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革兰阴性发酵菌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检验与临床医护最新章节!
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nce)
肠杆菌科细菌是临床标本中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正如其名,肠杆菌科细菌在人类和动物的肠道内大量存在,随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腐物中。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是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细菌侵入肠道外部位(移位定植)等特定条件下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有些肠杆菌科细菌是致病菌,主要有伤寒沙门菌、志贺菌、致病性的大肠埃希菌、耶尔森菌等;也有些肠杆菌科细菌是与医院感染有关的条件致病菌,如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等。
近年来,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性问题。由于能水解新底物的β-内酰胺酶不断出现、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降低的β-内酰胺酶的出现,以及在同一个细菌体内有几种β-内酰胺酶型别同时出现等情况,使一些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获得了更强的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能力,而导致治疗失败,给临床诊断和感染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目前,临床上重要的β-内酰胺酶有四种:
1.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经典的ESBLs最早由克雷伯菌属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对所有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青霉素类均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头霉烯类(如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等敏感,体外对酶抑制剂敏感。
由于耐药质粒的播散,从肠杆菌科其他菌中也可分离出ESBLs。
2.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下降的β-内酰胺酶:可从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检出。表型特征是对阿莫西林和替卡西林耐药,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中介或耐药,而对头孢菌素敏感。
3.质粒介导的AmpC酶:质粒AmpC酶可见于克雷伯菌、沙门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属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常携带大质粒,同时编码对其他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表现为对第一至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
4.碳青霉烯水解酶:是指所有能水解碳青霉烯类的B一内酰胺酶。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的增多,由细菌产生碳青霉烯水解酶而造成的耐药性也在上升。该酶具有更为广泛的底物谱,几乎对所有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均耐药。
1.直接检查:涂片染色镜检。该方法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感染诊断帮助不大。
2.培养:标本接种血琼脂平板、肠道菌弱选择平板(如伊红美兰琼脂、麦康凯琼脂)、肠道菌强选择平板(SS琼脂),选择可疑菌落接种克氏双糖铁培养基或三糖铁培养基,该科细菌营养要求不高,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经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最后鉴定到种。
3.药敏:
(I)ESBLs酶的检测:按NCCLS推荐的标准纸片扩散法测定ESBls:采用头孢噻肟(CTX,30mg)及头孢噻肟,克拉维酸(CTXL,30mg/lOmg)组合、头孢他啶(CAZ,30mg)及头孢他啶/克拉维酸(CAZL,30mg/lOmg)组合。任一组药敏的抑菌环直径相差≥5mm时,判定ESBLs阳性。
(2)A25922制成0.5麦氏浊度的菌悬液均匀涂布于M-H琼脂平板,平板中心贴30mgFOX纸片,以刀片均匀蘸取受试菌,在距FOX纸片边缘3mm处与纸片直径平行垂直将灭菌刀片插入琼脂,轻轻抽出刀片,使琼脂自然闭合,置35℃孵育过夜。若切割线外的抑菌圈缩小即为阳性,提示产AmpC酶,反之为阴性。
(3)金属酶的检测:纸片协同试验,0.5麦氏单位待测菌菌液均匀涂布M-H琼脂平板,中间贴10mgIMP和30mgCAZ纸片,距纸片15~25cm处贴一空白纸片,加2~3mL2-巯基乙醇原液。 35℃培养过夜,如靠近2-巯基乙醇侧IMP和CAZ抑菌环有扩大者为产金属酶菌株。
埃希菌属(Escherichia)
埃希菌属包括5个种,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重要。它们一般不致病,是人类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大肠埃希茵在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某些特殊菌株致病性强,能直接导致肠道感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发生定位转移时可造成感染,以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埃希菌属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也是食物和饮料的卫生学标准。所致疾病可分两类:
1.肠道外感染: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的菌种,可引起各种类型的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还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肺炎、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术后创口感染,以及新生儿的脑膜炎等,属条件致病菌感染,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有时与类杆菌、粪肠球菌混合感染,产生的脓液黏稠,有粪臭味。
2.肠道内感染:主要为腹泻。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主要有5组:
