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一章 识大体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大明春色最新章节!
秦氏从卧房出来,想去前院,她的气色很不好。
日本国博多港那边的事传回来之后,她的公公姚逢吉已经两顿没吃了,也不怎么说话。秦氏强压住内心的情绪,想去厨房给姚逢吉熬点粥。
她从一条石板路往前走,左边是房屋的墙壁、右边是围墙,这条路便形成了夹道。刚到转角处时,她忽然听到墙后有人说话。
隐约有人道:“不会是命里克夫罢?”
秦氏听到这里,立刻站在了原地。
刚才说话的人应该是厨房里的王大娘。很快又有个女子的声音道:“你可别乱说。”听声音应该是内宅的一个丫鬟,秦氏当然认识,那丫鬟平日里做些洗衣裳、端茶送水的活。
王大娘的声音道:“你不说谁知道?照我看,少夫人真该拿着生辰八字,找个算命的瞧瞧。”
丫鬟的声音道:“谁敢说这种事呀?”
王大娘道:“迟早有人说。斜对门李茂才家的就说过,每次见咱们少夫人,穿的衣裳都不重色的、戴的首饰也不一样,话里酸得很哩。姚公子待少夫人千依百顺,如今这般下场,能没人说道?还有她过门那么久了,肚子还没动静,要是给姚家留了个后也好……”
秦氏气得脸色发白,双手直抖。但她还是忍住了,心道:如果这时候走出去揭穿她们,府上必会闹得鸡飞狗跳、节外生枝,那些难听的话说到台面上,自己也不见得好。不如暂且记在心头,往后再寻机收拾这个王大娘!
秦氏咬了咬牙,便转身径直往回走。
她在卧房里坐了一会儿,忽然起身、动作也麻利起来,到柜子里找了一身青色打底的丝绸好衣裳,然后换衣打扮。过了一会儿,从秦家带来的小丫鬟进来时,秦氏便吩咐丫鬟:“去叫管家帮我备一辆马车,我要去皇宫。”
准备妥当,秦氏便乘坐马车出门。随行的管家提到,听人说走北安门、北上西门进皇宫,离后宫更近。于是一队人马便去了北安门。
秦氏进皇宫花了很长时间,她们要等宦官入内通报、记录名册,得到准许之后,秦氏又经过了搜身等名目,这才被宦官带着进了皇宫。
到了贤妃宫,秦氏见到了小姑子姚姬,立刻便跪伏到地上,伤心地哭了起来。
姚姬唉声叹气了一阵。
秦氏哭诉道:“我听说使船在港口被烧了,船上的人也被杀|死。我夫君却没在船上,他是不是被日本人抓去了?”
姚姬扶起她:“现在没人知道姚芳等人的下落,只能等消息。日本国与朝廷已断绝往来,且相隔数千里,着急也没有用。”
秦氏又哀求道:“妹妹让我见见圣上,求圣上派人去救他,他一定还没出大事。”
姚姬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姚芳是我哥哥,也是父亲唯一的儿子,我们都很担心他。但是万勿如此烦扰圣上。”
“为何?”秦氏哽咽道。
姚姬的神情也很伤感,但她并没有哭,倒显得依然镇定。她打量了秦氏稍许,说道:“因为没有用。日本国不归朝廷管,那边的人也不听圣旨,不然他们怎么敢烧|杀大明的使船?我们若去强求圣上,除了让他烦恼,还能有甚么用?”
秦氏怔怔道:“皇帝也救不了一个人吗?”
姚姬道:“如果真有办法,不用我们去求,圣上看在姚家的功劳和情分上,自然会办;如果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不管怎样,仍是于事无补。再说两国交战不是儿戏,永乐朝征安南国之役,国公也能殒于赴任之中,战场上的死伤更是成千上万。要是再以这样的私事为难圣上,不见得有好结果。”
秦氏浑身一软,泪眼婆娑地说道:“怪我不识大体。”
姚姬叹了一口气道:“我知道对你来说,相当于天塌了,此时识不识大体并不要紧。可是我们心里得有数,这不是能强求的事。嫂嫂且回去等着,我自会想办法,时机恰当便在圣上面前说话。”
就在这时,一个女官急匆匆走到了殿门口,说道:“贤妃娘娘,圣上驾到!”
