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跌谷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花墩笔记最新章节!
鹩哥与桑葚刚结婚那阵子,他们的家境也实在不怎么好。
鹩哥常年出外“做工”,却并没挣到多少钱。
鹩嫂在家带小孩,再加上她天生只有两根肠所以,日子就难免过得拮据。虽然还不至于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程度,但也总是饔飧不继,进退维谷。并且,老天爷好像有意刁难他们,鹩嫂每年费心喂养的猪,也只是刚长至半大,就会莫名其妙地——其实是猪瘟——死去。
有一回,一头“两头乌”猪,好不容易喂至**十斤重,眼看再长至一二十斤,就可出栏了。在这节骨眼上,这猪又病了。
鹩嫂叫上了她自己的老父,还有小叔子文曲帮忙。桑葚的父亲用一个削尖的竹罐子给猪喂药,刚喂了一口,就呛了喉,哼哼几下,这头大肥猪就没气了……
鹩哥鹩嫂一生的日子,都过得如此“跌谷”,穷困潦倒,这是“命”吗?
是命?
不是命?
何谓“稻蓬”?
“稻蓬”即“草垛”。——“稻草垛”。
从前,在浙中乡下,一年四季,最常见的一道风景,就是“稻蓬”。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土场边,尤其是在小村附近的松树林里,随处可见这“马蜂窝”一般的“稻蓬”。——在此处指的是它的外形、形状。若要说体积,则一千个“马蜂窝”也不及一个“稻蓬”大。一个“稻蓬”差不多就有一层楼高,半间屋子大小。以一根木头或活着的树作中心点。然后,在它的四周,一层层一圈圈从低到高叠上稻草。这种稻草垛在浙中方言中就被叫做“稻蓬”。李佩甫的中篇小说《红蚂蚱,绿蚂蚱》,其中的两个舅舅为了叠方形草垛还是圆形草垛,而互相“日你爷!”
这样的风景,在中国的北方,不知道是不是能看得见?在不种植水稻的地方,应该见不到。
有一回,一个北方的汉子,来到了浙中乡下,发现了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他好奇地询问当地的一个村民:
“请问这草垛是怎么套进去的?”
是啊,这“稻蓬”到底是怎么套进去的?比如这树,上有桠杈,下面一头则是落地生根,直扎进深深的泥土。这些稻草到底是怎么从树的两头套进去的?是像穿“毛线衣”一样,从上往下套,还是……?
这“稻蓬”,称得上是浙中乡村一景。
在乡下,这稻蓬的用途是如此之大。一,叠成“稻蓬”的稻草,一年四季随时可以拿来填栏。二,这种金黄色的晒干的稻草,还可以让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妪们用来编制草鞋,增加一份额外收入。三,上山砍柴,此外还有到田间收割草丝,用这些稻草搓成的稻草绳可以拿来当“麻绳”捆柴、捆草丝。一户人家垒上一个草垛,就基本上能够满足一户人家一年四季以上几个方面的需要。
信不信由你,这村庄四周的草垛,还是母鸡生小鸡的最佳场所。
有时,有的母鸡不知是因为不堪主人对它的虐待呢,还是……于是就偷跑出来,在“稻蓬”附近自己成立一个新家。与公鸡交尾后,产下一枚又一枚鸡蛋,等到产下的鸡蛋到了一定的数目,它就开始自己孵化。倘若你运气好,在这草垛附近,你不仅可以随时捡到一窝鸡蛋,有时甚至还可以捡到一窝小鸡雏。
如果是在野外这稻蓬绝对是冬日遮风挡雨的绝佳去处。
有一回,当时还是一名三马力柴油机手的文曲,与另外一个人在一处名叫“三背塘”的地方开夜工,要抽干一口塘里的水捉鱼。冬天的夜晚,寒冷之极,无奈,文曲他们只好钻进了附近的一个稻草蓬取暖。迄今为止,文曲还记得那个稻草垛的温暖。
在村子周边的那些稻蓬,更是给青年男女幽会提供了方便……扯下几把稻草,就可以造成一个窝,其柔软程度绝不亚于席梦思床。在干草堆上拥抱、亲吻……,稻蓬附近绝对是青年男女幽会的洞天福地。
这稻蓬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着火。
一个大年初一,一个小不点,玩鞭炮。鞭炮点燃后他随手一扔,扔到了一个稻蓬上,风助火势,一眨眼工夫,一大片十几个稻蓬就全被烧了个精光。
还有一个除夕夜,花墩不少人正在等着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这时,忽然停电,漆黑一片。找源头,原来是花墩联接金鹤村的高压电线的接头被人为破坏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花墩除夕夜为何停电?原因是……
花墩的一帮小年轻,为了泄愤,随手就点着了金鹤村边的一个稻蓬。然后,接二连三,牵三挂四,一会儿工夫,就将金鹤村边的二十多个稻蓬焚烧殆尽。
呜呼!
