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江河日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第一百零八章 江河日下
如果说共和国当局在2062年的主要问题是决定战略进攻方向,那么美国当局的首要任务就是守住大西洋防线。
客观的讲,经历了2060年的惨败,美国能够在2061年坚持下来,即与共和国的“不作为”有关,也与美国的战略收缩有关。甚至可以说,在发现难以抵挡共和国军队的战略进攻之后,美国当局除了通过战略收缩用空间换时间之外,还希望在战略收缩的过程中拉更多的国家下水。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欧洲各国了。
根据在战后陆续公布的一些相关资料,早在2060年中期,也就是中途岛海战结束之后不久,美国当局就制订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战略计划,而这份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共和国急于求胜所暴露出来的缺陷,让已经与共和国结盟,却在战争行动上有所保留的欧洲各国站到共和国的对立面上,也就是用欧洲来牵制共和国的进军速度,而美国当局要达到这个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犹太人问题。
在这份绝密计划中,美国当局设想通过在中东战场上的运作,让共和国失去耐心,从而大举进攻以色列。因为犹太人控制着几个主要欧洲国家的经济命脉,欧洲大陆国家不可能无视犹太人的利益,所以只要共和国在犹太人问题上走错一步,就会与欧洲分道扬镳,甚至会导致中欧开战。
可以说,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在欧洲参战之前,美国当局就通过民间组织秘密联络欧洲各国犹太人,希望借助犹太人的强大影响力,让欧洲以美国盟国的身份参战,在大陆战场上做出积极贡献。非常遗憾的是,共和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进军速度要比美国当局的秘密行动快得多,还没等欧洲的犹太人组织发挥作用,共和国陆军的重装兵团就推进到了莫斯科城外,俄罗斯战败成为了时间上的问题。因为连上帝都拯救不了俄罗斯,所以不管犹太人有多大的影响力,也不可能让欧洲各国、特别是几个大陆强国以美国盟国的身份参战,更不可能卷入大陆战争,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对抗共和国陆军的数百万大军。
当然,美国当局的积极活动也不是没有效果。
欧洲参战之后,没有向美国宣战,而是与美国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算得上是美国当局积极活动的显著成果吧。如果说欧洲各国是因为“同根生”的原因才没有向美国宣战,那肯定是骗人的。要知道,在美国独霸世界的时候,从来没有把欧洲的利益放在眼里,甚至为了自身利益把欧洲的利益诉求置若罔闻。就拿21世纪初的几场战争来说,欧洲各国出钱出人出力,结果却吃苦不讨好,在席卷全球的2008年金融危机中,不但被美国摆了一道,还在接下来的经济危机与大萧条期间与美国打了好几年的贸易战。事实上,文化一直不是主要凝聚力。不说西方世界,在东方世界,韩国与日本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与共和国的文化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可是这两个国家不但不是共和国的盟国,还是共和国的敌对国。国与国之间,除了民族之外,最大的就是利益。问题是,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独特民族、或者说没有主体民族的国家,因此决定美国对外关系的就是利益。反过来,任何国家在与美国打交道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也是利益。
欧洲不向美国宣战,正是因为美国当局给了足够多的好处。
根据没有得到证实的传闻,在欧洲参战之前,美国向法德意等欧洲大陆国家做出了三点承诺,一是绝不干预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二是承认英国的欧洲国家地位、三是接受欧洲在西方世界的金融领导权。虽然这三点承诺看上去虚无缥缈,特别是第一点承诺,美国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能力干预欧盟的一体化进程,而且在战争期间,欧洲大陆国家也没有能力推动一体化进程,但是美国当局的这三点承诺却是一种态度,即承认了欧洲在西方文明中的主宰权。
对欧洲来说,这绝对不是画饼。
准确的说,美国的承诺是不是画饼,还得看欧洲的作为。
设想一下,如果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并未遭到肢解,欧洲大陆国家又借助大战期间的有利条件实现了一体化,即把欧洲大陆国家统一到了一个政府之下,作为西方文明的中央世界,欧洲必将迎来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之后的辉煌盛世,甚至有可能取得古罗马帝国那样的伟大成就。更重要的是,对欧洲国家来说,哪怕是一直与美国有矛盾的法国,也不希望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世界就此没落,被崛起的东方文明边缘化。换句话说,如果因为美国的衰落而导致西方文明衰落,哪怕欧洲以胜利者的身份经历了这场大战,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获益者,反而是整个西方文明没落的受害者。也就是说,只要有一线的希望,欧洲国家就会尽全力阻止西方文明没落。
事实上,这也正是欧洲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最为重要的角色。
因为欧洲一直游离在主要战场之外,而且在参战之后,以共和国盟国的身份做着对美国有利的事情,所以大战结束之后,共和国与欧洲的关系一落千丈。同样的道理,很多学者都认为,在大战爆发之前,欧洲与美国就达成了秘密协议,至少是那些暗中操控着美国政府与欧洲政府的利益集团达成了秘密协议,由美国在正面抵抗东方文明的冲击,欧洲则以“曲线救亡”的方式确保西方文明不会因为美国战败而彻底灭亡。也就是说,大战爆发前,西方社会的精英份子就认识到,在掌握了电力革命最高科技成就的共和国面前,即便是强大的美国也不堪一击,甚至是美欧同盟也不可能战胜共和国,因此由必要为了整个西方文明而做出取舍。虽然这一说法的可信度非常高,甚至一再被战史学家引用,但是非常可惜,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这是事实。
不管怎么说,到了2060年下半年,美国加快了战略转型速度。
从大战的情况来看,至少到2062年,美国当局还没有完全绝望。换句话说,美国当局并没有放弃努力,而美国所需要的只是时间,将7亿多美国人的战争潜力完全爆发出来的时间。从理论上讲,到2061年,美国的战争潜力就全部爆发了出来。这与美国当局在战争爆发前制订的动员计划基本一致,即用2到3年完成战争动员,最迟在2061年使战争产能达到巅峰。
不可否认,美国的军事生产能力不比共和国差。
