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北方儒士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大宋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
处理s私文件时出错
八月中,罗青汉返回长安。。。
罗兰的婚礼办得很隆重。长安看上去风平浪静,一片祥和,但随着罗青汉的回归,朝堂上下都感到了一股扑面而至的重压,因为李虎正在想方设法缓和虎烈人之间的矛盾,弥补不同政见者之间的裂痕,以便把虎烈人重新聚拢到一起,这显然预示着他将有一番大动作。
果然,八月下,李虎以天子的名义下旨,李复、宗泽年事已高,致仕回家,王渊、宋江出任参知政事,即刻回京就职。
刘韐出任河东路转运使,原河东路安抚使高缘回京,出任参知政事。
毛军回京,张关羽代替他出任东南安抚使,主掌东南军事。吴撞天出任福建、广南安抚使,负责平定广南。
张孝纯出任荆湖两路转运使,原荆湖两路转运使李迥调任东南安抚副使,兼领江南两路转运使。刘延庆调任台谏长官。出任御史大夫一职。
马扩出任秦凤路安抚使,原安抚使杨可世回京,出任京兆尹。
平夏路安抚使侯概回京,出任签书枢密院事。
一连串的人事变动,让长安朝野上下惶恐不安。李复、宗泽致仕,刘韐、张孝纯、马扩调任地方,转眼见就有五位宰执级别的大臣离开了中枢。
=
八月底,李虎再次以天子名义下旨,安排大约十几位中央府署官员到地方任职,同时调任三十多位原虎烈军将帅分别进入中央府署和诸路、州、府等各级地方出任军政长官。
铁鹰在代北整军完毕,原黑山军、怨军、雷霆军、神龙军、惊雷军、辽西军被整编为虎烈四十三军到五十军,很多虎烈系将帅不好安置,这下正好,纷纷转到地方了。
李虎的这番大动作让长安震骇不已,尤其虎烈武将大量调任地方,出任地方行政长官,更是让他们目瞪口呆,至此,他们终于意识到,他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李虎根本就不怕他们的威胁,
九月,赴京官员先后抵达长安,东南的毛军、宋江,山东的王渊,西北的侯概、杨可世,河东的高缘。还有十几位到中央府署任职的武将们日夜兼程而回。
每个人回京,一个见面的就是李虎,李虎一句话就是,从现在开始,你们上战场的机会就越来越少,或者从此就不会再上战场了,你们要迅速适应自己身份的变化,要从武将转为文官,要在另一个战场上竭尽全力帮助中土走向振兴。
这些虎烈将帅们,不管是从大山会盟就追随李虎的老将,还是从西北转投而来的将门子弟,一次真正感受到了这个世代的巨大变化,今天的中土和昔日的大宋王朝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武人的地位不仅仅提高了,而且正在走进过去高不可攀的庙堂,权柄就在他们的手中牢牢把持着。
九月下,三位来自大同的北方儒士在黄涉、柴云的陪同下,进入汉王府拜见李虎。
李虎亲自出迎,双方过去就认识,这次在长安见面,更是亲热。
三位儒士都是前大辽国的进士。一位是前大辽国子监祭酒李师夔,一位是前大辽翰林学士沈璋,一位是前大辽燕京副留守裴绩。
李虎开门见山,直接说明了请他们到长安的用意。
这些年,大同的国子监办得很好,原大辽的汉蕃儒士在亡国之后,干脆一心一意研究学问,教授弟子,成绩非常突出。北方儒学和大宋儒学一脉相承,但因为大辽是契丹人建立的王国,契丹人、奚人和其它北方蕃人在汉化的过程中,既潜心学习儒学,也在改造儒学,所以北方儒学相比大宋儒学,在观念上更为开明,也更具有包容性。
以李虎为首的虎烈人的变革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策略之后,迫切需要儒学在学术理论上的支持,这也是关学得以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但关学有它的局限性,关学的理念较为保守。当初王荆公变法,关学就没有积极支持,采取的是一种温和的变革态度,在新、旧两党之间游移不定,结果遭到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学学派毫不留情的打击。现在李虎的变革策略看上去是秉乘了旧党的理念,但其实这仅仅是开始阶段的一个表现,一旦变革走向深入,也就和元佑党人所持的那套理论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关学在这个时候再次表现出现了它在变革态度上的保守和温和,以李复为首的关学儒士并没有按照李虎的要求大力改造关学,以便让关学成为新变革的理论基础。而尤其让李虎不满的是,李复和一批关学弟子渐渐走到了变革的对立面,他们和朝廷里的保守派越走越近,特别在中土王朝更替的正朔一事上,至今没有拿出一个符合李虎利益需求的新理论,这是李虎极为不满的地方。
