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厘金之策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太平血最新章节!
清廷之所以自太平天国起兵以来一败涂地,最后连南京也丢了,除了八旗绿营兵腐朽不堪用之外,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钱粮的问题。清朝的财政体系是一种相当落后的制度: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固定的,约银四千万两,主要来源于地丁钱粮;每年的支出也是固定的,近四千万两,主要用于官俸兵饷。其基本特点就是量入为出,而由此引出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弹xing。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为政者没有钱去开办新的事业,而一旦遇到天灾**,如水灾、旱灾、蝗虫、战争、瘟疫,zhengfu的收入锐减,支出剧增,往往会引起财政危机。
这种制度最初推行时,似乎效果还不错,康熙、雍正两朝明主的jing心管治,使户部的存银最高时达到七千万两,但经好大喜功的乾隆帝大手笔开销,到嘉庆帝时,存银已经不多了。川楚白莲教起义、张格尔叛乱、鸦片战争,再加上黄河多次决堤,清zhengfu的财政已陷于窘境。咸丰帝一上台,就想清清自己的家底,管理户部事务的大学士卓秉恬向他奏报称,国库存银仅八百万两,而且“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入不敷出,为数甚巨。..
战争是吃钱的怪兽,其消耗量大得惊人,清廷为了镇压遍地都是的起义军,可谓是花钱如流水。可清zhengfu财入的匮乏,似乎没有影响咸丰帝镇压太平天国的决心。他从户部银库中支拨,从各地封贮银中调解,从内务府“私房钱”中发给。与先前和之后的列朝皇帝不同的是,咸丰帝动用皇家私产时毫不顾惜、毫不心疼。兵部尚书桂良奏称,内务府存有金钟三口,重两千余斤。值银数十万两,请销熔以补军费。他立即命令内务府查明,派六弟奕訢亲自监熔。结果这三口乾隆年间由宫廷工匠jing制,镌有乾隆帝御制铭文,分别重八百斤、七百斤、五百八十斤的世界超级工艺品,被熔为金条、金块共计两万七千余两。户部奏请将宫廷园林中多余铜器发出,以供铸造铜钱。他又命令内务府查明,结果圆明园等处存放的今天绝对是上等级文物的铜瓶、铜炉、铜龟鹤等228件,化成了8747斤铜料。
对于咸丰帝多次从内务府发银的谕旨,使总管内务府的各位大臣都处在不理解的也要坚决执行的思想境界。到了1853年5月。也就是西殿太平军开始东征之后,内务府终于向咸丰帝亮出了红灯,存银仅四万一千两,再也不能支付皇室以外的任何开支了。
年轻的咸丰帝似乎第一次知道,富甲天下、金碧辉煌的皇家也有财尽用窘的时候。到处罗掘。千方筹措,使咸丰帝从1850年至1853年7月。总共弄到了近三千万两的银子供应前线。换来的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而到了此时,咸丰帝已经山穷水尽,户部存银仅29万两,就连京官京兵的俸饷也都发不出来了。至此,咸丰帝再也没有什么招术了。
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琦善的江北大营,起初的琦善部兵马南下时。钱粮供应尚算稳定,但随后越来越少,直接导致那些绿营丘八将官们不得不想着方的捞钱,哪里还有心思进剿?虽然对面瓜洲的长毛贼不过四千余人。琦善也只能按兵不动,他知道眼下这种士气和状况强行出兵,除了大败之外,不会有第二种可能发生。
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钱粮上,咸丰帝在财政匮乏的情况下,只能是听任臣子们的摆布。而为了救急,臣子们的建策无不毒辣万分,咸丰帝只能一一照办不误。
这些大臣首先想到的就是节流,官兵减俸减饷从1853年起,根据户部的提议,咸丰帝先后降旨,将京内外文官武弁营兵的俸饷扣发两成,以后又多次扣减。因为已经减少的俸饷,也经常欠发,尤其是京城以外的前线。到了后来,俸饷中又搭发大钱、银票、宝钞,那更是名不副实了。官弁的俸饷减少,决不会使他们自甘生活无着。于是,他们更变本加厉地朘刮百姓。早已**的吏治更是坏到无以复加。长期欠饷的清军士兵,多次因闹饷而起事,不少人干脆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土匪勾当。
