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七章 刘鸣奏本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大明春色最新章节!
武英殿内,正殿是最宏伟的建筑。
蓝天白云下,单歇山顶上的琉璃瓦、泛着绚丽的黄|色流光,檐木金龙彩画尽显尊崇,颜色鲜艳的天地恍若仙宫。上翘的斗拱,展示着某种雍容优雅的气质。
原本武英殿与文华殿、是对称的两座建筑群,功能也有类似之处。但万事总是在演变,而今的武英殿,已成为皇权之下、朝臣决策政事的中枢之地;而文华殿却是读书藏书的地方。便如同曾经的中书省,而今也荡然无存了。
在这里当值的内阁大臣,大多是各衙门的长官,有时是侍郎、少卿等次级长官轮值。大臣们不共决奏章时,并不会在正殿里聚集,而是各自呆在后面的廊房里,拥有独立的办公书房。
齐泰的书房便是一处套房,里面可以读书办公、待客,甚至有专供休息的卧房。就算他要在这里吃饭睡觉、甚至沐浴,都是可以的。武英殿有专门的用度供应,也有照顾他们的书吏、宦官,当然一切东西都相当舒适华丽,而且是公家开销。
书中自有黄金屋,所指便是位列九卿的情形罢。
这时有个低级文官走到了门前,作揖道:“恭请齐部堂移步正殿。”
齐泰手里拿着毛笔,抬头道:“‘贴黄’奏章送过来一趟就是了。”
青袍文官却道:“您最好亲自前去,诸大臣都快到了。”
齐泰听到这里,预感到有甚么特别的事。他不再多说,放下毛笔,站了起来。
正殿中,果然夏元吉、茹瑺等人都在了。齐泰上前作揖见礼,便从茹瑺手里接过了一份奏章。写奏本的人、是刚进京不久的行人刘鸣。
一个芝麻小官,考中进士没两年,似乎有幸在圣上跟前露过脸。
齐泰拉开来看,他先大致瞧了一下、估摸着刘鸣说的是变法,然后才从头细看。
毕竟是进士出身,这刘鸣写文章有些讲究。他先是引经据典,在史书上找到了很多变法、取得成功的例子,商鞅变法等等,接着化用圣人的片言只语,论述与时俱进的观点。再开始说本朝的事,夸赞大明太祖的成宪,使得数十年来、国家休养生息增加人口。然而时至今日,户籍、耕地、诸项现状都有变化,已到了变法的时候。
本朝要施行新政的风声,早已不是甚么稀奇事。但在奏章上明确地提倡“变法”、“与时俱进”,倒是头一份。不管刘鸣的长篇大论找了多少道理,也无论其文章如何流畅,也改变不了这份奏本激|进的主张。
“齐部堂以为,该如何批复?”夏元吉的声音道。
齐泰递还奏章,看了夏元吉一眼。瞧着元夏季意味深长的眼神,齐泰寻思:敢情有人觉得,刘鸣写这文章是我指使的?
不过也怪不得夏元吉,齐泰等几个汉王府故吏,早已被插上了“新党”的标。齐泰、高贤宁、侯海等,确实比较支持圣上施行新政,大家同朝为官,政见是藏不住的。
“内阁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还不得大伙儿
商议?”齐泰道。
他转头问高贤宁:“这奏章,圣上看了吗?”
高贤宁道:“圣上今年未曾离京,常亲自批阅奏章。刘鸣这份既非寻常的题本(各机构职权范围中、日常政务类报告),多半是先直达御前,然后才送来内阁。”
齐泰道:“既然如此,咱们照规矩办就是了。先内阁九人议决,再送典宝处;同时誊录副本,送六科房传抄,通晓诸寮。夏部堂以为如何?”
夏元吉想了想,无奈道:“到了内阁,要不以紧急奏章的样式办,要不只能如此。”
等九个中|央衙门的官员到齐了,众人便各自提出处理方案的主张,然后选出支持人数最多的主张,再呈递后殿的典宝处复审。
有人主张,刘鸣一个行人越权妄议朝政、理应严惩;有人主张批复“知道了”,表明朝廷不同意请奏的内容,但懒得动他、让他好自为之;还有守御司的钱巽,提议“准奏”。
守御司赞成新政,与其整个衙门的处境和经费有关。如果否定新政,守御司北署、南署的存在意义就没有了,南署耗费不小的财|政输入,也必定大打折扣。
让人们意外的是,守御司的主张无人支持,只有一个钱巽。
而齐泰、高贤宁两个所谓的新党,还有疑似新党的“二胡”,礼部尚书胡濙、翰林院学士胡广;他们居然一起支持“知道了”。于是内阁九人在极短时间内,便达成了决策。
事情变得微妙而复杂起来。刘鸣的奏章、并非齐泰指使,这样的“真相”可能性极大;当然也不排除齐泰故意以退为进的可能,安排打头阵的人只是“投石问路”策略。
齐泰回到了书房,很快高贤宁便来了。
“你我身在内阁,贤宁平日要注意避嫌。”齐泰说道。
高贤宁用轻松的口气道:“满朝同僚,谁不知道咱们的师生之谊,怎么避也无用。”
齐泰看了他一眼:“有的是机会见面,在武英殿得注意言行。”
高贤宁也不再顶嘴,作揖道:“谨遵齐部堂教诲。”
他看了一眼书房里面的屋子:“下官瞧着里面有茶,齐部堂不请我喝一盏?”
