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七三章 隆庆皇帝(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官居一品最新章节!
太子才十笋,再聪明懂事,也只是个孩子。隆庆对宫内的凶险刻骨铭心,知道没有了有力的庇护。十岁的孩子会面临各种死法,总之,只要有人想让他死。他就一定活不了
隆庆能放心托付的,只有太子的两个母亲,嫡母陈皇后和生母李贵妃。而在这两人之中,他更放心的其实还是李贵妃嫡母虽然大过生母,但那毕竟不是陈皇后身上掉下来的肉,尽管陈氏膝下无子。只能把太子当做亲子,但隆庆担心的是,真到了紧要关头,她有没有拼命护犊子的决心?毕竟对于陈皇后、日后的陈太后来说,反正不是自己的儿子,换一个宗室之子来做皇帝,又不会影响她得地位,也不是不可接受的虽然这样的可能微乎其微。但皇家本就是世上最匪夷所思之处,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为了儿子着想、为了祖宗的江山,他不能冒这个险。
只有李贵妃,这个自己所有儿子的母亲,她才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儿子的安全、维护自己儿子的地位,因为母凭子贵、一损俱损。其实隆庆很欣赏这个富有心计的女人,他认为自己有些弱了,正需要这样一个女子来补充一下,震慑后宫。所以对李贵妃的所作所为,他一直都视若无睹。直到这女人变本加厉来挑战自己的底线,从乾清宫把自己辛爱的女子弄出去杀掉。才让隆庆皇帝感到震怒,知道一味纵容只能害了她,必须要给她一个深刻的教刮了。
是的。隆庆至今也没想着把李贵妃怎么样。他毕竟是他最爱过的女人,是他两个儿子的。。。隆庆自幼饱尝有父等于无父、有母仿若无母的悲惨生活,他又怎会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再重蹈覆辙呢?
至于李贵妃的狠毒,他倒不担心,虎毒还不食子呢,何况这女人的地位,全靠她的儿子支撑,所以隆庆只是想冷落她一段时间,让她知道自己是谁。日后行事能收敛一点,仅此而已。
可惜人总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心理龌龊的人。想别人也一样龌龊,所以在李贵妃看来,隆庆的沉默,只是爆发的前奏,她压根没想过,皇帝会重重提起、轻轻放下,才听了冯保的鼓动,就决定孤注一掷了
至于冯保,隆庆起先是打算收拾掉的,这根本没有任何难度。只要皇帝一句话,只手遮天的大太监。就能连渣都不剩了。然而健康状况的恶化,让隆庆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身边的太监大都愚不可及,只有这个冯保,能镇得住场面,使司礼监与外廷抗衡
当年宣德皇帝为什么要设内书堂教太监读书?因为他需要帮手来对付大臣。在民间戏曲和老百姓的印象中,只要一提到太监,就会和无恶不作、带坏皇帝的坏蛋联系起来,而和太监作斗争大臣们,却个个正义凛然,为了国家朝廷、黎民百姓抛头颅、洒热血,百世流芳,人人敬仰。
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固然,太监大多不太正常,心理阴暗、贪婪无但根本原因,还是笔杆子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文人是掌握话语权的,而大臣们则是文人中的杰出代表,所以在舆论的引导下,大臣们流芳千古,太监们遗臭万年,这没什么好稀奇的。
然而在皇帝看来,大臣们是可怕的,远远不如太监来的可爱。因为,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决定了皇帝必须接受文官集团的分权制衡,这对于皇帝来说,实在不是什么令人开心的事。。。。在老百姓的印象中,皇帝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没有人能够管得了。
可事实上,本朝的皇帝并不容易当,那些文官们就像一群苍蝇,不但要向你提意见,甚至有时候还会挖苦你,讽刺你,你还不好把他怎么样。不仅是国家大事,他们甚至还管皇帝的私事,皇帝想修个房子,他们说费钱,想出去玩,他们说劳民,甚至有些过分的家伙,连皇帝做爱做得事都管,还振振有词道。天子无私事,为了江山社稷巴拉巴拉巴。。”十分的欠揍。
而且皇帝还不能发脾气,那些士大夫们都看着呢,你必须接受他们的意见,态度还要好。如果你忍不住骂了他们,甚至进行处罚。那麻烦就来了,道理总是在大臣一边。史书上会记载他们勇于进谏,能够流芳百世;而皇帝则很不幸的背上了不纳谏的恶名,这种事儿干多了,就被归到昏君的队伍里去了,
那些大臣们心里清楚着呢,所以干这些事的时候往往是前升后继,巴不得你发火、你治罪,你打屁股呢!
