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五章 沈括求实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主神崛起、异界直播间、龙皇武神、院长驾到、变身双胞胎姐妹也要玩网游、召唤圣剑、九项全能、逆天作弊器之超级游戏、惊悚乐园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影视世界梦游记最新章节!
第1047章 沈括求实
大宋的任何一名有脑子的官员,都是十分重视文教发展的。地方官的一项主要政绩,便在于兴学建设。
一则国朝以文治国,文重武轻。二则地方培育出来的学子,以后出头当了官,也算是一份香火情。
所以但凡地方的条件足够,主政官员多多少少的都会投入一些资金,用以本地学堂、书院的建设发展。
范仲淹这种大佬,自然也是喜欢提携后辈,给国家培养人才的。就好像他现在对王言的提携,都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范仲淹到了杭州就任,熟悉了州中事务以后,定下的任期之内的发展规划之中,兴学建设便是其中一条。
范纯仁是个孝顺的,却也不让范仲淹省心,考了探花,进士及第,却是不愿去做官。范仲淹也不愿意看着他没什么正经事儿,反而还要去同其他士子交游,所以便让范纯仁做了杭州书院的教习。给士子上上课,管理一下书院,也能锻炼一下综合能力,而且书院教习不是官职,不犯忌讳。老父亲也算是操碎了心。
一周的时间,足够消息传播开来。
所以当王言被范纯仁带进书院之时,里面真是盛况空前,钱塘及周边距离不远的士子,上千号人拥到了书院之中。有的十五六岁,有的二三十岁,更甚者,四十余岁之人也有之。观众人衣衫打扮,也是富贵贫寒皆有。
如此情景,自是不能在屋子里讲道,而是在书院做了景观的院子之中,士子们密密麻麻的围在四周,有的在廊间,有的在草地上,反正哪哪都是人。
在众人的围观之下,王言灵巧的爬到了中间的假山上,让士子们都可以看到他。
“王言见过诸君。”
哪怕是在不规则的假山上,王言站立的也很自然,照样是标准的四方行礼。
“见过王通判。”
众士子也是良莠不齐的给王言还礼,但是问好的语气还是很精神的,充分展示出了他们对于王言的期待。
要说‘王通判’这个称呼,还是在场的士子们在此前商量了一阵子才统一的,实在是王言比较特殊。
十九岁中状元,通判杭州。又是有着冠绝当世的书法,还提出了自己的学说、主张,甚至还自己写了一本‘王言说’。时至今日,士子们基本都看了一遍,对于王言的主张都有了解。
但若是不相熟的情况下,怎么称呼,这就成了问题。昔日京城之时,王言一口一个小弟,大家不管熟不熟,都叫得一声‘子言兄’。但今非昔比,王言有了官身,还是一州的二把手,正经是在场士子的父母官,官民自然不是平等的。他们再叫‘子言兄’,那就是冒犯。
王言的水平如何,书中都已经展示了出来,甚至连字也都看过了一遍,知道他们与王言是云泥之别,是需要他们仰望的人物,在学问上堪称‘大儒’。…。。
若王言现在五六十岁,那没说的,哪怕现在的‘先生’更加的尊贵,以王言的成就也是当得的,称一声‘广陵先生’没什么问题。但就是王言太年轻了,门徒又少,在场的很多人都比王言年长,他们叫不出口不说,想来王言自己也不敢当,说出去还要被人耻笑。
所以大家争来吵去,也就只能叫王通判了,怎么都没毛病。
王言背着手,笑呵呵的朗声说话:“看来我杭州书院还是小了,明日定要与范公说一说,在西湖边寻一块土地,建一个大书院才好。”
他话音才落,下边便有人开始叫好,都是比较活泼,喜欢起哄的。甚至还有人现场表示要捐钱,而且人还不少。
有钱人家的孩子自是都要读书的,自然都是士子。这种事情,相对来说还是都比较积极的。毕竟出资也不是出太多,不过几千贯买个名而已,大家都愿意。