这些口气、聋子也听得出来俩人关系很是亲密,或许真没法避嫌。齐泰起身道:“进来罢。”
书房的门开着,外面阳光明媚。只要有人进门,就能从光线明暗变化察觉;但里屋厅堂离门窗有段距离,只要留意谈话的声音大小,便有一定的私|密性。
高贤宁自己动手倒茶,径直说道:“这刘鸣与咱们不是一路人;与侯海、裴友贞、钱巽也不是一路人,但有结盟的迹象。”
齐泰不置可否,但心里很佩服高贤宁的头脑清晰,言简意赅便说到了点子上。
齐泰点了头,说道:“你我已位列九卿,还能做多大的官?刘鸣那等人不同,如今已无从龙之功的机会,熬资历
想做九卿大臣,熬到老也不一定。”
高贤宁冷冷道:“圣上欲行新政,还真的是个大好机会。刘鸣在安南国、日本国与侯海等人打交道,怕是结交甚欢。侯海等自诩汉王府故吏、皇帝心腹、伐罪功臣,苦于在朝中势单力薄,这可正好与刘鸣一拍即合。将来刘鸣若争到变法帅旗,不难拉拢到一干同窗同乡、或是意气相投的士人聚于麾下。”
他沉默片刻,又无不纠结地说道:“读书出仕,究竟是为了赈济苍生、还是升官发财,抑或都有一些?”
齐泰不动声色道:“并非所有士人,都像贤宁一样家境殷实富裕。京师大多官员仍是无权无势,领着微薄的俸禄,连吃饭穿衣都紧巴巴的。读书人不都是苦行僧,难免心存升官发财的念头,尝若士人全照圣贤书教诲,官道绝非如今之局面。”
高贤宁沉吟道:“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刘鸣的胆量。我看他在安南国、日本国提着脑袋办事,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怕是看开了,很能豁得出去。”
齐泰忧心道:“主持新政的人,要是起初就抱着升官发财、党|同伐异的动机,对朝廷、新政必定不是好事。你我皆能看透一二,圣上岂能不察?”
高贤宁没吭声,似乎有点出神。过了好一会儿,高贤宁沉声道:“圣上是知道的。”
他的口气十分肯定,毫无猜测的意思,仿佛已然断定一样。
高贤宁道:“但这种人难得出现,须得胆大如斗、看淡生死,而有所私心欲|求,或可以容忍。下官预料,圣上真的敢用这个人。”
齐泰不经意间叹了一口气,略有失意地说道:“我是老了,已不能再为圣上前驱,报知遇之恩。”
高贤宁微笑道:“下官自觉年轻,但依然支持齐部堂的主张。朝廷从一潭死水,再到乱流纵横,皆非风水之道。终究得如齐部堂这般持重大臣,方为国士。”
齐泰猛然转过身来,说道:“我还是要进言圣上,提醒一二,以尽人臣之责。”
高贤宁想了稍许,点头道:“如此也好,让圣上清楚地知晓、齐部堂的心迹与主张,省得揣度之间有所出入。智者千虑、尚有一失,万一圣上也有疏忽哩,臣子便该查漏补缺。”
他的声音稍小:“下官以为,最厌恶刘鸣的,怕不是咱们。高处都坐着人,刘鸣想带着一群人挤上来,哪些人最可能被迫让出位置?”