唉,到底谁是老板,谁是打工仔?但没有办法,国家这么大,就算是朱元璋那种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的精力超人,也不可能一个人管起来,他必须要将一部分权力交出去,而一旦将权力分给别人,自己就有被制约的危险,这就是所谓的。分权制衡,。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斗殴,参赛双方是皇帝和大臣。对于太祖、成祖那种猛人,一个人就能单挑群臣,还打得他们生活不能自理,自然没人敢无事生非。故意找事儿,能得个耳根清净。但到了仁宗宣宗时期,几十年的天下承平,使文官集团茁壮成长,强大无比,而作为富三代、富四代的仁宗、宣宗皇帝,则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战斗力退化,常常被大臣群殴得鼻青脸肿仁宗皇帝心地善良,却因为小事被骂得气急败坏,宣宗行为端正,更是史上有数的模范皇帝,却只因为斗蛐蛐,就被大臣们刻薄的骂为。蟋蟀天子”寻常老百姓还能有点个人爱好呢。堂堂皇帝玩个蛐蛐却要被批判,这还有天理吗?
大臣们为什么要没事儿找事儿非难皇帝?难道真得只是为了沽取直名?其实不是,大臣们要把皇帝压住了。这样才
能随心所欲的干自只想干的事灿治国也好。谋私也罢。总之是不要让皇帝捣乱就是
事实上,朝政早就控制在那些,看起来无比正直的大臣的手中,他们有学识,有谋略,有办事能力。而且通过同门、同年、同事勾结成了同党。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尤其是在内阁获得了票拟权之后,皇帝那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文官集团的眼中也算不得什么。到了宣宗时候,皇帝一个人就要支撑不住了。这样下去,他将被大臣们任意摆布
宣宗皇帝感觉快要支撑不住,必须要找帮手了,很自然的他便想到了太监。虽然在大臣们眼里,这些少了根的怪物面目可慢,和他们同列都像受到侮辱一般。
但在皇帝眼里,太监,远远要比讨厌的大臣更可爱可亲。
这不难理解,至少皇帝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从小就是在太监的陪伴下长大,太监们陪他玩耍,哄他开心,无微不至的服侍他、照料他。而且十分服从柔顺口很多生长在深宫中的皇帝。是把太监当成自己的亲人的。在他们看来,那些表情严肃。整天给自己挑毛病提意见的大臣,才是外人!
而且皇帝也不担心宦官会危及自己的地位,事实上,宦官权力最大的是唐朝,而不是本朝。在唐朝后期。宦官完全操纵国家大权,可以随意立废皇帝,俨然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而在本朝,太监虽然专权结党,但皇帝要动手解决他们,不过是一句话而已。
这是因为中晚唐藩镇掌军权。不被中央控制,而中央军队主力是左右神策军,神策军被宦官所控制,皇帝也被挟持,所以宦官可以操持国柄,甚至拥废皇帝。而本朝中央集权明显强于唐朝,军权始终被中央掌握,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权制。。。日常练兵管兵之将,并无调兵之权,而能调动军队的兵部,又无统兵之权,需要由五军都督府,后期就是皇帝来指派将领。这样军权便被一分为三,除了皇帝之外,谁也没有能力把军队调动起来。甚至就连皇帝调兵,也需要得到兵部的确认,才能调兵。这就杜绝了宦官利用皇帝年幼或病重,借天子之名调动军队的危险。
而且就连。批红,、。掌印。这种政治权利,皇帝也只是命太监代行而已,要收回来,只是一句话的事儿。皇帝想要废掉他们,只是一句话的事儿而已。所以在本朝皇帝看来,太监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而大臣们是抢夺他权力的对手。可笑天下人一直都一厢情愿的自以为,皇帝真的视臣子为手足心腹,和大臣一样讨厌太监呢。不只是小、民百姓,甚至许多平素里英明无比的大臣,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从而判断失误,阴沟翻船,抱憾终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于是皇帝教太监们读书识字。然后选出优秀的人才,安排在司礼监,让他们帮着自己一起对付大臣。司礼监有两种大太监,一个是秉笔太监其职责是为皇帝代笔。按照内阁票拟的内容抄下来。于是,天下唯一可以压制内阁票拟权的批红权,就落在了秉笔太监的手中!