李虎在李复致仕之前,曾在朝堂上公开指责李复,认为在自己离京的两年时间里,关学不进反退,不但没有在学术理论上坚决支持变革,反而拖变革的后腿,阻碍了变革的推进。
李复知道李虎对关学非常不满,但他又不愿意背弃自己的学术理论,所以主动请辞,不干了,再干下去,他的脑袋掉了无所谓,但整个关学跟着遭殃就是天大的罪过了。好在关学此时已经分裂,一部分儒士坚决追随李复,坚持李复的理论学说,而一部分儒士则顺应形势,主动配合朝廷,在学术理论上不断的推陈出新。以便配合变革的实施,但他们的观念还是过于保守,跟不上变革的步伐。
去年李虎到了大同,在大同和国子监的博士、教授们数次讨论变革,惊喜地发现北方儒学在学术理论上更有助于变革的推行和实施,于是他请李师夔、沈璋、裴绩全面整理一下北方学术,并拿出一套完成的理论。李师夔等人看到了北方儒学发展的契机,马上投入极大的热情整理出了一套完成的学术理论,为了能尽快赢得大宋儒士们的承认,他们称其为晋学。
李虎最早拿到晋学的学术理论,在仔细阅读和思考之后。他决定在长安推行晋学,让晋学进入长安的太学和国子监,时机成熟则在地方学府、学堂进行推广。当然了,以大宋儒士们的保守,晋学的推广不可能一帆风顺,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需要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但推广晋学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促进关学的发展,让关学儒士们迅速摆脱保守思想对他们的束缚,从而在学术理论上给变革以强有力的支持。
“我在信里已经对三位先生说了,请你们来长安的目的,就是想请三位先生在长安的太学讲学,宣讲晋学。”李虎恭敬地说道,“这对中土来说是一件大事,请三位先生务必答应。”
“我们既然来了,当然要拜访一下长安的大儒,向他们虚心求教。”李师夔同样很客气。这是个机会,是北方儒士回归中土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做为北方儒士的代表,他无论如何也不想错过。
自从大唐王朝败亡,北方汉人便饱受蕃人的奴役,世世代代都想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如今两百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甚至已经忘记了他们,不愿意承认北方汉人是同一个血脉的子孙,这令北方汉人尤其是北方儒士们非常伤心。现在他们已经回来了,已经重归故土,为了把隔断两百余年的血脉重新连接起来,他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李虎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他们感激涕零,他们迫切想站在长安太学的讲堂上大声宣告,我们回来了,我们回到了中国。
=
九月二十八,李虎率文武百官齐聚太学,聆听北方大儒李师夔讲学。
三天前,当这个消息传到太学的时候,太学就已经轰动了。太学的博士、教授、助教和学士们或许还抱着一丝好奇的心理。但朝堂上的文官们却知道乌云已经压顶,风暴就要来临了。谁能想到,李虎在北疆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仅仅完成了西征,稳定了北方形势,还推出了一个崭新的儒学学派,由此可知李虎这个人太可怕了,他把一切都算计到了,可谓算无遗策。
事实摆在儒士们的眼前,如果晋学完全符合李虎的需要,成为变革策略的学术理论,并迅速在中国得以推广,那么整个中国的儒士们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要讨饭了,大量北方儒士的南下必将给中国儒士带来巨大的冲击,其利益上的损失无法估量。
李师夔的讲学再度引起了太学的轰动,中国儒士们一次感受到北方儒学的博大精深,北方汉人和中国断绝两百多年后,不但没有放弃儒学,反而和中国儒士一样继承和发扬了儒学,他们在儒学上的成就同样不亚于中国儒士。然而,争论无处不在,每个儒学学派对儒学经义的理解都不一样,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于是,李师夔和李复在太学公开辩经。
