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调教大明最新章节!
“宣府六万余顷……”
“太原巡抚辛应乾奏,清理隐田余田十一万顷,核实不应优免人丁三万余丁……”
“浙江巡抚奏……”
张居正递过来的,原本来是一份全天下各省巡抚奏上的优免人丁清查人口总数,减免徭役总数,增收总数,清地总数等等。
光是一年在驿站上节省的银两,这一张纸上就超过了二百万两之多。
而徭役制度的改革,除了将很多人身赋役摊折在了地亩上之外,还把很多不合理的徭役给免除了,比如衙门里的吹手,轿夫,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以前衙门里的厨子都是免费征用,给地方上的百姓带来了很多额外的负担,从张居正主持改革之后,到万历九年这一年为止,所有的不合理的这些力役,全部免除,改为佥募制度。
也就是说,官府要用厨子,轿夫,搬运工,柴夫等等,均需花银子雇佣募用,而不是大笔一挥,轮流摊派给地方里甲,而里甲又会借着佥派力役时,加倍骚乱地方,贿赂者年年免佥,穷苦者从年头到年尾,均派给不断的苦役在身上。
一律免除之后,仅在这一层上,天下百姓,受益者不知凡几,光是这一条政策,实在是惠及万民。
“元辅……”
宋尧愈有些说不出话来,其实这些施政措施,远在近二十年前他们相识之时,张居正就有这样雄心勃勃的计划了。
与一般混日子的翰林官员不同,与那些熬资格只想升官发财的官员不同,张居正的眼眸深处,始终有一团火焰在燃烧着!
“长于谋国,短于谋身!”
不知道为什么,在此时此刻,宋尧愈脑海之中,只是响着张惟功在平时闲谈时对张居正的评价。
眼前这么一个伟人,确实也只有自己的那位年轻的新东主,可以评价的如此精准正确!
若论谋国之深,利国利民,放眼当今天下,除了眼前这位元辅之外,还有何人?
惟功也是十分感慨,他是知道历史走向的人,当然也是明白,张居正的十年改革给奄奄一息的明朝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他主政的十余年间,堪称民富国强。
万历三大征耗费了千万以上的白银和无法计数的物资,都是有赖于张居正执政时打下来的物质基础。
在万历统治中晚期,张居正所创造的一切终于烟消云散,兵变和民变剧烈,努儿哈赤的建州部落兴起,明廷却再也无力组织真正的讨伐战事,因为从九边到辽镇的大规模的调动,从辽东出发攻击建州部落的后勤保障,两者都是当时的明朝财政无力负担的。
对建州部的战事,从一开始就打成了添油战,明军从未汇集起真正强有力的力量,国家财政根本无力负担能决定性的一战定胜负的真正的四十七万人规模的远征!
明朝的财政困境,始于地权分散和小政府思想设计出来的财政制度,张居正的改革根本没有触及到根本制度,只是在原有框架内修补,他的成就最高时也没有达到洪武和永乐年间的水准,没有控制比洪武和永乐年间更多的土地和人力,他的成功更多的是个人的付出,而不是制度上的变革,所以他只能揽权结党来推行改革,这当然给了皇帝很不好的观感,还有政敌们扎实的攻击理由,从这一点来说,张居正连在他几百年前的王安石都远远不如。
……俱往矣。
惟功很明确的知道,在这一刻,他和张居正之间的一切都结束了。
从万历五年到万历八年,近四年间,他在张居正处学到了不少东西……怎么协调自己和部下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叫他们畏威而怀德,怎么从容不迫的将事物分的条理分明,永远能抓住最重要的核心事务……
有一些东西,纯粹是出于天赋,在张居正身边,惟功得到了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了。
他的武学是由吴惟贤启蒙,俞大猷和马芳等人推了一把,使他踏入了宗师殿堂。而在经商上,更多的是靠自己的领悟和后世的经验,在人事上,政治上,张居正是他不折不扣的老师。
“元辅,末将就要远赴辽东,不知道元辅还有没有什么垂示?”
