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为了消耗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第七十七章 为了消耗
塞班岛的地面战斗结束,不等于海洋上的战斗也结束了。
从整个战局来看,随着塞班岛落入共和国手中,马里亚纳群岛的局势反而明朗化,即共和国将逐步占领塞班岛以北的岛屿,美国则要全力守住塞班岛南面的提尼安岛、罗塔岛与关岛。对交战双方来说,在共和国陆战队组织起足够的进攻力量、或者美军组织起足以反攻塞班岛的作战力量之前,战线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岛屿争夺战进入僵持阶段,双方将在此期间争夺制海权,并且阻止对方利用制海权。也就是说,双方争夺的主要战场已经由岛屿转向海洋。
到8月底,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对兵力部署做了调整。
首先是共和国海军将第一舰队与第三舰队混编,成立了战区舰队,由第一舰队指挥官任战区舰队司令。随后美国海军也做了类似整编,将第五舰队与第七舰队合并,并且从第三舰队抽调了3支航母战斗群,组成了以9艘航母为核心的西太平洋舰队。虽然从作战效率上讲,不管是以6艘航母为核心的战区舰队、还是以9艘航母为核心的西太平洋舰队,都不可能充分发挥航母的作战效率,毕竟将上百艘战舰编在一起,肯定会相互影响与相互干扰,从而使每艘战舰的作战效率都有所降低。别的不说,几十上百艘战舰同时启动防空雷达,光是雷达之间的相互干扰就会对防空作战产生严重影响。但是在航空兵的制海效率低下,又没有合适的替代手段的情况下,增大舰队规模,以提高航空兵的出动率,用数量弥补质量成为了唯一选择。
当然,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举动,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海上决战即将开始。
9月初,美国海军发起了代号“卡特琳娜风暴”的战役进攻行动(卡特琳娜是21世纪初袭击了美国新奥尔良市的一场飓风)。虽然美军摆出来的架势是反攻塞班岛,将共和国陆战队赶出马里亚纳群岛,为此美国海军不但出动了西太平洋舰队,还在南面的密克罗尼西亚部署了第三座海上基地,并且向西太平洋战区调派了3个陆战师(全是预备役师)与数十万吨的作战物资。但是此时共和国已经把伤亡惨重的4个陆战旅替换了下来,换上了3个战斗力完备的陆战旅,美军要想打下塞班岛,3个陆战师肯定不够。要知道,为了攻占由3万多美军守卫的塞班岛,共和国动员了4个陆战旅、数千架战斗机、还花掉了3个半月的宝贵时间,美军要想攻占由2万多共和国陆战队守卫的塞班岛,肯定需要投入更多兵力,花掉更多的时间。暂且不说美军有没有足够多的兵力,从时间上看,再花3个半月打回去,也不会有多少意义。
毫无疑问,“卡特琳娜风暴”的战役目的不是反攻塞班岛,而是歼灭共和国舰队。
准确的说,是夺取绝对制海权。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美国海军能够夺取制海权,就算不能打回塞班岛,也能将2万多共和国陆战队官兵困死在塞班岛上。
面对美军的挑战,共和国海军针锋相对的发起了代号“橘子”的作战行动。
不得不承认,为战役取名的军官肯定毫无想像力。虽然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橘子”这个名字来自2017年横扫东南亚地区,并且对台湾造成了严重破坏的那场台风,因此与美国的战役代号针锋相对,但是谁能记得住40年前的那场风暴,而且谁能将一种水果的名字与风暴联系起来?
当然,“橘子”作战行动的规模并不小。按照计划,不但会出动战区舰队,还会让西太平洋上的3座海上基地联合行动,即“台湾岛”与“海南岛”齐头并进,一同面向马里亚纳群岛,“长兴岛”则转移到两座“巨无霸”的身后,扮演航空中转站的角色,并且为2座海上基地提供空中掩护。如此一来,共和国海军就能在马里亚纳群岛方向上投入近3000架战斗机,弥补舰队实力不足的劣势。
更重要的是,这次共和国海军动用的全是新式作战飞机。
这其中,就包括专门为海军航空兵开发的j-22制空战斗机。
众所周知,在40年代,最受关注的战术战斗机肯定是共和国的x18项目,也就是传说中的j-18重型制空战斗机。受裁军等等因素影响,j-18确实成为了传说,甚至连这个代号都成为了历史,没有被空军与海航采纳。到2050年的时候,海航将用来替代j-16系列战斗机的新一代重型制空战斗机命名为j-20,而不是j-18。因为这个时候空军已经“解散”,重型战斗机部队全部归属海航,所以j-20也成了共和国唯一的重型战斗机。当然,j-20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天战斗机,所以没有得到天军重视。由此可见,j-20实际上是军备竞赛中用来应急的产物。不管怎么说,在2035年之前定型的j-16已经落后,到2055年的时候肯定无法满足作战需求,共和国海军急需替代机型。
按照常理,j-20之后,共和国海军应该与天军合作,全力研制海军型的空天战斗机。
当然,这只是和平时期的常理。
在战争爆发前,大概是军费多得花不完,在研制下一代战斗机的时候,海军与天军分道扬镳,前者负责研制专门在大气层内作战使用的战斗机,而天军则负责开发专门在大气层外作战使用的战斗机。当然,按照海军与天军搭乘的协议,双方开发的战斗机都得向对方开放,即在设计的时候重视全军作战需求,而不是某一军种的作战需求。
正是如此,j-22诞生了。
作为一种在2052年立项的新式战斗机,能够在2057年初定性,并且赶在年底完成量产准备,绝对是个奇迹。要知道,在以往的50年间,任何一种以制空为首要作战任务的战斗机的设计周期都在10年以上,平均设计周期更是长达15年。在5年内完成设计,只能说明j-22确实是一种很有目的性的战斗机。
用海军的话来说,j-22就是一种纯粹的制空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完全按照21世纪中叶的空战战术设计的战斗机。
因为正常起飞质量仅有17吨、最大起飞质量不到22吨,所以j-22甚至算不上是重型战斗机,只比15吨到20吨之间的轻型战斗机大一点,按照质量划分的话,应该属于多用途战斗机的行列。问题是,j-22确实是一种空战能力极为彪悍的战斗机,在进行战术性能测试的时候,与j-16s进行对抗,取得过0比271的惊人战绩,平均模拟空战对抗战绩也在1比50以上!
