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恨水东逝 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铁血魏晋南北朝最新章节!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除了定时收到没有‘*’的连载,还可以收到其他的历史故事哦,另外,读者有啥观感,还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微信号找我沟通啊。)
上回我们说到元宏软禁了****后宫的冯皇后,正当他情感失意,病卧床榻之时,萧齐帝国太尉陈显达举大军北上,势
要夺回上次南北大战丢失的包括宛城在内的汉水北岸的五郡之地。于是皇帝元宏不顾疾病缠身,再次御驾亲征。
不用说,北魏帝国皇帝亲临前线,当然极大的鼓舞了士气,魏军溃败的势头被遏制了。史书记载,两大帝国主力在均口附近展开汇战(均水入汉水之处,现为湖北丹江口市),任城王元澄的弟弟武卫将军元嵩勇冠三军,脱下头盔,带头冲锋陷阵,南齐军最终在这场大决战中被打的大败。
公元499年3月22日夜,陈显达连夜逃走,南齐军全面崩溃,北魏帝国精锐骑兵一直追到汉水北岸才缓缓班师,收拾陈显达遗留下来的军用物资,以亿为单位计算。南齐左将军张千在这次战役中战死,而士卒更是战死3万余人。南齐帝国的这次虎头蛇尾的北伐最终以惨败而告终。
不过魏孝文帝在这次大胜之后,再也没有精力继续南下征伐,扩大战果了。公元499年3月24日,元宏病势转危,魏军不敢怠慢,次第北返。4月1日,北魏帝国孝文皇帝元宏病逝于回军途中,终年33岁。元宏死前颁布遗照,赐死皇后冯润,但他还是顾忌冯太后的面子,希望掩饰冯家的过失,所以依然用皇后的礼仪安葬她。
北海王元祥回洛阳宣读遗诏,侍卫白整等人携带毒药给冷宫的冯皇后,史载冯润呼号逃跑,不肯自杀,并说道:“皇帝怎会发布此遗令,是你们这些王爷要杀我而已!”可事已至此,冯皇后又怎能逃出生天?白整等人最终捉到冯润,灌下了毒药……元宏的二弟咸阳王元禧等人得到冯皇后已死的消息后,相互望着说到:“就算皇兄没有遗诏,我们也要想办法除掉这个妇人,哪能让这个失去德行的妇人统治天下,杀死我们呢?”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胡人帝王魏孝文帝元宏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提起魏孝文帝,大家自然会把他和“全面汉化改革”联系在一起,但细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元宏的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改革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回看孝文帝在公元490年亲政后实施的一系列“汉化改革”方案,其实是始于拓跋浚朝的抑兵息武、重用汉臣的战略转向,发展于冯太后时期的“太和新制”的模仿汉人的行政措施,然后在孝文帝时期全面的汉文化改造。
这个逻辑本身其实是十分清晰的,北魏帝国这个马背上的帝国为了有效控制并消化并入帝国版图的农耕区域,在拓跋浚时期就开始以汉制汉,吸收大量汉人进入帝国官僚机构,为国家储备人才;在冯太后时期,在各项条件成熟时,“太和新制”的各项措施完全是为了配合有效管理农耕区域而进行的行政上的改革;而到了元宏时期,为了更加彻底推进改革,元宏则彻底吸收了汉人“九品中正制”的官员制度,以及在文化上的彻底汉化。元宏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对内巩固拓跋浚朝以来的改革成果,对外缩小和南朝汉人政权的心里隔阂,为未来的统一战争打下基础。
但这场改革却给帝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灾难。孝文帝失算之处在于对“汉文化”的过度迷信,没有辩证的实事求是的全盘吸收所有汉人的文化以及治国理念(其中最糟糕的制度就是保护世家大族的“九品中正制”),另外,他还忽略了改革本身对于“时间”的需求。
这种全面的改革,尤其触及到文化上的转变,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汉化改革”本身逻辑没错,错就错在孝文帝把这个改革推进的太快了,结果改革的好处还没显现,改革的弊端却很快的爆发出来。尤其对于帝国得以纵横天下的军队来说,伤害是巨大的。
拿迁都洛阳来说,元宏的初衷一定是好的,洛阳位于天下之中,无论从物流便利程度还是利于和汉人融合角度,作为汉化改革,迁都都是必由之路。但元宏在迁都的同时却全面吸收了汉人世家大族发明的“九品中正制”,政府官员的上升渠道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掌控,如果帝国首都还在平城,驻守帝国北疆的边防军各级将领还算在天子脚下,还有一丝可能被破格提拔,可是首都一旦迁到黄河以南的洛阳,北方为抵御柔然汗国所设置的“六镇”军兵完全成了被政府遗忘的边缘角落,加上“九品中正制”本身的缺陷,六镇军兵想通过军功提升自己在政府的官位就变得势比登天。
