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征战天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唐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太宗皇帝是一言九鼎,他都开口了,灭了高句丽和百济之后,把百济的土地给我新罗。有了李世民的金科玉言,那可是于法有据啊,现在我金法敏的所作所为全都是依法行事!怎么着?
这一招太狠了,你如果不承认,说你大唐实行霸权、欺压弱小事儿小,说你不承认先帝、推翻先帝既定的维稳政策事儿就大了!给天下造成大唐不守信誉,是个国大无信的无赖国家,可是要命的!毕竟,周边还有那么多不安定的少数民族势力,
如果大国无信,造成人心惶惶,那大唐边境就永无宁日了!李世民的话是真的,金法敏的话是真的。那问题出在哪里?乍一开始,我也被金法敏的这道救命牌给唬住了。
当然了,只是初看到时,后面一琢磨,不是一回事,金法敏这是在偷换概念,混淆视听呢。我们这样来分析金法敏的救命牌:金法敏是在把大家的眼光集中在小小的朝鲜半岛上。
如果我们就此被套进去,那真是百口莫辩!在讨论百济归属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或者漏掉这样一个概念:主权!无论是百济还是高句丽,甚至是新罗,他们都是主权不能自主的大唐之属国,
这种属国关系不但是大唐等历代宗主国的国威所促就成的,也有各属国们自愿臣服的意愿因素
盟书要求百济与新罗“长为与国,各除宿憾,结好和亲,各承诏命,永为藩”,并且发誓永远遵守盟约。如果一方胆敢违约,则百殃是降,子孙不育。社稷无守,□祀磨灭”。
大意就是如果违约。则国家涂炭、断子绝孙等等之意。反正挺狠的!不过,这么狠的誓约竟也没有约束住新罗的狼子野心。
盟约之后,在接下来的几年还算太平,熊津都督府(百济故地)与鸡林都督府(新罗)倒也相安无事,且在灭亡高句丽的过程中,两地相互配合,分别从南线向高句丽出兵。
在百济、高句丽两个共同的敌人被灭掉后,新罗就开始蠢蠢欲动了。终于于670年向我大唐熊津都督府发动了全面入侵。正如前文提到。熊津都督府不堪一击。一个月之内丢失82座城池神级天赋。
不是新罗太强,而是熊津太弱。弱到什么程度呢?从660年到669年的十年间,百济故地先后经历唐灭百济、复国运动、白江口之战、出兵高句丽几次战争,境内已经是“合境凋残,僵尸相属”
实力受到巨大消耗,短时间内恢复是根本没可能的。而新罗呢,在历次战争中,通过消极怠战,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这可不是我瞎说,在苏定方灭亡百济以及李世勣灭亡高句丽中。都留下了新罗消极怠战的证据。第一次,“金庾信等至唐营,
一边严重消耗。一边暗存实力。不过,新罗即使小瞧熊津都督府,也不敢小瞧后面的大唐啊?
胆敢冒与大唐全面开展的危险来侵袭熊津都督府?敢!金法敏真的敢!因为他知道,现在大唐不能奈他何。大唐现在的主要精力在西方——吐蕃。
唐军主力被吐蕃牵制在西部唐蕃边境,无力大规模增援东部的百济故地战争,这就给了金法敏可趁之机。
此时,大唐在熊津都督府的兵力,中外史料都没有记载,哪怕是“万余、数万”之类约略的记载也没有。虽然没有记载。但是驻守熊津都督府的唐兵肯定不多。一者,敌国已灭。现在处于休养生息之时,无必要留守太多兵力;二者。有百济军的补充。
其实,最直观的证据就是,如果唐军数量较多,别说新罗侵占82座城池,就是借个胆儿让他来打,他也不敢。金法敏就是只猴子——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
侵占大唐熊津都督府82城之后,新罗却于当年8月,火速班师回国!奇了怪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原来此战新罗损失亦颇为惨重!
众臣、义官、达官、兴元都是新罗的高级将领,却在大胜之后“罪当死”,最终受到“免职”处分,说明在此战中,新罗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虽然我兵力薄弱,虽然我兵力很分散,但是依然能够让你付出沉重的代价!与此同时,大唐发生了一件开国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危机——大非川之败!
