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转移重点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顶点小说网 www.23wx.info,最快更新国策最新章节!
第六十九章 转移重点
不管从战术上看、还是从战略上看,美国都是“马尔代夫海战”的输家。
战术上,美国海军总共损失了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17艘快速运输舰、以及783架作战飞机,另外还有2艘航母、3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与3艘快速运输舰负伤,阵亡与失踪官兵超过4000人、其中包括982名飞行员。与之相比,共和国海军的损失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根据共和国海军公布的战报,只有“洪湖”号驱逐舰战沉(该驱逐舰隶属于印度洋舰队,在美军机群发动攻击的时候,呆在舰队后方,为2架执行搜救任务的垂直起降飞机提供支持,因此正好在美军反舰导弹的攻击范围之内)、另外还在战斗中损失了378架作战飞机(其中162架属于印度洋舰队,这其中又有98架属于第一波攻击机群),阵亡官兵571人(“洪湖”号上的122名官兵只有2人生还,其余全部阵亡)。
相对而言,美军在战术上的失败根本算不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海军是战略性军种,因此海战也更在乎战略影响,而不是战术上的些小成败。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虽然在珊瑚海海战中,日本海军击沉了美国海军的“列克星顿”号航母,重创“约克城”号航母,日本海军只有“祥凤”号轻型航母战沉,2艘舰队航母只被击伤,所以日本海军取得战术胜利,但是这场海战的直接后果是让“瑞鹤”号与“翔鹤”号失去了参加中途岛海战的机会,而在这场决定战争走向的海战中,如果日本海军多出两艘舰队航母,战役结果很有可能会截然不同,所以日本海军实际上输掉了珊瑚海海战,至少在战略上输得一败涂地。
可以说,美国海军在“马尔代夫海战”中的战略惨败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虽然在海战之后,美国海军仍然有5艘航母具备作战能力,而且剩余的护航战舰足以组成5支航母战斗群,但是对美军来说,已经失去了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印度洋、特别是北印度洋制海权的能力。
从现实情况出发,海战结束之后,美军舰队只能向南撤退,不管是前往南非、还是在南风带转向前往澳大利亚,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范围印度洋中部海域。正是如此,10多天之后,得到舰队与岸基航空兵支持的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就登上了迪戈加西亚,而且仅仅只出动了相当于4个战斗营的3000兵力,在5天之内就让岛上绝望的美军缴械投降,完成了攻占迪戈加西亚的作战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1个月之内,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将迪戈加西亚重新变成了一座军事基地。也就是说,到2月下旬的时候,迪戈加西亚已经成为共和国海军在印度洋中部海域的军事要塞。
到这一步,美国海军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争霸印度洋的基础条件。
从地图上就看得出来,迪戈加西亚在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里不但是扼守印度洋中部海域的军事要塞,还是连接吉布提与澳大利亚的中转站。随着迪戈加西亚落入共和国手中,美国当局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屯兵吉布提,死守红海出海口,要么加强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防御,守住澳洲大陆。当然,美国当局早就做出了选择,让舰队在战败之后向南撤退,而不是向西撤退,就是美国的选择。虽然从军事角度看,除非遭到集约集团的攻击,不然美军肯定不会从吉布提撤退。不管怎么说,只要美军还在吉布提,共和国海军与船只就别想自由进出红海,也就不大可能有效利用苏丹,从而控制埃及。更重要的是,在埃及保持中立、以色列肯定亲美的情况下,美军可以充分利用苏伊士运河,也就能够从地中海方向上增援吉布提,从而将吉布提变成拱卫地中海的外围军事要塞。但是以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管美军有多大决心,在丢失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之后,守住吉布提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的交战情况也是如此,吉布提的美军仅仅坚持到3月下旬,就在共和国舰队与数十万集约集团大军的威胁下主动退却了。
丢掉吉布提之后,美军在印度洋西部海域的存在变得毫无意义。
事实上,在3月初,即共和国做出攻打吉布提的决定时,塞舌尔当局就宣布驱逐境内的美国军人,并且永久性中立。
受此影响,南非在3月底宣布中立,决绝了美国的驻军请求。
不可否认,南非的选择实际上帮了美国,而不是害了美国。以3月底的情况,如果南非不宣布中立,而是搭上“美国号战车”,很可能招致共和国的军事打击。要知道,当时共和国已经占领了吉布提,控制了进出红海的通道。因为共和国与埃及的关系比较密切,只要埃及保持中立,共和国就不会急着北上与美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事实上,北非一直是欧洲的势力范围,在欧盟态度暧昧的情况下,埃及没有任何理由不保持中立,因此共和国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北上。更重要的是,东部非洲地区一直是共和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从苏丹到莫桑比克,基本上所有东部非洲国家都是共和国的盟国或者友邦。即便受制于非洲大陆上糟糕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莫桑比克的交通条件,共和国军队不可能从陆路南下。在塞舌尔驱逐了美军、共和国掌握了西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之后,共和国军队也能从海路南下。加上共和国海军舰队的打击能力,即便很难在短期内击败南非,也能够动用2到3个陆战旅,攻占南非南端的开普敦或者伊丽莎白港,获得进入南大西洋的跳板。相对而言,因为受到南美洲的阿根廷牵制,美国海军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南下,进军南非的阻力肯定比共和国大得多,也就难以在南非挡住共和国的步伐。由此可见,南非宣布中立,实际上是暂时挡住了共和国进军南大西洋的步伐,为美国争取到了备战时间。
当然,南非保持中立,不等于印度洋上的战斗就此结束了。
