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动员(1/2)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超级农业强国最新章节!
阿拉鄯右旗下的一个小村庄。
北边是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起伏的沙丘已逼近了这座小村庄。
康明怀一家是从阿拉鄯右旗北部搬迁至此的,但是生活依然随时面临着风沙的威胁。风沙大时,沙上墙,埋没了窗户。白天屋里都是漆黑的,一开门窗,沙就进屋了。
土地沙化严重,村民靠天吃饭,连饮用水都要省着喝,这样的生活,谁也不能说是舒适。
而现在,他们一家正面临着第二次搬迁的机会。
“你们也知道了,政府发了通知,嘉谷公司正在治理开发沙漠,需要大量的人手。我们如果搬过去了,路费有政府负担,住房也免费提供,还能得到稳定的工作,我们搬不搬?”康明怀问着家人的意见。
“搬!爸我跟你说,我有同学早就搬过去了。据说那边建立了一个新的聚居点,虽然很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是生活环境要比我们这好上一百倍了。”康明怀高中毕业的儿子第一时间支持道。
其他人则是半信半疑。但能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有诱惑力。
毕竟,随着“封育禁牧”政策的深入实施,他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如果能有稳定的收入,再搬一次家又有何妨?
这样的想法,发生在阿拉鄯左旗、右旗的不少聚居点。
阿拉鄯沙漠区开发工程的背后,是国家系统方案的支撑——政府主导,建立跨领域、多部门分工合作机制;政策引导,组织在大片沙漠化土地和正面临沙漠化危机的土地上生活的牧民们迁移到嘉谷开发区边缘;全民参与,将治沙与经济、民生一起发展……
与此同时,嘉谷也在体系内部发出号召,鼓励更多的员工投身沙漠开发。为了加强效果,总部决定提高沙漠开发团队成员的报酬,以及将升迁机会更多地向参与过沙漠开发的员工倾斜。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在美好前景的感召下,不少嘉谷员工放弃舒适的生活,带着铺盖卷,离开车间,离开办公室,进入了阿拉鄯沙漠区——这些人,大多会被当作沙漠开发的基层干部培养。
而在网上,各种环保志愿者组织向全国各地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我们去沙漠植树!
譬如杜俊峰,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马上行动起来,发出了《加入阿拉鄯沙漠区绿化工程》的倡议。
他是985高校的一位毕业生,三年前就志愿服务过嘉谷的沙漠治理开发项目。本打算志愿服务一年,但也许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追寻奇迹的执著,他却坚持了三年。
今年正式毕业后,他成为了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也放弃了在中国东南部发达城市的工作机会,打算投身于阿拉鄯沙漠区的绿化工作。
倡议发出后,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杜俊峰轻车熟路地组织了300多人,奔赴阿拉鄯沙漠区,成为最早出发也是规模最大的志愿者团队。
不少新加入的志愿者,头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志愿活动。一路上,看着路旁的沙丘在风的推动下苏醒过来,肆无忌惮地升腾、张扬。一缕缕黄沙如同千万条小蛇,一批一批无声无息迅速穿过公路……
虎视眈眈的沙丘,弥漫着土腥味的空气,让兴奋的志愿者们慢慢沉默下来,这让人亲近又让人惧怕的细沙,真的能够“驯服”吗?
直到车队逼近嘉谷开发的绿洲,一抹绿色映入眼帘。杜俊峰指着那片绿色,深情地说道:“这里面,就有我亲手种下的树木。每次我过来的时候,都看到黄沙在一点一点地缩减,绿色在一点一点地蔓延。”
“相信过不了多久,在众志成城的付出下,沙漠定会节节败退,绿色将会无限蔓延。而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这片沙海,我们来过!”
