,河内出兵,迅速的很,如今雒阳城里面可有不少魏军兵马,还有一个谋略高手郭嘉,他最近动作连连,就是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打算!”
“这还用猜吗?”
孙权冷冷一笑,合起卷宗,道:“曹操的心大的很,他必须要让韩遂和马腾都灭了,他才能一举拿下关中和西凉,出兵是肯定的!”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鞠义沉声的道:“凉国和金国打到最后一刻,曹操肯定会出兵,一举收拾残局,如果在配合上长安城的变故,魏国也许能不费吹灰之力,拿到整个关中和西凉!”
“但是魏国想要把握好这个时机,未必就这么容易!”
赵云冷笑:“韩遂和马腾也不是浪得虚名的诸侯,如果他出兵早了,两家联合起来,他必受重创,如果他出兵晚了,恐怕也会给马腾韩遂溜走的机会,后患无穷!”
“这就要看郭嘉的反应了!”孙权嘴角扬起一抹淡淡然的笑容:“孤也想要看看,这个鬼才到底有什么表现!”
关中一战,明面上看起来在河东之战,然而,这一战主要恐怕还在长安城。
所以对于河东之战,孙权并不是很在乎,马腾和韩遂是死是活,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马超能不能绝地反击。
马超崛起,才能压制曹操一举拿下关中和西凉的意图。(未完待续。)
PS:今天回来晚了,就一更,明天补上一更,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