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金矿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明末逐鹿天下最新章节!
王启元听着明轮拍打海面的声音。
这种已经听腻的声音,现在却格外悦耳。
他站在甲板上,望着已经能看见轮廓的南洋省城淡马锡城。
王启元一直在记录着时间,现在是4336年(公元1639年),五月二日。
客轮在大海上行驶两个多月,他们即将来到目的地。
客轮在船只的引导下,进入港口停靠好。
淡马锡城的港口十分繁华。
南洋是由多个岛屿组成的地区,有名字的岛屿就多达三百多个。
这里的交通,基本以海运为主。
王启元走下甲板,他就直奔南洋总督府。
京城这个时节,应该还在穿毛衣。
淡马锡城的街边,很多人只穿了一件单衣,还一副满头大汗的样子。
这里现在的气温,比北方盛夏时候还热。
南洋总督武弘义听到王启元回来,他立刻命令师爷把王启元带来见他。
鲁光明带着工人先回到南洋。
武弘义就知道,京城那里的大致情况。
王启元是大功臣,完成了他们之前预想的主要目标。
金矿开采证已经办下来,秘密开采的金矿,终于能向世人公开。
之前积累的金矿,也可以正式冶炼成金砖。
武弘义之前已经做好两手准备。
他们能获得采矿证,南洋总督府就掌握金矿从开采到冶炼,一整个工业链条。
如果无法获得采矿证,金矿开采可以让出去,金矿冶炼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南洋总督府想尽办法,也要在金矿产业链,咬下来一块肉。
现在事情向好的一面发展,南洋获得这个大金矿的开采权,就有源源不断的金币收益。
武弘义手中有足够的钱,再加上南洋这里的地理优势。
他就有信心在任期内,发展好南洋的几个支柱产业。
这将作为他不可磨灭的功绩,送他直入中枢。
王启元坐在南阳总督武弘义的对面,详细汇报他前往京城的经历。
武弘义认真听着王启元的汇报,他之前只是了解结果,不了解详细的过程。
他听完之后,满意的说道:“王知县,你做得非常不错。
把事情办理的很好,这次还获得陛下的赏识。
金矿在你的治下,陛下安排下来的任务,就交给你负责。
那些淘金客,很多都不是安分的良民,一定要治理好他们。”
武弘义很开心,王启元才是七品官,不会影响到他的地位。
他手下出现一个能人,这就证明他会用人,在皇帝苏河眼中,这也是加分项。
王启元听到武弘义把任务全都交给他,心中非常高兴。
做好这件皇帝苏河都关注的事情,他有机会直入青云。
王启元认真的回应道:“武总督,这些人主要是求财。
但没有管控,也会造成很多恶性事件。
卑职已经有详细方案,可以管控好这些淘金客,绝不会让他们闹出乱子。
卑职有一个要求,希望武总督能同意。”
武弘义看着王启元淡定自若的样子,他非常满意。
王启元能办好这件事,这也算是南洋总督府的一项重要政绩。
武弘义语气平淡的问道:“王知县有什么要求。
南洋总督府有能力办到,本总督尽量办好这件事。”
王启元作为官场老油条,他当然能听出来,武弘义总督的意思。
一些较为轻松的事情,南洋总督府能应允他。
更为困难的事情,比如要经费,得到的答案不是拖延就是回绝。
王启元说道:“武总督,金矿距离河西村很近。
河西村紧挨着金矿,矿工和淘金客大量流入那里,这座小村子今后肯定会发展起来。
我今后关注的重点,就是河西村和金矿,县衙这两个地方较远,去办公不太方便。
卑职请求,把县衙迁往河西村。
河西村周围的土著部落,已经被剿灭,县衙的安全性能保障。”