车队抵达嘉谷沙漠基地,没有仪式,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是,坐在车里的志愿者们的心,却是热情滚烫的。
在他们下车后,齐政和每一位志愿者握手,然后拍着他们的肩膀,欢迎他们加入阿拉鄯沙漠区绿化工程。
在齐政被认出来之后,不少志愿者都不敢置信,甚至还有人傻笑道:“我居然见到了……活着的齐大老板?”一时让嘉谷员工都忍俊不禁。
在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团队之后,更多大大小小的志愿者团队陆续抵达。
有的队伍静悄悄地抵达,有的队伍喊着口号抵达,有的队伍唱着歌抵达……唯一相同的,是一种坚定的力量。
当志愿者们看到滚滚沙尘威胁大中国的时候,当志愿者们看到国家发出全面治理阿拉鄯沙漠区号召的时候,或是为国争光,或是为民族拓展生存空间,每个人都已做好了贡献自己微薄能力的准备。
齐政依然会和每一位志愿者握手,并感谢他们的贡献。
尽管嘉谷尽最大努力提供后勤保障以及补贴,但和城市比起来,沙漠里的营地条件自然是艰苦的。
水源是有保障的,住所是有保障的,通信也是有保障的,但更多的条件,暂时是无法提供的。
但是,即使是如此艰苦的营地条件,一旦深入到沙漠深处,志愿者们也享受不上。
他们要在炎热的广阔沙漠中,用草方格和梭梭为浑黄的沙漠披上了绿色的袈裟,用坚持来扛住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
这样的力量,是可怕的,也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
起码,在前来考察嘉谷沙漠治理开发的沙特农业部代表萨尔曼眼中,这样的情景让人敬畏。
随着嘉谷对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治沙专业人士来到阿拉鄯沙漠区,探寻这里的治沙密码。沙特的萨尔曼就是其中最热切的代表。
由于沙特人民总体收入颇高,人口大多集中于城市之中,愿意主动到沙漠中从事农业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在酷热的环境下,哪怕是沙特的工人,每周的正常工作时间肯定不超过30个小时。
哪怕是高薪,也找不到愿意前往沙漠深处开荒种地的本国人,更不要说像是中国这些,多是年轻人的志愿者们,仅仅是为了理想,就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着这样的年轻人,何愁国家没有希望?
……
阿拉鄯右旗下的一个小村庄。
北边是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起伏的沙丘已逼近了这座小村庄。
康明怀一家是从阿拉鄯右旗北部搬迁至此的,但是生活依然随时面临着风沙的威胁。风沙大时,沙上墙,埋没了窗户。白天屋里都是漆黑的,一开门窗,沙就进屋了。
土地沙化严重,村民靠天吃饭,连饮用水都要省着喝,这样的生活,谁也不能说是舒适。
而现在,他们一家正面临着第二次搬迁的机会。
“你们也知道了,政府发了通知,嘉谷公司正在治理开发沙漠,需要大量的人手。我们如果搬过去了,路费有政府负担,住房也免费提供,还能得到稳定的工作,我们搬不搬?”康明怀问着家人的意见。
“搬!爸我跟你说,我有同学早就搬过去了。据说那边建立了一个新的聚居点,虽然很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是生活环境要比我们这好上一百倍了。”康明怀高中毕业的儿子第一时间支持道。
其他人则是半信半疑。但能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有诱惑力。
毕竟,随着“封育禁牧”政策的深入实施,他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如果能有稳定的收入,再搬一次家又有何妨?
这样的想法,发生在阿拉鄯左旗、右旗的不少聚居点。
阿拉鄯沙漠区开发工程的背后,是国家系统方案的支撑——政府主导,建立跨领域、多部门分工合作机制;政策引导,组织在大片沙漠化土地和正面临沙漠化危机的土地上生活的牧民们迁移到嘉谷开发区边缘;全民参与,将治沙与经济、民生一起发展……
与此同时,嘉谷也在体系内部发出号召,鼓励更多的员工投身沙漠开发。为了加强效果,总部决定提高沙漠开发团队成员的报酬,以及将升迁机会更多地向参与过沙漠开发的员工倾斜。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在美好前景的感召下,不少嘉谷员工放弃舒适的生活,带着铺盖卷,离开车间,离开办公室,进入了阿拉鄯沙漠区——这些人,大多会被当作沙漠开发的基层干部培养。
而在网上,各种环保志愿者组织向全国各地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我们去沙漠植树!
