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一败再败 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铁血魏晋南北朝最新章节!
政治、军事、外交都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只有利害关系。怎么临时处理,要懂得应变。但是要注意,虽然没有善恶是非,都还是有因果的。--南怀瑾
这是一个初春的夜晚,一轮满月高高的悬挂在墨蓝色的夜空中,无私的把皎洁清冷的月光泼洒在汝水河南岸一座军事要塞那微微泛着青黑色光芒的城墙上。这里正是北魏帝国位于中线的豫州兵团司令部所在地悬瓠城。
虽然时至公元498年的元宵佳节,可是悬瓠城却没有半分节日喜庆的气氛。由于北魏帝国和南齐帝国战事又起,作为魏军中线前进基地的悬瓠城自然是一片大战临近的戒严状态。
可跟全城一片寂静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悬瓠城的刺史府此时却人声鼎沸,被火把,灯光照的如同白昼一般。刺史府正对院子的门廊台阶上,放着一把虎皮椅,上面端坐一人,只见他面白如玉,目若点星,此人正是北魏帝国镇南将军,豫州兵团总指挥,自比“诸葛孔明”的皇帝身边红人,王肃。
而此时此刻,这位北魏镇南将军却失去了往日气定神闲的做派。只见他双手紧握椅把儿,身体前倾,牙齿咬得咯咯作响,眼中布满血丝,死死盯住院子中央五花大绑的一个南齐将领。那个南齐将领却是蓬头垢面,衣衫凌乱,豆大的汗珠噼噼啪啪从脸颊上滚落,整个人早已瘫软在地缩成了一团。这个人不是旁人,却是南齐舞阳太守黄瑶起。
我们在上一章曾经交代过,北魏西路大军横扫南齐汉北五郡,南齐守军纷纷弃城向南逃跑。可两条腿的人如何跑得过四条腿的北魏精锐骑兵,史载舞阳太守黄瑶起就在逃跑途中被北魏军生擒活拿。
黄瑶起我们在“我的中国心”那一章曾经提到过他,当年就是他和裴叔业一起出卖了王肃的老爸王奂,导致王肃一家被灭门,只有王肃一人逃出生天,投降了北魏帝国。孝文帝元宏当然知道其中的过节,于是直接把黄瑶起押送到悬瓠城王肃军营,任凭王肃发落。
此时的王肃当然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盯着台阶下已经筛成一团的黄瑶起,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黄瑶起,你可还认得我?”没等黄瑶起答话,王肃命令军士就在院内活剐了黄瑶起,并把黄瑶起割成小片吞吃下肚,算是给老爸和一门王氏家人报了血仇。只是不知当时王肃吃的是“刺身”还是“涮锅”。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王肃有点“变态”,报仇就报仇,杀人不过头点地,为啥还要像“生番”一样吞吃同类?您还别吃惊,在战火纷飞的魏晋南北朝,像王肃这样把仇人切片生吞了却也是稀松平常之举,当世人不仅不会认为王肃心理变态,反而会翘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
联想到最近网络上盛行的“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以及以前曾热议的“80后是垮掉的一代”,等等,其实都是对人性片面的理解。如果看看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就会知道,人性数千年来都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只是会受到当时社会主流道德观、价值观的影响而用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当世人感觉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后世人看来就可能变得不可理解,不可理喻。我们又怎能把这种由于社会伦理观、价值观的变迁而产生的误解和怨恨强加到某些人或者某代人的头上呢?几千年上万年没有改变的人性,又怎能在短短十几年、几十年的人群中产生突变呢?