书院的事情肯定是不着急的,这不过是王言开场的闲话,拉近一下距离,给众人留下一个和善的开场印象。
“前些日子,尧夫兄邀我来书院,言说诸君皆久慕我名,欲闻我道,我大喜。何也?无他,人多力量大……”
王言开始了大规模的讲道活动,就是要吸引人行他的道,所谓志同道合是也。
他的学说传播的很广,但说实话,那还是得益于他持之以恒的自我营销。真信的人,真的钻研的人,基本就是他身边的这些。比如范纯仁、冯京,这是生生被他忽悠过来的,再就是扬州学子,深受他的影响。因为他在扬州耕耘的最多,参与的活动、见面的士子都是最多的,很有一些外门弟子。
可惜的是,王言不能在扬州当官,甚至不能在扬州所在的淮南东路。若不然的话,还能发展的更好很多,毕竟乡党不是白给的,还是很有用的。
毕竟哪怕他现在在杭州,也能给扬州的州、县两级官员找麻烦……
这一次王言没有再讲以前讲过的东西,随着时间过去,身份改变,学说自然也要更新到2.0。这对于听重复的内容都很兴奋,主要怀揣着见明星一样想法的士子们来说,自然是惊喜,听的都很认真,也一样的有人记录起来。
如此讲道、答疑、辩论,一上午的时间便就此过去,王言便同范纯仁一起,在书院里吃起了午饭。这里有小灶,是给书院的一堆夫子、教习准备的,称不上多好。
范纯仁问道:“子言兄莫不是真要新建书院?”
“自是如此。我朝重文教,范公昔日教习应天府书院,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杭州文风鼎盛,钱塘自是要有一所闻名的书院才好。尧夫兄闲来无事,可以多去西湖走一走,寻个建书院的好所在。”
“子言可知……”
“西湖左近土地,皆为城中大户所有?”…。。
范纯仁点了点头:“皆为上好良田。”
“尧夫兄以为,我只查出了十二万贯?”王言摇头笑了笑,“莫要忧心,我自有计较。事在人为,不碰个头破血流,小弟断不会收场,彼辈富贵不绝,小弟不能安睡。”
“要吃亏的。”
“范公岂不知要吃亏?”
范纯仁叹了口气,没在这话题上多说,转而笑道:“今日讲道,似是又有了新想法?又要成书了?”
“看了大半月的公文、账目,杭州情形算是了解过了,思考解决之道,便自然有了些许心得。至于成书么,已经在写了,不过还得一段时间。总要再仔细思索一番,通判的职司也要做出一些成绩才好。不然我讲道写书教人道理,自己却是无能立身,难免贻笑大方啊。”
“子言兄就亏在了年岁尚浅,若不然也该当的海内大儒,门徒无数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王言笑道,“年岁浅,才是你我比满堂公卿之优势。看着异端一个个先你我而去,啧啧……”
范纯仁点了点头,品味了一番王言说出的句子,摇头感叹不已:“子言兄当真文采斐然,随口道出,便是千古名句,可有另半阙?”
王言思索片刻,摇头叹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今只得两句残诗,全诗却是机缘未到。”
范纯仁已经呆住了,就这么两句话的功夫,便是两句警世名言,他深刻的见识到了,到底什么叫才华横溢,这是真往外溢啊……
适应了一下王言不经意的装逼,范纯仁便道:“写来写来。”
说罢,也不管王言,放下了碗筷就跑到一边去研起了墨。
丝毫没有什么愧疚、负罪感觉的文抄王,潇洒的起身,大笔挥毫,写了两幅竖版的字。并且十分懂事儿的,加了题跋,写了事由,又用了印上去。
如此一番,范纯仁这才满意的放到一边,用镇纸压好,等着墨迹晾干。这两句诗,可是不比去年樊楼的便宜。
两人又闲聊着用过了午膳,王言也是一路微笑着同人打招呼,被范纯仁送出了书院。
正要溜达走人的时候,边上一个看起来二十左右,身型高瘦,穿着相对朴素,但一看也是家境殷实的士子小跑着走过来。
“学生沈括,字存中,乃钱塘沈氏子,见过王通判。”
王言背着手微微挑眉,顿住了脚步,很亲和的点头微笑:“不必多礼,寻我何事?”