而秉笔太监之上,还有一位掌印太监,顾名思义,这位是替皇帝掌管玉董的,没有他用印的话,你写再多也是废纸一。。。
有了这批红和掌印的权力,司礼监的地位飙升,掌印太监号称,内相”与内阁成制衡之势。嘉靖皇帝正是因为起先不懂这个道理,才会在年轻的时候和大臣拼得那么辛苦,到后来还不是一样要借助内廷来监视内阁?隆庆皇帝没有他父皇那样彪悍的战斗力,但他毕竟接受过皇家教育,所以登极之后。便开始给宦官加码裕邸的大太监,皇宫中的旧人,不仅其本人,还有他们的兄弟从子,也统统得到封赏。皇帝还命重整东厂,恢复对大臣的监视,并想让太监领京营,在宫内建立内卫,等等等等还以内外有别为由,不许大臣插手。皇帝想通过这些手段,加强宦官实力,以制衡外廷的目地显而易见。
然而经过嘉靖皇帝炼狱般的洗礼,隆庆朝辅臣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皇帝和中官们想玩什么手段,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他们也从没停止过对内廷的打压,让皇帝的图谋一次次难以得逞。时至今日,外廷一家独大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而内廷在一任任无能的司礼太监领导下,只能在其威势下伏低做小,不能违背。
隆庆皇帝自己可以忍受外廷的权势,却不忍心自己的儿子再受压迫。当然皇帝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十岁的太子,距离成年还有十岁,距离真正成熟到能掌握皇帝的权柄,还得至少十七八年。这段时间,皇权不可避免的式微,如果有人想利用这十几年的功夫做些什么的话,皇帝完全无力阻止口
这时候,用来制衡外廷的司礼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时候,孟和这样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憨货,是指望不得的。只有用冯保这样的恶奴,加上李贵妃那样的悍妇,这种组合,才能为太子撑起一片天,使皇家的权柄不至于被文官们夺了去。
再仁慈的皇帝也是皇帝,活着的时候,他最重视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柄,快死的时候,他考虑的是如何保住子孙的权柄,指望着哪个皇帝能突发善心,主动放弃权柄,是绝对不可能的!
昨天睡着了,竟没法,为表歉意,今日两连马上还有一章哈!
太子才十笋,再聪明懂事,也只是个孩子。隆庆对宫内的凶险刻骨铭心,知道没有了有力的庇护。十岁的孩子会面临各种死法,总之,只要有人想让他死。他就一定活不了
隆庆能放心托付的,只有太子的两个母亲,嫡母陈皇后和生母李贵妃。而在这两人之中,他更放心的其实还是李贵妃嫡母虽然大过生母,但那毕竟不是陈皇后身上掉下来的肉,尽管陈氏膝下无子。只能把太子当做亲子,但隆庆担心的是,真到了紧要关头,她有没有拼命护犊子的决心?毕竟对于陈皇后、日后的陈太后来说,反正不是自己的儿子,换一个宗室之子来做皇帝,又不会影响她得地位,也不是不可接受的虽然这样的可能微乎其微。但皇家本就是世上最匪夷所思之处,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为了儿子着想、为了祖宗的江山,他不能冒这个险。
只有李贵妃,这个自己所有儿子的母亲,她才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儿子的安全、维护自己儿子的地位,因为母凭子贵、一损俱损。其实隆庆很欣赏这个富有心计的女人,他认为自己有些弱了,正需要这样一个女子来补充一下,震慑后宫。所以对李贵妃的所作所为,他一直都视若无睹。直到这女人变本加厉来挑战自己的底线,从乾清宫把自己辛爱的女子弄出去杀掉。才让隆庆皇帝感到震怒,知道一味纵容只能害了她,必须要给她一个深刻的教刮了。
是的。隆庆至今也没想着把李贵妃怎么样。他毕竟是他最爱过的女人,是他两个儿子的。。。隆庆自幼饱尝有父等于无父、有母仿若无母的悲惨生活,他又怎会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再重蹈覆辙呢?