从这个角度看,“好人”和“坏人”,“善人”和“恶人”,“伟人”和“俗人”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一遇合适的土壤、空气和水,类似“纳粹主义”的血腥杀戮又会重现人间,因为“人类”就是这样一个物种,不会借鉴历史,只会追逐利益。
又扯远了,我们再把目光拉回到北魏南齐的这场大战上来。放下王肃如何报父仇不表,我们再继续看南北两大帝国在西线战场的拼杀。
就在南齐汉北五郡崩溃的同时,南齐明帝萧鸾派出的增援大军在崔慧景、萧衍等人的率领下才姗姗来迟,抵达了襄阳前线,而此时“五郡陷落”的噩耗无疑给他们当头一瓢凉水。但到底前线状况如何,作为指挥官的崔慧景心里也没底,于是他亲自带领萧衍、刘山阳、傅法宪等将领率领五千精锐前进至樊城以北的邓城,估计是想视察一下前线形势。没想到他们刚到邓城,北魏数万骑兵从天而降,突然杀到,崔慧景等人想撤退已然来不及了,只好登城固守。
此时情形危险到了极点,南齐前线总指挥和一众高级将领居然只带领一支轻兵就和魏军主力碰面了,而且只有一个弹丸小城邓城可以防守。史书记载当时崔慧景率领这支部队只在早晨吃了一顿饭,仓促间和北魏主力迎面撞上,一众军兵在饥饿恐惧面前一个个面无人色。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崔慧景战死邓城,对于南齐整个西线战场无疑是个毁灭性的结果。而此时的萧衍倒是显示了一员勇将的本色,他建议南齐军趁魏军立足未稳出城攻击,但崔慧景否决了他的提议,说到:“魏军从来不会在夜间围城,等到天黑,自然会回军。”
老实讲,按当时情形,如果采纳萧衍的建议,南齐军在食不果腹的状态下,放弃坚城,用步兵军阵在野外和魏军铁骑对抗,实在是九死一生,不过一旦获胜,一是能提振士气,二是可以威慑住突前的魏军,使他们摸不透南齐军虚实,从而不敢贸然围城,很有可能先行退兵,打探好进一步情况再做打算,如此这般,就可以给崔慧景他们留下从容撤退的时间和空间。
而崔慧景的判断似乎是更接近常识的稳妥之举,熟悉这个连载的读者可能会联想到当年北魏世祖拓跋焘南征刘宋帝国时曾经狂妄的对守城宋军说:“……你们南朝的步兵根本不是我们北方骑兵的对手,我们白天围城揍你们,晚上则撤退到100里以外安营扎寨,你们不是喜欢搞夜袭这种偷偷摸摸的玩意吗,可你们走100里,天就亮了,如何夜袭?第二天我就回来继续揍你们……”
由此可见崔慧景所言不虚,魏军这个战术在攻击之余,还可以在夜晚从容补给和休整,充分发挥了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确实是克制南方步兵的一个相当高明的战术。所以崔慧景的思路就是:我们隐忍不发,魏军不知虚实,自然夜晚会退去,我们正好从容撤退;如果我们白天贸然出击不能得手,反而暴露虚实,到时再言撤退,岂不是难上加难?
不过棋局永远不是一个人再下,崔慧景算计的再好,也要看魏军指挥官如何出牌。崔慧景等人命悬一线,是否能逃出生天?我们下回再说。
;
政治、军事、外交都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只有利害关系。怎么临时处理,要懂得应变。但是要注意,虽然没有善恶是非,都还是有因果的。--南怀瑾
这是一个初春的夜晚,一轮满月高高的悬挂在墨蓝色的夜空中,无私的把皎洁清冷的月光泼洒在汝水河南岸一座军事要塞那微微泛着青黑色光芒的城墙上。这里正是北魏帝国位于中线的豫州兵团司令部所在地悬瓠城。
虽然时至公元498年的元宵佳节,可是悬瓠城却没有半分节日喜庆的气氛。由于北魏帝国和南齐帝国战事又起,作为魏军中线前进基地的悬瓠城自然是一片大战临近的戒严状态。
可跟全城一片寂静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悬瓠城的刺史府此时却人声鼎沸,被火把,灯光照的如同白昼一般。刺史府正对院子的门廊台阶上,放着一把虎皮椅,上面端坐一人,只见他面白如玉,目若点星,此人正是北魏帝国镇南将军,豫州兵团总指挥,自比“诸葛孔明”的皇帝身边红人,王肃。
而此时此刻,这位北魏镇南将军却失去了往日气定神闲的做派。只见他双手紧握椅把儿,身体前倾,牙齿咬得咯咯作响,眼中布满血丝,死死盯住院子中央五花大绑的一个南齐将领。那个南齐将领却是蓬头垢面,衣衫凌乱,豆大的汗珠噼噼啪啪从脸颊上滚落,整个人早已瘫软在地缩成了一团。这个人不是旁人,却是南齐舞阳太守黄瑶起。
我们在上一章曾经交代过,北魏西路大军横扫南齐汉北五郡,南齐守军纷纷弃城向南逃跑。可两条腿的人如何跑得过四条腿的北魏精锐骑兵,史载舞阳太守黄瑶起就在逃跑途中被北魏军生擒活拿。
黄瑶起我们在“我的中国心”那一章曾经提到过他,当年就是他和裴叔业一起出卖了王肃的老爸王奂,导致王肃一家被灭门,只有王肃一人逃出生天,投降了北魏帝国。孝文帝元宏当然知道其中的过节,于是直接把黄瑶起押送到悬瓠城王肃军营,任凭王肃发落。
此时的王肃当然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盯着台阶下已经筛成一团的黄瑶起,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黄瑶起,你可还认得我?”没等黄瑶起答话,王肃命令军士就在院内活剐了黄瑶起,并把黄瑶起割成小片吞吃下肚,算是给老爸和一门王氏家人报了血仇。只是不知当时王肃吃的是“刺身”还是“涮锅”。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王肃有点“变态”,报仇就报仇,杀人不过头点地,为啥还要像“生番”一样吞吃同类?您还别吃惊,在战火纷飞的魏晋南北朝,像王肃这样把仇人切片生吞了却也是稀松平常之举,当世人不仅不会认为王肃心理变态,反而会翘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
联想到最近网络上盛行的“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以及以前曾热议的“80后是垮掉的一代”,等等,其实都是对人性片面的理解。如果看看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就会知道,人性数千年来都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只是会受到当时社会主流道德观、价值观的影响而用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当世人感觉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后世人看来就可能变得不可理解,不可理喻。我们又怎能把这种由于社会伦理观、价值观的变迁而产生的误解和怨恨强加到某些人或者某代人的头上呢?几千年上万年没有改变的人性,又怎能在短短十几年、几十年的人群中产生突变呢?