随后大臣们想到还是大开捐例,卖官鬻爵开捐是满清应付财用不足的传统手法,自康熙朝开创后,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咸丰帝的父亲道光帝对此种手段颇为痛恨,每次召见捐班官员皆容se不悦,曾经发生过因捐纳官员应对粗俚而退捐罢官的事例。他在私下场合对一名科举出身的官员坦露过心迹:“捐班我总不放心,彼等将本求利,其心可知。科目未必无不肖,究竟礼义廉耻之心犹在,一拨便转。”
道光帝虽对此不满意,但为了财政之需仍不得不为之。咸丰帝没有他父亲的那种道德上的顾忌。他需要银子,管不了那么许多。为了吸引富绅大商投资官秩官位,他根据臣子们的意见,来了个减价大拍卖。1851年,他将1846年的捐例核减一成,打了个九折收捐。至次年底,户部收账为银三百万两。1853年,再减一成,按八折收捐,当年户部收得六十七万两,户部得数甚少。户部所获捐银的减少,并不是当时收捐总数的缩小,这主要是捐银大多被地方官截留了,这些银子的去向无非就是地方官用于朝廷欠发的钱粮之用,似乎也怪不得那些无米下锅的地方官吏。
接着大臣们又建议铸大钱、发银票、制宝钞,当时中国的货币是白银、铜钱双制式。银按成se以重量为计,钱由清zhengfu铸造。为了用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大的财富,咸丰帝批准了臣子们铸大钱的奏议。1853年4月起,户部开始铸造当十铜大钱,即1枚抵10枚制钱。除了朝廷的户部外,又有13行省先后获准开局铸造大钱。为了直接获利,各处并不全是开矿炼铜或进口洋铜。而是往往熔毁原值一文的制钱,改铸大钱。即便如此,铸铜钱仍嫌成本太高,当时的铜资源十分有限。
也是1853年4月,咸丰帝批准发行银票,即“户部官票”,面额有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不等。除户部外,由户部监督的官银钱号,也发行了数量惊人的京钱票,面额有高达一万千文者!这种近乎无成本的纸币。获利惊人。如宝钞一张,工本费仅制钱一文六毫,造百万即可获利百万,造千万即可获利千万。除了户部外,京外16省区也开设官银钱局。发行“局票”。
从世界金融史来看,从以重量为计的贵金属货币。发展到以数量为计的贵金属或金属货币(如金圆、银圆、铜钱等)。再发展到纸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清代的经济规模和商品交换的总量来看,纸币的出现本非坏事。事实上,民间钱庄票号发行的各种票据也弥补了此种不足。但纸币的发行须有完善的金融理论来指导,须有周密的设计,其中相当数量的保证金及严格控制的发行额。已是今ri使用纸币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决定xing原则。
可是,咸丰帝也罢,奏请发行银票、宝钞的官员也罢,他们并无近代金融知识。更无改造清朝落后的货币体系的构思。他们只是为了应付本无能力承担的财政开支,而滥用行政权力发行根本不准备兑现的大钱、银票、宝钞。毋庸多言,如此无限量空头发行毫无保证的纸币,其后果必然是恶xing通货膨胀,这与直接掠夺人民无异。
滥发通货的后果,立刻就显现出来,琦善等老臣也不是不知道,但咸丰帝装着看不见,琦善很明智的也选择了看不见。但从1853年5月满清财政危机大爆发之后,前方将帅们再也收不到由户部拨来的实银,顶多不过是一纸他省协饷的公文。而各省对此种非分且无休止的指拨,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只能是推诿不办。久而久之,此种皇皇的指拨协饷的命令,成了一纸并无效用的具文,将帅们别指望凭着它就可以弄到银子。
在这种情势下,筹集军饷似乎已不再是朝廷的义务,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战区地方官的责任。咸丰帝在国库一空的现实中,只让前方将帅打仗,不肯管也没有能力管前方的供给了。
于是,既然朝廷不负责军费,地方如何筹饷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朝廷管不着也管不了的事了。于是,在战区各省,筹饷成了地方官诸般政务中的头等大事。除了湖南、湖北等少数省份用整理本省财政的方法,增加财政收入,许多省份的办法是利用各种名目加捐加税,其中有四川的按粮津贴和随粮捐输;江苏、安徽等省的亩捐;广东的沙田捐;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的漕粮折se。往往实征是其定额的数倍,多收的款项成为各级官吏“中饱”的渊薮。在国库ri虚的同时,许多官员腰包ri盈,战争给他们带来了发财的新机会。然而,农业生产的技术和规模,限定其产出。农业税再怎么增加,毕竟数量有限。过度的搜刮使小民赔累不起只得铤而走险,只得跟随太平军起义造反,更加加剧了太平天国的声势。