“适才学生听了王通判讲道,此前也拜读过‘王言说’。”沈括拱了拱手,以示提名讳的失礼,接着说道,“其中有几点不解,还望通判解惑。”
见王言微笑颔首,沈括说,“通判所言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却不知格何物,知何事?”
格物致知,自然是一个虚词,是一种高级、宽泛、模糊的概念。但是沈括是有名的科学家,虽然这时候还没有科学起来,但是的焦点,却是早都定下了。王言讲虚,他来求实。…。。
这很好。
见到沈括,是出乎王言意料的,不过也不意外,毕竟这是名人辈出的时代。说不定再过两年,他就见着韩琦、富弼、王安石、狄青等人了。总是出乎意料,却难出意外。
沈括很有建树,按照千年后细分的科目,他在很多科目上都有成果。对于王言来讲,这样的人当然是要拉拢的宝贝。
格物致知的解释有很多,但是最为千年后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就是实践出真知,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搞科学研究。
所以王言一脸微笑:“我在书中有提及,天地万物皆可格,天地万物皆有知。存中既与我求实,那便求实务真。我观存中体虚,又闻草药余味,可是从小用药?”
“通判医道精深,确是如此。”
“那边说医道。我观你……乃是……,须用……”
王言现场给沈括看病,分析病情,还给开了个方子,而后便就其中医理探究起来,为什么这个药就有用,用在了何处,药是如何生长的,所需气候条件。以此又延伸到了天文、地理等领域,最终放之宇宙,又说回到了人的身上。
两人就在路边,说了大半个时辰,当然多数时候都是王言在说,沈括在承受长脑子的涨痛。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致知之道,便在其中。盖因我等所求,便在不知,知不知,便是致知。”
王言终于做了一个总结,也预示着这一场单独授课到了尾声。
沈括恭敬的对行礼:“学生受教,浪费了通判时间,真是……”
“存中莫要客套,我已上任二十二日,怕是全都知道了我为州中排挤,未有职司,整日在账房中翻账本,喝茶水。哪里还怕浪费时间?”
沈括还是老实人,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反问道:“如此说来,通判已有应对之法?”
“以后但有疑问,来寻我便是。走了。”王言微微一笑,却没有回答,只是拍了拍沈括的肩膀,背着手慢悠悠的离开,行在杭州繁华的街上,往官廨回去,端是从容不迫,自信非常……
这一次的讲道是插曲,但是遇到了沈括,却是惊喜,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那一日以后,沈括便上了心,开始研究起了王言的学说。不过却不来找王言请教,而是去找范纯仁。这是懂事儿的,王言毕竟是一州通判,还被排挤着呢,哪里有那许多时间,当然这是沈括的一厢情愿。
王言是真的安逸,不疾不徐,还是原本的节奏。不同的,也不过是早上去范仲淹处取公文的时候,聊的越来越多。其中当然少不了王言之前在书院讲道的事,范仲淹每天都得跟王言论论道。兴建书院的事,也简单的提了一嘴,不过范仲淹没有表示。
但是该说不说,范仲淹的身体却是眼见得好了起来,脸上已经有了些肉,不是原本枯瘦的样子,这是好事。很受敬重的人,舒舒服服的多活几年,总算是功德一件。…。。
就如此,又是过了十日。
这天一早,王言还是如同往常一般,点了卯以后,来到了范仲淹的官廨聊天取公文。
才坐下,由着小吏倒了茶,没等着喝一口呢,范仲淹便递来了一份文书:“看看吧。”
王言拿起来看了一眼,不禁笑了起来。
这是下边县城递上来的公文,内容是有一伙贼人占山为王,拦路抢劫,已经犯事三次,杀了途径商队的管事,夺了全部的货物。县城派了厢兵围剿,无功而返。请求调遣钱塘的精锐厢军,前去剿匪。
放了公文,王言笑问:“范公有何指示?”