临行之前,惟功动了一些感情,向张居正询问着。
“辽镇之事,老夫能嘱咐你的就是收敛一些脾气,你现在不论是名望,功劳,都是常人一生未必能得到,往下去,不妨韬光养晦,过几年太平日子,你那个顺字行,多用些心思在上头也好。”张居正深深看了惟功一眼,想到张简修也要去辽镇,放了一个赞画参将,说起来简直就是和张惟功去混日子,儿子大了由不得爹,他也没办法,有些话又不能说的太直白……朝廷奈何不得李家和李家的几千精锐家丁,辽事再怎么胡闹,李成梁都稳如泰山,连张学颜这种文官大佬都能被李家挤走,戚继光脾气虽大,也就是敢在礼仪上闹一闹,不愿跪巡抚兵备,但在张居正的劝说下,也就能委屈求全,李家却是不哼不哈的挤走巡抚一级的重臣,这个能量连张居正也深为忌惮,但李成梁再不争气,再桀骜不驯,辽东又离他不得,现在从大局计,张惟功吃亏是吃定了,只盼这小子能认识到这一点,不要仗着自己未来国公的身份,在辽东与人争斗,到时候吃了大亏,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对张居正来说,能这么苦口婆心劝人,也是很难得了!
“末将记住了。”
虽然没有什么想象中的金玉良言,但张居正出于一片好心,惟功心中也是感动。
此番出京,有些事已经在他的计算之中,他的心里也越来越冷静,一切都可以从利益出发。但对张居正,惟功心里总是有一些特别的感觉,似乎不来走这么一回,感觉上就不完美。
“好了,”张居正有些倦了,而且他心中有太多重要事情,惟功的事,在他来说终究还是一件小事。他碰了碰茶杯,笑道:“最多一年甚至半年的又能见面,今日就这样吧。”
“送客!”
一边侍立的长随大声高叫起来。
张惟功和宋尧愈也没有再说什么,两人站起身来,长揖下去,向张居正告别。
出了精舍房门后,惟功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张居正长髯浩然,手中已经拿着一些奏疏在阅看,李幼孜站在一边,不停的解读。
手不释卷,每日批阅不停,见人不停,这就是张居正。
当然,声色犬马,爱好女色,这也是张居正。
求田问舍,为子孙计,这仍是张居正。
但不论有多少缺点,反而更见证这是一个真正的伟人。惟功不象那些无聊之辈,看人便是百般苛责,道德要求必须是毫无瑕疵,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谁说为国为民的伟人不能好色?那岂不是太监!
谁说伟人不能求田问舍,为子孙计?对家人都冷酷无情的人,会真的心向百姓?
总之,眼前这个人,值得他敬佩,学习,乃至为榜样。
但惟功不会止步于张居正的地位,也不会止步于张居正的做法。张居正的长处和优点他在学习,而张居正的不足之处,将来他会弥补!
相较而言,惟功才是野心勃勃!
这个大明,现在掌握在张居正手中,未来,必定掌握在他手中!
看到惟功有些异样的眼神,张居正以为是对方不舍得京师,又无法向自己求助,所以眼神之中,感情se彩很明显。
他呵呵一笑,向着惟功点了点头,笑容之中,满是温和亲切的色彩。
这个小子,毕竟是自己眼前看着长大的,未来有机会的时候,不妨叫他回来。但,一定要调教好了,不能再如一匹野马一样给自己添乱了。
看到张居正亲切的笑容,惟功不自觉的又在院门处长长一揖,他心中明白,也因习武者和兼修药理的身份看的出来,张居正缺乏运动,劳心过甚,加上服药御女,还有痔疮顽疾,现在看着面色红润,只是白发增多,其实是虚火上升,这位元辅大人,恐怕真的如他自己乞求退休的奏疏上所说,已经是命不久矣了。
这一刻,他在心中默默念道:“再见了,元辅。”
……
“闪开,闪开!”
鸾铃声在朝阳门往东长安门的大街上急促的响着,一个塘马急报几乎风驰电卷一般奔驰在北京的街道上,街边的小贩和行人们避让不迭,同时恨声骂起来。
不过也有少数人知道必定是出了大事,他们随口议论着,议论的核心焦点当然是辽东一带。大明现在四海升平,没有倭乱,生苗为祸根本不值得这么急报,蓟镇和宣大也很稳,只有辽东一直是战火纷飞,这一次的急报,多半是和辽东有关。
“急报,辽东急报!”