由右卫大将军薛仁贵统帅的西征军五万余人在大非川遭遇四十万吐蕃主力,全军覆没,仅薛仁贵等高级将领脱身逃回。吐蕃在大非川之战后随即进攻凉州,大唐则即刻以左相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御吐蕃(——《资治通鉴》卷二百一)。
大非川之败为有唐一来第一次全军覆没之惨败,为了保护关中之地,凉州道必然需要集结唐军主力;另外,当时的西域也是唐蕃争夺重要战略要地,也必须派驻重兵集团。
此时,大唐主要兵力已经被牵制于西部战线。所以,不可能向东线朝鲜半岛的熊津都督府派出大支援兵了。
于是,在回国休整了四个月后,新罗于公元671年正月,再次出兵熊津都督府,此次出兵的规模不大,仅派出了一支誓幢于唐济联军战于熊津城南,结果呢,这支新罗部队全军覆没,其部队长(幢主)夫果也死于阵中。那新罗的主力去哪里了?
往北方去了,因为北部来了一支威胁更大的部队——大唐的靺鞨兵。如果没有一统中原,边境民族士兵的战斗力几乎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这支部队不能小瞧。
靺鞨兵一来,就直接包围了舌口城,经过几番攻击之后,靺鞨兵没有攻克城池,便退兵了。
这个时候,新罗出击了,追击撤退中的靺鞨兵,并斩杀300余人。此时的新罗真是如日中天,几乎每战必胜!这个问题让我很苦恼。大家应该有的人也比较苦恼,一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唐军是怎么了?为何在面对战斗力并不强的新罗,接连丧师失地?
其实。主要还是兵力对比的问题。有必要分析一下自670年开始至今唐罗几次交手时的两军兵力优劣问题!先来认识一下新罗的军事体制及军事力量。新罗,在军制方面有六停(新罗人谓营为停。即六营)和九誓幢(队)及其他如三千幢、五州誓等等共计二十三军,分置于中外小菱奇遇记。
其中用于行军野战的机动兵力主要就是六停九誓幢。那么新罗的机动兵力也就是这六停就誓幢有多少人呢?据史料记载,新罗出动的最大一次兵力是公元660年即大唐显庆五年为配合苏定方出兵百济的五万兵力。那次出征,
包括新罗王金春秋、太子金法敏、大角干(时新罗王以下最高官职)金庾信等国内军政精英悉数随军出征,所以,五万人应该也就是新罗能够动员的最大机动兵力!(加上其他防守的各军,估计新罗全国兵力应在7至8万)。而同时期熊津都督府的唐济联军兵力有多少呢?
原留守熊津的刘仁愿部已经随李世勣大军回国了,原熊津都督府的兵力本来就不多(约万余人)。所以留守的唐军人数应该也就是几千人。更为严重的是熊津都督府的行政长官原百济王子扶余隆因惧怕新罗的暗算而赖在大唐没有到任,此时都督府的最高长官只是个司马。
那百济军呢,百济常年与新罗进行着拉锯战,兵力与新罗应该不相上下,但是考虑到新罗的领土比百济大,故百济兵力应该也少于新罗,在六万左右。不过,在唐灭百济战争中,百济军队已损失了三四万人,剩余的也就在二万人左右。唐济联军估计也就两万余人。
考虑到战斗力因素,相对新罗本来也不算少,但是城池众多。一分散,就更加势单力孤,再加上群龙无首,便容易被各个击破了!以上就是我分析的此时唐罗在熊津都督府的实力对比!