范仲淹摇了摇头:“事到如今,不为也要为了。”
“把人撤走便是了。”
“你愿收手?”
王言露出着憨厚的笑容:“学生自是不愿。”
“下一步如何打算?”
“自是调兵剿匪,此一伙贼人胆大包天,又战力强横,必要亡其于萌芽之际。干系重大,不能疏忽,故而须得州官亲往指挥。至于人选……不知范公以为张签判如何?”
“果真要打?”范仲淹皱起了眉。
“范公未免太高看学生安排的人手,他们没有兵甲之利,战阵合击之道再好,亦是枉然。自是跑路别处,再行抢劫之事。不可过多,以免人心惶惶。亦不可少,就如附骨之疽,令人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亦不会为上,横加干预。待兵马离城,我与范公再一同往常平仓走一遭。”
沉思许久,范仲淹终究还是点了点头:“便如此行事,我倒是要看看,王通判如何施政地方。”
“谢范公。”
范仲淹摇了摇头,他不支持也不行啊,王言根本就没有安稳呆着的打算。他不支持,王言一样也是自己做。他反对,王言怕是还要想方设法的,暗戳戳的搞事情,将事情搞到无法收场的地步。这种事儿,哪怕是范仲淹也是阻止不了的。
当然,还是那句话,也就是范仲淹。若换一个人过来,王言是一点儿沟通的想法都不会有的,只会用上一段时间架空知州的权力,还要知州给他背黑锅才行。懂事儿的,锅小点儿,还能有功劳。不懂事儿的,旅游去吧你……
感谢(书友20240115210218026)大哥打赏200币支持。
感谢(死亡之神李夢)大哥打赏100币支持。
日常感谢投月票、推荐票以及默默看书的好哥哥们的大力支持!
39314439。。
...
第1047章 沈括求实
大宋的任何一名有脑子的官员,都是十分重视文教发展的。地方官的一项主要政绩,便在于兴学建设。
一则国朝以文治国,文重武轻。二则地方培育出来的学子,以后出头当了官,也算是一份香火情。
所以但凡地方的条件足够,主政官员多多少少的都会投入一些资金,用以本地学堂、书院的建设发展。
范仲淹这种大佬,自然也是喜欢提携后辈,给国家培养人才的。就好像他现在对王言的提携,都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范仲淹到了杭州就任,熟悉了州中事务以后,定下的任期之内的发展规划之中,兴学建设便是其中一条。
范纯仁是个孝顺的,却也不让范仲淹省心,考了探花,进士及第,却是不愿去做官。范仲淹也不愿意看着他没什么正经事儿,反而还要去同其他士子交游,所以便让范纯仁做了杭州书院的教习。给士子上上课,管理一下书院,也能锻炼一下综合能力,而且书院教习不是官职,不犯忌讳。老父亲也算是操碎了心。
一周的时间,足够消息传播开来。
所以当王言被范纯仁带进书院之时,里面真是盛况空前,钱塘及周边距离不远的士子,上千号人拥到了书院之中。有的十五六岁,有的二三十岁,更甚者,四十余岁之人也有之。观众人衣衫打扮,也是富贵贫寒皆有。
如此情景,自是不能在屋子里讲道,而是在书院做了景观的院子之中,士子们密密麻麻的围在四周,有的在廊间,有的在草地上,反正哪哪都是人。
在众人的围观之下,王言灵巧的爬到了中间的假山上,让士子们都可以看到他。
“王言见过诸君。”
哪怕是在不规则的假山上,王言站立的也很自然,照样是标准的四方行礼。
“见过王通判。”
众士子也是良莠不齐的给王言还礼,但是问好的语气还是很精神的,充分展示出了他们对于王言的期待。