虽然在综合国力方面,美国不如共和国,特别是在与电力革命有关的尖端技术上,美国与共和国的差距由30年代末的5年扩大到了10年左右,而这一差距足以对两军主战武器装备的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凭借着某些领域的巨大优势,比如美国的可用劳动力就比共和国多了3成,而美国在某些战略资源上的产能也远高于共和国,只要美国当局能够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能获得不亚于共和国的军事产能。按照美国联邦政府制订的战争生产计划,在2061年的战斗机产量将超过5万架、轰炸机产量超过15000架、地面主战平台产量超过7万辆、下水战舰总吨位超过3000万吨、建成的商船总吨位高达5000万吨,这些指标至少与共和国持平,部分还超过了共和国。
毫无疑问,“超级大国”绝对不是一个可以随便使用的称呼。按照21世纪中叶的评估标准,要想配得上这个称呼,就得拥有不亚于除超级大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总和的生产能力与军事实力,而以国家为基础的话,也就只有共和国与美国有这个实力,而欧洲只有在统一之后才具有这个实力。
可以说,只要美国的军事产能爆发出来,绝对能与共和国匹敌。
问题是,这一动员速度仍然不足以带来胜利。
要知道,共和国在2060年就完成了战争动员,让战争产能达到巅峰。千万别小看这短短1年的差距,在这1年中,共和国多产出的战争物资足以压垮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军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就与两国的战争产能差距有关。
关键就在这里。
为了弥补美军在2060年的惨败,美国不但要在2061年达到战略生产指标,还要争取在2062年将军事产能再提高20%,并且一直保持到2063年,才有可能在2063年底、或者2064年初扭转战局。
针对这一情况,美国当局也制订了周密的战略计划。
问题就是前面提到的,美国拥有几乎所有提高军事产能的基础条件,唯一欠缺的就是时间。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将僵持的战略局面维持到2063年底,美国就能够利用爆发出来的巨大军事产能改变战场局面。
有了这个大前提,也就不难理解美国当局在2060年下半年的一些作为了。
从战略态势来看,美国当局要想把僵持局面维持到2063年底,除了尽快在太平洋上组织起有效的战略反击,挡住共和国海军的进军步伐之外,必须借助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把欧洲拖下水,让共和国在欧洲与北非与欧洲军团打上一场。按照美国当局的估计,到2061年底的时候,欧洲大部分国家、特别是法德意等军事强国已经完成了初级战争动员,并且在东欧平原上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防御体系,加上美国在中东战场上的投入,以及欧洲不逊色于美国的综合国力,只要合理调动军事力量,充分利用共和国当局准备不充分的缺点,就算不可能在地面战场上击败共和国,也能够把共和国进军美洲大陆的时间延迟2年以上,也就为美国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事实上,美国的这种设想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只是可能性不大。
别的先不说,欧洲在参战之前向共和国提出获得180个师的武器装备,并且在参战之后一再催促共和国兑现承诺,就与美国的这一战略设想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从理论上讲,欧洲确实需要这些武器装备,特别是在进行战争准备,需要扩大军事规模的情况下,欧洲的军火企业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生产出这么多的武器准备,但是从现实角度出发,除了共和国不可能提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之外,欧洲各国军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掌握共和国武器装备的使用方法。也就是说,要求共和国提供武器装备,实质上是在限制共和国陆军的规模,让共和国无法在击败俄罗斯之后继续西进攻打欧洲。事实上,这一协议也确实对共和国陆军的作战行动造成了不少的影响,使得共和国当局在制订战略计划的时候,不得不充分考虑部队规模缩小带来的问题。
从战略上讲,欧洲的综合国力不比美国差,还初步完成了战争动员,军队的规模比战前扩大了好几倍,军事产能更是日新月异,预计在2062年初就能达到美国的七成,从而获得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行动的基础力量。更重要的是,欧洲也有足够的人口资源,以及丰富的资源。加上并不太差的前期准备,只要能够充分动员国民的积极性,加上美国提供的军事援助,欧洲各国坚持2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从战术上讲,如果欧洲军团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一些,比如趁共和国向中东战场增兵的机会,在大陆战场上发起突然进攻,然后迅速进军北非,让共和国不得不向苏丹增派地面部队,就能迫使共和国军队转为战略防御,先顶住欧洲军团的进攻,再发起反击。以共和国军队的战斗力,就算共和国当局立即把重点转向西面,停止太平洋上的大规模战略进攻,也至少需要半年才能扭转战局。如此一来,美国甚至能够获得2年半到3年的准备时间,从而以更加充分的准备发动战略反击。
只不过,如此精密的计划,却欠缺一个非常关键,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条件。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美国当局有意忽略了共和国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美国当局的这份战略计划以共和国在2061年之前的表现为依据,而没有考虑到在战场局势不太有利的情况下,共和国会不会调整战略计划。暂且不说共和国军队的作战行动,仅拿军事生产能力来讲,美国能够在极端情况下爆发出120%的军事生产能力,而已经控制了众多地区,在战略上占尽优势的共和国为什么不能爆发出更加惊人的军事生产能力?要知道,到2061年底的时候,共和国阵亡、失踪与被俘官兵的数量仅仅只有美军的五分之一,仅是这一损失就让美国多付出了1000万壮年劳动力的巨大代价。
问题是,美国当局忽略的问题,不见得会被欧洲国家忽略。
可以说,法德意等欧洲大陆国家一直在战争问题上不太热心,而且对美国的暗示置若罔闻,就与这个问题有关。
当然,这与共和国当局的一些独特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举一个例子。欧洲参战之后,共和国开始有计划的兑现承诺,比如为欧洲各国提供扩军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在此期间,共和国当局做了一件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事情,那就是让欧洲各国的外交人员前去参观共和国的军事工厂,而且都是一些重要的军事工厂,比如战斗机制造厂与坦克生产线。此举产生了不少附带效果,比如共和国的军事产能被一些欧洲国家泄露给了美国。更加重要的是,这么做带来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好处,那就是让心志不坚的欧洲国家清楚的认识到,共和国不但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军事科学技术,还拥有最强大的军事生产能力,能够武装与支持比现有规模大得多的军事力量。当然,这个暗示的背后意图就是让欧洲各国认识到,与共和国为敌只会遭受惨败。