让j-22空战性能如此出众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所有设计都为空战服务。
拿动力系统来说,j-22配备的螺旋磁感应推进器的正常推力高达70吨,因此在正常起飞的时候能够获得4以上的推重比,而该推进器的空战推力更是高达100吨,使j-22的空战推重比接近6。如此高的推重比,意味着j-22的飞行加速度(因为螺旋磁感应推进器能够自由控制推力方向,能够以全推力的方式让飞机减速,所以加速度也包括减速状态)是j-16的4倍以上,并且能够在空战中以更快的速度补充损失的能量,让飞行员能够更加灵活自由的选择空战战术。
当然,如此强大的动力性能,也让j-22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如果说j-16打破传统,让人很难将其与“飞机”联系起来的话,那么j-22就完全没有飞机的样子可言。万幸的是,j-22的总设计师肯定有很高的欣赏水平,至少审美观与大众一致,所以被人称为“菱形飞镖”的j-22仅从外形上看,给人一种非常简洁,甚至可以说是流畅的感觉。与比喻一样,j-22就像是一把放大了数百倍,长18米、宽9米、最厚处不到1米的飞镖。因为所有电子设备的观察窗口、通信天线、雷达天线、舱门都采严格按照保型方式设计,所以整架飞机外表面没有任何突出部位,甚至没有多少明显的开口,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整洁,没有一点多余的部分。更重要的是,这光滑的外表面实际上是一层智能蒙皮。说得直接一些,这种蒙皮能够根据温度与压力自行调整形态结构,为战机提供最为理想的气动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战机的机动性。
如果说外表面还过得去的话,那么j-22的内在设计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从空间占用率上来说,以螺旋磁感应推进器为主的动力系统占了2成、电子设备与火控系统占了半成、生命维持系统与人机交换系统占了半成、电力供应系统占了3成半、自卫拦截系统占了1成、结构与温度控制系统占了2成、因此攻击武器系统只占了半成!这也成为j-22最受人诟病的地方。要知道,j-16的攻击武器系统占了整机空间的2成,即便是同样以制空作战为主的j-20的攻击武器系统也占了整机空间的1成。按照传统空战理论,要想获得足够的远程拦截火力,这个比例不能低于1成。
由此可见,j-22基本上放弃了远程拦截火力,也就是放弃了视距外空战。
替而代之的,就是强大的格斗能力与自卫拦截能力。j-16能够在一次空战中拦截8枚空对空导弹、j-20将这个数量提升到了16,而j-22的“拦截指数”为64,即在一次空战中至少能够拦截64枚空对空导弹。更重要的是,j-22的动力系统采用的是20级复合蓄电池,能够与拦截系统并网工作,所以在不考虑作战半径的情况下,j-22对空对空导弹的拦截能力几乎为无限多。为了发挥拦截能力,j-22在机身四周设置了32个拦截窗口,并且通过中央光学分离器,能够同时向8个窗口传输高能激光,加上每个窗口上的光学棱镜可以将激光束导向2个目标,所以能够同时拦截16枚来袭导弹。照此计算,拥有再强大的远程拦截能力的战斗机也拿j-22没有办法。要知道,j-20就算增添外部挂架,一次也最多只能携带32枚拦截导弹,而只在弹舱内挂弹的时候,则只能携带,从纯粹理论的角度计算的话,j-20不可能用拦截导弹击落j-22。
前面已经提到,j-22的空战机动性几乎是j-16的4倍,是j-20的2倍,而按照比较通用的空战计算方法,在格斗空战阶段,如果双方的机动性差距达到50%,那么弱势一方就很难取胜,比如在与f-22空战的时候,机动性差距约30%的f-15的胜算都微乎其微。如此一来,只要进入格斗空战阶段,j-16与j-20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由此可见,j-22就是一架为格斗空战而设计的战斗机。
当然,这也符合空战潮流。在自卫拦截系统的性能越来越强大,而战斗机携带的拦截导弹数量又无法无限制提高的情况下,格斗空战已经成为争夺制空权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
为了提高格斗空战能力,j-22的武器搭配也非常特别,主战武器是2部能量武器,一般情况下是1门脉冲激光炮与1门粒子束武器,也可以用1门电磁机关炮替换。虽然j-22也有弹舱,但是弹舱的容积非常有限,而且主要用来携带拖拽式诱饵,或者专门用来干扰拦截导弹的诱饵导弹,而不是格斗导弹。事实上,在格斗空战中,格斗导弹的意义也不大,毕竟拦截系统也能轻易击落格斗导弹。
与操控系统比起来,j-22的武器配制还不算骇人听闻。
众所周知,4倍推重比,加上智能蒙皮提供的气动效率,j-22的极限过载超过20g,在测试的时候甚至以俯冲的方式达到过30g。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个g就是物体在赤道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即每平方秒9.8米(形象的说,就是在1秒钟内将物体的速度由静止提高到每秒9.8米),那么20g就相当于20倍重力加速度,30g则是30倍重力加速度。正常情况下,人体最多能够承受9个g的过载,而且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受过训练的飞行员也会出现恶心、黑视等生理反应(主要就是心脏无法将血液送进大脑,使大脑缺氧而产生的生理现象),在12g的情况下,飞行员就有可能猝死。正是如此,在21世纪初,几乎所有战斗机的最大过载只有9g,部分战斗机的最大过载甚至只有7g。即便从20年代开始,随着新式抗荷服问世(主要就是更加轻便,穿戴之后不会对飞行员的正常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在短时间内提高抗过载能力的药物出现,战斗机的最大过载一路攀升,到j-20的时候,已经达到15g。问题是,不管是抗荷服还是抗荷药物,都无法提高飞行员自身的体能,也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在某个极限下,巨大的过载会让飞行员无法动弹。比如在10g的过载下,飞行员举手这个动作机相当于举起100千克的物体。这个极限就是15g,再往上增加的话,飞行员的体能就是个问题了。当然,有人想过用陆军的外骨骼系统来提高飞行员的体能,即用机械代替人体。问题是,外骨骼系统的控制精度还没有达到对战斗机进行精确控制的程度,也就派不上用场。
针对这个问题,j-22选择了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去掉肢体动作,直接用飞行员大脑发出的信号来控制战斗机,这就是人机交换系统,即常说的人机控制界面。因为类似的系统早就用在了家用计算机上,而且已经在帮助残疾人获得正常行为能力上取得重大成果,所以用在战斗机上的问题不是很大。当然,从安全角度考虑,j-22保留了一套手动控制系统,以便在人机交换系统出故障的情况下,飞行员能够用手控制战斗机飞回基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机交换系统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了战斗机的最大过载。
因为不需要通过肢体来控制飞机,做到了飞行员想到哪,战斗机就做到哪,所以战斗机的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加上智能计算机的辅助控制,其敏捷性,特别是在空战中的反应速度还远远超过了无人飞机。
可以说,敏捷性是格斗空战致胜的头号因素。
在脉冲激光炮、粒子束武器成为空战利器的时候,即便是1毫秒的差距,也能决定胜败。要知道,对于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的激光来说,1毫秒就能飞行300千米,而格斗空战的距离不会超过20千米,而一个脉冲的持续时间也不过百十毫秒而已。即便对于速度稍微慢一些的粒子束来说,1毫秒也能飞行100到200千米,而且一个粒子束脉冲的持续时间也就100毫秒左右。
总而言之,在能量武器主宰天空的时代,反应速度决定一切。
对共和国海军来说,在把j-22送上战场之前,最大的疑问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激烈的战斗中,只带了两把匕首的刺客能不能冲到敌人跟前。
受此影响,在9月份之前,海军让一批j-22到大陆战场上经历了实战考验。
虽然海军没有公布j-22在大陆战场上的战斗情况,甚至没有承认在2058年让j-22参加过大陆战场上的战斗,但是根据俄罗斯空军的一些作战记录就看得出来,j-22的表现完全对得起数以千亿计的开发经费。别的不说,虽然俄罗斯空军认为共和国动用了一种性能极为先进的战斗机,而且在给美国空军的报告中,对这种战斗机的外形与空战性能做了非常全面的描述,但是俄罗斯空军却没有能够拿出任何证据,甚至没有找到该战斗机在空战中使用过的导弹残片。也就是说,j-22战斗机在大陆战场上没有被击落过!