何谓“抖豹”?
意谓“风风火火”;慌慌张张;“急如星火”;“拼命三郎”石秀加“霹雳火”秦明。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时刻准备着,像一匹即将扑食的豹子。
文曲的二嫂孟芹的性格,就像“抖豹”。
刚刚她还在花墩,转眼她已经在七八十里之外的侃县娘家了。再一转眼,她又回到了花墩。刚刚今天她还在干这个,可是一转眼,明天她又干了那个。孟芹几乎干任何一件事都像是“抖豹”。
刚过门来的那一阵子,这个山里女人除了干农活,别的几乎什么都不会。既不会打草席,也不懂得裁缝。可她跟了耳东陈村文曲的一个会做裁缝的表哥一段时日之后,三个月就学会了做裁缝。
孟芹学会了裁缝,很快就派上了用场。那几年,花墩的服装经营户特多,孟芹平日就靠替人加工服装挣钱。与只有一根“眠宿肠”、一根“食饭肠”的文曲的大嫂桑葚不同,文曲的二嫂孟芹一辈子只晓得拼命干活。她还不是一般的干,有时时间紧迫,她居然会一连干上几个通宵。由于睡眠不足,那一阵子,她的一双眼睛,经常赤红。
孟芹父亲早逝,长女当父。后来,孟芹先后把她的两个妹妹也都介绍到了石镇这边。孟芹的二妹嫁到了蚯蚓村,四妹则嫁到了解放村。蚯蚓村在花墩以东,而解放村则在花墩以西,三地恰好“三点成一线”,各村之间相距不到五里。有一回,文曲的弟媳史浣纱开玩笑说:
“以后,你母亲从侃县过来,可以先从解放村开始,然后花墩,最后去蚯蚓村,一路歇着过去了。”
x年以后,服装业衰落了。
孟芹想到了她们家乡的一种传统产业——发糕。
于是,孟芹就开始加工发糕。
那时候,文曲二哥隼所在的竹编厂,由于经营不善最终倒闭。二嫂就擅自做主,让丈夫隼帮她去卖发糕。隼向来为人诚实,又几乎从来没有经商经历。让他骑上一辆自行车,车后载上两筐发糕,一路走村闯巷沿街吆喝,甚至让他觉得颇不好意思。“改革开放”伊始,曾经有很大一部分人,第一次涉足商海,几乎都是这个态度,“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
鹩哥与桑葚刚结婚那阵子,他们的家境也实在不怎么好。
鹩哥常年出外“做工”,却并没挣到多少钱。
鹩嫂在家带小孩,再加上她天生只有两根肠所以,日子就难免过得拮据。虽然还不至于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程度,但也总是饔飧不继,进退维谷。并且,老天爷好像有意刁难他们,鹩嫂每年费心喂养的猪,也只是刚长至半大,就会莫名其妙地——其实是猪瘟——死去。
有一回,一头“两头乌”猪,好不容易喂至**十斤重,眼看再长至一二十斤,就可出栏了。在这节骨眼上,这猪又病了。
鹩嫂叫上了她自己的老父,还有小叔子文曲帮忙。桑葚的父亲用一个削尖的竹罐子给猪喂药,刚喂了一口,就呛了喉,哼哼几下,这头大肥猪就没气了……
鹩哥鹩嫂一生的日子,都过得如此“跌谷”,穷困潦倒,这是“命”吗?
是命?
不是命?
何谓“稻蓬”?
“稻蓬”即“草垛”。——“稻草垛”。
从前,在浙中乡下,一年四季,最常见的一道风景,就是“稻蓬”。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土场边,尤其是在小村附近的松树林里,随处可见这“马蜂窝”一般的“稻蓬”。——在此处指的是它的外形、形状。若要说体积,则一千个“马蜂窝”也不及一个“稻蓬”大。一个“稻蓬”差不多就有一层楼高,半间屋子大小。以一根木头或活着的树作中心点。然后,在它的四周,一层层一圈圈从低到高叠上稻草。这种稻草垛在浙中方言中就被叫做“稻蓬”。李佩甫的中篇小说《红蚂蚱,绿蚂蚱》,其中的两个舅舅为了叠方形草垛还是圆形草垛,而互相“日你爷!”
这样的风景,在中国的北方,不知道是不是能看得见?在不种植水稻的地方,应该见不到。
有一回,一个北方的汉子,来到了浙中乡下,发现了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他好奇地询问当地的一个村民:
“请问这草垛是怎么套进去的?”
是啊,这“稻蓬”到底是怎么套进去的?比如这树,上有桠杈,下面一头则是落地生根,直扎进深深的泥土。这些稻草到底是怎么从树的两头套进去的?是像穿“毛线衣”一样,从上往下套,还是……?