正是如此,法德意等国都对共和国的战争潜力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有了认识,也就有比较。虽然有理由相信,在通过犹太人社团游说欧洲各国政府的时候,美国当局做出了保证,特别是对以军事生产能力为主的战争潜力做了保证,但是美国的这些保证不但没有给欧洲国家任何安全感,反而让欧洲各国认识到,就算美国超常发挥也不大可能是共和国的对手。
对美国来说,欧洲各国的冷漠态度,无疑是最大的打击。
当然,美国当局不可能把整个国家的希望都建立在一个没有任何把握的战略计划之上。
在设法拉拢欧洲国家的时候,美国当局也对战局发展做出了最为悲观的预测。根据战后公开的资料,在2061年中期,美国当局就针对输掉中东战争制订了好几份战略计划,其中包括退守北大西洋。按照这份计划,如果以色列接纳了欧洲国家的提议,在共和国陆军发起战略反击之后以投降的方式退出战争,美军就得提前从中东地区撤退,并且放弃在地中海地区的所有军事据点,将阻挡共和国军队的希望寄托在海军身上,即竭尽全力阻止共和国海军进入北大西洋。
受海战特殊性的影响,在兵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美国海军要想确保大西洋上的制海权,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共和国海军进军大西洋的时候与之决战,击溃共和国海军舰队,或者迫使共和国海军放弃进军大西洋的计划。
从战略上讲,共和国海军在2062年进军大西洋已成必然。
因为没有证据证明共和国海军会迫于威胁而放弃进军大西洋,更不可能因为美国海军的拼死抵抗而驻足不前,所以美国海军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做好与共和国海军决战的思想准备,以及行动准备。
正是如此,在2060年8月到2061年底,长达16个月的时间内,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队都在加勒比海活动,进行高强度集中训练。
对美国海军来说,欠缺的不仅仅是战舰,还有优秀的海军官兵。
虽然到2061年底,美国海军在战斗中伤亡、失踪与被俘的官兵还不到海军总兵力的一成,但是除掉非舰队人员、以及航空舰队官兵,美国海军主力舰队官兵的损失率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与巨大的官兵损失率相对应的就是高素质海军军官,特别是决策层的高级军官的巨大阵亡比例。虽然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智能化技术,现代海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战争,需要人为控制的环节并不多,但是在战术决策阶段,特别是交战之前的决策中,人的因素仍然是计算机无法取代的,而且也没有任何计算机能够超越军人来决定舰队的作战行动。由此可见,以智能化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带来的也只是战术操作环节上的便利,而不是战术决策上的便利,优秀的海军军人,特别是舰队决策层的高级军官,仍然是海军最宝贵的财富。
在官兵阵亡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美国海军的唯一选择就是加大训练强度。
万幸的是,美国海军并不缺乏训练设施,也不缺乏训练费用。事实上,美国海军建造的“火力舰”并不是共和国军情局猜测的那样,即用来支援地面作战的准战舰,而是用来训练主力舰官兵的训练舰,美国海军订购了更多的2000磅级电磁炮,并且将这些电磁炮装到了舰船上,就是希望模仿主力舰队的作战过程,让官兵、特别是舰队决策层的高级军官在接近实战的情况下熟悉交战过程。从作战需求上看,美国海军也没有建造火力舰的必要,毕竟在战场上主攻的是共和国,而火力舰是比较单纯的进攻型武器。也许有人认为,可以将火力舰部署在后方的港口内,为前线部队提供火力支持。理论上,这种战术具有可行性,可是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别的不说,火力舰的通信与控制系统肯定比不上战舰,如何瞄准1000多千米外的目标,并且及时开火就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的大部分火力舰上只有200千克与450千克级电磁炮,而且以射程最近的200千克级电磁炮为主,避免了信息不畅带来的问题。
积极培训舰队官兵的同时,美国海军也在倾力打造主力舰队。
到2061年12月份,随着最后8艘“长岛”级主力舰在诺福克海军基地宣告形成作战能力,美国海军拥有了32艘主力舰,并且编成了4支主力舰队,加上由12艘航母为核心组建的4支航空舰队,美国海军在大西洋上总共拥有8支作战舰队。平心而论,美国海军的规模并不小,不但超过了战前水平(按照大型战舰总吨位计算的话,相当于战前的2倍),还超过了欧洲舰队的总和。问题是,与共和国海军相比,美国海军的这点规模就显得过于渺小了。要知道,到2061年底,共和国海军拥有9支主力舰队与11艘航母为核心的3支航空舰队,大型战舰的总吨位是美国海军的220%。更重要的是,如果以战斗力为准,美国海军与共和国海军的差距更加巨大。根据前几次海战的情况,可以大致估算出,美国海军舰队的单位战斗力仅有共和国海军的六成左右。
可以说,这种实力上的差距,让美国海军没有太大的选择。
从地理位置上看,巴西的布朗库角(南美洲最东端)到塞拉利昂的弗里敦是大西洋中部最狭窄之处,也就是横跨大西洋最短的航线,这也是大西洋的分界线,即北面为地理意义上的北大西洋,南面则为南大西洋。从地球仪上就能清楚的看出,在这条线以北,大西洋的海面是越来越宽敞,直到北回归线附近达到最大。也就是说,如果让共和国海军越过了这条线,进入北大西洋的话,等于扩大了战场空间,也就等于让兵力捉襟见肘的美国海军变得更加没有胜算。
对美国海军来说,必须将共和国海军挡在这条线以南。
受此影响,在2061年下半年,也就是西非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海军就主动从几内亚湾撤退到了佛得角群岛以北海域。年底的时候,当南非宣布将福尔斯湾及其东海岸的几前亩土地租借给共和国用做人道主义救援的时候,美国当局也没有做出过激反应,甚至没有谴责南非当局。
很明显,在没有回旋余地的情况下,美国当局变相承认了共和国在南大西洋的霸权。
可以说,这也是美国海军最后的让步了。
要知道,再往后退,就是美国的海上生命线。前面提到过,美国与共和国一样,也需要依靠海外资源,特别是邻近的加勒比海地区与南美洲的资源,从美国东海岸与墨西哥湾沿岸港口南下前往拉美地区的航线关系到美国的存亡,因此美国海军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保卫这条海上航线。
虽然在2061年年底之前,共和国海军还没有派遣作战舰队前往南大西洋,甚至没有增派潜艇,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共和国海军不但会进军南大西洋,还会直接进军北大西洋,最明显的就是在印度洋集中的几支作战舰队。受此影响,在2061年底的时候,美国海军就制订了一份针对共和国海军绕道好望角,以尼日利亚的港口为基地,沿几内亚湾北上进入北大西洋的作战计划。按照这份计划,在共和国海军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即进军北大西洋的舰队数量在美军的迎击范围之内,美国海军就将以佛得角群岛为据点,积极主动的迎接共和国海军的挑战,如果情况相反,美国海军则将撤退到小安德列斯群岛以东海域,以群岛中的军事基地为依托,在潜艇、岸基航空兵、战略航空兵等部队的配合下,在大西洋中部海域阻击共和国海军舰队。