难不成大唐要放弃熊津都督府?不会,虽然兵力捉襟见肘,但是大唐依然派出了援兵。不过关于这方面,中朝韩的史料都没有记载,大家不要疑惑,我的态度是不说瞎话。
因为我有证据。这个证据来自倭国史料的记载。倭国一直很关注半岛形势。在他们的史料里出现了一点信息。
“天智十年(即公元671年)正月,辛亥。百济镇将刘仁愿遣李守真等上表”,天智纪而刘仁愿在唐灭高句丽时因为“失期”。没能及时赶到前线,被大唐以“征高句丽逗留”的罪名流放到姚州了。
“仁愿与勣会,后期,召还当诛,赦流姚州;一个被流放偏远地区的戴罪之身,却突然出现在百济。说明大唐又重新启用了此人,并且派去支援熊津都督府了。671年正月覆灭于熊津城南的那支新罗部队,应该就是栽在刘仁愿手中!好了现在半岛南部的唐罗态势基本就明显了。大唐,指挥官刘仁愿,兵力二万余人;新罗,指挥官金法敏,兵力五万余人;
金法敏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刘仁愿,他曾经与之并肩作战过,对其军事能力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不是个善茬,不好惹。于是金法敏就采取了新的策略——骚扰战、破坏战。
所谓骚扰战,就是时机不成熟时,不再大规模出兵,改为持续不断的骚扰战术,疲惫唐军的同时,也为自己再次积蓄力量争取充裕的时间,并巩固现有成果!
所谓破坏战,就是摧毁熊津都督府的农业,从经济上拖垮唐军。具体做法就是派遣军队践踏百济的田地,毁坏百济的农业作物。
“遣将军竹旨领兵践百济加林城禾”唐军的实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减,金法敏见时机已到,便再次出兵熊津都督府,与唐济联军战于石城,此役,新罗军取胜了,此役新罗“斩首五千三百级,获百济将军二人,唐果毅六人。”
金法敏取胜了,不过,他很快就会后悔,因为他的胜利为他赢来的不是荣誉,而是大唐的援兵——高宗朝第一猛将薛仁贵!
。“诏起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之”从这一身份上我们能明白薛仁贵的无奈!在唐朝的历次征伐中。如果是重大的军事行动,部队统帅的身份就会是某某道行军大总管,兵力在数万到数十万。如显庆五年苏定方率军出征百济,身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兵力为十万。而如果出征的规模不大,或者对方实力很弱小,部队统帅的身份仅仅只是某某道行军总管,其兵力在数千至数万不等,如咸亨三年梁积寿率军讨伐叛蛮,身份为姚州道行军总管,兵力只有五千三百人最后一个阴阳先生。
考虑到此时大唐的战略重心在西线,且薛仁贵的身份为总管而非大总管。可知其兵力有限。这就说明了薛仁贵为什么没有用武力来直接解决新罗!
之前,我总以为薛仁贵只是个有勇无畏的武将,只会冲锋陷阵,我发现那只是我的个人偏见!全文有一千余字,
洋洋洒洒,至情至理,格式基本就是开篇先论述两国间以往的友好关系,中间主题就是控诉金法敏的不臣之举,最后是要求金法敏知错就改,做个好臣子之类。那我们就有选择性地来看看这份《高金法敏书》。
第一。为金法敏分析当前形势:“今强寇已清,仇人丧国,士马玉帛。王亦有之,当应心不移,中外相辅,销镝而化”第二,金法敏不臣之举:“今王去安然之基,厌守常之策,远乖天命,今弃父言,侮暴天时。侵欺邻好”第三,金法敏之贪婪:“从己私欲。
贪天至功”第四,薛仁贵之告诫:“违君之命。不忠;背父之心,非孝。一身二名,何以自宁?”如果金法敏不听劝诫,薛仁贵也说出了后果:“高将军(高侃)之汉骑,李谨行之蕃兵(靺鞨兵),吴楚棹歌(大唐水师),幽并恶少,四面云合,方舟而下,依险筑戍,辟地耕田,
此王之膏盲(疑误,应为膏肓)也。”大意就是说:你如果不听招呼,那高侃的大唐骑兵,李谨行的靺鞨兵,以及大唐的水师,四面来攻,依险筑城,开田屯兵,那时候新罗必亡,无可挽回!。
当然了,我们知道,大唐此时无力进行规模如此大的军事行动,薛仁贵主要是恐吓,反正背后有大唐这只猛虎,恐吓一下也不过分!这类似于当年相里玄奖对渊盖苏文说的“明年发兵击尔国”。
临了,薛仁贵发出了一声感叹:“呜呼,昔为忠义,今乃逆臣。”当然了,这连哄带吓的书信也给金法敏留了点余地,毕竟,下书的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挑事儿的,这一宗旨,
薛仁贵还是掌握地比较好。
我薛仁贵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夙陪大驾),会代你呈交给圣上!这牛吹的,都已经是戴罪之身,还什么“夙陪大驾”。
第一,金法敏的圈套,金法敏收到薛仁贵的问罪书后,严格按照薛仁贵的要求,为自己进行了辩驳,历数了自己的功劳以及冤屈,来证明自己心里没鬼,行得正坐得直,一派凛然正气!没鬼?