(1)产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在发展中国家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经粪一口感染,由质粒介导产生耐热肠毒素ST和不耐热肠毒素LT而引起腹泻,不侵犯肠黏膜上皮。导致恶心、腹痛、低热以及急性发作类似霍乱的严重腹泻,也可为轻度水样腹泻。
(2)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严重者可致死,成人少见。EPEC多不产生肠毒素(某些菌株产生类志贺毒素),病菌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端大量繁殖形成微菌落,导致肠黏膜的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而造成严重腹泻。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粪便常为黏液性但无血液。
(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相对较少见,引发的肠炎不像大多数大肠埃希菌引发的肠炎而类似与志贺菌,该菌不产生肠毒素,死亡后产生内毒素,导致肠黏膜上皮发生炎症或溃疡。临床表现为细菌性痢疾样症状。腹泻呈脓血便,有里急后重,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多为水源性或食源性感染,其代表血清型为O157:H7,所有血便患者均应常规作O157:H7的培养,在发病季节有指征的患者其粪便检查应包括O157:H7培养。O157:H7大肠埃希菌感染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出血性肠炎最多见。典型的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期水样便,继而有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血性粪便,低热或不发热,粪便中无炎性排出物。引起出血性肠炎的E—HEC还有其他血清型,如O1O4:H21、O26:H11、O48:H21。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主要包括3个症状:急性肾衰、血小板减少症和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是引起儿童急性肾衰的主要病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血小板减少症、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肾功能异常和神经系统症状。
(5)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可致儿童肠道感染,症状主要为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偶有腹痛、发热和血便。
志贺菌属(Shigella)
该属是主要的肠道病原菌之一,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及宋内志贺菌四个种,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其致病物质主要是侵袭力、内毒素和外毒素,临床呈现典型的黏液脓血便。痢疾志贺菌I型产生的外毒素(称志贺毒素),具有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和肠毒性。因此痢疾志贺菌引起的菌痢症状最重。宋内志贺菌最轻。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多见,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变为慢性,病程迁延,慢性患者和恢复期带菌常见,无动物宿主。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主要有以下3种临床类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典型、**型及中毒型;典型的细菌性痢疾表现为腹痛、发热、大量水样便,1~2d后转为少量腹泻,有里急后重现象,便中含有大量的血、黏液和白细胞。志贺菌很少穿过黏膜层进入血液;**型痢疾因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急性中毒性菌痢以小儿为多见,多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性中毒症状,由内毒素大量释放引起,死亡率高,各型志贺菌都有可能引起。
1.慢性细菌性痢疾:常因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造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程超过两个月以上视为慢性菌痢。
携带者:有恢复期带菌、慢性带菌和健康带菌3种类型,后者是主要传染源。
2.治疗志贺菌感染的药物很多,但该菌易出现多重耐药性。临床实验室常规药敏仅测试和报告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和一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外测试可能为敏感,但临床无效。
沙门菌属(Sal)
1.沙门菌致病物质主要有:1侵袭力:沙门菌的表面有O抗原及Vi抗原,有Vi抗原的菌株具有侵袭力,比无Vi抗原的菌株致病力强;2内毒素: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可引起机体发热、白细胞变化、中毒性休克,并能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多种生物效应,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3肠毒素: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能产生类似大肠埃希菌的肠毒素。
2.沙门菌所致疾病主要有两类,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是急性胃肠炎。由摄人大量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引起。潜伏期6~24h。主要症状是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在3~5d内较快恢复,偶尔持续不愈。常为集体食物中毒。沙门菌广泛分布于各种脊椎动物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后经常污染水体和土壤,引起人和动物的感染,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家养宠物小乌龟曾是沙门菌病的重要传染源。