当然,美国海军的作战行动仍然得服从美国的大战略。
由此可见,美国海军在打不过共和国海军的情况下,主动放弃大西洋东部地区,退守大西洋西部海域,也是非常明智的举措。换个角度看,就算美军主动撤退,共和国海军能够轻而易举的拿下佛得角群岛,并且从佛得角群岛北上,也不可能直接攻打英国,必须借助西班牙的加拿利群岛、或者葡萄牙的马德拉群岛与亚速尔群岛,才能将进军英国的攻击距离缩短到地面部队的突击半径之内。因为西班牙与葡萄牙都是欧洲大陆国家,就算都没有跟随法德意参战,也算得上是欧洲大陆有影响的国家,所以共和国当局处于政治因素,不大可能攻打这两个国家的领土。如果共和国当局让海军发起进攻,对美国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因为这是拖欧洲下水的最直接办法。当然,共和国海军可以用数量众多的海上基地来替代岛屿在进攻中的地位,毕竟在太平洋战场上,共和国海军已经这么做了,而且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问题是,就算不考虑在北大西洋上部署海上基地群所许的时间,特别是由此产生的麻烦,也得考虑进攻英国所带来的问题。要知道,欧洲肯在战争问题上与美国谈判,并且高度重视美国的利益,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欧洲大陆国家想借此机会吸收英国,让英国回归欧洲,而不是继续充当美国的小跟班。也就是说,共和国能不能进军英国,还得与欧洲大陆国家进行谈判,而处于政治原因,法德意等大陆强国会帮助共和国向英国施压,却不大可能允许共和国单独占领英国,甚至不会让共和国插足英国。在美国看来,只要欧洲大陆国家的态度足够强硬,就能借助共和国施加的压力,让英国投降,然后抢在共和国之前出兵占领英国,从而在战后吸收英国。在此情况下,共和国出兵英国的结果与攻打加拿利群岛的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即与欧洲彻底翻脸。
综合这些因素,美国当局有理由相信,共和国不会从佛得角群岛北上。
受此影响,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美国海军就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主动放弃佛得角群岛,在更加有利的战场上与共和国海军决战。
当然,美国当局不会忽略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共和国利用佛得角群岛进军摩洛哥,从而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封锁地中海,以最简单、也是代价最小的方式取得中东战争的胜利。事实上,在2061年下半年,也就是共和国陆军在西非战场上大展神威的时候,美国当局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知道这是对美国威胁最大的地方。正是如此,美国海军才将主力放在了地中海,并且在2061年下半年的时候,在摩洛哥西北的大西洋上部署了好几支两栖舰队,名义上是让这些舰队掩护从美国本土前往东地中海的海上航线,对付那些在北大西洋上神出鬼没的共和国潜艇(实际上当时共和国海军派往北大西洋的攻击潜艇总共还不到10艘,对跨大西洋航线几乎没有威胁,更不可能去攻击那些得到了护航舰队掩护的军用运输船队),实际上却是在为进军摩洛哥做准备。按照美国陆战队制订的计划,在紧急情况下,只需要12个小时,近海部署的突击部队就能够控制包括拉巴特在内的摩洛哥各主要城市与军事据点。因为摩洛哥军方已经在侯赛因王子的控制之下,所以美国陆战队的进军行动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可以说,美国迟迟不肯出兵控制摩洛哥,不是担心惹上麻烦,而是不想在摩洛哥问题上与欧洲闹僵。
为了避免惹上欧洲,早在2061年初,美国就表达了希望控制摩洛哥的意图。
当然,美国的努力并没收到太大的效果。在美国情报机构刺杀了摩洛哥王储之后,法国的反应让美国当局非常震惊。可以说,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美国再走一步,即干掉摩洛哥国王,帮助侯赛因上位的话,法国很有可能与美国翻脸,从而导致欧洲完全投靠共和国,向美国宣战。
正是如此,在是否进军摩洛哥的问题上,美国当局的态度也很犹豫。
根据战后公开的一些资料,在2061年底,美国总统杜奇威数次让参联会修改北非地区的作战计划,除了取消封锁苏伊士运河的作战计划之外(早在2060年下半年,即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大败亏输的时候,美国参联会就制订了一份用水雷封锁苏伊士运河与苏伊士湾的作战计划,按照该计划,在美军注定要输掉中东战争的情况下,将集中中东战区与地中海战区的全部战略轰炸机,用15天的时间在塞得港到沙基尔岛之间部署5万枚水雷,彻底封锁整个苏伊士运河,确保共和国海军在1年之内无法从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杜奇威取消该作战计划的主要原因就是这将对欧洲造成很大的影响,迫使共和国改变战略计划的同时削弱欧洲的影响力),最大的改动就是要求陆战队在进军摩洛哥之前,必须向总统汇报情况,并且在得到总统的许可之后才能采取行动。
可以说,当时美国最担心的就是在北非问题上走过头。
由此可见,当共和国海军做出了进军大西洋,并且一下出动3支主力舰队与数座海上基地的时候,美国海军面临着两难选择。
从规模上讲,3支作战舰队算不了什么。要知道,美国海军有4支主力舰队与4支航空舰队,兵力规模基本上是共和国海军派出的3支战斗舰队的2倍,而且美国海军也有好几座海上基地可以调动。问题是,如果考虑到战斗力,特别是双方主力舰、以及制空战斗机的作战性能的话,美国海军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优势可言。如此一来,到底是在佛得角群岛海域与共和国海军舰队决战,还是退到小安德列斯群岛去,确实是一个足以让美国海军与美国当局决策者头痛的问题。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留给美国的决策时间过于局促。
不可否认,美国的情报机构还是比较高效的。在2061年的12月下旬,也就是共和国海军采取行动前1个月,美国当局就接到警告,共和国海军肯定会以夺取制海权为目的派遣舰队进入大西洋,在此期间,共和国陆军不会在西非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行动。问题是,美国情报机构并没有保证在共和国海军夺取了制海权之后,共和国陆军不会发起进攻,即夺取制海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如此一来,美国当局就得考虑共和国陆军攻打佛得角群岛的可能性了。
前面提到,如果共和国进军佛得角群岛,主要目的不是向西渡过大西洋,而是向北攻打摩洛哥,因此美国当局还得考虑要不要提前进军摩洛哥。
当然,关键不是进军摩洛哥,而是要不要在佛得角群岛与共和国海军决战。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决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必须由美国总统杜奇威亲自拿主意的战略性决策!