从共和国的立场出发,在已经三线作战,而且美国正在向中东运兵,势必会在该地区挑起战火的情况下,肯定没有理由把战火烧到南大西洋。更重要的是,当时美军也没有南下对付阿根廷的意思,甚至没有拉拢阿根廷的邻国,所以作为集约集团成员国的阿根廷,并没要求共和国立即出兵南大西洋,只是希望共和国能够在印度洋保持足够的兵力,即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增援阿根廷。如此一来,共和国当局肯定不会八南下南非当成首要任务,甚至不会将其当成任务看待。
谁都知道,打到这一步,印度洋上的重点已经由海洋转到了陆地上。
只要共和国不打算进军地中海,而欧盟又不想在战争问题上开罪美国、即继续保持中立,那么共和国与美国就得在中东战场上再次一决高下。
正是如此,2月初,裴承毅就把李东石召了回来,当面部署了任务。
不管怎么说,李东石才是中东战区司令,而且是共和国陆军中,除了袁晨皓之外,最有实战经验、最有发展前途的将领(凌云霄等老一代将军早就退役了)。更重要的是,李东石是一个“能够让人放心的将军”。别的不说,裴承毅能够给出这样的评语,足以证明李东石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
问题是,中东战争肯定不仅仅是“中东的战争”。
在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方向上的战争都关涉到全局。拿中东战争来说,共和国要想取胜,最关键的不是投入多少兵力,而是能否保证海运畅通无阻。不管怎么说,在该方向上,并不是共和国军队孤军奋战,包括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库尔德斯坦在内的众多盟国与友邦都会出兵出力,而这些国家的基础实力都比较薄弱,即便本土没遭到打击,也无法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提供充足的作战物资,特别是武器弹药。只有保证海运畅通无阻,才能确保军队作战顺利,也才能击败对手。
为此,共和国当局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巩固北印度洋航线。
虽然在马尔代夫海战后,北印度洋航线的安全性已经有了保证,但是航线上仍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比如位于爪哇岛南面的圣诞岛与位于苏门答腊岛南面的科科斯群岛距离北印度洋航线必经的马六甲海峡与巽他海峡就非常近,如果被美军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受此影响,3月中旬,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就占领了科科斯群岛与圣诞岛,并且在岛上设立了永久性军事基地。
当然,关键还是消除最大的隐患,即在马尔代夫海战后逃到澳大利亚的美军舰队。
按照美军的编制体系,到达澳大利亚之后,该舰队就成为了第三舰队。因为美国当局已经将澳大利亚设为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总部,所谓作为战区直属舰队,第三舰队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成为太平洋舰队下设的3大战区舰队中最重要的一支。受此影响,第三舰队的战斗力绝对不容小觑。
按照美军的部署,到3月底的时候,除了原本隶属于第四舰队、第六舰队与第八舰队的5艘航母(2艘受伤的航母均在1月底由澳大利亚出发,前往珍珠港与美国西海岸的圣迭戈,进行大修)之外,还得到了原本隶属于第七舰队的1艘航母,并且获得了1艘巡洋舰与3艘驱逐舰,战斗力得到提升。
不管怎么看,拥有6艘航母的第三舰队都是个巨大的威胁。
当然,短期内,第三舰队的威胁还不是那么迫切。
原因很简单,美军的编制调整让舰队变得更加混乱,不但官兵需要适应,就连舰队指挥官都得适应新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第三舰队的最大问题不是战舰不够多,而是没有合适的驻扎地点。战争爆发前,美军在澳大利亚的主要军港为布里斯班,而这里也是澳大利亚海军的母港。即便不考虑澳大利亚海军的那几艘战舰,布里斯班也容纳不下6支航母战斗群的近百艘舰船。如此一来,第三舰队只能分散部署在布里斯班、悉尼、墨尔本与阿德莱德,另外还有部分战舰被派往新西兰的惠灵顿,以及瓦努阿图的维拉港。受此影响,不管是调动还是集结,第三舰队的行动都无法满足美军的要求。为了提高第三舰队的作战效率,美军已经征用了位于澳大利亚东面的豪勋爵岛(该岛在法律上是英国国王的私人领地),并且计划将该岛修建成美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大本营,整个工程将持续到6月底,到时候不但第三舰队的全部战舰能够在该岛新建的港口停靠,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的所有快速运输舰、战斗支援舰等辅助舰艇都可以在该岛驻扎。
也就是说,要到6月底或者7月初,第三舰队才能形成完备的战斗力。
毫无疑问,共和国海军肯定不想与一支战斗力完备的第三舰队决战。
问题是,不管共和国海军是否愿意承认,即便是动用天军的战略轰炸机,也很难对第三舰队构成威胁,甚至不大可能对豪勋爵岛上的施工工作产生影响。
既然无法主动攻击,就只能想方设法的逼迫第三舰队前来决战。
这个时候,共和国海军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即在美国海军退出印度洋之后,共和国当局已经把重点从印度洋转向太平洋,将原来的印度洋舰队改编为太平洋第一舰队,把原来的南海舰队改编为印度洋第二舰队(在舰队编号上,共和国海军采用了与美国海军类似的划分方法,以马六甲海峡为界,东面的以单数编排,西面的以双数编排)。也就是说,当时留在印度洋上的只有以3艘航母为核心的第二舰队。虽然按照印度洋战区司令的请求,海军派来了2座海上基地,但是这2座海上基地与制海作战基本无关,1座部署在阿拉伯海,另外1座部署在亚丁湾,其主要任务是充当活动的海上平台,支持陆战队活动,并且为陆战队提供低空支援,即为即将打响的中东战争服务。
更要命的是,按照李东石的要求,中东战争爆发之后,第二舰队必须西向,前往亚丁湾待命,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进入红海,以便对东地中海上的美军舰队构成威胁,让美国海军不能随心所欲的支持地面作战。虽然从实际情况出发,到时候,美国海军肯定会向地中海或者印度洋派遣更多的舰队,而大西洋舰队可以调动的兵力非常有限,所以能够调动的只有西南太平洋上的第三舰队,也就是说第三舰队很有可能在中东战争爆发后,主动西进,再次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印度洋的制海权。到时候,不管共和国当局是否愿意,都得向印度洋增派舰队,从而让共和国海军获得与美军决战的机会。但是到时候,共和国海军势必要与战斗力完备、甚至得到加强的第三舰队决战,到底鹿死谁手,谁也没有把握。
从取胜的立场出发,共和国海军必须充分利用中东战争爆发前的宝贵时光。
4月初,刚刚完成改编(改编不仅仅是变个番号那么简单,还得对所有配套的指挥系统进行调整,并且让舰队官兵适应新的番号)第二舰队从斯里兰卡亭克马里海军基地出发,对澳大利亚西北的达尔文港进行了一次极为漂亮的突然袭击。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在这场持续时间为2个小时的袭击中,舰载战斗机总共投掷各类弹药近5000吨,舰炮投掷炮弹超过3万吨。显然,配备了电磁炮的护航战舰再次成为了主角。按照美军的战斗记录,在这短短2个小时内,达尔文港不但遭到了猛烈的炮击与持续轰炸,还受到了一些大威力武器的袭击,因此美军认为共和国海军在这里使用了某种没有公布的秘密武器,而且很有可能是在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基础上研制而来的、受到国际军控条约限制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不过,美军并没拿出任何能够让人信服的证据,特别是直接证据,因此美军的说法并没得到共和国当局承认。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二舰队肯定得到了加强。