拿“俸禄制”来说,这个制度本身没有坏处,也适合农耕社会的精细化管理(参考“太和新制”)。但当政府对于帝国的虎狼之师没有配套的政策以及思想教育工作的跟进,贸然在军中各级官员实施俸禄制,无疑大大减弱了军队渴望扩张、渴望战争的“源动力”。北魏帝国以前实行的是部落军制,军饷都是靠战争的掠夺而来,所以帝国军队从上到下都渴望通过战争的胜利,来获得通过掳掠而得到的实际的好处。但在“俸禄制”的推行的同时,帝国随之而来的“反贪污、******”,以及“禁止军队掳掠”的政策,则完全打击了军人们的作战积极性。再加上上述由于“九品中正制”所导致的“升职”通道的关闭,帝国军队上下都会对“我们为何而战”在心中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更加可悲的是,在拓跋浚时期,重臣源贺曾经建议皇帝减轻死刑的刑罚,把原本判处死刑或者断肢的罪犯发配到边关去当兵,以增加兵源。这个政策在当时看确实不错,罪犯们捡了一条命,代价是在边关作战,为国出力,如果混的好,出将入相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当元宏进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后,我们上面已经分析到,帝国军队再无积极作战的动力,边防镇将也失去了往日贵族军人的荣誉感,以克扣军饷,贪污腐败为己任;而其统领的士兵的结构也悄然由部落精英转变为国家的罪犯,这些罪犯在镇将的压迫下,看不到任何希望,于是对外作战只为保命,对内管理只顾搂钱。更加要命的是,一旦帝国政局不稳,这些有前科的士兵必将成为一颗颗定时炸弹,无时不准备引爆,以摧毁国家的根基。
还有,元宏由于偏执的信奉汉学(他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疾病的病人,参考“心理罪之教化场”),导致他主导的帝国和亲政策也出现了巨大的失误。我们说过,为了汉化,元宏勒令皇室和汉人世家大族通婚。通婚本身并没有错,但有得就有舍,皇室贵族过度和汉人通婚,就会大大减弱和北方游牧部落(尤其是柔然汗国)的和亲与融合,而作为风俗习惯和文化来说,北方那些游牧民族(柔然人和高车人)和北魏帝国的统治阶层的契合度更高,所以多多和他们进行“通婚”就能在政治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和朴实单纯的草原部落相比,南方的汉人世家却难以用“通婚”来笼络安抚,当时的汉人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北魏帝国尽管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只要不彻底征服南朝,汉人世家们就有一堆类似“沐猴而冠”“邯郸学步”等语言来形容元宏的所作所为(我们汉人的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孝文帝向南和亲无疑是“热脸贴了冷屁股”。一千多年后的满清帝国就借鉴了北魏帝国的“和亲失败”教训,满族皇室一直和蒙古部族通婚,通过婚姻这条纽带,彻底安抚了自己的大后方,为最终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逝者已矣,孝文帝元宏不管怎样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一生勤政,爱好经典,勤俭节约,为国家发展可谓殚精竭虑,从个人道德修养来讲,确实是个难得的仁德君王。可惜元宏幼年的心灵创伤,导致其“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病极深(参考“心理罪之教化场”),过度崇拜他的偶像奶奶冯太后,以至于把拓跋浚、冯太后执政时期的国策推向了极端。他没有考虑众多因素,一意孤行地进行汉文化改革,忽略了这种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没有分清当前帝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主次关系,直接导致了国内鲜卑族群的撕裂;同时又穷兵黩武,在执政后期频繁发动南征,妄图毕其功于一役,但事与愿违,结果是更加加速了帝国的衰亡。所以说北魏帝国的衰亡实始于孝文真是不假啊。
孝文帝死后的北魏帝国将何去何从,还会发生什么离奇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下一章继续。
P.S.明天是9月9日,是我们的毛主席逝世40周年的祭日;而再过一天,9月10日,又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联想到刚刚过去的“抗战胜利日”,突然意识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76年9月9日,******逝世。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逝者已矣,是非功过,任由后人传说,历史就是这样的残酷。我突然想到,一个人为了美化环境,整修花园时,捣毁了花园的蚁穴,那么蚂蚁的历史应该怎样评价这个人呢?同样,在圣经故事里,如果那些没有登上“诺亚方舟”的人们并没有全部葬身洪水,那么他们的后人又会如何评价那个“大义人诺亚”呢?政治家考量事物的角度当然和普通大众不同,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于是,伟人在俗人的眼中要么“羽化成神”,要么“堕落为鬼”……如果我们依然执着地用“俗人”的视角去考察他们,无论如何也会谬以千里的啊。
明天,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人吧;至于“教师节”,真正豁达明理的“知识分子”们也不会纠结于那个特别的日子吧。