第一百零八章 江河日下
如果说共和国当局在2062年的主要问题是决定战略进攻方向,那么美国当局的首要任务就是守住大西洋防线。
客观的讲,经历了2060年的惨败,美国能够在2061年坚持下来,即与共和国的“不作为”有关,也与美国的战略收缩有关。甚至可以说,在发现难以抵挡共和国军队的战略进攻之后,美国当局除了通过战略收缩用空间换时间之外,还希望在战略收缩的过程中拉更多的国家下水。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欧洲各国了。
根据在战后陆续公布的一些相关资料,早在2060年中期,也就是中途岛海战结束之后不久,美国当局就制订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战略计划,而这份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共和国急于求胜所暴露出来的缺陷,让已经与共和国结盟,却在战争行动上有所保留的欧洲各国站到共和国的对立面上,也就是用欧洲来牵制共和国的进军速度,而美国当局要达到这个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犹太人问题。
在这份绝密计划中,美国当局设想通过在中东战场上的运作,让共和国失去耐心,从而大举进攻以色列。因为犹太人控制着几个主要欧洲国家的经济命脉,欧洲大陆国家不可能无视犹太人的利益,所以只要共和国在犹太人问题上走错一步,就会与欧洲分道扬镳,甚至会导致中欧开战。
可以说,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在欧洲参战之前,美国当局就通过民间组织秘密联络欧洲各国犹太人,希望借助犹太人的强大影响力,让欧洲以美国盟国的身份参战,在大陆战场上做出积极贡献。非常遗憾的是,共和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进军速度要比美国当局的秘密行动快得多,还没等欧洲的犹太人组织发挥作用,共和国陆军的重装兵团就推进到了莫斯科城外,俄罗斯战败成为了时间上的问题。因为连上帝都拯救不了俄罗斯,所以不管犹太人有多大的影响力,也不可能让欧洲各国、特别是几个大陆强国以美国盟国的身份参战,更不可能卷入大陆战争,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对抗共和国陆军的数百万大军。
当然,美国当局的积极活动也不是没有效果。
欧洲参战之后,没有向美国宣战,而是与美国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算得上是美国当局积极活动的显著成果吧。如果说欧洲各国是因为“同根生”的原因才没有向美国宣战,那肯定是骗人的。要知道,在美国独霸世界的时候,从来没有把欧洲的利益放在眼里,甚至为了自身利益把欧洲的利益诉求置若罔闻。就拿21世纪初的几场战争来说,欧洲各国出钱出人出力,结果却吃苦不讨好,在席卷全球的2008年金融危机中,不但被美国摆了一道,还在接下来的经济危机与大萧条期间与美国打了好几年的贸易战。事实上,文化一直不是主要凝聚力。不说西方世界,在东方世界,韩国与日本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与共和国的文化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可是这两个国家不但不是共和国的盟国,还是共和国的敌对国。国与国之间,除了民族之外,最大的就是利益。问题是,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独特民族、或者说没有主体民族的国家,因此决定美国对外关系的就是利益。反过来,任何国家在与美国打交道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也是利益。
欧洲不向美国宣战,正是因为美国当局给了足够多的好处。
根据没有得到证实的传闻,在欧洲参战之前,美国向法德意等欧洲大陆国家做出了三点承诺,一是绝不干预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二是承认英国的欧洲国家地位、三是接受欧洲在西方世界的金融领导权。虽然这三点承诺看上去虚无缥缈,特别是第一点承诺,美国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能力干预欧盟的一体化进程,而且在战争期间,欧洲大陆国家也没有能力推动一体化进程,但是美国当局的这三点承诺却是一种态度,即承认了欧洲在西方文明中的主宰权。
对欧洲来说,这绝对不是画饼。
准确的说,美国的承诺是不是画饼,还得看欧洲的作为。
设想一下,如果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并未遭到肢解,欧洲大陆国家又借助大战期间的有利条件实现了一体化,即把欧洲大陆国家统一到了一个政府之下,作为西方文明的中央世界,欧洲必将迎来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之后的辉煌盛世,甚至有可能取得古罗马帝国那样的伟大成就。更重要的是,对欧洲国家来说,哪怕是一直与美国有矛盾的法国,也不希望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世界就此没落,被崛起的东方文明边缘化。换句话说,如果因为美国的衰落而导致西方文明衰落,哪怕欧洲以胜利者的身份经历了这场大战,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获益者,反而是整个西方文明没落的受害者。也就是说,只要有一线的希望,欧洲国家就会尽全力阻止西方文明没落。
事实上,这也正是欧洲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最为重要的角色。
因为欧洲一直游离在主要战场之外,而且在参战之后,以共和国盟国的身份做着对美国有利的事情,所以大战结束之后,共和国与欧洲的关系一落千丈。同样的道理,很多学者都认为,在大战爆发之前,欧洲与美国就达成了秘密协议,至少是那些暗中操控着美国政府与欧洲政府的利益集团达成了秘密协议,由美国在正面抵抗东方文明的冲击,欧洲则以“曲线救亡”的方式确保西方文明不会因为美国战败而彻底灭亡。也就是说,大战爆发前,西方社会的精英份子就认识到,在掌握了电力革命最高科技成就的共和国面前,即便是强大的美国也不堪一击,甚至是美欧同盟也不可能战胜共和国,因此由必要为了整个西方文明而做出取舍。虽然这一说法的可信度非常高,甚至一再被战史学家引用,但是非常可惜,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这是事实。
不管怎么说,到了2060年下半年,美国加快了战略转型速度。
从大战的情况来看,至少到2062年,美国当局还没有完全绝望。换句话说,美国当局并没有放弃努力,而美国所需要的只是时间,将7亿多美国人的战争潜力完全爆发出来的时间。从理论上讲,到2061年,美国的战争潜力就全部爆发了出来。这与美国当局在战争爆发前制订的动员计划基本一致,即用2到3年完成战争动员,最迟在2061年使战争产能达到巅峰。
不可否认,美国的军事生产能力不比共和国差。
虽然在综合国力方面,美国不如共和国,特别是在与电力革命有关的尖端技术上,美国与共和国的差距由30年代末的5年扩大到了10年左右,而这一差距足以对两军主战武器装备的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凭借着某些领域的巨大优势,比如美国的可用劳动力就比共和国多了3成,而美国在某些战略资源上的产能也远高于共和国,只要美国当局能够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能获得不亚于共和国的军事产能。按照美国联邦政府制订的战争生产计划,在2061年的战斗机产量将超过5万架、轰炸机产量超过15000架、地面主战平台产量超过7万辆、下水战舰总吨位超过3000万吨、建成的商船总吨位高达5000万吨,这些指标至少与共和国持平,部分还超过了共和国。