譬如杜俊峰,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马上行动起来,发出了《加入阿拉鄯沙漠区绿化工程》的倡议。
他是985高校的一位毕业生,三年前就志愿服务过嘉谷的沙漠治理开发项目。本打算志愿服务一年,但也许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追寻奇迹的执著,他却坚持了三年。
今年正式毕业后,他成为了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也放弃了在中国东南部发达城市的工作机会,打算投身于阿拉鄯沙漠区的绿化工作。
倡议发出后,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杜俊峰轻车熟路地组织了300多人,奔赴阿拉鄯沙漠区,成为最早出发也是规模最大的志愿者团队。
不少新加入的志愿者,头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志愿活动。一路上,看着路旁的沙丘在风的推动下苏醒过来,肆无忌惮地升腾、张扬。一缕缕黄沙如同千万条小蛇,一批一批无声无息迅速穿过公路……
虎视眈眈的沙丘,弥漫着土腥味的空气,让兴奋的志愿者们慢慢沉默下来,这让人亲近又让人惧怕的细沙,真的能够“驯服”吗?
直到车队逼近嘉谷开发的绿洲,一抹绿色映入眼帘。杜俊峰指着那片绿色,深情地说道:“这里面,就有我亲手种下的树木。每次我过来的时候,都看到黄沙在一点一点地缩减,绿色在一点一点地蔓延。”
“相信过不了多久,在众志成城的付出下,沙漠定会节节败退,绿色将会无限蔓延。而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这片沙海,我们来过!”
车队抵达嘉谷沙漠基地,没有仪式,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是,坐在车里的志愿者们的心,却是热情滚烫的。
在他们下车后,齐政和每一位志愿者握手,然后拍着他们的肩膀,欢迎他们加入阿拉鄯沙漠区绿化工程。
在齐政被认出来之后,不少志愿者都不敢置信,甚至还有人傻笑道:“我居然见到了……活着的齐大老板?”一时让嘉谷员工都忍俊不禁。
在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团队之后,更多大大小小的志愿者团队陆续抵达。
有的队伍静悄悄地抵达,有的队伍喊着口号抵达,有的队伍唱着歌抵达……唯一相同的,是一种坚定的力量。
当志愿者们看到滚滚沙尘威胁大中国的时候,当志愿者们看到国家发出全面治理阿拉鄯沙漠区号召的时候,或是为国争光,或是为民族拓展生存空间,每个人都已做好了贡献自己微薄能力的准备。
齐政依然会和每一位志愿者握手,并感谢他们的贡献。
尽管嘉谷尽最大努力提供后勤保障以及补贴,但和城市比起来,沙漠里的营地条件自然是艰苦的。
水源是有保障的,住所是有保障的,通信也是有保障的,但更多的条件,暂时是无法提供的。
但是,即使是如此艰苦的营地条件,一旦深入到沙漠深处,志愿者们也享受不上。
他们要在炎热的广阔沙漠中,用草方格和梭梭为浑黄的沙漠披上了绿色的袈裟,用坚持来扛住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
这样的力量,是可怕的,也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
起码,在前来考察嘉谷沙漠治理开发的沙特农业部代表萨尔曼眼中,这样的情景让人敬畏。
随着嘉谷对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治沙专业人士来到阿拉鄯沙漠区,探寻这里的治沙密码。沙特的萨尔曼就是其中最热切的代表。
由于沙特人民总体收入颇高,人口大多集中于城市之中,愿意主动到沙漠中从事农业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在酷热的环境下,哪怕是沙特的工人,每周的正常工作时间肯定不超过30个小时。
哪怕是高薪,也找不到愿意前往沙漠深处开荒种地的本国人,更不要说像是中国这些,多是年轻人的志愿者们,仅仅是为了理想,就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着这样的年轻人,何愁国家没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