无奈的薛仁贵金法敏正轰轰烈烈进行着他的伟业,动静搞得蛮大!不过,在大唐看来,这只是一个跳梁小丑在做着白日梦,在进行着拙劣的表演而已。
高宗皇帝明白,即使这是跳梁小丑的拙劣表演,也不能不作为,国家再难,兵力再不足,也必须给予打压,否则,养虎为患!
皇帝派出了第二拨援兵,统帅为薛仁贵!对,就是薛仁贵,没有任何诸如右卫大将军之类的头衔,因为此事薛仁贵是个白衣之身。他所有的官爵因为大非川之败而被全部免除了。
这就有点意思了。大唐皇帝派出的两拨援兵统帅都是“白衣之身”,说直接点,就都是戴罪之人!
那么在大唐皇帝眼中,金法敏是什么水平,大家自个儿猜去吧!金法敏你不要怕,薛仁贵这次一改往日作风,没有像推土机一样一路冲杀,
而是先礼后兵,给金法敏送去了一封信,历数金法敏的不臣之举,希望金法敏知错而改,恪守臣道。这就奇怪了。
前面分析过,薛仁贵是个不折不扣的杀人狂魔,在他眼中,似乎只有刀枪才是制敌的不二法器,今天却玩起文斗,不符合其一贯的风格。这并不奇怪。
我们从薛仁贵此时的身份上可以瞧出端倪。薛仁贵此次出兵,身份只是鸡林道行军总管(未完待续)
太宗皇帝是一言九鼎,他都开口了,灭了高句丽和百济之后,把百济的土地给我新罗。有了李世民的金科玉言,那可是于法有据啊,现在我金法敏的所作所为全都是依法行事!怎么着?
这一招太狠了,你如果不承认,说你大唐实行霸权、欺压弱小事儿小,说你不承认先帝、推翻先帝既定的维稳政策事儿就大了!给天下造成大唐不守信誉,是个国大无信的无赖国家,可是要命的!毕竟,周边还有那么多不安定的少数民族势力,
如果大国无信,造成人心惶惶,那大唐边境就永无宁日了!李世民的话是真的,金法敏的话是真的。那问题出在哪里?乍一开始,我也被金法敏的这道救命牌给唬住了。
当然了,只是初看到时,后面一琢磨,不是一回事,金法敏这是在偷换概念,混淆视听呢。我们这样来分析金法敏的救命牌:金法敏是在把大家的眼光集中在小小的朝鲜半岛上。
如果我们就此被套进去,那真是百口莫辩!在讨论百济归属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或者漏掉这样一个概念:主权!无论是百济还是高句丽,甚至是新罗,他们都是主权不能自主的大唐之属国,
这种属国关系不但是大唐等历代宗主国的国威所促就成的,也有各属国们自愿臣服的意愿因素
盟书要求百济与新罗“长为与国,各除宿憾,结好和亲,各承诏命,永为藩”,并且发誓永远遵守盟约。如果一方胆敢违约,则百殃是降,子孙不育。社稷无守,□祀磨灭”。
大意就是如果违约。则国家涂炭、断子绝孙等等之意。反正挺狠的!不过,这么狠的誓约竟也没有约束住新罗的狼子野心。
盟约之后,在接下来的几年还算太平,熊津都督府(百济故地)与鸡林都督府(新罗)倒也相安无事,且在灭亡高句丽的过程中,两地相互配合,分别从南线向高句丽出兵。
在百济、高句丽两个共同的敌人被灭掉后,新罗就开始蠢蠢欲动了。终于于670年向我大唐熊津都督府发动了全面入侵。正如前文提到。熊津都督府不堪一击。一个月之内丢失82座城池神级天赋。
不是新罗太强,而是熊津太弱。弱到什么程度呢?从660年到669年的十年间,百济故地先后经历唐灭百济、复国运动、白江口之战、出兵高句丽几次战争,境内已经是“合境凋残,僵尸相属”
实力受到巨大消耗,短时间内恢复是根本没可能的。而新罗呢,在历次战争中,通过消极怠战,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这可不是我瞎说,在苏定方灭亡百济以及李世勣灭亡高句丽中。都留下了新罗消极怠战的证据。第一次,“金庾信等至唐营,
一边严重消耗。一边暗存实力。不过,新罗即使小瞧熊津都督府,也不敢小瞧后面的大唐啊?