皇城的御街正中,塘马不顾一切的奔驰着,皇城之中多半是官吏,一看到这样的架势便知道出了大事,忙不迭的闪开,到了兵部衙门前,这个塘马没有按惯例在下马桩前下马,而是直接跑到了衙门前的广场上,在申明亭前才住了马。
“宣府六万余顷……”
“太原巡抚辛应乾奏,清理隐田余田十一万顷,核实不应优免人丁三万余丁……”
“浙江巡抚奏……”
张居正递过来的,原本来是一份全天下各省巡抚奏上的优免人丁清查人口总数,减免徭役总数,增收总数,清地总数等等。
光是一年在驿站上节省的银两,这一张纸上就超过了二百万两之多。
而徭役制度的改革,除了将很多人身赋役摊折在了地亩上之外,还把很多不合理的徭役给免除了,比如衙门里的吹手,轿夫,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以前衙门里的厨子都是免费征用,给地方上的百姓带来了很多额外的负担,从张居正主持改革之后,到万历九年这一年为止,所有的不合理的这些力役,全部免除,改为佥募制度。
也就是说,官府要用厨子,轿夫,搬运工,柴夫等等,均需花银子雇佣募用,而不是大笔一挥,轮流摊派给地方里甲,而里甲又会借着佥派力役时,加倍骚乱地方,贿赂者年年免佥,穷苦者从年头到年尾,均派给不断的苦役在身上。
一律免除之后,仅在这一层上,天下百姓,受益者不知凡几,光是这一条政策,实在是惠及万民。
“元辅……”
宋尧愈有些说不出话来,其实这些施政措施,远在近二十年前他们相识之时,张居正就有这样雄心勃勃的计划了。
与一般混日子的翰林官员不同,与那些熬资格只想升官发财的官员不同,张居正的眼眸深处,始终有一团火焰在燃烧着!
“长于谋国,短于谋身!”
不知道为什么,在此时此刻,宋尧愈脑海之中,只是响着张惟功在平时闲谈时对张居正的评价。
眼前这么一个伟人,确实也只有自己的那位年轻的新东主,可以评价的如此精准正确!
若论谋国之深,利国利民,放眼当今天下,除了眼前这位元辅之外,还有何人?
惟功也是十分感慨,他是知道历史走向的人,当然也是明白,张居正的十年改革给奄奄一息的明朝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他主政的十余年间,堪称民富国强。
万历三大征耗费了千万以上的白银和无法计数的物资,都是有赖于张居正执政时打下来的物质基础。
在万历统治中晚期,张居正所创造的一切终于烟消云散,兵变和民变剧烈,努儿哈赤的建州部落兴起,明廷却再也无力组织真正的讨伐战事,因为从九边到辽镇的大规模的调动,从辽东出发攻击建州部落的后勤保障,两者都是当时的明朝财政无力负担的。
对建州部的战事,从一开始就打成了添油战,明军从未汇集起真正强有力的力量,国家财政根本无力负担能决定性的一战定胜负的真正的四十七万人规模的远征!
明朝的财政困境,始于地权分散和小政府思想设计出来的财政制度,张居正的改革根本没有触及到根本制度,只是在原有框架内修补,他的成就最高时也没有达到洪武和永乐年间的水准,没有控制比洪武和永乐年间更多的土地和人力,他的成功更多的是个人的付出,而不是制度上的变革,所以他只能揽权结党来推行改革,这当然给了皇帝很不好的观感,还有政敌们扎实的攻击理由,从这一点来说,张居正连在他几百年前的王安石都远远不如。
……俱往矣。
惟功很明确的知道,在这一刻,他和张居正之间的一切都结束了。
从万历五年到万历八年,近四年间,他在张居正处学到了不少东西……怎么协调自己和部下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叫他们畏威而怀德,怎么从容不迫的将事物分的条理分明,永远能抓住最重要的核心事务……
有一些东西,纯粹是出于天赋,在张居正身边,惟功得到了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了。
他的武学是由吴惟贤启蒙,俞大猷和马芳等人推了一把,使他踏入了宗师殿堂。而在经商上,更多的是靠自己的领悟和后世的经验,在人事上,政治上,张居正是他不折不扣的老师。
“元辅,末将就要远赴辽东,不知道元辅还有没有什么垂示?”
