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九章 巴尔的摩大转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时空走私1859最新章节!
巴尔的摩市,是美国马里兰州最大的海港城市,也是美国东海岸最大的港口之一,而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单纯说港口吞吐量的话,这里也是仅次于纽约跟波士顿的美国第三大港。
不过,相对于这里的经济地位,巴尔的摩市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因为这里离华盛顿首富只有六十多公里,可以说近在咫尺。
要做个比方的话,巴尔的摩有点像中国的天津,只不过距离首都却距离更近一些,毕竟天津距离北京好歹有135公里,而巴尔的摩距离华盛顿才六十多公里,距离少了一半多。
正因为巴尔的摩距离华盛顿相当近,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所以美国一开始就很重视这个地方,比如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就是在这里修的,而早在1844年,巴尔的摩直通华盛顿的铁路就已经建成通车,甚至这里还是美国第一份长途电报的设置点。
可以这么说,只要攻占了巴尔的摩,那么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华盛顿的大门,就战略意义来说,比攻占波士顿的意义还要大。
要知道,华盛顿虽然是美国的首都,但实际上在过去的时候,由于美国的政治情况特殊,这里只被当做一个行政办公区,本地的人口并不多,只有几千人,只能算是个小镇,还是南北战争爆发之后,由于战争的需要,整个城市才急剧扩张,一跃成为人口过十万的大城。
而在这个时空,由于林肯的果断措施,尤其是他在战争后期推行的独裁政策,导致华盛顿的人口比历史上要多的多,峰值甚至曾经超过三十万人,但其中八成以上的人。都是军队跟政府人员,剩下的多是军人家属以及相关服务人员。
换言之,此时的华盛顿,已经不是能随意抛弃的小地方了,不像过去那样,看情况不妙就迁都,重新回费城,在这个时期,华盛顿就是美国的中央,就是美国的心脏。更是林肯的权力枢纽,一旦放弃这里,不但对美国的军心士气是个极大的打击,对林肯的权力架构更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再者说,巴尔的摩在华盛顿与费城之间,是华盛顿到费城之间的铁路枢纽,一旦巴尔的摩被敌人占领,也就切断了华盛顿与费城之间的联系,要跑也没地方跑。
这倒不是说离开华盛顿就真没别的地方去了。只不过这时期的战略转移,都需要依靠公路跟铁路,离开了铁路跟公路,物资运输就很难运转。而此时华盛顿主要的公路与铁路,主要是直通费城方向或者去里士满的方向。
前者要去费城,必须要通过巴尔的摩,后者里士满则是南方联盟国的首都。而联邦军的波托马克军团正在弗雷德里克斯堡与联盟军的北弗吉尼亚军团对峙。
正因为巴尔的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从一开始的时候,这里就备受联邦政府的重视。以至于战争开始不久,这里就成为联邦政府直辖的区域,并在原先的要塞基础上加大了修缮力度,把整个巴尔的摩港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要塞港,单纯说防御能力来说,比纽约港还要强的多,堪称是美国目前的第一要塞港。
为了加大巴尔的摩的防守,阻止敌军从海上进攻,这里不但整个港口实现了要塞化,还驻扎了一支美国海军舰队,大是美国现存铁甲舰最多的舰队了。
这样一个既有要塞化防御设施,又有强大的海军舰队,同时还有三万守备兵,加上与华盛顿之间修通了铁路并架设了电报线路,一旦这里受到攻击,只需要一通电报,华盛顿就可以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调动五万人赶赴巴尔的摩,依托这里的地形跟海军舰队,防守力量空前强大,号称是不落之港。
然而,就是这个不落之港,却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陷落了,甚至直到对方彻底占领了整个城市,并派出军队准备进攻华盛顿的时候,林肯才接到了巴尔的摩港陷落的消息!