齐泰在椅子旁边,来回地缓缓走动着。
这时高贤宁的声音道:“学生该告辞了。”
齐泰便送高贤宁到门外,高贤宁再次作揖,然后转身离开。齐泰一边回礼,一边看到走廊上走动的官吏,他们似乎有意无意地看着师生二人的动静。齐泰大方地向一个吏员点头致意,那吏员忙躬身遥拜。
房檐下的日影,与他刚回书房时相比已有不同。刚才师生俩待在一屋里的时间不短,不知不觉间就过了。
武英殿内,正殿是最宏伟的建筑。
蓝天白云下,单歇山顶上的琉璃瓦、泛着绚丽的黄|色流光,檐木金龙彩画尽显尊崇,颜色鲜艳的天地恍若仙宫。上翘的斗拱,展示着某种雍容优雅的气质。
原本武英殿与文华殿、是对称的两座建筑群,功能也有类似之处。但万事总是在演变,而今的武英殿,已成为皇权之下、朝臣决策政事的中枢之地;而文华殿却是读书藏书的地方。便如同曾经的中书省,而今也荡然无存了。
在这里当值的内阁大臣,大多是各衙门的长官,有时是侍郎、少卿等次级长官轮值。大臣们不共决奏章时,并不会在正殿里聚集,而是各自呆在后面的廊房里,拥有独立的办公书房。
齐泰的书房便是一处套房,里面可以读书办公、待客,甚至有专供休息的卧房。就算他要在这里吃饭睡觉、甚至沐浴,都是可以的。武英殿有专门的用度供应,也有照顾他们的书吏、宦官,当然一切东西都相当舒适华丽,而且是公家开销。
书中自有黄金屋,所指便是位列九卿的情形罢。
这时有个低级文官走到了门前,作揖道:“恭请齐部堂移步正殿。”
齐泰手里拿着毛笔,抬头道:“‘贴黄’奏章送过来一趟就是了。”
青袍文官却道:“您最好亲自前去,诸大臣都快到了。”
齐泰听到这里,预感到有甚么特别的事。他不再多说,放下毛笔,站了起来。
正殿中,果然夏元吉、茹瑺等人都在了。齐泰上前作揖见礼,便从茹瑺手里接过了一份奏章。写奏本的人、是刚进京不久的行人刘鸣。
一个芝麻小官,考中进士没两年,似乎有幸在圣上跟前露过脸。
齐泰拉开来看,他先大致瞧了一下、估摸着刘鸣说的是变法,然后才从头细看。
毕竟是进士出身,这刘鸣写文章有些讲究。他先是引经据典,在史书上找到了很多变法、取得成功的例子,商鞅变法等等,接着化用圣人的片言只语,论述与时俱进的观点。再开始说本朝的事,夸赞大明太祖的成宪,使得数十年来、国家休养生息增加人口。然而时至今日,户籍、耕地、诸项现状都有变化,已到了变法的时候。
本朝要施行新政的风声,早已不是甚么稀奇事。但在奏章上明确地提倡“变法”、“与时俱进”,倒是头一份。不管刘鸣的长篇大论找了多少道理,也无论其文章如何流畅,也改变不了这份奏本激|进的主张。
“齐部堂以为,该如何批复?”夏元吉的声音道。
齐泰递还奏章,看了夏元吉一眼。瞧着元夏季意味深长的眼神,齐泰寻思:敢情有人觉得,刘鸣写这文章是我指使的?
不过也怪不得夏元吉,齐泰等几个汉王府故吏,早已被插上了“新党”的标。齐泰、高贤宁、侯海等,确实比较支持圣上施行新政,大家同朝为官,政见是藏不住的。
“内阁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还不得大伙儿
商议?”齐泰道。
他转头问高贤宁:“这奏章,圣上看了吗?”
高贤宁道:“圣上今年未曾离京,常亲自批阅奏章。刘鸣这份既非寻常的题本(各机构职权范围中、日常政务类报告),多半是先直达御前,然后才送来内阁。”
齐泰道:“既然如此,咱们照规矩办就是了。先内阁九人议决,再送典宝处;同时誊录副本,送六科房传抄,通晓诸寮。夏部堂以为如何?”
夏元吉想了想,无奈道:“到了内阁,要不以紧急奏章的样式办,要不只能如此。”
等九个中|央衙门的官员到齐了,众人便各自提出处理方案的主张,然后选出支持人数最多的主张,再呈递后殿的典宝处复审。
有人主张,刘鸣一个行人越权妄议朝政、理应严惩;有人主张批复“知道了”,表明朝廷不同意请奏的内容,但懒得动他、让他好自为之;还有守御司的钱巽,提议“准奏”。
守御司赞成新政,与其整个衙门的处境和经费有关。如果否定新政,守御司北署、南署的存在意义就没有了,南署耗费不小的财|政输入,也必定大打折扣。
让人们意外的是,守御司的主张无人支持,只有一个钱巽。
而齐泰、高贤宁两个所谓的新党,还有疑似新党的“二胡”,礼部尚书胡濙、翰林院学士胡广;他们居然一起支持“知道了”。于是内阁九人在极短时间内,便达成了决策。
事情变得微妙而复杂起来。刘鸣的奏章、并非齐泰指使,这样的“真相”可能性极大;当然也不排除齐泰故意以退为进的可能,安排打头阵的人只是“投石问路”策略。
齐泰回到了书房,很快高贤宁便来了。
“你我身在内阁,贤宁平日要注意避嫌。”齐泰说道。
高贤宁用轻松的口气道:“满朝同僚,谁不知道咱们的师生之谊,怎么避也无用。”
齐泰看了他一眼:“有的是机会见面,在武英殿得注意言行。”
高贤宁也不再顶嘴,作揖道:“谨遵齐部堂教诲。”
他看了一眼书房里面的屋子:“下官瞧着里面有茶,齐部堂不请我喝一盏?”