有了这样的战绩,海军自然没有理由让j-22远离太平洋。
按照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在“橘子”作战行动中,总共动用了320架j-22,其中120架部署在“台湾岛”号上、120架部署在“海南岛”号上,另外80架部署在“长兴岛”号上。也就是说,j-22没有部署到航母上。按照海军给出的解释,主要是j-22是第一种配备20级复合蓄电池的战斗机,而航母上的充电设备是为16级复合蓄电池准备的,与j-22不配套,只有海上基地有配套的充电模块,也才能让j-22全力发挥。从实际情况出发,海军不在航母上部署j-22,不是充电设备不配套,毕竟“重庆”级航母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为配备20级、甚至24级复合蓄电池的战斗机提供支持,因此可以通过更换充电模块的方式来提升支援能力,而是另外2个原因,一是j-22的产量不大,到9月初的总产量肯定没有超过400架,二是海军不像让这种战斗机跟随舰队冒险。
由此可见,海军高层对战区舰队的指望不是很大。
反过来看,美国海军也不会指望西太平洋舰队能够夺取制海权。
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双方发起这场战役的时间就不难明白,经过前面的战斗,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高层都已认识到,航母不再是夺取制海权的主要作战平台,而且很有可能被即将问世的战舰取代。为了证明航母的价值,就得充分利用最后的机会,让航母发挥余热。
当然,从战略上讲,美国海军没有退路。
如果等到新战舰服役才发起反击,恐怕共和国陆战队已经占领整个玛利亚群岛了,而美军的反击不但没有意义,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从政治上讲,别说美国海军高层不会因此而拿乌纱帽冒险,杜奇威也不会因此拿军心士气冒险。客观的讲,就算反击失败,也要比什么都不做好得多。
美国海军没有退路,也让共和国海军没有退路。
说直接点,美国海军找上门来,共和国海军总不能丢下塞班岛上的几万陆战队员,单独退回东海吧。与美国海军面临的问题一样,在新式战舰出来之前,共和国海军也只能让航母继续挑大梁,承担争夺制海权的重任。
实事求是的讲,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虽然航母已经不是争夺制海权的理想武器,但是作为一种海上作战平台,航母仍然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在协助登陆作战方面,因为更加机动灵活,加上更高的航空作战效率,航母的作用不会低于海上基地,而一支以3艘航母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的支援能力绝对不在一座大型海上基地之下,在某些高危险海域,特别是受到敌潜艇威胁的时候,航母战斗群还是更加可靠的支援力量。也就是说,交战双方完全有理由尽量保护好航母。
问题是,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时候,也就只能让航母去冒险。
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因为航母太少,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就多次让战列舰去冒险,在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时候,双方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就交手数十次,而在苏里高海战中,更是出现了非常罕见的战列舰对轰场面。
当然,这也证明,任何武器装备都只是实现战争目的的工具。
从上面的分析看得出来,被称为“航母绝唱”的“马里亚纳海战”实际上并不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海战。虽然在这场战斗中,交战双方都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共和国海军损失了4艘航母与28艘护航战舰、还丢掉了800多架作战飞机,美国海军则损失了5艘航母与21艘护航战舰、以及1100多架作战飞机,但是交战双方都没有能够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好处,美军没有能够获得梦寐以求的制海权,共和国海军也没有能够如愿以偿的将美国海军赶出西太平洋。按照战史学家的评论,这是一场除了消耗掉大量海军官兵与精锐飞行员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海战。后来,还有人将“马里亚纳海战”评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十大最没有价值的消耗战之一,而且排名非常靠前。
客观的讲,存在的东西总有道理。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高层都不是笨蛋,裴承毅与杜奇威更不是那种为了战争而战争,而没有明确战争目的的统帅。
严格说来,“消耗”本身就是这场海战的意义,或者说是双方的目的。
反过来看战争第一年间的所有战斗,包括大陆战场上的地面战斗,交战双方在很多时候都是抱着消耗对手的目的在作战。这也很好理解,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准备时间最为漫长的一场世界大战。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共和国是从2049年开始做准备,即便看远一点,也是从2042年开始做准备,但是从共和国的总体战略来看,特别是共和国领导人的关系来看,早在2015年之前,共和国当局就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了。不说其他人,单看王元庆,就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即便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也可以追溯到20年代初的半岛战争。
对于一场准备了30年以上的战争来说,不耗尽对方的资本,战争就不会结束。
可以说,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所在。
把“消耗”当成双方的战争目的的话,也就不难明白“马里亚纳海战”的重大意义了。
可以说,在这场海战后,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赔上了老本。海战结束后,共和国海军只有第二舰队还有完备战斗力(战区舰队没有被击沉的战舰也大都负伤),美国海军则只剩下了第三舰队与大西洋上的第二舰队,而这2支舰队总共也就只有4支航母战斗群,根本担负不起一个方向上的作战重任。
因为大批在战前建造的战舰战损,所以双方都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新建造的战舰上。
正是如此,在下来的几个月内,双方海军能够出动的吨位最大的就是反潜驱逐舰,而且都以反潜战舰为主。受此影响,围绕着马里亚纳群岛,双方海军打了大大小小数十场以驱逐舰为主的小规模海战,而且海战的主要目的都是己方船队,或者阻止对方向前沿岛屿投送作战力量。
客观的讲,影响最大的还不是舰队,而是航空兵。
与其他军兵种一样,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均在战前储备了大批人才,其中共和国海军预备役部队中的舰队官兵就有15万之巨,足以组建10支以上的舰队,而美国海军的预备役舰队官兵没有15万也有12万,不会比共和国海军少多少。加上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双方官兵的伤亡率并不大,所以舰队官兵还不是大问题。
因为在塞班岛登陆作战中,双方就损失了近4000名飞行员,加上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损失的近2000名飞行员,双方总共阵亡飞行员接近6000人,相当于战争爆发前双方飞行员总量的3成。如果按照战斗机飞行员的数量计算,则在两场战斗中,则相当于双方战前飞行员的1半!