诚然,英法联三国盟军的进攻规模的确史无前例,但如果是面对有所防备的巴尔的摩,要想短期内攻陷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归根到底,能这么快攻下巴尔的摩,还没有及时把消息传送出去,是联盟军玩了一手木马计,或者说内应技。
实际上,巴尔的摩所在的马里兰州,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整个社会就是更多同情南方的,开战的时候甚至想过脱离联邦,加入南方联盟国。
早在1861年,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联邦军一支部队在巴尔的摩转火车的时候,就遭到过巴尔的摩市民的围攻,导致了一场巴尔的摩暴乱,只不过由于当时巴尔的摩的议员依旧有些犹豫,没有及时宣布脱离联邦,所以被林肯及时派兵镇压,并把巴尔的摩变成军管,连巴尔的摩的市长跟警察局长也被逮捕。
此后,林肯一不做二不休,开始铁血镇压整个马里兰州的议员跟政府人员,整个地区所有的市政府、警察局、议会等,全部被林肯的联邦政府接管,导致整个马里兰州全部变成军管状态,全部成为联邦政府的直辖州。
这个方法的确强力控制了这些地区,避免了这些地区脱离联邦,但因为手段过于粗暴,导致其他偏远的地方愤怒不已,比如阿肯色州跟田纳西州,就是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才毅然决然的宣布脱离联邦,正式加入南方联盟的。
从那以后,虽然林肯加大了对巴尔的摩的军事控制,又是扩要塞,又是放海军,看起来是固若金汤,但实际上呢,林肯的这些做法只是表面上控制了这里,本地的原住民对林肯的政策大都怀恨在心,十分不买账。尤其是林肯此后颁布了强行义务兵役制,无节制的在这里抓壮丁当兵之后。当地人的抵触情绪就更加严重了。
虽然当地人都不满林肯的政策,但林肯掌握着枪杆子,所以大家敢怒不敢言,可后来由于美军在西部战场大败亏输,被中国人打的不要不要的,导致兵力空虚,所以开始不断抽调巴尔的摩的兵力,最终让这里的守备陆军只维持在三万人左右。
兵力数目的减少,加上联邦军不断失败的消息,让当地人十分受到鼓舞。于是都不用联盟国自己操心,他们自己就派人去南方,与联盟军接触,开始商量献城的事情。
可以这么说,为了投奔南方军,巴尔的摩人已经策划了半年多,期间不但建立了一条隐秘而庞大的情报线,甚至还策反了大量当地军官,尤其是策反军官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海军。
要知道。由于林肯不断调动部队,驻扎在巴尔的摩的部队中,超过三分之一都是本地人,而那些海军官兵呢。虽然主要将官多是外地的,但下面的水手跟普通士兵,却超过一半都是本地人。
这倒不难理解,巴尔的摩本来就是个港口城市。是因为海洋贸易才兴盛起来的,所以当地的海运业十分发达,水手啥的根本就不缺。
林肯对这里进行军管之后。开始往这里狠劲儿的调集海军战舰,但这些海军战舰大都是木质风帆战舰,平时的维护啥的,都需要依靠当地的港口设施以及水手,只有一些高级指挥官才是外地人。
本来这个方法倒也挺好,极大的减轻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可惜联邦政府高兴了,那些当地人,尤其是为军队服务的水手们却不高兴了。
原因很简单,这些水手很多都是被联邦政府强制征用的,他们面对那些本地水手的时候,虽然不能说一点钱不给吧,但能给的钱财也是相当有限,也就是维持一个让你饿不死的状态。
后来,由于英法联军的海上封锁,贸易断绝,物价奇高,联邦政府却没有提高薪水,让这些下层水手感觉比过去的生活水准下降了不是一点半点,很多家庭甚至都吃不饱饭,不得不让自家的女儿出去当**,让儿子出去当小偷,日子根本就过不下去了。
但问题是,不为军队服务,也没有别的来钱生意,毕竟海洋贸易已经断绝了,除了偶尔能有点走私船过来,平时根本就见不到什么商贸船,水手根本没生意,不给军队服务,还能做什么?难道转行?