这场辩论没有结果,却引发了一个意外,李复因为过于激动而中风,不久便辞世了。
处理s私文件时出错
八月中,罗青汉返回长安。。。
罗兰的婚礼办得很隆重。长安看上去风平浪静,一片祥和,但随着罗青汉的回归,朝堂上下都感到了一股扑面而至的重压,因为李虎正在想方设法缓和虎烈人之间的矛盾,弥补不同政见者之间的裂痕,以便把虎烈人重新聚拢到一起,这显然预示着他将有一番大动作。
果然,八月下,李虎以天子的名义下旨,李复、宗泽年事已高,致仕回家,王渊、宋江出任参知政事,即刻回京就职。
刘韐出任河东路转运使,原河东路安抚使高缘回京,出任参知政事。
毛军回京,张关羽代替他出任东南安抚使,主掌东南军事。吴撞天出任福建、广南安抚使,负责平定广南。
张孝纯出任荆湖两路转运使,原荆湖两路转运使李迥调任东南安抚副使,兼领江南两路转运使。刘延庆调任台谏长官。出任御史大夫一职。
马扩出任秦凤路安抚使,原安抚使杨可世回京,出任京兆尹。
平夏路安抚使侯概回京,出任签书枢密院事。
一连串的人事变动,让长安朝野上下惶恐不安。李复、宗泽致仕,刘韐、张孝纯、马扩调任地方,转眼见就有五位宰执级别的大臣离开了中枢。
=
八月底,李虎再次以天子名义下旨,安排大约十几位中央府署官员到地方任职,同时调任三十多位原虎烈军将帅分别进入中央府署和诸路、州、府等各级地方出任军政长官。
铁鹰在代北整军完毕,原黑山军、怨军、雷霆军、神龙军、惊雷军、辽西军被整编为虎烈四十三军到五十军,很多虎烈系将帅不好安置,这下正好,纷纷转到地方了。
李虎的这番大动作让长安震骇不已,尤其虎烈武将大量调任地方,出任地方行政长官,更是让他们目瞪口呆,至此,他们终于意识到,他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李虎根本就不怕他们的威胁,
九月,赴京官员先后抵达长安,东南的毛军、宋江,山东的王渊,西北的侯概、杨可世,河东的高缘。还有十几位到中央府署任职的武将们日夜兼程而回。
每个人回京,一个见面的就是李虎,李虎一句话就是,从现在开始,你们上战场的机会就越来越少,或者从此就不会再上战场了,你们要迅速适应自己身份的变化,要从武将转为文官,要在另一个战场上竭尽全力帮助中土走向振兴。
这些虎烈将帅们,不管是从大山会盟就追随李虎的老将,还是从西北转投而来的将门子弟,一次真正感受到了这个世代的巨大变化,今天的中土和昔日的大宋王朝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武人的地位不仅仅提高了,而且正在走进过去高不可攀的庙堂,权柄就在他们的手中牢牢把持着。
九月下,三位来自大同的北方儒士在黄涉、柴云的陪同下,进入汉王府拜见李虎。
李虎亲自出迎,双方过去就认识,这次在长安见面,更是亲热。
三位儒士都是前大辽国的进士。一位是前大辽国子监祭酒李师夔,一位是前大辽翰林学士沈璋,一位是前大辽燕京副留守裴绩。
李虎开门见山,直接说明了请他们到长安的用意。
这些年,大同的国子监办得很好,原大辽的汉蕃儒士在亡国之后,干脆一心一意研究学问,教授弟子,成绩非常突出。北方儒学和大宋儒学一脉相承,但因为大辽是契丹人建立的王国,契丹人、奚人和其它北方蕃人在汉化的过程中,既潜心学习儒学,也在改造儒学,所以北方儒学相比大宋儒学,在观念上更为开明,也更具有包容性。
以李虎为首的虎烈人的变革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策略之后,迫切需要儒学在学术理论上的支持,这也是关学得以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但关学有它的局限性,关学的理念较为保守。当初王荆公变法,关学就没有积极支持,采取的是一种温和的变革态度,在新、旧两党之间游移不定,结果遭到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学学派毫不留情的打击。现在李虎的变革策略看上去是秉乘了旧党的理念,但其实这仅仅是开始阶段的一个表现,一旦变革走向深入,也就和元佑党人所持的那套理论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关学在这个时候再次表现出现了它在变革态度上的保守和温和,以李复为首的关学儒士并没有按照李虎的要求大力改造关学,以便让关学成为新变革的理论基础。而尤其让李虎不满的是,李复和一批关学弟子渐渐走到了变革的对立面,他们和朝廷里的保守派越走越近,特别在中土王朝更替的正朔一事上,至今没有拿出一个符合李虎利益需求的新理论,这是李虎极为不满的地方。