毫无疑问,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比例。
要知道,培养1名优秀的飞行员,绝对不是靠每年100小时的训练时间与 200个小时的突击训练。按照共和国海军航空兵的标准,1名从航校毕业的飞行员,至少要在3年之后才能成为上尉,再过3年才有资格成为少校,而成为少校,是得到认同,即飞行员个人能力得到承认的最低标准。美国海军航空兵的标准也差不多,一名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后,大约需要5年才能得到肯定。虽然惨烈的战斗能够让飞行员更快的“成熟”,而且老鸟的实战经验也能为新手所用,但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准,新手至少需要在战场上存活1年,才有可能成为老鸟。
对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来说,因为有足够的储备,所以提供飞行员不是问题。
关键是,巨大的阵亡率让培养优秀飞行员变得更加困难。没有足够的优秀飞行员,航空兵的作战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而且战损率还会提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航空兵成为摆设。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与日本都因为缺乏优秀飞行员,从而让成千上万的战斗机成为摆设。
换个角度看,航空兵的惊人消耗量,也是航母被淘汰出局的因素之一吧。
不管怎么说,培养一名飞行员的代价肯定比培养一名海员高得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航空兵永久性的离开了战场。
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兵的重要性都没有因为巨大的损失而受到影响,特别是到了战争中后期,随着各种按照新战术设计的战机投入战斗,航空兵的地位反而得到全面提升,成为最重要的作战力量。从海洋战场的角度出发,航母只是航空兵的承载平台,而且不具备唯一性。作为攻击性平台,航母被淘汰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作为支援性平台,海上基地却让航空兵迎来了第二春。从海上基地在战争中后期大行其道来看,航空兵不但不是海洋战场的旁观者,还是主要参与者。
事实上,直到马里亚纳海战,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在摸索中前进。
这种摸索也同样存在于地面战场上,只是表现得没有海洋战场这么突出。
对交战双方来说,马里亚纳海战肯定不是休止符号,而是暂停符号。虽然在这场海战过后,双方暂时中止了大规模进攻行动,共和国海军甚至一度将舰队撤到琉球群岛西面的东海海域,但是谁都知道,争夺马里亚纳群岛的战斗没有结束,而且在得出一个明确到不存在任何争议的结果之前,肯定不会结束。双方偃旗息鼓,不是害怕了,也不是退缩了,而是在为下一场战斗做准备。
当然,这些准备工作不是看不见,也不是摸不着。
以共和国海军来说,从9月下旬开始,在陆战队巩固了塞班岛的防御之后,就开始协助陆战队扫荡塞班岛北面的岛屿,特别是那几座有美军驻守的,而且面积比较大的岛屿。与此同时,陆战队还向塞班岛派遣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工程部队,开始修复军事设施,而且首先修复的不是防御性军事设施,而是主要为进攻服务的设施,比如塞班市的机场。为了加快建设进度,陆战队还征用了数十艘快速货轮,组成了2支专门运送工程物资与设备的船队,另外还征用了几套码头装卸设备,将塞班港的吞吐能力提高了好几倍。按照陆战队的规划,在北上扫荡行动完成之前,塞班岛将成为陆战队在西太平洋上的中心基地,不但是进攻关岛的出发地,还是今后进军夏威夷群岛的出发地。
对此,美军肯定不会听之任之。
双方海军在马里亚纳群岛海域打的那几十场小规模海战,多半就是以美国海军袭扰塞班岛、共和国海军进行积极防御。当然,在袭扰塞班岛的同时,美国海军也在拼命向关岛与提尼安岛运送作战物资。如果不是这两座岛屿上的兵力密度已经高得吓人,继续增派作战部队没有显著意义的话,恐怕还会有更多的美国大兵登上这两座岛屿。同样的,为了阻止美军加强关岛与提尼安岛的防御强度,共和国海军也以牙还牙,以小舰队进行袭扰,还让塞班岛上的陆战队定时炮击。
总而言之,在好几个月内,双方都不厌其烦的消耗着过剩的精力,以及昂贵的弹药。
毋庸置疑,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双方在马里亚纳群岛的争夺战,实际上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为再次发起进攻争取时间。准确的说,是为打造全新的海军舰队、为一举拿下战场制海权争取时间。
可以说,双方官兵在前线打得稀里糊涂的时候,双方的决策却一点都不糊涂。
更重要的是,双方的造船工人不是精力过剩,而是被沉重的建造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
同样的,在这几个月内,双方的情报机构,特别是那些在战前就进入对方,并且潜伏下来的谍报人员也为了那些关键情报而四处奔波。
一切都在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两个超级大国的超级海军在太平洋上,甚至可以说是在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海战前进。
2058年12月底,随着一支让人无法与“舰队”联系起来的庞大舰队驶出黄泽洋,驶向东海对面的那霸港,平静了几个月的太平洋再次沸腾了起来。
仅仅数日之后,既2059年1月2日,一支外表同样奇特的舰队经过巴拿马运河,进入了浩瀚的太平洋。
到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将在太平洋上再次碰撞!