武弘义听到王启元这个要求,他露出轻松的笑容。
这件事情,他能轻易做到。
大华王朝地方大员的权力很大。
区域内的县衙搬迁,他就能做主。
武弘义笑着回道:“河西村很快就会迎来大发展,县衙搬迁到河西村,这是很好的选择。
你们县原先的名字不太好听,这是土著命名的地名。
随着金矿的发现,县城必定会出名。
我认为趁这个机会,改名叫河西县比较好。”
王启元听到武弘义总督答应这件事,他这才放松下来。
县城改名这个小事,就听武总督的安排。
他汇报完工作,就准备告辞离开。
武弘义看到王启元要离开,他立刻招手叫住王启元。
“王知县等一等,我还有事情要嘱咐你。
南洋金矿开采工作已经准备好,不日就将正式剪彩,工人下井。
地方上要给予足够的支持,特别是涉及金矿的物资供应和案件审理。”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金矿能给我们本地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带动河西县的发展。
卑职一定会服务好金矿,让金矿安稳采矿,不会受到杂事干扰。”
王启元条件反射,说出来这段话。
他话刚出口就反应过来,惊讶的问道:“武总督,我刚带来开采证,怎么金矿都已经进入到准备开采阶段。”
王启元很是疑惑,一个金矿想要开采,除了找好矿脉位置之外。
修建连通外界的道路,挖好矿洞等先期准备,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金矿这么大规模的矿山,只是挖矿道,就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鲁光明提前回来,带来获得采矿证的消息,南阳总督府立刻开始准备,时间都不够用。
按照工程的进度,这是他刚乘船离开南洋,金矿就已经开始准备挖矿。
武总督也不怕这么做,没有拿到金矿的开采权,所做的一切都打水漂。
武弘义看到王启元惊讶的表情,他笑着说道:“我派你去京城,就是因为你办事稳重,我相信你一定会办下来采矿证。”
他没有把真正的原因说出来。
为了争分夺秒,尽早获得金矿出产的黄金。
先上车后补票,这是常规操作。
地方主官没有这个冒险精神,做什么事情都循规蹈矩,还怎么能快速升迁。
南洋总督府,真的没有获得采矿证。
他们先期的准备,也绝不会打水漂。
任何一个获得采矿权的公司,必须要为这些设施买单。
不与地方搞好关系,他们很难维持采矿工作。
王启元再次告辞离开,他在总督府各个衙门,办理好县衙搬迁的手续。
他立刻乘坐船回到县衙,动员全县官员,进行搬迁工作。
新县衙紧挨着金矿,这意味着前途无限,油水丰厚。
县衙所有官员齐心协力,快速完成搬迁工作。
………………………………
4336年(公元1639年),五月十五日。
王启元看着新县衙和外面人潮如织的景象,他露出了笑容。
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是联排的砖瓦房。
这是河西村,之前民兵居住的地方。
新的县衙正在建设之中。
河西村的外面,已经铺好了一条水泥路。
河西村位于金矿和码头之间,是最佳的中转地方。
王启元走出县衙,他带着县中的官员,准备参加金矿的剪彩仪式。
金矿所有手续已经办妥,南洋总督府同税务局、银行这两个衙门交流好。
这座巨大的金矿,可以正式开采金矿。
他看着油光满面的吴正,河西村因为附近的金矿,这座小村庄迎来了巨大变化。
“吴村长,我看到外面的村民,已经把水田用土填上。
你们村从今以后,不准备种地了吗?”