这些口气、聋子也听得出来俩人关系很是亲密,或许真没法避嫌。齐泰起身道:“进来罢。”
书房的门开着,外面阳光明媚。只要有人进门,就能从光线明暗变化察觉;但里屋厅堂离门窗有段距离,只要留意谈话的声音大小,便有一定的私|密性。
高贤宁自己动手倒茶,径直说道:“这刘鸣与咱们不是一路人;与侯海、裴友贞、钱巽也不是一路人,但有结盟的迹象。”
齐泰不置可否,但心里很佩服高贤宁的头脑清晰,言简意赅便说到了点子上。
齐泰点了头,说道:“你我已位列九卿,还能做多大的官?刘鸣那等人不同,如今已无从龙之功的机会,熬资历
想做九卿大臣,熬到老也不一定。”
高贤宁冷冷道:“圣上欲行新政,还真的是个大好机会。刘鸣在安南国、日本国与侯海等人打交道,怕是结交甚欢。侯海等自诩汉王府故吏、皇帝心腹、伐罪功臣,苦于在朝中势单力薄,这可正好与刘鸣一拍即合。将来刘鸣若争到变法帅旗,不难拉拢到一干同窗同乡、或是意气相投的士人聚于麾下。”
他沉默片刻,又无不纠结地说道:“读书出仕,究竟是为了赈济苍生、还是升官发财,抑或都有一些?”
齐泰不动声色道:“并非所有士人,都像贤宁一样家境殷实富裕。京师大多官员仍是无权无势,领着微薄的俸禄,连吃饭穿衣都紧巴巴的。读书人不都是苦行僧,难免心存升官发财的念头,尝若士人全照圣贤书教诲,官道绝非如今之局面。”
高贤宁沉吟道:“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刘鸣的胆量。我看他在安南国、日本国提着脑袋办事,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怕是看开了,很能豁得出去。”
齐泰忧心道:“主持新政的人,要是起初就抱着升官发财、党|同伐异的动机,对朝廷、新政必定不是好事。你我皆能看透一二,圣上岂能不察?”
高贤宁没吭声,似乎有点出神。过了好一会儿,高贤宁沉声道:“圣上是知道的。”
他的口气十分肯定,毫无猜测的意思,仿佛已然断定一样。
高贤宁道:“但这种人难得出现,须得胆大如斗、看淡生死,而有所私心欲|求,或可以容忍。下官预料,圣上真的敢用这个人。”
齐泰不经意间叹了一口气,略有失意地说道:“我是老了,已不能再为圣上前驱,报知遇之恩。”
高贤宁微笑道:“下官自觉年轻,但依然支持齐部堂的主张。朝廷从一潭死水,再到乱流纵横,皆非风水之道。终究得如齐部堂这般持重大臣,方为国士。”
齐泰猛然转过身来,说道:“我还是要进言圣上,提醒一二,以尽人臣之责。”
高贤宁想了稍许,点头道:“如此也好,让圣上清楚地知晓、齐部堂的心迹与主张,省得揣度之间有所出入。智者千虑、尚有一失,万一圣上也有疏忽哩,臣子便该查漏补缺。”
他的声音稍小:“下官以为,最厌恶刘鸣的,怕不是咱们。高处都坐着人,刘鸣想带着一群人挤上来,哪些人最可能被迫让出位置?”
齐泰在椅子旁边,来回地缓缓走动着。
这时高贤宁的声音道:“学生该告辞了。”
齐泰便送高贤宁到门外,高贤宁再次作揖,然后转身离开。齐泰一边回礼,一边看到走廊上走动的官吏,他们似乎有意无意地看着师生二人的动静。齐泰大方地向一个吏员点头致意,那吏员忙躬身遥拜。
房檐下的日影,与他刚回书房时相比已有不同。刚才师生俩待在一屋里的时间不短,不知不觉间就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