转行也不是不行,可现在百业萧条,除了当兵,还真没什么好工作,可如果当兵,那阵亡率高的吓死人,也是当地人坚决不肯的。
要知道,之前巴尔的摩被征召了很多人当兵,其中有大量士兵被调去西部战场,与中国人作战,结果呢,等来的却是联邦政府的阵亡通知书。
所谓阵亡通知书,并不是详细的通知书,政府不可能给每个士兵家属写信,只是给了个通告,表示某某团全员阵亡之类的,而这个某某团,一般就是指在当地某个地方征集的部队。
这也是本时期美国征兵的特色,就是在一个地方征集部队,往往就是把当地人组建一个团或者一个营,比如著名的布鲁克林第十四民兵团,就是指在纽约州布鲁克林市征集的一个当地人团,整个团里的所有人都是老乡。
本来这样的征兵法好处多多,先不说有利于团结,快速形成战斗力,单说给士兵家属阵亡通知书的时候,也能够便于统计。
很多时候,都是团队自己统计己方士兵的阵亡情况,然后团部自己给士兵家属写阵亡通知书,最多是跟政府申报一份阵亡抚恤罢了。
毕竟都是当地人组成的团,大家知根知底,写阵亡通知书也方便,也只有这样的本地人团队,才能准确的把阵亡通知书送给阵亡士兵家属,政府只是随这份名单给钱罢了,远没有后世美国政府对待阵亡士兵的那份庄重跟仪式。
然而,跟中国人打的时候,美军历次战争,基本都是处于被全歼的状态,一旦整团整团的被打没了,团部自己就不可能写阵亡通知书回来,最多被允许给家人写一份赎金请求,要求家里人给钱赎人。
但能给家里人写信。要求家里出钱的人,只是极少数的高级军官,毕竟李永吉一开始就想把这些俘虏当廉价民工用,所以赎金定的高高,一般人还真是给不起,而给不起的话,信也就没法写了,因为写信送信也要钱,且价格奇高,普通美军俘虏根本连写信的钱都筹措不起。
这样的结果。就是美国政府不得不代替团部,给征兵所在地发通知书,通常都是给当地行政长官或者德高望重的人,告诉他们整个军团全军覆没,死了多少人不知道,伤了多少人不知道,被俘虏了多少人也不知道,不过政府正在设法挽救,请大家耐心等待云云。
想一想就知道。这样的团灭通知书,在当地能引起多大的反响,这不但让那些士兵家属伤心欲绝,也让其他没当兵的人心怀恐惧。对当兵一事就更加抵触,躲来还来不及,谁还敢去当兵?
因此,大量的阵亡通知。就好比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巴尔的摩当地人整体出离愤怒,再加上有心人的串联。很多人,包括当地驻军,都开始心向南方联盟军了。
很多人已经厌恶了这场战争,也厌恶了林肯的独裁政策,不管是义务兵役制以及强制纸币化,又或者是军管政策,都让大家不满到了极点。
当然,在过去的时候,很多年轻人更不想国家分裂,希望国家能够继续统一,所以赞同北方政府,但现在一看,北方政府貌似要支持不住,南方军反而是节节胜利,与其这样被北方军抽空壮丁,在未来的战争中成为失败一方,倒不如反戈一击,早点投奔大联盟,成为胜利者之一。
就这样,巴尔的摩上上下下都被南方军渗透了,就算当地还有林肯的爱国会组织加以镇压,但人数太少,根本无法对抗整个巴尔的摩的民心所向。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罗伯特.李亲自制定了进攻计划,一方面自己亲自带兵在弗雷德里克斯堡发动大规模进攻,吸引白宫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呢,英法联军的大量战舰则搭载着联盟军的主力军团,从海上进攻巴尔的摩。
由于英法联军的战舰数目太多,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所以迫使美国的海军舰队不得不龟缩在港口里面,依托港口要塞抵抗。
可他们不知道,要塞司令官早就被南方军策反了,很多海军官兵也成了南方军的人,所以在舰队回港口之后,他们很快控制了舰队的中高级军官,兵不血刃的俘虏了这支庞大的美军舰队。
再然后,在没有遭受多少抵抗的情况下,搭载着联盟军的英法联军战舰先后进港停泊,直接在港口卸下部队,就那么大摇大摆的冲进巴尔的摩市。
不过,在进攻巴尔的摩的时候,他们终于遭受了一些抵抗,很多忠于联邦政府的陆军部队开始激烈抵抗,但很可惜,他们的人数太少,又有太多掣肘,所以没多久就被优势的联盟军彻底压垮。