要说‘王通判’这个称呼,还是在场的士子们在此前商量了一阵子才统一的,实在是王言比较特殊。
十九岁中状元,通判杭州。又是有着冠绝当世的书法,还提出了自己的学说、主张,甚至还自己写了一本‘王言说’。时至今日,士子们基本都看了一遍,对于王言的主张都有了解。
但若是不相熟的情况下,怎么称呼,这就成了问题。昔日京城之时,王言一口一个小弟,大家不管熟不熟,都叫得一声‘子言兄’。但今非昔比,王言有了官身,还是一州的二把手,正经是在场士子的父母官,官民自然不是平等的。他们再叫‘子言兄’,那就是冒犯。
王言的水平如何,书中都已经展示了出来,甚至连字也都看过了一遍,知道他们与王言是云泥之别,是需要他们仰望的人物,在学问上堪称‘大儒’。…。。
若王言现在五六十岁,那没说的,哪怕现在的‘先生’更加的尊贵,以王言的成就也是当得的,称一声‘广陵先生’没什么问题。但就是王言太年轻了,门徒又少,在场的很多人都比王言年长,他们叫不出口不说,想来王言自己也不敢当,说出去还要被人耻笑。
所以大家争来吵去,也就只能叫王通判了,怎么都没毛病。
王言背着手,笑呵呵的朗声说话:“看来我杭州书院还是小了,明日定要与范公说一说,在西湖边寻一块土地,建一个大书院才好。”
他话音才落,下边便有人开始叫好,都是比较活泼,喜欢起哄的。甚至还有人现场表示要捐钱,而且人还不少。
有钱人家的孩子自是都要读书的,自然都是士子。这种事情,相对来说还是都比较积极的。毕竟出资也不是出太多,不过几千贯买个名而已,大家都愿意。
书院的事情肯定是不着急的,这不过是王言开场的闲话,拉近一下距离,给众人留下一个和善的开场印象。
“前些日子,尧夫兄邀我来书院,言说诸君皆久慕我名,欲闻我道,我大喜。何也?无他,人多力量大……”
王言开始了大规模的讲道活动,就是要吸引人行他的道,所谓志同道合是也。
他的学说传播的很广,但说实话,那还是得益于他持之以恒的自我营销。真信的人,真的钻研的人,基本就是他身边的这些。比如范纯仁、冯京,这是生生被他忽悠过来的,再就是扬州学子,深受他的影响。因为他在扬州耕耘的最多,参与的活动、见面的士子都是最多的,很有一些外门弟子。
可惜的是,王言不能在扬州当官,甚至不能在扬州所在的淮南东路。若不然的话,还能发展的更好很多,毕竟乡党不是白给的,还是很有用的。
毕竟哪怕他现在在杭州,也能给扬州的州、县两级官员找麻烦……
这一次王言没有再讲以前讲过的东西,随着时间过去,身份改变,学说自然也要更新到2.0。这对于听重复的内容都很兴奋,主要怀揣着见明星一样想法的士子们来说,自然是惊喜,听的都很认真,也一样的有人记录起来。
如此讲道、答疑、辩论,一上午的时间便就此过去,王言便同范纯仁一起,在书院里吃起了午饭。这里有小灶,是给书院的一堆夫子、教习准备的,称不上多好。
范纯仁问道:“子言兄莫不是真要新建书院?”
“自是如此。我朝重文教,范公昔日教习应天府书院,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杭州文风鼎盛,钱塘自是要有一所闻名的书院才好。尧夫兄闲来无事,可以多去西湖走一走,寻个建书院的好所在。”
“子言可知……”
“西湖左近土地,皆为城中大户所有?”…。。
范纯仁点了点头:“皆为上好良田。”
“尧夫兄以为,我只查出了十二万贯?”王言摇头笑了笑,“莫要忧心,我自有计较。事在人为,不碰个头破血流,小弟断不会收场,彼辈富贵不绝,小弟不能安睡。”
“要吃亏的。”
“范公岂不知要吃亏?”