3.沙门菌所致另一类重要疾病是肠热症,即伤寒和副伤寒。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独特的急性全身性发热性单核细胞内感染,主要由沙门菌属中的伤寒沙门菌和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偶尔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伤寒与副伤寒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往往降低,大多为(3~4)x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病原菌的检出是本病的确诊依据,疾病早期以血培养为主,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90%,病程后期以骨髓、粪、尿等培养为主,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对应用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用。粪、尿培养一般于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粪便培养阳性应结合临床表现,单纯大便培养阳性可为伤寒带菌状态。
另外,取玫瑰疹刮取物或活检切片进行培养,也可获阳性结果。
3.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Vi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肥达反应是测定患者血清中O、H抗体效价的一种传统血清学诊断方法,肥达反应与细菌分离培养同时进行或在后者失败的情况下,能辅助诊断伤寒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肠热症。通常伤寒与副伤寒发病1周后肥达试验开始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演进而递增,第4~6周呈高峰,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其结果解释应注意:
(1)正常值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O>1:8O,H>1:16O,A、B、C>1:8O才有临床意义;或在疾病早期及中后期分别采集2次血清,若第二份血清比第一份的效价增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
(2)O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为IgM,出现较早,存在于血清内的时间较短;H抗体为IgG,出现较迟,持续存在的时间较长。
1O高H不高:可能为疾病的早期:沙门菌属中其他菌种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或H-O变异的沙门菌引起的感染等。建议l周后复查。如1周后H也有升高可证实为肠热证。2H高O不高:可能为疾病的晚期;以往患过伤寒、副伤寒或接受过预防接种;回忆反应等。
(3)伤寒沙门菌与甲型、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有部分共同的O抗原,可使体内产生相同的抗体,故抗体特异性较低,增高且喹诺’ 酮类敏感时,用喹诺酮治疗可能出现临床治疗失败或延迟反应。
. 耶尔森菌属(Yersinla)
本属细菌共有11种,至少有3种肯定是人类的致病菌。鼠疫 耶尔森菌是烈性传染病鼠疫的病原菌,主要在啮齿动物间流行,致 病因素有内毒素和鼠毒素,所致鼠疫有3种常见的临床类型:腺鼠 疫、败血型鼠疫和肺鼠疫,其中肺鼠疫可通过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 直接传播,导致人类的鼠疫大流行。假结核耶尔森菌可引起人肠系 膜淋巴结炎、腹泻和败血症。小肠结肠耶尔森菌可致胃肠炎、菌血 症和败血症、肠系膜淋巴结炎、关节炎等。耶尔森菌属引起动物源 性感染,通常先引起啮齿类、小动物和鸟类感染。人对本菌的易感 性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取决于受感染的方式,人类主要通过 节肢动物叮咬或食用污染食物等途径而受感染。
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
本菌属内有3个种和1个生物群。肠道内最常见的是弗劳地 枸橼酸杆菌群,是肠道的正常菌丛成员,为条件致病菌,与腹泻和 某些肠道外感染有关,常致尿道感染、菌血症、败血症、肺炎、腹膜 炎、创伤感染、新生儿脑膜炎和脑脓肿,是血库血及血浆的常见污 染菌,临床分离的菌株常具有多重耐药性。枸橼酸杆菌最常从尿和 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引起新生儿脑膜炎和脑脓肿的病例有上升 趋势,其死亡率高达1/3,且至少有75%的患儿发生严重的神经损 害。
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本菌属共有7个种,包括肺炎、催娩、土生、植生、解鸟氨酸克 雷伯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又分肺炎、臭鼻、鼻硬结3个亚种。从临 床标本中分离的克雷伯菌属95%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它是国内医院感染中最多见的细菌之一。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栖生于肠道,在口咽部带菌率为1%~6%,住院病人带菌率可高达20%。当机体虚弱,如酒精中毒、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时,口咽部定居的细菌可成为肺部感染的来源。本菌所致的原发性肺炎可使肺部广泛坏死出血,产生铁锈色或红色果酱状痰。常并发胸膜炎,引起胸痛。还可引起肺外感染,如尿道感染、败血症、伤口感染、脑膜炎等。臭鼻亚种可致臭鼻症,尚可引起败血症、泌尿道感染和软组织感染。鼻硬结亚种可使人鼻、咽、喉及其他呼吸道结构发生慢性肉芽肿,使组织坏死。本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20世纪90年代以来,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性引起全世界的广泛重视,它是最主要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之一,导致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失败,造成临床治疗困难。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肠杆菌属现有13种,最常见的两种是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是肠道正常菌丛的一部分,认为不会引起腹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能引起多种肠道外的条件致病性感染,如泌尿道、呼吸道和伤口感染,亦可引起菌血症和脑膜炎。坂崎肠杆菌能引起新生儿脑膜炎和败血症,死亡率高达75%。聚团肠杆菌常由植物的花、种子以及蔬菜中检出,是腐生菌,临床上可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烧伤、多发性创伤、白血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的感染,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也可因医疗操作引发医院内感染;日勾维肠杆菌能引起泌尿道感染,亦可从呼吸道和血液中分离到本菌。致癌肠杆菌可引起多种临床感染,包括伤口感染、尿道感染、菌血症、肺炎等。