胆敢冒与大唐全面开展的危险来侵袭熊津都督府?敢!金法敏真的敢!因为他知道,现在大唐不能奈他何。大唐现在的主要精力在西方——吐蕃。
唐军主力被吐蕃牵制在西部唐蕃边境,无力大规模增援东部的百济故地战争,这就给了金法敏可趁之机。
此时,大唐在熊津都督府的兵力,中外史料都没有记载,哪怕是“万余、数万”之类约略的记载也没有。虽然没有记载。但是驻守熊津都督府的唐兵肯定不多。一者,敌国已灭。现在处于休养生息之时,无必要留守太多兵力;二者。有百济军的补充。
其实,最直观的证据就是,如果唐军数量较多,别说新罗侵占82座城池,就是借个胆儿让他来打,他也不敢。金法敏就是只猴子——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
侵占大唐熊津都督府82城之后,新罗却于当年8月,火速班师回国!奇了怪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原来此战新罗损失亦颇为惨重!
众臣、义官、达官、兴元都是新罗的高级将领,却在大胜之后“罪当死”,最终受到“免职”处分,说明在此战中,新罗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虽然我兵力薄弱,虽然我兵力很分散,但是依然能够让你付出沉重的代价!与此同时,大唐发生了一件开国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危机——大非川之败!
由右卫大将军薛仁贵统帅的西征军五万余人在大非川遭遇四十万吐蕃主力,全军覆没,仅薛仁贵等高级将领脱身逃回。吐蕃在大非川之战后随即进攻凉州,大唐则即刻以左相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御吐蕃(——《资治通鉴》卷二百一)。
大非川之败为有唐一来第一次全军覆没之惨败,为了保护关中之地,凉州道必然需要集结唐军主力;另外,当时的西域也是唐蕃争夺重要战略要地,也必须派驻重兵集团。
此时,大唐主要兵力已经被牵制于西部战线。所以,不可能向东线朝鲜半岛的熊津都督府派出大支援兵了。
于是,在回国休整了四个月后,新罗于公元671年正月,再次出兵熊津都督府,此次出兵的规模不大,仅派出了一支誓幢于唐济联军战于熊津城南,结果呢,这支新罗部队全军覆没,其部队长(幢主)夫果也死于阵中。那新罗的主力去哪里了?
往北方去了,因为北部来了一支威胁更大的部队——大唐的靺鞨兵。如果没有一统中原,边境民族士兵的战斗力几乎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这支部队不能小瞧。
靺鞨兵一来,就直接包围了舌口城,经过几番攻击之后,靺鞨兵没有攻克城池,便退兵了。
这个时候,新罗出击了,追击撤退中的靺鞨兵,并斩杀300余人。此时的新罗真是如日中天,几乎每战必胜!这个问题让我很苦恼。大家应该有的人也比较苦恼,一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唐军是怎么了?为何在面对战斗力并不强的新罗,接连丧师失地?