范纯仁叹了口气,没在这话题上多说,转而笑道:“今日讲道,似是又有了新想法?又要成书了?”
“看了大半月的公文、账目,杭州情形算是了解过了,思考解决之道,便自然有了些许心得。至于成书么,已经在写了,不过还得一段时间。总要再仔细思索一番,通判的职司也要做出一些成绩才好。不然我讲道写书教人道理,自己却是无能立身,难免贻笑大方啊。”
“子言兄就亏在了年岁尚浅,若不然也该当的海内大儒,门徒无数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王言笑道,“年岁浅,才是你我比满堂公卿之优势。看着异端一个个先你我而去,啧啧……”
范纯仁点了点头,品味了一番王言说出的句子,摇头感叹不已:“子言兄当真文采斐然,随口道出,便是千古名句,可有另半阙?”
王言思索片刻,摇头叹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今只得两句残诗,全诗却是机缘未到。”
范纯仁已经呆住了,就这么两句话的功夫,便是两句警世名言,他深刻的见识到了,到底什么叫才华横溢,这是真往外溢啊……
适应了一下王言不经意的装逼,范纯仁便道:“写来写来。”
说罢,也不管王言,放下了碗筷就跑到一边去研起了墨。
丝毫没有什么愧疚、负罪感觉的文抄王,潇洒的起身,大笔挥毫,写了两幅竖版的字。并且十分懂事儿的,加了题跋,写了事由,又用了印上去。
如此一番,范纯仁这才满意的放到一边,用镇纸压好,等着墨迹晾干。这两句诗,可是不比去年樊楼的便宜。
两人又闲聊着用过了午膳,王言也是一路微笑着同人打招呼,被范纯仁送出了书院。
正要溜达走人的时候,边上一个看起来二十左右,身型高瘦,穿着相对朴素,但一看也是家境殷实的士子小跑着走过来。
“学生沈括,字存中,乃钱塘沈氏子,见过王通判。”
王言背着手微微挑眉,顿住了脚步,很亲和的点头微笑:“不必多礼,寻我何事?”
“适才学生听了王通判讲道,此前也拜读过‘王言说’。”沈括拱了拱手,以示提名讳的失礼,接着说道,“其中有几点不解,还望通判解惑。”
见王言微笑颔首,沈括说,“通判所言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却不知格何物,知何事?”
格物致知,自然是一个虚词,是一种高级、宽泛、模糊的概念。但是沈括是有名的科学家,虽然这时候还没有科学起来,但是的焦点,却是早都定下了。王言讲虚,他来求实。…。。
这很好。
见到沈括,是出乎王言意料的,不过也不意外,毕竟这是名人辈出的时代。说不定再过两年,他就见着韩琦、富弼、王安石、狄青等人了。总是出乎意料,却难出意外。
沈括很有建树,按照千年后细分的科目,他在很多科目上都有成果。对于王言来讲,这样的人当然是要拉拢的宝贝。
格物致知的解释有很多,但是最为千年后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就是实践出真知,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搞科学研究。
所以王言一脸微笑:“我在书中有提及,天地万物皆可格,天地万物皆有知。存中既与我求实,那便求实务真。我观存中体虚,又闻草药余味,可是从小用药?”
“通判医道精深,确是如此。”
“那边说医道。我观你……乃是……,须用……”
王言现场给沈括看病,分析病情,还给开了个方子,而后便就其中医理探究起来,为什么这个药就有用,用在了何处,药是如何生长的,所需气候条件。以此又延伸到了天文、地理等领域,最终放之宇宙,又说回到了人的身上。
两人就在路边,说了大半个时辰,当然多数时候都是王言在说,沈括在承受长脑子的涨痛。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致知之道,便在其中。盖因我等所求,便在不知,知不知,便是致知。”
王言终于做了一个总结,也预示着这一场单独授课到了尾声。
沈括恭敬的对行礼:“学生受教,浪费了通判时间,真是……”
“存中莫要客套,我已上任二十二日,怕是全都知道了我为州中排挤,未有职司,整日在账房中翻账本,喝茶水。哪里还怕浪费时间?”