随后各省地方官的眼睛转向富绅大商。对付他们的办法,就是劝捐。按照原来的捐例规定,各省将捐银数额交到户部后,再转行吏部,最后经皇帝批准发下标明捐得何种官爵的凭照。这种办法需时多ri,往往银子交上去后,很久没有下文,还要花银子打点以催促办事胥吏。为了提高效率,咸丰帝应地方官的请求,命吏部直接下发空白凭照,由地方官自填,定期汇总上报,大方的把国家官位当成商品来批发。从此,捐官捐爵成为一手交钱一手发照的直接生意。这种高效率一时xing地促发了“官爵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同时,地方官握有空白凭照,不必再等户、吏两部转文,也以军需欠饷为由将卖官鬻爵的捐银截留。
上门劝捐已属给面子的客气,不给面子的带兵勒捐也已见多不怪。许多绅商畏惧官府的权势,只得一捐再捐。用白花花的银子去换几张空头官衔的黄纸。绅商遍遭勒索之后,又有官员将目光注视到在外面做过大官发过大财的回乡在籍官员身上。这些做过真官的家庭,本来就看不起捐班,对空头名衔毫无兴趣,可无奈于地方官一再劝勒,也不得不交出部分家产。
以上种种手段琦善和他手下将官、幕僚们都商议过,劝捐等手法也开始运用,好在扬州盐商富户较多,劝捐得的钱粮尚算可以,所以江北大营的维系也还没出大的乱子。但琦善也知道这种方法用一次两次可行,劝得多了,富户们也会被榨干的。所以他对荣禄说的办团练、练新军、买洋枪洋炮等建议不怎么感兴趣,他最感兴趣的是怎么筹得钱粮。
荣禄这小子提出的厘金让琦善眼前一亮,这种方式似乎比以上那些不靠谱的手段要可行得多。但琦善不知道的是。厘金在原本的历史上首行区域就是自己的江北大营,创办者乃是自己麾下江苏布政使雷以諴和他的幕僚师爷钱江。
1853年。刑部侍郎雷以諴奉旨帮办扬州江北大营军务。主要任务是筹饷。这可是一件极难办顶费力的差使。可他的一个幕僚钱江,当时颇具传奇se彩的人物,向雷氏出了一个主意,派官兵到各水陆要冲去设关卡,对通过的货物按其价值强行派捐,这实际上是商品过境税。当时又被称作“行厘”;另对开店销货的各商人按销售额强行派捐,这实际上是商业税,当时又被称作“坐厘”。厘捐的交纳者亦可同其他捐纳者一样,领到捐得何种功名的部照。只不过这里面再也没有自愿的se彩了。
1853年10月,雷以諴首先在里下河设立机构,向扬州城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张网沟各镇米行派厘助饷,最初的标准是,每一石米,捐钱五十文。雷以諴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哪里想到在半年之中,共收钱两万串。次年4月,他向咸丰帝奏报,此种方法既不扰民,又不累商,数月以来,商民无事。他还看出了此种方法的长期稳定xing,奏折中称:“且细水长流,源源不竭,于军需实有裨益。”于是,雷以諴一面宣称自己将在里下河各州县推行此法,一面提议由江苏巡抚和南河总督在各自防堵的区域里,“照所拟捐厘章程,一律劝办”。
咸丰帝收到这一奏折后,便下旨江苏巡抚、南河总督等各就当地情形安当商酌,若事属可行,亦可照雷氏的方法变通办理。这是咸丰帝第一次对厘金一事的表态。
1854年5月,雷以諴收到谕旨后,便在泰州设立分局,大张旗鼓地抽厘助饷。厘金的范围从大米一项扩大到各类粮食、家禽、牲畜、油、盐、茶、糖、碱、棉、丝、布、衣物、酒、漆、纸、药材、锅碗及各类杂货,可以说,没有一种商品不抽厘。此外,对银号、钱庄亦按其营业额抽厘。江苏巡抚、南河总督大约也在是年下半年开始设卡抽厘。到了1855年初,有人向咸丰帝奏报“大江南北捐局过多”,可见其发展规模之迅速。
1854年底,钦差大臣、降调内阁学士胜保发现了厘金的特异功能,上奏宣扬其种种好处,并请下旨各地仿行:可否请旨饬下各路统兵大臣,会同本省邻省各督抚,会同地方官及公正绅董,仿照雷以諴及泰州公局劝谕章程,悉心筹办。官为督劝,商为经理,不经胥吏之手,自无侵漏之虞。用兵省份就近随收随解,他省亦暂存藩库,为协拨各路军饷之需。
由此决定开始,满清治下各省督抚可以针对本省情况定夺,酌量抽厘。朝廷的这一决定,将征收厘金的权力下放到各省督抚手中,这对胜保的建策是一种修正,但对征收的方法及标准,均无明确的规定。户部对此并无通盘的设计,咸丰帝更是懵懂不清。他脑子里想的只是要弄到银子来应付缺口极大的军费,至于银子的来由,他不想过问,也弄不清楚。由此,各省纷起仿办厘金。
可以说厘金制度的广泛推行开始,为枯竭的省级财政输了血。按照清朝的财政制度。一切财政收入均归于朝廷,各省、府、州、县要弄点钱,只能在“耗羡”等名目上打主意。自1853年夏天之后,朝廷财政已拨不下军费,本无正当财源的省级财政却要负担为数甚巨的各军营军费。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征收渠道,谁也不肯将此交到朝廷财政去。厘金由此成了不受朝廷控制的大财源,由各省督抚所把持。也就在这一时期,厘金渐渐脱离了“捐”的范围,明确了“税”的身份。
