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九章 正面决战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乱世皇太子最新章节!
当时英宗皇帝被囚禁的七年里,代宗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
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在皇权面前,哪里还有什么半分的亲情可言。而崇祯皇帝突然提出将来传位于朱慈烺之后,自己便要移居南宫。
王承恩不由得大急:“皇爷三思,您怎能移驾与南宫那清冷之地。当年英宗代宗皇帝兄弟多位之争,奴婢以为此地不祥也。”
崇祯皇帝笑笑:“哪有这许多讲究,慈烺这孩子有孝心。这一点,朕还是了解的。好了,明日你去钟粹宫,传太子来见朕。”
朱慈烺有些得意起来,军饷粮草在自己的干预下,准备的速度比预计中的要快。
虽然清减了大部分官员,其实朝政体系依旧能够勉强运转。接下来,就应该是大力开举科考选拔人才,因为厂卫们清除掉的官员,实在是太多了。
三年一次的科举,直接改为半年。这也就意味着,如今的朝廷缺乏大量的人才,可以说是求贤若渴了。
众所周知,科举制是从隋文帝杨坚开始的,直到清光绪的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年为止,前后是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
但说起科举制度是直到明朝的时候才算是最完备的。就拿人数来说,你像唐代科举考试是有的,可是科目繁多,众诗词、歌赋,等到了宋代是清世诗词重视。实际能力。那这两个朝代呢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录取名额十分十分的少。
明朝优待士子,读书人受到了极大优惠待遇。这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直到最近朱慈烺的改革之下才有所改变。
而明代的科举考试录取率那是相当的惨烈。经过统计,明朝的时候最多是不到百分之十的考生能成为进士。
古代参加高考不是跟现在一样,一年只考一次,而且还是一考定终身。在大明王朝你要成为进士,必须是过五关斩六将,要考很多很多次,一步步地往上晋级。什么县试、府试、乡士、殿试等等。
在大明明朝鼎盛的时候,一年童生的考试人数是四十万,最基础的考试能成为秀才的最多才三万,而这三万当中还要再刷掉一大批,只有一等、二等成绩的才能够参加下一轮。
科举是三年才一次在各省、州府举行,这就是乡试,若是能考第一。就像是范进中举一般,中了举人,是有做官资格的,但那只是有资格,能不能做官得看你的造化。
举人想要做官,这个数量也是极少的,录取率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三左右,也就是全国只有一千多人。举人呢还要再参加每三年一次京城举行的考试,然后刷掉一大批,才能成为贡生。
如今朝廷竟然要半年开一次科考,就连给主考官的准备时间都没有。于是,便允许自由发挥。各州府郡县,可以自由出题,自由录取。
这么做的弊端也很明显,把科举职权下放到地方,极其容易滋生腐败。那些州府郡县的官员,会大肆收受贿赂,从而营私舞弊。
毕竟乡试显试之类的,都由地方说了算的话。那么泄题作弊之类的事,就不可避免。
就在这个时候,厂卫的效用显现出来了。东西厂还有锦衣卫这么多吃闲饭的人,全部把他们撒到全国各地。负责个州府郡县的考试核查工作,严查地方有没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崇祯皇帝的圣旨早就下了,科举半年一次,引起了天下士子的震动。那些读书人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从三年考一次,一旦落榜就得重新头衔两锥刺股的备考三年。一般家庭是供应不起的,除非家里有矿。
而如今只需要半年考一次,这次落榜,半年后还有机会。再落榜,半年后还是有机会。
朝廷如今有了大量的官职空缺,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
重要的,这次科举除了八股取士,更加注重阳明学。此外,还有就是对于官员的时政问答。
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这些考生的试卷,简直堪比一件件印刷品。朱慈烺曾经看过科举试卷,可以说是叹为观止。
试卷内容写的如何暂且不说,试卷上的书法字体,比刊印的还要工整。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无比的工整。
卷面,也是极其的整洁。看这样的试卷,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当然朱慈烺无福享受这些,他的任务是,领军出战,援助朝鲜。
神卫军,东宫卫还有神机营八万人,出征朝鲜。这次,朱慈烺要率领大军,与满清来个正面决战。
到时候鹿死谁手,结果就知道了。
回到钟粹宫的朱慈烺,终于是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七日后,大军就可以出征了。
就在这个时候,王承恩来了。
王承恩是来宣召的,只是见面之后他有些欲言又止:“太子殿下,万岁爷乾清宫宣召。”
朱慈烺一拱手:“王公公,我父皇近日可好。”
尽管身在皇宫之中,朱慈烺与崇祯皇帝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一来双方都忙,一个为了朝政案牍劳形,一个为了出征夜以继日。
这次宣召自己,朱慈烺没有什么意外。他还以为,父皇只是例行的传话。
谁知,半路上王承恩就欲言又止起来。这让朱慈烺大为奇怪,忍不住问道:“王公公,我父皇有什么事么?”
王承恩看了他一眼,最终还是叹了口气:“殿下还是等见了万岁爷,自有分晓。”
王承恩这厮卖关子,朱慈烺最恨的就是旁人卖关子。朱慈烺是个急躁的性子,于是怒道:“王公公你婆婆妈妈令人闷煞,到底所谓何事?”