;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除了定时收到没有‘*’的连载,还可以收到其他的历史故事哦,另外,读者有啥观感,还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微信号找我沟通啊。)
上回我们说到元宏软禁了****后宫的冯皇后,正当他情感失意,病卧床榻之时,萧齐帝国太尉陈显达举大军北上,势
要夺回上次南北大战丢失的包括宛城在内的汉水北岸的五郡之地。于是皇帝元宏不顾疾病缠身,再次御驾亲征。
不用说,北魏帝国皇帝亲临前线,当然极大的鼓舞了士气,魏军溃败的势头被遏制了。史书记载,两大帝国主力在均口附近展开汇战(均水入汉水之处,现为湖北丹江口市),任城王元澄的弟弟武卫将军元嵩勇冠三军,脱下头盔,带头冲锋陷阵,南齐军最终在这场大决战中被打的大败。
公元499年3月22日夜,陈显达连夜逃走,南齐军全面崩溃,北魏帝国精锐骑兵一直追到汉水北岸才缓缓班师,收拾陈显达遗留下来的军用物资,以亿为单位计算。南齐左将军张千在这次战役中战死,而士卒更是战死3万余人。南齐帝国的这次虎头蛇尾的北伐最终以惨败而告终。
不过魏孝文帝在这次大胜之后,再也没有精力继续南下征伐,扩大战果了。公元499年3月24日,元宏病势转危,魏军不敢怠慢,次第北返。4月1日,北魏帝国孝文皇帝元宏病逝于回军途中,终年33岁。元宏死前颁布遗照,赐死皇后冯润,但他还是顾忌冯太后的面子,希望掩饰冯家的过失,所以依然用皇后的礼仪安葬她。
北海王元祥回洛阳宣读遗诏,侍卫白整等人携带毒药给冷宫的冯皇后,史载冯润呼号逃跑,不肯自杀,并说道:“皇帝怎会发布此遗令,是你们这些王爷要杀我而已!”可事已至此,冯皇后又怎能逃出生天?白整等人最终捉到冯润,灌下了毒药……元宏的二弟咸阳王元禧等人得到冯皇后已死的消息后,相互望着说到:“就算皇兄没有遗诏,我们也要想办法除掉这个妇人,哪能让这个失去德行的妇人统治天下,杀死我们呢?”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胡人帝王魏孝文帝元宏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提起魏孝文帝,大家自然会把他和“全面汉化改革”联系在一起,但细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元宏的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改革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回看孝文帝在公元490年亲政后实施的一系列“汉化改革”方案,其实是始于拓跋浚朝的抑兵息武、重用汉臣的战略转向,发展于冯太后时期的“太和新制”的模仿汉人的行政措施,然后在孝文帝时期全面的汉文化改造。
这个逻辑本身其实是十分清晰的,北魏帝国这个马背上的帝国为了有效控制并消化并入帝国版图的农耕区域,在拓跋浚时期就开始以汉制汉,吸收大量汉人进入帝国官僚机构,为国家储备人才;在冯太后时期,在各项条件成熟时,“太和新制”的各项措施完全是为了配合有效管理农耕区域而进行的行政上的改革;而到了元宏时期,为了更加彻底推进改革,元宏则彻底吸收了汉人“九品中正制”的官员制度,以及在文化上的彻底汉化。元宏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对内巩固拓跋浚朝以来的改革成果,对外缩小和南朝汉人政权的心里隔阂,为未来的统一战争打下基础。
但这场改革却给帝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灾难。孝文帝失算之处在于对“汉文化”的过度迷信,没有辩证的实事求是的全盘吸收所有汉人的文化以及治国理念(其中最糟糕的制度就是保护世家大族的“九品中正制”),另外,他还忽略了改革本身对于“时间”的需求。
这种全面的改革,尤其触及到文化上的转变,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汉化改革”本身逻辑没错,错就错在孝文帝把这个改革推进的太快了,结果改革的好处还没显现,改革的弊端却很快的爆发出来。尤其对于帝国得以纵横天下的军队来说,伤害是巨大的。
拿迁都洛阳来说,元宏的初衷一定是好的,洛阳位于天下之中,无论从物流便利程度还是利于和汉人融合角度,作为汉化改革,迁都都是必由之路。但元宏在迁都的同时却全面吸收了汉人世家大族发明的“九品中正制”,政府官员的上升渠道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掌控,如果帝国首都还在平城,驻守帝国北疆的边防军各级将领还算在天子脚下,还有一丝可能被破格提拔,可是首都一旦迁到黄河以南的洛阳,北方为抵御柔然汗国所设置的“六镇”军兵完全成了被政府遗忘的边缘角落,加上“九品中正制”本身的缺陷,六镇军兵想通过军功提升自己在政府的官位就变得势比登天。