第七十七章 为了消耗
塞班岛的地面战斗结束,不等于海洋上的战斗也结束了。
从整个战局来看,随着塞班岛落入共和国手中,马里亚纳群岛的局势反而明朗化,即共和国将逐步占领塞班岛以北的岛屿,美国则要全力守住塞班岛南面的提尼安岛、罗塔岛与关岛。对交战双方来说,在共和国陆战队组织起足够的进攻力量、或者美军组织起足以反攻塞班岛的作战力量之前,战线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岛屿争夺战进入僵持阶段,双方将在此期间争夺制海权,并且阻止对方利用制海权。也就是说,双方争夺的主要战场已经由岛屿转向海洋。
到8月底,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对兵力部署做了调整。
首先是共和国海军将第一舰队与第三舰队混编,成立了战区舰队,由第一舰队指挥官任战区舰队司令。随后美国海军也做了类似整编,将第五舰队与第七舰队合并,并且从第三舰队抽调了3支航母战斗群,组成了以9艘航母为核心的西太平洋舰队。虽然从作战效率上讲,不管是以6艘航母为核心的战区舰队、还是以9艘航母为核心的西太平洋舰队,都不可能充分发挥航母的作战效率,毕竟将上百艘战舰编在一起,肯定会相互影响与相互干扰,从而使每艘战舰的作战效率都有所降低。别的不说,几十上百艘战舰同时启动防空雷达,光是雷达之间的相互干扰就会对防空作战产生严重影响。但是在航空兵的制海效率低下,又没有合适的替代手段的情况下,增大舰队规模,以提高航空兵的出动率,用数量弥补质量成为了唯一选择。
当然,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举动,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海上决战即将开始。
9月初,美国海军发起了代号“卡特琳娜风暴”的战役进攻行动(卡特琳娜是21世纪初袭击了美国新奥尔良市的一场飓风)。虽然美军摆出来的架势是反攻塞班岛,将共和国陆战队赶出马里亚纳群岛,为此美国海军不但出动了西太平洋舰队,还在南面的密克罗尼西亚部署了第三座海上基地,并且向西太平洋战区调派了3个陆战师(全是预备役师)与数十万吨的作战物资。但是此时共和国已经把伤亡惨重的4个陆战旅替换了下来,换上了3个战斗力完备的陆战旅,美军要想打下塞班岛,3个陆战师肯定不够。要知道,为了攻占由3万多美军守卫的塞班岛,共和国动员了4个陆战旅、数千架战斗机、还花掉了3个半月的宝贵时间,美军要想攻占由2万多共和国陆战队守卫的塞班岛,肯定需要投入更多兵力,花掉更多的时间。暂且不说美军有没有足够多的兵力,从时间上看,再花3个半月打回去,也不会有多少意义。
毫无疑问,“卡特琳娜风暴”的战役目的不是反攻塞班岛,而是歼灭共和国舰队。
准确的说,是夺取绝对制海权。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美国海军能够夺取制海权,就算不能打回塞班岛,也能将2万多共和国陆战队官兵困死在塞班岛上。
面对美军的挑战,共和国海军针锋相对的发起了代号“橘子”的作战行动。
不得不承认,为战役取名的军官肯定毫无想像力。虽然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橘子”这个名字来自2017年横扫东南亚地区,并且对台湾造成了严重破坏的那场台风,因此与美国的战役代号针锋相对,但是谁能记得住40年前的那场风暴,而且谁能将一种水果的名字与风暴联系起来?
当然,“橘子”作战行动的规模并不小。按照计划,不但会出动战区舰队,还会让西太平洋上的3座海上基地联合行动,即“台湾岛”与“海南岛”齐头并进,一同面向马里亚纳群岛,“长兴岛”则转移到两座“巨无霸”的身后,扮演航空中转站的角色,并且为2座海上基地提供空中掩护。如此一来,共和国海军就能在马里亚纳群岛方向上投入近3000架战斗机,弥补舰队实力不足的劣势。
更重要的是,这次共和国海军动用的全是新式作战飞机。
这其中,就包括专门为海军航空兵开发的j-22制空战斗机。
众所周知,在40年代,最受关注的战术战斗机肯定是共和国的x18项目,也就是传说中的j-18重型制空战斗机。受裁军等等因素影响,j-18确实成为了传说,甚至连这个代号都成为了历史,没有被空军与海航采纳。到2050年的时候,海航将用来替代j-16系列战斗机的新一代重型制空战斗机命名为j-20,而不是j-18。因为这个时候空军已经“解散”,重型战斗机部队全部归属海航,所以j-20也成了共和国唯一的重型战斗机。当然,j-20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天战斗机,所以没有得到天军重视。由此可见,j-20实际上是军备竞赛中用来应急的产物。不管怎么说,在2035年之前定型的j-16已经落后,到2055年的时候肯定无法满足作战需求,共和国海军急需替代机型。
按照常理,j-20之后,共和国海军应该与天军合作,全力研制海军型的空天战斗机。
当然,这只是和平时期的常理。
在战争爆发前,大概是军费多得花不完,在研制下一代战斗机的时候,海军与天军分道扬镳,前者负责研制专门在大气层内作战使用的战斗机,而天军则负责开发专门在大气层外作战使用的战斗机。当然,按照海军与天军搭乘的协议,双方开发的战斗机都得向对方开放,即在设计的时候重视全军作战需求,而不是某一军种的作战需求。
正是如此,j-22诞生了。
作为一种在2052年立项的新式战斗机,能够在2057年初定性,并且赶在年底完成量产准备,绝对是个奇迹。要知道,在以往的50年间,任何一种以制空为首要作战任务的战斗机的设计周期都在10年以上,平均设计周期更是长达15年。在5年内完成设计,只能说明j-22确实是一种很有目的性的战斗机。
用海军的话来说,j-22就是一种纯粹的制空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完全按照21世纪中叶的空战战术设计的战斗机。
因为正常起飞质量仅有17吨、最大起飞质量不到22吨,所以j-22甚至算不上是重型战斗机,只比15吨到20吨之间的轻型战斗机大一点,按照质量划分的话,应该属于多用途战斗机的行列。问题是,j-22确实是一种空战能力极为彪悍的战斗机,在进行战术性能测试的时候,与j-16s进行对抗,取得过0比271的惊人战绩,平均模拟空战对抗战绩也在1比50以上!