吴正村庄激动的说道:“王大人,县衙搬迁到我们村,我们今后就是城里人。
哪有城里人,还继续种地的道理。
随着这座金矿的出现,围绕这座金矿,建立了大量的工厂。
很多工厂选择在河西村建厂,他们就近招工。
别说村里的青壮,哪怕是五十多岁的老头,都找到一个看大门的工作。
还有一些心是活络的人,他们准备做一些小生意。
现在干什么生意,那都比种地挣钱。
现在村中,已经没有人去种地。”
王启元只是例行询问,他知道随着县衙搬迁,河西村成为县中心。
这些耕地早晚都会被推平,变成居民的房屋和工厂。
他没想到,这件事不用官府的督促,百姓自己就因为利益,放弃种田。
他之前还担心,这些为了土地移民过来的流民,不愿意放弃手中的田地。
他们思想转变得很快,利益真能打动人心。
王启元一行人乘坐马车,赶往金矿。
他们出门还晴空万里,走在半路上,天空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不断有雨点打到马车上。
马车在水泥路上快速行驶,不用担心下雨。
南洋这里的天气多变,进入到雨季之后,几乎每天都在下雨。
王启元和县衙主要官员,来到金矿。
他们穿着雨衣,走在暴雨之中。
南洋金矿总经理赵宝金,带人在金矿的门房中等待。
王启元来到金矿,赵宝金立刻派人,把王启元一行人迎到门房。
王启元作为地方官,要与金矿经常打交道,保持比较好的关系,今后工作能更轻松一些。
赵宝金和王启元寒暄几句。
王启元从中了解到,金矿吸纳了河西村的民兵。
鲁光明已经成为金矿护矿队的队长,负责金矿的安全工作。
他们正在热烈的聊天,就听到一阵阵马蹄声,从暴雨之中传来。
武弘义带着南洋总督府的官员,亲来给金矿剪彩。
在门房中的众人,立刻穿好雨衣,冒着大雨排队迎接。
武弘义穿着雨衣,他与站在暴雨之中的人们打招呼。
他大声说道:“咱们都穿着雨衣,站在暴雨之中也不舒服。
天气原因,我也没必要长篇大论。
我宣布南洋金矿正式开工。”
武弘义说完,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谁也不想在暴雨之中,听一两个小时的官腔。
武弘义接过师爷递过来的剪刀,直接剪断红绸。
南洋金矿鸣礼炮,矿工们正式开工,大量的金矿被矿车运出矿道。
武弘义赞许道:“炸药有利于开矿,这真是一座富矿,没想到先期的试生产,就能开采这么多金矿。”
在场众人,听着武弘义总督这么说,谁都没有反驳。
但他们心中都清楚,金矿早就暗中开采。
税务局的人也没有说话,只要金矿不隐瞒产量,按时缴纳税金,他们也不会深究。
赵宝金带着武弘义一行人,走到距离矿山不远的黄金冶炼厂。
他介绍道:“武总督,金矿开采出来的矿石,经过冶炼加工之后,变成一块块金砖。
我们直接用这些金砖,与银行交换金币。”
武弘义向赵宝金了解金矿的情况,他同时等待第一批金矿冶炼完。
液态的金水从炉中倒出来,很快就凝固,被塑形成一块块金砖。
工人用钢印,给金砖打上印记。
赵宝金从工人手中,拿出一块儿带着热气的金砖,递给南洋总督武弘义。
武弘义观察手中的这块金砖,重量是十公斤,也就是二百两。
金砖上面印有四三三六年五月十五日,南阳金矿制。
武弘义看着这块儿金砖,这就是钱。
没有钱寸步难行,古今多少豪杰,为这些黄白之物献出生命。
他转身看向银行南洋分行行长柳宗闻。
“柳行长,这一块金砖能兑换多少金币。”
柳宗闻接过这块金砖,他用手掂量掂量,回道:“武总督,朝廷有相关的规定,纯金纯银足额兑换金银币,银行收取百分之一的火耗费用。”
武弘义听到这个兑换标准,他有些肉痛。
“柳行长,我们金矿还需要缴税,并给国家分成。
落到我们手中的金矿,不足四成。
金银币里面的纯金纯银,也就九成左右。