如果用今天眼光,厘金当属于商税。它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尽管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商税经常成为国家的主要税种,特别是宋代,商税超过一千一百万贯,成为最主要的财政收入之一。但自明代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变化。朱元璋出身于农家,限于其个人的经历。认识不到商业的意义。国家税收主要为地丁钱粮,即农业税,商税反而减弱了,满清承袭明代做法,商税一事上也所获甚少。可以说厘金制度的建立有着巨大的意义,厘金从1853年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在实行。它为今后中国民国百余年军阀割据的战乱提供了资金活力,各省的军阀不无都是通过厘金来获得钱粮供应他们获得武装力量,武装力量又保证了这些军阀对治下百姓收取厘金的权利,所以中国的乱世在清灭亡之后。一直存在了数十年,求其根源便是这厘金制度所带来的危害。
荣禄也不是不清楚厘金制度可能带来的后果,但他现在双目赤红,为了上位他已经顾不得着许多了,反正这个策略就算自己不提出来,再过数月也会被雷以諴和钱江所创,既然都是必定会出现的东西,自己用来上位又有何不可呢?
果然当荣禄说完之后,琦善坐直了身子,饶有兴致的说道:“仲华此策却有过人之处,稍后老夫让营中帮办筹措钱粮的江苏布政使雷以諴雷大人过来,你和他好好商议一下,拟定个章程出来,老夫好上奏朝廷。”
荣禄面露喜se,上前叩拜道:“老中堂明鉴,小子虽然年青识浅,但乃是将门之后,父叔皆死于长毛贼之手,小子只愿留在大营内帮办军务,恳请老中堂代为奏请!”
琦善呵呵笑着颤颤巍巍的站起身来,亲自扶起荣禄道:“将门虎子,你祖父又是老夫麾下旧将,自然会看护于你,你提的这厘金之策甚好,老夫也想留你下来,老夫随后便上折子奏请皇上,将你外放,留在老夫营中帮办军务,老夫手下也需要几个贴心之人啊。”
荣禄大喜,承恩跟着跪下也说了想留下,他也知道自己一旦回京便会成为肃顺的眼中钉,荣禄都不回京了,肃顺的一腔怒火只怕会发在自己的身上。荣禄也替承恩说了好话之后,琦善当即答允,荣禄便连同侍卫中和自己、承恩交好的蒙古八旗子弟扎布多那可也一道留了下来。
随后江苏布政使雷以諴到来,和荣禄谈了两个时辰,荣禄将厘金制度中的一些成熟章程直接搬了过来,让雷以諴眼前大亮,马上召集他的幕僚们一道商议,最终商议出了一个厘金章程来呈报琦善。由于荣禄把雷以諴麾下幕僚钱江的厘金之策盗用了,直接导致刚刚投入雷以諴麾下的钱江手足无措,当晚钱江便带着自己半成品的厘捐之策草稿离营出走,另投别处去了。
琦善得了厘金章程之后,细读之后大喜过望,当即上折奏报,同时设宴招待荣禄等人,席间又将营中诸将给荣禄引荐,琦善以荣禄为自己旧部子孙弗照,纳为自己心腹看待,营中诸将都不敢小瞧荣禄等人。于是荣禄便靠着进献厘金之策解决江北大营钱粮筹措之事留了下来,开始踏上领兵征战的路途。(未完待续。)
ps:本章字数较多,参考了不少学者的考据,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当前满清出现的财政危机,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荣禄献策的必要xing,灌水之处敬请原谅。
清廷之所以自太平天国起兵以来一败涂地,最后连南京也丢了,除了八旗绿营兵腐朽不堪用之外,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钱粮的问题。清朝的财政体系是一种相当落后的制度: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固定的,约银四千万两,主要来源于地丁钱粮;每年的支出也是固定的,近四千万两,主要用于官俸兵饷。其基本特点就是量入为出,而由此引出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弹xing。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为政者没有钱去开办新的事业,而一旦遇到天灾**,如水灾、旱灾、蝗虫、战争、瘟疫,zhengfu的收入锐减,支出剧增,往往会引起财政危机。
这种制度最初推行时,似乎效果还不错,康熙、雍正两朝明主的jing心管治,使户部的存银最高时达到七千万两,但经好大喜功的乾隆帝大手笔开销,到嘉庆帝时,存银已经不多了。川楚白莲教起义、张格尔叛乱、鸦片战争,再加上黄河多次决堤,清zhengfu的财政已陷于窘境。咸丰帝一上台,就想清清自己的家底,管理户部事务的大学士卓秉恬向他奏报称,国库存银仅八百万两,而且“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入不敷出,为数甚巨。..