至于李贵妃的狠毒,他倒不担心,虎毒还不食子呢,何况这女人的地位,全靠她的儿子支撑,所以隆庆只是想冷落她一段时间,让她知道自己是谁。日后行事能收敛一点,仅此而已。
可惜人总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心理龌龊的人。想别人也一样龌龊,所以在李贵妃看来,隆庆的沉默,只是爆发的前奏,她压根没想过,皇帝会重重提起、轻轻放下,才听了冯保的鼓动,就决定孤注一掷了
至于冯保,隆庆起先是打算收拾掉的,这根本没有任何难度。只要皇帝一句话,只手遮天的大太监。就能连渣都不剩了。然而健康状况的恶化,让隆庆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身边的太监大都愚不可及,只有这个冯保,能镇得住场面,使司礼监与外廷抗衡
当年宣德皇帝为什么要设内书堂教太监读书?因为他需要帮手来对付大臣。在民间戏曲和老百姓的印象中,只要一提到太监,就会和无恶不作、带坏皇帝的坏蛋联系起来,而和太监作斗争大臣们,却个个正义凛然,为了国家朝廷、黎民百姓抛头颅、洒热血,百世流芳,人人敬仰。
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固然,太监大多不太正常,心理阴暗、贪婪无但根本原因,还是笔杆子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文人是掌握话语权的,而大臣们则是文人中的杰出代表,所以在舆论的引导下,大臣们流芳千古,太监们遗臭万年,这没什么好稀奇的。
然而在皇帝看来,大臣们是可怕的,远远不如太监来的可爱。因为,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决定了皇帝必须接受文官集团的分权制衡,这对于皇帝来说,实在不是什么令人开心的事。。。。在老百姓的印象中,皇帝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没有人能够管得了。
可事实上,本朝的皇帝并不容易当,那些文官们就像一群苍蝇,不但要向你提意见,甚至有时候还会挖苦你,讽刺你,你还不好把他怎么样。不仅是国家大事,他们甚至还管皇帝的私事,皇帝想修个房子,他们说费钱,想出去玩,他们说劳民,甚至有些过分的家伙,连皇帝做爱做得事都管,还振振有词道。天子无私事,为了江山社稷巴拉巴拉巴。。”十分的欠揍。
而且皇帝还不能发脾气,那些士大夫们都看着呢,你必须接受他们的意见,态度还要好。如果你忍不住骂了他们,甚至进行处罚。那麻烦就来了,道理总是在大臣一边。史书上会记载他们勇于进谏,能够流芳百世;而皇帝则很不幸的背上了不纳谏的恶名,这种事儿干多了,就被归到昏君的队伍里去了,
那些大臣们心里清楚着呢,所以干这些事的时候往往是前升后继,巴不得你发火、你治罪,你打屁股呢!
唉,到底谁是老板,谁是打工仔?但没有办法,国家这么大,就算是朱元璋那种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的精力超人,也不可能一个人管起来,他必须要将一部分权力交出去,而一旦将权力分给别人,自己就有被制约的危险,这就是所谓的。分权制衡,。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斗殴,参赛双方是皇帝和大臣。对于太祖、成祖那种猛人,一个人就能单挑群臣,还打得他们生活不能自理,自然没人敢无事生非。故意找事儿,能得个耳根清净。但到了仁宗宣宗时期,几十年的天下承平,使文官集团茁壮成长,强大无比,而作为富三代、富四代的仁宗、宣宗皇帝,则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战斗力退化,常常被大臣群殴得鼻青脸肿仁宗皇帝心地善良,却因为小事被骂得气急败坏,宣宗行为端正,更是史上有数的模范皇帝,却只因为斗蛐蛐,就被大臣们刻薄的骂为。蟋蟀天子”寻常老百姓还能有点个人爱好呢。堂堂皇帝玩个蛐蛐却要被批判,这还有天理吗?
大臣们为什么要没事儿找事儿非难皇帝?难道真得只是为了沽取直名?其实不是,大臣们要把皇帝压住了。这样才
能随心所欲的干自只想干的事灿治国也好。谋私也罢。总之是不要让皇帝捣乱就是
事实上,朝政早就控制在那些,看起来无比正直的大臣的手中,他们有学识,有谋略,有办事能力。而且通过同门、同年、同事勾结成了同党。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尤其是在内阁获得了票拟权之后,皇帝那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文官集团的眼中也算不得什么。到了宣宗时候,皇帝一个人就要支撑不住了。这样下去,他将被大臣们任意摆布
宣宗皇帝感觉快要支撑不住,必须要找帮手了,很自然的他便想到了太监。虽然在大臣们眼里,这些少了根的怪物面目可慢,和他们同列都像受到侮辱一般。
但在皇帝眼里,太监,远远要比讨厌的大臣更可爱可亲。
这不难理解,至少皇帝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从小就是在太监的陪伴下长大,太监们陪他玩耍,哄他开心,无微不至的服侍他、照料他。而且十分服从柔顺口很多生长在深宫中的皇帝。是把太监当成自己的亲人的。在他们看来,那些表情严肃。整天给自己挑毛病提意见的大臣,才是外人!