咱们都是国家相关部门,火耗就别收了。”
柳宗闻语气坚定道:“武总督,你就别难为我。
贷款的利息,我可以做主减少一些。
金银兑换的火耗,这是朝廷规定的定额,谁都没办法修改。”
武弘义听着柳行长,又想办法让他贷款。
他才不想贷款,贷款可是有利息。
地方官员做主贷款,贷款一旦违约,影响自己的功绩,贷款没还完,这辈子别想升官。
武弘义看着一块块儿金砖被制造出来。
这就是南洋总督府的底气,有了大量的黄金,不需要贷款。
钱能通神,南洋这种偏僻的地方,有了足够的金钱,也能快速发展。
王启元听着明轮拍打海面的声音。
这种已经听腻的声音,现在却格外悦耳。
他站在甲板上,望着已经能看见轮廓的南洋省城淡马锡城。
王启元一直在记录着时间,现在是4336年(公元1639年),五月二日。
客轮在大海上行驶两个多月,他们即将来到目的地。
客轮在船只的引导下,进入港口停靠好。
淡马锡城的港口十分繁华。
南洋是由多个岛屿组成的地区,有名字的岛屿就多达三百多个。
这里的交通,基本以海运为主。
王启元走下甲板,他就直奔南洋总督府。
京城这个时节,应该还在穿毛衣。
淡马锡城的街边,很多人只穿了一件单衣,还一副满头大汗的样子。
这里现在的气温,比北方盛夏时候还热。
南洋总督武弘义听到王启元回来,他立刻命令师爷把王启元带来见他。
鲁光明带着工人先回到南洋。
武弘义就知道,京城那里的大致情况。
王启元是大功臣,完成了他们之前预想的主要目标。
金矿开采证已经办下来,秘密开采的金矿,终于能向世人公开。
之前积累的金矿,也可以正式冶炼成金砖。
武弘义之前已经做好两手准备。
他们能获得采矿证,南洋总督府就掌握金矿从开采到冶炼,一整个工业链条。
如果无法获得采矿证,金矿开采可以让出去,金矿冶炼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南洋总督府想尽办法,也要在金矿产业链,咬下来一块肉。
现在事情向好的一面发展,南洋获得这个大金矿的开采权,就有源源不断的金币收益。
武弘义手中有足够的钱,再加上南洋这里的地理优势。
他就有信心在任期内,发展好南洋的几个支柱产业。
这将作为他不可磨灭的功绩,送他直入中枢。
王启元坐在南阳总督武弘义的对面,详细汇报他前往京城的经历。
武弘义认真听着王启元的汇报,他之前只是了解结果,不了解详细的过程。
他听完之后,满意的说道:“王知县,你做得非常不错。
把事情办理的很好,这次还获得陛下的赏识。
金矿在你的治下,陛下安排下来的任务,就交给你负责。
那些淘金客,很多都不是安分的良民,一定要治理好他们。”
武弘义很开心,王启元才是七品官,不会影响到他的地位。
他手下出现一个能人,这就证明他会用人,在皇帝苏河眼中,这也是加分项。
王启元听到武弘义把任务全都交给他,心中非常高兴。
做好这件皇帝苏河都关注的事情,他有机会直入青云。
王启元认真的回应道:“武总督,这些人主要是求财。
但没有管控,也会造成很多恶性事件。
卑职已经有详细方案,可以管控好这些淘金客,绝不会让他们闹出乱子。
卑职有一个要求,希望武总督能同意。”
武弘义看着王启元淡定自若的样子,他非常满意。
王启元能办好这件事,这也算是南洋总督府的一项重要政绩。
武弘义语气平淡的问道:“王知县有什么要求。
南洋总督府有能力办到,本总督尽量办好这件事。”
王启元作为官场老油条,他当然能听出来,武弘义总督的意思。
一些较为轻松的事情,南洋总督府能应允他。
更为困难的事情,比如要经费,得到的答案不是拖延就是回绝。
王启元说道:“武总督,金矿距离河西村很近。
河西村紧挨着金矿,矿工和淘金客大量流入那里,这座小村子今后肯定会发展起来。
我今后关注的重点,就是河西村和金矿,县衙这两个地方较远,去办公不太方便。