让j-22空战性能如此出众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所有设计都为空战服务。
拿动力系统来说,j-22配备的螺旋磁感应推进器的正常推力高达70吨,因此在正常起飞的时候能够获得4以上的推重比,而该推进器的空战推力更是高达100吨,使j-22的空战推重比接近6。如此高的推重比,意味着j-22的飞行加速度(因为螺旋磁感应推进器能够自由控制推力方向,能够以全推力的方式让飞机减速,所以加速度也包括减速状态)是j-16的4倍以上,并且能够在空战中以更快的速度补充损失的能量,让飞行员能够更加灵活自由的选择空战战术。
当然,如此强大的动力性能,也让j-22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如果说j-16打破传统,让人很难将其与“飞机”联系起来的话,那么j-22就完全没有飞机的样子可言。万幸的是,j-22的总设计师肯定有很高的欣赏水平,至少审美观与大众一致,所以被人称为“菱形飞镖”的j-22仅从外形上看,给人一种非常简洁,甚至可以说是流畅的感觉。与比喻一样,j-22就像是一把放大了数百倍,长18米、宽9米、最厚处不到1米的飞镖。因为所有电子设备的观察窗口、通信天线、雷达天线、舱门都采严格按照保型方式设计,所以整架飞机外表面没有任何突出部位,甚至没有多少明显的开口,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整洁,没有一点多余的部分。更重要的是,这光滑的外表面实际上是一层智能蒙皮。说得直接一些,这种蒙皮能够根据温度与压力自行调整形态结构,为战机提供最为理想的气动效率,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战机的机动性。
如果说外表面还过得去的话,那么j-22的内在设计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从空间占用率上来说,以螺旋磁感应推进器为主的动力系统占了2成、电子设备与火控系统占了半成、生命维持系统与人机交换系统占了半成、电力供应系统占了3成半、自卫拦截系统占了1成、结构与温度控制系统占了2成、因此攻击武器系统只占了半成!这也成为j-22最受人诟病的地方。要知道,j-16的攻击武器系统占了整机空间的2成,即便是同样以制空作战为主的j-20的攻击武器系统也占了整机空间的1成。按照传统空战理论,要想获得足够的远程拦截火力,这个比例不能低于1成。
由此可见,j-22基本上放弃了远程拦截火力,也就是放弃了视距外空战。
替而代之的,就是强大的格斗能力与自卫拦截能力。j-16能够在一次空战中拦截8枚空对空导弹、j-20将这个数量提升到了16,而j-22的“拦截指数”为64,即在一次空战中至少能够拦截64枚空对空导弹。更重要的是,j-22的动力系统采用的是20级复合蓄电池,能够与拦截系统并网工作,所以在不考虑作战半径的情况下,j-22对空对空导弹的拦截能力几乎为无限多。为了发挥拦截能力,j-22在机身四周设置了32个拦截窗口,并且通过中央光学分离器,能够同时向8个窗口传输高能激光,加上每个窗口上的光学棱镜可以将激光束导向2个目标,所以能够同时拦截16枚来袭导弹。照此计算,拥有再强大的远程拦截能力的战斗机也拿j-22没有办法。要知道,j-20就算增添外部挂架,一次也最多只能携带32枚拦截导弹,而只在弹舱内挂弹的时候,则只能携带,从纯粹理论的角度计算的话,j-20不可能用拦截导弹击落j-22。
前面已经提到,j-22的空战机动性几乎是j-16的4倍,是j-20的2倍,而按照比较通用的空战计算方法,在格斗空战阶段,如果双方的机动性差距达到50%,那么弱势一方就很难取胜,比如在与f-22空战的时候,机动性差距约30%的f-15的胜算都微乎其微。如此一来,只要进入格斗空战阶段,j-16与j-20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由此可见,j-22就是一架为格斗空战而设计的战斗机。
当然,这也符合空战潮流。在自卫拦截系统的性能越来越强大,而战斗机携带的拦截导弹数量又无法无限制提高的情况下,格斗空战已经成为争夺制空权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
为了提高格斗空战能力,j-22的武器搭配也非常特别,主战武器是2部能量武器,一般情况下是1门脉冲激光炮与1门粒子束武器,也可以用1门电磁机关炮替换。虽然j-22也有弹舱,但是弹舱的容积非常有限,而且主要用来携带拖拽式诱饵,或者专门用来干扰拦截导弹的诱饵导弹,而不是格斗导弹。事实上,在格斗空战中,格斗导弹的意义也不大,毕竟拦截系统也能轻易击落格斗导弹。
与操控系统比起来,j-22的武器配制还不算骇人听闻。
众所周知,4倍推重比,加上智能蒙皮提供的气动效率,j-22的极限过载超过20g,在测试的时候甚至以俯冲的方式达到过30g。这是个什么概念呢?1个g就是物体在赤道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即每平方秒9.8米(形象的说,就是在1秒钟内将物体的速度由静止提高到每秒9.8米),那么20g就相当于20倍重力加速度,30g则是30倍重力加速度。正常情况下,人体最多能够承受9个g的过载,而且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受过训练的飞行员也会出现恶心、黑视等生理反应(主要就是心脏无法将血液送进大脑,使大脑缺氧而产生的生理现象),在12g的情况下,飞行员就有可能猝死。正是如此,在21世纪初,几乎所有战斗机的最大过载只有9g,部分战斗机的最大过载甚至只有7g。即便从20年代开始,随着新式抗荷服问世(主要就是更加轻便,穿戴之后不会对飞行员的正常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在短时间内提高抗过载能力的药物出现,战斗机的最大过载一路攀升,到j-20的时候,已经达到15g。问题是,不管是抗荷服还是抗荷药物,都无法提高飞行员自身的体能,也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在某个极限下,巨大的过载会让飞行员无法动弹。比如在10g的过载下,飞行员举手这个动作机相当于举起100千克的物体。这个极限就是15g,再往上增加的话,飞行员的体能就是个问题了。当然,有人想过用陆军的外骨骼系统来提高飞行员的体能,即用机械代替人体。问题是,外骨骼系统的控制精度还没有达到对战斗机进行精确控制的程度,也就派不上用场。
针对这个问题,j-22选择了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去掉肢体动作,直接用飞行员大脑发出的信号来控制战斗机,这就是人机交换系统,即常说的人机控制界面。因为类似的系统早就用在了家用计算机上,而且已经在帮助残疾人获得正常行为能力上取得重大成果,所以用在战斗机上的问题不是很大。当然,从安全角度考虑,j-22保留了一套手动控制系统,以便在人机交换系统出故障的情况下,飞行员能够用手控制战斗机飞回基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机交换系统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了战斗机的最大过载。
因为不需要通过肢体来控制飞机,做到了飞行员想到哪,战斗机就做到哪,所以战斗机的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加上智能计算机的辅助控制,其敏捷性,特别是在空战中的反应速度还远远超过了无人飞机。
可以说,敏捷性是格斗空战致胜的头号因素。
在脉冲激光炮、粒子束武器成为空战利器的时候,即便是1毫秒的差距,也能决定胜败。要知道,对于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的激光来说,1毫秒就能飞行300千米,而格斗空战的距离不会超过20千米,而一个脉冲的持续时间也不过百十毫秒而已。即便对于速度稍微慢一些的粒子束来说,1毫秒也能飞行100到200千米,而且一个粒子束脉冲的持续时间也就100毫秒左右。
总而言之,在能量武器主宰天空的时代,反应速度决定一切。
对共和国海军来说,在把j-22送上战场之前,最大的疑问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激烈的战斗中,只带了两把匕首的刺客能不能冲到敌人跟前。
受此影响,在9月份之前,海军让一批j-22到大陆战场上经历了实战考验。
虽然海军没有公布j-22在大陆战场上的战斗情况,甚至没有承认在2058年让j-22参加过大陆战场上的战斗,但是根据俄罗斯空军的一些作战记录就看得出来,j-22的表现完全对得起数以千亿计的开发经费。别的不说,虽然俄罗斯空军认为共和国动用了一种性能极为先进的战斗机,而且在给美国空军的报告中,对这种战斗机的外形与空战性能做了非常全面的描述,但是俄罗斯空军却没有能够拿出任何证据,甚至没有找到该战斗机在空战中使用过的导弹残片。也就是说,j-22战斗机在大陆战场上没有被击落过!