而且皇帝也不担心宦官会危及自己的地位,事实上,宦官权力最大的是唐朝,而不是本朝。在唐朝后期。宦官完全操纵国家大权,可以随意立废皇帝,俨然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而在本朝,太监虽然专权结党,但皇帝要动手解决他们,不过是一句话而已。
这是因为中晚唐藩镇掌军权。不被中央控制,而中央军队主力是左右神策军,神策军被宦官所控制,皇帝也被挟持,所以宦官可以操持国柄,甚至拥废皇帝。而本朝中央集权明显强于唐朝,军权始终被中央掌握,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权制。。。日常练兵管兵之将,并无调兵之权,而能调动军队的兵部,又无统兵之权,需要由五军都督府,后期就是皇帝来指派将领。这样军权便被一分为三,除了皇帝之外,谁也没有能力把军队调动起来。甚至就连皇帝调兵,也需要得到兵部的确认,才能调兵。这就杜绝了宦官利用皇帝年幼或病重,借天子之名调动军队的危险。
而且就连。批红,、。掌印。这种政治权利,皇帝也只是命太监代行而已,要收回来,只是一句话的事儿。皇帝想要废掉他们,只是一句话的事儿而已。所以在本朝皇帝看来,太监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而大臣们是抢夺他权力的对手。可笑天下人一直都一厢情愿的自以为,皇帝真的视臣子为手足心腹,和大臣一样讨厌太监呢。不只是小、民百姓,甚至许多平素里英明无比的大臣,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从而判断失误,阴沟翻船,抱憾终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于是皇帝教太监们读书识字。然后选出优秀的人才,安排在司礼监,让他们帮着自己一起对付大臣。司礼监有两种大太监,一个是秉笔太监其职责是为皇帝代笔。按照内阁票拟的内容抄下来。于是,天下唯一可以压制内阁票拟权的批红权,就落在了秉笔太监的手中!
而秉笔太监之上,还有一位掌印太监,顾名思义,这位是替皇帝掌管玉董的,没有他用印的话,你写再多也是废纸一。。。
有了这批红和掌印的权力,司礼监的地位飙升,掌印太监号称,内相”与内阁成制衡之势。嘉靖皇帝正是因为起先不懂这个道理,才会在年轻的时候和大臣拼得那么辛苦,到后来还不是一样要借助内廷来监视内阁?隆庆皇帝没有他父皇那样彪悍的战斗力,但他毕竟接受过皇家教育,所以登极之后。便开始给宦官加码裕邸的大太监,皇宫中的旧人,不仅其本人,还有他们的兄弟从子,也统统得到封赏。皇帝还命重整东厂,恢复对大臣的监视,并想让太监领京营,在宫内建立内卫,等等等等还以内外有别为由,不许大臣插手。皇帝想通过这些手段,加强宦官实力,以制衡外廷的目地显而易见。
然而经过嘉靖皇帝炼狱般的洗礼,隆庆朝辅臣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皇帝和中官们想玩什么手段,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他们也从没停止过对内廷的打压,让皇帝的图谋一次次难以得逞。时至今日,外廷一家独大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而内廷在一任任无能的司礼太监领导下,只能在其威势下伏低做小,不能违背。
隆庆皇帝自己可以忍受外廷的权势,却不忍心自己的儿子再受压迫。当然皇帝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十岁的太子,距离成年还有十岁,距离真正成熟到能掌握皇帝的权柄,还得至少十七八年。这段时间,皇权不可避免的式微,如果有人想利用这十几年的功夫做些什么的话,皇帝完全无力阻止口
这时候,用来制衡外廷的司礼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时候,孟和这样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憨货,是指望不得的。只有用冯保这样的恶奴,加上李贵妃那样的悍妇,这种组合,才能为太子撑起一片天,使皇家的权柄不至于被文官们夺了去。
再仁慈的皇帝也是皇帝,活着的时候,他最重视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柄,快死的时候,他考虑的是如何保住子孙的权柄,指望着哪个皇帝能突发善心,主动放弃权柄,是绝对不可能的!
昨天睡着了,竟没法,为表歉意,今日两连马上还有一章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