此类细菌常编码产生染色体介导的Bushl (AmpC)型的β内酰胺酶,表现为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头孢霉素类、加酶抑制剂类抗生素均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肠杆菌属细菌可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治疗过程中产生多重耐药性,即最初敏感的菌株在开始治疗3~4d内就可变成耐药菌株,因此需反复测试重复分离的菌株。多重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有很高的死亡率。阴沟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对头孢西丁天然耐药。
哈夫尼菌属(Hafnia)
本属只有一个种,即蜂房哈夫尼菌(H.alvei),该菌为机会致病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土壤、污水、乳制品及粪便中,临床上可从伤口、血液、痰、尿液和其他感染部位分离到,在许多情况下与其它菌混杂,其在感染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沙雷菌属(Serratia)
沙雷菌包括8个菌种,是水和土壤中的常见菌。其中黏质沙雷菌是引起肠道外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常在体衰、免疫力低下、各种医疗处置以及生活环境不良情况下引起人类各种感染,感染部位遍及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尿系感染、肺炎、败血症。接受化疗的网状内皮组织恶性变患者更易感染。与肠杆菌属细菌类似的是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治疗过程中可诱导形成多重耐药性,最初敏感的菌株在开始治疗3~4d内就可变成耐药菌株,因此需反复测试重复分离的菌株。沙雷菌属对头孢呋肟、呋喃坦叮及四环素天然耐药。
变形杆菌扁( Proteus)
变形杆菌属存在于肠道和被粪便污染的所有物体上,可引起人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并与泌尿道结石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可继发于泌尿道感染引起菌血症,还常引起伤口、呼吸道等多种感染,由变形杆菌造成的新生儿脐带感染可导致高度致死性菌血症和脑膜炎。奇异变形杆菌也是婴儿肠炎的病原菌之一。偶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潘氏变形杆菌,可引起医院感染。产黏变形杆菌尚未从人类感染中分离到。奇异变形杆菌对呋喃坦叮和四环素天然耐药,普通变形杆菌对第一代头孢、氨苄西林和头孢呋口辛天然耐药,潘氏变形杆菌对氯霉素天然耐药。
普罗威斯登菌属( Providencia)
该属细菌包括产碱普罗威斯登菌(P.alcalifaciens)、拉氏普罗威斯登菌( P.rustigianii)、斯氏普罗威斯登菌(P.stuartii)、雷氏普罗威斯登菌( P.rettgeri)和海氏普罗威斯登菌(P.heimbochae)五种菌。
该属细菌与变形杆菌一样,有碱化尿液的作用,有可能促使结晶形成,与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有关。雷氏普罗威斯登菌和斯氏普罗威斯登菌可致泌尿道感染和其他的肠道外感染,并引起许多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产碱普罗威斯登菌可从粪便中分离到,但其致病性尚不明了,而拉氏普罗威斯登菌则较少从人类标本中分离到。海氏普罗威斯登菌可从动物标本中分离到。
摩根菌属( )
机会致病菌,存在于人、狗、其他动物和爬虫类的肠道,曾由血液、尿液、脓汁、痰和伤口标本中检出,亦可引起医院内尿路感染和创伤感染,对引起腹泻尚无可靠证明。
弧菌科(Vibrionaceae)
该科包括4个属的细菌,发光杆菌属对人类不致病,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对人类具有致病性。弧菌属细菌有的可引起人类肠道感染及伤口感染等;气单胞菌属细菌有的也能引起人类腹泻及伤口感染;邻单胞菌属除引起腹泻外,尚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及骨髓炎。
1.直接检查:涂片染色镜检。该方法对弧菌科细菌的感染诊断 帮助不大。
2.动力试验:取米泔水样便或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后的肉汤液 制成悬滴片,在暗视野下观察,可见来回穿梭似流星状动力阳性细 菌。
3.培养:标本接种血琼脂平板、肠道菌弱选择平板(如伊红美 兰琼脂、麦康凯琼脂)、(TCBS琼脂),选择可疑菌落接种克氏双糖 铁培养基或三糖铁培养基,该科细菌营养要求不高,氧化酶阳性, 发酵葡萄糖,动力阳性,再经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最后鉴定到种。
弧菌属(Vibrio)
弧菌属目前共有36种,14种与人类感染有关。包括引起肠道 感染的OI群霍乱弧菌、非OI群霍乱弧菌、拟态弧菌、河流弧菌、副 溶血弧菌、霍氏弧菌。其中以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最为重要,分 别引起霍乱和食物中毒。根据菌体抗原,OI群霍乱弧菌分为小川 型、稻叶型和彦岛型;根据生物学特性,OI群霍乱弧菌又分为古典 生物型和埃尔托(EI Tor)生物型。进食副溶血弧菌污染的海产品可 导致急性胃肠炎和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的肠道外感染多见于伤 口。其他能引起伤口感染、中耳炎和败血症等肠外感染的弧菌有解 藻酸弧菌、辛辛那提弧菌、创伤弧菌、弗氏弧菌、少女弧菌、麦氏弧 菌和鲨鱼弧菌。凡在流行季节有腹泻症状并有食用海产品史或与 海水、海洋动物接触后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均应高度怀疑弧菌属 细菌的感染。
治疗霍乱需补充水和电解质,纠正脱水,用抗生素的目的是缩 短腹泻时间以减少脱水。大多数弧菌对四环素敏感,但也有多重耐 药现象。副溶血弧菌感染为自限性,一般可自愈,抗生素无效。
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目前该菌属共有9个菌种,嗜水气单胞菌( A.hydrophila)、豚鼠气单胞菌(A.caviac)、维氏气单胞菌(A.vevoniac)、中间气单胞菌(A.media)、舒氏气单胞菌(A.schubertii)、脆弱气单胞菌(A.trota)、简氏气单胞菌(A.jandaei).异常、嗜糖气单胞菌(A.allosaocharo-phiea)、杀鲑气单胞菌(A.salmonicida);它们广泛存在于淡水、海水、土壤、鱼类和脊椎动物肠道中,人类接触后可引起感染,是人类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特别是5岁以下的儿童易发生气单胞菌性腹泻,大多数病例属于这一年龄段。除了胃肠炎,气单胞菌还与伤口感染、骨髓炎、腹膜炎、败血症、呼吸道感染等有关。临床常见的有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维隆气单胞菌等。
患严重气单胞菌性腹泻的患者可给予特殊抗菌治疗。嗜水气单胞菌对头孢噻吩、氨苄西林、羧苄西林耐药,对广谱头孢菌素大多敏感。嗜水气单胞和温和气单胞菌通常对复方磺胺异嗯唑、氟喹诺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
邻单胞菌属(Pleisomonas)
本属只有1个菌种即类志贺邻单胞菌( p.shigelloides).普遍存在于水和土壤表面。本菌主要引起胃肠炎,好发于夏季,主要与食人生的海产品有关。临床症状可以是短时间的水样泄或痢疾样腹泻。也能引起肠道外感染,主要是败血症,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还可引起蜂窝组织炎、骨髓炎、脑膜炎等。