战争是吃钱的怪兽,其消耗量大得惊人,清廷为了镇压遍地都是的起义军,可谓是花钱如流水。可清zhengfu财入的匮乏,似乎没有影响咸丰帝镇压太平天国的决心。他从户部银库中支拨,从各地封贮银中调解,从内务府“私房钱”中发给。与先前和之后的列朝皇帝不同的是,咸丰帝动用皇家私产时毫不顾惜、毫不心疼。兵部尚书桂良奏称,内务府存有金钟三口,重两千余斤。值银数十万两,请销熔以补军费。他立即命令内务府查明,派六弟奕訢亲自监熔。结果这三口乾隆年间由宫廷工匠jing制,镌有乾隆帝御制铭文,分别重八百斤、七百斤、五百八十斤的世界超级工艺品,被熔为金条、金块共计两万七千余两。户部奏请将宫廷园林中多余铜器发出,以供铸造铜钱。他又命令内务府查明,结果圆明园等处存放的今天绝对是上等级文物的铜瓶、铜炉、铜龟鹤等228件,化成了8747斤铜料。
对于咸丰帝多次从内务府发银的谕旨,使总管内务府的各位大臣都处在不理解的也要坚决执行的思想境界。到了1853年5月。也就是西殿太平军开始东征之后,内务府终于向咸丰帝亮出了红灯,存银仅四万一千两,再也不能支付皇室以外的任何开支了。
年轻的咸丰帝似乎第一次知道,富甲天下、金碧辉煌的皇家也有财尽用窘的时候。到处罗掘。千方筹措,使咸丰帝从1850年至1853年7月。总共弄到了近三千万两的银子供应前线。换来的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而到了此时,咸丰帝已经山穷水尽,户部存银仅29万两,就连京官京兵的俸饷也都发不出来了。至此,咸丰帝再也没有什么招术了。
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琦善的江北大营,起初的琦善部兵马南下时。钱粮供应尚算稳定,但随后越来越少,直接导致那些绿营丘八将官们不得不想着方的捞钱,哪里还有心思进剿?虽然对面瓜洲的长毛贼不过四千余人。琦善也只能按兵不动,他知道眼下这种士气和状况强行出兵,除了大败之外,不会有第二种可能发生。
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钱粮上,咸丰帝在财政匮乏的情况下,只能是听任臣子们的摆布。而为了救急,臣子们的建策无不毒辣万分,咸丰帝只能一一照办不误。
这些大臣首先想到的就是节流,官兵减俸减饷从1853年起,根据户部的提议,咸丰帝先后降旨,将京内外文官武弁营兵的俸饷扣发两成,以后又多次扣减。因为已经减少的俸饷,也经常欠发,尤其是京城以外的前线。到了后来,俸饷中又搭发大钱、银票、宝钞,那更是名不副实了。官弁的俸饷减少,决不会使他们自甘生活无着。于是,他们更变本加厉地朘刮百姓。早已**的吏治更是坏到无以复加。长期欠饷的清军士兵,多次因闹饷而起事,不少人干脆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土匪勾当。
随后大臣们想到还是大开捐例,卖官鬻爵开捐是满清应付财用不足的传统手法,自康熙朝开创后,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咸丰帝的父亲道光帝对此种手段颇为痛恨,每次召见捐班官员皆容se不悦,曾经发生过因捐纳官员应对粗俚而退捐罢官的事例。他在私下场合对一名科举出身的官员坦露过心迹:“捐班我总不放心,彼等将本求利,其心可知。科目未必无不肖,究竟礼义廉耻之心犹在,一拨便转。”
道光帝虽对此不满意,但为了财政之需仍不得不为之。咸丰帝没有他父亲的那种道德上的顾忌。他需要银子,管不了那么许多。为了吸引富绅大商投资官秩官位,他根据臣子们的意见,来了个减价大拍卖。1851年,他将1846年的捐例核减一成,打了个九折收捐。至次年底,户部收账为银三百万两。1853年,再减一成,按八折收捐,当年户部收得六十七万两,户部得数甚少。户部所获捐银的减少,并不是当时收捐总数的缩小,这主要是捐银大多被地方官截留了,这些银子的去向无非就是地方官用于朝廷欠发的钱粮之用,似乎也怪不得那些无米下锅的地方官吏。