李虎在李复致仕之前,曾在朝堂上公开指责李复,认为在自己离京的两年时间里,关学不进反退,不但没有在学术理论上坚决支持变革,反而拖变革的后腿,阻碍了变革的推进。
李复知道李虎对关学非常不满,但他又不愿意背弃自己的学术理论,所以主动请辞,不干了,再干下去,他的脑袋掉了无所谓,但整个关学跟着遭殃就是天大的罪过了。好在关学此时已经分裂,一部分儒士坚决追随李复,坚持李复的理论学说,而一部分儒士则顺应形势,主动配合朝廷,在学术理论上不断的推陈出新。以便配合变革的实施,但他们的观念还是过于保守,跟不上变革的步伐。
去年李虎到了大同,在大同和国子监的博士、教授们数次讨论变革,惊喜地发现北方儒学在学术理论上更有助于变革的推行和实施,于是他请李师夔、沈璋、裴绩全面整理一下北方学术,并拿出一套完成的理论。李师夔等人看到了北方儒学发展的契机,马上投入极大的热情整理出了一套完成的学术理论,为了能尽快赢得大宋儒士们的承认,他们称其为晋学。
李虎最早拿到晋学的学术理论,在仔细阅读和思考之后。他决定在长安推行晋学,让晋学进入长安的太学和国子监,时机成熟则在地方学府、学堂进行推广。当然了,以大宋儒士们的保守,晋学的推广不可能一帆风顺,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需要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但推广晋学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促进关学的发展,让关学儒士们迅速摆脱保守思想对他们的束缚,从而在学术理论上给变革以强有力的支持。
“我在信里已经对三位先生说了,请你们来长安的目的,就是想请三位先生在长安的太学讲学,宣讲晋学。”李虎恭敬地说道,“这对中土来说是一件大事,请三位先生务必答应。”
“我们既然来了,当然要拜访一下长安的大儒,向他们虚心求教。”李师夔同样很客气。这是个机会,是北方儒士回归中土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做为北方儒士的代表,他无论如何也不想错过。
自从大唐王朝败亡,北方汉人便饱受蕃人的奴役,世世代代都想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如今两百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甚至已经忘记了他们,不愿意承认北方汉人是同一个血脉的子孙,这令北方汉人尤其是北方儒士们非常伤心。现在他们已经回来了,已经重归故土,为了把隔断两百余年的血脉重新连接起来,他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李虎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他们感激涕零,他们迫切想站在长安太学的讲堂上大声宣告,我们回来了,我们回到了中国。
=
九月二十八,李虎率文武百官齐聚太学,聆听北方大儒李师夔讲学。
三天前,当这个消息传到太学的时候,太学就已经轰动了。太学的博士、教授、助教和学士们或许还抱着一丝好奇的心理。但朝堂上的文官们却知道乌云已经压顶,风暴就要来临了。谁能想到,李虎在北疆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仅仅完成了西征,稳定了北方形势,还推出了一个崭新的儒学学派,由此可知李虎这个人太可怕了,他把一切都算计到了,可谓算无遗策。
事实摆在儒士们的眼前,如果晋学完全符合李虎的需要,成为变革策略的学术理论,并迅速在中国得以推广,那么整个中国的儒士们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要讨饭了,大量北方儒士的南下必将给中国儒士带来巨大的冲击,其利益上的损失无法估量。
李师夔的讲学再度引起了太学的轰动,中国儒士们一次感受到北方儒学的博大精深,北方汉人和中国断绝两百多年后,不但没有放弃儒学,反而和中国儒士一样继承和发扬了儒学,他们在儒学上的成就同样不亚于中国儒士。然而,争论无处不在,每个儒学学派对儒学经义的理解都不一样,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于是,李师夔和李复在太学公开辩经。
这场辩论没有结果,却引发了一个意外,李复因为过于激动而中风,不久便辞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