“先去迎驾罢。”姚姬看了秦氏一眼,只说了一句话,并未多言。
俩人走到庭院里的一道走廊上时,秦氏见到了一个身穿红色团龙服、头戴乌纱帽的魁梧男子,她心里明白,这便是小姑子的男人、当今皇帝朱高煦。
她们俩一起跪伏在路上,向皇帝行大礼。
朱高煦走过来,弯腰将姚姬扶起,又转头看了秦氏一眼:“都起来。”
秦氏起身时,又瞧了朱高煦一下、发现他也正打量自己的脸。秦氏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眼睛估计是红的,便立刻垂下了头。
“她是臣妾的嫂嫂秦氏。”姚姬的声音道。
朱高煦点了一下头,说话很简短:“先进屋去罢。”
一行人回到了姚姬住的宫殿里。朱高煦在一把大椅子上坐下,招呼姚姬和秦氏道:“坐下说说话。姚夫人,令翁平夷侯(姚逢吉)可好?”
秦氏道:“回圣上话,家翁近日有些忧沉,用膳减少,应无大碍。”
她想起姚姬的话,要时机恰当才说姚芳的事。秦氏也不想添乱,忍着没有在朱高煦面前哭诉。
朱高煦一副感概的样子,道:“当年朕在云南起兵,用人最重要的是信得过,那时候能相信的武将、真的太少了,平夷侯算是一个。现在朝中的鄂国公平安,也得感激平夷侯,要不然平安连躲的地方也没有。”
秦氏也不知道、为甚么皇帝忽然说起了姚逢吉。她以前居然没听过这些事,忽然觉得姚家真的是挺厉害的。
朱高煦又道:“当年姚芳也在暗中帮了我不少。那些峥嵘岁月里,朕常常在朝不保夕之中,真是难以忘却。”
秦氏听到这里不知道说甚么好。
朱高煦接着说道:“姚芳应该还没有性命之忧。姚夫人回去宽慰宽慰平夷侯,让他不要太过伤心了,现在还不到伤心的时候。”
“真的吗?”秦氏急忙问道。
朱高煦点头道:“目前日本国正在与大明朝廷博|弈,他们不是第一次这么干,洪武朝时就得手过一次。博弈最好是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底线等等。钱习礼等朝廷文武,当然不能随便杀了,日本人必定想从他们嘴里掏出有用的东西。”
秦氏关切地问道:“会被拷|打么?”
朱高煦看了她一眼:“活罪怕是免不了,现在他们只要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秦氏忙道:“圣上说得是。”
朱高煦接着说道:“对于人|质,朝廷不能强|逼日本国就范。太祖皇帝便曾以征讨日本国为要挟,欲让日本国取缔倭寇、交出涉嫌奸谍活动的罪|犯,但没有起到作用。所以咱们只能用钱赎人。”
不知不觉地,秦氏竟然觉得越来越有希望了。
朱高煦的声音道:“咱们也不能以朝廷的名义赎人,否则会让日本人觉得奇货可居、提出让咱们更难以接受的条件。钱习礼是进士,姚芳的身份是富商,因此咱们可以设法向日本人传递消息,以钱家、姚家家眷的名义,提出用五百万文钱赎回一众人。这个钱实际则由皇宫内府拨付,如果日本人只对数额有异议,也是可以接受的。
钱习礼、姚芳等人只是去谈判的,也没干甚么坏事。日本人若是杀了,也起不到甚么效果,他们又缺铜钱流通,所以用铜钱交换、很有可能成功。”
秦氏急忙跪倒在椅子前面,叩首哽咽道:“圣上大恩大德,妾身没齿难忘。”
朱高煦做了个虚扶的动作,好言道:“快起来,这也朕愿意办的事情,但凡有法子,朕定会尽力。”
秦氏继续拜道:“妾身叩谢皇恩。”
她起身时,见姚姬的目光正在朱高煦脸上,她露出了感激的表情。朱高煦轻轻点了一下头。
秦氏见朱高煦看姚姬的神色,忽然想起了姚芳待自己,隐约有相似之处。秦氏感觉得出来,姚姬还是很得宠的。
朱高煦说完了话,便道:“贤妃好不容易与娘家的人说说话,朕明日再来。”
秦氏立刻道:“时辰不早了,妾身不便在宫中久留,这便请旨辞别。”
姚姬道:“那嫂嫂得空闲时,再来宫中见面。姚芳有任何消息,我会派宦官去娘家,告诉嫂嫂。”
秦氏再次向皇帝、贤妃道谢,然后坚持要走。姚姬便派人送秦氏出去了。
秦氏一路走出北安门,重新上了马车,一时间觉得心情比之前好受了很多,至少真的有了希望。因为皇帝不是说的场面话,他把怎么营救的具体办法都说得很仔细,而且听起来很可靠;秦氏当然能分辨,皇帝是认真在对待这件事。
有了这次经历,秦氏也发现,今上的名声不太好、纯属误传,实则他待人相当温和,根本不是个嗜杀暴|戾武夫;只要亲眼见过皇帝的人,便会明白他是个很沉着、得体的明君。
秦氏从卧房出来,想去前院,她的气色很不好。
日本国博多港那边的事传回来之后,她的公公姚逢吉已经两顿没吃了,也不怎么说话。秦氏强压住内心的情绪,想去厨房给姚逢吉熬点粥。
她从一条石板路往前走,左边是房屋的墙壁、右边是围墙,这条路便形成了夹道。刚到转角处时,她忽然听到墙后有人说话。
隐约有人道:“不会是命里克夫罢?”