因为共和国海军在此之前并未向印度洋增派具有远程打击能力的战舰(当时派往印度洋的都是一些在30年前建造、退役后封存或者出租给其他国家的反潜舰艇,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北印度洋航线上的反潜护航力量),所以可以大致断定,加强给第二舰队的很有可能是火力舰,即不具备制海作战能力的准军用舰船。
果真如此的话,美军提到的新式武器,很有可能是火力舰上的战术弹道导弹。
虽然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共和国海军就在袭击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海军基地时,使用了火力舰,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是从共和国当局公布的战报,以及俄罗斯当局透露的相关消息,火力舰并没在这场战斗中使用战术弹道导弹。也就是说,就算美军知道共和国的火力舰上有战术弹道导弹,也不可能对其具体性能有多少了解。
当然,火力舰上的战术弹道导弹,绝对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战术弹道导弹。
众所周知,火力舰的主要武器是电磁炮与重型巡航导弹。相对而言,这两种武器都是有利有弊。电磁炮的作战费用低廉,火力密度大,非常适合攻击区域性目标,以及大范围消耗性作战使用。重型巡航导弹威力大,精度高,适合用来攻击得到严密保护的高价值固定目标,以及重要的隐蔽目标。问题是,这两种弹药并不能够适应全部作战需求,比如在对付埋藏在地下重要目标时,电磁炮与重型巡航导弹都显得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威力巨大、而且具有强大突防能力的武器。毋庸置疑,速度快、质量大、精度介于炮弹与巡航导弹之间的弹道导弹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按照共和国海军的测试,在对付深埋目标时,弹道导弹的作战效率最高。
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才会为火力舰配备战术弹道导弹。
虽然海军采购的战术弹道导弹与陆军的基本上一模一样,但是在选择弹头时,海军却与陆军完全不一样。对陆军来说,战术弹道导弹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对电磁炮与巡航导弹的一种补充,因为电磁炮的射程只有800千米、巡航导弹的射程却在1200千米以上,在这之间还有400千米的火力空白区间,需要一种射程相当,而且威力适当的武器。受此影响,陆军的战术弹道导弹多配备用来对付地表目标的子弹药。为了对方深埋目标,海军单独投掷为战术弹道导弹开发了集束式钻地战斗部。
因为达尔文港是美国海军在东印度洋上最重要的军港,也是在澳大利亚西北地区唯一的军事港口,所以肯定有很多军事设施,而一些重要的军事设施肯定得埋在地下,比如弹药库与航空燃料库。问题是,达尔文港是一座拥有近10万人口的城市,而且该地的大部分居民并不赞成让美军在港口里面囤积军事物资,更不赞成把港口变成美军的弹药库。当美军的地下弹药库受到攻击,而且因此而发生猛烈爆炸的时候,美军必须给当地居民一个合理的解释,因此美国当局才会宣称共和国在达尔文港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按时与第五代战术核武器有关。
当然,美军肯定拿不出证据。
众所周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不会产生放射性污染,而且爆炸威力远不及真正意义上的核武器。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当局不可能为此公布海军型战术弹道导弹的具体性能,所以在美国当局胡编乱造的时候,共和国只能保持沉默。事实上,因为“弹道导弹”很容易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联系起来,所以共和国当局在公布相关战报的时候,没有提到第二舰队里面有火力舰,也没有提到火力舰使用了海军型战术弹道导弹。
不管怎么说,什么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是由美国单独说了算。
事实上,共和国海军打击达尔文港的行动已经非常克制了,轰炸与炮击范围完全控制在港口内,没有向市区延伸,而且打击时间选择在了凌晨2点到4点,这个时候大部分港口工人都已下班,而在夜间工作的多是军事人员,或者美军雇佣的准军事人员。正是如此,这次打击才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当然,打击达尔文港的目的是引诱第三舰队前来决战,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第二舰队肯定不会返航。
在接下来的10多天内,第二舰队又袭击了澳大利亚西部的黑德兰港、卡那封港、杰拉尔顿港、并且在4月20日袭击了珀斯。
虽然在此期间,美国海军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也出动了大批巡逻机与侦察机寻找第二舰队,美国天军甚至向澳大利亚空运了2枚小型运载火箭,将6颗小型海洋监视卫星送上太空,以此来搜寻第二舰队(这6颗卫星的在轨工作时间均没有超过4个小时,即在绕地飞行第二圈的时候就被共和国天军击落了),但是要在浩瀚的大洋上寻找一支舰队,而且还是一支能够以70节的速度航行好几个月的舰队,绝对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从理论上讲,即便使用海洋监视卫星,而且不受到攻击,美军至少需要发射220枚工作在近地轨道上的小型卫星才能对澳大利亚西面1500千米范围内的东印度洋海域进行持续监视。如果动用巡逻机,则需要动用大约300架巡逻机。
由此可见,美军找到第二舰队的机会非常渺茫。
可以说,这也正是在没有军事卫星系统支持的情况下,现代化海战的直接体现。换个角度看,这也是海战与地面战斗的最大区别之处。说直接一点,在地面战场上,受部队活动能力限制,进攻一方的优势并不明显,如果防御一方能够充分发挥机动防御的优势,就能挫败进攻。也就是说,在地面战场上,防御一方拥有优势。从前面的分析看得出来,在广袤的海洋战场上,优势仍然在进攻方的手里。事实上,这也正是现代海战战术的核心,即积极主动的进攻才是致胜法宝。
问题是,当进攻变得有迹可寻的时候,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显然,第二舰队的袭击行动确实有一定的规律。
按照美军公布的战报,第二舰队的袭击间隔时间为4天左右,因此可以大致推断在其后方大约2000千米处,肯定有一支规模不小的支援船队,专门为其提供弹药补给。更重要的是,第二舰队是从北到南袭击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名义上很重要,实际上黑德兰、卡那封与杰拉尔顿都是名副其实的渔港,军事价值非常有限),所以在杰拉尔顿遭到袭击之后,珀斯挨炸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而且这个间隔时间差不多就是4天。正是如此,美澳军队才抓住了机会,在4月20日,也就是第二舰队袭击珀斯的那天,抓住了该舰队的尾巴,并且立即调动航空兵进行反击。