毫无疑问,“超级大国”绝对不是一个可以随便使用的称呼。按照21世纪中叶的评估标准,要想配得上这个称呼,就得拥有不亚于除超级大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总和的生产能力与军事实力,而以国家为基础的话,也就只有共和国与美国有这个实力,而欧洲只有在统一之后才具有这个实力。
可以说,只要美国的军事产能爆发出来,绝对能与共和国匹敌。
问题是,这一动员速度仍然不足以带来胜利。
要知道,共和国在2060年就完成了战争动员,让战争产能达到巅峰。千万别小看这短短1年的差距,在这1年中,共和国多产出的战争物资足以压垮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军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就与两国的战争产能差距有关。
关键就在这里。
为了弥补美军在2060年的惨败,美国不但要在2061年达到战略生产指标,还要争取在2062年将军事产能再提高20%,并且一直保持到2063年,才有可能在2063年底、或者2064年初扭转战局。
针对这一情况,美国当局也制订了周密的战略计划。
问题就是前面提到的,美国拥有几乎所有提高军事产能的基础条件,唯一欠缺的就是时间。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将僵持的战略局面维持到2063年底,美国就能够利用爆发出来的巨大军事产能改变战场局面。
有了这个大前提,也就不难理解美国当局在2060年下半年的一些作为了。
从战略态势来看,美国当局要想把僵持局面维持到2063年底,除了尽快在太平洋上组织起有效的战略反击,挡住共和国海军的进军步伐之外,必须借助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把欧洲拖下水,让共和国在欧洲与北非与欧洲军团打上一场。按照美国当局的估计,到2061年底的时候,欧洲大部分国家、特别是法德意等军事强国已经完成了初级战争动员,并且在东欧平原上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防御体系,加上美国在中东战场上的投入,以及欧洲不逊色于美国的综合国力,只要合理调动军事力量,充分利用共和国当局准备不充分的缺点,就算不可能在地面战场上击败共和国,也能够把共和国进军美洲大陆的时间延迟2年以上,也就为美国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事实上,美国的这种设想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只是可能性不大。
别的先不说,欧洲在参战之前向共和国提出获得180个师的武器装备,并且在参战之后一再催促共和国兑现承诺,就与美国的这一战略设想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从理论上讲,欧洲确实需要这些武器装备,特别是在进行战争准备,需要扩大军事规模的情况下,欧洲的军火企业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生产出这么多的武器准备,但是从现实角度出发,除了共和国不可能提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之外,欧洲各国军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掌握共和国武器装备的使用方法。也就是说,要求共和国提供武器装备,实质上是在限制共和国陆军的规模,让共和国无法在击败俄罗斯之后继续西进攻打欧洲。事实上,这一协议也确实对共和国陆军的作战行动造成了不少的影响,使得共和国当局在制订战略计划的时候,不得不充分考虑部队规模缩小带来的问题。
从战略上讲,欧洲的综合国力不比美国差,还初步完成了战争动员,军队的规模比战前扩大了好几倍,军事产能更是日新月异,预计在2062年初就能达到美国的七成,从而获得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行动的基础力量。更重要的是,欧洲也有足够的人口资源,以及丰富的资源。加上并不太差的前期准备,只要能够充分动员国民的积极性,加上美国提供的军事援助,欧洲各国坚持2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从战术上讲,如果欧洲军团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一些,比如趁共和国向中东战场增兵的机会,在大陆战场上发起突然进攻,然后迅速进军北非,让共和国不得不向苏丹增派地面部队,就能迫使共和国军队转为战略防御,先顶住欧洲军团的进攻,再发起反击。以共和国军队的战斗力,就算共和国当局立即把重点转向西面,停止太平洋上的大规模战略进攻,也至少需要半年才能扭转战局。如此一来,美国甚至能够获得2年半到3年的准备时间,从而以更加充分的准备发动战略反击。
只不过,如此精密的计划,却欠缺一个非常关键,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条件。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美国当局有意忽略了共和国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美国当局的这份战略计划以共和国在2061年之前的表现为依据,而没有考虑到在战场局势不太有利的情况下,共和国会不会调整战略计划。暂且不说共和国军队的作战行动,仅拿军事生产能力来讲,美国能够在极端情况下爆发出120%的军事生产能力,而已经控制了众多地区,在战略上占尽优势的共和国为什么不能爆发出更加惊人的军事生产能力?要知道,到2061年底的时候,共和国阵亡、失踪与被俘官兵的数量仅仅只有美军的五分之一,仅是这一损失就让美国多付出了1000万壮年劳动力的巨大代价。
问题是,美国当局忽略的问题,不见得会被欧洲国家忽略。
可以说,法德意等欧洲大陆国家一直在战争问题上不太热心,而且对美国的暗示置若罔闻,就与这个问题有关。
当然,这与共和国当局的一些独特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举一个例子。欧洲参战之后,共和国开始有计划的兑现承诺,比如为欧洲各国提供扩军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在此期间,共和国当局做了一件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事情,那就是让欧洲各国的外交人员前去参观共和国的军事工厂,而且都是一些重要的军事工厂,比如战斗机制造厂与坦克生产线。此举产生了不少附带效果,比如共和国的军事产能被一些欧洲国家泄露给了美国。更加重要的是,这么做带来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好处,那就是让心志不坚的欧洲国家清楚的认识到,共和国不但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军事科学技术,还拥有最强大的军事生产能力,能够武装与支持比现有规模大得多的军事力量。当然,这个暗示的背后意图就是让欧洲各国认识到,与共和国为敌只会遭受惨败。