临行之前,惟功动了一些感情,向张居正询问着。
“辽镇之事,老夫能嘱咐你的就是收敛一些脾气,你现在不论是名望,功劳,都是常人一生未必能得到,往下去,不妨韬光养晦,过几年太平日子,你那个顺字行,多用些心思在上头也好。”张居正深深看了惟功一眼,想到张简修也要去辽镇,放了一个赞画参将,说起来简直就是和张惟功去混日子,儿子大了由不得爹,他也没办法,有些话又不能说的太直白……朝廷奈何不得李家和李家的几千精锐家丁,辽事再怎么胡闹,李成梁都稳如泰山,连张学颜这种文官大佬都能被李家挤走,戚继光脾气虽大,也就是敢在礼仪上闹一闹,不愿跪巡抚兵备,但在张居正的劝说下,也就能委屈求全,李家却是不哼不哈的挤走巡抚一级的重臣,这个能量连张居正也深为忌惮,但李成梁再不争气,再桀骜不驯,辽东又离他不得,现在从大局计,张惟功吃亏是吃定了,只盼这小子能认识到这一点,不要仗着自己未来国公的身份,在辽东与人争斗,到时候吃了大亏,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对张居正来说,能这么苦口婆心劝人,也是很难得了!
“末将记住了。”
虽然没有什么想象中的金玉良言,但张居正出于一片好心,惟功心中也是感动。
此番出京,有些事已经在他的计算之中,他的心里也越来越冷静,一切都可以从利益出发。但对张居正,惟功心里总是有一些特别的感觉,似乎不来走这么一回,感觉上就不完美。
“好了,”张居正有些倦了,而且他心中有太多重要事情,惟功的事,在他来说终究还是一件小事。他碰了碰茶杯,笑道:“最多一年甚至半年的又能见面,今日就这样吧。”
“送客!”
一边侍立的长随大声高叫起来。
张惟功和宋尧愈也没有再说什么,两人站起身来,长揖下去,向张居正告别。
出了精舍房门后,惟功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张居正长髯浩然,手中已经拿着一些奏疏在阅看,李幼孜站在一边,不停的解读。
手不释卷,每日批阅不停,见人不停,这就是张居正。
当然,声色犬马,爱好女色,这也是张居正。
求田问舍,为子孙计,这仍是张居正。
但不论有多少缺点,反而更见证这是一个真正的伟人。惟功不象那些无聊之辈,看人便是百般苛责,道德要求必须是毫无瑕疵,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谁说为国为民的伟人不能好色?那岂不是太监!
谁说伟人不能求田问舍,为子孙计?对家人都冷酷无情的人,会真的心向百姓?
总之,眼前这个人,值得他敬佩,学习,乃至为榜样。
但惟功不会止步于张居正的地位,也不会止步于张居正的做法。张居正的长处和优点他在学习,而张居正的不足之处,将来他会弥补!
相较而言,惟功才是野心勃勃!
这个大明,现在掌握在张居正手中,未来,必定掌握在他手中!
看到惟功有些异样的眼神,张居正以为是对方不舍得京师,又无法向自己求助,所以眼神之中,感情se彩很明显。
他呵呵一笑,向着惟功点了点头,笑容之中,满是温和亲切的色彩。
这个小子,毕竟是自己眼前看着长大的,未来有机会的时候,不妨叫他回来。但,一定要调教好了,不能再如一匹野马一样给自己添乱了。
看到张居正亲切的笑容,惟功不自觉的又在院门处长长一揖,他心中明白,也因习武者和兼修药理的身份看的出来,张居正缺乏运动,劳心过甚,加上服药御女,还有痔疮顽疾,现在看着面色红润,只是白发增多,其实是虚火上升,这位元辅大人,恐怕真的如他自己乞求退休的奏疏上所说,已经是命不久矣了。
这一刻,他在心中默默念道:“再见了,元辅。”
……
“闪开,闪开!”
鸾铃声在朝阳门往东长安门的大街上急促的响着,一个塘马急报几乎风驰电卷一般奔驰在北京的街道上,街边的小贩和行人们避让不迭,同时恨声骂起来。
不过也有少数人知道必定是出了大事,他们随口议论着,议论的核心焦点当然是辽东一带。大明现在四海升平,没有倭乱,生苗为祸根本不值得这么急报,蓟镇和宣大也很稳,只有辽东一直是战火纷飞,这一次的急报,多半是和辽东有关。
“急报,辽东急报!”
皇城的御街正中,塘马不顾一切的奔驰着,皇城之中多半是官吏,一看到这样的架势便知道出了大事,忙不迭的闪开,到了兵部衙门前,这个塘马没有按惯例在下马桩前下马,而是直接跑到了衙门前的广场上,在申明亭前才住了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