接着大臣们又建议铸大钱、发银票、制宝钞,当时中国的货币是白银、铜钱双制式。银按成se以重量为计,钱由清zhengfu铸造。为了用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大的财富,咸丰帝批准了臣子们铸大钱的奏议。1853年4月起,户部开始铸造当十铜大钱,即1枚抵10枚制钱。除了朝廷的户部外,又有13行省先后获准开局铸造大钱。为了直接获利,各处并不全是开矿炼铜或进口洋铜。而是往往熔毁原值一文的制钱,改铸大钱。即便如此,铸铜钱仍嫌成本太高,当时的铜资源十分有限。
也是1853年4月,咸丰帝批准发行银票,即“户部官票”,面额有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不等。除户部外,由户部监督的官银钱号,也发行了数量惊人的京钱票,面额有高达一万千文者!这种近乎无成本的纸币。获利惊人。如宝钞一张,工本费仅制钱一文六毫,造百万即可获利百万,造千万即可获利千万。除了户部外,京外16省区也开设官银钱局。发行“局票”。
从世界金融史来看,从以重量为计的贵金属货币。发展到以数量为计的贵金属或金属货币(如金圆、银圆、铜钱等)。再发展到纸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清代的经济规模和商品交换的总量来看,纸币的出现本非坏事。事实上,民间钱庄票号发行的各种票据也弥补了此种不足。但纸币的发行须有完善的金融理论来指导,须有周密的设计,其中相当数量的保证金及严格控制的发行额。已是今ri使用纸币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决定xing原则。
可是,咸丰帝也罢,奏请发行银票、宝钞的官员也罢,他们并无近代金融知识。更无改造清朝落后的货币体系的构思。他们只是为了应付本无能力承担的财政开支,而滥用行政权力发行根本不准备兑现的大钱、银票、宝钞。毋庸多言,如此无限量空头发行毫无保证的纸币,其后果必然是恶xing通货膨胀,这与直接掠夺人民无异。
滥发通货的后果,立刻就显现出来,琦善等老臣也不是不知道,但咸丰帝装着看不见,琦善很明智的也选择了看不见。但从1853年5月满清财政危机大爆发之后,前方将帅们再也收不到由户部拨来的实银,顶多不过是一纸他省协饷的公文。而各省对此种非分且无休止的指拨,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只能是推诿不办。久而久之,此种皇皇的指拨协饷的命令,成了一纸并无效用的具文,将帅们别指望凭着它就可以弄到银子。
在这种情势下,筹集军饷似乎已不再是朝廷的义务,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战区地方官的责任。咸丰帝在国库一空的现实中,只让前方将帅打仗,不肯管也没有能力管前方的供给了。
于是,既然朝廷不负责军费,地方如何筹饷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朝廷管不着也管不了的事了。于是,在战区各省,筹饷成了地方官诸般政务中的头等大事。除了湖南、湖北等少数省份用整理本省财政的方法,增加财政收入,许多省份的办法是利用各种名目加捐加税,其中有四川的按粮津贴和随粮捐输;江苏、安徽等省的亩捐;广东的沙田捐;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的漕粮折se。往往实征是其定额的数倍,多收的款项成为各级官吏“中饱”的渊薮。在国库ri虚的同时,许多官员腰包ri盈,战争给他们带来了发财的新机会。然而,农业生产的技术和规模,限定其产出。农业税再怎么增加,毕竟数量有限。过度的搜刮使小民赔累不起只得铤而走险,只得跟随太平军起义造反,更加加剧了太平天国的声势。