正是如此,法德意等国都对共和国的战争潜力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有了认识,也就有比较。虽然有理由相信,在通过犹太人社团游说欧洲各国政府的时候,美国当局做出了保证,特别是对以军事生产能力为主的战争潜力做了保证,但是美国的这些保证不但没有给欧洲国家任何安全感,反而让欧洲各国认识到,就算美国超常发挥也不大可能是共和国的对手。
对美国来说,欧洲各国的冷漠态度,无疑是最大的打击。
当然,美国当局不可能把整个国家的希望都建立在一个没有任何把握的战略计划之上。
在设法拉拢欧洲国家的时候,美国当局也对战局发展做出了最为悲观的预测。根据战后公开的资料,在2061年中期,美国当局就针对输掉中东战争制订了好几份战略计划,其中包括退守北大西洋。按照这份计划,如果以色列接纳了欧洲国家的提议,在共和国陆军发起战略反击之后以投降的方式退出战争,美军就得提前从中东地区撤退,并且放弃在地中海地区的所有军事据点,将阻挡共和国军队的希望寄托在海军身上,即竭尽全力阻止共和国海军进入北大西洋。
受海战特殊性的影响,在兵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美国海军要想确保大西洋上的制海权,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共和国海军进军大西洋的时候与之决战,击溃共和国海军舰队,或者迫使共和国海军放弃进军大西洋的计划。
从战略上讲,共和国海军在2062年进军大西洋已成必然。
因为没有证据证明共和国海军会迫于威胁而放弃进军大西洋,更不可能因为美国海军的拼死抵抗而驻足不前,所以美国海军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做好与共和国海军决战的思想准备,以及行动准备。
正是如此,在2060年8月到2061年底,长达16个月的时间内,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队都在加勒比海活动,进行高强度集中训练。
对美国海军来说,欠缺的不仅仅是战舰,还有优秀的海军官兵。
虽然到2061年底,美国海军在战斗中伤亡、失踪与被俘的官兵还不到海军总兵力的一成,但是除掉非舰队人员、以及航空舰队官兵,美国海军主力舰队官兵的损失率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与巨大的官兵损失率相对应的就是高素质海军军官,特别是决策层的高级军官的巨大阵亡比例。虽然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智能化技术,现代海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战争,需要人为控制的环节并不多,但是在战术决策阶段,特别是交战之前的决策中,人的因素仍然是计算机无法取代的,而且也没有任何计算机能够超越军人来决定舰队的作战行动。由此可见,以智能化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带来的也只是战术操作环节上的便利,而不是战术决策上的便利,优秀的海军军人,特别是舰队决策层的高级军官,仍然是海军最宝贵的财富。
在官兵阵亡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美国海军的唯一选择就是加大训练强度。
万幸的是,美国海军并不缺乏训练设施,也不缺乏训练费用。事实上,美国海军建造的“火力舰”并不是共和国军情局猜测的那样,即用来支援地面作战的准战舰,而是用来训练主力舰官兵的训练舰,美国海军订购了更多的2000磅级电磁炮,并且将这些电磁炮装到了舰船上,就是希望模仿主力舰队的作战过程,让官兵、特别是舰队决策层的高级军官在接近实战的情况下熟悉交战过程。从作战需求上看,美国海军也没有建造火力舰的必要,毕竟在战场上主攻的是共和国,而火力舰是比较单纯的进攻型武器。也许有人认为,可以将火力舰部署在后方的港口内,为前线部队提供火力支持。理论上,这种战术具有可行性,可是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别的不说,火力舰的通信与控制系统肯定比不上战舰,如何瞄准1000多千米外的目标,并且及时开火就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的大部分火力舰上只有200千克与450千克级电磁炮,而且以射程最近的200千克级电磁炮为主,避免了信息不畅带来的问题。
积极培训舰队官兵的同时,美国海军也在倾力打造主力舰队。
到2061年12月份,随着最后8艘“长岛”级主力舰在诺福克海军基地宣告形成作战能力,美国海军拥有了32艘主力舰,并且编成了4支主力舰队,加上由12艘航母为核心组建的4支航空舰队,美国海军在大西洋上总共拥有8支作战舰队。平心而论,美国海军的规模并不小,不但超过了战前水平(按照大型战舰总吨位计算的话,相当于战前的2倍),还超过了欧洲舰队的总和。问题是,与共和国海军相比,美国海军的这点规模就显得过于渺小了。要知道,到2061年底,共和国海军拥有9支主力舰队与11艘航母为核心的3支航空舰队,大型战舰的总吨位是美国海军的220%。更重要的是,如果以战斗力为准,美国海军与共和国海军的差距更加巨大。根据前几次海战的情况,可以大致估算出,美国海军舰队的单位战斗力仅有共和国海军的六成左右。
可以说,这种实力上的差距,让美国海军没有太大的选择。
从地理位置上看,巴西的布朗库角(南美洲最东端)到塞拉利昂的弗里敦是大西洋中部最狭窄之处,也就是横跨大西洋最短的航线,这也是大西洋的分界线,即北面为地理意义上的北大西洋,南面则为南大西洋。从地球仪上就能清楚的看出,在这条线以北,大西洋的海面是越来越宽敞,直到北回归线附近达到最大。也就是说,如果让共和国海军越过了这条线,进入北大西洋的话,等于扩大了战场空间,也就等于让兵力捉襟见肘的美国海军变得更加没有胜算。
对美国海军来说,必须将共和国海军挡在这条线以南。
受此影响,在2061年下半年,也就是西非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海军就主动从几内亚湾撤退到了佛得角群岛以北海域。年底的时候,当南非宣布将福尔斯湾及其东海岸的几前亩土地租借给共和国用做人道主义救援的时候,美国当局也没有做出过激反应,甚至没有谴责南非当局。
很明显,在没有回旋余地的情况下,美国当局变相承认了共和国在南大西洋的霸权。
可以说,这也是美国海军最后的让步了。
要知道,再往后退,就是美国的海上生命线。前面提到过,美国与共和国一样,也需要依靠海外资源,特别是邻近的加勒比海地区与南美洲的资源,从美国东海岸与墨西哥湾沿岸港口南下前往拉美地区的航线关系到美国的存亡,因此美国海军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保卫这条海上航线。
虽然在2061年年底之前,共和国海军还没有派遣作战舰队前往南大西洋,甚至没有增派潜艇,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共和国海军不但会进军南大西洋,还会直接进军北大西洋,最明显的就是在印度洋集中的几支作战舰队。受此影响,在2061年底的时候,美国海军就制订了一份针对共和国海军绕道好望角,以尼日利亚的港口为基地,沿几内亚湾北上进入北大西洋的作战计划。按照这份计划,在共和国海军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即进军北大西洋的舰队数量在美军的迎击范围之内,美国海军就将以佛得角群岛为据点,积极主动的迎接共和国海军的挑战,如果情况相反,美国海军则将撤退到小安德列斯群岛以东海域,以群岛中的军事基地为依托,在潜艇、岸基航空兵、战略航空兵等部队的配合下,在大西洋中部海域阻击共和国海军舰队。