其实。主要还是兵力对比的问题。有必要分析一下自670年开始至今唐罗几次交手时的两军兵力优劣问题!先来认识一下新罗的军事体制及军事力量。新罗,在军制方面有六停(新罗人谓营为停。即六营)和九誓幢(队)及其他如三千幢、五州誓等等共计二十三军,分置于中外小菱奇遇记。
其中用于行军野战的机动兵力主要就是六停九誓幢。那么新罗的机动兵力也就是这六停就誓幢有多少人呢?据史料记载,新罗出动的最大一次兵力是公元660年即大唐显庆五年为配合苏定方出兵百济的五万兵力。那次出征,
包括新罗王金春秋、太子金法敏、大角干(时新罗王以下最高官职)金庾信等国内军政精英悉数随军出征,所以,五万人应该也就是新罗能够动员的最大机动兵力!(加上其他防守的各军,估计新罗全国兵力应在7至8万)。而同时期熊津都督府的唐济联军兵力有多少呢?
原留守熊津的刘仁愿部已经随李世勣大军回国了,原熊津都督府的兵力本来就不多(约万余人)。所以留守的唐军人数应该也就是几千人。更为严重的是熊津都督府的行政长官原百济王子扶余隆因惧怕新罗的暗算而赖在大唐没有到任,此时都督府的最高长官只是个司马。
那百济军呢,百济常年与新罗进行着拉锯战,兵力与新罗应该不相上下,但是考虑到新罗的领土比百济大,故百济兵力应该也少于新罗,在六万左右。不过,在唐灭百济战争中,百济军队已损失了三四万人,剩余的也就在二万人左右。唐济联军估计也就两万余人。
考虑到战斗力因素,相对新罗本来也不算少,但是城池众多。一分散,就更加势单力孤,再加上群龙无首,便容易被各个击破了!以上就是我分析的此时唐罗在熊津都督府的实力对比!
难不成大唐要放弃熊津都督府?不会,虽然兵力捉襟见肘,但是大唐依然派出了援兵。不过关于这方面,中朝韩的史料都没有记载,大家不要疑惑,我的态度是不说瞎话。
因为我有证据。这个证据来自倭国史料的记载。倭国一直很关注半岛形势。在他们的史料里出现了一点信息。
“天智十年(即公元671年)正月,辛亥。百济镇将刘仁愿遣李守真等上表”,天智纪而刘仁愿在唐灭高句丽时因为“失期”。没能及时赶到前线,被大唐以“征高句丽逗留”的罪名流放到姚州了。
“仁愿与勣会,后期,召还当诛,赦流姚州;一个被流放偏远地区的戴罪之身,却突然出现在百济。说明大唐又重新启用了此人,并且派去支援熊津都督府了。671年正月覆灭于熊津城南的那支新罗部队,应该就是栽在刘仁愿手中!好了现在半岛南部的唐罗态势基本就明显了。大唐,指挥官刘仁愿,兵力二万余人;新罗,指挥官金法敏,兵力五万余人;
金法敏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刘仁愿,他曾经与之并肩作战过,对其军事能力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不是个善茬,不好惹。于是金法敏就采取了新的策略——骚扰战、破坏战。
所谓骚扰战,就是时机不成熟时,不再大规模出兵,改为持续不断的骚扰战术,疲惫唐军的同时,也为自己再次积蓄力量争取充裕的时间,并巩固现有成果!
所谓破坏战,就是摧毁熊津都督府的农业,从经济上拖垮唐军。具体做法就是派遣军队践踏百济的田地,毁坏百济的农业作物。
“遣将军竹旨领兵践百济加林城禾”唐军的实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减,金法敏见时机已到,便再次出兵熊津都督府,与唐济联军战于石城,此役,新罗军取胜了,此役新罗“斩首五千三百级,获百济将军二人,唐果毅六人。”
金法敏取胜了,不过,他很快就会后悔,因为他的胜利为他赢来的不是荣誉,而是大唐的援兵——高宗朝第一猛将薛仁贵!
。“诏起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之”从这一身份上我们能明白薛仁贵的无奈!在唐朝的历次征伐中。如果是重大的军事行动,部队统帅的身份就会是某某道行军大总管,兵力在数万到数十万。如显庆五年苏定方率军出征百济,身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兵力为十万。而如果出征的规模不大,或者对方实力很弱小,部队统帅的身份仅仅只是某某道行军总管,其兵力在数千至数万不等,如咸亨三年梁积寿率军讨伐叛蛮,身份为姚州道行军总管,兵力只有五千三百人最后一个阴阳先生。
考虑到此时大唐的战略重心在西线,且薛仁贵的身份为总管而非大总管。可知其兵力有限。这就说明了薛仁贵为什么没有用武力来直接解决新罗!