秦氏听到这里,立刻站在了原地。
刚才说话的人应该是厨房里的王大娘。很快又有个女子的声音道:“你可别乱说。”听声音应该是内宅的一个丫鬟,秦氏当然认识,那丫鬟平日里做些洗衣裳、端茶送水的活。
王大娘的声音道:“你不说谁知道?照我看,少夫人真该拿着生辰八字,找个算命的瞧瞧。”
丫鬟的声音道:“谁敢说这种事呀?”
王大娘道:“迟早有人说。斜对门李茂才家的就说过,每次见咱们少夫人,穿的衣裳都不重色的、戴的首饰也不一样,话里酸得很哩。姚公子待少夫人千依百顺,如今这般下场,能没人说道?还有她过门那么久了,肚子还没动静,要是给姚家留了个后也好……”
秦氏气得脸色发白,双手直抖。但她还是忍住了,心道:如果这时候走出去揭穿她们,府上必会闹得鸡飞狗跳、节外生枝,那些难听的话说到台面上,自己也不见得好。不如暂且记在心头,往后再寻机收拾这个王大娘!
秦氏咬了咬牙,便转身径直往回走。
她在卧房里坐了一会儿,忽然起身、动作也麻利起来,到柜子里找了一身青色打底的丝绸好衣裳,然后换衣打扮。过了一会儿,从秦家带来的小丫鬟进来时,秦氏便吩咐丫鬟:“去叫管家帮我备一辆马车,我要去皇宫。”
准备妥当,秦氏便乘坐马车出门。随行的管家提到,听人说走北安门、北上西门进皇宫,离后宫更近。于是一队人马便去了北安门。
秦氏进皇宫花了很长时间,她们要等宦官入内通报、记录名册,得到准许之后,秦氏又经过了搜身等名目,这才被宦官带着进了皇宫。
到了贤妃宫,秦氏见到了小姑子姚姬,立刻便跪伏到地上,伤心地哭了起来。
姚姬唉声叹气了一阵。
秦氏哭诉道:“我听说使船在港口被烧了,船上的人也被杀|死。我夫君却没在船上,他是不是被日本人抓去了?”
姚姬扶起她:“现在没人知道姚芳等人的下落,只能等消息。日本国与朝廷已断绝往来,且相隔数千里,着急也没有用。”
秦氏又哀求道:“妹妹让我见见圣上,求圣上派人去救他,他一定还没出大事。”
姚姬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姚芳是我哥哥,也是父亲唯一的儿子,我们都很担心他。但是万勿如此烦扰圣上。”
“为何?”秦氏哽咽道。
姚姬的神情也很伤感,但她并没有哭,倒显得依然镇定。她打量了秦氏稍许,说道:“因为没有用。日本国不归朝廷管,那边的人也不听圣旨,不然他们怎么敢烧|杀大明的使船?我们若去强求圣上,除了让他烦恼,还能有甚么用?”
秦氏怔怔道:“皇帝也救不了一个人吗?”
姚姬道:“如果真有办法,不用我们去求,圣上看在姚家的功劳和情分上,自然会办;如果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不管怎样,仍是于事无补。再说两国交战不是儿戏,永乐朝征安南国之役,国公也能殒于赴任之中,战场上的死伤更是成千上万。要是再以这样的私事为难圣上,不见得有好结果。”
秦氏浑身一软,泪眼婆娑地说道:“怪我不识大体。”
姚姬叹了一口气道:“我知道对你来说,相当于天塌了,此时识不识大体并不要紧。可是我们心里得有数,这不是能强求的事。嫂嫂且回去等着,我自会想办法,时机恰当便在圣上面前说话。”
就在这时,一个女官急匆匆走到了殿门口,说道:“贤妃娘娘,圣上驾到!”