或许要说,这个时候应该发电报给华盛顿,让他们早做准备啊,但很可惜,通往华盛顿的电报房早早的就被控制了,里面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给华盛顿方面发送假消息,一如当初中国人曾经做过的那样。
最终就是,那些电报人员迷惑了白宫方面,一直到从巴尔的摩方向逃脱的溃兵回到了华盛顿,才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他们,华盛顿这才知道后方的巴尔的摩居然陷落了。
总之,联盟军以有心算无心,联合英法联军,经过了大半年的多方准备,一举发力,这才一下拿下了巴尔的摩,结果看似轻松,过程却相当之复杂,堪称是联盟国政府在军事上的又一个杰作。
当然,联盟国政府之所以能打出这样的好战术,也跟罗伯特.李有关,因为他现在已经是联盟军的总司令了,而且极其得到了戴维斯总统的信任,就权力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戴维斯第二。
有这么大的权力,罗伯特.李才能安心的调动各方面资源来策划这个进攻,再加上联邦政府自己问题多多,没控制好事态,加上英法联军的帮助,这才一举成功!
不管怎么样,罗伯特.李的计划成功了,他们果然迅速拿下了巴尔的摩,这一下子,不但打破了林肯的计划,也让联盟军从此真正的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接下来,就是联盟军反过来压着联邦军打,联邦军则被迫进入全力防守的时期了。
正因为巴尔的摩登陆战的意义重大,是南方联盟军由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的节点,所以这次战役又被称之为大转折战役,而就历史地位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这也的确不愧是转折性战役。(未完待续。。)u
巴尔的摩市,是美国马里兰州最大的海港城市,也是美国东海岸最大的港口之一,而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单纯说港口吞吐量的话,这里也是仅次于纽约跟波士顿的美国第三大港。
不过,相对于这里的经济地位,巴尔的摩市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因为这里离华盛顿首富只有六十多公里,可以说近在咫尺。
要做个比方的话,巴尔的摩有点像中国的天津,只不过距离首都却距离更近一些,毕竟天津距离北京好歹有135公里,而巴尔的摩距离华盛顿才六十多公里,距离少了一半多。
正因为巴尔的摩距离华盛顿相当近,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所以美国一开始就很重视这个地方,比如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就是在这里修的,而早在1844年,巴尔的摩直通华盛顿的铁路就已经建成通车,甚至这里还是美国第一份长途电报的设置点。
可以这么说,只要攻占了巴尔的摩,那么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华盛顿的大门,就战略意义来说,比攻占波士顿的意义还要大。
要知道,华盛顿虽然是美国的首都,但实际上在过去的时候,由于美国的政治情况特殊,这里只被当做一个行政办公区,本地的人口并不多,只有几千人,只能算是个小镇,还是南北战争爆发之后,由于战争的需要,整个城市才急剧扩张,一跃成为人口过十万的大城。
而在这个时空,由于林肯的果断措施,尤其是他在战争后期推行的独裁政策,导致华盛顿的人口比历史上要多的多,峰值甚至曾经超过三十万人,但其中八成以上的人。都是军队跟政府人员,剩下的多是军人家属以及相关服务人员。