之前,我总以为薛仁贵只是个有勇无畏的武将,只会冲锋陷阵,我发现那只是我的个人偏见!全文有一千余字,
洋洋洒洒,至情至理,格式基本就是开篇先论述两国间以往的友好关系,中间主题就是控诉金法敏的不臣之举,最后是要求金法敏知错就改,做个好臣子之类。那我们就有选择性地来看看这份《高金法敏书》。
第一。为金法敏分析当前形势:“今强寇已清,仇人丧国,士马玉帛。王亦有之,当应心不移,中外相辅,销镝而化”第二,金法敏不臣之举:“今王去安然之基,厌守常之策,远乖天命,今弃父言,侮暴天时。侵欺邻好”第三,金法敏之贪婪:“从己私欲。
贪天至功”第四,薛仁贵之告诫:“违君之命。不忠;背父之心,非孝。一身二名,何以自宁?”如果金法敏不听劝诫,薛仁贵也说出了后果:“高将军(高侃)之汉骑,李谨行之蕃兵(靺鞨兵),吴楚棹歌(大唐水师),幽并恶少,四面云合,方舟而下,依险筑戍,辟地耕田,
此王之膏盲(疑误,应为膏肓)也。”大意就是说:你如果不听招呼,那高侃的大唐骑兵,李谨行的靺鞨兵,以及大唐的水师,四面来攻,依险筑城,开田屯兵,那时候新罗必亡,无可挽回!。
当然了,我们知道,大唐此时无力进行规模如此大的军事行动,薛仁贵主要是恐吓,反正背后有大唐这只猛虎,恐吓一下也不过分!这类似于当年相里玄奖对渊盖苏文说的“明年发兵击尔国”。
临了,薛仁贵发出了一声感叹:“呜呼,昔为忠义,今乃逆臣。”当然了,这连哄带吓的书信也给金法敏留了点余地,毕竟,下书的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挑事儿的,这一宗旨,
薛仁贵还是掌握地比较好。
我薛仁贵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夙陪大驾),会代你呈交给圣上!这牛吹的,都已经是戴罪之身,还什么“夙陪大驾”。
第一,金法敏的圈套,金法敏收到薛仁贵的问罪书后,严格按照薛仁贵的要求,为自己进行了辩驳,历数了自己的功劳以及冤屈,来证明自己心里没鬼,行得正坐得直,一派凛然正气!没鬼?
无奈的薛仁贵金法敏正轰轰烈烈进行着他的伟业,动静搞得蛮大!不过,在大唐看来,这只是一个跳梁小丑在做着白日梦,在进行着拙劣的表演而已。
高宗皇帝明白,即使这是跳梁小丑的拙劣表演,也不能不作为,国家再难,兵力再不足,也必须给予打压,否则,养虎为患!
皇帝派出了第二拨援兵,统帅为薛仁贵!对,就是薛仁贵,没有任何诸如右卫大将军之类的头衔,因为此事薛仁贵是个白衣之身。他所有的官爵因为大非川之败而被全部免除了。
这就有点意思了。大唐皇帝派出的两拨援兵统帅都是“白衣之身”,说直接点,就都是戴罪之人!
那么在大唐皇帝眼中,金法敏是什么水平,大家自个儿猜去吧!金法敏你不要怕,薛仁贵这次一改往日作风,没有像推土机一样一路冲杀,
而是先礼后兵,给金法敏送去了一封信,历数金法敏的不臣之举,希望金法敏知错而改,恪守臣道。这就奇怪了。
前面分析过,薛仁贵是个不折不扣的杀人狂魔,在他眼中,似乎只有刀枪才是制敌的不二法器,今天却玩起文斗,不符合其一贯的风格。这并不奇怪。
我们从薛仁贵此时的身份上可以瞧出端倪。薛仁贵此次出兵,身份只是鸡林道行军总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