“先去迎驾罢。”姚姬看了秦氏一眼,只说了一句话,并未多言。
俩人走到庭院里的一道走廊上时,秦氏见到了一个身穿红色团龙服、头戴乌纱帽的魁梧男子,她心里明白,这便是小姑子的男人、当今皇帝朱高煦。
她们俩一起跪伏在路上,向皇帝行大礼。
朱高煦走过来,弯腰将姚姬扶起,又转头看了秦氏一眼:“都起来。”
秦氏起身时,又瞧了朱高煦一下、发现他也正打量自己的脸。秦氏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眼睛估计是红的,便立刻垂下了头。
“她是臣妾的嫂嫂秦氏。”姚姬的声音道。
朱高煦点了一下头,说话很简短:“先进屋去罢。”
一行人回到了姚姬住的宫殿里。朱高煦在一把大椅子上坐下,招呼姚姬和秦氏道:“坐下说说话。姚夫人,令翁平夷侯(姚逢吉)可好?”
秦氏道:“回圣上话,家翁近日有些忧沉,用膳减少,应无大碍。”
她想起姚姬的话,要时机恰当才说姚芳的事。秦氏也不想添乱,忍着没有在朱高煦面前哭诉。
朱高煦一副感概的样子,道:“当年朕在云南起兵,用人最重要的是信得过,那时候能相信的武将、真的太少了,平夷侯算是一个。现在朝中的鄂国公平安,也得感激平夷侯,要不然平安连躲的地方也没有。”
秦氏也不知道、为甚么皇帝忽然说起了姚逢吉。她以前居然没听过这些事,忽然觉得姚家真的是挺厉害的。
朱高煦又道:“当年姚芳也在暗中帮了我不少。那些峥嵘岁月里,朕常常在朝不保夕之中,真是难以忘却。”
秦氏听到这里不知道说甚么好。
朱高煦接着说道:“姚芳应该还没有性命之忧。姚夫人回去宽慰宽慰平夷侯,让他不要太过伤心了,现在还不到伤心的时候。”
“真的吗?”秦氏急忙问道。
朱高煦点头道:“目前日本国正在与大明朝廷博|弈,他们不是第一次这么干,洪武朝时就得手过一次。博弈最好是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底线等等。钱习礼等朝廷文武,当然不能随便杀了,日本人必定想从他们嘴里掏出有用的东西。”
秦氏关切地问道:“会被拷|打么?”
朱高煦看了她一眼:“活罪怕是免不了,现在他们只要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秦氏忙道:“圣上说得是。”
朱高煦接着说道:“对于人|质,朝廷不能强|逼日本国就范。太祖皇帝便曾以征讨日本国为要挟,欲让日本国取缔倭寇、交出涉嫌奸谍活动的罪|犯,但没有起到作用。所以咱们只能用钱赎人。”
不知不觉地,秦氏竟然觉得越来越有希望了。
朱高煦的声音道:“咱们也不能以朝廷的名义赎人,否则会让日本人觉得奇货可居、提出让咱们更难以接受的条件。钱习礼是进士,姚芳的身份是富商,因此咱们可以设法向日本人传递消息,以钱家、姚家家眷的名义,提出用五百万文钱赎回一众人。这个钱实际则由皇宫内府拨付,如果日本人只对数额有异议,也是可以接受的。
钱习礼、姚芳等人只是去谈判的,也没干甚么坏事。日本人若是杀了,也起不到甚么效果,他们又缺铜钱流通,所以用铜钱交换、很有可能成功。”
秦氏急忙跪倒在椅子前面,叩首哽咽道:“圣上大恩大德,妾身没齿难忘。”
朱高煦做了个虚扶的动作,好言道:“快起来,这也朕愿意办的事情,但凡有法子,朕定会尽力。”
秦氏继续拜道:“妾身叩谢皇恩。”
她起身时,见姚姬的目光正在朱高煦脸上,她露出了感激的表情。朱高煦轻轻点了一下头。
秦氏见朱高煦看姚姬的神色,忽然想起了姚芳待自己,隐约有相似之处。秦氏感觉得出来,姚姬还是很得宠的。
朱高煦说完了话,便道:“贤妃好不容易与娘家的人说说话,朕明日再来。”
秦氏立刻道:“时辰不早了,妾身不便在宫中久留,这便请旨辞别。”
姚姬道:“那嫂嫂得空闲时,再来宫中见面。姚芳有任何消息,我会派宦官去娘家,告诉嫂嫂。”
秦氏再次向皇帝、贤妃道谢,然后坚持要走。姚姬便派人送秦氏出去了。
秦氏一路走出北安门,重新上了马车,一时间觉得心情比之前好受了很多,至少真的有了希望。因为皇帝不是说的场面话,他把怎么营救的具体办法都说得很仔细,而且听起来很可靠;秦氏当然能分辨,皇帝是认真在对待这件事。
有了这次经历,秦氏也发现,今上的名声不太好、纯属误传,实则他待人相当温和,根本不是个嗜杀暴|戾武夫;只要亲眼见过皇帝的人,便会明白他是个很沉着、得体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