有了这样的战绩,海军自然没有理由让j-22远离太平洋。
按照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在“橘子”作战行动中,总共动用了320架j-22,其中120架部署在“台湾岛”号上、120架部署在“海南岛”号上,另外80架部署在“长兴岛”号上。也就是说,j-22没有部署到航母上。按照海军给出的解释,主要是j-22是第一种配备20级复合蓄电池的战斗机,而航母上的充电设备是为16级复合蓄电池准备的,与j-22不配套,只有海上基地有配套的充电模块,也才能让j-22全力发挥。从实际情况出发,海军不在航母上部署j-22,不是充电设备不配套,毕竟“重庆”级航母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为配备20级、甚至24级复合蓄电池的战斗机提供支持,因此可以通过更换充电模块的方式来提升支援能力,而是另外2个原因,一是j-22的产量不大,到9月初的总产量肯定没有超过400架,二是海军不像让这种战斗机跟随舰队冒险。
由此可见,海军高层对战区舰队的指望不是很大。
反过来看,美国海军也不会指望西太平洋舰队能够夺取制海权。
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双方发起这场战役的时间就不难明白,经过前面的战斗,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高层都已认识到,航母不再是夺取制海权的主要作战平台,而且很有可能被即将问世的战舰取代。为了证明航母的价值,就得充分利用最后的机会,让航母发挥余热。
当然,从战略上讲,美国海军没有退路。
如果等到新战舰服役才发起反击,恐怕共和国陆战队已经占领整个玛利亚群岛了,而美军的反击不但没有意义,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从政治上讲,别说美国海军高层不会因此而拿乌纱帽冒险,杜奇威也不会因此拿军心士气冒险。客观的讲,就算反击失败,也要比什么都不做好得多。
美国海军没有退路,也让共和国海军没有退路。
说直接点,美国海军找上门来,共和国海军总不能丢下塞班岛上的几万陆战队员,单独退回东海吧。与美国海军面临的问题一样,在新式战舰出来之前,共和国海军也只能让航母继续挑大梁,承担争夺制海权的重任。
实事求是的讲,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虽然航母已经不是争夺制海权的理想武器,但是作为一种海上作战平台,航母仍然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在协助登陆作战方面,因为更加机动灵活,加上更高的航空作战效率,航母的作用不会低于海上基地,而一支以3艘航母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的支援能力绝对不在一座大型海上基地之下,在某些高危险海域,特别是受到敌潜艇威胁的时候,航母战斗群还是更加可靠的支援力量。也就是说,交战双方完全有理由尽量保护好航母。
问题是,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时候,也就只能让航母去冒险。
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因为航母太少,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就多次让战列舰去冒险,在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时候,双方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就交手数十次,而在苏里高海战中,更是出现了非常罕见的战列舰对轰场面。
当然,这也证明,任何武器装备都只是实现战争目的的工具。
从上面的分析看得出来,被称为“航母绝唱”的“马里亚纳海战”实际上并不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海战。虽然在这场战斗中,交战双方都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共和国海军损失了4艘航母与28艘护航战舰、还丢掉了800多架作战飞机,美国海军则损失了5艘航母与21艘护航战舰、以及1100多架作战飞机,但是交战双方都没有能够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好处,美军没有能够获得梦寐以求的制海权,共和国海军也没有能够如愿以偿的将美国海军赶出西太平洋。按照战史学家的评论,这是一场除了消耗掉大量海军官兵与精锐飞行员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的海战。后来,还有人将“马里亚纳海战”评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十大最没有价值的消耗战之一,而且排名非常靠前。
客观的讲,存在的东西总有道理。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高层都不是笨蛋,裴承毅与杜奇威更不是那种为了战争而战争,而没有明确战争目的的统帅。
严格说来,“消耗”本身就是这场海战的意义,或者说是双方的目的。
反过来看战争第一年间的所有战斗,包括大陆战场上的地面战斗,交战双方在很多时候都是抱着消耗对手的目的在作战。这也很好理解,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准备时间最为漫长的一场世界大战。虽然有很多人认为,共和国是从2049年开始做准备,即便看远一点,也是从2042年开始做准备,但是从共和国的总体战略来看,特别是共和国领导人的关系来看,早在2015年之前,共和国当局就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了。不说其他人,单看王元庆,就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即便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也可以追溯到20年代初的半岛战争。
对于一场准备了30年以上的战争来说,不耗尽对方的资本,战争就不会结束。
可以说,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所在。
把“消耗”当成双方的战争目的的话,也就不难明白“马里亚纳海战”的重大意义了。
可以说,在这场海战后,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赔上了老本。海战结束后,共和国海军只有第二舰队还有完备战斗力(战区舰队没有被击沉的战舰也大都负伤),美国海军则只剩下了第三舰队与大西洋上的第二舰队,而这2支舰队总共也就只有4支航母战斗群,根本担负不起一个方向上的作战重任。
因为大批在战前建造的战舰战损,所以双方都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新建造的战舰上。
正是如此,在下来的几个月内,双方海军能够出动的吨位最大的就是反潜驱逐舰,而且都以反潜战舰为主。受此影响,围绕着马里亚纳群岛,双方海军打了大大小小数十场以驱逐舰为主的小规模海战,而且海战的主要目的都是己方船队,或者阻止对方向前沿岛屿投送作战力量。
客观的讲,影响最大的还不是舰队,而是航空兵。
与其他军兵种一样,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均在战前储备了大批人才,其中共和国海军预备役部队中的舰队官兵就有15万之巨,足以组建10支以上的舰队,而美国海军的预备役舰队官兵没有15万也有12万,不会比共和国海军少多少。加上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双方官兵的伤亡率并不大,所以舰队官兵还不是大问题。
因为在塞班岛登陆作战中,双方就损失了近4000名飞行员,加上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损失的近2000名飞行员,双方总共阵亡飞行员接近6000人,相当于战争爆发前双方飞行员总量的3成。如果按照战斗机飞行员的数量计算,则在两场战斗中,则相当于双方战前飞行员的1半!