虽然美澳军队的反击没有收到任何效果,毕竟在澳大利亚西部地区,可以部署航空兵的基地少之又少,从其他地区调遣航空兵,不但难以协调,而且时间上也来不及,所以美澳军队的反击多少带有示威性质,即告诉第二舰队,美澳军队不会束手就擒,只要抓住机会就会进行反击。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二舰队也确实受到了威胁,而且在印度洋上,共和国海军就这么一支舰队,加上美国海军的第三舰队一直在澳大利亚东南海域活动,如果第二舰队有个什么闪失,美军第三舰队肯定会再次前往印度洋。到时候,共和国海军只能向印度洋增兵,从而削弱在太平洋上的兵力投入,对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总而言之,在没有多少意义的情况下,第二舰队在4月20日的时候放弃了对澳大利亚的打击行动,转向返回亭可马里海军基地。
在很多人看来,第二舰队主动放弃了打击美军第三舰队的最佳机会。
直到战争结束后,都有很多人认为,共和国海军完全应该让第二舰队继续南下,逼迫美军第三舰队前来决战,并且趁机削弱美军第三舰队。甚至有人认为,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增援给印度洋战区的2座海上平台,很有可能在印度洋战场上干掉美军第三舰队,从而使美国海军遭到重创。
显然,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不要忘记,第二舰队袭扰澳大利亚的时间是2058年4月份,也就是战争爆发后不到4个月。虽然共和国已经在做全面战争动员,在“以战争为先”的基本思想指导下,国家生产力正在迅速转化为战斗力,谁也不敢小看共和国爆发出来的战争潜力,但是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战争动员(实际上共和国当局是在美国参战后才进行战争动员,所以还不到4个月),因此共和国的战争实力还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海军是一个建设周期非常漫长的战略军种,所以共和国海军的规模还没有得到扩充,兵力仍然有限。当时,共和国已经将重点转移到太平洋战场上,正在与美军争夺太平洋的制海权。不管怎么看,共和国海军都没有理由在印度洋上投入太多的兵力。
即便不考虑这些战略因素,从战术角度上看,要想歼灭第三舰队都不太可能。原因很简单,从珀斯往南,就是非常出名的南风带。在这一海域,常年狂风肆虐,别说脆弱的海上基地,就算是战舰,也难以稳定航行,舰载航空兵的起降作业肯定会受到影响,舰队的防空作战也会受到影响。除非万不得已,没有任何舰队愿意在南风带里作战。换句话说,就算美军第三舰队应战,第二舰队也不一定能够抓住机会。
综合这些因素,不得不承认,第二舰队袭击澳大利亚西部地区,肯定是别有所图。
实际上,联系一下共和国在太平洋上的动作就不难明白第二舰队的意图了。
马尔代夫海战之后,因为美国海军全面退缩,甚至主动放弃了吉布提,南非等印度洋周边国家也先后宣布中立,所以共和国当局认定印度洋上短期内不会有大战,即便美国打算在中东地区做文章,因为以色列与土耳其的战争准备工作均未到位,特别是土耳其,是否愿意跟随美国参战都是个问题,所以美国不大可能立即点燃中东战火。综合这些因素,共和国当局做出了转移战略重点,积极主动打响太平洋战争的战略决策。
3月初,共和国陆军就向日本列岛增派了20万大军,“稳住”了日本。
可以说,这一步非常关键。虽然到2058年,日本仍然是个人口仅5000万的小国,但是在西北太平洋上,日本却是仅次与共和国与朝鲜的大国,而且是唯一与美国关系密切的东亚国家。不管怎么说,在共和国挥师东进的时候,肯定不想后院失火。早在制订第一份战争计划的时候,袁晨皓就提到,应该在与美国宣战之后,利用在日本的军事基地,以最快的速度向日本增派至少20万地面部队。以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以及日本的军事力量,即便只是20万预备队,也能镇住日本,让5000万还没有忘记亡族之祸的日本人分清敌我,不要在世界大战中做出愚蠢选择。要知道,30年前,共和国迫于国际压力,没有把大和民族赶尽杀绝,如果日本人再次走上错误的道路,那就不是民族复兴的问题,而是大和民族应该放在灭亡文明博物馆的哪个角落的问题。
镇住了日本,等于让共和国在火山列岛的军事存在合法化。
更重要的是,算是日本列岛、以及已经由共和国海军陆战队控制的千岛群岛与勘察加半岛,共和国已经建立起了屏蔽东北地区的战略屏障,将本土防御圈向东北方向上拓展了数千千米,并且解决了西北太平洋上受到的威胁,迫使美军不得不把重点放到太平洋中部,与共和国争夺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的制海权。
当然,控制日本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出兵日本之后,共和国海军加强了在琉球联邦的军事部署。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到3月底,已经将原先部署在印度洋战区的200多架远程海上巡逻机调派到西太平洋战区,其中半数部署在琉球联邦的航空基地,另外半数则部署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因为火山列岛的硫黄岛距离北马里亚纳群岛太近,而且在2月底遭到过美军袭击,所以海军没有向这座距离关岛最近的岛屿部署岸基航空兵。
到3月底,第一舰队也在那霸港宣告成立。
在此之前,由原先的西太平洋舰队改编而来的太平洋第三舰队也在横滨成立。
也就是说,到4月初的时候,共和国已经将三分之二的舰队部署在西太平洋上,如果算上在3月底之前服役的战舰全部留在了西太平洋,那么共和国海军将大约八成的兵力都放在了太平洋战场上。
显然,集中这么多兵力,绝对不是搞海军聚会。
按照美军的分析,共和国海军的目的是要夺取关岛与北马里亚纳群岛(从地理属性上讲,关岛属于马里亚纳群岛,而北马里亚纳群岛就是关岛之外的其他岛屿的总称,所以关岛与北马里亚纳群岛的称呼有问题)。虽然当时有人认为,共和国海军的首要任务是占领投靠了美国的菲律宾,以确保本土安全,特别是保证台湾岛的安全,但是从军事角度看,如果能够占领关岛,菲律宾就没有多少军事价值,到时候还在犹豫着是否应该向共和国宣战的菲律宾当局甚至有可能投靠共和国,向美国宣战。
当然,要想占领关岛,除了需要一支足够强大的陆战队之外,还需要制海权。
因为攻打勘察加半岛与千岛群岛的共和国海军陆战队最快能在6月底完成任务,并且在日本或者琉球联邦完成集结,做好再次出发的准备,所以共和国海军要想抓紧时间,赶在美国海军回过气来打下关岛,就得在此之前夺取制海权。
与印度洋上的“袭扰战”不同,只要共和国海军决心攻打关岛,美军肯定得应战。
前面分析过,如果丢掉关岛,美军不但会丢掉西太平洋上最重要的、甚至算得上是最后的海军基地,退守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还将让共和国获得南下的基础,因为关岛也是共和国海军南下西南太平洋的侧翼防线,如果没有控制关岛,共和国海军就只能从岛屿密布的东南亚地区南下,从而不得不强攻菲律宾。更重要的是,这条南下通道的左翼还暴露在美军面前,根本没有安全可言。由此可见,不管是保护“本土”的夏威夷群岛,还是保护西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美军都得死守关岛,而且得拼尽全力,在这里遏制住共和国的进攻势头,然后扭转战局。
正是如此,当第二舰队在印度洋上搞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位于世界上最深海沟西面的那串项链般的岛屿上。到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太平洋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而且是争夺最为激烈、战斗最为惨烈的战场。当然,太平洋战争到底会打成什么样子,还得用事实说话。