随后各省地方官的眼睛转向富绅大商。对付他们的办法,就是劝捐。按照原来的捐例规定,各省将捐银数额交到户部后,再转行吏部,最后经皇帝批准发下标明捐得何种官爵的凭照。这种办法需时多ri,往往银子交上去后,很久没有下文,还要花银子打点以催促办事胥吏。为了提高效率,咸丰帝应地方官的请求,命吏部直接下发空白凭照,由地方官自填,定期汇总上报,大方的把国家官位当成商品来批发。从此,捐官捐爵成为一手交钱一手发照的直接生意。这种高效率一时xing地促发了“官爵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同时,地方官握有空白凭照,不必再等户、吏两部转文,也以军需欠饷为由将卖官鬻爵的捐银截留。
上门劝捐已属给面子的客气,不给面子的带兵勒捐也已见多不怪。许多绅商畏惧官府的权势,只得一捐再捐。用白花花的银子去换几张空头官衔的黄纸。绅商遍遭勒索之后,又有官员将目光注视到在外面做过大官发过大财的回乡在籍官员身上。这些做过真官的家庭,本来就看不起捐班,对空头名衔毫无兴趣,可无奈于地方官一再劝勒,也不得不交出部分家产。
以上种种手段琦善和他手下将官、幕僚们都商议过,劝捐等手法也开始运用,好在扬州盐商富户较多,劝捐得的钱粮尚算可以,所以江北大营的维系也还没出大的乱子。但琦善也知道这种方法用一次两次可行,劝得多了,富户们也会被榨干的。所以他对荣禄说的办团练、练新军、买洋枪洋炮等建议不怎么感兴趣,他最感兴趣的是怎么筹得钱粮。
荣禄这小子提出的厘金让琦善眼前一亮,这种方式似乎比以上那些不靠谱的手段要可行得多。但琦善不知道的是。厘金在原本的历史上首行区域就是自己的江北大营,创办者乃是自己麾下江苏布政使雷以諴和他的幕僚师爷钱江。
1853年。刑部侍郎雷以諴奉旨帮办扬州江北大营军务。主要任务是筹饷。这可是一件极难办顶费力的差使。可他的一个幕僚钱江,当时颇具传奇se彩的人物,向雷氏出了一个主意,派官兵到各水陆要冲去设关卡,对通过的货物按其价值强行派捐,这实际上是商品过境税。当时又被称作“行厘”;另对开店销货的各商人按销售额强行派捐,这实际上是商业税,当时又被称作“坐厘”。厘捐的交纳者亦可同其他捐纳者一样,领到捐得何种功名的部照。只不过这里面再也没有自愿的se彩了。
1853年10月,雷以諴首先在里下河设立机构,向扬州城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张网沟各镇米行派厘助饷,最初的标准是,每一石米,捐钱五十文。雷以諴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哪里想到在半年之中,共收钱两万串。次年4月,他向咸丰帝奏报,此种方法既不扰民,又不累商,数月以来,商民无事。他还看出了此种方法的长期稳定xing,奏折中称:“且细水长流,源源不竭,于军需实有裨益。”于是,雷以諴一面宣称自己将在里下河各州县推行此法,一面提议由江苏巡抚和南河总督在各自防堵的区域里,“照所拟捐厘章程,一律劝办”。
咸丰帝收到这一奏折后,便下旨江苏巡抚、南河总督等各就当地情形安当商酌,若事属可行,亦可照雷氏的方法变通办理。这是咸丰帝第一次对厘金一事的表态。
1854年5月,雷以諴收到谕旨后,便在泰州设立分局,大张旗鼓地抽厘助饷。厘金的范围从大米一项扩大到各类粮食、家禽、牲畜、油、盐、茶、糖、碱、棉、丝、布、衣物、酒、漆、纸、药材、锅碗及各类杂货,可以说,没有一种商品不抽厘。此外,对银号、钱庄亦按其营业额抽厘。江苏巡抚、南河总督大约也在是年下半年开始设卡抽厘。到了1855年初,有人向咸丰帝奏报“大江南北捐局过多”,可见其发展规模之迅速。
1854年底,钦差大臣、降调内阁学士胜保发现了厘金的特异功能,上奏宣扬其种种好处,并请下旨各地仿行:可否请旨饬下各路统兵大臣,会同本省邻省各督抚,会同地方官及公正绅董,仿照雷以諴及泰州公局劝谕章程,悉心筹办。官为督劝,商为经理,不经胥吏之手,自无侵漏之虞。用兵省份就近随收随解,他省亦暂存藩库,为协拨各路军饷之需。
由此决定开始,满清治下各省督抚可以针对本省情况定夺,酌量抽厘。朝廷的这一决定,将征收厘金的权力下放到各省督抚手中,这对胜保的建策是一种修正,但对征收的方法及标准,均无明确的规定。户部对此并无通盘的设计,咸丰帝更是懵懂不清。他脑子里想的只是要弄到银子来应付缺口极大的军费,至于银子的来由,他不想过问,也弄不清楚。由此,各省纷起仿办厘金。