卑职请求,把县衙迁往河西村。
河西村周围的土著部落,已经被剿灭,县衙的安全性能保障。”
武弘义听到王启元这个要求,他露出轻松的笑容。
这件事情,他能轻易做到。
大华王朝地方大员的权力很大。
区域内的县衙搬迁,他就能做主。
武弘义笑着回道:“河西村很快就会迎来大发展,县衙搬迁到河西村,这是很好的选择。
你们县原先的名字不太好听,这是土著命名的地名。
随着金矿的发现,县城必定会出名。
我认为趁这个机会,改名叫河西县比较好。”
王启元听到武弘义总督答应这件事,他这才放松下来。
县城改名这个小事,就听武总督的安排。
他汇报完工作,就准备告辞离开。
武弘义看到王启元要离开,他立刻招手叫住王启元。
“王知县等一等,我还有事情要嘱咐你。
南洋金矿开采工作已经准备好,不日就将正式剪彩,工人下井。
地方上要给予足够的支持,特别是涉及金矿的物资供应和案件审理。”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金矿能给我们本地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带动河西县的发展。
卑职一定会服务好金矿,让金矿安稳采矿,不会受到杂事干扰。”
王启元条件反射,说出来这段话。
他话刚出口就反应过来,惊讶的问道:“武总督,我刚带来开采证,怎么金矿都已经进入到准备开采阶段。”
王启元很是疑惑,一个金矿想要开采,除了找好矿脉位置之外。
修建连通外界的道路,挖好矿洞等先期准备,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金矿这么大规模的矿山,只是挖矿道,就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鲁光明提前回来,带来获得采矿证的消息,南阳总督府立刻开始准备,时间都不够用。
按照工程的进度,这是他刚乘船离开南洋,金矿就已经开始准备挖矿。
武总督也不怕这么做,没有拿到金矿的开采权,所做的一切都打水漂。
武弘义看到王启元惊讶的表情,他笑着说道:“我派你去京城,就是因为你办事稳重,我相信你一定会办下来采矿证。”
他没有把真正的原因说出来。
为了争分夺秒,尽早获得金矿出产的黄金。
先上车后补票,这是常规操作。
地方主官没有这个冒险精神,做什么事情都循规蹈矩,还怎么能快速升迁。
南洋总督府,真的没有获得采矿证。
他们先期的准备,也绝不会打水漂。
任何一个获得采矿权的公司,必须要为这些设施买单。
不与地方搞好关系,他们很难维持采矿工作。
王启元再次告辞离开,他在总督府各个衙门,办理好县衙搬迁的手续。
他立刻乘坐船回到县衙,动员全县官员,进行搬迁工作。
新县衙紧挨着金矿,这意味着前途无限,油水丰厚。
县衙所有官员齐心协力,快速完成搬迁工作。
………………………………
4336年(公元1639年),五月十五日。
王启元看着新县衙和外面人潮如织的景象,他露出了笑容。
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是联排的砖瓦房。
这是河西村,之前民兵居住的地方。
新的县衙正在建设之中。
河西村的外面,已经铺好了一条水泥路。
河西村位于金矿和码头之间,是最佳的中转地方。
王启元走出县衙,他带着县中的官员,准备参加金矿的剪彩仪式。
金矿所有手续已经办妥,南洋总督府同税务局、银行这两个衙门交流好。
这座巨大的金矿,可以正式开采金矿。
他看着油光满面的吴正,河西村因为附近的金矿,这座小村庄迎来了巨大变化。
“吴村长,我看到外面的村民,已经把水田用土填上。
你们村从今以后,不准备种地了吗?”