从这个角度看,“好人”和“坏人”,“善人”和“恶人”,“伟人”和“俗人”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一遇合适的土壤、空气和水,类似“纳粹主义”的血腥杀戮又会重现人间,因为“人类”就是这样一个物种,不会借鉴历史,只会追逐利益。
又扯远了,我们再把目光拉回到北魏南齐的这场大战上来。放下王肃如何报父仇不表,我们再继续看南北两大帝国在西线战场的拼杀。
就在南齐汉北五郡崩溃的同时,南齐明帝萧鸾派出的增援大军在崔慧景、萧衍等人的率领下才姗姗来迟,抵达了襄阳前线,而此时“五郡陷落”的噩耗无疑给他们当头一瓢凉水。但到底前线状况如何,作为指挥官的崔慧景心里也没底,于是他亲自带领萧衍、刘山阳、傅法宪等将领率领五千精锐前进至樊城以北的邓城,估计是想视察一下前线形势。没想到他们刚到邓城,北魏数万骑兵从天而降,突然杀到,崔慧景等人想撤退已然来不及了,只好登城固守。
此时情形危险到了极点,南齐前线总指挥和一众高级将领居然只带领一支轻兵就和魏军主力碰面了,而且只有一个弹丸小城邓城可以防守。史书记载当时崔慧景率领这支部队只在早晨吃了一顿饭,仓促间和北魏主力迎面撞上,一众军兵在饥饿恐惧面前一个个面无人色。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崔慧景战死邓城,对于南齐整个西线战场无疑是个毁灭性的结果。而此时的萧衍倒是显示了一员勇将的本色,他建议南齐军趁魏军立足未稳出城攻击,但崔慧景否决了他的提议,说到:“魏军从来不会在夜间围城,等到天黑,自然会回军。”
老实讲,按当时情形,如果采纳萧衍的建议,南齐军在食不果腹的状态下,放弃坚城,用步兵军阵在野外和魏军铁骑对抗,实在是九死一生,不过一旦获胜,一是能提振士气,二是可以威慑住突前的魏军,使他们摸不透南齐军虚实,从而不敢贸然围城,很有可能先行退兵,打探好进一步情况再做打算,如此这般,就可以给崔慧景他们留下从容撤退的时间和空间。
而崔慧景的判断似乎是更接近常识的稳妥之举,熟悉这个连载的读者可能会联想到当年北魏世祖拓跋焘南征刘宋帝国时曾经狂妄的对守城宋军说:“……你们南朝的步兵根本不是我们北方骑兵的对手,我们白天围城揍你们,晚上则撤退到100里以外安营扎寨,你们不是喜欢搞夜袭这种偷偷摸摸的玩意吗,可你们走100里,天就亮了,如何夜袭?第二天我就回来继续揍你们……”
由此可见崔慧景所言不虚,魏军这个战术在攻击之余,还可以在夜晚从容补给和休整,充分发挥了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确实是克制南方步兵的一个相当高明的战术。所以崔慧景的思路就是:我们隐忍不发,魏军不知虚实,自然夜晚会退去,我们正好从容撤退;如果我们白天贸然出击不能得手,反而暴露虚实,到时再言撤退,岂不是难上加难?
不过棋局永远不是一个人再下,崔慧景算计的再好,也要看魏军指挥官如何出牌。崔慧景等人命悬一线,是否能逃出生天?我们下回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