沈括还是老实人,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反问道:“如此说来,通判已有应对之法?”
“以后但有疑问,来寻我便是。走了。”王言微微一笑,却没有回答,只是拍了拍沈括的肩膀,背着手慢悠悠的离开,行在杭州繁华的街上,往官廨回去,端是从容不迫,自信非常……
这一次的讲道是插曲,但是遇到了沈括,却是惊喜,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那一日以后,沈括便上了心,开始研究起了王言的学说。不过却不来找王言请教,而是去找范纯仁。这是懂事儿的,王言毕竟是一州通判,还被排挤着呢,哪里有那许多时间,当然这是沈括的一厢情愿。
王言是真的安逸,不疾不徐,还是原本的节奏。不同的,也不过是早上去范仲淹处取公文的时候,聊的越来越多。其中当然少不了王言之前在书院讲道的事,范仲淹每天都得跟王言论论道。兴建书院的事,也简单的提了一嘴,不过范仲淹没有表示。
但是该说不说,范仲淹的身体却是眼见得好了起来,脸上已经有了些肉,不是原本枯瘦的样子,这是好事。很受敬重的人,舒舒服服的多活几年,总算是功德一件。…。。
就如此,又是过了十日。
这天一早,王言还是如同往常一般,点了卯以后,来到了范仲淹的官廨聊天取公文。
才坐下,由着小吏倒了茶,没等着喝一口呢,范仲淹便递来了一份文书:“看看吧。”
王言拿起来看了一眼,不禁笑了起来。
这是下边县城递上来的公文,内容是有一伙贼人占山为王,拦路抢劫,已经犯事三次,杀了途径商队的管事,夺了全部的货物。县城派了厢兵围剿,无功而返。请求调遣钱塘的精锐厢军,前去剿匪。
放了公文,王言笑问:“范公有何指示?”
范仲淹摇了摇头:“事到如今,不为也要为了。”
“把人撤走便是了。”
“你愿收手?”
王言露出着憨厚的笑容:“学生自是不愿。”
“下一步如何打算?”
“自是调兵剿匪,此一伙贼人胆大包天,又战力强横,必要亡其于萌芽之际。干系重大,不能疏忽,故而须得州官亲往指挥。至于人选……不知范公以为张签判如何?”
“果真要打?”范仲淹皱起了眉。
“范公未免太高看学生安排的人手,他们没有兵甲之利,战阵合击之道再好,亦是枉然。自是跑路别处,再行抢劫之事。不可过多,以免人心惶惶。亦不可少,就如附骨之疽,令人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亦不会为上,横加干预。待兵马离城,我与范公再一同往常平仓走一遭。”
沉思许久,范仲淹终究还是点了点头:“便如此行事,我倒是要看看,王通判如何施政地方。”
“谢范公。”
范仲淹摇了摇头,他不支持也不行啊,王言根本就没有安稳呆着的打算。他不支持,王言一样也是自己做。他反对,王言怕是还要想方设法的,暗戳戳的搞事情,将事情搞到无法收场的地步。这种事儿,哪怕是范仲淹也是阻止不了的。
当然,还是那句话,也就是范仲淹。若换一个人过来,王言是一点儿沟通的想法都不会有的,只会用上一段时间架空知州的权力,还要知州给他背黑锅才行。懂事儿的,锅小点儿,还能有功劳。不懂事儿的,旅游去吧你……
感谢(书友20240115210218026)大哥打赏200币支持。
感谢(死亡之神李夢)大哥打赏100币支持。
日常感谢投月票、推荐票以及默默看书的好哥哥们的大力支持!
39314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