拿“俸禄制”来说,这个制度本身没有坏处,也适合农耕社会的精细化管理(参考“太和新制”)。但当政府对于帝国的虎狼之师没有配套的政策以及思想教育工作的跟进,贸然在军中各级官员实施俸禄制,无疑大大减弱了军队渴望扩张、渴望战争的“源动力”。北魏帝国以前实行的是部落军制,军饷都是靠战争的掠夺而来,所以帝国军队从上到下都渴望通过战争的胜利,来获得通过掳掠而得到的实际的好处。但在“俸禄制”的推行的同时,帝国随之而来的“反贪污、******”,以及“禁止军队掳掠”的政策,则完全打击了军人们的作战积极性。再加上上述由于“九品中正制”所导致的“升职”通道的关闭,帝国军队上下都会对“我们为何而战”在心中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更加可悲的是,在拓跋浚时期,重臣源贺曾经建议皇帝减轻死刑的刑罚,把原本判处死刑或者断肢的罪犯发配到边关去当兵,以增加兵源。这个政策在当时看确实不错,罪犯们捡了一条命,代价是在边关作战,为国出力,如果混的好,出将入相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当元宏进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后,我们上面已经分析到,帝国军队再无积极作战的动力,边防镇将也失去了往日贵族军人的荣誉感,以克扣军饷,贪污腐败为己任;而其统领的士兵的结构也悄然由部落精英转变为国家的罪犯,这些罪犯在镇将的压迫下,看不到任何希望,于是对外作战只为保命,对内管理只顾搂钱。更加要命的是,一旦帝国政局不稳,这些有前科的士兵必将成为一颗颗定时炸弹,无时不准备引爆,以摧毁国家的根基。
还有,元宏由于偏执的信奉汉学(他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疾病的病人,参考“心理罪之教化场”),导致他主导的帝国和亲政策也出现了巨大的失误。我们说过,为了汉化,元宏勒令皇室和汉人世家大族通婚。通婚本身并没有错,但有得就有舍,皇室贵族过度和汉人通婚,就会大大减弱和北方游牧部落(尤其是柔然汗国)的和亲与融合,而作为风俗习惯和文化来说,北方那些游牧民族(柔然人和高车人)和北魏帝国的统治阶层的契合度更高,所以多多和他们进行“通婚”就能在政治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和朴实单纯的草原部落相比,南方的汉人世家却难以用“通婚”来笼络安抚,当时的汉人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北魏帝国尽管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只要不彻底征服南朝,汉人世家们就有一堆类似“沐猴而冠”“邯郸学步”等语言来形容元宏的所作所为(我们汉人的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孝文帝向南和亲无疑是“热脸贴了冷屁股”。一千多年后的满清帝国就借鉴了北魏帝国的“和亲失败”教训,满族皇室一直和蒙古部族通婚,通过婚姻这条纽带,彻底安抚了自己的大后方,为最终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逝者已矣,孝文帝元宏不管怎样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一生勤政,爱好经典,勤俭节约,为国家发展可谓殚精竭虑,从个人道德修养来讲,确实是个难得的仁德君王。可惜元宏幼年的心灵创伤,导致其“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病极深(参考“心理罪之教化场”),过度崇拜他的偶像奶奶冯太后,以至于把拓跋浚、冯太后执政时期的国策推向了极端。他没有考虑众多因素,一意孤行地进行汉文化改革,忽略了这种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没有分清当前帝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主次关系,直接导致了国内鲜卑族群的撕裂;同时又穷兵黩武,在执政后期频繁发动南征,妄图毕其功于一役,但事与愿违,结果是更加加速了帝国的衰亡。所以说北魏帝国的衰亡实始于孝文真是不假啊。
孝文帝死后的北魏帝国将何去何从,还会发生什么离奇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下一章继续。
P.S.明天是9月9日,是我们的毛主席逝世40周年的祭日;而再过一天,9月10日,又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联想到刚刚过去的“抗战胜利日”,突然意识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76年9月9日,******逝世。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逝者已矣,是非功过,任由后人传说,历史就是这样的残酷。我突然想到,一个人为了美化环境,整修花园时,捣毁了花园的蚁穴,那么蚂蚁的历史应该怎样评价这个人呢?同样,在圣经故事里,如果那些没有登上“诺亚方舟”的人们并没有全部葬身洪水,那么他们的后人又会如何评价那个“大义人诺亚”呢?政治家考量事物的角度当然和普通大众不同,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于是,伟人在俗人的眼中要么“羽化成神”,要么“堕落为鬼”……如果我们依然执着地用“俗人”的视角去考察他们,无论如何也会谬以千里的啊。
明天,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人吧;至于“教师节”,真正豁达明理的“知识分子”们也不会纠结于那个特别的日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