毫无疑问,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比例。
要知道,培养1名优秀的飞行员,绝对不是靠每年100小时的训练时间与 200个小时的突击训练。按照共和国海军航空兵的标准,1名从航校毕业的飞行员,至少要在3年之后才能成为上尉,再过3年才有资格成为少校,而成为少校,是得到认同,即飞行员个人能力得到承认的最低标准。美国海军航空兵的标准也差不多,一名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后,大约需要5年才能得到肯定。虽然惨烈的战斗能够让飞行员更快的“成熟”,而且老鸟的实战经验也能为新手所用,但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准,新手至少需要在战场上存活1年,才有可能成为老鸟。
对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来说,因为有足够的储备,所以提供飞行员不是问题。
关键是,巨大的阵亡率让培养优秀飞行员变得更加困难。没有足够的优秀飞行员,航空兵的作战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而且战损率还会提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航空兵成为摆设。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与日本都因为缺乏优秀飞行员,从而让成千上万的战斗机成为摆设。
换个角度看,航空兵的惊人消耗量,也是航母被淘汰出局的因素之一吧。
不管怎么说,培养一名飞行员的代价肯定比培养一名海员高得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航空兵永久性的离开了战场。
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兵的重要性都没有因为巨大的损失而受到影响,特别是到了战争中后期,随着各种按照新战术设计的战机投入战斗,航空兵的地位反而得到全面提升,成为最重要的作战力量。从海洋战场的角度出发,航母只是航空兵的承载平台,而且不具备唯一性。作为攻击性平台,航母被淘汰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作为支援性平台,海上基地却让航空兵迎来了第二春。从海上基地在战争中后期大行其道来看,航空兵不但不是海洋战场的旁观者,还是主要参与者。
事实上,直到马里亚纳海战,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在摸索中前进。
这种摸索也同样存在于地面战场上,只是表现得没有海洋战场这么突出。
对交战双方来说,马里亚纳海战肯定不是休止符号,而是暂停符号。虽然在这场海战过后,双方暂时中止了大规模进攻行动,共和国海军甚至一度将舰队撤到琉球群岛西面的东海海域,但是谁都知道,争夺马里亚纳群岛的战斗没有结束,而且在得出一个明确到不存在任何争议的结果之前,肯定不会结束。双方偃旗息鼓,不是害怕了,也不是退缩了,而是在为下一场战斗做准备。
当然,这些准备工作不是看不见,也不是摸不着。
以共和国海军来说,从9月下旬开始,在陆战队巩固了塞班岛的防御之后,就开始协助陆战队扫荡塞班岛北面的岛屿,特别是那几座有美军驻守的,而且面积比较大的岛屿。与此同时,陆战队还向塞班岛派遣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工程部队,开始修复军事设施,而且首先修复的不是防御性军事设施,而是主要为进攻服务的设施,比如塞班市的机场。为了加快建设进度,陆战队还征用了数十艘快速货轮,组成了2支专门运送工程物资与设备的船队,另外还征用了几套码头装卸设备,将塞班港的吞吐能力提高了好几倍。按照陆战队的规划,在北上扫荡行动完成之前,塞班岛将成为陆战队在西太平洋上的中心基地,不但是进攻关岛的出发地,还是今后进军夏威夷群岛的出发地。
对此,美军肯定不会听之任之。
双方海军在马里亚纳群岛海域打的那几十场小规模海战,多半就是以美国海军袭扰塞班岛、共和国海军进行积极防御。当然,在袭扰塞班岛的同时,美国海军也在拼命向关岛与提尼安岛运送作战物资。如果不是这两座岛屿上的兵力密度已经高得吓人,继续增派作战部队没有显著意义的话,恐怕还会有更多的美国大兵登上这两座岛屿。同样的,为了阻止美军加强关岛与提尼安岛的防御强度,共和国海军也以牙还牙,以小舰队进行袭扰,还让塞班岛上的陆战队定时炮击。
总而言之,在好几个月内,双方都不厌其烦的消耗着过剩的精力,以及昂贵的弹药。
毋庸置疑,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双方在马里亚纳群岛的争夺战,实际上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为再次发起进攻争取时间。准确的说,是为打造全新的海军舰队、为一举拿下战场制海权争取时间。
可以说,双方官兵在前线打得稀里糊涂的时候,双方的决策却一点都不糊涂。
更重要的是,双方的造船工人不是精力过剩,而是被沉重的建造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
同样的,在这几个月内,双方的情报机构,特别是那些在战前就进入对方,并且潜伏下来的谍报人员也为了那些关键情报而四处奔波。
一切都在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两个超级大国的超级海军在太平洋上,甚至可以说是在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海战前进。
2058年12月底,随着一支让人无法与“舰队”联系起来的庞大舰队驶出黄泽洋,驶向东海对面的那霸港,平静了几个月的太平洋再次沸腾了起来。
仅仅数日之后,既2059年1月2日,一支外表同样奇特的舰队经过巴拿马运河,进入了浩瀚的太平洋。
到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将在太平洋上再次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