当时英宗皇帝被囚禁的七年里,代宗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
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在皇权面前,哪里还有什么半分的亲情可言。而崇祯皇帝突然提出将来传位于朱慈烺之后,自己便要移居南宫。
王承恩不由得大急:“皇爷三思,您怎能移驾与南宫那清冷之地。当年英宗代宗皇帝兄弟多位之争,奴婢以为此地不祥也。”
崇祯皇帝笑笑:“哪有这许多讲究,慈烺这孩子有孝心。这一点,朕还是了解的。好了,明日你去钟粹宫,传太子来见朕。”
朱慈烺有些得意起来,军饷粮草在自己的干预下,准备的速度比预计中的要快。
虽然清减了大部分官员,其实朝政体系依旧能够勉强运转。接下来,就应该是大力开举科考选拔人才,因为厂卫们清除掉的官员,实在是太多了。
三年一次的科举,直接改为半年。这也就意味着,如今的朝廷缺乏大量的人才,可以说是求贤若渴了。
众所周知,科举制是从隋文帝杨坚开始的,直到清光绪的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年为止,前后是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
但说起科举制度是直到明朝的时候才算是最完备的。就拿人数来说,你像唐代科举考试是有的,可是科目繁多,众诗词、歌赋,等到了宋代是清世诗词重视。实际能力。那这两个朝代呢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录取名额十分十分的少。
明朝优待士子,读书人受到了极大优惠待遇。这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直到最近朱慈烺的改革之下才有所改变。
而明代的科举考试录取率那是相当的惨烈。经过统计,明朝的时候最多是不到百分之十的考生能成为进士。
古代参加高考不是跟现在一样,一年只考一次,而且还是一考定终身。在大明王朝你要成为进士,必须是过五关斩六将,要考很多很多次,一步步地往上晋级。什么县试、府试、乡士、殿试等等。
在大明明朝鼎盛的时候,一年童生的考试人数是四十万,最基础的考试能成为秀才的最多才三万,而这三万当中还要再刷掉一大批,只有一等、二等成绩的才能够参加下一轮。
科举是三年才一次在各省、州府举行,这就是乡试,若是能考第一。就像是范进中举一般,中了举人,是有做官资格的,但那只是有资格,能不能做官得看你的造化。
举人想要做官,这个数量也是极少的,录取率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三左右,也就是全国只有一千多人。举人呢还要再参加每三年一次京城举行的考试,然后刷掉一大批,才能成为贡生。
如今朝廷竟然要半年开一次科考,就连给主考官的准备时间都没有。于是,便允许自由发挥。各州府郡县,可以自由出题,自由录取。
这么做的弊端也很明显,把科举职权下放到地方,极其容易滋生腐败。那些州府郡县的官员,会大肆收受贿赂,从而营私舞弊。
毕竟乡试显试之类的,都由地方说了算的话。那么泄题作弊之类的事,就不可避免。
就在这个时候,厂卫的效用显现出来了。东西厂还有锦衣卫这么多吃闲饭的人,全部把他们撒到全国各地。负责个州府郡县的考试核查工作,严查地方有没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崇祯皇帝的圣旨早就下了,科举半年一次,引起了天下士子的震动。那些读书人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从三年考一次,一旦落榜就得重新头衔两锥刺股的备考三年。一般家庭是供应不起的,除非家里有矿。
而如今只需要半年考一次,这次落榜,半年后还有机会。再落榜,半年后还是有机会。
朝廷如今有了大量的官职空缺,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
重要的,这次科举除了八股取士,更加注重阳明学。此外,还有就是对于官员的时政问答。
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这些考生的试卷,简直堪比一件件印刷品。朱慈烺曾经看过科举试卷,可以说是叹为观止。
试卷内容写的如何暂且不说,试卷上的书法字体,比刊印的还要工整。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无比的工整。
卷面,也是极其的整洁。看这样的试卷,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当然朱慈烺无福享受这些,他的任务是,领军出战,援助朝鲜。
神卫军,东宫卫还有神机营八万人,出征朝鲜。这次,朱慈烺要率领大军,与满清来个正面决战。
到时候鹿死谁手,结果就知道了。
回到钟粹宫的朱慈烺,终于是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七日后,大军就可以出征了。
就在这个时候,王承恩来了。
王承恩是来宣召的,只是见面之后他有些欲言又止:“太子殿下,万岁爷乾清宫宣召。”
朱慈烺一拱手:“王公公,我父皇近日可好。”
尽管身在皇宫之中,朱慈烺与崇祯皇帝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一来双方都忙,一个为了朝政案牍劳形,一个为了出征夜以继日。
这次宣召自己,朱慈烺没有什么意外。他还以为,父皇只是例行的传话。
谁知,半路上王承恩就欲言又止起来。这让朱慈烺大为奇怪,忍不住问道:“王公公,我父皇有什么事么?”
王承恩看了他一眼,最终还是叹了口气:“殿下还是等见了万岁爷,自有分晓。”
王承恩这厮卖关子,朱慈烺最恨的就是旁人卖关子。朱慈烺是个急躁的性子,于是怒道:“王公公你婆婆妈妈令人闷煞,到底所谓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