第六十九章 转移重点
不管从战术上看、还是从战略上看,美国都是“马尔代夫海战”的输家。
战术上,美国海军总共损失了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17艘快速运输舰、以及783架作战飞机,另外还有2艘航母、3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与3艘快速运输舰负伤,阵亡与失踪官兵超过4000人、其中包括982名飞行员。与之相比,共和国海军的损失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根据共和国海军公布的战报,只有“洪湖”号驱逐舰战沉(该驱逐舰隶属于印度洋舰队,在美军机群发动攻击的时候,呆在舰队后方,为2架执行搜救任务的垂直起降飞机提供支持,因此正好在美军反舰导弹的攻击范围之内)、另外还在战斗中损失了378架作战飞机(其中162架属于印度洋舰队,这其中又有98架属于第一波攻击机群),阵亡官兵571人(“洪湖”号上的122名官兵只有2人生还,其余全部阵亡)。
相对而言,美军在战术上的失败根本算不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海军是战略性军种,因此海战也更在乎战略影响,而不是战术上的些小成败。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虽然在珊瑚海海战中,日本海军击沉了美国海军的“列克星顿”号航母,重创“约克城”号航母,日本海军只有“祥凤”号轻型航母战沉,2艘舰队航母只被击伤,所以日本海军取得战术胜利,但是这场海战的直接后果是让“瑞鹤”号与“翔鹤”号失去了参加中途岛海战的机会,而在这场决定战争走向的海战中,如果日本海军多出两艘舰队航母,战役结果很有可能会截然不同,所以日本海军实际上输掉了珊瑚海海战,至少在战略上输得一败涂地。
可以说,美国海军在“马尔代夫海战”中的战略惨败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虽然在海战之后,美国海军仍然有5艘航母具备作战能力,而且剩余的护航战舰足以组成5支航母战斗群,但是对美军来说,已经失去了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印度洋、特别是北印度洋制海权的能力。
从现实情况出发,海战结束之后,美军舰队只能向南撤退,不管是前往南非、还是在南风带转向前往澳大利亚,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范围印度洋中部海域。正是如此,10多天之后,得到舰队与岸基航空兵支持的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就登上了迪戈加西亚,而且仅仅只出动了相当于4个战斗营的3000兵力,在5天之内就让岛上绝望的美军缴械投降,完成了攻占迪戈加西亚的作战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1个月之内,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将迪戈加西亚重新变成了一座军事基地。也就是说,到2月下旬的时候,迪戈加西亚已经成为共和国海军在印度洋中部海域的军事要塞。
到这一步,美国海军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争霸印度洋的基础条件。
从地图上就看得出来,迪戈加西亚在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里不但是扼守印度洋中部海域的军事要塞,还是连接吉布提与澳大利亚的中转站。随着迪戈加西亚落入共和国手中,美国当局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屯兵吉布提,死守红海出海口,要么加强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防御,守住澳洲大陆。当然,美国当局早就做出了选择,让舰队在战败之后向南撤退,而不是向西撤退,就是美国的选择。虽然从军事角度看,除非遭到集约集团的攻击,不然美军肯定不会从吉布提撤退。不管怎么说,只要美军还在吉布提,共和国海军与船只就别想自由进出红海,也就不大可能有效利用苏丹,从而控制埃及。更重要的是,在埃及保持中立、以色列肯定亲美的情况下,美军可以充分利用苏伊士运河,也就能够从地中海方向上增援吉布提,从而将吉布提变成拱卫地中海的外围军事要塞。但是以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管美军有多大决心,在丢失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之后,守住吉布提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的交战情况也是如此,吉布提的美军仅仅坚持到3月下旬,就在共和国舰队与数十万集约集团大军的威胁下主动退却了。
丢掉吉布提之后,美军在印度洋西部海域的存在变得毫无意义。
事实上,在3月初,即共和国做出攻打吉布提的决定时,塞舌尔当局就宣布驱逐境内的美国军人,并且永久性中立。
受此影响,南非在3月底宣布中立,决绝了美国的驻军请求。
不可否认,南非的选择实际上帮了美国,而不是害了美国。以3月底的情况,如果南非不宣布中立,而是搭上“美国号战车”,很可能招致共和国的军事打击。要知道,当时共和国已经占领了吉布提,控制了进出红海的通道。因为共和国与埃及的关系比较密切,只要埃及保持中立,共和国就不会急着北上与美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事实上,北非一直是欧洲的势力范围,在欧盟态度暧昧的情况下,埃及没有任何理由不保持中立,因此共和国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北上。更重要的是,东部非洲地区一直是共和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从苏丹到莫桑比克,基本上所有东部非洲国家都是共和国的盟国或者友邦。即便受制于非洲大陆上糟糕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莫桑比克的交通条件,共和国军队不可能从陆路南下。在塞舌尔驱逐了美军、共和国掌握了西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之后,共和国军队也能从海路南下。加上共和国海军舰队的打击能力,即便很难在短期内击败南非,也能够动用2到3个陆战旅,攻占南非南端的开普敦或者伊丽莎白港,获得进入南大西洋的跳板。相对而言,因为受到南美洲的阿根廷牵制,美国海军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南下,进军南非的阻力肯定比共和国大得多,也就难以在南非挡住共和国的步伐。由此可见,南非宣布中立,实际上是暂时挡住了共和国进军南大西洋的步伐,为美国争取到了备战时间。
当然,南非保持中立,不等于印度洋上的战斗就此结束了。
从共和国的立场出发,在已经三线作战,而且美国正在向中东运兵,势必会在该地区挑起战火的情况下,肯定没有理由把战火烧到南大西洋。更重要的是,当时美军也没有南下对付阿根廷的意思,甚至没有拉拢阿根廷的邻国,所以作为集约集团成员国的阿根廷,并没要求共和国立即出兵南大西洋,只是希望共和国能够在印度洋保持足够的兵力,即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增援阿根廷。如此一来,共和国当局肯定不会八南下南非当成首要任务,甚至不会将其当成任务看待。