换言之,此时的华盛顿,已经不是能随意抛弃的小地方了,不像过去那样,看情况不妙就迁都,重新回费城,在这个时期,华盛顿就是美国的中央,就是美国的心脏。更是林肯的权力枢纽,一旦放弃这里,不但对美国的军心士气是个极大的打击,对林肯的权力架构更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再者说,巴尔的摩在华盛顿与费城之间,是华盛顿到费城之间的铁路枢纽,一旦巴尔的摩被敌人占领,也就切断了华盛顿与费城之间的联系,要跑也没地方跑。
这倒不是说离开华盛顿就真没别的地方去了。只不过这时期的战略转移,都需要依靠公路跟铁路,离开了铁路跟公路,物资运输就很难运转。而此时华盛顿主要的公路与铁路,主要是直通费城方向或者去里士满的方向。
前者要去费城,必须要通过巴尔的摩,后者里士满则是南方联盟国的首都。而联邦军的波托马克军团正在弗雷德里克斯堡与联盟军的北弗吉尼亚军团对峙。
正因为巴尔的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从一开始的时候,这里就备受联邦政府的重视。以至于战争开始不久,这里就成为联邦政府直辖的区域,并在原先的要塞基础上加大了修缮力度,把整个巴尔的摩港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要塞港,单纯说防御能力来说,比纽约港还要强的多,堪称是美国目前的第一要塞港。
为了加大巴尔的摩的防守,阻止敌军从海上进攻,这里不但整个港口实现了要塞化,还驻扎了一支美国海军舰队,大是美国现存铁甲舰最多的舰队了。
这样一个既有要塞化防御设施,又有强大的海军舰队,同时还有三万守备兵,加上与华盛顿之间修通了铁路并架设了电报线路,一旦这里受到攻击,只需要一通电报,华盛顿就可以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调动五万人赶赴巴尔的摩,依托这里的地形跟海军舰队,防守力量空前强大,号称是不落之港。
然而,就是这个不落之港,却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陷落了,甚至直到对方彻底占领了整个城市,并派出军队准备进攻华盛顿的时候,林肯才接到了巴尔的摩港陷落的消息!
诚然,英法联三国盟军的进攻规模的确史无前例,但如果是面对有所防备的巴尔的摩,要想短期内攻陷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归根到底,能这么快攻下巴尔的摩,还没有及时把消息传送出去,是联盟军玩了一手木马计,或者说内应技。
实际上,巴尔的摩所在的马里兰州,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整个社会就是更多同情南方的,开战的时候甚至想过脱离联邦,加入南方联盟国。
早在1861年,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联邦军一支部队在巴尔的摩转火车的时候,就遭到过巴尔的摩市民的围攻,导致了一场巴尔的摩暴乱,只不过由于当时巴尔的摩的议员依旧有些犹豫,没有及时宣布脱离联邦,所以被林肯及时派兵镇压,并把巴尔的摩变成军管,连巴尔的摩的市长跟警察局长也被逮捕。
此后,林肯一不做二不休,开始铁血镇压整个马里兰州的议员跟政府人员,整个地区所有的市政府、警察局、议会等,全部被林肯的联邦政府接管,导致整个马里兰州全部变成军管状态,全部成为联邦政府的直辖州。
这个方法的确强力控制了这些地区,避免了这些地区脱离联邦,但因为手段过于粗暴,导致其他偏远的地方愤怒不已,比如阿肯色州跟田纳西州,就是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才毅然决然的宣布脱离联邦,正式加入南方联盟的。
从那以后,虽然林肯加大了对巴尔的摩的军事控制,又是扩要塞,又是放海军,看起来是固若金汤,但实际上呢,林肯的这些做法只是表面上控制了这里,本地的原住民对林肯的政策大都怀恨在心,十分不买账。尤其是林肯此后颁布了强行义务兵役制,无节制的在这里抓壮丁当兵之后。当地人的抵触情绪就更加严重了。
虽然当地人都不满林肯的政策,但林肯掌握着枪杆子,所以大家敢怒不敢言,可后来由于美军在西部战场大败亏输,被中国人打的不要不要的,导致兵力空虚,所以开始不断抽调巴尔的摩的兵力,最终让这里的守备陆军只维持在三万人左右。