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nce)
肠杆菌科细菌是临床标本中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正如其名,肠杆菌科细菌在人类和动物的肠道内大量存在,随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广泛分布于土壤、水和腐物中。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是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细菌侵入肠道外部位(移位定植)等特定条件下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有些肠杆菌科细菌是致病菌,主要有伤寒沙门菌、志贺菌、致病性的大肠埃希菌、耶尔森菌等;也有些肠杆菌科细菌是与医院感染有关的条件致病菌,如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等。
近年来,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性问题。由于能水解新底物的β-内酰胺酶不断出现、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降低的β-内酰胺酶的出现,以及在同一个细菌体内有几种β-内酰胺酶型别同时出现等情况,使一些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获得了更强的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能力,而导致治疗失败,给临床诊断和感染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目前,临床上重要的β-内酰胺酶有四种:
1.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经典的ESBLs最早由克雷伯菌属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对所有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青霉素类均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头霉烯类(如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等敏感,体外对酶抑制剂敏感。
由于耐药质粒的播散,从肠杆菌科其他菌中也可分离出ESBLs。
2.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下降的β-内酰胺酶:可从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中检出。表型特征是对阿莫西林和替卡西林耐药,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中介或耐药,而对头孢菌素敏感。
3.质粒介导的AmpC酶:质粒AmpC酶可见于克雷伯菌、沙门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属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常携带大质粒,同时编码对其他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表现为对第一至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
4.碳青霉烯水解酶:是指所有能水解碳青霉烯类的B一内酰胺酶。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的增多,由细菌产生碳青霉烯水解酶而造成的耐药性也在上升。该酶具有更为广泛的底物谱,几乎对所有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均耐药。
1.直接检查:涂片染色镜检。该方法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感染诊断帮助不大。
2.培养:标本接种血琼脂平板、肠道菌弱选择平板(如伊红美兰琼脂、麦康凯琼脂)、肠道菌强选择平板(SS琼脂),选择可疑菌落接种克氏双糖铁培养基或三糖铁培养基,该科细菌营养要求不高,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经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最后鉴定到种。
3.药敏:
(I)ESBLs酶的检测:按NCCLS推荐的标准纸片扩散法测定ESBls:采用头孢噻肟(CTX,30mg)及头孢噻肟,克拉维酸(CTXL,30mg/lOmg)组合、头孢他啶(CAZ,30mg)及头孢他啶/克拉维酸(CAZL,30mg/lOmg)组合。任一组药敏的抑菌环直径相差≥5mm时,判定ESBLs阳性。
(2)A25922制成0.5麦氏浊度的菌悬液均匀涂布于M-H琼脂平板,平板中心贴30mgFOX纸片,以刀片均匀蘸取受试菌,在距FOX纸片边缘3mm处与纸片直径平行垂直将灭菌刀片插入琼脂,轻轻抽出刀片,使琼脂自然闭合,置35℃孵育过夜。若切割线外的抑菌圈缩小即为阳性,提示产AmpC酶,反之为阴性。
(3)金属酶的检测:纸片协同试验,0.5麦氏单位待测菌菌液均匀涂布M-H琼脂平板,中间贴10mgIMP和30mgCAZ纸片,距纸片15~25cm处贴一空白纸片,加2~3mL2-巯基乙醇原液。 35℃培养过夜,如靠近2-巯基乙醇侧IMP和CAZ抑菌环有扩大者为产金属酶菌株。
埃希菌属(Escherichia)
埃希菌属包括5个种,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重要。它们一般不致病,是人类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大肠埃希茵在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某些特殊菌株致病性强,能直接导致肠道感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发生定位转移时可造成感染,以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埃希菌属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也是食物和饮料的卫生学标准。所致疾病可分两类:
1.肠道外感染: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的菌种,可引起各种类型的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还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肺炎、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术后创口感染,以及新生儿的脑膜炎等,属条件致病菌感染,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有时与类杆菌、粪肠球菌混合感染,产生的脓液黏稠,有粪臭味。
2.肠道内感染:主要为腹泻。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主要有5组:
(1)产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在发展中国家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经粪一口感染,由质粒介导产生耐热肠毒素ST和不耐热肠毒素LT而引起腹泻,不侵犯肠黏膜上皮。导致恶心、腹痛、低热以及急性发作类似霍乱的严重腹泻,也可为轻度水样腹泻。
(2)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严重者可致死,成人少见。EPEC多不产生肠毒素(某些菌株产生类志贺毒素),病菌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端大量繁殖形成微菌落,导致肠黏膜的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而造成严重腹泻。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粪便常为黏液性但无血液。
(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相对较少见,引发的肠炎不像大多数大肠埃希菌引发的肠炎而类似与志贺菌,该菌不产生肠毒素,死亡后产生内毒素,导致肠黏膜上皮发生炎症或溃疡。临床表现为细菌性痢疾样症状。腹泻呈脓血便,有里急后重,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多为水源性或食源性感染,其代表血清型为O157:H7,所有血便患者均应常规作O157:H7的培养,在发病季节有指征的患者其粪便检查应包括O157:H7培养。O157:H7大肠埃希菌感染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出血性肠炎最多见。典型的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期水样便,继而有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血性粪便,低热或不发热,粪便中无炎性排出物。引起出血性肠炎的E—HEC还有其他血清型,如O1O4:H21、O26:H11、O48:H21。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主要包括3个症状:急性肾衰、血小板减少症和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是引起儿童急性肾衰的主要病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血小板减少症、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肾功能异常和神经系统症状。
(5)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可致儿童肠道感染,症状主要为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偶有腹痛、发热和血便。
志贺菌属(Shigella)
该属是主要的肠道病原菌之一,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及宋内志贺菌四个种,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其致病物质主要是侵袭力、内毒素和外毒素,临床呈现典型的黏液脓血便。痢疾志贺菌I型产生的外毒素(称志贺毒素),具有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和肠毒性。因此痢疾志贺菌引起的菌痢症状最重。宋内志贺菌最轻。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多见,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变为慢性,病程迁延,慢性患者和恢复期带菌常见,无动物宿主。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主要有以下3种临床类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典型、**型及中毒型;典型的细菌性痢疾表现为腹痛、发热、大量水样便,1~2d后转为少量腹泻,有里急后重现象,便中含有大量的血、黏液和白细胞。志贺菌很少穿过黏膜层进入血液;**型痢疾因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急性中毒性菌痢以小儿为多见,多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性中毒症状,由内毒素大量释放引起,死亡率高,各型志贺菌都有可能引起。
1.慢性细菌性痢疾:常因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造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程超过两个月以上视为慢性菌痢。
携带者:有恢复期带菌、慢性带菌和健康带菌3种类型,后者是主要传染源。
2.治疗志贺菌感染的药物很多,但该菌易出现多重耐药性。临床实验室常规药敏仅测试和报告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和一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外测试可能为敏感,但临床无效。
沙门菌属(Sal)
1.沙门菌致病物质主要有:1侵袭力:沙门菌的表面有O抗原及Vi抗原,有Vi抗原的菌株具有侵袭力,比无Vi抗原的菌株致病力强;2内毒素: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可引起机体发热、白细胞变化、中毒性休克,并能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多种生物效应,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3肠毒素: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能产生类似大肠埃希菌的肠毒素。
2.沙门菌所致疾病主要有两类,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是急性胃肠炎。由摄人大量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引起。潜伏期6~24h。主要症状是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般在3~5d内较快恢复,偶尔持续不愈。常为集体食物中毒。沙门菌广泛分布于各种脊椎动物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后经常污染水体和土壤,引起人和动物的感染,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家养宠物小乌龟曾是沙门菌病的重要传染源。
3.沙门菌所致另一类重要疾病是肠热症,即伤寒和副伤寒。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独特的急性全身性发热性单核细胞内感染,主要由沙门菌属中的伤寒沙门菌和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偶尔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伤寒与副伤寒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往往降低,大多为(3~4)x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病原菌的检出是本病的确诊依据,疾病早期以血培养为主,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90%,病程后期以骨髓、粪、尿等培养为主,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对应用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用。粪、尿培养一般于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粪便培养阳性应结合临床表现,单纯大便培养阳性可为伤寒带菌状态。