当然,美国海军的作战行动仍然得服从美国的大战略。
由此可见,美国海军在打不过共和国海军的情况下,主动放弃大西洋东部地区,退守大西洋西部海域,也是非常明智的举措。换个角度看,就算美军主动撤退,共和国海军能够轻而易举的拿下佛得角群岛,并且从佛得角群岛北上,也不可能直接攻打英国,必须借助西班牙的加拿利群岛、或者葡萄牙的马德拉群岛与亚速尔群岛,才能将进军英国的攻击距离缩短到地面部队的突击半径之内。因为西班牙与葡萄牙都是欧洲大陆国家,就算都没有跟随法德意参战,也算得上是欧洲大陆有影响的国家,所以共和国当局处于政治因素,不大可能攻打这两个国家的领土。如果共和国当局让海军发起进攻,对美国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因为这是拖欧洲下水的最直接办法。当然,共和国海军可以用数量众多的海上基地来替代岛屿在进攻中的地位,毕竟在太平洋战场上,共和国海军已经这么做了,而且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问题是,就算不考虑在北大西洋上部署海上基地群所许的时间,特别是由此产生的麻烦,也得考虑进攻英国所带来的问题。要知道,欧洲肯在战争问题上与美国谈判,并且高度重视美国的利益,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欧洲大陆国家想借此机会吸收英国,让英国回归欧洲,而不是继续充当美国的小跟班。也就是说,共和国能不能进军英国,还得与欧洲大陆国家进行谈判,而处于政治原因,法德意等大陆强国会帮助共和国向英国施压,却不大可能允许共和国单独占领英国,甚至不会让共和国插足英国。在美国看来,只要欧洲大陆国家的态度足够强硬,就能借助共和国施加的压力,让英国投降,然后抢在共和国之前出兵占领英国,从而在战后吸收英国。在此情况下,共和国出兵英国的结果与攻打加拿利群岛的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即与欧洲彻底翻脸。
综合这些因素,美国当局有理由相信,共和国不会从佛得角群岛北上。
受此影响,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美国海军就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主动放弃佛得角群岛,在更加有利的战场上与共和国海军决战。
当然,美国当局不会忽略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共和国利用佛得角群岛进军摩洛哥,从而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封锁地中海,以最简单、也是代价最小的方式取得中东战争的胜利。事实上,在2061年下半年,也就是共和国陆军在西非战场上大展神威的时候,美国当局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知道这是对美国威胁最大的地方。正是如此,美国海军才将主力放在了地中海,并且在2061年下半年的时候,在摩洛哥西北的大西洋上部署了好几支两栖舰队,名义上是让这些舰队掩护从美国本土前往东地中海的海上航线,对付那些在北大西洋上神出鬼没的共和国潜艇(实际上当时共和国海军派往北大西洋的攻击潜艇总共还不到10艘,对跨大西洋航线几乎没有威胁,更不可能去攻击那些得到了护航舰队掩护的军用运输船队),实际上却是在为进军摩洛哥做准备。按照美国陆战队制订的计划,在紧急情况下,只需要12个小时,近海部署的突击部队就能够控制包括拉巴特在内的摩洛哥各主要城市与军事据点。因为摩洛哥军方已经在侯赛因王子的控制之下,所以美国陆战队的进军行动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可以说,美国迟迟不肯出兵控制摩洛哥,不是担心惹上麻烦,而是不想在摩洛哥问题上与欧洲闹僵。
为了避免惹上欧洲,早在2061年初,美国就表达了希望控制摩洛哥的意图。
当然,美国的努力并没收到太大的效果。在美国情报机构刺杀了摩洛哥王储之后,法国的反应让美国当局非常震惊。可以说,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美国再走一步,即干掉摩洛哥国王,帮助侯赛因上位的话,法国很有可能与美国翻脸,从而导致欧洲完全投靠共和国,向美国宣战。
正是如此,在是否进军摩洛哥的问题上,美国当局的态度也很犹豫。
根据战后公开的一些资料,在2061年底,美国总统杜奇威数次让参联会修改北非地区的作战计划,除了取消封锁苏伊士运河的作战计划之外(早在2060年下半年,即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大败亏输的时候,美国参联会就制订了一份用水雷封锁苏伊士运河与苏伊士湾的作战计划,按照该计划,在美军注定要输掉中东战争的情况下,将集中中东战区与地中海战区的全部战略轰炸机,用15天的时间在塞得港到沙基尔岛之间部署5万枚水雷,彻底封锁整个苏伊士运河,确保共和国海军在1年之内无法从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杜奇威取消该作战计划的主要原因就是这将对欧洲造成很大的影响,迫使共和国改变战略计划的同时削弱欧洲的影响力),最大的改动就是要求陆战队在进军摩洛哥之前,必须向总统汇报情况,并且在得到总统的许可之后才能采取行动。
可以说,当时美国最担心的就是在北非问题上走过头。
由此可见,当共和国海军做出了进军大西洋,并且一下出动3支主力舰队与数座海上基地的时候,美国海军面临着两难选择。
从规模上讲,3支作战舰队算不了什么。要知道,美国海军有4支主力舰队与4支航空舰队,兵力规模基本上是共和国海军派出的3支战斗舰队的2倍,而且美国海军也有好几座海上基地可以调动。问题是,如果考虑到战斗力,特别是双方主力舰、以及制空战斗机的作战性能的话,美国海军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优势可言。如此一来,到底是在佛得角群岛海域与共和国海军舰队决战,还是退到小安德列斯群岛去,确实是一个足以让美国海军与美国当局决策者头痛的问题。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留给美国的决策时间过于局促。
不可否认,美国的情报机构还是比较高效的。在2061年的12月下旬,也就是共和国海军采取行动前1个月,美国当局就接到警告,共和国海军肯定会以夺取制海权为目的派遣舰队进入大西洋,在此期间,共和国陆军不会在西非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行动。问题是,美国情报机构并没有保证在共和国海军夺取了制海权之后,共和国陆军不会发起进攻,即夺取制海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如此一来,美国当局就得考虑共和国陆军攻打佛得角群岛的可能性了。
前面提到,如果共和国进军佛得角群岛,主要目的不是向西渡过大西洋,而是向北攻打摩洛哥,因此美国当局还得考虑要不要提前进军摩洛哥。
当然,关键不是进军摩洛哥,而是要不要在佛得角群岛与共和国海军决战。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决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必须由美国总统杜奇威亲自拿主意的战略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