谁都知道,打到这一步,印度洋上的重点已经由海洋转到了陆地上。
只要共和国不打算进军地中海,而欧盟又不想在战争问题上开罪美国、即继续保持中立,那么共和国与美国就得在中东战场上再次一决高下。
正是如此,2月初,裴承毅就把李东石召了回来,当面部署了任务。
不管怎么说,李东石才是中东战区司令,而且是共和国陆军中,除了袁晨皓之外,最有实战经验、最有发展前途的将领(凌云霄等老一代将军早就退役了)。更重要的是,李东石是一个“能够让人放心的将军”。别的不说,裴承毅能够给出这样的评语,足以证明李东石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
问题是,中东战争肯定不仅仅是“中东的战争”。
在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方向上的战争都关涉到全局。拿中东战争来说,共和国要想取胜,最关键的不是投入多少兵力,而是能否保证海运畅通无阻。不管怎么说,在该方向上,并不是共和国军队孤军奋战,包括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库尔德斯坦在内的众多盟国与友邦都会出兵出力,而这些国家的基础实力都比较薄弱,即便本土没遭到打击,也无法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提供充足的作战物资,特别是武器弹药。只有保证海运畅通无阻,才能确保军队作战顺利,也才能击败对手。
为此,共和国当局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巩固北印度洋航线。
虽然在马尔代夫海战后,北印度洋航线的安全性已经有了保证,但是航线上仍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比如位于爪哇岛南面的圣诞岛与位于苏门答腊岛南面的科科斯群岛距离北印度洋航线必经的马六甲海峡与巽他海峡就非常近,如果被美军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受此影响,3月中旬,共和国海军陆战队就占领了科科斯群岛与圣诞岛,并且在岛上设立了永久性军事基地。
当然,关键还是消除最大的隐患,即在马尔代夫海战后逃到澳大利亚的美军舰队。
按照美军的编制体系,到达澳大利亚之后,该舰队就成为了第三舰队。因为美国当局已经将澳大利亚设为西南太平洋战区的总部,所谓作为战区直属舰队,第三舰队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成为太平洋舰队下设的3大战区舰队中最重要的一支。受此影响,第三舰队的战斗力绝对不容小觑。
按照美军的部署,到3月底的时候,除了原本隶属于第四舰队、第六舰队与第八舰队的5艘航母(2艘受伤的航母均在1月底由澳大利亚出发,前往珍珠港与美国西海岸的圣迭戈,进行大修)之外,还得到了原本隶属于第七舰队的1艘航母,并且获得了1艘巡洋舰与3艘驱逐舰,战斗力得到提升。
不管怎么看,拥有6艘航母的第三舰队都是个巨大的威胁。
当然,短期内,第三舰队的威胁还不是那么迫切。
原因很简单,美军的编制调整让舰队变得更加混乱,不但官兵需要适应,就连舰队指挥官都得适应新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第三舰队的最大问题不是战舰不够多,而是没有合适的驻扎地点。战争爆发前,美军在澳大利亚的主要军港为布里斯班,而这里也是澳大利亚海军的母港。即便不考虑澳大利亚海军的那几艘战舰,布里斯班也容纳不下6支航母战斗群的近百艘舰船。如此一来,第三舰队只能分散部署在布里斯班、悉尼、墨尔本与阿德莱德,另外还有部分战舰被派往新西兰的惠灵顿,以及瓦努阿图的维拉港。受此影响,不管是调动还是集结,第三舰队的行动都无法满足美军的要求。为了提高第三舰队的作战效率,美军已经征用了位于澳大利亚东面的豪勋爵岛(该岛在法律上是英国国王的私人领地),并且计划将该岛修建成美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大本营,整个工程将持续到6月底,到时候不但第三舰队的全部战舰能够在该岛新建的港口停靠,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的所有快速运输舰、战斗支援舰等辅助舰艇都可以在该岛驻扎。
也就是说,要到6月底或者7月初,第三舰队才能形成完备的战斗力。
毫无疑问,共和国海军肯定不想与一支战斗力完备的第三舰队决战。
问题是,不管共和国海军是否愿意承认,即便是动用天军的战略轰炸机,也很难对第三舰队构成威胁,甚至不大可能对豪勋爵岛上的施工工作产生影响。
既然无法主动攻击,就只能想方设法的逼迫第三舰队前来决战。
这个时候,共和国海军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即在美国海军退出印度洋之后,共和国当局已经把重点从印度洋转向太平洋,将原来的印度洋舰队改编为太平洋第一舰队,把原来的南海舰队改编为印度洋第二舰队(在舰队编号上,共和国海军采用了与美国海军类似的划分方法,以马六甲海峡为界,东面的以单数编排,西面的以双数编排)。也就是说,当时留在印度洋上的只有以3艘航母为核心的第二舰队。虽然按照印度洋战区司令的请求,海军派来了2座海上基地,但是这2座海上基地与制海作战基本无关,1座部署在阿拉伯海,另外1座部署在亚丁湾,其主要任务是充当活动的海上平台,支持陆战队活动,并且为陆战队提供低空支援,即为即将打响的中东战争服务。
更要命的是,按照李东石的要求,中东战争爆发之后,第二舰队必须西向,前往亚丁湾待命,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进入红海,以便对东地中海上的美军舰队构成威胁,让美国海军不能随心所欲的支持地面作战。虽然从实际情况出发,到时候,美国海军肯定会向地中海或者印度洋派遣更多的舰队,而大西洋舰队可以调动的兵力非常有限,所以能够调动的只有西南太平洋上的第三舰队,也就是说第三舰队很有可能在中东战争爆发后,主动西进,再次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印度洋的制海权。到时候,不管共和国当局是否愿意,都得向印度洋增派舰队,从而让共和国海军获得与美军决战的机会。但是到时候,共和国海军势必要与战斗力完备、甚至得到加强的第三舰队决战,到底鹿死谁手,谁也没有把握。
从取胜的立场出发,共和国海军必须充分利用中东战争爆发前的宝贵时光。
4月初,刚刚完成改编(改编不仅仅是变个番号那么简单,还得对所有配套的指挥系统进行调整,并且让舰队官兵适应新的番号)第二舰队从斯里兰卡亭克马里海军基地出发,对澳大利亚西北的达尔文港进行了一次极为漂亮的突然袭击。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在这场持续时间为2个小时的袭击中,舰载战斗机总共投掷各类弹药近5000吨,舰炮投掷炮弹超过3万吨。显然,配备了电磁炮的护航战舰再次成为了主角。按照美军的战斗记录,在这短短2个小时内,达尔文港不但遭到了猛烈的炮击与持续轰炸,还受到了一些大威力武器的袭击,因此美军认为共和国海军在这里使用了某种没有公布的秘密武器,而且很有可能是在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基础上研制而来的、受到国际军控条约限制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不过,美军并没拿出任何能够让人信服的证据,特别是直接证据,因此美军的说法并没得到共和国当局承认。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二舰队肯定得到了加强。