另外,取玫瑰疹刮取物或活检切片进行培养,也可获阳性结果。
3.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Vi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肥达反应是测定患者血清中O、H抗体效价的一种传统血清学诊断方法,肥达反应与细菌分离培养同时进行或在后者失败的情况下,能辅助诊断伤寒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肠热症。通常伤寒与副伤寒发病1周后肥达试验开始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演进而递增,第4~6周呈高峰,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其结果解释应注意:
(1)正常值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O>1:8O,H>1:16O,A、B、C>1:8O才有临床意义;或在疾病早期及中后期分别采集2次血清,若第二份血清比第一份的效价增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
(2)O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为IgM,出现较早,存在于血清内的时间较短;H抗体为IgG,出现较迟,持续存在的时间较长。
1O高H不高:可能为疾病的早期:沙门菌属中其他菌种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或H-O变异的沙门菌引起的感染等。建议l周后复查。如1周后H也有升高可证实为肠热证。2H高O不高:可能为疾病的晚期;以往患过伤寒、副伤寒或接受过预防接种;回忆反应等。
(3)伤寒沙门菌与甲型、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有部分共同的O抗原,可使体内产生相同的抗体,故抗体特异性较低,增高且喹诺’ 酮类敏感时,用喹诺酮治疗可能出现临床治疗失败或延迟反应。
. 耶尔森菌属(Yersinla)
本属细菌共有11种,至少有3种肯定是人类的致病菌。鼠疫 耶尔森菌是烈性传染病鼠疫的病原菌,主要在啮齿动物间流行,致 病因素有内毒素和鼠毒素,所致鼠疫有3种常见的临床类型:腺鼠 疫、败血型鼠疫和肺鼠疫,其中肺鼠疫可通过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 直接传播,导致人类的鼠疫大流行。假结核耶尔森菌可引起人肠系 膜淋巴结炎、腹泻和败血症。小肠结肠耶尔森菌可致胃肠炎、菌血 症和败血症、肠系膜淋巴结炎、关节炎等。耶尔森菌属引起动物源 性感染,通常先引起啮齿类、小动物和鸟类感染。人对本菌的易感 性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取决于受感染的方式,人类主要通过 节肢动物叮咬或食用污染食物等途径而受感染。
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
本菌属内有3个种和1个生物群。肠道内最常见的是弗劳地 枸橼酸杆菌群,是肠道的正常菌丛成员,为条件致病菌,与腹泻和 某些肠道外感染有关,常致尿道感染、菌血症、败血症、肺炎、腹膜 炎、创伤感染、新生儿脑膜炎和脑脓肿,是血库血及血浆的常见污 染菌,临床分离的菌株常具有多重耐药性。枸橼酸杆菌最常从尿和 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引起新生儿脑膜炎和脑脓肿的病例有上升 趋势,其死亡率高达1/3,且至少有75%的患儿发生严重的神经损 害。
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本菌属共有7个种,包括肺炎、催娩、土生、植生、解鸟氨酸克 雷伯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又分肺炎、臭鼻、鼻硬结3个亚种。从临 床标本中分离的克雷伯菌属95%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它是国内医院感染中最多见的细菌之一。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栖生于肠道,在口咽部带菌率为1%~6%,住院病人带菌率可高达20%。当机体虚弱,如酒精中毒、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时,口咽部定居的细菌可成为肺部感染的来源。本菌所致的原发性肺炎可使肺部广泛坏死出血,产生铁锈色或红色果酱状痰。常并发胸膜炎,引起胸痛。还可引起肺外感染,如尿道感染、败血症、伤口感染、脑膜炎等。臭鼻亚种可致臭鼻症,尚可引起败血症、泌尿道感染和软组织感染。鼻硬结亚种可使人鼻、咽、喉及其他呼吸道结构发生慢性肉芽肿,使组织坏死。本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20世纪90年代以来,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性引起全世界的广泛重视,它是最主要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之一,导致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失败,造成临床治疗困难。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肠杆菌属现有13种,最常见的两种是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是肠道正常菌丛的一部分,认为不会引起腹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能引起多种肠道外的条件致病性感染,如泌尿道、呼吸道和伤口感染,亦可引起菌血症和脑膜炎。坂崎肠杆菌能引起新生儿脑膜炎和败血症,死亡率高达75%。聚团肠杆菌常由植物的花、种子以及蔬菜中检出,是腐生菌,临床上可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烧伤、多发性创伤、白血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的感染,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也可因医疗操作引发医院内感染;日勾维肠杆菌能引起泌尿道感染,亦可从呼吸道和血液中分离到本菌。致癌肠杆菌可引起多种临床感染,包括伤口感染、尿道感染、菌血症、肺炎等。
此类细菌常编码产生染色体介导的Bushl (AmpC)型的β内酰胺酶,表现为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头孢霉素类、加酶抑制剂类抗生素均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肠杆菌属细菌可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治疗过程中产生多重耐药性,即最初敏感的菌株在开始治疗3~4d内就可变成耐药菌株,因此需反复测试重复分离的菌株。多重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有很高的死亡率。阴沟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对头孢西丁天然耐药。