这“稻蓬”,称得上是浙中乡村一景。
在乡下,这稻蓬的用途是如此之大。一,叠成“稻蓬”的稻草,一年四季随时可以拿来填栏。二,这种金黄色的晒干的稻草,还可以让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妪们用来编制草鞋,增加一份额外收入。三,上山砍柴,此外还有到田间收割草丝,用这些稻草搓成的稻草绳可以拿来当“麻绳”捆柴、捆草丝。一户人家垒上一个草垛,就基本上能够满足一户人家一年四季以上几个方面的需要。
信不信由你,这村庄四周的草垛,还是母鸡生小鸡的最佳场所。
有时,有的母鸡不知是因为不堪主人对它的虐待呢,还是……于是就偷跑出来,在“稻蓬”附近自己成立一个新家。与公鸡交尾后,产下一枚又一枚鸡蛋,等到产下的鸡蛋到了一定的数目,它就开始自己孵化。倘若你运气好,在这草垛附近,你不仅可以随时捡到一窝鸡蛋,有时甚至还可以捡到一窝小鸡雏。
如果是在野外这稻蓬绝对是冬日遮风挡雨的绝佳去处。
有一回,当时还是一名三马力柴油机手的文曲,与另外一个人在一处名叫“三背塘”的地方开夜工,要抽干一口塘里的水捉鱼。冬天的夜晚,寒冷之极,无奈,文曲他们只好钻进了附近的一个稻草蓬取暖。迄今为止,文曲还记得那个稻草垛的温暖。
在村子周边的那些稻蓬,更是给青年男女幽会提供了方便……扯下几把稻草,就可以造成一个窝,其柔软程度绝不亚于席梦思床。在干草堆上拥抱、亲吻……,稻蓬附近绝对是青年男女幽会的洞天福地。
这稻蓬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着火。
一个大年初一,一个小不点,玩鞭炮。鞭炮点燃后他随手一扔,扔到了一个稻蓬上,风助火势,一眨眼工夫,一大片十几个稻蓬就全被烧了个精光。
还有一个除夕夜,花墩不少人正在等着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这时,忽然停电,漆黑一片。找源头,原来是花墩联接金鹤村的高压电线的接头被人为破坏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花墩除夕夜为何停电?原因是……
花墩的一帮小年轻,为了泄愤,随手就点着了金鹤村边的一个稻蓬。然后,接二连三,牵三挂四,一会儿工夫,就将金鹤村边的二十多个稻蓬焚烧殆尽。
呜呼!
何谓“抖豹”?
意谓“风风火火”;慌慌张张;“急如星火”;“拼命三郎”石秀加“霹雳火”秦明。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时刻准备着,像一匹即将扑食的豹子。
文曲的二嫂孟芹的性格,就像“抖豹”。
刚刚她还在花墩,转眼她已经在七八十里之外的侃县娘家了。再一转眼,她又回到了花墩。刚刚今天她还在干这个,可是一转眼,明天她又干了那个。孟芹几乎干任何一件事都像是“抖豹”。
刚过门来的那一阵子,这个山里女人除了干农活,别的几乎什么都不会。既不会打草席,也不懂得裁缝。可她跟了耳东陈村文曲的一个会做裁缝的表哥一段时日之后,三个月就学会了做裁缝。
孟芹学会了裁缝,很快就派上了用场。那几年,花墩的服装经营户特多,孟芹平日就靠替人加工服装挣钱。与只有一根“眠宿肠”、一根“食饭肠”的文曲的大嫂桑葚不同,文曲的二嫂孟芹一辈子只晓得拼命干活。她还不是一般的干,有时时间紧迫,她居然会一连干上几个通宵。由于睡眠不足,那一阵子,她的一双眼睛,经常赤红。
孟芹父亲早逝,长女当父。后来,孟芹先后把她的两个妹妹也都介绍到了石镇这边。孟芹的二妹嫁到了蚯蚓村,四妹则嫁到了解放村。蚯蚓村在花墩以东,而解放村则在花墩以西,三地恰好“三点成一线”,各村之间相距不到五里。有一回,文曲的弟媳史浣纱开玩笑说:
“以后,你母亲从侃县过来,可以先从解放村开始,然后花墩,最后去蚯蚓村,一路歇着过去了。”
x年以后,服装业衰落了。
孟芹想到了她们家乡的一种传统产业——发糕。
于是,孟芹就开始加工发糕。
那时候,文曲二哥隼所在的竹编厂,由于经营不善最终倒闭。二嫂就擅自做主,让丈夫隼帮她去卖发糕。隼向来为人诚实,又几乎从来没有经商经历。让他骑上一辆自行车,车后载上两筐发糕,一路走村闯巷沿街吆喝,甚至让他觉得颇不好意思。“改革开放”伊始,曾经有很大一部分人,第一次涉足商海,几乎都是这个态度,“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