兵力数目的减少,加上联邦军不断失败的消息,让当地人十分受到鼓舞。于是都不用联盟国自己操心,他们自己就派人去南方,与联盟军接触,开始商量献城的事情。
可以这么说,为了投奔南方军,巴尔的摩人已经策划了半年多,期间不但建立了一条隐秘而庞大的情报线,甚至还策反了大量当地军官,尤其是策反军官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海军。
要知道。由于林肯不断调动部队,驻扎在巴尔的摩的部队中,超过三分之一都是本地人,而那些海军官兵呢。虽然主要将官多是外地的,但下面的水手跟普通士兵,却超过一半都是本地人。
这倒不难理解,巴尔的摩本来就是个港口城市。是因为海洋贸易才兴盛起来的,所以当地的海运业十分发达,水手啥的根本就不缺。
林肯对这里进行军管之后。开始往这里狠劲儿的调集海军战舰,但这些海军战舰大都是木质风帆战舰,平时的维护啥的,都需要依靠当地的港口设施以及水手,只有一些高级指挥官才是外地人。
本来这个方法倒也挺好,极大的减轻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可惜联邦政府高兴了,那些当地人,尤其是为军队服务的水手们却不高兴了。
原因很简单,这些水手很多都是被联邦政府强制征用的,他们面对那些本地水手的时候,虽然不能说一点钱不给吧,但能给的钱财也是相当有限,也就是维持一个让你饿不死的状态。
后来,由于英法联军的海上封锁,贸易断绝,物价奇高,联邦政府却没有提高薪水,让这些下层水手感觉比过去的生活水准下降了不是一点半点,很多家庭甚至都吃不饱饭,不得不让自家的女儿出去当**,让儿子出去当小偷,日子根本就过不下去了。
但问题是,不为军队服务,也没有别的来钱生意,毕竟海洋贸易已经断绝了,除了偶尔能有点走私船过来,平时根本就见不到什么商贸船,水手根本没生意,不给军队服务,还能做什么?难道转行?
转行也不是不行,可现在百业萧条,除了当兵,还真没什么好工作,可如果当兵,那阵亡率高的吓死人,也是当地人坚决不肯的。
要知道,之前巴尔的摩被征召了很多人当兵,其中有大量士兵被调去西部战场,与中国人作战,结果呢,等来的却是联邦政府的阵亡通知书。
所谓阵亡通知书,并不是详细的通知书,政府不可能给每个士兵家属写信,只是给了个通告,表示某某团全员阵亡之类的,而这个某某团,一般就是指在当地某个地方征集的部队。
这也是本时期美国征兵的特色,就是在一个地方征集部队,往往就是把当地人组建一个团或者一个营,比如著名的布鲁克林第十四民兵团,就是指在纽约州布鲁克林市征集的一个当地人团,整个团里的所有人都是老乡。
本来这样的征兵法好处多多,先不说有利于团结,快速形成战斗力,单说给士兵家属阵亡通知书的时候,也能够便于统计。
很多时候,都是团队自己统计己方士兵的阵亡情况,然后团部自己给士兵家属写阵亡通知书,最多是跟政府申报一份阵亡抚恤罢了。
毕竟都是当地人组成的团,大家知根知底,写阵亡通知书也方便,也只有这样的本地人团队,才能准确的把阵亡通知书送给阵亡士兵家属,政府只是随这份名单给钱罢了,远没有后世美国政府对待阵亡士兵的那份庄重跟仪式。
然而,跟中国人打的时候,美军历次战争,基本都是处于被全歼的状态,一旦整团整团的被打没了,团部自己就不可能写阵亡通知书回来,最多被允许给家人写一份赎金请求,要求家里人给钱赎人。
但能给家里人写信。要求家里出钱的人,只是极少数的高级军官,毕竟李永吉一开始就想把这些俘虏当廉价民工用,所以赎金定的高高,一般人还真是给不起,而给不起的话,信也就没法写了,因为写信送信也要钱,且价格奇高,普通美军俘虏根本连写信的钱都筹措不起。
这样的结果。就是美国政府不得不代替团部,给征兵所在地发通知书,通常都是给当地行政长官或者德高望重的人,告诉他们整个军团全军覆没,死了多少人不知道,伤了多少人不知道,被俘虏了多少人也不知道,不过政府正在设法挽救,请大家耐心等待云云。
想一想就知道。这样的团灭通知书,在当地能引起多大的反响,这不但让那些士兵家属伤心欲绝,也让其他没当兵的人心怀恐惧。对当兵一事就更加抵触,躲来还来不及,谁还敢去当兵?