可以说厘金制度的广泛推行开始,为枯竭的省级财政输了血。按照清朝的财政制度。一切财政收入均归于朝廷,各省、府、州、县要弄点钱,只能在“耗羡”等名目上打主意。自1853年夏天之后,朝廷财政已拨不下军费,本无正当财源的省级财政却要负担为数甚巨的各军营军费。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征收渠道,谁也不肯将此交到朝廷财政去。厘金由此成了不受朝廷控制的大财源,由各省督抚所把持。也就在这一时期,厘金渐渐脱离了“捐”的范围,明确了“税”的身份。
如果用今天眼光,厘金当属于商税。它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尽管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商税经常成为国家的主要税种,特别是宋代,商税超过一千一百万贯,成为最主要的财政收入之一。但自明代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变化。朱元璋出身于农家,限于其个人的经历。认识不到商业的意义。国家税收主要为地丁钱粮,即农业税,商税反而减弱了,满清承袭明代做法,商税一事上也所获甚少。可以说厘金制度的建立有着巨大的意义,厘金从1853年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在实行。它为今后中国民国百余年军阀割据的战乱提供了资金活力,各省的军阀不无都是通过厘金来获得钱粮供应他们获得武装力量,武装力量又保证了这些军阀对治下百姓收取厘金的权利,所以中国的乱世在清灭亡之后。一直存在了数十年,求其根源便是这厘金制度所带来的危害。
荣禄也不是不清楚厘金制度可能带来的后果,但他现在双目赤红,为了上位他已经顾不得着许多了,反正这个策略就算自己不提出来,再过数月也会被雷以諴和钱江所创,既然都是必定会出现的东西,自己用来上位又有何不可呢?
果然当荣禄说完之后,琦善坐直了身子,饶有兴致的说道:“仲华此策却有过人之处,稍后老夫让营中帮办筹措钱粮的江苏布政使雷以諴雷大人过来,你和他好好商议一下,拟定个章程出来,老夫好上奏朝廷。”
荣禄面露喜se,上前叩拜道:“老中堂明鉴,小子虽然年青识浅,但乃是将门之后,父叔皆死于长毛贼之手,小子只愿留在大营内帮办军务,恳请老中堂代为奏请!”
琦善呵呵笑着颤颤巍巍的站起身来,亲自扶起荣禄道:“将门虎子,你祖父又是老夫麾下旧将,自然会看护于你,你提的这厘金之策甚好,老夫也想留你下来,老夫随后便上折子奏请皇上,将你外放,留在老夫营中帮办军务,老夫手下也需要几个贴心之人啊。”
荣禄大喜,承恩跟着跪下也说了想留下,他也知道自己一旦回京便会成为肃顺的眼中钉,荣禄都不回京了,肃顺的一腔怒火只怕会发在自己的身上。荣禄也替承恩说了好话之后,琦善当即答允,荣禄便连同侍卫中和自己、承恩交好的蒙古八旗子弟扎布多那可也一道留了下来。
随后江苏布政使雷以諴到来,和荣禄谈了两个时辰,荣禄将厘金制度中的一些成熟章程直接搬了过来,让雷以諴眼前大亮,马上召集他的幕僚们一道商议,最终商议出了一个厘金章程来呈报琦善。由于荣禄把雷以諴麾下幕僚钱江的厘金之策盗用了,直接导致刚刚投入雷以諴麾下的钱江手足无措,当晚钱江便带着自己半成品的厘捐之策草稿离营出走,另投别处去了。
琦善得了厘金章程之后,细读之后大喜过望,当即上折奏报,同时设宴招待荣禄等人,席间又将营中诸将给荣禄引荐,琦善以荣禄为自己旧部子孙弗照,纳为自己心腹看待,营中诸将都不敢小瞧荣禄等人。于是荣禄便靠着进献厘金之策解决江北大营钱粮筹措之事留了下来,开始踏上领兵征战的路途。(未完待续。)
ps:本章字数较多,参考了不少学者的考据,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当前满清出现的财政危机,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荣禄献策的必要xing,灌水之处敬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