哈夫尼菌属(Hafnia)
本属只有一个种,即蜂房哈夫尼菌(H.alvei),该菌为机会致病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土壤、污水、乳制品及粪便中,临床上可从伤口、血液、痰、尿液和其他感染部位分离到,在许多情况下与其它菌混杂,其在感染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沙雷菌属(Serratia)
沙雷菌包括8个菌种,是水和土壤中的常见菌。其中黏质沙雷菌是引起肠道外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常在体衰、免疫力低下、各种医疗处置以及生活环境不良情况下引起人类各种感染,感染部位遍及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尿系感染、肺炎、败血症。接受化疗的网状内皮组织恶性变患者更易感染。与肠杆菌属细菌类似的是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治疗过程中可诱导形成多重耐药性,最初敏感的菌株在开始治疗3~4d内就可变成耐药菌株,因此需反复测试重复分离的菌株。沙雷菌属对头孢呋肟、呋喃坦叮及四环素天然耐药。
变形杆菌扁( Proteus)
变形杆菌属存在于肠道和被粪便污染的所有物体上,可引起人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并与泌尿道结石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可继发于泌尿道感染引起菌血症,还常引起伤口、呼吸道等多种感染,由变形杆菌造成的新生儿脐带感染可导致高度致死性菌血症和脑膜炎。奇异变形杆菌也是婴儿肠炎的病原菌之一。偶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潘氏变形杆菌,可引起医院感染。产黏变形杆菌尚未从人类感染中分离到。奇异变形杆菌对呋喃坦叮和四环素天然耐药,普通变形杆菌对第一代头孢、氨苄西林和头孢呋口辛天然耐药,潘氏变形杆菌对氯霉素天然耐药。
普罗威斯登菌属( Providencia)
该属细菌包括产碱普罗威斯登菌(P.alcalifaciens)、拉氏普罗威斯登菌( P.rustigianii)、斯氏普罗威斯登菌(P.stuartii)、雷氏普罗威斯登菌( P.rettgeri)和海氏普罗威斯登菌(P.heimbochae)五种菌。
该属细菌与变形杆菌一样,有碱化尿液的作用,有可能促使结晶形成,与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有关。雷氏普罗威斯登菌和斯氏普罗威斯登菌可致泌尿道感染和其他的肠道外感染,并引起许多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产碱普罗威斯登菌可从粪便中分离到,但其致病性尚不明了,而拉氏普罗威斯登菌则较少从人类标本中分离到。海氏普罗威斯登菌可从动物标本中分离到。
摩根菌属( )
机会致病菌,存在于人、狗、其他动物和爬虫类的肠道,曾由血液、尿液、脓汁、痰和伤口标本中检出,亦可引起医院内尿路感染和创伤感染,对引起腹泻尚无可靠证明。
弧菌科(Vibrionaceae)
该科包括4个属的细菌,发光杆菌属对人类不致病,弧菌属、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对人类具有致病性。弧菌属细菌有的可引起人类肠道感染及伤口感染等;气单胞菌属细菌有的也能引起人类腹泻及伤口感染;邻单胞菌属除引起腹泻外,尚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及骨髓炎。
1.直接检查:涂片染色镜检。该方法对弧菌科细菌的感染诊断 帮助不大。
2.动力试验:取米泔水样便或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后的肉汤液 制成悬滴片,在暗视野下观察,可见来回穿梭似流星状动力阳性细 菌。
3.培养:标本接种血琼脂平板、肠道菌弱选择平板(如伊红美 兰琼脂、麦康凯琼脂)、(TCBS琼脂),选择可疑菌落接种克氏双糖 铁培养基或三糖铁培养基,该科细菌营养要求不高,氧化酶阳性, 发酵葡萄糖,动力阳性,再经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最后鉴定到种。
弧菌属(Vibrio)
弧菌属目前共有36种,14种与人类感染有关。包括引起肠道 感染的OI群霍乱弧菌、非OI群霍乱弧菌、拟态弧菌、河流弧菌、副 溶血弧菌、霍氏弧菌。其中以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最为重要,分 别引起霍乱和食物中毒。根据菌体抗原,OI群霍乱弧菌分为小川 型、稻叶型和彦岛型;根据生物学特性,OI群霍乱弧菌又分为古典 生物型和埃尔托(EI Tor)生物型。进食副溶血弧菌污染的海产品可 导致急性胃肠炎和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的肠道外感染多见于伤 口。其他能引起伤口感染、中耳炎和败血症等肠外感染的弧菌有解 藻酸弧菌、辛辛那提弧菌、创伤弧菌、弗氏弧菌、少女弧菌、麦氏弧 菌和鲨鱼弧菌。凡在流行季节有腹泻症状并有食用海产品史或与 海水、海洋动物接触后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均应高度怀疑弧菌属 细菌的感染。
治疗霍乱需补充水和电解质,纠正脱水,用抗生素的目的是缩 短腹泻时间以减少脱水。大多数弧菌对四环素敏感,但也有多重耐 药现象。副溶血弧菌感染为自限性,一般可自愈,抗生素无效。
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目前该菌属共有9个菌种,嗜水气单胞菌( A.hydrophila)、豚鼠气单胞菌(A.caviac)、维氏气单胞菌(A.vevoniac)、中间气单胞菌(A.media)、舒氏气单胞菌(A.schubertii)、脆弱气单胞菌(A.trota)、简氏气单胞菌(A.jandaei).异常、嗜糖气单胞菌(A.allosaocharo-phiea)、杀鲑气单胞菌(A.salmonicida);它们广泛存在于淡水、海水、土壤、鱼类和脊椎动物肠道中,人类接触后可引起感染,是人类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特别是5岁以下的儿童易发生气单胞菌性腹泻,大多数病例属于这一年龄段。除了胃肠炎,气单胞菌还与伤口感染、骨髓炎、腹膜炎、败血症、呼吸道感染等有关。临床常见的有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维隆气单胞菌等。
患严重气单胞菌性腹泻的患者可给予特殊抗菌治疗。嗜水气单胞菌对头孢噻吩、氨苄西林、羧苄西林耐药,对广谱头孢菌素大多敏感。嗜水气单胞和温和气单胞菌通常对复方磺胺异嗯唑、氟喹诺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
邻单胞菌属(Pleisomonas)
本属只有1个菌种即类志贺邻单胞菌( p.shigelloides).普遍存在于水和土壤表面。本菌主要引起胃肠炎,好发于夏季,主要与食人生的海产品有关。临床症状可以是短时间的水样泄或痢疾样腹泻。也能引起肠道外感染,主要是败血症,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还可引起蜂窝组织炎、骨髓炎、脑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