因为共和国海军在此之前并未向印度洋增派具有远程打击能力的战舰(当时派往印度洋的都是一些在30年前建造、退役后封存或者出租给其他国家的反潜舰艇,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北印度洋航线上的反潜护航力量),所以可以大致断定,加强给第二舰队的很有可能是火力舰,即不具备制海作战能力的准军用舰船。
果真如此的话,美军提到的新式武器,很有可能是火力舰上的战术弹道导弹。
虽然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共和国海军就在袭击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海军基地时,使用了火力舰,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是从共和国当局公布的战报,以及俄罗斯当局透露的相关消息,火力舰并没在这场战斗中使用战术弹道导弹。也就是说,就算美军知道共和国的火力舰上有战术弹道导弹,也不可能对其具体性能有多少了解。
当然,火力舰上的战术弹道导弹,绝对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战术弹道导弹。
众所周知,火力舰的主要武器是电磁炮与重型巡航导弹。相对而言,这两种武器都是有利有弊。电磁炮的作战费用低廉,火力密度大,非常适合攻击区域性目标,以及大范围消耗性作战使用。重型巡航导弹威力大,精度高,适合用来攻击得到严密保护的高价值固定目标,以及重要的隐蔽目标。问题是,这两种弹药并不能够适应全部作战需求,比如在对付埋藏在地下重要目标时,电磁炮与重型巡航导弹都显得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威力巨大、而且具有强大突防能力的武器。毋庸置疑,速度快、质量大、精度介于炮弹与巡航导弹之间的弹道导弹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按照共和国海军的测试,在对付深埋目标时,弹道导弹的作战效率最高。
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才会为火力舰配备战术弹道导弹。
虽然海军采购的战术弹道导弹与陆军的基本上一模一样,但是在选择弹头时,海军却与陆军完全不一样。对陆军来说,战术弹道导弹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对电磁炮与巡航导弹的一种补充,因为电磁炮的射程只有800千米、巡航导弹的射程却在1200千米以上,在这之间还有400千米的火力空白区间,需要一种射程相当,而且威力适当的武器。受此影响,陆军的战术弹道导弹多配备用来对付地表目标的子弹药。为了对方深埋目标,海军单独投掷为战术弹道导弹开发了集束式钻地战斗部。
因为达尔文港是美国海军在东印度洋上最重要的军港,也是在澳大利亚西北地区唯一的军事港口,所以肯定有很多军事设施,而一些重要的军事设施肯定得埋在地下,比如弹药库与航空燃料库。问题是,达尔文港是一座拥有近10万人口的城市,而且该地的大部分居民并不赞成让美军在港口里面囤积军事物资,更不赞成把港口变成美军的弹药库。当美军的地下弹药库受到攻击,而且因此而发生猛烈爆炸的时候,美军必须给当地居民一个合理的解释,因此美国当局才会宣称共和国在达尔文港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按时与第五代战术核武器有关。
当然,美军肯定拿不出证据。
众所周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不会产生放射性污染,而且爆炸威力远不及真正意义上的核武器。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当局不可能为此公布海军型战术弹道导弹的具体性能,所以在美国当局胡编乱造的时候,共和国只能保持沉默。事实上,因为“弹道导弹”很容易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联系起来,所以共和国当局在公布相关战报的时候,没有提到第二舰队里面有火力舰,也没有提到火力舰使用了海军型战术弹道导弹。
不管怎么说,什么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是由美国单独说了算。
事实上,共和国海军打击达尔文港的行动已经非常克制了,轰炸与炮击范围完全控制在港口内,没有向市区延伸,而且打击时间选择在了凌晨2点到4点,这个时候大部分港口工人都已下班,而在夜间工作的多是军事人员,或者美军雇佣的准军事人员。正是如此,这次打击才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当然,打击达尔文港的目的是引诱第三舰队前来决战,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第二舰队肯定不会返航。
在接下来的10多天内,第二舰队又袭击了澳大利亚西部的黑德兰港、卡那封港、杰拉尔顿港、并且在4月20日袭击了珀斯。
虽然在此期间,美国海军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也出动了大批巡逻机与侦察机寻找第二舰队,美国天军甚至向澳大利亚空运了2枚小型运载火箭,将6颗小型海洋监视卫星送上太空,以此来搜寻第二舰队(这6颗卫星的在轨工作时间均没有超过4个小时,即在绕地飞行第二圈的时候就被共和国天军击落了),但是要在浩瀚的大洋上寻找一支舰队,而且还是一支能够以70节的速度航行好几个月的舰队,绝对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从理论上讲,即便使用海洋监视卫星,而且不受到攻击,美军至少需要发射220枚工作在近地轨道上的小型卫星才能对澳大利亚西面1500千米范围内的东印度洋海域进行持续监视。如果动用巡逻机,则需要动用大约300架巡逻机。
由此可见,美军找到第二舰队的机会非常渺茫。
可以说,这也正是在没有军事卫星系统支持的情况下,现代化海战的直接体现。换个角度看,这也是海战与地面战斗的最大区别之处。说直接一点,在地面战场上,受部队活动能力限制,进攻一方的优势并不明显,如果防御一方能够充分发挥机动防御的优势,就能挫败进攻。也就是说,在地面战场上,防御一方拥有优势。从前面的分析看得出来,在广袤的海洋战场上,优势仍然在进攻方的手里。事实上,这也正是现代海战战术的核心,即积极主动的进攻才是致胜法宝。
问题是,当进攻变得有迹可寻的时候,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显然,第二舰队的袭击行动确实有一定的规律。
按照美军公布的战报,第二舰队的袭击间隔时间为4天左右,因此可以大致推断在其后方大约2000千米处,肯定有一支规模不小的支援船队,专门为其提供弹药补给。更重要的是,第二舰队是从北到南袭击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名义上很重要,实际上黑德兰、卡那封与杰拉尔顿都是名副其实的渔港,军事价值非常有限),所以在杰拉尔顿遭到袭击之后,珀斯挨炸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而且这个间隔时间差不多就是4天。正是如此,美澳军队才抓住了机会,在4月20日,也就是第二舰队袭击珀斯的那天,抓住了该舰队的尾巴,并且立即调动航空兵进行反击。