吴正村庄激动的说道:“王大人,县衙搬迁到我们村,我们今后就是城里人。
哪有城里人,还继续种地的道理。
随着这座金矿的出现,围绕这座金矿,建立了大量的工厂。
很多工厂选择在河西村建厂,他们就近招工。
别说村里的青壮,哪怕是五十多岁的老头,都找到一个看大门的工作。
还有一些心是活络的人,他们准备做一些小生意。
现在干什么生意,那都比种地挣钱。
现在村中,已经没有人去种地。”
王启元只是例行询问,他知道随着县衙搬迁,河西村成为县中心。
这些耕地早晚都会被推平,变成居民的房屋和工厂。
他没想到,这件事不用官府的督促,百姓自己就因为利益,放弃种田。
他之前还担心,这些为了土地移民过来的流民,不愿意放弃手中的田地。
他们思想转变得很快,利益真能打动人心。
王启元一行人乘坐马车,赶往金矿。
他们出门还晴空万里,走在半路上,天空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不断有雨点打到马车上。
马车在水泥路上快速行驶,不用担心下雨。
南洋这里的天气多变,进入到雨季之后,几乎每天都在下雨。
王启元和县衙主要官员,来到金矿。
他们穿着雨衣,走在暴雨之中。
南洋金矿总经理赵宝金,带人在金矿的门房中等待。
王启元来到金矿,赵宝金立刻派人,把王启元一行人迎到门房。
王启元作为地方官,要与金矿经常打交道,保持比较好的关系,今后工作能更轻松一些。
赵宝金和王启元寒暄几句。
王启元从中了解到,金矿吸纳了河西村的民兵。
鲁光明已经成为金矿护矿队的队长,负责金矿的安全工作。
他们正在热烈的聊天,就听到一阵阵马蹄声,从暴雨之中传来。
武弘义带着南洋总督府的官员,亲来给金矿剪彩。
在门房中的众人,立刻穿好雨衣,冒着大雨排队迎接。
武弘义穿着雨衣,他与站在暴雨之中的人们打招呼。
他大声说道:“咱们都穿着雨衣,站在暴雨之中也不舒服。
天气原因,我也没必要长篇大论。
我宣布南洋金矿正式开工。”
武弘义说完,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谁也不想在暴雨之中,听一两个小时的官腔。
武弘义接过师爷递过来的剪刀,直接剪断红绸。
南洋金矿鸣礼炮,矿工们正式开工,大量的金矿被矿车运出矿道。
武弘义赞许道:“炸药有利于开矿,这真是一座富矿,没想到先期的试生产,就能开采这么多金矿。”
在场众人,听着武弘义总督这么说,谁都没有反驳。
但他们心中都清楚,金矿早就暗中开采。
税务局的人也没有说话,只要金矿不隐瞒产量,按时缴纳税金,他们也不会深究。
赵宝金带着武弘义一行人,走到距离矿山不远的黄金冶炼厂。
他介绍道:“武总督,金矿开采出来的矿石,经过冶炼加工之后,变成一块块金砖。
我们直接用这些金砖,与银行交换金币。”
武弘义向赵宝金了解金矿的情况,他同时等待第一批金矿冶炼完。
液态的金水从炉中倒出来,很快就凝固,被塑形成一块块金砖。
工人用钢印,给金砖打上印记。
赵宝金从工人手中,拿出一块儿带着热气的金砖,递给南洋总督武弘义。
武弘义观察手中的这块金砖,重量是十公斤,也就是二百两。
金砖上面印有四三三六年五月十五日,南阳金矿制。
武弘义看着这块儿金砖,这就是钱。
没有钱寸步难行,古今多少豪杰,为这些黄白之物献出生命。
他转身看向银行南洋分行行长柳宗闻。
“柳行长,这一块金砖能兑换多少金币。”
柳宗闻接过这块金砖,他用手掂量掂量,回道:“武总督,朝廷有相关的规定,纯金纯银足额兑换金银币,银行收取百分之一的火耗费用。”
武弘义听到这个兑换标准,他有些肉痛。
“柳行长,我们金矿还需要缴税,并给国家分成。
落到我们手中的金矿,不足四成。
金银币里面的纯金纯银,也就九成左右。
咱们都是国家相关部门,火耗就别收了。”
柳宗闻语气坚定道:“武总督,你就别难为我。
贷款的利息,我可以做主减少一些。
金银兑换的火耗,这是朝廷规定的定额,谁都没办法修改。”
武弘义听着柳行长,又想办法让他贷款。
他才不想贷款,贷款可是有利息。
地方官员做主贷款,贷款一旦违约,影响自己的功绩,贷款没还完,这辈子别想升官。
武弘义看着一块块儿金砖被制造出来。
这就是南洋总督府的底气,有了大量的黄金,不需要贷款。
钱能通神,南洋这种偏僻的地方,有了足够的金钱,也能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