因此,大量的阵亡通知。就好比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巴尔的摩当地人整体出离愤怒,再加上有心人的串联。很多人,包括当地驻军,都开始心向南方联盟军了。
很多人已经厌恶了这场战争,也厌恶了林肯的独裁政策,不管是义务兵役制以及强制纸币化,又或者是军管政策,都让大家不满到了极点。
当然,在过去的时候,很多年轻人更不想国家分裂,希望国家能够继续统一,所以赞同北方政府,但现在一看,北方政府貌似要支持不住,南方军反而是节节胜利,与其这样被北方军抽空壮丁,在未来的战争中成为失败一方,倒不如反戈一击,早点投奔大联盟,成为胜利者之一。
就这样,巴尔的摩上上下下都被南方军渗透了,就算当地还有林肯的爱国会组织加以镇压,但人数太少,根本无法对抗整个巴尔的摩的民心所向。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罗伯特.李亲自制定了进攻计划,一方面自己亲自带兵在弗雷德里克斯堡发动大规模进攻,吸引白宫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呢,英法联军的大量战舰则搭载着联盟军的主力军团,从海上进攻巴尔的摩。
由于英法联军的战舰数目太多,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所以迫使美国的海军舰队不得不龟缩在港口里面,依托港口要塞抵抗。
可他们不知道,要塞司令官早就被南方军策反了,很多海军官兵也成了南方军的人,所以在舰队回港口之后,他们很快控制了舰队的中高级军官,兵不血刃的俘虏了这支庞大的美军舰队。
再然后,在没有遭受多少抵抗的情况下,搭载着联盟军的英法联军战舰先后进港停泊,直接在港口卸下部队,就那么大摇大摆的冲进巴尔的摩市。
不过,在进攻巴尔的摩的时候,他们终于遭受了一些抵抗,很多忠于联邦政府的陆军部队开始激烈抵抗,但很可惜,他们的人数太少,又有太多掣肘,所以没多久就被优势的联盟军彻底压垮。
或许要说,这个时候应该发电报给华盛顿,让他们早做准备啊,但很可惜,通往华盛顿的电报房早早的就被控制了,里面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给华盛顿方面发送假消息,一如当初中国人曾经做过的那样。
最终就是,那些电报人员迷惑了白宫方面,一直到从巴尔的摩方向逃脱的溃兵回到了华盛顿,才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他们,华盛顿这才知道后方的巴尔的摩居然陷落了。
总之,联盟军以有心算无心,联合英法联军,经过了大半年的多方准备,一举发力,这才一下拿下了巴尔的摩,结果看似轻松,过程却相当之复杂,堪称是联盟国政府在军事上的又一个杰作。
当然,联盟国政府之所以能打出这样的好战术,也跟罗伯特.李有关,因为他现在已经是联盟军的总司令了,而且极其得到了戴维斯总统的信任,就权力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戴维斯第二。
有这么大的权力,罗伯特.李才能安心的调动各方面资源来策划这个进攻,再加上联邦政府自己问题多多,没控制好事态,加上英法联军的帮助,这才一举成功!
不管怎么样,罗伯特.李的计划成功了,他们果然迅速拿下了巴尔的摩,这一下子,不但打破了林肯的计划,也让联盟军从此真正的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接下来,就是联盟军反过来压着联邦军打,联邦军则被迫进入全力防守的时期了。
正因为巴尔的摩登陆战的意义重大,是南方联盟军由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的节点,所以这次战役又被称之为大转折战役,而就历史地位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这也的确不愧是转折性战役。(未完待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