虽然美澳军队的反击没有收到任何效果,毕竟在澳大利亚西部地区,可以部署航空兵的基地少之又少,从其他地区调遣航空兵,不但难以协调,而且时间上也来不及,所以美澳军队的反击多少带有示威性质,即告诉第二舰队,美澳军队不会束手就擒,只要抓住机会就会进行反击。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二舰队也确实受到了威胁,而且在印度洋上,共和国海军就这么一支舰队,加上美国海军的第三舰队一直在澳大利亚东南海域活动,如果第二舰队有个什么闪失,美军第三舰队肯定会再次前往印度洋。到时候,共和国海军只能向印度洋增兵,从而削弱在太平洋上的兵力投入,对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总而言之,在没有多少意义的情况下,第二舰队在4月20日的时候放弃了对澳大利亚的打击行动,转向返回亭可马里海军基地。
在很多人看来,第二舰队主动放弃了打击美军第三舰队的最佳机会。
直到战争结束后,都有很多人认为,共和国海军完全应该让第二舰队继续南下,逼迫美军第三舰队前来决战,并且趁机削弱美军第三舰队。甚至有人认为,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增援给印度洋战区的2座海上平台,很有可能在印度洋战场上干掉美军第三舰队,从而使美国海军遭到重创。
显然,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不要忘记,第二舰队袭扰澳大利亚的时间是2058年4月份,也就是战争爆发后不到4个月。虽然共和国已经在做全面战争动员,在“以战争为先”的基本思想指导下,国家生产力正在迅速转化为战斗力,谁也不敢小看共和国爆发出来的战争潜力,但是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战争动员(实际上共和国当局是在美国参战后才进行战争动员,所以还不到4个月),因此共和国的战争实力还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海军是一个建设周期非常漫长的战略军种,所以共和国海军的规模还没有得到扩充,兵力仍然有限。当时,共和国已经将重点转移到太平洋战场上,正在与美军争夺太平洋的制海权。不管怎么看,共和国海军都没有理由在印度洋上投入太多的兵力。
即便不考虑这些战略因素,从战术角度上看,要想歼灭第三舰队都不太可能。原因很简单,从珀斯往南,就是非常出名的南风带。在这一海域,常年狂风肆虐,别说脆弱的海上基地,就算是战舰,也难以稳定航行,舰载航空兵的起降作业肯定会受到影响,舰队的防空作战也会受到影响。除非万不得已,没有任何舰队愿意在南风带里作战。换句话说,就算美军第三舰队应战,第二舰队也不一定能够抓住机会。
综合这些因素,不得不承认,第二舰队袭击澳大利亚西部地区,肯定是别有所图。
实际上,联系一下共和国在太平洋上的动作就不难明白第二舰队的意图了。
马尔代夫海战之后,因为美国海军全面退缩,甚至主动放弃了吉布提,南非等印度洋周边国家也先后宣布中立,所以共和国当局认定印度洋上短期内不会有大战,即便美国打算在中东地区做文章,因为以色列与土耳其的战争准备工作均未到位,特别是土耳其,是否愿意跟随美国参战都是个问题,所以美国不大可能立即点燃中东战火。综合这些因素,共和国当局做出了转移战略重点,积极主动打响太平洋战争的战略决策。
3月初,共和国陆军就向日本列岛增派了20万大军,“稳住”了日本。
可以说,这一步非常关键。虽然到2058年,日本仍然是个人口仅5000万的小国,但是在西北太平洋上,日本却是仅次与共和国与朝鲜的大国,而且是唯一与美国关系密切的东亚国家。不管怎么说,在共和国挥师东进的时候,肯定不想后院失火。早在制订第一份战争计划的时候,袁晨皓就提到,应该在与美国宣战之后,利用在日本的军事基地,以最快的速度向日本增派至少20万地面部队。以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以及日本的军事力量,即便只是20万预备队,也能镇住日本,让5000万还没有忘记亡族之祸的日本人分清敌我,不要在世界大战中做出愚蠢选择。要知道,30年前,共和国迫于国际压力,没有把大和民族赶尽杀绝,如果日本人再次走上错误的道路,那就不是民族复兴的问题,而是大和民族应该放在灭亡文明博物馆的哪个角落的问题。
镇住了日本,等于让共和国在火山列岛的军事存在合法化。
更重要的是,算是日本列岛、以及已经由共和国海军陆战队控制的千岛群岛与勘察加半岛,共和国已经建立起了屏蔽东北地区的战略屏障,将本土防御圈向东北方向上拓展了数千千米,并且解决了西北太平洋上受到的威胁,迫使美军不得不把重点放到太平洋中部,与共和国争夺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的制海权。
当然,控制日本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出兵日本之后,共和国海军加强了在琉球联邦的军事部署。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到3月底,已经将原先部署在印度洋战区的200多架远程海上巡逻机调派到西太平洋战区,其中半数部署在琉球联邦的航空基地,另外半数则部署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因为火山列岛的硫黄岛距离北马里亚纳群岛太近,而且在2月底遭到过美军袭击,所以海军没有向这座距离关岛最近的岛屿部署岸基航空兵。
到3月底,第一舰队也在那霸港宣告成立。
在此之前,由原先的西太平洋舰队改编而来的太平洋第三舰队也在横滨成立。
也就是说,到4月初的时候,共和国已经将三分之二的舰队部署在西太平洋上,如果算上在3月底之前服役的战舰全部留在了西太平洋,那么共和国海军将大约八成的兵力都放在了太平洋战场上。
显然,集中这么多兵力,绝对不是搞海军聚会。
按照美军的分析,共和国海军的目的是要夺取关岛与北马里亚纳群岛(从地理属性上讲,关岛属于马里亚纳群岛,而北马里亚纳群岛就是关岛之外的其他岛屿的总称,所以关岛与北马里亚纳群岛的称呼有问题)。虽然当时有人认为,共和国海军的首要任务是占领投靠了美国的菲律宾,以确保本土安全,特别是保证台湾岛的安全,但是从军事角度看,如果能够占领关岛,菲律宾就没有多少军事价值,到时候还在犹豫着是否应该向共和国宣战的菲律宾当局甚至有可能投靠共和国,向美国宣战。
当然,要想占领关岛,除了需要一支足够强大的陆战队之外,还需要制海权。
因为攻打勘察加半岛与千岛群岛的共和国海军陆战队最快能在6月底完成任务,并且在日本或者琉球联邦完成集结,做好再次出发的准备,所以共和国海军要想抓紧时间,赶在美国海军回过气来打下关岛,就得在此之前夺取制海权。
与印度洋上的“袭扰战”不同,只要共和国海军决心攻打关岛,美军肯定得应战。
前面分析过,如果丢掉关岛,美军不但会丢掉西太平洋上最重要的、甚至算得上是最后的海军基地,退守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还将让共和国获得南下的基础,因为关岛也是共和国海军南下西南太平洋的侧翼防线,如果没有控制关岛,共和国海军就只能从岛屿密布的东南亚地区南下,从而不得不强攻菲律宾。更重要的是,这条南下通道的左翼还暴露在美军面前,根本没有安全可言。由此可见,不管是保护“本土”的夏威夷群岛,还是保护西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美军都得死守关岛,而且得拼尽全力,在这里遏制住共和国的进攻势头,然后扭转战局。
正是如此,当第二舰队在印度洋上搞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位于世界上最深海沟西面的那串项链般的岛屿上。到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太平洋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而且是争夺最为激烈、战斗最为惨烈的战场。当然,太平洋战争到底会打成什么样子,还得用事实说话。